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材料概述.

合集下载

碳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碳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碳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碳材料是指由碳元素构成的材料,包括天然产生的石墨、金刚石等,也包括人工合成的活性炭、碳纤维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碳材料逐渐成为了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二、碳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天然产生的碳材料天然产生的碳材料包括石墨、金刚石等。

其中,石墨是一种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刚石则是一种具有菱面体结构的无色透明晶体,硬度极高,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切割工具等领域。

2.人工合成的碳材料人工合成的碳材料包括活性炭、碳纤维等。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具有很强吸附能力,在环保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等方面;而碳纤维则是一种由碳纤维束编织而成的材料,具有轻、强、刚等优良特性,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碳材料的应用领域1.能源领域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氢气或甲烷等作为燃料,通过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其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多为碳纤维;而锂离子电池则是一种利用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产生电能的装置,其中使用的负极材料多为石墨。

2.环保领域碳材料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废水处理等。

活性炭具有很强吸附能力,在空气净化、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废水处理中,则常使用微孔活性炭来去除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

3.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制造飞机、火箭等载具。

碳纤维具有轻、强、刚等优良特性,可以有效减轻载具重量,提高其速度和机动性能。

4.汽车领域碳纤维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制造车身、发动机等部件。

碳纤维具有轻、强、刚等优良特性,可以有效减轻汽车重量,提高其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四、碳材料的发展趋势1.多功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碳材料将向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例如同时兼备导电和光学性能的碳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取具有大的蒸气压的金属,如锌、 镉等的粉末,因为这些金属的特点是具有较低的熔点和 较高的挥发性。如果将这些金属蒸气在冷却面上冷凝下 来,便可形成很细的球形粉末。 2)羟基物热离解[Me(CO)n]。 3)气相还原,包括气相氢还原和气相金属热还原。 4)化学气相沉积(CVD) 。
气相沉积法
-预成型体。 主要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 成本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尽可能缩短工艺各工序,降
低成本。
预成型体和基体碳
制备的基本思路 先将碳增强材料预先制成预成型体,然后再以基体碳填充,
逐渐形成致密的C/C复合材料。 预成型体是一个多孔体系,含有大量孔隙,即使是在用成束
碳纤维编织的预成型体中,纤维束中的纤维之间仍含有大量 的孔隙。
一、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我国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航天、 航空等高技术领域,较少涉足民用高性能、低成本碳 /碳复合材料的研究。
目前整体研究水平还停留在对材料宏观性能的追求上, 对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可控性、可调性等基础研究 还相当薄弱,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高性能碳/碳 复合材料的需求。
预成型体和基体碳
树脂碳:为无定形(非 晶态)碳,在偏光显微 镜下为各向同性。
图7-l4为碳纤维/酚醛 树脂碳基复合材料的 偏光显微组织。
可以看出树脂碳在碳 化时收缩所形成的显 微开裂。
碳/碳复合材料CVD工艺
CVD反应过程 1)反应气体通过层流流动向沉积衬底的边界层扩散; 2)沉积衬底表面吸附反应气体; 3)反应气体产生反应并形成固态产物和气体产物; 4)气体产物分解吸附,并沿一边界层区域扩散; 5)产生的气体产物排出。
化学气相沉积法
在沉积法中也可用等离子弧法。这种方法已经用来制 取微细碳化物,如碳化钛、碳化钽、碳化铌等。等离 子弧法的基本过程是使氢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将氢加 热到平均30000C的高温, 再将金属氯化物蒸气和碳 氢化合物气体喷入炽热的 氢气流(火焰)中,则金 属氯化物随即被还原、碳 化,在反射墙上骤冷而得 到极细的碳化物。

新型碳材料

新型碳材料

新型碳材料一.碳材料基础碳作为生命组织的基本组成之一存在于所有有机材料和所有碳基高分子中。

纯的碳很早以前就是重要的无机材料之一。

碳有4种同素异形体:石墨、金刚石、富勒烯、卡宾碳,它们各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应用,总的来说它们几乎涵盖所有科学家及工程师所需要的特点。

例如:石墨是最软的材料之一(显微硬度1GPa),通常用来作为固体润滑剂;金刚石是最硬的材料(显微硬度100GPa),通常作为切割工具;碳纳米管拥有与铜或硅相媲美的导电性。

传统碳材料(Classic Carbons) •木炭,竹炭(Charcoals)•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s) •炭黑(Carbon blacks)•焦炭(Coke)•天然石墨(Natural graphite)•石墨电极,炭刷•炭棒,铅笔新型碳材料(New Carbons) •金刚石(Diamond)•炭纤维(carbon fibers)•石墨层间化合物(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柔性石墨(Flexible graphite) •核石墨(Nuclear graphite)•储能用炭材料•玻璃炭(Glass-like carbons)其中新型碳材料包含纳米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刚石、石墨烯。

二.新型碳材料1.金刚石2.碳纤维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性好,纤维的密度低,X 射线透过性好。

但其耐冲击性较差,容易损伤,在强酸作用下发生氧化,与金属复合时会发生金属碳化、渗碳及电化学腐蚀现象。

因此,碳纤维在使用前须进行表面处理。

碳纤维广泛用于民用,军用,建筑,化工,工业,航天等领域。

3.石墨层间化合物石墨层间化合物(GIC)是通式为XCy的化合物,它是由金属原子插入在石墨层间形成的。

这种化合物导电性通常比石墨要强。

若插入原子与石墨形成共价键,则导电性降低,这是由于共轭sp系统破坏造成的。

石墨层间化合物通常具有超导性能。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摘要本文介绍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工艺、特性以及应用。

关键词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性能应用1前言C/C复合材料是指以碳纤维或各种碳织物增强,或石墨化的树脂碳以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所形成的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在高温热处理之后碳元素含量高于99%, 故该材料具有密度低,耐高温, 抗腐蚀, 热冲击性能好, 耐酸、碱、盐,耐摩擦磨损等一系列优异性能。

此外, 碳/碳复合材料的室温强度可以保持到2500℃, 对热应力不敏感, 抗烧蚀性能好。

故该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机械特性, 既可作为结构材料承载重荷, 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 适于各种高温用途使用[1]。

因而它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核能、化工、医用等各个领域。

2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碳碳复合材料是高技术新材料,自1958年碳碳复合材料问世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60年代——碳碳工艺基础研究阶段,以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和液相浸渍工艺的出现为代表;70年代——烧蚀碳碳应用开发阶段,以碳碳飞机刹车片和碳碳导弹端头帽的应用为代表;80年代——碳碳热结构应用开发阶段,以航天飞机抗氧化碳碳鼻锥帽和机翼前缘的应用为代表;90年代——碳碳新工艺开发和民用应用阶段,致力于降低成本,在高性能燃气涡轮发动机航天器和高温炉发热体等领域的应用。

由于碳碳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高温下保持高强度,良好的烧蚀性能、摩擦性能和良好抗热震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当今,碳碳复合材料在四大类复合材料中就其研究与应用水平来说,仅次于树脂基复合材料,优先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已走向工程应用阶段。

从技术发展看,碳碳复合材料已经从最初阶段的两向碳碳复合材料发展为三向、四向等多维碳碳复合材料;从单纯抗烧蚀碳碳复合材料发展为抗烧蚀—抗侵蚀和抗烧蚀—抗侵蚀—稳定外形碳碳复合材料;从但功能材料发展为多功能材料。

目前碳碳复合材料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抗氧化问题[2]。

常见碳材料及应用简介

常见碳材料及应用简介

目录常见碳材料及应用简介 (2)富勒烯 (2)2.石墨 (4)3.石墨烯 (4)参考文献 (5)常见碳材料及应用简介常见碳材料主要有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和三维金刚石。

