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力学考试重点(经典)
岩体力学-复习资料资料
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答:(1)承压板队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承压板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①试件与承压板之间的摩擦力;②当承压板的刚度很大时,其接触面的应力分布很不均匀,呈山字型;当承压板的刚度较小,呈柔性钢板时,则岩石断面的应力分布为抛物线形。
这将影响整个试件的受力状态。
因此,应该尽可能采用与岩石刚度相接近的材料。
(1分)(2)岩石试件尺寸及形状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①形状影响:方形试件的四个边角会产生很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这将影响整个试件在受力后的应力分布状态。
且加工困难,不易达到有关加工精度的要求,因此尽量选用圆柱形试件。
②尺寸影响:研究表明,岩石试件直径在大于最大矿物颗粒直径的10倍以上,强度比较稳定,因此,一般取试件直径5cm 且直径大于最大矿物颗粒直径的10倍的岩石试件作为其标准尺寸。
③岩石试件的高径比:经反复研究,当h/d ≥(2-3)时强度已趋于稳定,因此国际上一般采用高径比为2:1的试件。
(2分)(3)加载速率的影响岩石的强度一般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提高,在很高的速率下,如冲击等试验求得的强度甚至可以达到数倍慢速率的结果。
我国一般将速率控制在0.5~1MPa/s之间,且按岩石的软硬不同可取不同的加载速率。
(1分)(4)环境对强度的影响①水的影响,含水量越多强度越低,对软岩表现得更为明显。
②试验一般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温度对强度的影响不大,但在加温下,可使矿物结晶水份发生变化,使强度降低(1分)1.写出3种基本岩石力学模型代表物理元件名称、变性特征、本构方程和应力应变图形。
答:(1)弹性介质模型弹性变形通常用一个具有一定刚度的弹簧来表示。
如图所示,它将表现岩石的应力——应变在卸载时可恢复且呈线性关系的特性。
表达式:εσE = (1分)(2)塑性介质模型利用一个滑块在平面上滑动来表征岩石的塑性变形。
当作用在滑块上的外力超出屈服应力时,滑块将产生滑动。
滑动量即为塑性变形量。
岩体力学重点
概念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聚集而成的自然体。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关系,包括颗粒大小、形状、排列、结构连结特点以及岩石中的微结构面。
岩石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及其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
岩石块体密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岩石孔隙体积)的质量。
颗粒密度:岩石固相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不包括岩石孔隙体积)。
孔隙率:孔隙体积与总体积(包含孔隙)之比。
渗透系数:表征岩石透水性的重要标志,在数值上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的渗流速度。
软化系数:岩石浸水后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岩石干抗压强度之比。
膨胀性:岩石侵水后发生体积膨胀的性质。
岩石吸水性:岩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吸收水分的能力。
扩容: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变过程中发生的非弹性的体积增长(岩石破坏的前兆)。
弹性模量:单向压缩条件下,弹性变形范围为轴向应力与试件轴向应变之比。
变形模量: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应力与总应变(弹性应变与塑性应变之和)的比值。
泊松比: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也叫横向变形系数。
脆性度:对脆性程度的一种度量,脆性度愈小,材料抗断裂的抗力愈高;反之愈大。
尺寸效应:岩石试件尺寸越大,则强度越低,反之越高,这一现象。
常规三轴试验:试件处于σ1 >σ2=σ3应力状态下。
真三轴试验:试件处于σ1 >σ2 >σ3应力状态下。
岩石三轴压缩强度:岩石在三轴压缩荷载作用下,试件破坏时所承受的最大轴向压应力。
流变性:介质在外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力与应变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蠕变:介质在大小和方向均不改变的外力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变化而增大的现象。
松弛:介质的变形(应变)保持不变时,内部应力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现象。
弹性后效:介质加载或卸载时,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它是一种延迟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弹性恢复,外力卸除后最终不留下永久变形。
岩石长期强度:岩石的强度是随外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作用时间t趋向于正无穷的强度(最低值)。
岩体力学复习重点
岩体力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软化性:软化性是指岩石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性质;2、软化系数:是指岩石时间的饱和抗压强度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的比值;3、形状效应:在岩石试验中,由于岩石试件形状的不同,得到的岩石强度指标也就有所差异;这种由于形状的不同而影响其强度的现象称为“形状效应”;4、尺寸效应:岩石试件的尺寸愈大,则强度愈低,反之愈高,这一现象称为“尺寸效应”;5、延性度:指岩石在达到破坏前的全应变或永久应变;6、流变性:指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岩石的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7、应力松弛:是指当应力不变时,岩石的应力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小的现象;8、弹性后效:是指在加荷或卸荷条件下,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9、峰值强度:若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峰值,峰值最高点的应力称为峰值强度.10、扩容:在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中,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岩石中的破列或微裂纹继续发生和扩展,岩石的体积应变增量有由压缩转为膨胀的力学过程,称之为扩容.11、应变硬化:在屈服点以后在塑性变形区,岩石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呈上升直线,如果要使之继续变形,需要相应的增加应力,这种现象称之为应变硬化.12、延性流动:是指当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应力增大很小或保持不变时,应变持续增长而不出现破裂,也即是有屈服而无破裂的延性流动.13、强度准则:表征岩石破坏时的应力状态和岩石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表示为极限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间的关系方程: σ1=fσ2,σ3或τ=fσ.14、结构面: ①指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得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宏观地质界面或带. ②又称若面或地质界面,是指存在于岩体内部的各种地质界面,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续面,如假整合,不整合,褶皱,断层,层面,节理和片理等.15、原生结构面:在成岩阶段形成的结构面.16、次生结构面:指在地表条件下,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界面.17、结构体:结构面依其本身的产状,彼此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以及成分各异的岩石块体,被各种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岩石块体称为结构体.18、结构效应:岩体中结构的方向性质密度和组合方式对岩体变形的影响;19、剪胀角:岩体结构面在剪切变形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向位移与切向位移之比的反正切值;20、岩体基本质量:岩体所固有的影响工程掩体稳定性的最基本属性,岩体基本质量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石完整程度决定;21、自稳能力:在不支护条件下,地下工程岩体不产生任何形式的能力;22、地应力:自然状态下在原岩岩体中存在的由于岩石自重和构造应力形成的分布应力,也称天然应力23、原岩应力:在工程中指天然存在于岩体中而与任何认为因素无关的应力;24、残余应力:没有外力作用时在岩体内部由于某种原因在整个岩体内的不均匀的变形而引起的应力25、初始地应力:岩体中存在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原始应力状态下的应力26、自重应力:由于岩体自重而产生的天然应力27、构造应力: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场,这种应力与一定范围地质构造有关,其主要特点是水平应力大于覆岩垂直应力分量;这一作用可以持续到底层深处;28、应力重分布:岩体受到工程活动扰动,引起岩体中初始应力的转移变化形成的新的应力场状态;29、二次应力:相对于初始应力而言,岩体上或岩体内部受到工程活动扰动,引起初始应力自然平衡状态的改变,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始应力重分布形成的新的应力为二次应力,或称次生应力,直接与工程稳定性有关;30、岩爆:是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发生突然脆性破坏的现象;一般在地应力较大部位,岩石被挤压超过其弹性限度,聚集的能量会突然释放出来,伴随有声音、碎石飞散、坠落等现象;