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班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我为大家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学校四班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始终以来我对古诗教学感到麻烦。
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同学,“填鸭式”地教学,同学学得苦,我教得也累;如放手让同学去自学,老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
于是我上网收到了陈丽婷老师的《古诗两首》的授课实录,受她的启发,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调动同学的感官,使同学的感悟力量和丰富的想像力得到极大空间的发挥。
在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上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前面的两篇课文都是用美丽的词句来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气,万物复苏,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通过诗的形式来描述眼中的暮春的景色,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双眼听我咏诗。
然后让同学把刚才想到的景象描述出来,内心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同学们畅所欲言,很快就把诗的大意描述出来了。
最终再通过图画让同学进一步理解诗意,观赏诗的美,了解诗人眼中朴实的美。
效果特别好。
在教学的最终一环节中,我接受另一位老师的方法创编古诗。
我说:“诗人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生气勃勃的暮春景色就写下了这首古诗。
写得可真美呀!其实,你们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诗句的,真的!”话音未落,下面质疑声彼此起伏“啊,我们也能?”“太难了!”“不行能!”……望着孩子们边说边摇着头摆着双手的可爱样子,我笑着说:“行,咱们不写诗。
但是,来试着创编这首古诗的后两句总行吧?小伴侣,想一想,假如你就在菜花园中,你可能还会遇上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并和它们玩耍呢?”只见同学们各个深思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首先站起来说:“我捉蚂蚱玩。
《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通用12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通用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教学反思篇1《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
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
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
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
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
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
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
四年级下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
《1 古诗词三首》教育反思《古诗词三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词。
作者捉住特定时节的特征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富于灵性的字词,勾画出一幅幅新鲜自然、浑厚质朴的田园风光图。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诗人过夜新市徐公店见到的暮春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日子的酷爱之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安静、吉祥的田园日子图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日子的神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以新鲜的笔调描绘乡村的美景,讴歌农人的劳作日子。
执教这一课,我比较重视古诗词的朗诵,在不同方式的朗诵之后,我选用“一范二导三练”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古诗词的办法。
回忆整堂课的教育,反思如下:1.教育效果(思效)。
在讲堂上,孩子们朗诵的爱好很高,他们在自在朗诵、齐读、师友对读、师生评读多种方式的朗诵后,对讲义内容有了根本的领会。
由于这三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发的诗词,我先演示孩子们不用一句句地翻译诗词,而是找出诗篇中写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合到一同,构成一幅怎样的图像,再领会作者的心境。
孩子们是我演示中的主体,他们时而自己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索,时而协作沟通。
找景象——思意境——悟情感,按着这条思路,很快就把《宿新市徐公店》学完了。
然后,我放开手让孩子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当然我会不时地提示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有时还会发问学生答复。
最终彻底甩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而且展开小组评比。
成果发现除了单个学生,全班孩子根本都把握了剖析古诗词的办法。
2.教育收成(思得)。
(1)孩子们收成很大。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认识十分明显,他们充沛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弄懂了三首诗词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剖析古诗词的根本办法“读——找——思——悟”。
这能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越走越轻松。
这便是所谓的“学讲义,用讲义学”吧。
他们在沟通探求中了解了“协作”的重要性,了解了“群策群力”“团体大于个人”的真实意义,这些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人生的收成。
(2)不只孩子们,教师在其间也有不少收成。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通用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通用3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三首》篇1《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在辞官归乡之后写的一组组诗,共六十首。
课本中的古诗即是选自其中的一首。
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
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古诗,并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带着理解记忆。
首先说一些这节课的优点:1、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诗画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有兴趣。
只有来自学生中间的东西,学生才更感兴趣。
兴趣是学好的的前提。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范成大的资料也是比较成功的。
这个环节与说课的时候有所不同。
说课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让学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视频之后,效果比较好。
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在得到了视觉享受之后也记住了相关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实实在在认真看了。
而且看过之后的东西记忆会比较深刻。
3、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本来这个环节在理解完了诗意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却没有行人经过,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为之前观看了很美丽的乡村画面,学生还没有从那个思维中走出来。
所有答的问题都是我不曾想过的,比如学生说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说躲在家里不出来怕踩坏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
通过这个环节我不能不承认预设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毕竟有一疏。
要想尽量小的避免预设不全的问题我认识提前试讲比较重要。
因为这节课我在另外两个班里试讲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说对。
所有即使这次学生的回答再发散,奇怪我也是有应对的心理的。
4、让学生动手参与古诗的学生当中。
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
这个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因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诵环节。
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了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
5、让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诗。
比如歌唱,打节拍等等。
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
他们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1、不过第一个环节我在说明要求的时候只说“请同学们连线”但是没有连完之后再背一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一)执教《古诗三首》一课,我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传统古诗教学逐句讲解诗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古诗来理解诗意,感悟人物的情感。
为了让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我把课外的相关知识引进课内,使古诗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各种与古诗有关的资料,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匈奴的相关知识,有关于梅花的词语、名句、诗词。
