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参考书目及结课论文写作规范
学习中国教育史必读书目
学习中国教育史必读书目一、教材类1.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5.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著作类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三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田正平总主编:《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共七本),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史》(十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五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9.周天度著:《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匡亚明著:《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杨泽波著:《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孔繁著:《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卞孝萱、张清华、阎琦著:《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原著、文选及资料类1.《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记》。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第一篇:教育史论文(最终版)浅谈古希腊的三位教育家摘要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
要谈古希腊的教育,就绕不开“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三圣对古希腊的教育,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还都能在希腊三圣的思想里找到影子和源头关键词: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提出了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由此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一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只是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指示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直接相关。
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只是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三、“苏格拉底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这种方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在苏格拉底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文化发展和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第一篇:中国教育史论文浅谈儒家教育思想摘要: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国之一,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式文明,能使中国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否认,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教育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识上和文化教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有儒家、墨家、到家等,但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当数儒家。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字上面——“仁”。
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
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不论种类、族类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他的弟子中有富贵子弟、商人、贫农、偷盗者等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
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有教无类”的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要引导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品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奴隶制国家教育制度古希腊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荷马时代的教育-----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度时期第二阶段:古风时代的教育------奴隶制城邦时期第三阶段:古典时代的教育-----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文化和教育全面繁荣第四阶段: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希腊文化向周边扩散《荷马史诗》你总还记得,除了我一个人外,你无论出外或是在家里都不肯跟任何人一起吃饭的;总还记得,我一径都抱你在膝盖上疼着你,从我吃的肉上切下小片来喂你,拿我的酒杯凑上你的嘴唇。
……当初那老战车将士珀琉斯(阿喀琉斯的父亲——引注)送你从佛提亚来帮助阿伽门农的时候,不是要我做你的监护人吗?你还是个小伙子呢,在人家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上和辩论会上都是没有经验的。
他所以要我和你一同来,就要来教你这些事情,叫你做一个演说家和行动者。
一、斯巴达的教育(一)教育的所有权:斯巴达的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二)教育目的: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儿童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三)教育的实施0—7岁: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
青年军事训练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入进行突然的袭击。
20—3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30岁后: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二、雅典的教育(一)教育所有权:私人办学(0—16岁)和国家办学(16—20岁)并举。