31、构造线:指区域性挤压应力所形成的构造形迹,也就是指与产生地质构造运动的压应力方向相垂直的平面和地面的交线;32、围岩:指由于人工开挖使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部分被改变了应力状态的岩体称为围岩;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在发生应力重分布的那一部分工程岩体称为围岩;33、围岩压力:地下洞室围岩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或松动破坏,进而引起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作用在支护物上的围岩的变形挤压力或塌坍岩体的重力称为围岩压力;34、围岩抗力:在有压洞室中,作用有很高的内水压力,并通过衬砌或洞壁传递给围岩,这时围岩将产生一个反力,称为围岩抗力;35、静水应力状态:在岩石力学中,地下深部岩体在自重作用下,岩体中的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相等的应力状态;36、形变围岩压力:指围岩在二次应力作用下局部进入塑性,缓慢的塑性变形作用在支护上形成的压力,或者是有明显流变性能的围岩的粘弹性或者粘弹—粘塑性变形形成的支护压力;一般发生在塑性或者流变性较显着的地层中;37、松动围岩压力:指因围岩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或施工开挖引起的松动岩体作用在隧道或坑道井巷等地下工程支护结构上的作用压力;一般是由于破碎的、松散的、分离成块的或被破坏的岩体坍滑运动造成的;38、冲击围岩压力:1是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在超过围岩弹性限度的压力作用下,围岩产生内破坏,发生突然脆性破坏并涌向开挖采掘空间的一种动力现象;2强度较高且完整的弹脆性岩体过渡受力后突然发生岩石弹射变形所引起的围岩压力;39、膨胀围岩压力:在遇到水分的条件下围岩常常发生不失去整体性的膨胀变形和位移,表现在顶板下沉、地板隆起和两帮挤出,并在支护结构上形成形变压力的现象;40、应力集中:受力物体或构件在其形状或尺寸突然改变之处引起应力在局部范围内显着增大的现象;41、应力集中系数:指岩体中二次应力与原始应力的比值,也可用井巷开挖后围岩中应力与开挖前应力的比值来表示;42、围岩弹性抗力系数:促使隧洞洞壁围岩产生单位径向位移所需要的内水压力值:K=P/Δα,P:隧洞受到来自隧洞内部的压力,洞壁围岩向外产生一定的位移Δα;43、单位抗力系数:在工程上规定洞径为200cm时隧洞围岩的抗力系数定义为单位抗力系数;44、岩体力学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研究法,试验法,数学力学分析法,综合分析法45、岩块:不含显着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46、岩块构造:岩石内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及微结构面发育情况与粒间连结的方式等反映在岩块构成上的特征;47、粒间连结方式:结晶连结、胶结连结硅质胶结的强度>铁质、钙质>泥质;基底式胶结>孔隙式>接触式;48、岩块构造:矿物集合体间及其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49、剪胀效应爬坡效应:当法向应力较小时,在剪切过程中,上盘岩体主要是沿结构面产生滑动破坏;50、啃断效应:当法向应力达到一定值后,破坏沿结构面滑动转化为剪断凸起而破坏;51、法向刚度:在法向应力的作用下,结构面产生单位法向变形所需要的应力;填空:1、影响蠕变性质的因素:岩性、应力、温湿度;2、岩石的块体密度可采用规则试件的量积法 ,不规则试件的蜡封法测定;3、岩石的颗粒密度属于实测指标,常用比重瓶法进行测量;4、岩石的弹性变形特性常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两个常数来表示;当这两个常数为已知时,就可用三维应力条件下的广义胡克定律计算出给定应力状态下的变形;5、岩石的变形性质按卸荷后变形是否可以恢复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类;6、岩石的破坏是指岩石材料的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极限或者变形超过了岩石的使用限制;7、岩石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变形性质和强度性质两类,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强度性质主要通过强度理论来反映;8、岩石的流变主要包括蠕变、松弛和弹性后效;9、根据变形速率的不同特点,软弱岩石的典型流变曲线可以划分为瞬时蠕变阶段、初始蠕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三个阶段;10、在岩石的流变试验中,可以根据作用在岩石试件上应力或荷载大小的不同,将岩石蠕变曲线分为稳定蠕变曲线和加速发展蠕变曲线两类;11、研究岩石变形的时间效应,一般而言采用两种方法寻找其蠕变规律,即经验方法和蠕变模型方法;12、对于初始蠕变和等速蠕变,目前的经验方程主要有三种,即幂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13、岩石流变的Maxwall模型是由弹性体和粘性体串联而成,其能反应岩石的弹—粘弹性特征;14、对于常见的岩石而言,当围压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的延性将增加 ,并且将会出现屈服现象,同时其强度降低 ;15、根据延性度的不同,岩石的破坏可分为脆性破坏、延性破坏和过渡性破坏;16、按照岩石在变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岩石的变形划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粘性变形三种形式各异的基本变性作用;17、大量的实验和观察证明,就破坏形式而言,岩石的破坏主要有脆性破坏、延性破坏和弱面剪性破坏;18、在岩石室内压缩试验中,岩石峰值后的荷载—位移曲线,实质上是岩石的破坏过程曲线;19、目前,实验室抗拉强度的测定常采用劈裂法进行,当用长度为L,直径为D的圆形试件进行试验时,在压力P max作用下,岩石发生了破坏,则此岩石试件的抗拉强度为2P max/πLD;如采用边长为a的立方块,则其抗拉强度为Pt=2P max/πa2 ;20、岩石的室内剪切试验常用的仪器有直剪仪、变角板剪力仪和岩石三轴试验机 ;21、岩体是指经历过多次地质作用,经历过变形,遭受过破坏,形成了一定的岩石成分和结构,赋存于一定地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因此,岩体力学性质与岩体中的结构面、结构体岩块以及赋存条件环境密切相关;22、在工程岩体范围内,结构面按贯通情况可分为贯通性、半贯通性以及非贯通性三种类型;23、岩体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称为岩体的力学性质;它包括岩体的稳定特征、变性特征和强度特征等;24、岩体结构面的剪切变形与岩石的强度、结构面的粗糙程度和法向应力有关;25、岩体结构面的几何特性是反映节理的外貌,它的组成要素包括:走向、倾向、连续性、粗糙度以及起伏度和组合关系;26、岩体的力学性质不仅取决于岩石本身及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也与结构面的空间组合密切相关;27、岩体的强度不仅与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岩体内的软弱结构面有关,此外还与岩体所受的应力状态有关;28、岩体中存在各种结构面,结构面的变形大小主要由结构面和结构面填充物控制的;29、大量的岩体实验表明,岩体的压力——变形曲线可以化分为四种类型,即:直线型、上凹型和下凹型、复合型;30、岩体变形的结构效应是指岩体结构对其变形性质的影响与控制作用,包括结构面、结构体以及两者的组合关系三个方面,其结构面对岩体变形的作用效应尤为突出;31、粗糙起伏无充填的规则锯齿状结构面的剪切机制一方面是爬坡摩擦效应;另一方面是凸起体剪切;32、岩体基本质量应由受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石的完整性程度两个因素确定;33、国际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规定,对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应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两种方法确定;34、当人类还不能对原岩应力进行测量之前,认为原岩应力是由岩土自重引起的,因此把原岩应力单纯的看成自重应力;35、近期地质力学的观点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构造应力的总规律是以水平应力为主;根据地质构造运动的发展阶段,一般可把构造应力分为以下三种阶段原始构造应力,残余构造应力,现代构造应力;36、影响原岩应力分布的因素有地形,岩体结构面,岩体力学性质,剥蚀作用,37、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形成影响最大;38、岩体天然应力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水压致裂法,扁千斤顶法和钻孔套心应力解除法;39、地质构造运动的结果,使构造应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强烈方向性,数值较大的水平应力,从而形成构造区域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的情况;、40、原岩应力主要由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组成;41、研究岩石应力状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岩石的力学性能,阐述围岩的破坏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是工程设计更加合理安全和经济;42、岩体变形的不均匀导致围岩局部破裂的原因是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强度不均匀性;43、岩石在三轴压缩时,随着侧向应力σ3和σ1—σ3的增加,岩石强度也随之增大:岩石发生破坏后,仍保留一定的承载能力;44、隧洞根据其内部的受力情况可分为有压洞室和无压洞室两大类;45、对于无衬砌有压洞室,洞内水压力P在围岩中所产生的径向和切向应力随隧洞半径r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在6r处该应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有些有压隧洞中常见到新形成的,平行于洞轴线的放射状张裂隙,这主要是由于内水压力使围岩产生的应力抵消了围岩的压应力,并超过了岩体的抗拉强度所致;46、围岩在不产生破坏的条件下,当岩石性质由硬岩,中硬岩,到软岩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同一种支护形式而言,围岩位移增长会越来越大,相应要求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于同一种岩石来说,随围岩的不断变化要求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