炭材料是指“主要由碳元素构成的材料,以碳原子的结合形式或集合样式显示不同的机能和形态”。

炭材料几乎具备其他材料所拥有的所有性能,其中便包含了众多看似矛盾的性质。

例如,全透光的金刚石,全吸光的石墨;最硬的物质的金刚石,最软物质之一的石墨;绝缘体的金刚石,高导电的石墨稀;高导热的金刚石,隔热材料的炭气凝胶等等。

正是这些突出而强大的材料功能,1996年和2010年分别因碳纳米材料富勒烯和石墨烯的发现和研究而授予诺贝尔奖,可见人们对炭材料所寄予的厚望[1]1.富勒烯富勒烯(Fullerene),是一种完全由碳组成的中空分子,形状呈球型、椭球型、柱型或管状。

富勒烯在结构上与石墨很相似,石墨是由六元环组成的石墨烯层堆积而成,而富勒烯不仅含有六元环还有五元环,偶尔还有七元环。

大量低成本地制备高纯度的富勒烯是富勒烯研究的基础,自从克罗托发现C60以来,人们发展了许多种富勒烯的制备方法。

目前较为成熟的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法、热蒸发法、燃烧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富勒烯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由于独特的笼状结构,已在超导、太阳能电池、催化、光学、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C60是富勒烯家庭中相对最容易得到、最容易提纯和最廉价的一类,因此C60及其衍生物是被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富勒烯,富勒烯主要有以下应用。

(1)太阳能电池富勒烯具有优越的氧化还原性、高的电子亲和能,小的重组能,优异的迁移率。

而功能化的富勒烯衍生物不仅能够保持富勒烯自身特性,同时也实现了可溶液加工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控。

通过在富勒烯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可以进一步调控富勒烯衍生物的溶解性,能级,表面能,及其在固体状态的取向、分子间作用力,以实现富勒烯衍生物的多功能化,使得富勒烯成为在太阳能电池应用中的一种理想的受体材料。

bet 碳材料密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bet 碳材料密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bet 碳材料密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碳材料是一类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它们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碳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

研究碳材料的密度对于深入了解其特性,以及开发新型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碳材料的密度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首先,将介绍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以对碳材料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其次,将探讨碳材料密度的相关概念,包括如何计算碳材料的密度以及密度与其他物理性质的关系。

最后,将分析碳材料密度的影响因素,包括碳材料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制备方法等因素对密度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详细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碳材料密度的重要性。

碳材料的密度不仅影响其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还直接影响其在能源存储、催化剂、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因此,研究碳材料密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开发出具有高性能和多功能的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探讨碳材料的密度,包括定义、分类、相关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对于深入了解碳材料特性、优化碳材料性能和拓展碳材料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的最后,将对碳材料密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进行总结,为碳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对碳材料密度的探讨:1.2.1 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碳材料的基本定义和常见的分类方法。

了解碳材料的不同种类对于后续对其密度的分析和讨论非常重要。

1.2.2 碳材料的密度相关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入几个密度相关的概念,如质量密度和体积密度等。

这些概念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碳材料的密度以及其重要性。

1.2.3 碳材料密度的影响因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影响碳材料密度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材料的结构特点、制备工艺以及化学组成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碳材料密度的形成机制。

碳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碳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碳材料的分类及应用碳材料是指由碳元素构成的各种材料,包括纯碳材料和碳化物材料。

碳材料以其独特的化学、物理和机械性能,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对碳材料的分类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碳材料的分类碳材料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根据成分、形态和制备方法等不同标准可以将碳材料分为不同类别。

1. 纯碳材料纯碳材料是指只含有碳元素的材料,主要包括:石墨、金刚石、纳米碳管、石墨烯等。

- 石墨:由层状的碳原子形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润滑性。

广泛应用于石墨电极、高温耐火材料、摩擦材料等领域。

- 金刚石:由密密麻麻的碳原子构成,具有极高的硬度和热导率。

主要应用于超硬刀具、磨料、磨料涂层等领域。

- 纳米碳管:由碳原子卷曲形成的管状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导热性能。

在电子器件、储能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极高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机械强度。

在传感器、透明电子器件、柔性显示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碳化物材料碳化物材料是指碳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据不同元素的不同形式,碳化物材料可以分为碳化硅、碳化钨、碳化钛等。

- 碳化硅:具有优异的高温机械性能、热导率和耐磨性。

在陶瓷工业、高温结构材料、电子器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碳化钨:具有极高的硬度、抗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

主要应用于切割工具、钨丝、电极等领域。

- 碳化钛: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化学稳定性。

主要应用于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等领域。

二、碳材料的应用碳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 电子领域碳材料在电子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石墨电极、纳米碳管场效应晶体管(CNT-FET)、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GFET)等。

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机械性能,可用于制造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柔性电子等。

2. 能源领域碳材料在能源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储能材料、电池电极、燃料电池等。

纳米碳管和石墨烯等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第一章碳材料的概述碳是一种化学元素,丰度第四,拥有多种形态,包括石墨、金刚石、纳米碳管等。

碳材料具有很强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电子学、材料科学、化学、医学等。

第二章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在现代科技领域中,不断研究和发现新的碳材料制备方法。

新型碳材料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以下是几个新型碳材料制备的例子。

1. 石墨烯制备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很高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化学气相沉积和化学还原等。

2. 碳纳米管制备碳纳米管是碳原子构成的管状结构,具有优异的机械、电学和热学性质。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还原和羟基磷灰石模板法等。

3. 炭材料制备炭材料具有高度的孔隙率和机械强度,可用于催化剂载体和能量存储材料。

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碳化剂法和模板法等。

第三章新型碳材料的应用新型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学、材料科学、化学、医学等领域。

1. 电子学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新型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可用于电子器件的制造。

石墨烯晶体管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晶体管,可用于高速集成电路的制造。

同时,碳纳米管晶体管可用于制造场效应管和单电子晶体管等。

2. 材料科学新型碳材料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炭材料具有优良的吸附性和孔隙度,可用于催化剂载体和能量存储材料。

同时,石墨烯具有高度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可用于制造复合材料和纳米催化器等。

3. 化学新型碳材料在化学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炭材料和石墨烯可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反应器等。

同时,碳纳米管可用于制造高效催化剂,用于石油加工和制药等方面。

4. 医学新型碳材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潜力。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具有生物相容性。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和生物传感器,用于制造新型的肿瘤治疗和生物分析检测仪器等。

