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

合集下载

分子病

分子病

第九章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基因突变或基因缺陷可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或合成量异常,引起机体功能障碍而导致疾病。

⏹根据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及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不同,这类疾病分为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第一节分子病⏹广义分子病⏹狭义分子病⏹指由DNA分子核苷酸改变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数量异常,直接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根据蛋白质功能差异,分子病分为:⏹血红蛋白病⏹血浆蛋白病⏹受体蛋白病⏹膜转运载体蛋白病⏹胶原蛋白病⏹蛋白质构象病。

什么是镰刀形贫血?引起的原因是什么?一、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由于珠蛋白基因变异或缺陷引起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或合成速率降低所导致的遗传性血液病。

(一)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遗传控制1.血红蛋白的分子组成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一种复合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辅基组成。

每个血红蛋白分子是由4个亚单位构成的四聚体。

每个亚单位由l条珠蛋白肽链和1个血红素辅基构成。

2.人类血红蛋白的类型及肽链组成人类正常血红蛋白的组成和发育变化3.血红蛋白的遗传控制(1)α珠蛋白基因簇(2)β珠蛋白基因簇(二)珠蛋白基因突变1.单个碱基替换2.移码突变3.密码子缺失或插入4.融合基因(三)异常血红蛋白症⏹异常血红蛋白症: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珠蛋白肽链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全世界已发现681种异常血红蛋白。

⏹国内发现67种,20种世界首次报道。

⏹仅约40%的异常血红蛋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镰形细胞贫血症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β6谷氨酸→缬氨酸,导致正常HbA变成异常HbS 。

遗传方式:AR2.Hb Bristol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β67缬氨酸→蛋氨酸, 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稳定性减低, 形成Heinz小体。

遗传方式:AD不完全显性3.血红蛋白M(HbM)病发病机制:珠蛋白链中与血红素铁原子连接的组氨酸被其他氨基酸替代,使Fe2+变成Fe 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病:其发生需要有一定的遗传基础,通过这种遗传基础,并按一定的方式传于后代发育形成的疾病。

基因突变:一般的基因突变,即狭义的突变,基因内部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点突变:DNA多核苷酸链中单个碱基或碱基对的改变。

同义突变:由于存在遗传密码子的简并现象,因此,替换的发生,尽管改变了原有三联遗传密码子的碱基组成,但是,新旧密码子所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却依然保持不变,亦即新旧密码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编码意义。

无义突变:由于碱基替换而使得编码某一种氨基酸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子,变成为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终止密码UAA,UAG或UGA的突变形式。

错义突变: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经碱基替换后变成了另外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在翻译时改变了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的序列组成。

移码突变:一种由于基因组DNA多核苷酸链中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以致自插入或缺失点之后部分的或所有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子组合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形式。

动态突变:三核苷酸的重复次数可随着世代交替的传递而呈现逐代递增的累加突变效应。

原发性损害:突变影响,干扰了RNA的正常转录以及转录后的修饰,剪辑;或直接改变了被编码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从而使其正常功能丧失。

继发性损害:突变并不直接影响或改变某一条多肽链正常的氨基酸组成序列,而是通过干扰该多肽链的翻译合成过程;或翻译后的修饰,加工;甚至通过对蛋白质各种辅助因子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某一蛋白质功能的失常。

分子病:由非酶蛋白分子结构和数量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

分子病:由遗传性基因突变或获得性基因突变使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的量异常直接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先天性代谢病:由于遗传上的原因(通常是基因突变)而造成的酶蛋白质分子结构或秋凉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外显率:在一个群体中有治病基因的个体中,表现出相应病理表型人数的百分率。

表现度:一种致病基因的表达程度。

遗传异质性:一个综合征可以查出源自不同病因的若干亚型,即多个基因,一种效应。

第九章-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第九章-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5′ ζ
染色体16:
胎儿和成人
ψζ ψα1 α α θ 3′
α 蛋白质: ζ蛋白(dànbái)(类α蛋白)
α 蛋白
染色体16 5′
量少可忽略。
出生后
αα
3′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2)β(或β)珠蛋白基因簇位于(wèiyú)11p15.5-pter。
胚胎期
5′ ε 染色体11:
胎儿期
成人期
Gγ Aγ ψβ δ β 3′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第二节 先天性代谢(dàixiè)缺陷病
由于基因突变(jī yīn tū biàn)导致酶蛋白结构异常或酶蛋
白数量异常,导致代谢紊乱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 氨基酸代谢(dàixiè)病 糖代谢病
嘌呤代谢病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
一、氨基酸代谢(dàixiè)病 苯丙酮尿症
蛋白质