小;解答:1、在三轴试验中,围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有什么影响1破坏前岩块的总应变随围压增大而增加2随围压增大,岩块的塑性也不断增大,且由脆性破坏逐渐转化为延性破坏3随围压的增大,岩块三轴极限强度明显增大4随围压增大,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不同程度的提高5当围压达到一定值时,出现应变硬化现象2、结构面的成因类型与分类结构面的成因分为两类:地质成因和力学分类:1地质成因类型包括原生结构面沉积结构面、岩浆结构面、变质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断层、节理、劈理和层间错动面次生结构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次生夹泄层、泥化夹层2力学成因类型有剪性结构面逆断层、平移断层、多数正断层张性结构面羽状张裂面、纵张及横张破裂面和岩浆岩中的冷凝节理3、结构面的分级:由结构面的伸长度、切割深度、破碎带宽度及其力学效应可分为5级:1级指大断层或区域性断层,延伸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以上破碎宽约数米至几百米以上;2级指延伸长、宽度不大数百米至数千米,宽数十厘米至数米;3级长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断层、区域性节理、延伸较好的层面及层间错动等,宽数厘米至一米左右;4级延伸较差的节理、层面等长一般10mm~30mm,宽数厘米;5级微结构面有隐节理、微层面等;规模小、连续性差、常包含在岩块内;4、结构面特征及其影响:产状结构面与最大主应力间的关系控制着岩体的破坏机制与强度、连续性对岩体的变形、变形破坏机理、强度及渗透性都有很大影响、密度控制着岩体的完整性和岩块的块度,密度越大,岩体完整性越差,块度越小,导致岩体力学性质变差,渗透性增强、张开度、形态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及水力学性质存在明显影响、充填胶结特征经胶结的结构面力学性质改善,未胶结的力学性质取决于充填物成分、厚度、含水性和壁岩性质等、结构面的组合关系控制着可能滑移岩体的几何边界条件、形态、规模、滑动方向及滑移破坏类型;5、岩块的力学属性:弹性、塑性、粘性、脆性、延性;1弹性:在一定应力范围内,物体受外力作用产生全部变形,而去除外力后能立即恢复其原有形状和尺寸大小的性质;2塑性: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外力去除后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不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或残余变形;3粘性: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瞬时完成,且变形速率随应力增加而增加的性质;4脆性:物体受力后,变形很小时就发生破裂的性质;5延性:物体能承受较大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力的性质;6、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εv=εl+εd阶段:Ⅰ:孔隙裂隙压密阶段:原有张开性结构面或微裂隙逐渐闭合,岩石被压密,早期非线性变形,呈上凹形,斜率随应力增大而增大,微裂隙的闭合在开始较快随后逐渐下降;Ⅱ:弹性变形至为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近似直线,开始为直线,应力增加,变为曲线,出现弹性极限,之后为塑性变形,出现新裂隙和微破裂,随着应力发展而发展,达到屈服极限;Ⅲ: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破裂不断发展,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次薄弱部位破坏,体积压缩转为扩容,达到峰值强度或单轴抗压强度;Ⅳ:破坏后阶段:裂隙快速发展,交叉且联合成宏观断裂面,岩块沿其滑移,试件承载力迅速下降但不为0;7、变形参数: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压应力与轴向压应变之比;E=σ/ε初始模量:曲线原点处的切线斜率,Ei=σi/εi切线模量:曲线上任一点处的切线斜率,Et=σ2-σ1/ ε1-ε2割线模量:曲线上某特定点原点连线的斜率,通常取σc/2处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Es=σ50/ε50泊松比:单轴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μ=-εd/εl8、结构面的强度性质分类:平直无充填的结构面、粗糙起伏无充填~、非贯通断续~、有充填的软弱结构面;9、岩体中天然应力的分布特征1重力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①重力应力场:以垂直应力为主,垂直应力大于水平应力;应力为压应力;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②构造应力场:应力有压应力,也可有拉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分布很不均匀,通常以地壳浅部为主;2地壳浅部3km原岩应力的规律:原岩应力是非稳定的应力场,其大小和方向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化;实测垂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体的重力;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10、各类结构围岩的变形破坏特点1整体状和块状岩体围岩:破坏形式主要有岩爆、脆性开裂及块体滑移等;2层状岩体围岩:破坏形式主要有:沿层面张裂、折断塌落、弯折内鼓等;3碎裂状岩体围岩:变形破坏形式常表现为塌方和滑动;4散体状岩体围岩:其变形破坏形式以拱形冒落为主;11、岩爆的产生条件1围岩应力条件;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洞壁的最大环向应力σθ与围岩单轴抗压强度σc之比作为岩爆产生的应力条件;另一种是用天然应力中的最大主应力σ1与岩块单轴抗压强度σc之比进行判断;σθ≤σc时,洞壁不出现岩爆;σc<σθ≤~σc时,洞壁围岩出现岩射和剥落;σθ>σc时,洞壁出现岩爆和猛烈岩射;另外,根据我国已产生岩爆的地下洞室资料统计,得出当岩体中最大天然主应力σ1与σc达到σ1≥~σc时,将产生岩爆;2岩性条件;当弹性变形能系数ω>70%时,会产生岩爆,ω越大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越大;12、影响岩爆的因素1地质构造;岩爆大都发生在褶皱构造中,岩爆与断层、节理构造也有密切的关系;2洞室埋深;随着洞室埋深增加,岩爆次数增多,强度也增大;此外,地下开挖尺寸、开挖方法、爆破震动及天然地震等对围岩也有明显的影响;13、影响岩体边坡变形破坏的因素1岩性;这是决定岩体边坡稳定性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构成边坡的岩体越坚硬,又不存在产生块体滑移的几何边界条件时,边坡不易破坏,反之则容易破坏而稳定性差; 2岩体结构;岩体结构及结构面的发育特征是岩体边坡破坏的控制因素;首先,岩体结构控制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其稳定程度,其次,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往往是边坡块体滑移破坏的几何边界条件;3水的作用;水的渗入使岩土的质量增大,进而使滑动面的滑动力增大;其次,在水的作用下岩土被软化而抗剪强度降低;另外,地下水的渗入对岩体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这些都对岩体边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体内裂隙增多、扩大,透水性增强,抗剪强度降低;5地形地貌;边坡的坡形、坡高及坡度直接影响边坡内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而影响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及边坡的稳定性;6地震;因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震惯性力直接作用于边坡岩体,加速边坡破坏;7天然应力;影响边坡拉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范围与大小;在天然应力大的地区开挖边坡时,由于拉应力及剪应力的作用,常直接引起边坡变形破坏;8人为因素;边坡的不合理设计、爆破、开挖和加载,大量生产生活用水的渗入等都造成边坡变形破坏,甚至整体失稳;。
岩体力学考试重点(经典)分析
第二章 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1、全应力—应变曲线(岩石试件在(刚性试验机)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1)OA 阶段,通常被称为孔隙裂隙压密阶段。
其特征是应力—应变曲线呈上凹型,在此阶段岩石试件中原有的张开型结构面和微裂隙逐渐闭合,横向膨胀较小,试件体积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
本阶段对节理裂隙丰富的岩石表现较为明显,对坚硬少裂隙的岩石不明显。
(2)AC 阶段,通常称此阶段为弹性变形阶段。
其中AB 阶段为线弹性变形阶段;BC 为非线性变形阶段。
BC 阶段中出现了微裂隙的破裂,因此也称为破裂稳定发展阶段。
(3)CD 阶段,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或称累积性破坏阶段。
C 点是岩石从弹性变为塑性的转折点,称为屈服点,其相应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屈服极限),数值约为峰值应力的三分之二左右。
进入此阶段后,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它们不断聚合形成了宏观裂隙,直至岩石试件完全破坏。
此时,试件由体积压缩转为扩容,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速率迅速增大。
当达到D 点时,岩石已经破坏,此时的强度称为峰值强度。
(4)DE 阶段称为破坏后阶段。
当载荷达到D 点后,岩石试件内部结构已遭到破坏,但试件基本保持整体形状。
进入本阶段后,宏观裂隙快速发展,并且相互交叉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岩块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沿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试件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但不会到零,岩石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应该指出,对于坚硬的岩石来说,这一塑性阶段很短,有的几乎不存在,它所表现的是脆性破坏的特征。
