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_夕阳乎朝阳乎素材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词语带拼音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词语带拼音版

北师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词语汇总一至四单元(个g è 人r én ) (大d à 人ren ) (人r én 口k ǒu ) (一y ī 二èr )(一y ī 一y ī) (三s ān 只zh ī) (十sh í 个g è) (白b ái 天ti ān ) (人r én 们men) (大d à山sh ān) (门m én 口k ǒu) (天ti ān上sh àng)五单元(小人xi ǎor én ) (口头k ǒut óu ) (山口sh ānk ǒu ) (山头sh ānt óu ) (出土ch ūt ǔ ) (出口ch ūk ǒu ) (太阳t àiy áng ) (从头c óngt óu ) (从小c óngxi ǎo)(尖头ji ānt óu ) (太太t àit ài ) (土山t ǔsh ān) (八十b āsh í)(只有zh ǐy ǒu ) (山村sh ānc ūn ) (尖叫ji ānji ào )(山上sh ānsh àng) (出门ch ūm én) ( 开头k āit óu)六单元(住口zh ùk ǒu ) (上口sh àngk ǒu ) (上人sh àngr én)(上上sh àngsh àng(上天sh àngti ān(上头sh àngt óu (打尖d ǎji ān(打头d ǎt óu (打住d ǎzh ù (个位g èw èi 天上ti ānsh àng 什么sh énme为什么w èish énme 因为y īnw éi 回头hu ít óu 回天hu íti ān 月牙yu èy á七单元外人w àir én 外头w àit óu 外因w àiy īn 多么du ōme 门口m énk ǒu门人m énr én 门下m énxi à 大门d àm én出门ch ūm én上门sh àngm én元月yu ányu è三s ān 角ji ǎo角门ji ǎom én 十分sh íf ēn分头f ēnt óu分外f ènw ài 上市sh àngsh ì 口角k ǒuji ǎo 一分为二y ìf ēnw éi èr八单元一向y íxi àng向上xi àngsh àng白昼b áiti ān毛毛m áom áo山水sh ānshu ǐ 书口sh ūk ǒu 用人y òngr én 中zh ōng 用y òng 下人xi àr én下水xi àshu ǐ上下sh àngxi à 七上八下q īsh àngb āxi à 标的目的f āngxi àng白b ái 毛m áo 水果shu ǐgu ǒ九单元水果shu ǐgu ǒ 白果b áigu ǒ 风口f ēngk ǒu风水f ēngshu ǐ风土f ēngt ǔ风向f ēngxi àng风月f ēngyu è水平shu ǐp íng平白p íngb ái平分p íngf ēn平角p íngji ǎo平平p íngp íng平日p íngr ì分隔隔离分散f ēn k āi白开水b áik āishu ǐ开口k āik ǒu开门k āim én开山k āish ān开水k āishu ǐ 开外k āiw ài户口h ùk ǒu用户y òngh ù门户m énh ù开户k āih ù门风m énf ēng打开d ǎk āi开门见山k āim énji ànsh ān十单元生日sh ēngr ì平日p íngr ì日头r ìtou日用r ìy òng日月r ìyu è门生m énsh ēng回生hu ísh ēng 书生sh ūsh ēng 一生y ìsh ēng出生ch ūsh ēng生平sh ēngp íng入口r ùk ǒu入门r ùm én鞭辟入里r ùm ùs ānf ēn 一日千里y ír ìqi ānl ǐ 里头l ǐtou 里外里l ǐw àil ǐ 书目sh ūm ù一五一十y ìw ǔy ìsh í五一w ǔy ī八门五花w ǔhu āb ām én五光十色w ǔgu āngsh ís è 干巴巴g ānb āb ā 下巴xi àb ā 尾巴w ěiba 金鱼j īny ú十一单元土豆t ǔd òu 巴豆b ād òu 豆角d òuji ǎo儿马érm ǎ在z ài 下xi à 在位z àiw èi外在w àiz ài 早日z ǎor ì 早上z ǎoshang中叶zh ōngy è 飞天f ēiti ān飞舞f ēix íng飞鱼f ēiy ú月光yu ègu āng日光r ìgu āng目光m ùgu āng开光k āigu āng风光f ēnggu āng 平行p íngx íng行人x íngr én行书x íngsh ū行头x íngtou风行f ēngx íng 一目十行y ím ùsh íh áng马上m ǎsh àng上马sh àngm ǎ下马xi àm ǎ一马当先y ìm ǎd āngxi ān全开qu ánk āi 行走x íngz ǒu 走水z ǒushu ǐ 走向z ǒuxi àng 千万qi ānw àn万一w àny ī万全w ànqu án万千w ànqi ān 万万w ànw àn 出走ch ūz ǒu 万水千山w ànshu ǐqi ānsh ān 无声w úsh ēng画画hu àhu à 动画d ònghu à无从w úc óng无w ú大无小d àw úxi ǎo无日w úr ì无上w úsh àng无中生有w úzh ōngsh ēngy ǒu傍若无人m ùzh ōngw úr én去向q ùxi àng下去xi àq ù上去sh àngq ù 一来二去y īl ái èrq ù向来xi àngl ái 回来hu íl ái出来ch ūl ái 下来xi àl ái 有声y ǒush ēng十二单元东西d ōngx ī东风d ōngf ēng风雨f ēngy ǔ 西北x īb