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固体表面化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可由孔片法、自由交界法和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 孔片法: 隔膜,孔径5~15µm. 自由交界法(自由扩散法):使被测物质溶液与溶剂形成明显的界
面. 光子相关光谱法: 原理:在光散射过程中,布朗运动使得粒子的散射光频率与入射
光频率相比产生一个展宽效应。 可测:扩散系数,粒子的流体力学半径(可测分子量,激光光散
(2). 散射强度与折射指数差(△n= n2- n1)有关,△n增 加,散射光强度增加。“称为体系光学不均匀性”
(3). 散射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和浓度成正比
因为N0Vc/ ,c—重量浓度,ρ—粒子浓度
所以(1.30)式改写成:
R 9242nn22222nn1212cV(1.31)
可测胶体浓度,也是浊度分析法理论基础 可测粒子体积,进而确定粒子的大小。 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角有关:θ=00 、1800时,Iθ最大;θ=900
依据涨落理论,对低分子量的高分子溶液,光散射公式为:
R
KcRT
/c
K
2 2n2 NA4
dn2
dc
(1.32)
n---折光指数;c---浓度 ;π---渗透压;λ---入射光波长
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NA---Avogadro常数 K---光学常数;dn/dc---折光指数梯度;Rθ---溶质的贡献
两种趋势的结果:达成平衡分布。靠近胶粒表面的反离子 浓度高,远离界面的浓度低,直到某一距离处反离子与胶 粒的同号离子浓度相等。
双电层的Stern模型
Stern双电层
胶粒表面电荷与反离子电荷构成双电层 表面电势: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势差。 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双电层内部结构的模型 如:1879年,Helmholtz模型;1910~1913年,Gouy-
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检测器离散射源的距离及检 测角度有关。
Rayleigh比(R ),可描述体系的散射能力:
R
I0
Ir2
1cos2
(m-1)
(1.29)
I0---入射光强度;Iθ---单位散射体积在距离r 处产生的散 射光强度;θ---散射角,即观察方向与入射光传播方向 之间的夹角。
(1.30)
n质1,中n2分的别波是长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光指数;λ是入射光在介 N0 为单位体积中散射粒子数;V是每个粒子的体积。
Rayleigh散射定律结果:
(1). 散射强度与λ4成反比 蓝光(λ=450nm)的散射比红光(λ=650nm)强。 一束白光照射分散体系时,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呈 蓝色;而对着入射光的方向上呈红色。例如:天空为蓝 色,旭日和夕阳为红色。再如:颗粒(纳米级)很小的 乳液呈蓝色。
1.2.2 溶胶的光散射
1.Rayleigh散射定律
Rayleigh假设:
(1). 散射粒子比光的波长小得多(粒子大小<λ/20),可看作 点散射源。
(2). 溶胶很稀,粒子间距离较大,无相互作用,单位体积内 散射光强度是各粒子的简单加和。
(3). 粒子各向同性,非导体,不吸收光。
则:
R 922nn22222nn12122N0V2
散射、
反射与分散度有关
↑ 粒径小于入射光波长
↑ 粗分散
(400-700nm)
2. 散射光的测量Rayleigh比值
在许多现代测试仪器中,常常内含测量散射光的 仪器(即光散射光度计),如下所示:
光源大多为激光光源。散射池,比较方便的
是八角形池,在0、45、90、135和1800处均为平面。
被测样品必须纯净。
(b)颗粒不能太小,>100nm,否则考虑扩散。 在实际体系中,等效半径可代替r,则式(1.5),(1.7)
可进行粒度分析。 因为粒度与沉降、上浮有关,即与稳定性有关,由
此可以得出体系的稳定性信息。
1.1.2分散相的扩散
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观察,分散相颗粒 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会 使细小的颗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 从而形成扩散。
那么,看似平静的胶体运动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答:胶体分散体系处于某一个力场时,分散相与分 散介质发生相对运动。
例如,在重力场中,较大的分散相颗粒与分散 介质就要发生相对沉降或上浮现象(离心机、旋风 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1.1.1 分散相的沉降与上浮
设:分散相颗粒:V,ρ;分散介质: ρ0 F:分散相颗粒受的力 F=Fg-Fb=V(ρ-ρ0)g (1.1) Fg:重力;Fb:浮力;g:重力加速度 当ρ>ρ0时,Fg>Fb 分散相沉降,如:涂
将球体积V 4 r 3 3
代入式(1.3)得:
2r20g
9
(1.4)
r
9
2 0 g
3
m 3429v0g2
f
6
9v
20g
(1.5) (1.6)
(1.7)
使用条件:
1. 粒子运动很慢,保持层流状态。 2. 粒子是刚性球,无溶剂化作用。 3. 粒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4. 将液体看成连续介质。 则式(1.4)有限制:(a)颗粒不能太大,<100µm.
