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新闻史题库

新闻史题库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五遍复习的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倚马可待”2、“进奏院状”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邸报”6、“定本”制度7、“小报” 8、提塘报房9、《万利邸钞》 10、《天变邸钞》11、《急选报》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名解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3、《蜜蜂华报》4、《香港钞报》5、《德臣报》6、《孖剌报》7、《六合丛谈》 8、《万国公报》9、《申报》二、简答1、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背景?2、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三、论述试述在华外报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名解1、王韬2、《循环日报》3、《万国公报》&《中外纪闻》4、《国闻报》5、“报章文体”&“新民文体”&“时务文体”6、《金山日新录》二、问答1、王韬有哪些新闻思想?2、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何意义?3、《国闻报》的宣传特色?4、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三、论述1、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2、试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试述清末新闻立法活动及其意义。

4、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解1、《中国时报》2、郑贯公3、《开智录》4、《民报》5、《清议报》6、“苏报案”7、《苏报》 8、《大公报》9、“竖三民” 10、于右任11、《时报》二、问答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她早期宣传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2、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3、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是什么?4、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哪些?三。

、论述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评述郑贯公及其报刊活动。

3、试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经过、内容、结果及意义。

4、试述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及其内容、特点、意义。

5、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传播史论

新闻传播史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史论》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新闻传播史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必考科目。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

适用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学科范围考试范围: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三、评价目标(一)了解中国、外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初步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新闻媒体、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现象的基本情况,并能给以历史的分析与评价。

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

(二)准确理解新闻学基本原理,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运用有关原理解决新闻工作实际问题。

(三)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传播现象。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新闻史部分:50分新闻理论部分:50分传播理论部分:50分(四)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1、新闻史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

2、新闻理论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

3、传播理论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10分;论述题20分;综合应用题10分。

(五)参考书目1、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2、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3、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4、申凡、戚海龙主编:《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史1、绪论[1] 中国环境与中国媒介。

[2] 中国媒介的生长特征。

2、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 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 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初中历史总复习第13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初中历史总复习第13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初中历史总复习人教部编版: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十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1.〔2021·新疆(改编)〕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

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21·湖南常德)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 )A.《千年巨变》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D.《伟大转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因此,这些应集中在《中国新生》,故C项正确。

答案:C3.〔2021·湖南怀化(改编)〕结合下表,为解决重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了(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项目中国印度美国A.三大改造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第一个五年计划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为此,1953—1957年,中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C项正确。

答案:C4.(2020·河南)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全社会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一个月零五天的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应征稿件1 920件,图案2 992幅。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圣才出品】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一、概念题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英敛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

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

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

《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

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

3.《大清报律》[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0、2005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中编 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繁荣。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新闻界即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官僚们的严重压制和摧残,迅速地从繁荣走向了凋敝和堕落。

报纸数量锐减,所刊内容为规避政治迫害而趋向消极和风花雪月,由鸳鸯蝴蝶派主持的报纸副刊和格调低下的文艺小报盛极一时。

在报刊由政论向新闻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如黄远生和邵飘萍等,这些记者的出现取代了上个时期报刊政论作家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佼佼者。

“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 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黄远生的新闻生涯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邵飘萍的新闻生涯 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刘少少 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林白水 徐凌霄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1.“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1)辛亥革命后,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扩大,清朝的诸多新闻法规被废止。

与此同时,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精神也增强。

(2)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在“咸与共和”的“大好”形势下,昌言无忌,言论自由,新闻事业迅猛发展。

各种性质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了民初新闻界的“繁荣”。

同时,报界和记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各地军政府对报纸采取的宽容政策和态度,对当时报界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

2.“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1)民国初年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各种党派林立。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一、概念题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英敛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

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

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

《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

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

3.《大清报律》[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0、2005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露布2.“开元杂报”3.敦煌进奏院状4.张季鸾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二、简答题(15×3=45分)1.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2.简述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3.简述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新闻政策。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请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史。