第四章总结新型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学、材料科学、化学、医学等领域。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1概述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或石墨纤维)为增强体,以碳(或石墨)为基体(de)复合材料,是具有特殊性能(de)新型工程材料,也称为“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完全是由碳元素组成,能够承受极高(de)温度和极大(de)加热速率.它具有高(de)烧蚀热和低(de)烧蚀率,抗热冲击和在超热环境下具有高强度,被认为是超热环境中高性能(de)烧蚀材料.在机械加载时,碳/碳复合材料(de)变形与延伸都呈现出假塑件性质,最后以非脆性方式断裂.它(de)主要优点是:抗热冲击和抗热诱导能力极强,具有一定(de)化学惰性,高温形状稳定,升华温度高,烧蚀凹陷低,在高温条件下(de)强度和刚度可保持不变,抗辐射,易加工和制造,重量轻.碳/碳复合材料(de)缺点是非轴向力学性能差,破坏应变低,空洞含量高,纤维与基体结合差,抗氧化性能差.制造加工周期长,设计方法复杂,缺乏破坏准则.1958年,科学工作者在偶然(de)实验中发现了碳/碳复合材料,立刻引起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de)普遍重视.尽管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许多别(de)复合材料不具备(de)优异性能,但作为工程材料在最初(de)10年间(de)发展却比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碳/碳(de)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碳纤维(de)性能和谈集体(de)致密化程度.当时各种类型(de)高性能碳纤维正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碳/碳制备工艺也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同时其高温氧化防护技术也未得到很好(de)解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由于现代空间技术(de)发展,对空间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及喉衬材料(de)高温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及载人宇宙飞船开发等都对碳/碳复合材料技术(de)发展起到了有力(de)推功作用.那时,高强和高模量碳纤维已开始应用于碳/碳复合材料,克服碳/碳各向异性(de)编织技术也得到了发展,更为主要(de)是碳/碳(de)制备工艺也由浸渍树脂、沥青碳化工艺发展到多种CVD沉积碳基体工艺技术.这是碳/碳复合材料研究开发迅速发展(de)阶段,并且开始了工程应用.由于20世纪70年代碳/碳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工作(de)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80年代中期碳/碳复合材料在制备工艺、复合材料(de)结构设计,以及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等方面基础理论及方法(de)研究,进一步促进和扩大了碳/碳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以及民用领域(de)推广应用.尤其是预成型体(de)结构设计和多向编织加工技术日趋发展,复合材料(de)高温抗氧化性能已达1700oC,复合材料(de)致密化工艺逐渐完善,并在快速致密化工艺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为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de)性能、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目前人们正在设法更有效地利用碳和石墨(de)特性,因为无论在低温或很高(de)温度下,它们都有良好(de)物理和化学性能.碳/碳复合材料(de)发展主要是受宇航工业发展(de)影响,它具有高(de)烧蚀热.低(de)烧蚀率.在抗热冲击和超热环境下具有高强度等一系列优点,被认为是超热环境中高性能(de)烧蚀材料.例如,碳/碳复合材料制作导弹(de)鼻锥时,烧蚀率低且烧蚀均匀,从而可提高导弹(de)突防能力和命中率.碳/碳复合材料具有一系列优异性能,使它们在宁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大飞机、导弹、原子能、航空以及一般工业部门中都得到了日益广泛(de)应用.它们作为宇宙飞行器部件(de)结构材料和热防护材料,不仅可满足苛刻环境(de)要求,而且还可以大大减轻部件(de)重量,提高有效载荷、航程和射程.碳/碳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de)耐摩擦性能和高(de)热导率,使其在飞机、汽车刹车片和轴承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碳与生物休之间(de)相容性极好,再加上碳/碳复合材料(de)优异力学性能,使之适宜制成生物构件插入到活(de)生物机体内作整形材料,例如:人造骨路,心脏瓣膜等. 今后,随着生产技术(de)革新,产量进步扩大.廉价沥青基碳纤维(de)开发及复合工艺(de)改进,使碳/碳复合材料将会有更大(de)发展. 2碳/碳复合材料(de)制造工艺最早(de)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织物二向增强(de),基体由碳收率高(de)热固性树脂(如酚醛树脂)热解获得.采用增强塑料(de)模压技术,将二向织物与树脂制成层压体,然后将层压体进行热处理,使树脂转变成碳或石墨.这种碳/碳复合材料在织物平面内(de)强度较高,在其他方向上(de)性能很差,但因其抗热应力性能和韧性有所改善,并且可以制造尺寸大、形状复杂(de)零部件,因此,仍有一定用途.为了克服两向增强(de)碳/碳复合材料(de)缺点,研究开发了多向增强(de)碳/碳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材料设计,以满足某一方向上对性能(de)最终要求.控制纤维(de)方向、某一方向(de)体积含量、纤维间距和基体密度,选择不同类型(de)纤维、基体和工艺参数,可以得到具有需要(de)力学、物理及热性能(de)碳/碳复合材料. 多向增强(de)碳/碳复合材料(de)制造分为两大步:首先是制备碳纤维预制件,然后将预制件与基体复合,即在预制件中渗入碳基体.碳/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包括增强体碳纤维及其织物(de)选择、基体碳先驱体(de)选择、碳/碳预成型体(de)成型工艺、碳基体(de)致密化工艺,以及最终产品(de)加工、检测等环节. (1)碳纤维(de)选择碳纤维纱束(de)选择和纤维织物结构(de)设计是制造碳/碳复合材料(de)基础.可以根据材料(de)用途、使用(de)环境以及为得到易于渗碳(de)预制件来选择碳纤维.通过合理选择纤维种类和织物(de)编织参数(如纱束(de)排列取向、纱束间距、纱束体积含量等),可以改变碳/碳复合材料(de)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满足产品性能方向设计(de)要求.通常使用加捻、有涂层(de)连续碳纤维纱.在碳纤维纱上涂覆薄涂层(de)目(de)是为编织方便,改善纤维与基体(de)相容性.用做结构材料时,选择高强度和高模量(de)纤维.纤维(de)模量越高,复合材料(de)导热性越好;密度越大,膨胀系数越低.要求导热系数低时,则选择低模量(de)碳纤维.一束纤维中通常含有1000-10000根单丝,纱(de)粗细决定着基体结构(de)精细性.有时为了满足某种编织结构(de)需要,可将不同类型(de)纱合在一起.另外,还应从价格、纺织形态、性能及制造过程中(de)稳定性等多方面(de)因素来选用碳纤维.