Fick第一Baidu Nhomakorabea二定律对平动扩散进行了描述
Fick第一定律: 在时dt间内,沿x方向通过界面积A而扩散的
物质量dm与界面积A处的浓度梯度dc/dx关系如下: (1.9)
dmDAdcdt dx
D—扩散系数,近似常数,与浓度c有一点关系 dm与 dc/dt方向相反---表示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 区扩散
Fick第二定律:
料体系,反之,则上浮,如:凝胶中液体 的析出 。
相对运动会产生摩擦运动阻力Fv
Fv=fv
(1.2)
f—阻力系数,v—运动速度
当Fv=F,分散相颗粒匀速运动,
V(ρ-ρ0)g=fv m(1-ρ0/ρ)g=fv (1.3) m—粒子质量
如果粒子为球形,Stokes公式:f=6пηr
r—粒子半径,η—介质粘度
Chapman模型;1924年,Stern模型。
1 Stern模型
Stern层:在胶体表面因静电引力和引力而吸附 的一层反离子,紧贴在胶体表面形成一个紧密 固定的吸附层。Stern层的厚度有反离子的大小 而定。
Stern面:吸附反离子的中心构成的面。 Stern电势:Stern面上的电势Ψ8。在Stern层内,
在溶液中,通常阳离子的水化能力比阴离子强,所以 胶粒带负电的可能性比较大。 (b)凡是与胶粒具有相同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 如 AgI胶体的制备过程中:AgNO3过量,优先吸附Ag+ 带正电;KI过量,则优先吸附I-而带负电。
“电势决定离子”:被吸附离子是胶粒表面电荷的来源,其溶液中的浓度
直接影响胶粒的表面电势。
5
(1.39)
细棒:
R2
1 12
L2L是棒长
无规线团:
R2 1 h2 6
(1.40) (1.41)
h 2 是线团的均方末端距
据式(1.38),采用双外推法可测定M 、A2和,M 重均分子量,双外推法:θ→∞,截距为1/M,斜率 为2A2
§1.3 胶体的电学性质
1.3.1 电动现象
1803年,俄国PeИcc发现:带负电的粒土颗粒 在水中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动
绪论
一、概述 胶体化学是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简称,
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或者说 是一个专业方向。既涉及物理,又覆 盖着化学,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1.1 胶体的运动性质
胶体的运动性质包括:分散相沉降与扩散
对于制备或破坏胶体非常重要
例如: 牛奶或丙烯酸酯乳液,沉降与扩散涉及体系稳定性; 云,人工降雨,涉及破坏胶体稳定性问题; 雾,气溶胶—胶体体系。
例:(1)粘土由铝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的晶格组成。
晶格中的Al3+、Si4+往往有一部分被低价的Mg2+或
Ca2+取代(同晶置换),使粘土晶格带负电。为保持
体系的稳定(电中性),粘土胶粒表面吸附一些正离
子。
例:(2)分子筛骨架的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 四面体,相当于Al3+取代了—Si—中的Si4+,所以分子 筛在水性体系中也带负电。
高分子溶液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式:
cRTM 1 A2c
(1.33)
M—高分子的分子量;A2--第二维利系数
cRT M 12A2c
(1.34)
对稀溶液略去高次项,代入式(1.32):
Kc R
1 M
2A2c
(1.35)
可测:M(高分子分子量)
(2) Deby光散射理论
分子量为105~107的高分子,一般分子大小超过了 λ/20,应考虑散射光的内干涉效应。
射仪)
§1.2 胶体的光学性质
胶体的光学性质是高度分散性和不均匀性的反映,可借以 确定胶粒的大小和形状。
1.2.1 光散射现象
胶体的光学性质 Tyndall现象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