这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出如下几点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使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墨梅》这首诗,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到作者“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后,便对王冕产生敬佩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去朗读古诗,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诗意。
此外,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积累了很多课内外咏梅、赞梅的诗句,而且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这些诗句,学会了古诗今用。
补充欣赏王冕的《墨梅图》画作,欣赏古典名乐《梅花三弄》,阅读现代咏梅的佳作,这些环节的设计,拓展了文本,为学生编织了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教学收获(思得)。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入。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也变得轻松自然。
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得不一样,达到了课标中提倡的个性阅读的要求。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充分想的时间太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
4.改进措施(思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参考5)两课时完成了本课两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一首词《忆东南》。
上完本课,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
课前,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了预习,大量查找资料,弄清每首诗的背景,并将查找的资料认真研究理解,可以说把作者背景,诗意,诗人感情解得支离破碎。
然后又将零碎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了自己对诗的赏析,自己对教材熟知又熟了,用这样的教态走进教室,对教材左右缝源地去铺设所要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我的课前引入所吸引了。
课堂格外的轻松与活跃,连最不爱做作业的冉琼月也开始抢答问题,学生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本人也在这种学生乐学的激情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果说,这课的教学算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一、老师备课备自己“水来便开沟”老师如果带着这样的备用心态走进教室,不知所措的一刻是难免的。
就说《独坐敬亭山》若不去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就无法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感情。
比如:敬亭山在宣州,而宣州在当时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谢灵运,谢胱等人曾在这里做太守。
李白在作这首五绝时,跟他被迫离开长安十年整。
由于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苦辣,便看透了世态红尘,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愁上添愁,使他更加孤寂。
而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的感情,于是将这份寄托依赖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求得一份心灵慰藉的生活写照。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没有老师丰富的准备,让学生自去查找资料,针对我班学生是很困难的,于是我并扎扎实实地为自己备上了一课。
在课堂上,把自己以多面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中间,偶尔我是讲故事的同伴,偶尔我是诗人的风范,面对学生抒发感情,偶尔我又是老师,让学生跟我一起朗诵古诗,师生口中是诗文,心中是感情。
二、古诗教学适实牵手小学中高段语文古诗词还是有必要字字句句去适当剖析。
比如:“主题的解说”“诗文的品味”“阅读与写法”。
《独坐敬亭山》通过描写敬亭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需要进行细致和全面的分析。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成功和挑战,并制定改进措施。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1.1 课程简介《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教材,包括了三首古诗,题材广泛,内容精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中国古诗文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 - 了解《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 领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分别是《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这三首经典古诗。
每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都将被详细介绍。
2.2 教学流程1.开场导入:通过诗歌朗诵和图片展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课文解读:逐首进行《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诗歌欣赏: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首古诗的主题和作者意图,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2.3 活动设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创作赏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内容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亮点•融入多媒体元素,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设计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3.2 教学不足•需要更多考虑不同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的差异,提供更多个性化辅导;•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增加更多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通过对《古诗三首》的深入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拓展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表达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和乐趣。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词。
作者抓住特定时节的特色景物,以细腻的笔触、富于灵性的字词,勾画出一幅幅清新自然、醇厚质朴的田园风光图。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诗人留宿新市徐公店见到的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农村的美景,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
执教这一课,我比较注重古诗词的朗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我采用“一范二导三练”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
在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很高,他们在自由朗读、齐读、师友对读、师生评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对课本内容有了基本的领悟。
因为这三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我先示范孩子们不必一句句地翻译诗词,而是找出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到一起,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孩子们是我示范中的主体,他们时而自己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合作交流。
找景物——思意境——悟情感,按着这条思路,很快就把《宿新市徐公店》学完了。
然后,我放开手让孩子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当然我会不时地提醒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有时还会提问学生回答。
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并且开展小组评比。
结果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全班孩子基本都掌握了分析古诗词的方法。
2.教学收获(思得)。
(1)孩子们收获很大。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鲜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弄懂了三首诗词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读——找——思——悟”。
这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越走越轻松。
这就是所谓的“学课本,用课本学”吧。
他们在交流探究中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集思广益”“集体大于个人”的真正含义,这些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人生的收获。
(2)不只孩子们,老师在其中也有不少收获。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 部编(统编)人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注重诵读指导。
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
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多多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田园四时杂兴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0篇