苯丙氨酸
蛋白质

黑色素
酪氨酸
多巴
儿苯酚胺
苯丙酮酸
苯乳酸(rǔ suān)
苯乙酸
尿黑酸

乙酰乙酸(yǐ suān)
CO2+H2O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甲状腺素
①苯丙氨酸羟化酶, ②酪氨酸酶
③尿黑酸氧化酶
苯丙酮尿症: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AH)遗传性缺乏引起。
典型PKU患儿出生时,外貌正常,约至3-4个月时,渐出现智能发育 不全,患儿步伐小,姿似猿猴,90%以
%
100
αγ
肽 80 ζ

( 60
) 40
α β
20
ε
0
2
4
妊娠月龄
δ
6 8 出生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遗传学授课班级:授课人:教案编号:授课题目: 分子病及代谢性缺陷授课类型:讲授授课时数: 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概念。

2.熟悉:常见的分子病和常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病机制。

3.了解:常见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知道代表性的分子病及先天代谢缺陷的发病机制及遗传特点情感目标:进一步理解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概念。

2.常见的分子病和常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病机制。

难点: 2.常见的分子病和常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病机制。

三、教学资源教材:《医学遗传学》第1版王英南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教具:多媒体四、教法与学法教法:1.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人类常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对遗传病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掌握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病机理和遗传特点。

学法:1.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遗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做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通过做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查缺补漏,增强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单基因病的概念的主要类型。

(二)导入新课《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年第02期陈扶持、蔡达煌报道了一个病例。

一名汉族6岁男孩第3胎足月顺产,出生后即发现尿布黑染,年长后发现尿呈酱油色,放置时间较长渐变黄褐色,最后变黑色,新鲜尿液色泽正常,吃肉类、蛋类食物变黑较快,吃清淡食物则尿色浅,感冒时尿色加深。

伴身体矮小,智能发育正常。

你想知道男孩得的是什么“怪病”吗?这个男孩长大后还会有哪些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

(三)讲授新课(板书设计)第七章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基因突变引起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引起蛋白质在质和量上发生改变。

如果蛋白质的改变是无害的,这种改变只会形成人体遗传的差异性;如果蛋白质的改变是异常的,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分子病

分子病
第九章
分子病与先天性 代谢缺陷病
川北医学院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基因突变或基因缺陷可导致其编码蛋 白质的结构或合成量异常,引起机体 功能障碍而导致疾病。
根据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及对 机体所产生的影响不同,这类疾病分 为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川北医学院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第一节 分子病
川北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
58组→酪) HbM (α Boston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HbMMilwaukee(β63组→谷) HbMHydepark(β92组→酪) HbMSakatoon(β58组→酪) HbMIwate(α87组→酪)
川北医学院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4.血红蛋白C病 发病机制:血红蛋白分子β6谷→赖 遗传方式:AR
全世界已发现681种异常血红蛋白。



国内发现67种,20种世界首次报道。
仅约40%的异常血红蛋白对人体有不同程
度的功能障碍。
1.镰形细胞贫血症
发病机制: 血红蛋白β6谷氨酸→缬氨酸, 导致正常HbA变成异常HbS 。
遗传方式:AR
川北医学院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HbS HbS
HbA HbS
川北医学院
蛋白质构象病。
川北医学院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什么是镰刀形贫血? 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川北医学院
分子病与代谢缺陷病
一、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由于珠蛋白基因变异 或缺陷引起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 或合成速率降低所导致的遗传性血 液病。
(一)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遗传控制
1.血红蛋白的分子组成
α β
ε
δ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无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常染色质: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地进行转录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聚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又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大类。

兼性异染色质:是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二者的转化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Lyon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内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他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状态的X染色质,在遗传上失去活性。

(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人胚第16天);在此之前所有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