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 以看到一个混浊发亮的 光柱,称为Tyndall现象, 是胶粒对光散射的结果。
吸收:取决于化学组分
电势由胶体表面电势Ψ0直线下降到Ψ8。 扩散层(Gouy)层:Stern层以外,反离子成扩散
态分布,扩散层中的电势呈曲线下降。
滑动面: 在胶粒的固体表面中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与
1 电离作用
有些胶粒带有可电离的基团,则在分散介质中电离而带
电。 如 丙烯酸酯乳液粒子带负电:
CH2-CH
m
COOR
CH2- CH
n
COOH
阴离子水分散聚丙烯酰胺胶粒带负电:
阳离子淀粉胶粒带正电:
2 离子吸附作用
胶粒可通过对阴阳离子的不等量吸附而带电。 判断优先吸附离子的规律有两个: (a)水化能力弱的离子易被优先吸附。水化能力强的留
1961年,Quincke发现:在一定压力下将液体 挤过毛细管时,则在毛细管两端产生电势差
电动现象:在外电场作用下使分散相-分散介质固 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或在外力作用下使固-液两相 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电场的现象。
外力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磁力发电、核力 发电等等
1 电泳( 分散相)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散相胶粒相对于分散介质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在电子显微镜下,恰像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景象。
2 电渗(分散介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相对于静止的带电固体表面做定向移动 的现象。带电固体可以是毛细管或多孔性滤板。
3 流动电势(分散介质)
在外力作用下,流体通过带孔物质时,两端长生电势差。
4 沉降电势(分散相)
在外力作用下,带电胶粒相对于液相运动时,两端产生电势差 。
1.3.2 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
在扩散方向上某一位置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率存在
以下偏微分关系:
c D 2C
t
x2 (1.10)
式(1.10)由(1.9)式演变而来
那么由Fick第一定律,即式(1.9)可得:
D=-
dm
A(dc / dx)dt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界面积扩散的物质量。 一些简单体系的扩散系数可以从化工手册上查阅,稍微复杂体系
零电荷点(PZC):当胶粒表面净电荷为零时,电势决定离子的浓度。
3 离子的不等量溶解
离子型胶粒含有两种电荷相反的离子,如果这两种离子的溶解是不
等量的,则胶粒表面上也可以带上电荷。
例:若直接将AgI分散于蒸馏水中时,胶粒表面将带负电,水化能力较大 的Ag+易溶解,而I-易滞留于胶粒表面
4 晶格取代
5 摩擦带电
在非水介质中(或非极性介质),胶粒的 电荷来源于分散相(胶粒)与分散介质的 运动摩擦。
1.3.3 双电层理论
反离子概念: 若胶粒表面带电,那么在分散体系中,为了维持体系的电 中性,在分散介质中必然存在与胶粒表面电荷数量相等而 符号相反的离子。
反离子两种运动趋势: 一是静电吸附作用,向胶粒表面靠近; 二是热扩散作用,使反离子向液相本体扩散分布。
引进了了一个校正因子P(θ),式(1.35)变为:
RK cP1M 1 2A2c
(1.36)
其中
P1116322R2
sin2
2
(1.37)
则 K Rc M 12A2c11632 2R2 si2n2(1.38)
式中:
R 2 为高分子的均方回转半径,表征散射粒子大小的
参数,与粒子大小有关:
球: R2 3 r2 r是球半径
时,Iθ最小。I90为I0、I180的一半。 Iθ=I(π-θ)
前向散射等于后向散射。
2.大粒子的光散射
粒子的大小超过λ/20时,不再看作点散射源。 Mie对球形粒子系统进行了处理,Mie理论.