1、《古诗词三首》教后反思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记忆的诗词为70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记硬背,岂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儿。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
为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思索: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也愿意用古诗词填词作曲。
既然词曲作家能为古诗词谱曲,为什么不能将它填于学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让他们相互传唱,在传唱中记忆,在传唱中领悟,在传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习呢?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为学生用熟悉的曲谱填词打下基础。
其次,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方向。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既让学生欣赏了诗词的韵律美,也将学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诗词谱曲了!学习是知识积累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这次的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达,放飞智慧的风筝,在歌唱中感受快乐,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作为教师,我们在挖掘古代诗词教育资源的同时,是否更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所承载的五千年文明史的感悟呢?2、《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我用图片和影像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其中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再品读、评读、诵读??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
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词三首》。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1.朗读入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课程名称:古诗词教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选择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及学习需求来确定。
在此次教学中,我选择了《白日依山尽》、《游子吟》和《静夜思》这三首经典古诗词,其中《白日依山尽》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进行学习和理解;《游子吟》展现了离别之情,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静夜思》则以其简约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宁静和冥思的感觉。
通过这三首诗,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对古人情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2.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诗词,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
在《白日依山尽》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形象描写,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来理解“白日依山尽”的意境;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思考离别之情,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我提醒学生注意诗中的冥思和宁静的意象,并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进行诗意的体验。
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选择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我会通过讲解、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思考,提高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音韵和韵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多种方法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教学手段运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合理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在《白日依山尽》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形象描写的理解;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我通过故事、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离别之情;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我通过黑板、草稿纸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诗意的体验和创作。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文化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教学,我以《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浪淘沙·北国风光》三首古诗词为例,通过深入解读、鉴赏赏析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素养。
以下是我对这三首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本次教学中,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 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2. 分组合作法:在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赏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借景生情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情感的共鸣,加深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
4. 朗诵演绎法:由学生担任角色,通过朗诵和演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在教学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有关李白和王之涣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此首诗的动机和意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开展诗词背景探究的讨论。
2. 鉴赏赏析《静夜思》首先,我向学生讲解《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和意蕴,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字句和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习《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天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3、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四、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五、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1、解题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3、小组自学4、交流汇报(1)检查出示词语(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参考4)一、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学生建立了整首诗意思初步感知后,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设计了深化性问题:“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
同时我也感到学生真的由推敲词句入手,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
《望洞庭》一诗,我侧重了整体的教学。
没有像《独坐敬亭山》的那种字词推敲,而是引导学生抓住完整的句子,先寻找作者关注的景物,然后分析作者的想象和比喻。
抓住修辞方法的感悟,体会表达方法。
《忆江南》采用了反问句带动整首词的教学。
既起到了感悟江南美景的作用,又落实了表达方法的总结。
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又准确落实,使教学避免了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文本的特点。
二、把握文本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借助课件的精美图片尽情展开想象,通过音乐参与的范读,展开想象,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
再通过关键词语和诗句出示的课件支持,由初步整体感知,向实际语言感悟深化,形成学生对诗句的正确理解,并形成清晰的感悟。
然后再突出领会表达的方法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
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信息技术的支持,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使教学的重点突出鲜明,教学的难点得以有效突破。
教学呈现阶梯性,有深入挖掘,也有升入浅出的引导。
三、诵读稍弱,朗读训练还缺“激发点”课堂有了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建立了感受古诗的认知。
但此次古诗词的教学,朗读这一重要环节落实得不够。
朗读,既是感悟古诗词意境的手段,又是展现学生理解水平的一个方式。
朗读,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才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介绍《古诗词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包括了《登鹳雀楼》、《静夜思》以及《将进酒》这三首经典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启迪意义。