可供选用(de)碳纤维种类有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腊(PAN)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 目前,最常用(de)PAN基高强度碳纤维(如T300)具有所需(de)强度、模量和适中(de)价格.如果要求碳/碳复合材料产品(de)强度与模量高及热稳定性好,则应选用高模量、高强度(de)碳纤维;如果要求热传导率低,则选用低模量碳纤维(如粘胶基碳纤维).在选用高强碳纤维时,要注意碳纤维(de)表面活化处理和上胶问题.采用表面处理后活性过高(de)碳纤维,使纤维和基体(de)界面结合过好,反而使碳/碳呈现脆性断裂,导致强度降低.因此,要注意选择合适(de)上胶胶料和纤维织物(de)预处理制度,以保证碳纤维表面具有合适(de)活性. (2)碳纤维预制体(de)制备预制体是指按照产品(de)形状和性能要求,先将碳纤维成型为所需结构形状(de)毛坯,以便进一步进行碳/碳致密化工艺.按增强方式可分为单向纤维增强、双向织物和多向织物增强,或分为短纤维增强和连续纤维增强.短纤维增强(de)预制体常采用压滤法、浇铸法、喷涂法、热压法.对于连续长丝增强(de)预制体,有两种成型方法:一种是采用传统(de)增强塑料(de)方法,如预浸布、层压、铺层、缠绕等方法做成层压板、回旋体和异形薄壁结构;另一种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de)纺织技术——多向编织技术,如三向编织、四向编织、五向编织、六向编织以至十一向编织、极向编织等.单向增强可在一个方向上得到最高拉伸强度(de)碳/碳.双向织物常常采用正交平纹碳布和8枚缎纹碳布.平纹结构性能再现性好,缎纹结构拉伸强度高,斜纹结构比平纹容易成型.由于双向织物生产成本较低,双向碳/碳在平行于布层(de)方向拉伸强度比多晶石墨高,并且提高了抗热应力性能和断裂韧性,容易制造大尺寸形状复杂(de)部件,使得双向碳/碳继续得到发展.双向碳/碳(de)主要缺点是:垂直布层方向(de)拉伸强度较低,层间剪切强度较低,因而易产生分层. 多向编织技术能够针对载荷进行设计,保证复合材料中纤维(de)正确排列方向及每个方向上纤维(de)含量.最简单(de)多向结构是三向正交结构.纤维按三维直角坐标轴x、y、z排列,形成直角块状预制件.纱(de)特性、每一点上纱(de)数量以及点与点(de)间距,决定着预制件(de)密度、纤维(de)体积含量及分布.在x、y、z三轴(de)每一点上,各有一束纱(de)结构(de)充填效率最高,可达75%,其余25%为孔隙.由于纱不可能充填成理想(de)正方形以及纱中(de)纤维间有孔隙,因而实际(de)纤维体积含量总是低于75%.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多向预制件中纤维(de)体积含量及分布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在树脂或沥青热解过程中,纤维束和孔隙内(de)基体将发生收缩,不会明显改变预制件(de)总体尺寸.三向织物研究(de)重点在细编织及其工艺、各向纤维(de)排列对材料(de)影响等方面.三向织物(de)细编程度越高,碳/碳复合材料(de)性能越好,尤其是作为耐烧蚀材料更是如此. 为了形成更高各向同性(de)结构,在三向纺织(de)基础上,已经发展了很多种多向编织,可将三向正交设汁改型,编织成四、五、七和十一向增强(de)领制件.九向结构是在三向正交结构(de)基础上,在xy平面内补充两个45o(de)方向,在三向正交结构中,如果按上下面(de)四条对角线或上下面各边中点(de)四条连线补充纤维纱,则得七向预制件.在这两种七向预制件中去掉二个正交方向上(de)纱,便得四向结构.在三向正交结构中(de)四条对角线上和四条中点连线上同时补充纤维纱,可得非常接近各向同性结构(de)十一向预制件.将纱按轴向、径向和环向排列,可得圆筒和回转体(de)预制件.为了保持圆筒形编织结构(de)均匀性,轴向纱(de)直径应由里向外逐步增加,或者在正规结构中增加径向纱.在编织截头圆锥形结构时,为了保持纱距不变和密度均匀,轴向纱应是锥形(de).根据需要可将圆筒形和截头圆锥形结构变形,编织成带半球形帽(de)圆筒和尖形官窿(de)预制件. 制造多向预制件(de)方法有:干纱编织、织物缝制、预固化纱(de)编排、纤维缠绕以及上述各种方法(de)组合. 1) 干纱编织干纱编织是制造碳/碳复合材料最常用(de)一种方法.按需要(de)间距先编织好x和y方向(de)非交织直线纱,x、y层中相邻(de)纱用薄壁钢管隔开,预制件织到需要尺寸时,去掉这些管子,用垂直(z向)(de)碳纤维纱代替.预制件(de)尺寸决定于编织设备(de)大小.用圆筒形编织机能使纤维按环向、轴向、径向排列,因而能制得回转体预制件.先按设计做好扎板,再将金属杆插入孔板,编织机自动地织好环向和径向纱,最后编织机自动取出金属杆以碳纤维纱代替. 2)穿刺织物结构如果用两向织物代替三向干纱编织预制什中x、y方向上(de)纱,就得到穿刺织物结构.具体制法是:将二向织物层按设计穿在垂直(z向)(de)金属杆上.再用未浸过或浸过树脂(de)碳纤维纱并经固化(de)碳纤维——树脂杆换下金属杆即得最终顶制件.在x、y方向可用不同(de)织物,在z向也可用各种类型(de)纱.同种石墨纱用不同方法制得(de)预制件(de)特性差别显着,穿刺织物预制件(de)纤维总含量和密度都较高.有更大(de)通用性. 3)预固化纱结构预固化纱结构与前两种结构不向,不用纺织法制造:这种结构(de)基本单元体是杆状预固化碳纤维纱,即单向高强碳纤维浸酚醛树脂及固化后得(de)杆.这种结构比较有代表性(de)是四向正规四面体结构,纤维按二向正交结构中(de)四条对角线排列,它们之间(de)夹角为.预固化杆(de)直径为1~,为了得到最大充填密度,杆(de)截面呈六角形,碳纤维(de)最大体积含量为75%,根据预先确定(de)几何图案很容易将预固化(de)碳纤维杆组合成四向结构. 用非纺织法也能制造多向圆筒结构.先将预先制得(de)石墨纱——酚醛预固化杆径向排列好,在它们(de)空间交替缠绕上涂树脂(de)环向和轴向纤维纱,缠绕结束后进行固化得到二向石墨——酚醛圆筒,再经进一步处理,即成碳/碳复合材料. 3碳/碳(de)致密化工艺 , 碳/碳致密化工艺过程就是基体碳形成(de)过程,实质是用高质量(de)碳填满碳纤维周围(de)空隙,以获得结构、性能优良(de)碳/碳复合材料.最常用(de)有两种制做工艺:液相浸渍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1)液相浸渍法液相浸债工艺是制造碳/碳(de)一种主要工艺.按形成基体(de)浸渍剂,可分为树脂浸渍、沥青浸渍及沥青树脂混浸工艺;按浸渍压力,可分为低压、中压和高压浸渍工艺.通常可用做先驱体(de)有热固性树脂,例如:酚醛树脂和呋喃树脂以及煤焦油沥青和石油沥青. ①浸渍用基体先驱体(de)选择在选择基体(de)先驱体时,应考虑下列特性:黏度、产谈率、焦炭(de)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这些特性都与碳/碳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de)时间-温度-压力关系有关.绝大多数热固性树脂在较低温度(低于250oC)下聚合成高度交联(de)、不熔(de)非晶固体.热解时形成玻璃态碳,即使在3000 oC时也不能转变成石墨,产碳率为50%—56%,低于煤焦油沥青.加压碳化并不使碳收率增加,密度也较小(小于1,5g/cm3).酚醛树脂(de)收缩率可达20%,这样大(de)收缩率将严重影响二向增强(de)碳/碳复合材料(de)性能.收缩对多向复合材料性能(de)影响比二向复合材料小.预加张力及先在400—600oC范围内碳化,然后再石墨化都有助于转变成石墨结构. 沥青是热塑性(de),软化点约为400oC,用它作为基体(de)先驱体可归纳成以下要点:下(de)碳收率约为50%;在大于或等于10 MPa压力下碳化,有些沥青(de)碳收率可高达90%;焦炭结构为石墨态,密度约为2g/cm3,碳化时加压将影响焦炭(de)微观结构. ②低压过程预制件(de)树脂浸渍通常将领制体置于浸渍罐中,在温度为50 oC左右(de)真空下进行浸渍,有时为了保证树脂渗入所有孔隙也施加一定(de)压力,浸渍压力逐次增加至3~5MPa,以保证织物孔隙被浸透.浸渍后,将样品故入固化罐中进行加压固化,以抑制树脂从织物中流出.采用酚醛树脂时固化压力为l MPa左右,升温速度为5~10oC/h,固化温度为140~170oC,保温2h;然后,再将样品放入碳化炉中,在氮气或氩气保护下,进行碳化(de)温度范围为650~1100oC,升温速度控制在10~30oC/h,最终碳化温度为1000 oC,保温1h. 沥青浸渍工艺常常采用煤沥青或石油沥青作为浸渍剂,先进行真空浸渍,然后加压浸渍.