1.2.3 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
(1)涨落理论与光散射公式 纯溶剂和真容液也能产生光散射
涨落理论:由于分子热运动,液体局部区域的密度或浓度会 发生涨落,从而引起折射率发生变化,造成体系的光学不均 匀性,产生光散射。
面. 光子相关光谱法: 原理:在光散射过程中,布朗运动使得粒子的散射光频率与入射
光频率相比产生一个展宽效应。 可测:扩散系数,粒子的流体力学半径(可测分子量,激光光散
(2). 散射强度与折射指数差(△n= n2- n1)有关,△n增 加,散射光强度增加。“称为体系光学不均匀性”
(3). 散射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和浓度成正比
因为N0Vc/ ,c—重量浓度,ρ—粒子浓度
所以(1.30)式改写成:
R 9242nn22222nn1212cV(1.31)
可测胶体浓度,也是浊度分析法理论基础 可测粒子体积,进而确定粒子的大小。 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角有关:θ=00 、1800时,Iθ最大;θ=900
依据涨落理论,对低分子量的高分子溶液,光散射公式为:
R
KcRT
/c
K
2 2n2 NA4
dn2
dc
(1.32)
n---折光指数;c---浓度 ;π---渗透压;λ---入射光波长
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NA---Avogadro常数 K---光学常数;dn/dc---折光指数梯度;Rθ---溶质的贡献
两种趋势的结果:达成平衡分布。靠近胶粒表面的反离子 浓度高,远离界面的浓度低,直到某一距离处反离子与胶 粒的同号离子浓度相等。
双电层的Stern模型
Stern双电层
胶粒表面电荷与反离子电荷构成双电层 表面电势: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势差。 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双电层内部结构的模型 如:1879年,Helmholtz模型;1910~1913年,Gouy-
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检测器离散射源的距离及检 测角度有关。
Rayleigh比(R ),可描述体系的散射能力:
R
I0
Ir2
1cos2
(m-1)
(1.29)
I0---入射光强度;Iθ---单位散射体积在距离r 处产生的散 射光强度;θ---散射角,即观察方向与入射光传播方向 之间的夹角。
(1.30)
n质1,中n2分的别波是长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光指数;λ是入射光在介 N0 为单位体积中散射粒子数;V是每个粒子的体积。
Rayleigh散射定律结果:
(1). 散射强度与λ4成反比 蓝光(λ=450nm)的散射比红光(λ=650nm)强。 一束白光照射分散体系时,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呈 蓝色;而对着入射光的方向上呈红色。例如:天空为蓝 色,旭日和夕阳为红色。再如:颗粒(纳米级)很小的 乳液呈蓝色。
1.2.2 溶胶的光散射
1.Rayleigh散射定律
Rayleigh假设:
(1). 散射粒子比光的波长小得多(粒子大小<λ/20),可看作 点散射源。
(2). 溶胶很稀,粒子间距离较大,无相互作用,单位体积内 散射光强度是各粒子的简单加和。
(3). 粒子各向同性,非导体,不吸收光。
则:
R 922nn22222nn12122N0V2
散射、
反射与分散度有关
↑ 粒径小于入射光波长
↑ 粗分散
(400-700nm)
2. 散射光的测量Rayleigh比值
在许多现代测试仪器中,常常内含测量散射光的 仪器(即光散射光度计),如下所示:
光源大多为激光光源。散射池,比较方便的
是八角形池,在0、45、90、135和1800处均为平面。
被测样品必须纯净。
(b)颗粒不能太小,>100nm,否则考虑扩散。 在实际体系中,等效半径可代替r,则式(1.5),(1.7)
可进行粒度分析。 因为粒度与沉降、上浮有关,即与稳定性有关,由
此可以得出体系的稳定性信息。
1.1.2分散相的扩散
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观察,分散相颗粒 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会 使细小的颗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 从而形成扩散。
那么,看似平静的胶体运动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答:胶体分散体系处于某一个力场时,分散相与分 散介质发生相对运动。
例如,在重力场中,较大的分散相颗粒与分散 介质就要发生相对沉降或上浮现象(离心机、旋风 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1.1.1 分散相的沉降与上浮
设:分散相颗粒:V,ρ;分散介质: ρ0 F:分散相颗粒受的力 F=Fg-Fb=V(ρ-ρ0)g (1.1) Fg:重力;Fb:浮力;g:重力加速度 当ρ>ρ0时,Fg>Fb 分散相沉降,如:涂
将球体积V 4 r 3 3
代入式(1.3)得:
2r20g
9
(1.4)
r
9
2 0 g
3
m 3429v0g2
f
6
9v
20g
(1.5) (1.6)
(1.7)
使用条件:
1. 粒子运动很慢,保持层流状态。 2. 粒子是刚性球,无溶剂化作用。 3. 粒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4. 将液体看成连续介质。 则式(1.4)有限制:(a)颗粒不能太大,<100µm.