ěi 后来h òul ái后门h òum én 后人h òur én后生h òush ēng后头h òutou日后r ìh òu少女sh àon ǚ 儿女érn ǚ 女人n ǚr én女生n ǚsh ēng多少du ōsh ǎo有效y ǒuy òng只有zh ǐy ǒu前后qi ánh òu无中生有w úzh ōngsh ēngy ǒu水鸟shu ǐni ǎo 目的m ùd ì 不用b úy òng 不日b úr ì 不行b ùx íng 纷歧b ùy ī不只b ùzh ǐ 不平b ùp íng 男女n ánn ǚ 没有m éiy ǒu十三单元双全shu āngqu án双生shu āngsh ēng无双w úshu āng双方shu āngf āng 手工sh ǒug ōng手头sh ǒut óu手下sh ǒuxi à水手shu ǐsh ǒu 分手f ēnsh ǒu打手d ǎshou生手sh ēngsh ǒu大打出手d àd ǎch ūsh ǒu 一会儿y ìhu ìer开会k āihu ì工会g ōnghu ì下工xi àg ōng 工人g ōngr én 女工n ǚg ōng工分g ōngf ēn 工头g ōngt óu全才qu ánc ái 才子c áiz ǐ天才ti ānc ái 才干c áig àn 口才k ǒuc ái一切y íqi è切切qi èqi è切中qi èzh òng 切当qi èd àng 暗语qi ēk ǒu 用处y òngchu处处ch ùch ù一无是处y ìw úsh ìch ù找头zh ǎotou找平zh ǎop íng门子m énz ǐ 日子r ìz ǐ 儿子érz ǐ 叶子y èzi分子f ēnz ǐ 可口k ěk ǒu 可人k ěr én弗成b ùk ě 开办k āib àn 石头sh ítou石油sh íy óu玉石y ùsh í好处h ǎochu可是k ěsh ì十四单元当日d āngr ì当头d āngt óu当下d āngxi à傍边d āngzh ōng上当sh àngd àng上午sh àngw ǔ汗水h ànshu ǐ汗毛h ànm áo知了zh īli ǎo 无知w úzh ī知名zh īm íng 知足zh īz ú 母女m ǔn ǚ分母f ēnm ǔ 和风h éf ēng 和平h ép íng和气h éqi和好h éh ǎo 本身z ìj ǐ自从z ìc óng自白z ìb ái自大z ìd à 自来水z ìl áishu ǐ自在z ìz ài自主z ìzh ǔ知己zh īj ǐ 大米d àm ǐ 分米f ēnm ǐ 千米qi ānm ǐ 分明f ēnm íng 明m íng白b ái明m íng 天ti ān明m íng 日r ì明m íng 了li ǎo明m íng 明m íng开k āi 明m íng 人r én 们men 禾h é苗mi áo 知zh ī道d ào明m íng 天ti ān小xi ǎo 米m ǐ十五单元冬天d ōngti ān 冬日d ōngr ì 冬衣d ōngy ī 他们t āmen 他人t ār én吹风chu īf ēng吹打chu īd ǎ吹牛chu īni ú风吹雨打f ēngchu īy ǔd ǎ土地t ǔd ì 地位d ìw èi 本地d āngd ì 外地w àid ì 地点d ìdi ǎn 地方d ìf āng出人头地ch ūr ént óud ì 吹chu ī来l ái 毛巾m áoj īn 头巾t óuj īn 手巾sh ǒuj īn大衣d ày ī 外衣w àiy ī 冬瓜d ōnggu ā 毛衣m áoy ī 上衣sh àngy ī风衣f ēngy ī 本来b ěnl ái书本sh ūb ěn 本地b ěnd ì本分b ěnf èn本人b ěnr én 本子b ěnzi 月牙yu èy á 门牙m ény á牙口y ákou几天j ǐti ān几时j ǐsh í几乎j īh ū几时j ǐsh í成全ch éngqu án 成本ch éngb ěn 成分ch éngf èn 成见ch éngji àn成人ch éngr én成心ch éngx īn成果ch énggu ǒ 彼苍q īngti ān 成千上万ch éngqi ānsh àngw àn青云q īngy ún芳华q īngch ūn青年q īngni án它们t āmen青草q īngc ǎo 青蛙q īngw ā十六单元自我z ìw ǒ我们w ǒmen成长ch éngzh ǎng发展sh ēngzh ǎng长处ch ángchu长ch áng 达d á 长子zh ǎngz ǐ 岁月su ìyu è 年岁ni ánsu ì见地ji ànd ì 会见hu ìji àn 再见z àiji àn 成见ch éngji àn主见zh ǔji àn见外ji ànw ài见好ji ành ǎo见天ji ànti ān见面ji ànmi àn 也y ě是sh ì开门见山k āim énji ànsh ān再三z àis ān一再y íz ài再现z àixi àn再生z àish ēng 再会z àihu ì 回见hu íji àn 也许y ěx ǔ泪水l èishu ǐ泪人儿l èir éner 妈妈m ām ā 大妈d àm ā 可是k ěsh ì 只是zh ǐsh ì 不是b úsh ì出发ch ūf ā 开发k āif ā 发行f āx íng 发现f āxi àn 发生f āsh ēng 发现f ām íng头发t óuf à 现在xi ànz ài 现成xi ànch éng泛起ch ūxi àn 现行xi ànx íng现金xi ànj īn体现t ǐxi àn才干c áig àn主干zh ǔg àn干巴g ānba干巴巴g ānb āb ā 干什么g ànsh énme 你们n ǐmen 她们t āmen姑妈g ūm ā干活g ànhu ó。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素材北师大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素材北师大版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