将装有织物预制体(de)容器故人真空罐中抽真空,同时将沥青放人熔化罐中抽真空并加热到250oC,使沥青融化,强度变小;然后将熔化沥青从熔化罐中注入盛有预制体(de)容器中,使沥青浸没预制体.待样品容器冷却后,移人加压浸渍罐中,升温到250℃进行加压涅渍,使沥青进一步浸入预制体(de)内部空隙中,随后升温至600~700oC进行加压碳化.为了使碳/碳具有良好(de)微观结构和性能,在沥青碳化时要严格控制沥青中间相(de)生长过程,在中间相转变温度(430~460℃).控制中间相小球生长、合并和长大. 在碳化过程中树脂热解,形成碳残留物,发生质量损失和尺寸变化,同时在样品中留下空隙.因此,浸渍——热处理需要循环重复多次,直到得到一定密度(de)复合材料为止.低压过程中制得(de)碳/碳复合材料(de)密度为~/cm3.,孔隙率为8%—10%. ⑧高压过程先用真空——压力浸渍方法对纤维预制体浸渍沥青,在常压下碳化,这时织物被浸埋在沥青碳中,加工以后取出已硬化(de)制品,把它放入一个薄壁不锈钢容器(称为“包套”)中,周围填充好沥青,并将包套袖真空焊封起来;然后将包套放进热等静压机中慢慢加热,温度可达600~700oC,同时施加7~100 MPa(de)压力.经过高压浸渍碳化之后,将包套解剖,取出制品,进行粗加工.去除表层;最后在2500~2700oC(de)温度和氩气保护下进行石墨化处理.上6碳/碳复台材料(de)氧化保护碳/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de)高温性能,当工作温度超过2000oC时,仍能保持其强度,它是理想(de)耐高温工程结构材料,已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有氧存在(de)气氛下,碳/碳复合材料在400oC以上就开始氧化.碳/碳复合材料(de)氧化敏感性限制了它(de)扩大应用.解决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de)途径主要是,采用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施加抗氧化涂层,使C与O2隔开,保护碳/碳复合材料不被氧化.另一个解决高温抗氧化(de)途径是,在制备碳/碳复合材料时,在基体中预先包含有氧化抑制剂. 1)抗氧化涂层法在碳/碳复合材料(de)表面进行耐高温氧化材料(de)徐层,阻止与碳/碳复合材料(de)接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抗氧化能力(de)方法.一般而言,只有熔点高、耐氧化(de)陶瓷材料才能作为碳/碳复合材料(de)防氧化涂层材料.通常,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形成涂层(de)方法有两种: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固态扩散渗透法.防氧化涂层必须具有以下特性:与碳/碳复合材料有适当(de)黏附性,既不脱粘,又不会过分渗透到复合材料(de)表面;与碳/碳复合材料有适当(de)热膨胀匹配,以避免涂覆和使用时因热循环造成(de)热应力引起涂层(de)剥落;低(de)氧扩散渗透率,即具有较高(de)阻氧能力,在高温氧化环境中氧延缓通过涂层与碳/碳复合材料接触;与碳/碳复合材料(de)相容稳定性,既可防止涂层被碳还原而退化,又可防止碳通过涂层向外扩散氧化;具有低(de)挥发性,避免高温下自行退化和防止在高速气流中很快被侵蚀. 硅基陶瓷具有最佳(de)热膨胀相容性,在高温时具有最低(de)氧化速率,比较硬且耐烧蚀.SiC具有以上优点并且原料易得,当02分压较高时,其氧化产物固态SiO2在1650oC 以下是稳定(de),形成(de)玻璃态SiO2薄膜能防止02进一步向内层扩散.因此,在碳/碳表面渗上一层SiC涂层,能有效地防止碳/碳在高温使用时(de)氧化.在碳/碳表面形成SiC涂层(de)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采用固体扩散渗SiC工艺,另一种方法是近年来采用(de)化学气相沉积法.此外,利用硅基陶瓷涂层(SiC、Si3C4)对碳/碳进行氧化防护,其使用温度一般在1700~1800oC以下,高于1800oC使用(de)碳/碳复合材料(de)氧化防护问题还有待研究解决. 2)抑制剂法从碳/碳复合材料内部抗氧化措施原理来说,可以来取两种办法,即内部涂层和添加抑制剂.内部涂层是指在碳纤维上或在基体(de)孔隙内徐覆可起到阻挡氧扩散(de)阻挡层.但由于单根碳纤维很细(直径约7um),要预先进行涂层很困难,而给碳/碳复合材料基体孔隙内涂层,在工艺上也是相当困难(de).因此,内部涂层(de)办法受到很大限制.而在碳/碳复合材料内部添加抑制剂,在工艺上相对容易得多,而且抑制剂或可以在碳氧化时抑制氧化反应,或可先与氧反应形成氧化物,起到吸氧剂作用. 在碳、石墨以及碳/碳复合材料中,采用抑制剂主要是在较低温度范围内降低碳(de)氧化.抑制剂是在碳/碳复合材料(de)碳或石墨基体中,添加容易通过氧化而形成玻璃态(de)物质.研究表明,比较经济而且有效(de)抑制剂主要有B203,、B4C和ZrB2等硼及硼化物.硼氧化后形成B202;具有较低(de)熔点和强度,因而在碳和石墨氧化(de)温度下,可以在多孔体系(de)碳/碳复合材料中很容易流动,井填充到复合材料内连(de)孔隙中去,起到内部涂层作用,既可阻断氧继续侵入(de)通道,又可减少容易发生氧化反应(de)敏感部位(de)表面积.同样,B4C、ZrD2等也可在碳氧化时生成一部分CO后,形成B302,例如B4C依以下反应形成B203. 研究表明,抑制剂在起到抗氧化保护时,碳/碳复合材料有一部分已经被氧化.硼酸盐类玻璃形成后,具有较高(de)蒸气压以及较高(de)氧(de)扩散渗透率.因此,一般碳/碳复合材料采用内含抑制剂(de)方法,大都应用在600oC以下(de)防氧化. 3碳/碳复合材料(de)性能碳/碳复合材料(de)性能与纤维(de)类型、增强方向、制造条件以及基体碳(de)微观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其性能可在很宽(de)范围内变化.由于复合材料(de)结构复杂和生产工艺(de)不同.有关文献报道(de)数据分散性较大,仍可以从中得出一些一般性(de)结论. (1)碳/碳复合材料(de)化学和物理性能碳/碳复合材料(de)体积密度和气孔率随制造工艺(de)不同变化较大,密度最高(de)可达 2.o 6/cm 5,开f[气孔率为2%—3%.树脂碳用做基体(de)盼碳复合材料,体积密度约又 1.5g /cm J. 耐碳复合材料除含有少量(de)氢、氮和微量(de)金属元素外.99%以亡都是由元素碳组成‘因此,碳/碳复合材料与石墨样具合化学稳定性.它勺一舱(de)酸、碱、盐溶液不起反应p不溶于有机溶剂,只与浓氧化性酸溶液起反应.碳在石墨态下,只有加热到4000霓,才会熔化(在压力超过12cPa条件产);只有加热到2500 Y以上,才能测出其塑性变形;在常压下加热致 3删吧,碳才仆始升华.伊碳复合材料具有碳(de)优良性能,包括耐高温、抗腐蚀、较低(de)邦膨胀系数和较好(de)抗热冲击性能. 份碳复合材料在常温下不与氧作用,开始氧化(de)温度为则Y(特别是当微量K、Na、c5 等分属杂质存在时),温度高于600 Y将会发生严重氧化.队碳复合材料(de)最大缺点是耐匀化性能差. 碳/碳复合材料(de)热物理件能仍然典有碳和石墨材料(de)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①热导率较高酣碳复合材料(de)热导率随石墨化程度(de)提高而增加.阶碳复合材料热寻率还勺纤维(特别是石墨纤维)(de)方向有关.热导率高(de)阶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de)抗效应力性能,但却给结构设计带来困难(要求采取绝热措施).队碳复合材料(de)热导率—‘般为 250 W/(m·K). ②热膨胀系数较小多晶碳和心墨(de)热膨胀系数主要取决于品体(de)取向度,同时也受到扎陈度和裂纹(de)影响.因此,碳/碳复合材料(de)热膨胀系数随着柯墨化程度(de)提高而降低.热膨胀系数小,使得阶碳复合材料结构在温度变化时尺寸稳定性特别好.由于热膨胀系数小 (一般(o 5—1.5)M10‘/Y),胁碳复合材料(de)抗热应力性能比较好.所有这些性能对1;在宁航方圆(de)设计和应用非常重要. ③比热容大与碳和石墨材料柏近,室洲至2删℃,比热容约为800—2删J/(kg·K)L)l [2)矽碳复台材料(de)力学性能耐碳复合材料(de)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碳纤维(de)种类、取向、含量和制备工艺等.研究友明.酣碳复合材料(de)高强度、高模量特性主要是来自碳纤维,。