(3)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剂量补偿:由于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1条X染色体发生了异固缩,失去了转录活性,这样就保证了男女性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在数量上基本一致,这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遗传的分子基础外显子和内含子:真核生物的基因为断裂基因,即结构基因是不连续排列的,中间被不编码的插入序列隔开,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编码序列中间的插入序列称为内含子。

单一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单一序列是在一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少数几次,大多数编码蛋白质和酶类的基因即结构基因为单一序列。

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有很多拷贝的DNA序列,有些重复序列与染色体的结构有关。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转换和颠换:转换是指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取代。

颠换指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

同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某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改变前后的密码子都编码同一氨基酸,实质上并不发生突变效应。

错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导致改变后的密码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结果使多肽链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产生异常的蛋白质分子。

无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原来为某一个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7版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7版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gress:或称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缺氧、发热、DIC、休克等等。

综合症syndrome:各论,又称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主要论述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为综合征。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胚胎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使动物胚胎细胞获得某个基因,体内出现相应的变化,该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

如敲除某个基因,则动物为基因敲除动物。

Gene knock out animal。

第2章疾病概论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指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于疾病的状态,故有学者称其为诱发病状态。

疾病发病学pathogenesis遗传性因素: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

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

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某些家族人员具有易感某种疾病的倾向。

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即具备易得这类疾病的遗传特征。

先天性因素congenital factor: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

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超敏反应:在某些机体中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有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发表时间:2016-06-02T10:54:09.8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作者:李芹[导读] 医生会在宝宝的足跟上采滴血,这是将给宝宝做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筛查。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666400摘要:新生儿代谢筛查是指通过血液检查,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患儿进行群体过筛,使其临床症状在尚未表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患儿因重要脏器(如脑、肝、肾等)不可逆损害导致的死亡或生长及智能落后。

在医疗助产机构分娩的母产妇都知道,当孩子出生3-7天后,医生会在宝宝的足跟上采滴血,这是将给宝宝做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筛查。

关键词: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护理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就是通过简便、快捷的方式,在新生儿中筛查出患有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患儿,以便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其以后发生发育及行为异常、智力障碍,这项工作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各个地区、各种疾病的发病情况不一样,所筛查的疾病种类也不同。

例如云南省所筛查的疾病为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G6PD。

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指在新生儿群体中,用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方法对新生儿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内分泌异常以及某些危害严重的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的总称,其目的是对那些患病的新生儿在临床症状尚未表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通过筛查,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机体组织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避免患儿发生智力低下、严重的疾病或死亡。

它是出生后预防和治疗某些遗传病的有效方法。

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三天到七天,不超过20天,低体重儿、早产儿除外采取足跟血的纸片进行检测。

选择的病种应考虑下列条件:①发病率较高;②有致死、致残、致愚的严重后果;③有较准确而实用的筛查方法;④筛出的疾病有办法防治;⑤符合经济效益。

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将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分为三级:一级预防:婚前检查、孕前保健、遗传咨询,帮助准妈妈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及时机,可以有效预防大约50%的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是被公认的最为积极有效、安全经济的预防方法。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二)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二)

《医学遗传学》答案第1章绪论一、填空题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二、名词解释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填空题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2、核苷酸切除修复二、选择题 1、A三、简答题1、⑴分离律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一、填空题: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2、系谱分析法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4、高5、常染色体、无关6、 1/4、2/3、正常、1/27、半合子8、 Y伴性遗传 9、环境因素 10、基因多效性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 12、表现型、基因型二、选择题——A型题1、B2、A3、C4、D5、D6、A7、D8、BB型题1、A2、D3、B4、C5、D6、C7、B8、C三、名词解释: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第五章-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4h