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

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

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

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

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三学生情况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四设计理念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目标: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六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一上必备古诗

一上必备古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ɡ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ɡchē zuò ài fēnɡlí n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ɡyè hónɡ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dēnɡ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tánɡwánɡzhī huàn
(唐)王之涣
qiān lǐyīnɡtílǜyìnɡhónɡ
千里莺啼绿映红,
shuǐcūn shānɡuō jiǔqífēnɡ。
水村山郭酒旗风。
nán cháo sì bǎi bā shí sì,
南朝四百八十寺,
duō shǎo lóu tái yān yǔzhōnɡ。
多少楼台烟雨中。
yì jiānɡnán
忆江南
yí piànɡū chénɡwàn rèn shā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ɡdí hé xū yuàn yánɡliǔ
羌笛何须怨杨柳,
chūn fēnɡbú dù yù ménɡuān
春风不度玉门关。
shān xínɡ
山行
tánɡdù mù
(唐)杜牧
yuǎn shànɡhán shān shí jìnɡxiá
鱼戏莲叶南,
yú xì lián yè běi
鱼戏莲叶北。
chì lèɡē
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ɡ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敕勒川,
yīn shān xià
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ɡlú
天似穹庐,
lǒnɡɡài sì yǎ
笼盖四野。
tiān cānɡcānɡ