(二)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和谐教育或文雅教育)(三)教育的实施0—7岁: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即北师大招生目录上指定的11本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两本:十二校联编的《教育学基础》和黄济、王策三的《现代教育论》中国教育史两本: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和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两本:吴式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和王天一的《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三本:陈琦、刘儒德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吴庆麟的《教育心理学》和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两本: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叶澜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另外,我在复习时看了两本统考时的考纲,一本是厦大版的,一本是高教版的。
【总体复习过程】首先,我总体说一下我的整个复习过程。
第一步:根据两本考纲做笔记。
因为我是跨专业,准备的时间也比较晚,7月底北师大发布招生简章那天才把工作辞了准备考研,时间很紧张,想把11本书连看好几遍根本没时间,所以我第一步并没看书,而是看了厦大版和高教版的两本考纲,大致了解了一下整个教育学包括哪些内容,接着综合这两本考纲做了一套自己的笔记,可以说,这两本考纲上的知识点我一点没落地总结到了自己的笔记上,而且是边看边撕,等笔记做完,两本考纲已经惨不忍睹了,我就把它们扔了,把自己做的笔记当做我之后复习的总宝典。
第二步:看11本参考书。
按照我给自己制定的复习计划,11本书只能看一遍,所以必须在一遍之内把书彻底读懂。
每开始看一本新书,我首先把整本书通读一遍,大致知道这本书都讲了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是我笔记上没有的,然后就把这些内容撮其要补充在我原来做的笔记上,这样一本一本地攻克,直到11月最后一天才把11本书完全看完,这个时候我的笔记已经正面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中间还夹着补上的纸片······虽然乱,好在我自己能看懂,而且这绝对是我的宝贝,那时我每天都把全部笔记装在背包里,从住的地方到自习室来回背着,可以说,如果当时一不小心把笔记给丢了,我就只能去跳楼了······?第三步,最后一个月的冲刺。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论文
学院:教育学院班级:一零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姓名:孙鹏飞学号:1011034036 浅谈中国古代教育管理中王安石的人才系统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人才是强国之本,而教育则是人才之本,教育不仅关系着受教育者本身,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应该说,没有一个合理教育制度的国度是不可能在当今世界上立足的。
王安石的人才理论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但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翻读时、就会发现他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王安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教育、启示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才问题。
王安石从变法图强的政治需要出发,以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广阔视野,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陶冶人才的系统理论,它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之之道”所谓“教之之道”,既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王安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淘选学官。
第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准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则无不在于学”;反之,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则一律“不教也”。
第三,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二)“养之之道”所谓的“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
第一,“饶之以财”,就是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
第二,“约之以礼”,就是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关衣、食、住、行、用,以及婚丧、祭养的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防止发生放荡、奢侈之事。
第三,“裁之以法”就是在上面两条的基础上,若有官吏仍违反法规,则依法严惩。
对于不帅教者,则“摒弃远方终身不齿”;对于不循礼者,则处以“流杀之法”。
(三)“取之之道”所谓“取之之道”,即是人才选拔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点主张。
第一,选拔人才应该自下而上推荐。
“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
中国教育史2
2021/4/14
15
二、识字教学经验 分指物识字、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对比识字四种方法。 三、阅读训练教学经验 其过程为示读、自读、背书、理书、讲书。重视良好读书习 惯的培养;重视朗读的指导;强 调先“明”后“熟”;提倡“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写字教学经验 先大后小,先慢后快。 五、作文教学经验 先从模仿人手,从作对开始;强调基本,功训练,注重锤字 、炼句;布局、谋篇等基本讥练; 先“放”后“收”.多“圈”少改。以“放”为主。多作多 改;形成许多显暑特点.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
他一生主要从事研究学术,《存性编》、《朱子语类评》,这
些书系统地阐发他的教育理论与基本观点。
,他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仁义礼智等
德性,能利济苍生,而且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颜元的教育
七、严复的教育思想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名畿道,福建侯官人。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25岁到英国留学,毕业于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 长期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总办。中日甲午战败,他出版了《天演论》 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他以“物竞夫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向 人们敲起了救亡警钟;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译出《202原1/4/1富4 》、《群已权界论》等名著,是—位系统地介绍传22 播西