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这三首古诗词的基本意思;2.熟悉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3.掌握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悟和体会能力;3.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情操;2.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诗词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详细讲解:逐首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含义、语言特点等,让学生全面理解; 3. 诗词赏析: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读、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受; 4. 情境体验:组织课外参观、写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诗词的魅力; 5.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于古诗词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促进彼此间的启发和分享。
四、教学反思与优化在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时,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优化: 1.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2. 教学方法优化:是否能结合当代教学技术,使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3. 学生表现评价:是否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细化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的发展? 4. 课堂互动:是否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课后延伸:是否能更好地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五、教学效果评估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结束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词。
作者抓住特定时节的特色景物,以细腻的笔触、富于灵性的字词,勾画出一幅幅清新自然、醇厚质朴的田园风光图。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诗人留宿新市徐公店见到的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农村的美景,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
执教这一课,我比较注重古诗词的朗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我采用“一范二导三练”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
在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很高,他们在自由朗读、齐读、师友对读、师生评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对课本内容有了基本的领悟。
因为这三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我先示范孩子们不必一句句地翻译诗词,而是找出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到一起,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孩子们是我示范中的主体,他们时而自己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合作交流。
找景物——思意境——悟情感,按着这条思路,很快就把《宿新市徐公店》学完了。
然后,我放开手让孩子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当然我会不时地提醒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有时还会提问学生回答。
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并且开展小组评比。
结果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全班孩子基本都掌握了分析古诗词的方法。
2.教学收获(思得)。
(1)孩子们收获很大。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鲜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弄懂了三首诗词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读——找——思——悟”。
这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越走越轻松。
这就是所谓的“学课本,用课本学”吧。
他们在交流探究中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集思广益”“集体大于个人”的真正含义,这些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人生的收获。
(2)不只孩子们,老师在其中也有不少收获。
我们往往低估孩子们的能力,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可实际不然,授之鱼很重要,授之渔更重要。
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积累什么,怎样积累,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怎样运用,怎样思考,怎样感悟。
在课堂中,我们要将方法贯串始终,只有由抓紧到放松再到放手,孩子们才能学会学习。
我们老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舍不得放,否则会越教越累,学生也会越学越不懂。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对个别学生关注的还不够。
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学法有很大困难,但老师也不该越俎代庖,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耐心。
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时间。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更多的耐心,团结一些可利用的力量帮助他们“脱贫”。
《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
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三、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讨论,说明上课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以后会多鼓励这样的学生。
其次,学生上课中的精彩发言没有及时给予个性表扬,只是运用“很好”这个公式话的语言来应对,这点以后也要改正。
再次,没有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这三首诗词,下次应注意。
最后,整节课没有涉及写的环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好的句子处用语言来扩写,来体会古诗词的精妙特点。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你们觉得农村生活怎么样呢?你是否羡慕城市的繁华生活?你是否想离开城市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生回答,接着我引出课题,看古代的诗人、词人是怎么看待农村生活的,进入课题。
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古诗词的体会,结合课本词语注释,让学生小组学习古诗词,在小组内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找小组代表进行表述诗歌内容。
所有诗歌都学完之后再进行比较阅读,看同样是写农村生活,诗人的写法和表达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最后拓展描写农村的诗句,让学生进行积累,为以后的内容积累诗歌打下基础。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1.注重诵读指导。
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
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多多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田园四时杂兴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如下:古诗的朗读力度还远远不够。
今后应该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上下功夫。
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真正喜欢古诗,喜欢朗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一是初读词读通顺,正确。
先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
然后,结合词的特点,如“长短句”“韵脚”以及“词牌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体会,从而读出了词的感觉,品出了词的韵味。
二是理解词意,解决关键词句。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自助解决困惑。
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学情,因生而动,紧紧扣住“无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与体会,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
三是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出画面,才能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与诗境。
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词的情境,让学生轻声诵读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最后,又通过“这是一幅的图画”进行提升,将词的画面用词语进行提炼与升华,学生的“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等感悟将本课教学推向一个高潮。
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前面的三个环节中,学生不断与作者进行对话,也逐步想探究:辛弃疾为什么要表达一个“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的画面呢?不足之处:教学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