湖州市XX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单元 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字

湖州市XX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单元 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字
b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别竞赛读儿歌:
b、p、m、f真淘气,去找d、t、n、l做游戏;ɡ、k、h和j、q、x,吵着闹着也要去;z、c、s,听见了,背上椅子追上去;r在后面大声喊:“zh、ch、sh,慢点走,翘舌音还有我小r,我们叫上y和w,声母成员都到齐."
生1拿出g,问:“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你的朋友在这里。”(出示ɑ,两人一起拼:g—ɑ—gɑ。)
生3:“你的朋友在这里。”(出示e,两人一起拼:g—e—ge。)
生4:“你的朋友在这里。”(出示u,两人一起拼:g—u—gu。)
游戏三:谁笑到最后。
目的:在擦笑脸的游戏中,强化g、k、h的认读和新学音节的拼读。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
方法2:老师出示本课所要拼读的音节并领读,学生跟读。老师故意读错,学生如果也跟着读错,则将代表学生的笑脸擦掉一个部位。反之,则将代表老师的笑脸擦掉一个部位。比如,老师指着“gu”故意读“ku”,如果学生也跟读“ku”,则把代表学生的笑脸擦掉一个部位;如果学生读“gu”,则将代表老师的笑脸擦掉一个部位。笑脸被全部擦光后,一轮游戏也就结束了,这时还要比一比,谁的笑脸坚持到了最后。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引入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拓展阅读:鹳雀楼简介素材北师大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拓展阅读:鹳雀楼简介素材北师大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拓展阅读:鹳
雀楼简介素材北师大版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另有说四大名楼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雀(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

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

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后,失去往日的繁华和兴盛,于元初毁于战乱。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拓展学习:凉州词王之涣素材北师大版2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雀楼拓展学习:凉州词王之涣素材北师大版2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
的啊!。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字与拼音值日生登鹳雀楼教案范文整理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字与拼音值日生登鹳雀楼教案范文整理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字与拼音《值日生》《登鹳雀楼》教案一、周学习内容:字与拼音、《值日生》、〈〈登鹳雀楼〉〉。

二、周学习重难点:生字:学会9个声母,学会整体认读音节10个,会认16个字,写字9个。

积累: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值日生》、〈〈登鹳雀楼〉〉了解整体认读音节的特点,练习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

作文:学会看图写一句话。

三、周学科融合:图片、整体认读音节、及读拼音节练习。

四、周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声母孩子们都能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认识整体认读音节。

通过读背古诗,转换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到学习拼音的作用,继续保持学习拼音的高度热情。

〈〈字与拼音〉〉课题授课时间:周﹍﹍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声母zhchsh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是本课重点,声母zhchshr与zc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

学法教师导法摆卡法、游戏穿插法学生学法跟读法、摆卡法、自主学习法学习目标理解目标:学会zhchshr的发音,并能与其他单韵母、复韵母拼读。

积累目标:学习重点初读感知点:学会整体认读zhchshr,读准音,认清形。

细读感悟点:学会整体认读zhichishiri,会读四声。

能力训练点:学会拼读四个声母zhchshr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拓展延伸点:比一比,声母Zcs和zhchsh的对比读。

板书设计字与拼音ZcsZh—u—zhuch—u—chush—u—shur—u--ruZhchshr课后反思《值日生》课题授课时间:周﹍﹍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声母zhchsh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是本课重点,声母zhchshr与zc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值日生》及zhchshr 的发音与拼读。

学法教师导法摆卡法、游戏穿插法学生学法跟读法、摆卡法、自主学习法学习目标理解目标:积累目标:生字目标:学习重点初读感知点:重在吟诵,体会诗歌韵味。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插图研究四题素材北师大版2

一年级语文上册10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插图研究四题素材北师大版2

《登鹳鹊楼》插图研究四题●图中的山是中条山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说:“中条山,在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位于鹳鹊楼的东面。

”资料记载: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蒲州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往南流。