新型碳材料的研究

新型碳材料的研究

新型碳材料的研究碳素是地球上最普遍的元素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材料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碳素制造出更加高效、高质的材料。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新型碳材料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

一、新型碳材料的概述新型碳材料是指具有新结构、新形态或新性质的碳材料。

相比传统的碳材料,如石墨、金刚石、碳纤维等,新型碳材料具有高比容、高比表面积、低密度和高强度等特点。

新型碳材料的主要类型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球、碳纤维和纳米多孔碳材料等。

二、新型碳材料的应用领域1. 电子领域新型碳材料在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是一种直径十分微小、但长度又非常长的碳分子,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能够用于制造微电子元件、场发射器和涂层材料等。

石墨烯则是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碳材料。

石墨烯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强度,可用于制造柔性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膜、超级电容器等。

2. 能源领域新型碳材料在能源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材料能够作为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长寿命和低成本等优点。

同时,纳米多孔碳材料还能够作为储放氢、制氢等反应催化剂。

3. 生物医学领域新型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和药物传递等方面。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材料能够通过表面修饰,使其能够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并参与生物体内的某些过程。

纳米多孔碳材料还能够用于制造人工肝、人工肾等重要器官。

三、新型碳材料研究的现状与挑战尽管新型碳材料在各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是其研究还面临着多个挑战。

例如,制备新型碳材料的成本较高,且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并且目前对新型碳材料的性能和安全性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型碳材料的性能、缩短生产周期以及降低成本等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另外,由于新型碳材料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与影响,要加强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的评估和管控。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1概述碳/碳复合材料就是由碳纤维(或石墨纤维)为增强体,以碳(或石墨)为基体得复合材料,就是具有特殊性能得新型工程材料,也称为“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完全就是由碳元素组成,能够承受极高得温度与极大得加热速率。

它具有高得烧蚀热与低得烧蚀率,抗热冲击与在超热环境下具有高强度,被认为就是超热环境中高性能得烧蚀材料。

在机械加载时,碳/碳复合材料得变形与延伸都呈现出假塑件性质,最后以非脆性方式断裂。

它得主要优点就是:抗热冲击与抗热诱导能力极强,具有一定得化学惰性,高温形状稳定,升华温度高,烧蚀凹陷低,在高温条件下得强度与刚度可保持不变,抗辐射,易加工与制造,重量轻。

碳/碳复合材料得缺点就是非轴向力学性能差,破坏应变低,空洞含量高,纤维与基体结合差,抗氧化性能差.制造加工周期长,设计方法复杂,缺乏破坏准则。

1958年,科学工作者在偶然得实验中发现了碳/碳复合材料,立刻引起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得普遍重视。

尽管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许多别得复合材料不具备得优异性能,但作为工程材料在最初得10年间得发展却比较缓慢,这主要就是由于碳/碳得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碳纤维得性能与谈集体得致密化程度。

当时各种类型得高性能碳纤维正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碳/碳制备工艺也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同时其高温氧化防护技术也未得到很好得解决。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由于现代空间技术得发展,对空间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及喉衬材料得高温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及载人宇宙飞船开发等都对碳/碳复合材料技术得发展起到了有力得推功作用。

那时,高强与高模量碳纤维已开始应用于碳/碳复合材料,克服碳/碳各向异性得编织技术也得到了发展,更为主要得就是碳/碳得制备工艺也由浸渍树脂、沥青碳化工艺发展到多种CVD沉积碳基体工艺技术。

这就是碳/碳复合材料研究开发迅速发展得阶段,并且开始了工程应用。

由于20世纪70年代碳/碳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工作得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80年代中期碳/碳复合材料在制备工艺、复合材料得结构设计,以及力学性能、热性能与抗氧化性能等方面基础理论及方法得研究,进一步促进与扩大了碳/碳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以及民用领域得推广应用。

碳材料有哪些

碳材料有哪些

碳材料有哪些
碳材料是一类由纳米尺寸碳结构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是常见的碳材料的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1. 石墨烯:石墨烯是由一个碳原子层形成的二维蜂窝结构,具有高度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机械强度。

它还具有极大的柔韧性和透明度,因此在电子器件、催化剂、能源存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以卷曲方式排列而成的管状结构,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形式,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应用。

它们广泛应用于纳米电子器件、催化剂、传感器等领域。

3. 金刚石:金刚石是由纯碳组成的晶体材料,具有极高的硬度、热传导性和化学稳定性。

金刚石广泛应用于工具刀具、磨料、热传导材料等领域。

4. 碳纤维:碳纤维是由石墨化的有机纤维组成的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和良好的耐腐蚀性。

碳纤维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程、体育器材等领域。

5. 多孔碳材料:多孔碳材料具有大量的孔隙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以及良好的吸附性能。

多孔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气体分离、储能等领域。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碳材料,如活性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黑等。

这些材料在不同的领域和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发展。

碳材料的用途

碳材料的用途

碳材料的用途
碳材料是指材料中的碳元素占比较高,同时具有一定的机械、物理、化学性质。

碳材
料在工业制程,能源领域,材料科学,环境治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简要介绍碳
材料的用途。

1. 能源领域
(1)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现代电子产品中常见的电池类型,阴极常采用石墨材料。

碳材料的石墨结构和高导电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材料。

(2)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电池类型,主要用于短时间存储大量电荷并且可以快速充放电,其主要材料是活性炭、碳纳米管等碳材料。

(3)太阳能电池:碳纳米管、石墨烯的高导电性与光催化效应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能够提高电池的效率并减少能源成本。

2. 材料科学
(1)碳纤维:碳纤维是强度高、重量轻的材料,具备抗拉、耐磨损、导热等特性。

常用于各种机械结构的加固和改善,如飞机、汽车飞轮、车身、船体等结构件。

(2)石墨烯:石墨烯是最强和最薄的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高导热性等特性,可以在纳米电子学、聚合物复合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3)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最轻、最强、最坚韧的材料之一,具备导电性、导热性、化学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光学性质。

常用于纳米传感器、分离纯化技术、纳米催化等领域。

3. 环境治理
(1)吸附剂:碳材料常常用作气体吸附剂,可以有效地清除有害气体和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甲醛等。

(2)过滤器:碳材料的多孔性结构,使得其可以作为水和空气过滤器的材料,用于净化、去除杂质。

(3)催化剂:碳材料可作为催化剂载体,在催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神奇奥妙的碳

神奇奥妙的碳

神奇奥妙的碳1 碳的概述碳是自然界中蕴藏很丰富的元素,而且在化学元素元素中,可以说是最为奇妙的元素,由相同的碳原子,可以构成多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有质地柔软可作为优良润滑剂的石墨,也有自然界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碳质材料一般都不具备吸附能力,但也可制成吸附能力极强的活性碳,可以制成纤维,也可以制成切削金属乃至坚硬岩石的刀具,其物化性质偏差极大,应用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碳在常压下的熔点为3550℃,沸点为4194℃,3500℃开始升华,是熔点最高的元素。

而且在高温下不发生晶态变化,几乎不软化、不变形。

碳的同素异构体有无定形碳、石墨和金刚石。

不同形态的碳,密度因结构不同而异:无定形碳约为1.98g/cm3,石墨约为2.3g/cm3,金刚石约为3.51g/cm3。

不同晶体结构的碳,密度不相同,性能差别很大。

晶体结构相同的碳,如果原子配置的完整度不同、原子间的距离有差别,性能和密度也不相同。

含碳晶体还有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无氧条件下加热,晶体结构会向更完整、更紧密的状态转变。