17、璩鑫圭、童富勇《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 上海教育出版社。
18、璩鑫圭、童富勇《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上
2021/4/14
3
笔直 第二讲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西周的教育
(一)、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史》教材的特色及使用简论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7期89李丽丽,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
《中国教育史》教材的特色及使用简论李丽丽摘 要:张传燧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史》教材自2010年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得到了高校教育类专业师生的青睐与认可。
该教材借鉴了以往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的成功与不足,不仅注重理论观点的更新,而且改换了新的编写体例;不仅注重联系教育实践,而且配备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使用这部教材时,要注意其与以往中国教育史教材的不同,将教材建设的这些新成果有效地体现在教学之中。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教材;使用高等院校教育类专业中国教育史教材的使用,长期以来,普遍以孙培青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和王炳照教授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为主要蓝本。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力度的加大,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其中尤以湖南师范大学张传燧教授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初出版的《中国教育史》最能凸显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中取得的新进展。
该书编写人员都是多年从事中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资深专家,他们借鉴了以往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的成功与不足,不仅注意思想观点的更新,而且改换了新的编写体例;不仅注重联系教育实践,而且配备了丰富了的课程资源。
这样,不仅便于师生研读,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使用这部教材时,须注意其与以往中国教育史教材的不同和创新之处,将教材建设的这些新成果有效地体现在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思想观点的更新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是这部《中国教育史》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
这部教材是由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的、高等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之一,在继承传统中国教育史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大量地吸纳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学者、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袁振国教授在给该套教材所作的序言中高度肯定了该部教材的先进性。
他讲到:“注意吸收本学科研究的新成就和新思想,具有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新水平,因而能够反映教育学分支学科新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論著一、台灣方面(1979-2002)通論(史)王鳳喈(34/56):中國教育史。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田培林(民42):教育史。
臺北市,正中。
余書麟(民49):中國教育史。
臺北市,臺灣師大出版組。
余書麟(民68):中國教學法史緒論,國教世紀,15卷3-5期。
余書麟(民76):中國教學法史。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伍振鷟(民71):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
臺北市,三民。
伍振鷟(民85):中國教育史論叢。
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文蔚(民75):我國歷代教育及其發展,民主憲政,57卷10-11期,頁21-4。
李弘祺(民89):中國傳統教育與二十一世紀:文字傳統與宗教性的倫理。
當代,153期,114-123頁。
周愚文(民90):中國教育史綱。
台北,正中。
胡美琦(民71) :中國教育史。
臺北市,三民。
徐宗林、周愚文合著(民86):教育史。
臺北市,五南。
陳道生(民67):我國教育史選介上,教育資料集刊,3期,頁261-8。
陳道生(民68):我國教育史選介續,教育資料集刊,4期,頁273-282。
高明士(民88):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台北,聯經。
國立編譯館(民71):師專教育史,台北,中華。
國立編譯館(民71):教育史,台北,正中。
趙汝福(民74):試編中國教大事年表及其釋義,台中師專學報,14期,頁1-58。
斷代史李弘祺(民69):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
弘祺(民82):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
陳槃(民72):春秋時代的教育上下,大陸雜誌,67卷4-5期。
高明士(民60):五代的教育,大陸雜誌,43卷6期。
明士(民69):唐代的釋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大陸雜誌,61卷5期。
袁冀(民69):十三世紀蒙人的教育,大陸雜誌,22卷12期,頁32-5。
陳粵人(民66):西周教育管窺,收於楊亮功等: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
黃文樹(民89):論明末教育,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5期,頁109-123。
论文参考书目格式书写原则
論文參考書目格式書寫原則一、參考書的目的在於列出與本論文有關之著作,格式務求簡單、明瞭,並前後統一。
二、所有參考資料應分類書寫。
分類之方法可以中文書目、外文書目、外文譯成中文之翻譯書目、影音資料等作為區分。
若所列書目繁多,亦可以著作之性質予以分類。
三、屬於同類之著作應依一定次序排列:中文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外文書目依作者姓氏字母次序排列,翻譯書目則依作者外文之原文姓氏,按姓氏字母次序排列。
四、參考書目之外文書目部份,作者姓名的「姓」列於「名」之前;亦即先依作者之「姓」按字母次序排列,若遇到同「姓」之作者,再依作者之「名」按字母次序排列。