第五章-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4h
主要类型: (1)镰状细胞病 (2)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3)血红蛋白M病 (4)氧亲和力改变的血红蛋白病
22
镰状细胞病
遗传方式:AR
形成原因: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形 成HbS。在缺氧情况下,HbS聚合形成长棒状 聚合物,使细胞镰变,引起血粘度增高,导致 血管梗阻性继发症状。
HbSHbS 镰状细胞病 HbAHbS 镰形细胞性状 HbAHbA 正常人
第五章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
中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
本章重点内容提示
1、概念:分子病、血红蛋白病 2、血红蛋白的类型、发育演变及遗传控制 3、异常血红蛋白病发病的分子基础 4、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型及临床类型 5、地中海贫血发病的分子基础 6、先天性代谢病:病名,酶缺陷,遗传方式 7、LDL受体基因突变的功能类型
Hb A Hb McKees-Rock
PROTEIN 144 145 146 147
赖氨酸 酪氨酸 精氨酸 (终止) 赖氨酸(终止)
37
单个碱基置换
☆ 终止密码突变
DNA
139 140 141 142 143
Hb A
AAA UAC CGU UAA GCU
Hb Constant-Spring AAA UAC CGU CAA GCU
29
杂合子优势 → 疟疾
30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遗传方式:AD(不完全显性)
临床表现:
Hb不稳定容易自发变性,形成的珠蛋白小体(Heinz小 体)粘附在细胞膜导致阳离子通透性增加,同时红细胞变 形性降低,通过微循环时导致血管内、外溶血。
代表疾病:Hb Bristol
形成原因:链第67位缬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临床症状:先天性溶血性贫血、黄疸、脾肿大

分子病

分子病

α珠蛋白肽链基因中缺失了1个C
b.整码突变:
指密码子的三个碱基或其 倍数同时缺失或插入
例: Hb Gun Hill 病 loss
89
AGUGAGCUGCACUGUGACAAGCUGCACGUG
89
98
正常
..丝..谷….亮….组..半胱…门冬.赖…亮….组….缬..
aa /aa
④ 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
Hbα 遗传基础:
16p13.33→Pter
父母基因型:若干种
静止型 - α 标 准 型 - - - /-α αα - - /αα
受累者基因型:αA/α+ 仅有1个α 基因 缺失 (αα /α -), α链合 成率75%有正常血象,可 无临床症状。
αα
αα /-α
IVS2
3′
100 141
31 32 99
16
α珠蛋白基因簇和α珠蛋白基因的结构
2、β珠蛋白Gene簇6个基因,定位: 11p15
pter
胚胎期
胎儿期
成人期


Aγ ψβ

δ
β 3′
Hbβ 11P15.5
5′
IVS1
IVS2
3′
30 31 104
105 146
正常2倍体有几个β基因 ?
2个
β珠蛋白基因簇β珠蛋白基因的结构
的概念。
一、血红蛋白病(运输性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指由于珠蛋白基因变异或缺陷引起血红蛋白分子
结构或合成速率降低所引起的疾病。
(一)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及其遗传控制
1.正常Hb的分子结构:
2 类α 链 血红蛋白分子 球形四聚体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

突变百分比 40%~50%
约3% 1%~2%
约1% 约1% 约3% 约3% 约2% 约2% 1%~2% 约1% 约1% 约4% 约1% 约1% 约1% 约1%
33
血友病A的病理生理学
34
血友病A的治疗
➢血友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替代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几个方面 应高度重视三个部位的出血:颅内出血、髂腰肌内出血、颈部出血 替代治疗:输注血浆、冷沉淀物、FⅧ、FⅨ浓缩剂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遗传咨询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无临床症状,无需治疗 中间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表型变异度大,很难根据基因
型来准确预测疾病的表型,因此,针对此类患儿的产前诊断应十分 慎重 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为致死性疾病,建议放弃受累胎儿 夫妇双方中一方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者,另一方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者时,不需要进行产前诊断 少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家系中的遗传规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
42
囊性纤维化的常见突变
43
囊性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CFTR基因突变 氯离子转运障碍,水分流失
分泌物稠厚
气道阻塞
胰腺导管阻塞
输精管阻塞
呼吸困难 肺部感染
胰腺自 胰腺分 胰岛素分泌 无精
身消化 泌受阻
减少
少精
支气管扩张 肺囊肿纤维化
胰腺炎
消化不良 糖尿病 不育
呼吸衰竭
脂肪泻 生长发育迟缓
44
囊性纤维化的临床表现
Hereditary persistence of fetal hemoglobin (HPFH)
6
人类正常血红蛋白的组成
血红蛋白

分子病

分子病

分子病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蛋白质分子是由基因编码的,即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上的碱基顺序决定的。

如果DNA分子的碱基种类或顺序发生变化,那么由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的蛋白质分子异常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实际上任何由遗传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功能异常所带来的疾病都是分子病,但习惯上把酶蛋白分子催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归属于先天性代谢缺陷而把除了酶蛋白以外的其他蛋白质异常引起的疾病称为分子病。