所谓脆性是指应力超出了屈服应力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的特性,而因此达到破坏,即为脆性破坏。
2、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①岩石的变形特性通常可以从试验时所记录下来的应力—应变曲线中获得;②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反映了各种不同应力水平下所对应的应变(变形)规律;③岩石试件在(刚性试验机)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可全应力-应变曲线来表示。
3、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A 、 时岩石变形特征①岩石的强度随围压( )的增加,岩石的屈服应力随之提高;②总体来说,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有随围压增大而增大的趋势;③随着围压的增加,峰值应力所对应的应变值23σσ=23σσ=有所增大,其变形特征表现出低围压的脆性向高围压的塑性转换的规律。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最新知识点
1.岩体力学:是研究岩体和岩体力学性能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岩石和岩体在其周围物理环境(力场、温度场、地下水等)发生变化后,做出响应的一门力学分支。
2.岩石: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物体。
3.岩体: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
4.岩石和岩体的不同之处:岩体是由岩石块和各种各样的结构面的综合体。
5.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最主要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相互结合的情况。
6.岩石的构造:指组成岩石的成分在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
7.岩石按成因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8.岩体结构的两大要素:结构体和结构面9.岩体的力学特征:不连续性、各向异性、不均匀性、赋存地质因子特性、残余强度特性10.岩体力学的研究任务:1、基本原理方面2、实验方面3、实际工程应用方面4、监测方面11.岩石的质量指标:指描述岩石质量大小有关的参数,通常采用岩石单位体积质量的大小表示,包括岩石的密度和颗粒密度。
12.岩石的密度:指岩石试件的质量与岩石试件的体积之比13.岩石的颗粒密度P s:岩石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固体的体积之比(P s=m s/V c)14.岩石的孔隙性:是反应了岩石中微裂隙发育程度的指标。
15.岩石的吸水率:指岩石吸入水的质量与试件固体的质量之比16.岩石的吸水率分为:自由吸水率3a和饱和吸水率3saasa17.软化系数: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与干燥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的比值18.岩石的膨胀特性:通常以岩石的自由膨胀率、岩石的侧向约束膨胀率、膨胀压力19.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指岩石试件在无侧限条件下,受轴向里作用破坏时,单位面积承受的最大荷载,即R c=P/A20.岩石的抗拉强度:指岩石试件在受到轴向拉应力后其试件发生破坏时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21.岩石抗拉强度试验方法:1、直接拉伸法2、抗弯法3、劈裂法4、点荷载试验法22.岩石的剪切强度:指岩石在一定的应力条件下所能抵抗的最大剪应力23.岩石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1、抗剪断试验2、抗切试验3、弱面抗剪切试验24. --------------------------------------------------------- 三向压缩应力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低围压劈裂;中围压斜面剪切;高围压---塑性流动25.岩石模量有:初始模量、切线模量、割线模量26.脆性破坏:指应力超出了屈服应力后不表现出明显的塑形变形特性,这类破坏是脆性破坏27.扩容:指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非线性的体积膨胀,且这一体积膨胀是不可逆的28.岩石的流变性包括:1、岩石的蠕变2、岩石的应力松弛3、岩石的长期强度29.蠕变:是指岩石在恒定的外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的特性,也称作徐变。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岩石材料的特殊性:岩石材料不同于一般的人工制造的固体材料,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压应力,具有各种规模的不连续面和孔洞,而且还可能含有液相和气相,岩石远不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弹性连续体。
2.岩石与岩体的区别:(1)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他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凝聚而成的自然地质体。
(2)岩体:是指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他经历了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经受了各种地质作用,并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在其内部保留了各种永久变形和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形迹如不整合褶皱断层层理节理劈理等不连续面。
重要区别就是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面。
起决定作用的是岩体强度,而不是岩石强度。
3.岩体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
结构面即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分界面与不连续面。
被结构面分割而形成的岩块,四周均被结构面所包围,这种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单元体称为结构体。
第二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1.名词解释:孔隙比:孔隙的体积(Vv)与岩石固体的体积的比值。
孔隙率:是指岩石试样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吸水率:干燥岩石试样在一个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岩石干重量之比的百分率。
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孔隙数量多少盒细微裂隙的连通情况。
膨胀性:是指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的性质。
崩解性: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失去粘结力,完全丧失强度时的松散物质的性质。
扩容:岩石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当外力继续增加时,岩石试件的体积不是减小,而是大幅度增加的现象。
蠕变:应力恒定,变形随时间发展。
松弛:应变恒定,应力随时间减少。
弹性后效:在卸载过程中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长期强度:当岩石承受超过某一临界应力时,其蠕变向不稳定蠕变发展,当小于该临界值时,其蠕变向稳定蠕变发展,称该临界值为岩石的长期强度。
2.岩石反复冻融后强度下降的原因:①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由于矿物的涨缩不均而导致岩石结构的破坏;②当温度减低到0℃以下时岩石孔隙中的水将结冰,其体积增大约9%,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使岩石的结构发生改变,直至破坏。
岩体力学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岩体力学考试专用复习资料岩体:是指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结构面:是指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结构面的成因类型:(一)地质成因类型:1、原生结构面2、构造结构面 3、次生结构面;(二)力学成因类型:1、张性结构面 2、剪性结构面岩石的吸水性指标:1、吸水率:是指岩石试件在大气压力和室温条件下自由吸入水的质量m w1与岩样干质量m s 之比。
2、饱和吸水率:是指岩石试件在高压(一般压力为15MP )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质量m w2与岩样干质量m s 之比。
3、饱水系数:岩石的吸水率Wa 与饱和吸水率Wp 之比。
岩石的软化性指标:软化系数(K R ):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干抗压强度的比值。
软化系数是评价岩石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
当软化系数K R >0.75时,软化性弱,抗冻性和抗风化能力强;当软化系数K R <0.75时,软化性较强,工程地质性质差。
岩石的抗冻性指标:1、抗冻系数(Rd ):是指岩石试件经反复冻融后的干抗压强度与冻融前干抗压强度之比。
2、质量损失率(Km ):是指冻融试验前、后干质量只差(m s2-m s1)与试验前干质量m s1之比。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实验方法:(1)抗压实验——完整(2)点荷载实验——分散岩石的三轴压缩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岩块试件在单向拉伸时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确定:岩块的抗拉强度是通过室内试验测定的,其方法包括直接拉伸法和间接法两种。
在间接法中,又有劈裂法、抗弯法及点载荷法等。
其中以劈裂法和点载荷法最常用。
剪切强度:1、抗剪断强度:是指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沿预定剪切面剪断时的最大剪应力。
2、抗切强度:是指试件上的法向应力为零时,沿预定剪切面剪断时的最大剪应力。
3、摩擦强度:是指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沿已有破裂面(层面、节理等)再次剪切破坏是的最大剪应力。