五、參考書目通常不列出頁碼,但若為期刊論文、或整部著作中之某章節時,則必須列出頁碼。
若為期刊論文時,在列出頁碼數,必須交代期刊名稱與卷、期術。
六、參考資料之作者姓帶有"Sr."、"Jr."或羅馬數字,則格式如下:Brownell, Arthur P., Jr.Edwards, Ira Raymond III.七、若連續多部著作均為同一作者,則僅在第一部著作列出作者姓名,其後每部著作前則保留與作者姓名同等長度之位置予以畫線。
前後之排列次序可依著作發行日期之先後排定。
例:Karbusicky, Vladimir. Empitische Musiksoziologie, Erscheinungsformen, Theorie und Philosophie des Bezugs "Musik-Ge s ellschaft".Wiesbaden : Breitkopf & Härtel, 1975.Systematische Musikwissenschaft. München : Wilhelm FinkVerlag, 1979.八、若同一著作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作者時,則以姓名筆畫少者或字母次序前者為依據安排於參考書目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柳诒徵编著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M].北京: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 下册) 北京: 柳诒徵编著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年第一版 2.钱穆著 《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穆著.《 北京: 钱穆著 中国文化史导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年修订版 年修订版 3.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3.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 梁漱溟著.《 上海: 版社, 版社,2005年第一版 年第一版 4.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 上海: 冯友兰著.《 下册) 上海: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年第一版 5.钱穆著 《国史大纲》(上、下册)[M].北京:商务 钱穆著.《 下册) 北京: 钱穆著 国史大纲》 北京 印书馆, 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 年修订第三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教育史专题结课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 选题可根据个人学术兴趣、 选题可根据个人学术兴趣、知识储备与相关文献掌握程度自 由进行,主题应与中国文化与教育相关, 由进行,主题应与中国文化与教育相关,写学术论文与学术 随笔皆可。题目可大可小,较大题目如: 随笔皆可。题目可大可小,较大题目如:走进孔子的教育世 ——我读 论语》 较小题目如: 师说》探微—— 我读《 ——浅谈 界——我读《论语》;较小题目如:《师说》探微——浅谈 韩愈的师道观。 韩愈的师道观。 二、引用与注释 1.引用著作或文章中文句的须用双引号标明,并用脚注或尾 1.引用著作或文章中文句的须用双引号标明, 引用著作或文章中文句的须用双引号标明 注的形式注出;如只是参阅过某些相关文献, 注的形式注出;如只是参阅过某些相关文献,并未直接引用 该文献中的文句, 该文献中的文句,或已将该文献中的文句转换为自己的语句 来间接加以引用的, 来间接加以引用的,仍须将该文献在文末以参考文献的形式 注出(使用随文注的亦同此) 注出(使用随文注的亦同此)。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参考书目
6.钱穆著 《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穆著.《国学概论》 北京: 钱穆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第一版 年第一版 7.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 《国学概论》[M]. 章太炎讲演、 章太炎讲演 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年第一版 8.[美]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道、学、 美 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 《 杜维明著 论儒家知识分子》 上海: 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 上海 出版社, 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年第一版 9.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 陈青之著. 中国教育史》[M].北京 北京: 陈青之著 版社,2008年第一版 版社,2008年第一版
中国教育史专题结课论文写作规范
2.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使用格式以通用学术规范为准, 2.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使用格式以通用学术规范为准,如: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使用格式以通用学术规范为准 著作类注释格式(脚注、尾注均适用) 钱穆. (1)著作类注释格式(脚注、尾注均适用):钱穆.中国文化 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M].北京 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8. 论文类注释格式(脚注、尾注均适用) 胡楚生. (2)论文类注释格式(脚注、尾注均适用):胡楚生.弘扬儒 家伦理思想的精蕴——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德观念[J]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德观念[J]. 家伦理思想的精蕴——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德观念[J].中国 文化研究,1999,(3) ,1999,(3): 文化研究,1999,(3):16. 著作类参考文献格式(标注于文末) 钱穆. (3)著作类参考文献格式(标注于文末):钱穆.中国文化史 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M].北京 论文类参考文献格式(标注于文末) 胡楚生. (4)论文类参考文献格式(标注于文末):胡楚生.弘扬儒家 伦理思想的精蕴——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德观念[J]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德观念[J]. 伦理思想的精蕴——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德观念[J].中国文 化研究.1999.3. 化研究.1999.3. 3.备注 如写学术随笔在引用与注释方面可不必如此规范。 备注: 3.备注:如写学术随笔在引用与注释方面可不必如此规范。
中国教育史专题结课论文写作规范
三、框架 1.主题明确 1.主题明确 2.结构严整 2.结构严整 3.逻辑合理 3.逻辑合理 4.自圆其说 4.自圆其说 四、行文 1.简洁流畅 1.简洁流畅 2.文情并茂 2.文情并茂 3.承接自然 3.承接自然 4.前后呼应 4.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