分子病这一名词是1949年美国化学家L.C.波林在研究镰形细胞贫血症时提出的,他发现患者的异常血红蛋白β链N端的第6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并把它称为血红蛋白S(HbS)。

迄今已发现的血红蛋白异常达300多种,包括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导致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和血红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导致的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

分子病除了血红蛋白病以外,还有各种血浆白蛋白异常、球蛋白异常、脂蛋白异常、铜蓝蛋白异常、转铁蛋白异常、补体异常、受体蛋白异常等。

目前已能应用遗传工程的方法作血红蛋白病等分子病的产前诊断(见重组DNA 技术)。

例如α-地中海贫血(巴特氏胎儿水肿综合征)是由4个α结构基因全部缺失引起的。

通过分析羊水中胎儿脱屑细胞的DNA分子是否存在α珠蛋白基因即可诊断本病。

分析时先提取人类α珠蛋白信使核糖核酸(mRNA),用反向转录酶制备互补DNA(cDNA),再将cDNA用32P标记,然后与从羊水细胞中分离获得的DNA 进行分子杂交,再用放射自显影的吸印法来检查,即可判定是否有珠蛋白基因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方法更为优越。

由于基因突变可以造成某种限制酶切点的丧失或新切点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正常的和发生突变的基因就会出现长短不相同的DNA片段。

例如用限制酶HpaI切割正常人的D NA,切点是在距β珠蛋白基因3′端5 000个核苷酸处,切下的β基因包含在一个7个碱基对(7.6Kb)的DNA片段中。

生物:名词鉴别和大题

生物:名词鉴别和大题

生物学复习资料一、易混淆概念1.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存在形式。

在真核细胞中,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一种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RNA等组成的核蛋白复合物,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染色质呈细线状。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核蛋白纤丝经多级螺旋化而形成的一种有固定形态的复杂主体结构。

2.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常染色体:除X、Y两种染色体外的任何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X、Y染色体。

3.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在细胞间期呈松散态(螺旋化程度低),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且均匀的那些染色质。

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 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

具有转录活性,常位于间期细胞核的中央位置。

异染色质:在细胞周期中呈凝缩状态(螺旋化程度高),着色较深,为间期细胞核中不活跃的染色质,含有大量高度重复顺序的DNA序列,其DNA复制较晚,很少转录或无转录活性,多分布在核膜内层边缘。

特点:①间期凝缩②遗传惰性③晚期复制4.性染色质与性染色体性染色质:是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在同期细胞核中可以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殊结构。

人类常有“X”和“Y”两种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5.X染色质与Y染色质X染色质:在哺乳动物和人中,大部分正常的雌性或女性个体的间期细胞核膜内侧有一个特征性的浓缩小体,其与性别和X染色体数目有关,在雄性或男性中不存在,称为x染色质,早年称性染色质小体或巴氏小体。

Y染色质:正常男性细胞中Y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为异染色质。

可被荧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光,因此,正常男性的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在细胞核内会出现一强荧光小体,称为Y染色质。