岩体力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二章 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1、全应力—应变曲线(岩石试件在(刚性试验机)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1)OA 阶段,通常被称为孔隙裂隙压密阶段。
其特征是应力—应变曲线呈上凹型,在此阶段岩石试件中原有的张开型结构面和微裂隙逐渐闭合,横向膨胀较小,试件体积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
本阶段对节理裂隙丰富的岩石表现较为明显,对坚硬少裂隙的岩石不明显。
(2)AC 阶段,通常称此阶段为弹性变形阶段。
其中AB 阶段为线弹性变形阶段;BC 为非线性变形阶段。
BC 阶段中出现了微裂隙的破裂,因此也称为破裂稳定发展阶段。
(3)CD 阶段,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或称累积性破坏阶段。
C 点是岩石从弹性变为塑性的转折点,称为屈服点,其相应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屈服极限),数值约为峰值应力的三分之二左右。
进入此阶段后,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它们不断聚合形成了宏观裂隙,直至岩石试件完全破坏。
此时,试件由体积压缩转为扩容,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速率迅速增大。
当达到D 点时,岩石已经破坏,此时的强度称为峰值强度。
(4)DE 阶段称为破坏后阶段。
当载荷达到D 点后,岩石试件内部结构已遭到破坏,但试件基本保持整体形状。
进入本阶段后,宏观裂隙快速发展,并且相互交叉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岩块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沿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试件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但不会到零,岩石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应该指出,对于坚硬的岩石来说,这一塑性阶段很短,有的几乎不存在,它所表现的是脆性破坏的特征。
所谓脆性是指应力超出了屈服应力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的特性,而因此达到破坏,即为脆性破坏。
2、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①岩石的变形特性通常可以从试验时所记录下来的应力—应变曲线中获得;②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反映了各种不同应力水平下所对应的应变(变形)规律;③岩石试件在(刚性试验机)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可全应力-应变曲线来表示。
3、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A 、 时岩石变形特征①岩石的强度随围压( )的增加,岩石的屈服应力随之提高;②总体来说,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有随围压增大而增大的趋势;③随着围压的增加,峰值应力所对应的应变值23σσ=23σσ=有所增大,其变形特征表现出低围压的脆性向高围压的塑性转换的规律。
岩体力学重点
概念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聚集而成的自然体。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关系,包括颗粒大小、形状、排列、结构连结特点以及岩石中的微结构面。
岩石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及其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
岩石块体密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岩石孔隙体积)的质量。
颗粒密度:岩石固相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不包括岩石孔隙体积)。
孔隙率:孔隙体积与总体积(包含孔隙)之比。
渗透系数:表征岩石透水性的重要标志,在数值上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的渗流速度。
软化系数:岩石浸水后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岩石干抗压强度之比。
膨胀性:岩石侵水后发生体积膨胀的性质。
岩石吸水性:岩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吸收水分的能力。
扩容: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变过程中发生的非弹性的体积增长(岩石破坏的前兆)。
弹性模量:单向压缩条件下,弹性变形范围为轴向应力与试件轴向应变之比。
变形模量: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应力与总应变(弹性应变与塑性应变之和)的比值。
泊松比: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也叫横向变形系数。
脆性度:对脆性程度的一种度量,脆性度愈小,材料抗断裂的抗力愈高;反之愈大。
尺寸效应:岩石试件尺寸越大,则强度越低,反之越高,这一现象。
常规三轴试验:试件处于σ1 >σ2=σ3应力状态下。
真三轴试验:试件处于σ1 >σ2 >σ3应力状态下。
岩石三轴压缩强度:岩石在三轴压缩荷载作用下,试件破坏时所承受的最大轴向压应力。
流变性:介质在外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力与应变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蠕变:介质在大小和方向均不改变的外力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变化而增大的现象。
松弛:介质的变形(应变)保持不变时,内部应力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现象。
弹性后效:介质加载或卸载时,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它是一种延迟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弹性恢复,外力卸除后最终不留下永久变形。
岩石长期强度:岩石的强度是随外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作用时间t趋向于正无穷的强度(最低值)。
岩体力学复习要点
1.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
2.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研究法、试验法、数学力学分析法、综合分析法3.岩体:是指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4.结构面:指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5.岩块的结构:岩石内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及微结构面发育情况与粒间连结方式等反映在岩块构成上的特征。
6.岩块的构造:是指矿物集合体之间及其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
7.结构面迹长:是指结构面与露头面交线的长度。
8.岩体质量指标RQD:长度大于10cm的岩心长度之和与钻孔总进尺的百分比。
9.岩石的吸水性:岩石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岩石的吸水性。
10.岩石的软化性:岩石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性质,称为软化性11.蠕变:是指岩石在恒定的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逐渐增大的性质。
12.影响单轴抗压强度的因素:岩块的抗压强度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和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岩石本身性质方面的因素,如矿物组成、结构构造(颗粒大小、连结及微结构发育特征等)、密度及风化程度等等;二是试验条件方面的因素(试件的几何形状及加工精度、加载速率、端面条件、湿度和温度、层理结构)13.剪切强度:在剪切荷载作用下,岩块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剪应力,称为剪切强度14.岩石的破坏判据:一、库仑--纳维尔判据适用条件:低应力或坚硬、较坚硬的岩石的剪切破坏.15.二、莫尔判据16.1. 斜直线型:同库仑--纳维尔判据17.2. 二次抛物线型:适用条件:高应力或软弱、较软弱岩石的剪切破坏18.3. 双曲线型:适用条件:中等应力或较坚硬岩的剪切破坏。
三、格里菲斯判据适用条件:非常适用于脆性岩石的拉破坏。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岩体⼒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岩体⼒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章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1、结构⾯: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定的延伸⽅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的地质界⾯或带。
2、岩体:在地质历史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络组成的,具有⼀定的结构并赋存与⼀定的天然应⼒和地下⽔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是岩体⼒学研究的对象。
3、结构⾯的分类(1)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分为原⽣结构⾯、构造结构⾯、次⽣结构⾯;(2)根据⼒学成因类型分为张性结构⾯、剪性结构⾯;(3)根据结构⾯的规模和分级为五级;1)Ⅰ级结构⾯:延伸⼏km~⼏⼗km 以上,破碎带宽度⼏⼗m 以上的⼤断层,对区域构造起控制作⽤。
2)Ⅱ级结构⾯:延伸⼏百m~⼏km,破碎带宽度⼏m~⼏⼗mm 的断层、层间错动带、接触带、风化夹层等,对⼭体稳定起控制作⽤。
3)Ⅲ级结构⾯:延伸⼏百m 的断层、接触带、风化夹层等,宽度⼩于1m,对岩体稳定起控制作⽤。
4)Ⅳ级结构⾯:延伸在⼏⼗m 范围内的节理、裂隙,未错动、不夹泥,影响岩体质量。