Fick第一Baidu Nhomakorabea二定律对平动扩散进行了描述
Fick第一定律: 在时dt间内,沿x方向通过界面积A而扩散的
物质量dm与界面积A处的浓度梯度dc/dx关系如下: (1.9)
dmDAdcdt dx
D—扩散系数,近似常数,与浓度c有一点关系 dm与 dc/dt方向相反---表示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 区扩散
Fick第二定律:
料体系,反之,则上浮,如:凝胶中液体 的析出 。
相对运动会产生摩擦运动阻力Fv
Fv=fv
(1.2)
f—阻力系数,v—运动速度
当Fv=F,分散相颗粒匀速运动,
V(ρ-ρ0)g=fv m(1-ρ0/ρ)g=fv (1.3) m—粒子质量
如果粒子为球形,Stokes公式:f=6пηr
r—粒子半径,η—介质粘度
Chapman模型;1924年,Stern模型。
1 Stern模型
Stern层:在胶体表面因静电引力和引力而吸附 的一层反离子,紧贴在胶体表面形成一个紧密 固定的吸附层。Stern层的厚度有反离子的大小 而定。
Stern面:吸附反离子的中心构成的面。 Stern电势:Stern面上的电势Ψ8。在Stern层内,
在溶液中,通常阳离子的水化能力比阴离子强,所以 胶粒带负电的可能性比较大。 (b)凡是与胶粒具有相同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 如 AgI胶体的制备过程中:AgNO3过量,优先吸附Ag+ 带正电;KI过量,则优先吸附I-而带负电。
“电势决定离子”:被吸附离子是胶粒表面电荷的来源,其溶液中的浓度
直接影响胶粒的表面电势。
5
(1.39)
细棒:
R2
1 12
L2L是棒长
无规线团:
R2 1 h2 6
(1.40) (1.41)
h 2 是线团的均方末端距
据式(1.38),采用双外推法可测定M 、A2和,M 重均分子量,双外推法:θ→∞,截距为1/M,斜率 为2A2
§1.3 胶体的电学性质
1.3.1 电动现象
1803年,俄国PeИcc发现:带负电的粒土颗粒 在水中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动
绪论
一、概述 胶体化学是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简称,
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或者说 是一个专业方向。既涉及物理,又覆 盖着化学,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1.1 胶体的运动性质
胶体的运动性质包括:分散相沉降与扩散
对于制备或破坏胶体非常重要
例如: 牛奶或丙烯酸酯乳液,沉降与扩散涉及体系稳定性; 云,人工降雨,涉及破坏胶体稳定性问题; 雾,气溶胶—胶体体系。
例:(1)粘土由铝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的晶格组成。
晶格中的Al3+、Si4+往往有一部分被低价的Mg2+或
Ca2+取代(同晶置换),使粘土晶格带负电。为保持
体系的稳定(电中性),粘土胶粒表面吸附一些正离
子。
例:(2)分子筛骨架的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 四面体,相当于Al3+取代了—Si—中的Si4+,所以分子 筛在水性体系中也带负电。
高分子溶液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式:
cRTM 1 A2c
(1.33)
M—高分子的分子量;A2--第二维利系数
cRT M 12A2c
(1.34)
对稀溶液略去高次项,代入式(1.32):
Kc R
1 M
2A2c
(1.35)
可测:M(高分子分子量)
(2) Deby光散射理论
分子量为105~107的高分子,一般分子大小超过了 λ/20,应考虑散射光的内干涉效应。
射仪)
§1.2 胶体的光学性质
胶体的光学性质是高度分散性和不均匀性的反映,可借以 确定胶粒的大小和形状。
1.2.1 光散射现象
胶体的光学性质 Tyndall现象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
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 以看到一个混浊发亮的 光柱,称为Tyndall现象, 是胶粒对光散射的结果。
吸收:取决于化学组分
电势由胶体表面电势Ψ0直线下降到Ψ8。 扩散层(Gouy)层:Stern层以外,反离子成扩散