总之,鹳鹊楼所在的古蒲州城位于黄河东岸,中条山又位于鹳鹊楼的东面。

从插图上看,近处是鹳鹊楼,图中的山地位于黄河对岸,与鹳鹊隔黄河遥遥相对。

所以,插图中的山是鹳鹊楼西面亦即黄河西岸远方的山地,而非位于鹳鹊楼东面的中条山。

●图中的太阳是朝阳还是夕阳?如前所述鹳鹊楼位于黄河东岸。

从插图上看,太阳位于黄河对岸亦即黄河西岸或鹳鹊楼西面远方的群山丛中,所以插图中的太阳是夕阳而不是朝阳。

但请注意,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还朝阳是不能用插图作为依据的。

因为插图是后人根据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原诗意境配加的,它是否准确表达了王之涣的意思,谁也不能肯定,但起码能说明插图作者的观点:《登鹳鹊楼》诗中的山不是中条山而黄河西岸的山地,“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怎样在这幅插图上确定方向?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套用平面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法则,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并得结论:图中黄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流,即从插图的左侧流向右侧。

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

大家知道,这是一幅景观图,在这种图上只能根据图中所绘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实际方位(如此就需要对图中反映的地物进行实地考察),或根据插图中提示的规律(如太阳升落方位等)来定向,而不能用平面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法则来定向。

否则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后果。

例如,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鹳鹊楼岂不跑到黄河南岸了吗?还有,在鹳鹊楼上看,太阳又怎么能在北方升起或落下呢?如此等等。

●图中黄河是什么流向?综合各种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鹳鹊楼位于古蒲州城上,而蒲州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县境内,这里的黄河是南北流向,即从北向南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夕阳乎,朝阳乎?——《登鹳鹊楼》释疑提要: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的是“朝阳”,有的说写的是“夕阳”,还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这给小学语文教学《登鹳鹊楼》一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在小学师生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剖析,确认“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键词:王之涣鹳鹊楼中条山黄河蒲州白日依山尽朝阳夕阳旁证梦溪笔谈插图正文: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课)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依”是“靠着”、“尽”是“没”,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

”(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依”是“靠着、挨着”、“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同时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唐诗合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唐代绝句选》,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年出版的《唐宋诗选讲》等)。

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

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呢?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秉承了这种说法)。

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它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

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

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评论。

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

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中条山的位置。

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支脉;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

从方位上看,中条山在东南,鹳鹊楼在西南,这一点在解释“白日依山尽”一句时不容忽视。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蒲州”条中说:蒲州,古州名,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向南流,中条山在其东面,故“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应理解为东朝中条山,西临黄河,或者说黄河与中条山分别位于蒲州或鹳鹊楼的西侧与东面,而不在蒲州城或鹳鹊楼的同一方向上,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

不难理解,如果既承认此句写“夕阳”,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把整句理解为“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则说明注释者自己对鹳鹊楼、中条山的相对方位模糊不清,其解释仅凭直觉而已(当然,在欣赏诗词时,这种直觉是很重要的),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再者,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确实是指中条山,而且诗中明确地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诗写朝阳无疑。

然而,遗憾的是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乃指中条山。

相反,一句“白日依山尽”却极鲜明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惜恋,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读后给人心头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使人产生一种近于消闷、沉重之感,似乎在人眼前勾绘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萧条景象,使人感觉到太阳正在下落,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职工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诗海采珠》中有类似说法)。

试问,如果诗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或“阳光普照大地”,他会写出如此之情感吗?情与景能融在一起吗?不会,任何一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之作都不会落此败笔。

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夕阳,那么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字面上看,“白日依山尽”总共五个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含有“升起”的意思,显然“朝阳”论大有主观臆测之嫌;同理,五个字中也没有一个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解释不免显得生硬、主观、苍白无力;相比之下,倒是“夕阳说”更令人信服,你看:“尽”是“没、下落、沉”的意思,“依”是“靠近、依傍、挨着”的意思,解释成“夕阳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吗?我们还可以根据本诗的前两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险要的地势使作者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感觉。

他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然后由远及近又看到了脚下奔腾的大河,继而目送大河经楼前脚下滚滚南去,在远方折向东流,归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处望到远方、由西方望到南方、望到东方,并由眼前景虚化为意中景。