5)Ⅴ级结构⾯:延伸差,⽆厚度,随机分布的隐裂隙等细⼩结构⾯,影响岩⽯质量。
4、结构⾯的基本特征(1)⽅位(产状):结构⾯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倾向、倾⾓表⽰。
(2)间距:相邻结构⾯之间的垂直距离。
线裂隙率Ks:沿测线⽅向单位长度上结构⾯或裂隙的条数。
(s为结构⾯平均间距)Ks=1 s⾯裂隙率Ka:单位测量⾯积中裂隙⾯积所占的百分率。
Ka=各裂隙⾯积(长?宽)之和所测量的岩体⾯积×100%体积裂隙率Kv:单位测量岩体中裂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Kv=各裂隙体积(长?宽?厚)之和s所测量的岩体体积×100%单位体积裂隙数Jv:单位岩体体积内通过的总裂隙数。
(3)延续性:表征结构⾯的展布范围和延伸长度。
(4)粗糙度:指结构⾯侧壁的粗糙程度,⽤起伏度和起伏差表⽰。
形态: 台阶形; 波浪形; 平直形;剖⾯类型: 粗糙的; 平坦的;光滑的。
岩体力学重点资料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聚集而形成的自型物体。
岩石有其自身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性质、结构、构造等的存在和变化,都会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影响。
岩体:是地质体的一部分。
它位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是在各种宏观地质界面(断层、节理、破碎带、接触带、片理等)分割下形成的有一定结构的地质体。
Ⅰ阶段(o-a段):裂纹压密阶段。
随着裂纹闭合,岩石刚度增大,曲线上凹。
岩石的初始模量反映了张开裂纹的闭合刚度。
Ⅱ阶段(a-b段):岩石线性变形阶段。
曲线呈直线,但加卸载曲线不重合。
除岩石弹性变形外,存在闭合裂纹的滑动。
Ⅲ阶段(b-c段):裂纹稳定扩展的非线性变形阶段。
曲线开始下凹。
岩石中微裂纹开始扩展,并出现新的微裂纹。
岩石体积由压缩变为膨胀,即出现扩容现象。
属破坏的前兆。
Ⅳ阶段(c-d段):裂纹加速扩展至岩石破裂阶段。
曲线进一步下凹。
岩石中微裂纹贯通,并出现宏观裂纹。
逐级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岩石变形与强度第一次加、卸载变形有3种情况:完全弹性恢复、弹性滞后、残余变形。
●应变强化现象:多次加卸载时,每一次卸载曲线及重新加载曲线的斜率都要比原先的加载曲线的斜率大;●塑性滞环:重新加载曲线与卸载曲线不在一条曲线上,形成一个闭合环;●岩石记忆现象:重新加载时当荷载回升到开始卸载时的荷载时,变形曲线不是按重新加载曲线上升,而是按初次加载曲线上升。
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岩石变形与强度岩石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会在比峰值应力低的应力水平下破坏,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破坏;使岩石发生疲劳破坏时循环荷载的应力水平的大小,称为——疲劳强度。
三个特点:●疲劳强度<峰值强度;●疲劳强度不是定值,它与循环荷载持续时间(循环次数)有关,循环次数越多,疲劳强度越小;●存在一个极限应力水平,当循环荷载的应力低于此值时,无论循环荷载持续时间多长,岩石不会发生疲劳破坏。
延性破坏与延性流动:指岩石发生较大的永久变形后导致的破坏,且破坏后应力降很小。
岩石力学考试重点
岩石力学考试重点岩石的泊松比:岩石横向与纵向的比值。
扩容:岩石在荷载下,在破坏前产生的一种明显非弹性体积变形。
当外力增加到一定程度,随压力增大,体积不是减小而是大幅增加,且增长速率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试件完全破坏。
岩爆:岩石破坏后尚余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突然释放就产生岩爆。
各向异性:岩石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性质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现象。
软化系数:岩样饱水状态抗压强度与自然风干状态之比。
岩石吸水率:岩石在常温常压下吸入水的质量与其烘干质量百分比。
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即产生全部变形,去除外力后又能立即恢复原有形状和尺寸的性质。
塑性: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卸载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
粘性: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时完成,且随的增大而增大。
脆性:物体受力后变形很小即破裂的性质。
延性:物体能承受较大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力的性质。
全曲线:全面显示岩石在受压破坏过程中特征,特别是破坏后强度与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曲线。
(OA段:孔隙裂隙压密阶段。
)转化压力:岩石由脆性转化为塑形的临界围压。
塑性滞回环:卸载与加载曲线不重合。
岩石记忆性:每次卸载后再加载,在荷载超过上一次循环的最大荷载后,变形曲线仍沿原来单调加载曲线上升,好像不曾受到反复加载的影响一般。
岩体裂隙度K:沿取样线方向单位长度上的节理数量,K=n/L 切割度:岩体被节理割裂分离的程度,取贯通整体的假想平直断面,节理面面积与断面面积之比。
完整性(龟裂)系数:岩体中纵波速度与岩块之比的平方。
RQD:长度>=10cm岩芯积累长度占钻孔总长度的百分比。
线密度:取样线垂直结构面的K 单结构面强度效应:;地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初始应力、绝对/原岩应力)。
抗冻系数:岩样经冻融后抗压强度下降值与冻融前抗压强度之比。
流变性质:材料的关系与时间因素有关的性质。
流变现象:材料变形过程中具有时间效应的现象。
蠕变:不变,材料变形随时间增加而增长的现象。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重点
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岩石的孔隙率:岩石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的百分比。
2.岩石软化系数:岩样饱水状态的单轴抗压强度与自然风干状态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3.单轴抗压强度:是指岩石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应力。
4.单轴抗拉强度:是指岩石在单轴拉伸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5.岩石的各项异性:岩石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现象。
6.岩石的扩容:是指岩石在荷载作用下,在其破坏之前产生的一种明显的非弹性体积变形。
7.岩体的完整性系数:岩体与岩石的纵波速度之比的平方。
8.岩石质量指标:长度在10cm(含10cm)以上的岩芯累计长度占钻孔总长的百分比。
9.围岩-支护共同作用:是指共同体两方面的耦合作用和互为影响的情况。
10.岩石的弹性: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去除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1.蠕变:当应力保持不变时,变形随时间增加而增长的现象。
12.松弛:当应变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二、填空1.结构体和结构面称为岩体结构单元或岩体结构要素。
2.结构面三种类型: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3.岩石种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岩浆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沉积岩:火山碎屑岩、胶结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
4.通过试件所确定的各种岩石强度指标值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试件尺寸、试件形状、试件三维尺寸比例、加载速率、湿度5.岩石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黏性变形6.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变形特征:(1)孔隙裂隙压密阶段(2)弹性变形至微弹性裂隙稳定发展阶段(3)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累进性破裂阶段)(4)破裂后阶段。
7.地应力成因:大陆板块边界受压引起的应力场、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应力场、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岩浆侵入引起的应力场、地温梯度引起的应力场、地表剥蚀产生的应力场8.地应力分布的规律:○1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2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3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4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在不同地区,变化的速度很不相同、○5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关系、○6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7地应力的上述分布规律还会受到地形、地表剥蚀、风华、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力学性质、温度,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形和断层的扰动影响最大。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
(1)阐述岩石抗压强度的若干影响因素。 内因:岩石本质属性的影响、岩石本身的因素 外因:试验方法(形状、尺寸、端面摩擦)、外界条件 (加载速率、温度、应力状态)
结晶程度 颗粒大小 胶结情况 矿物成份 块体密度 生成条件 风化作用 水的作用
单轴压缩下 的破坏特性 简述岩石在单轴和三轴压缩下的破坏特性。
(33) 下面哪一种模型被称为Maxwell流变模型( )。 A、胡克体 B、牛顿体 C、胡克体与牛顿体串联 D、胡克体与牛顿体并联
作业题一:
(1)阐述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及其特征。 (2)什么是岩石的扩容?简述岩石的扩容特性。 (3)阐述岩石的变形指标?