态分布,扩散层中的电势呈曲线下降。
滑动面: 在胶粒的固体表面中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与
1 电离作用
有些胶粒带有可电离的基团,则在分散介质中电离而带
电。 如 丙烯酸酯乳液粒子带负电:
CH2-CH
m
COOR
CH2- CH
n
COOH
阴离子水分散聚丙烯酰胺胶粒带负电:
阳离子淀粉胶粒带正电:
2 离子吸附作用
胶粒可通过对阴阳离子的不等量吸附而带电。 判断优先吸附离子的规律有两个: (a)水化能力弱的离子易被优先吸附。水化能力强的留
1961年,Quincke发现:在一定压力下将液体 挤过毛细管时,则在毛细管两端产生电势差
电动现象:在外电场作用下使分散相-分散介质固 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或在外力作用下使固-液两相 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电场的现象。
外力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磁力发电、核力 发电等等
1 电泳( 分散相)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散相胶粒相对于分散介质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在电子显微镜下,恰像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景象。
2 电渗(分散介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相对于静止的带电固体表面做定向移动 的现象。带电固体可以是毛细管或多孔性滤板。
3 流动电势(分散介质)
在外力作用下,流体通过带孔物质时,两端长生电势差。
4 沉降电势(分散相)
在外力作用下,带电胶粒相对于液相运动时,两端产生电势差 。
1.3.2 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
在扩散方向上某一位置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率存在
以下偏微分关系:
c D 2C
t
x2 (1.10)
式(1.10)由(1.9)式演变而来
那么由Fick第一定律,即式(1.9)可得:
D=-
dm
A(dc / dx)dt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界面积扩散的物质量。 一些简单体系的扩散系数可以从化工手册上查阅,稍微复杂体系
零电荷点(PZC):当胶粒表面净电荷为零时,电势决定离子的浓度。
3 离子的不等量溶解
离子型胶粒含有两种电荷相反的离子,如果这两种离子的溶解是不
等量的,则胶粒表面上也可以带上电荷。
例:若直接将AgI分散于蒸馏水中时,胶粒表面将带负电,水化能力较大 的Ag+易溶解,而I-易滞留于胶粒表面
4 晶格取代
5 摩擦带电
在非水介质中(或非极性介质),胶粒的 电荷来源于分散相(胶粒)与分散介质的 运动摩擦。
1.3.3 双电层理论
反离子概念: 若胶粒表面带电,那么在分散体系中,为了维持体系的电 中性,在分散介质中必然存在与胶粒表面电荷数量相等而 符号相反的离子。
反离子两种运动趋势: 一是静电吸附作用,向胶粒表面靠近; 二是热扩散作用,使反离子向液相本体扩散分布。
引进了了一个校正因子P(θ),式(1.35)变为:
RK cP1M 1 2A2c
(1.36)
其中
P1116322R2
sin2
2
(1.37)
则 K Rc M 12A2c11632 2R2 si2n2(1.38)
式中:
R 2 为高分子的均方回转半径,表征散射粒子大小的
参数,与粒子大小有关:
球: R2 3 r2 r是球半径
时,Iθ最小。I90为I0、I180的一半。 Iθ=I(π-θ)
前向散射等于后向散射。
2.大粒子的光散射
粒子的大小超过λ/20时,不再看作点散射源。 Mie对球形粒子系统进行了处理,Mie理论.
1.2.3 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
(1)涨落理论与光散射公式 纯溶剂和真容液也能产生光散射
涨落理论:由于分子热运动,液体局部区域的密度或浓度会 发生涨落,从而引起折射率发生变化,造成体系的光学不均 匀性,产生光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