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等于Y染色质数目。

6.内膜、内膜系统与膜流内膜:又叫细胞质膜,是细胞器的膜,包括细胞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发病机理:
(1)过量的苯丙氨酸使旁路代谢活跃,产生的苯 丙酮酸、苯乳酸、苯乙酸等从尿液和汗液排出, 使患儿的头 发、皮肤和尿有特殊气味。
(2)过量的苯丙氨酸抑制酪氨酸脱羧酶的活性, 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合成,也减 少黑色素的合成,使患者毛发和肤色较浅。 (3)过量的苯丙氨酸抑制色氨酸羟化作用,影响 色氨酸的代谢,5-羟色胺生成减少;旁路代 谢产物堆积抑制L-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 氨基丁酸生成减少。5-羟色胺、 -氨基丁酸 生成减少导致脑发育障碍。
X线颅骨照片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 板障增宽,在骨皮质间出现垂直短发 样骨刺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病
一、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一)苯丙酮尿症的类型
1.经典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2.非经典型:二氢喋呤还原酶缺陷
(二)经典型苯丙酮尿症
1.遗传机制: AR遗传,基因定位12q24.1,90kb,含13个外显子。 基因突变多数为碱基替换,少数为外显子缺失
• 此基因包含有70多个外显子,cDNA长约14kb,其产物 是编码3685个氨基酸的抗肌萎缩蛋白。
• 该蛋白与肌细胞膜上的Ca++通道蛋白,ATP酶相结合 形成Ca++通道,调节细胞内Ca++浓度。 • 基因突变将导致抗肌萎蛋白缺陷,肌细胞膜上Ca++ 通道活性增高,细胞内Ca++浓度升高,加速肌细胞
第一节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概述
一、分子病
(一)运输性蛋白病
1、异常血红蛋白症 2、地中海贫血
(二)血浆蛋白病
1、凝血因子缺乏症(血友病) 2、抗凝血因子缺乏症: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遗传性蛋白C系统缺乏症
3、遗传性免疫缺陷病: 无丙球血症
补体缺乏症
(三)膜蛋白病
1、膜骨架蛋白病: 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肌膜蛋白病: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⑴ Hb Bart′s 胎儿水肿综合征 患病胎儿4个α基因全部丧失功能(α0/α0) ⑵ Hb H病 患者4个α基因中有3个丧失功能(α0/α+) ⑶ 标准型α地中海贫血 患者4个α基因中2个丧失功能(α0 /αA 或 α+/α+) ⑷ 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 患者4个α基因中1个丧失功能(α+/αA)
α A/α
α -/α α
α α /α α
75%
100%
(二)β 地中海贫血
• 主要特征 β基因控制的β链合成缺陷,持续产生γ和δ链
• 临床类型 1.重型β地中海贫血 2.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 3.轻型β地中海贫血
患儿颅骨及面颊部骨骼增大,头颅 变大,额部隆起,颧高,鼻梁塌陷, 两眼距离增宽,眼睑浮肿,形成地 中海贫血的特殊面容。
三、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由于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导致某种珠 蛋白肽链合成速率降低或完全不能合成,造成 一些肽链缺乏,另一些肽链相对过多,即α 链 和非α 链不平衡而产生的溶血性贫血。也称为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α 地贫: α+地贫、α0 地贫 β 地贫: β +地贫、β 0地贫
二、血红蛋白变异与异常血红蛋白症
(一)血红蛋白变异:
编码珠蛋白肽链的基因突变,引起血红蛋白的 结构异常 仅有结构异常,不致病— 异常血红蛋白 结构与功能异常,致病— 异常血红蛋白症
(二)变异机制
1.碱基替换(点突变)
错义突变: 如镰形细胞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无义突变: 突变为终止密码,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例如,Hb Mckees-Rock 终止密码突变: 指终止密码突变为可读密码而使肽链合成延 长到下一个终止密码。 例如,Hb Constant Spring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病属单基因遗传病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基因突变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发生结构或数量上的变化, 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变化及功能障碍,由此引起的 疾病。
先天性代谢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编码酶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酶合成障碍,使机体代谢 过程紊乱,由此产生的疾病,也称遗传性酶病 (hereditary enzymopathy)。
(一)氨基酸代谢病
1.苯丙酮尿症 2.尿黑酸尿症 3.白化症
(二)糖代谢病
1.半乳糖血症 2.糖原贮积症 3.粘多糖累积症
(三)脂类代谢病