(1)阐述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及其特征。
(10) 沉积岩经过什么作用可形成变质岩( )。 A、沉积搬运 B、高温高压 C、冷却固化 D、胶结压实 (11) 在岩石的含水率试验中,试样烘干时应将温度控制在 ( )。 A、95~100℃ B、105~110℃ C、100~105℃ D、100~110℃ (12) 关于岩石渗透系数说法正确的是( )。 A、裂隙越少,渗透系数越大 B、裂隙越多,渗透系数越小 C、孔隙越多,渗透系数越大 D、孔隙越少,渗透系数越大
简单题: • 列出岩石抗剪强度参数的3种确定方法,并作简要说明。 • 说明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确定的步骤。 • 分别从内因和外因来阐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若干影响因素。 • 解释岩石杨氏模量的定义,并作图说明获取岩石3种杨氏模量的方法。 • 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的概念及6个阶段特征。 • 阐述每一种岩石强度理论的基本思想。 • Coulomb准则、Mohr-Coulomb强度准则与Griffith强度准则公式。 • 什么是岩石的长期强度?简要阐述岩石长期强度的两种方法。 • 工程岩体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 测试岩体法向变形的3种试验方法。 • 简述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 简述地应力测量方法中水压致裂法以及应力恢复法的优缺点。 • 简述套孔应力解除法测量地应力的基本步骤。 • 简述地下工程围岩-支护共同作用原理。 • 阐述地下工程新奥法施工的支护理念。
电大岩体力学复习资料(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岩体力学复习资料(考点归纳总结版)1.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凝聚而成的自然地质体。
一般认为它是均质的和连续的。
岩体:是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区别是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面。
)结构面: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分界面和不连续面,它是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尤其是在地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
结构体:被结构面分割而形成的岩块,四周均被结构面所包围,这种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单元体成为结构体。
2.岩体结构分为六类:块状结构、镶嵌、层状、碎裂、层状碎裂、松散结构3.风化作用:岩石长期暴露在地表之后,经受太阳辐射热、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岩石结构逐渐破碎、疏松,或矿物成分发生次生变化,称为风化。
衡量岩石(块)风化程度的指标:(1)定性指标:颜色、矿物蚀变程度、破碎程度及开挖锤击技术特征等。
(2)定量指标:风化空隙率指标Iw、波速比指标kv和风化系数kfδ等。
岩石风化分级:未微中等强全4.相对密度G s:岩石的干重量W s(KN)除以岩石的实体积V s(m3)(不包括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得的量与1个大气压下4℃时纯水的重度(γw)的比值。
G s=W s/ (V sγw)。
相对相对密度是一个无量纲量,其值可用比重瓶法测定,试验时先将岩石研磨成粉末并烘干;然后用量杯量取相同体积的纯水和岩石粉末并分别称重,其比值即为岩石的相对密度。
岩石的相对密度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相对密度,岩石中重矿物含量越多其相对密度越大,大部分岩石的相对密度介于2.50~2.80之间。
5.孔隙率n:岩石试样中孔隙体积Vv与岩样总体积V之比。
孔隙比e:指孔隙的体积VV与固体的体积Vs的比值。
6.含水率w:天然状态下岩石中水的重量W w与岩石烘干重量W s的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1、全应力—应变曲线(岩石试件在(刚性试验机)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1)OA 阶段,通常被称为孔隙裂隙压密阶段。
其特征是应力—应变曲线呈上凹型,在此阶段岩石试件中原有的张开型结构面和微裂隙逐渐闭合,横向膨胀较小,试件体积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
本阶段对节理裂隙丰富的岩石表现较为明显,对坚硬少裂隙的岩石不明显。
(2)AC 阶段,通常称此阶段为弹性变形阶段。
其中AB 阶段为线弹性变形阶段;BC 为非线性变形阶段。
BC 阶段中出现了微裂隙的破裂,因此也称为破裂稳定发展阶段。
(3)CD 阶段,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或称累积性破坏阶段。
C 点是岩石从弹性变为塑性的转折点,称为屈服点,其相应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屈服极限),数值约为峰值应力的三分之二左右。
进入此阶段后,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它们不断聚合形成了宏观裂隙,直至岩石试件完全破坏。
此时,试件由体积压缩转为扩容,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速率迅速增大。
当达到D 点时,岩石已经破坏,此时的强度称为峰值强度。
(4)DE 阶段称为破坏后阶段。
当载荷达到D 点后,岩石试件内部结构已遭到破坏,但试件基本保持整体形状。
进入本阶段后,宏观裂隙快速发展,并且相互交叉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岩块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沿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试件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但不会到零,岩石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应该指出,对于坚硬的岩石来说,这一塑性阶段很短,有的几乎不存在,它所表现的是脆性破坏的特征。
所谓脆性是指应力超出了屈服应力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的特性,而因此达到破坏,即为脆性破坏。
2、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①岩石的变形特性通常可以从试验时所记录下来的应力—应变曲线中获得;②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反映了各种不同应力水平下所对应的应变(变形)规律;③岩石试件在(刚性试验机)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可全应力-应变曲线来表示。
3、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A 、 时岩石变形特征①岩石的强度随围压( )的增加,岩石的屈服应力随之提高;②总体来说,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有随围压增大而增大的趋势;③随着围压的增加,峰值应力所对应的应变值23σσ=23σσ=有所增大,其变形特征表现出低围压的脆性向高围压的塑性转换的规律。
B 、 为常数时岩石变形特征①随着 的增大,掩饰的屈服应力有所提高;②弹性模量基本不变,不受 变化的影响;③当 不断增大时,岩石由塑性逐渐向脆性转换。
C 、 为常数时岩石变形特征①其屈服应力几乎不变;②掩饰的弹性模量基本不变;③岩石始终保持塑性破坏的特征,只是随 的增大,其塑性变形量也随之增大。
4、限制性剪切实验5、岩石在弹性阶段时的本构关系称为弹性本构关系;岩石在塑性阶段的本构关系称为塑性本构关系,弹性与塑性本构关系与时间无关,属于即时变形。
3σ2σ2σ2σ2σ3σ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岩石的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则称该岩石具有流变性,此时的本构关系称为岩石的流变本构关系。
6、岩石的流变包括蠕变、松弛和弹性后效。
7、蠕变的三个阶段岩石的蠕变曲线如图所示,图中三条蠕变曲线是在不同应力下得到的,其中 。
蠕变试验表明,当岩石在某一较小的恒定载荷持续作用下,其变形量虽然随时间增长有所增加,但蠕变变形的速率则随时间增长而减小,最后变形趋于一个稳定的极限值,这种蠕变称为稳定蠕变。
当载荷较大时,如图中的abcd 曲线所示,蠕变不能稳定于某一极限值,而是无限增长直至破坏,这种蠕变称为不稳定蠕变。