无定形碳如焦炭、木炭、炭黑等在高温作用下可转变为石墨。

石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可转变为金刚石。

碳对铸造行业的贡献极大,离开了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铸造行业,绝非夸大之词。

但是,碳也难免有给铸造行业抹黑之嫌,以至不少年轻人都不愿意搞铸造。

2 碳—金刚石碳质材料碳质材料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类非金属材料。

由于晶体结构和层片配列的变化,可以衍生出品种繁多的同素异构体。

所有的同素异构体,在晶体结构上都是以金刚石或石墨为基础的。

金刚石金刚石晶体属等轴晶系,原子晶格为面心正立方,原子间距为0.154nm,是碳的同素异构体中原子排列最紧密的一种。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最硬的物质,莫氏硬度值为10,绝对硬度约为10000 kgf/mm.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是碳化硅,莫氏硬度值为9.5,也是一种含碳材料,但这是人工合成的材料。

天然矿物中,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是刚玉,莫氏硬度值为9,但其绝对硬度比金刚石低得多。

碳材料知识点总结

碳材料知识点总结

碳材料知识点总结一、碳材料的基本性质1. 碳材料的结构碳材料通常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包括非晶碳、石墨、金刚石、纳米碳材料等。

这些结构形式的不同来源于碳元素的排列方式和键合状态。

石墨是由层状碳原子通过SP2杂化轨道形成的,具有层间键结构,层间间隙较大,易于插入或吸附小分子。

金刚石由三维共价键网络构成,具有非常高的硬度和热导率。

而纳米碳材料则是在纳米尺度下形成的碳结构,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具有特殊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

2. 碳材料的性能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包括高强度、高导电性、高热导率、化学稳定性、低密度等。

石墨烯具有极高的电子迁移率和热导率,且具有出色的柔韧性和透明性。

碳纳米管也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在纳米电子器件和复合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 碳材料的表面性质碳材料的表面性质对其在吸附、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孔隙度,大部分碳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碳材料也可以作为良好的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二、碳材料的制备方法1. 石墨烯的制备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剥离法、还原氧化石墨等。

机械剥离法是最早的石墨烯制备方法,通过机械剥离石墨材料得到单层石墨烯。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碳源气体在金属基底上热解得到石墨烯。

还原氧化石墨则是通过化学还原将氧化石墨氧化物还原为石墨烯。

2. 碳纳米管的制备碳纳米管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多种方法制备。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通过碳源气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碳纳米管。

3. 碳纤维的制备碳纤维的制备主要包括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石墨基碳纤维两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目前主要的碳纤维制备方法,通过聚合物纤维的热解得到碳纤维。

石墨基碳纤维则是通过石墨化石墨纤维的加热石墨化得到的。

4. 碳材料的功能化改性除了传统的碳材料制备方法外,功能化改性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通过引入不同的元素和功能基团,改善碳材料的性能和增加其应用领域。

碳材料概述

碳材料概述
电弧法多采用直流电弧,电弧放电条 件一般为: 电极电压20~30V;电流50~ 150A;气体压力10~80kPa。
Materials Today, Oct 2004, pages 22-49.
四、新型碳材料
纳米碳管储氢 原理: 吸附
氢气的吸附和脱附可在常温进行,只要改变压力即可;储氢
量大,纯净单壁碳纳米管达5碳.0~10%(一般7.4%),符合美国能源 部纳的米标碳准管(在6.化4%学质传量感分器数中)的纳米应用 由于碳纳米管暴露在NO2和管NH3时,电导发生明显的增加或减 小,奠定了在气体化学传感器触摸应用的基础。Kong. J等人测定了 SWNT在NO2 和NH3通过时,屏碳纳米管电导随电压的变化情况。
二、金刚石与石墨
金刚石主要用于精密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光学工业、半导 体工业及化学工业。如固定激光器件的散热片、红外激光器的 窗口材料, 各种钻头、磨料等。 天然金刚石稀少, 只限于用作装饰品, 工业应用以人工合成金 刚石为主。 近年来, 金刚石功能化薄膜、微晶金刚石、纳米金刚石拓宽了 传统意义上的金刚石的应用领域。
四、新型碳材料
Graphene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的单原子层构成的, 其理论厚度仅为0.35 nm,
是目前所发现的最薄的二维材料, 石墨烯是构建其它维数碳材料(如零维富勒
烯、一维CNTs、三维石墨)的基本单元。
Graphene can be
0D: fullerenes (wrapped up) 1D: nanotubes (rolled into)
二、金刚石与石墨
金刚石结构图
石墨:平面网状结构
钻石
天然金刚石
二、金刚石与石墨
石墨可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如等静压石墨、模压石墨、挤 压石墨(作电极材料)。

碳材料介绍

碳材料介绍

新型碳材料的发展及简介摘要:碳是世界上含量十分丰富的一种元素.碳材料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主导的作用,其应用最为出众的一次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又获得了几种新型的碳材料-—碳纳米管、碳纤维、C60、碳素系功能材料等.关键词:碳材料碳纳米管碳纤维一、前言碳是世界上含量及广的一种元素。

它具有多样的电子轨道特性(SP、SP2、SP3杂化),再加之SP2的异向性而导致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其排列的各向异性,因此以碳元素为唯一构成元素的的碳材料,具有各式各样的性质。

在历史的发展中传统的碳材料包括:木炭、竹炭、活性炭、炭黑、焦炭、天然石墨、石墨电极、炭刷、炭棒、铅笔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碳元素的研究又发明了许多新型炭材料:金刚石、碳纤维、石墨层间化合物、柔性石墨、核石墨、储能型碳材料、玻璃碳等。

其中新型纳米碳材料有:富勒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刚石、石墨烯等。

没有任何元素能像碳这样作为单一元素可形成如此多类结构和性质不同的物质,可以说碳材料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如最硬-—最软、绝缘体--半导体—-超导体、绝热-良导热、吸光--全透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进步,人们不断地发现和利用碳,可以这么说人们对碳元素的开发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自1989年著名的科学杂志《Science》设置每年的“明星分子”以来,"相继于1990年和1991年连续两年获碳的两种同素异构体“金刚石”和“C60此殊荣,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又授予发现C的三位科学家,这些事充分反映60了碳元素科学的飞速发展.但是由于碳元素和碳材料具有形式和性质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碳元素和碳材料人有许多不为人们知晓的未开发部分.二、国内外新型碳材料的发展趋势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包括四方面内容:①新材料的创制;②移植材料的新功能及新性质的发现;③已知材料的改性;④新材料创制和评价技术的开发。

近几年和纳米人们在新材料的创制方面先后划时代地发明了低温气相生长金刚石、C60碳管;在材料新发现方面发现了石墨的插层性质,使锂离子充电电池得以实用化和飞速发展;在材料改性方面提高和改进了石墨电极的性能,使之在超高电流下工作,使电炉炼钢技术出现新的突破;在新材料评价技术方面也有许多进展,如超高温超高压技术用于碳素新相的探索等。

碳材料在太阳光下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_概述及解释说明

碳材料在太阳光下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_概述及解释说明

碳材料在太阳光下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碳材料具有在太阳光下实现优异光热转换能力的潜力,这对于解决全球能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对于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清洁、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利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深入了解碳材料在太阳能领域中的应用和优势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其潜力,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碳材料在太阳光下的光热转换能力、实验与分析、应用前景与展望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总体介绍碳材料在太阳光下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并明确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光热转换原理、碳材料特性及应用概述以及碳材料在太阳光下光热转换效率优势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介绍实验方法和设备,并进行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讨论目前碳材料在太阳能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碳材料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前景。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碳材料在太阳光下具有优异光热转换能力的原因以及其在太阳能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实验结果和数据的综合分析,旨在揭示碳材料作为光热转换材料所存在的突出特性和优势,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碳材料相关技术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希望借此文章促进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为清洁能源领域做出贡献。

2. 碳材料在太阳光下的光热转换能力:2.1 光热转换原理:光热转换是指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太阳光下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光子,将其能量转化为热能。