2.从《申报》的发展谈现代化报业的特征。

3.1942年毛泽东为什么要求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改版指导思想的两个要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开元杂报”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

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3.敦煌进奏院状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及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及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论述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

[北大2007年研]答: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

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

(2)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胡耀邦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

”(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5)“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党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上下互达。

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等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

2.新闻事业是否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为什么?[深圳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事业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

【重点推荐】新中考历史复习 八年级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 新人教版练习试

【重点推荐】新中考历史复习 八年级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 新人教版练习试

第十三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命题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1.(2018·烟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D)A.洋务运动时期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C.“大跃进”时期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其中从湖北传出的交通领域的喜报是(B)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3.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

这次会议是(B)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4.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1957——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A)A.农业集体化的开展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大跃进”的掀起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5.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土地改革完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命题点2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段话中的“失误”是指(B)A.国有企业改革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

”“他”的典型事迹是(B) A.研制原子弹 B.参加石油会战C.治理兰考灾害 D.培育杂交水稻8.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C)A.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9.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大跃进”[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2.《海瑞罢官》[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

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

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

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

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

3.《红旗》杂志
答:《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
主办,总编辑是陈伯达。

该刊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

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

1988年6月,《红旗》杂志停刊。

4.穆青[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
答: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

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5.左叶事件
答: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

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

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

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6.《参考消息》
答:《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它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以及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文章编辑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

从1957年起,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内外干部。

1958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参考消息》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7.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新闻工作者组织,简称“中国记协”。

1957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由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会、各专业记者协会及其他新闻专业机构、新闻从业人员联合组成。

它的前身是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1954年9月成立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

8.梁效[南开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6研]
答:梁效又称梁小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

写作组是“四人帮”的御用“笔杆子”,炮制了许多重磅炸弹,置人于死地。

“四人帮”往往“透露”一些中央的最新精神给写作组,指出要害所在,定出基本的调子,或者直接向这些写作组布置题目。

这些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

9.《燕山夜话》
答:《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3月19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星期二、四刊登两次,署名马南邨。

到1962年9月2日结束时,共发表杂文152篇。

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当时共计印行30万册之多,广为流传。

10.邓拓[人大2007研]
答:邓拓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杂文作家,是当代中共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青年时代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拓进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

1949年8月到1958年9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

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

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期间,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坚持“马背办报”。

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除担任报刊主编外,还撰写了大量社论,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

11.《三家村札记》[复旦大学2008研]
答:《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第19期起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到1964年第13期止,共发表杂文67篇。

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起了一个共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内容也互不干涉,自由选题。

执笔人若因故写不出时也可请他人代笔,所以其中有5篇是由其他作者代劳的。

文章内容涉及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从政打仗,说古道今,针砭时弊,受到读者欢迎。

12.《长短录》
答:《长短录》是《人民日报》于1962年5月4日至12月8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共发表杂文37篇,主要作者是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和唐弢五位杂文作家,专栏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陈笑雨。

这个专栏的方针是: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

13.全党办报
答:“全党办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其广义为全党办新闻事业,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

该理念是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其内容包括: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

这个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

14.修正主义
答:“修正主义”,按《人民日报》上的说法,是指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称它是修正主义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公开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改或“修正”,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篡改它的实质。

60年代初,中苏两党论战、中苏两国的争端中,在对苏共理论界定上,中共认为是“修正主义”,因而提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并以此在党内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

二、论述题
1.试述新华社创建及其70余年来的主要发展。

[人大2004年研]
答: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自创建以来,已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

其创建及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新华社的创建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办于江西瑞金县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与当时的《红色中华》报实际上是同一个机构。

1937年1月,为团结抗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但是,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还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社长由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兼任,实际工作则由向仲华、廖承志等具体负责。

(2)新华社的主要发展历程
①抗战爆发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被敌人所封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指示的传达,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新华社向外传播。

新华社每天发稿量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际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