这是典型的蠕变曲线,根据应变速率不同,其蠕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蠕变阶段:ab 段所示,应变速率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故称为减速蠕变阶段或初始蠕变阶段;第二蠕变阶段:曲线中bc 段所示,应变速率保持不变,故称为等速蠕变阶段;第三蠕变阶段:曲线中cd 段所示,应变速率迅速增加直到岩石破坏,故称为加速蠕变阶段。
8、一种岩石既可发生稳定蠕变也可发生不稳定蠕变,这取决于岩石应力的大小。
当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蠕变向不稳定蠕变发展;当应力小于该临界值时,蠕变按稳定蠕变发展。
通常称此临界应力为岩石的长期强度。
通过各种应力水平长期恒载蠕变试验得出。
设在载荷试验的基础上,绘得非衰减蠕变的曲线簇,确定每条曲线加速蠕变达到破坏时的应变值以及载荷作用所经历的时间,如图(a )所示。
以纵坐标表示应力,横坐标表示破坏前所经历的时间,作出其关系曲线,即长期强度曲线,如图(b )所示。
所得曲线的水平渐近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所A B C σσσ对应值,即为所求长期强度极限值9、蠕变:指岩石在恒定的荷载(应力)条件下,变形随时间增长的现象(或性质)。
松弛:指应变一定时(不变),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弹性后效:指加载或卸载时,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粘性流动:即蠕变一段时间后卸载,部分应变永久不恢复的现象。
10、莫尔强度理论优点:①适用于塑性岩石,也适用于脆性岩石的剪切破坏;②较好解释了岩石抗拉强度远远低于抗压强度特征;③解释了三向等拉时破坏,三向等压时不破坏现象;④简单、方便:同时考虑拉、压、剪,可判断破坏方向.不足:①忽视了σ2 的作用,误差:±10%;②没有考虑结构面的影响;③不适用于拉断破坏;④不适用于膨胀、蠕变破坏。
相关公式:11、库伦准则: 材料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当材料某一斜面上的剪应力达到或超过该破坏面上的粘结力和摩擦阻力之和,便会沿该斜面产生剪切滑移破坏。
12、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基本思想:在脆性材料内部存在着许多杂乱无章的扁平微小张开裂纹。
在外力作用下,这些裂纹尖端附近产生很大的拉应力集中,导致新裂纹产生,原有裂纹扩展、贯通,从而使材料产生宏观破坏。
裂纹将沿着与最大拉应力作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扩展。
优点:①岩石抗压强度为抗拉强度的8倍,反映了岩石的真实情况;②证明了岩石在任何应力状态下都是由于拉伸引起破坏;③指出微裂隙延展方向最终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
不足:①仅适用于脆性岩石,对一般岩石莫尔强度准则适用性远大于Griffith 准则。
②对裂隙被压闭合,抗剪强度增高解释不够。
③Griffith 准则是岩石微裂隙扩展的条件,并非宏观破坏。
13、结构面的变形包括法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两个方面。
14、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因素:结构面的形态、连续性、胶结充填特征及壁岩性质、次生变化和受力历史等等。
根据结构面的形态、充填情况及连续性等特征,将其划分为四类:平直(光滑)无填充的结构面;粗糙起伏无填充的结构面(硬性结构面);非贯通断续的结构面;有充填的软弱结构面。
15、地应力: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
(指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内在应力;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
)ϕστtan +=c二次应力:人类的工程活动将会扰动原岩内地应力场的自然平衡状态,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应力分布状态,这种变化称为应力重分布,变化后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二次应力场)。
16、原岩:未受工程影响而处入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称为原岩。
地应力场:地壳中的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由于重力和地壳中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原岩在空间上存在着按一定规律分布的初始应力场,称为原岩应力场(天然应力场)或地应力场。
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
17、地应力分布基本规律:(1)地应力是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2)实测铅垂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3)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垂应力(4)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趋近于1),但在不同地区,变化的速度很不相同。
18、地应力直接测量方法:扁千斤顶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水压致裂法、声发射法19、声发射:材料在受到外载荷作用时,其内部存储的应变能快速释放产生弹性波,发生声响,称为声发射。
凯泽效应:1950年,德国人凯泽(J.Kaiser)发现多晶金属的应力从历史最高水平释放后,再重新加载,当应力未达到先前最大应力值时,很少有声发射产生,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应力水平后,则大量产生声发射,这一现象叫凯泽效应。
凯泽点:从很少产生声发射到大量产生声发射的转折点称为凯泽点,该点对应的应力水平即为材料先前受到的最大应力。
声发射与弹性波传播有关,所以高强度的脆性岩石有较明显的声发射凯泽效应出现,而多孔隙低强度及塑性岩体的凯泽效应不明显,所以不能用声发射法测定比较软弱疏松岩体中的应力。
20、空心包体测量步骤:①在测试地点打大孔;②从大孔底打同心小孔;③在小孔中央位置安装测量探头;④用薄壁钻头延伸大孔,使小孔周围岩芯实现应力解除;⑤将岩芯与探头一并取回,进行围压率定和温度标定试验;⑥数据修正和处理,计算地应力值。
RQD是一修正的岩芯取出率,仅考虑长度大于100mm的完整岩芯。
优点:能够反映岩石结构非连续性及易碎性等特点,简单易行,能经济、快速地评价岩石质量。
缺点:没有考虑不连续面的刚度、方向、连续性及充填材料的影响,因而不能单独提供对岩体的充分描述。
2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BQ分级):按岩体的基本质量指标BQ进行初步分级,然后按修正后的BQ值进行详细分级。
修正包括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初始地应力场等方面。
23、岩体基本质量(rock mass basic guality)(BQ):岩体所固有的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最基本属性。
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因素确定。
共Ⅴ级24、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吸收水分的性能称为岩石的吸水性,它取决于岩石孔隙的数量、大小、开闭程度和分布情况。
表征岩石吸水性的指标有:吸水率、饱和吸水率与饱水系数。
岩石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常压下吸入水的质量与其烘干质量mdr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的饱和吸水率:亦称饱水率,是岩石在强制状态(高压或真空、煮沸)下,岩石吸入水的质量与岩样烘干质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25、劈裂法(巴西法):劈裂法也称作径向压裂法,试验使它承受径向压缩荷载至破坏,求出岩石的抗拉强度。
26、围岩:是指在地下工程中,由于受开挖影响周围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的那部分岩体。
27、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由于应力集中造成的围岩变形破坏;②由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块体失稳等方面。
28、应力集中系数:K=开巷后应力/开巷前应力=次生应力/原岩应力巷道周边:K=2,为次生应力场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
29、当埋深≥20 R0时,忽略巷道影响范围3R0—5 R0内的岩石自重30、巷道位移只和应力变化量有关,与原岩应力无关。
周边只与P0有关,与R0无关31、扁千斤顶法:又称“压力枕”,由两块薄钢板沿周围焊接而成。
在周边处有一个油压入口和一个出气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