这种现象可以利用碳材料表面结构和特性来实现。

2.2 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概述:碳材料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类材料,包括石墨、金刚石、纳米碳管等。

它们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如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高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等。

碳材料石墨化 pdf

碳材料石墨化 pdf

碳材料石墨化pdf一、碳材料的概述碳材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多种形态和优异的性能。

碳原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形成不同的碳结构,如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等。

这些结构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石墨化的过程与原理石墨化是指碳材料从非石墨结构转变为石墨结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等条件促使碳原子重新排列,形成石墨晶体。

石墨化过程中,碳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功能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三、石墨化对碳材料性能的影响石墨化过程中,碳材料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石墨结构具有较高的热导率、电导率和机械强度,使其在高温、高压、高载荷等环境下具有优越的性能。

此外,石墨化还能改善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抗氧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四、碳材料石墨化的应用领域碳材料石墨化后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石墨化碳材料可作为锂电池、燃料电池等能源设备的电极材料;在电子领域,石墨化碳材料可作为散热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石墨化碳材料可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摩擦材料等。

五、我国在碳材料石墨化研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碳材料石墨化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在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和应用方面,我国碳材料石墨化研究逐步深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同时,我国政府对碳材料石墨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六、碳材料石墨化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碳材料石墨化在未来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碳材料石墨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我国碳材料石墨化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总之,碳材料石墨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改性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新型碳材料
完整的碳系家族
2010获奖
Diamond : 印 度 金 刚 石 开采的可考历史大约是 1638~1668 年; Graphite : 1779年人们才 知道石墨是碳元素的一
种物质形式;
第三种碳元素的晶体形
Fullerene : 1985 年 发 现 ,
态 ( 20 个六边形 +12 个五边形)
一、碳的基础知识
关于“碳材料”与“炭素材料”
“炭”与“碳”二字有联系又有区别: 碳:指碳元素、碳单质总体、含碳化合物及其众多的衍生物时用“碳” 如碳水化合物、碳酸盐、碳氢化合物。 炭:指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指的是具体物质。 C/H 比在 10 以上,主 要由碳元素组成、多数为固体材料,如煤炭、焦炭、炭黑、活性炭、 炭电极、炭块、炭纤维等。
和 PVD两类。
二、金刚石与石墨
金刚石主要用于精密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光学工业、半导 体工业及化学工业。如固定激光器件的散热片、红外激光器的 窗口材料,各种钻头、磨料等。 天然金刚石稀少,只限于用作装饰品,工业应用以人工合成 金刚石为主。 近年来,金刚石功能化薄膜、微晶金刚石、纳米金刚石拓宽 了传统意义上的金刚石的应用领域。
“炭素材料”与“炭素制品”的区别与联系
炭素材料是个总称,包括炭素原料和炭素制品,如炭素工业使用的石 油焦、无烟煤、天然石墨属炭素原料;炭素原料经加工制成具有一定 形状及物化性质的产品称炭素制品(如炭质电极、石墨电极、炭纤维)。
一、碳的基础知识
碳材料: 结构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碳材料的分类
传统碳材料(Classic carbons) 木炭、竹炭(Charcoals) 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s) 炭黑(Carbon blacks) 焦炭(Coke) 天然石墨(Natural graphite) 天然金刚石(Natural diamond)
CNT:1991 年日本筑波 NEC 实验室 Sumio· Iijim用HRTEM 观察电弧放电后的石墨棒时发现。 Graphene : 2004 年 , 物 理 学 教 授 安 德 烈 • 海 姆 (Andre Geim) 和 康 斯 坦 丁 • 诺 沃 肖 洛 夫 (Kostya Novoselov)博士用一种简单易行的胶带分离法从HOPG中成功制备出了石墨烯。
利用了石墨具有导电性、润滑性和熔点高
二、金刚石与石墨
金刚石合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合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石墨转化法(静态超高压高温法+动态法)和气相合成法 1954 年人造金刚石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诞生,揭开了人工合 成金刚石发展的序幕,它是静态高压高温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 化学气相沉积 (CVD) 金刚石膜的问世是人工合成金刚石技术发 展的第二次大飞跃。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苏联等国先 后在低压下实现了金刚石多晶膜的化学气相沉积。1987年“金刚 石薄膜”的合成在世界上兴起,但合成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CVD
四、新型碳材料
C60的发现
1985年,英国Sussex大学的H.W.Kroto和美国Rice大学的Smalley及Curl等人发 表文章,宣布笼形分子C60的发现(一种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稳定原子簇)。 此后又发现了C50、C70、C240乃至C540等,它们都具有空心的球形结构,属于笼 形碳原子簇分子。由于C60的结构类似建筑师Buckminster Fuller设计的圆顶建筑, 因而称为富勒烯(Fullerence)。从化学和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富勒烯具有重要 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
Contents
1 2 3

碳的基础知识 金刚石与石墨 其他传统炭素材料 新型碳材料
一、碳的基础知识
汉字“碳”由木炭的“炭”加石字旁构成,从“炭”字音。碳 是人类接触到的最早的元素之一,也是人类利用得最早的元素之 一。尧舜时代,炭黑作为涂料;商朝时,广泛用木炭来冶炼金属, 在冶炼中木炭充当燃料、还原剂。 碳元素是一种平凡而神奇的元素,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 和地壳中,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27%,能形成多种单质和千万种 化合物。碳—地球上一切生物有机体的骨架元素。 碳12是国际单位制中定义摩尔的尺度,以12g碳12中含有的原 子数为1 mol。碳14由于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被广泛用來测定古
新型碳材料(New carbons) 金刚石功能材料(薄膜、纳米) 石墨层间化合物 炭纤维(Carbons fibers) 多孔炭(Porous carbons) 玻璃炭(Glass-like carbons) 柔性石墨(Flexible graphite ) 核石墨(Nuclear graphite ) Fullerene、CNTS、 Graphene
物的年代。
一、碳的基础知识
佛罗伦萨科学院大事记:1649年金刚石消失之谜
1772年,拉瓦锡做了燃烧金刚石和木炭的实验 后,确定两种 物质燃烧都产生CO2,因而金刚石和木炭具有相同的成分。 1776年(1787),拉瓦锡借鉴拉丁语的木炭“carbo”,将碳 的英文名定为“Carbon”。并于1789年,碳作为元素被列入第一 张元素表中。 I 栏:简单物质 光、热质、氧、氮、氢 II 栏:非金属简单物质 硫、磷、碳、盐酸基、氟酸基、硼 酸基 III栏:金属简单物质 锑、银、砷、铋、钴、铜、锡、铁、 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 IV 栏:土类简单物质 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
钻头
三、其他传统炭素材料
木炭
活性炭
焦炭
炭黑
以石墨微晶为基础构成的,其共同点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 少量杂质构成的混合物。不同的炭素材料中,微晶的尺寸和微晶 的三维排列的有序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别。 炭纤维、多孔碳材料,功能化金刚石薄膜、玻璃炭等。
水质在我 分很现 国 接稳在 古 触定? 代 ,, 字 都碳 不受常 画 容日温 为 易光下 什 起照, 么 变射碳 化或的 能 。与化 够 空学 保 气性 存 、 ----
二、金刚石与石墨
金刚石结构图
石墨:平面网状结构
钻石
天然金刚石
二、金刚石与石墨
石墨可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如等静压石墨、模压石墨、挤 压石墨(作电极材料)。
1)作耐火材料,如石墨坩埚、石墨模具; 2)作导电材料:在电气工业上用作制造电极、电刷、碳棒、碳管、 石墨垫圈,,电视机显像管的涂层等; 3)用于原子能工业和国防工业: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原子反应堆; 4)作铸造、翻砂、压模及高温冶金材料; 5)石墨可作铅笔芯、颜料、抛光剂; 6)作耐磨润滑材料,耐烧蚀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