不难发现,这整个观察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是站在鹳鹊楼上向西(黄河的对岸),然后向南再向东观察的。

单就“白日依山尽”而言,系“西望景”,这就意味着此句写的是夕阳。

这种推测还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插图得到印证。

就是说:为原诗配插图的人亦认为此诗是夕阳(见后边的分析)。

据查,《唐代绝句选》、《唐诗鉴赏辞典》的作者也持这种观点。

大家尽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先到东边看中条山,再到西边看黄河,那么势必造成观察过程的中断,前后两句之间那种一意贯连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了。

再从写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极力造成一种沉重、空虚、怅惘的气氛(这也是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它来自对自然景象的直觉),虽然不失壮阔、雄浑,但却把人带进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落日夕阳,他绝不会有这种感受,有这种直觉,他手法再高明,也不会渲染出这样的气氛)。

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急转直下、即景生意,形成一个大的起伏,让人的心情豁然兴奋,突然由失望转为希望,向读者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尝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而且它以写眼前的事物极其自然地道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这是作者理性的反映),这种手法别翻新意,出人意表,读完使人耳目一新,意兴纵横,余情不尽,特别是后两句,因为有了前两句烘托的气氛,更显得含义精微、意味隽永,读来使人精神振奋,昂扬奋发,也许这正是这首诗写法上的精妙之处。

我们还可以引用二点旁来说明“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其一,大量地翻阅唐诗宋词会给人留下极强烈的印象:唐朝的诗人们似乎都有赏晚景、看日落(再就是对月思吟)的嗜好,因而留下的诗篇中不乏“夕阳、日暮”(再就是咏月)之作,如:《暮江吟》(白居易)、《山行》(杜牧)、《乐游原》(李商隐)、《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日暮长江里》(储光羲)、《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山春房事其二》(岑参)、《渭川田家》(王维)、《襄阳歌》(李白)、《黄鹤楼》(崔颢)、《暮过山村》(贾岛)、《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堤上行其一》(刘禹锡)、《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骆谷晚望》(韩琮)、《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落日帐望》(马戴)等等;与此相反,写“朝阳”、“日出”的诗篇却不多见;其二,翻开权威性的著作看看,几乎众口一词,都讲“白日依山尽”是写“夕阳”。

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词语手册》(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人绝句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二)》等。

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虽然理解为朝阳、夕阳都可以,但从文字表述(见前)上看应该说理解为夕阳更合适。

试想,如果是朝阳从东边照过来,只能照亮中条山的东坡,在鹳鹊楼逆光而看,又如何看到“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呢?反过来,如果是夕阳从西边照过来,在鹳鹊楼上看,“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似乎更说得过去。

总而言之,“白日依山尽”写夕阳言之成理,言之有理,无可辨驳。

那么,为什么会有“朝阳”一说呢?原来,大凡选录《登鹳鹊楼》者无不引用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为鹳鹊楼作注:“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首能状其景”。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笔者注)之鹳鹊楼共有三层,登楼远眺可以看到雄伟的太行山支脉——中条山,向下俯视则可看到一泻千里、奔腾汹涌的黄河,唐代诗人在这里留下诗赋者很多,其中只有李益的七言律诗(即:“鹳鹊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笔者注)、王之涣的五言绝句(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笔者注)及畅诸的五言绝句(即:“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笔者注)能写出鹳鹊楼的旖旎风光。

不难看出,“朝阳”一说正是由“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而来。

因为中条山位于鹳鹊楼的东面,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是指中条山,那诗中的“白日”一定是东方的“朝阳”。

但如前所说,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况且,王之涣写诗在前,沈括著《梦溪笔谈》在后,《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也并非专门为王之涣的诗作注,所以,他们两人谁都未说此山即彼山。

可见,单凭《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并不能认定“白日依山尽”中的“山”就是中条山。

否定了王之涣诗中的山是中条山这一推理基础,“朝阳说”便不攻自破了。

提出朝阳说的人还有一条理论根据,那就是课本插图,他们认为画面上有“日”也有“光”,根据地理位置看,是一轮旭日(见华中师范大学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