1.神经鞘脂累积症 GM2神经节苷脂累积症:氨基己糖苷酶A缺乏 高雪氏病: 2.粘脂累积症 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
(四)嘌呤代谢病
如:Lesch-Nyhan综合征(自残综合征)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遗传性缺 乏: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嘌呤合成加快,使 尿酸增高。
(三)非经典型苯丙酮尿症
二氢生物喋呤(BH2)还原酶缺乏,二氢生物喋 呤不能还原为四氢生物喋呤(BH4),四氢生物蝶 呤是苯丙氨酸羟化形成酪氨酸过程中需要辅助因 子,其缺乏也将使苯丙氨酸不能羟化形成酪氨酸, 致使苯丙氨酸在体内积累引起严重的苯丙酮尿症, 称为非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或恶性苯丙酮尿症。 非经典型PKU与经典型PKU相似,但还可表现 出生时体重低,头围小,流涎,高热,肌张力低 等症状。
中蛋白质的降解,导致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腓肠肌假性肥大 3、下肢无力, 行走呈鸭行步态 4、仰卧位起立 呈现Gower征
患者12岁左右下肢瘫痪,多在20岁前死于因心肌、 呼吸肌受损导致的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大多数患者有 腓肠肌假性肥大,即并非肌肉发达而是肌纤维萎缩变性, 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增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
(五)卟啉代谢病 (六)尿素循环代谢病
如:精氨酸血症
第二节 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与珠蛋白缺陷有关的一类疾病 。
一、血红蛋白及其遗传控制
(一)组成、结构
血红素(hoem、heme)
血红蛋白
(Hemoglobin)
类α链 (α, ζ,) 珠蛋白 (globin)
3、正常人体发育过程中珠蛋白合成的演变及血红 蛋白的类型
⑴ 胚胎早期先合成和→Hb GowerⅠ (2 2) 同时或稍后合成和→Hb GowerⅡ (2 2) Hb Portland(2 2)
⑵ 12周时和逐渐消失, 链迅速增加,开始合成, HbF为主( 2 2)。 ⑶ 妊娠末期和出生不久, 链迅速降低,链迅速增加, HbA为主( 2 2)。 HbA2很少( 2δ2)。
组成人类 6种血红 蛋白
类β链(ε, β, γ, δ)
(二)遗传控制
1.α 珠蛋白基因簇 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6pter–p13.2,总长30 kb,包括两个重复的基因(1,2),一个胚 胎期的基因(),4个假基因。
2.β 珠蛋白基因簇
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1p15.5-pter,总长70 kb,包括一个胚胎期的基因,两个胎儿期的 基因,两个成人阶段表达的和基因和假基 因()。
Hb M Hyde Park( 92组酪
Hb M Milwaukee( 63缬谷)
Hb Bristol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 链第67位缬氨酸(valine) 被天冬氨酸 (Aspartic)取代,导致血红蛋白分子不稳定, 易在细胞中发生沉淀而形成Heinz小体,造 成溶血性贫血。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视 网 膜 无 色 素
Duchenne型(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 Becker型(Becker musclar dystrophy,BMD)
• DMD和BMD是同一基因发生不同突变的后果。
• 致病基因定位于Xp21.2~p21.3,全长2300kb,是迄 今人类认识的最大基因,约占X染色体长度的2%。
二、尿黑酸尿症
尿黑酸氧化酶缺乏,尿中尿黑酸增加, AR遗传,基因定位于3q21-q23
主要临床表现: 尿布黑褐色。尿黑酸尿,褐黄病,褐 黄病性关节炎 。
三、白化病
酪氨酸酶缺乏,AR遗传,基因定位于11q14-21 临床表现: 1、皮肤白皙,头发淡黄; 2、虹膜、瞳孔淡红色或淡兰色; 3、视网膜无色素,羞明,视物模糊
2.碱基缺失或插入
移码突变:
插入或缺失的碱基数不是3的倍数 密码子缺失或插入: 缺失或插入若干个密码子,不引起读码顺序的 变化
3.融合基因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错位配对引起不 等交换
(三)异常血红蛋白症
1、镰形红细胞贫血症
2、HbM病 3、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4、氧亲合力改变的血红蛋白病
镰形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
发病机制:
链基因第6位GAG突变为GTG,导致链第6 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正常血红蛋白HbA变为 异常血红蛋白HbS。 纯合子患者(ss)血红蛋白溶解度下降, 使红细胞镰变。 杂合子(As),大部分无症状,氧分压 低时可产生部分红细胞镰变及轻度贫血表现。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不完全显 性遗传。
胎儿水肿
表5-3
名 称
α地中海贫血的类型
基因型 α 0/α α +/α α A/α α +/α
0 0 0 + + A
缺失基因 - -/- α -/- α α /- α -/α -
α链的合成 0% 25% 50%
Hb Bart′s 水肿胎儿综合征 Hb
α A/α
主要临床表现: 1、溶血性贫血 2、肝脾肿大 3、血管阻塞引起脑血栓、腹痛等
Hb M病(高铁血红蛋白症)
由于取代的氨基酸占据了血红素Fe原子的配 基位置,使Fe原子呈稳定高铁状态,丧失了血红 素与氧结合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高铁血红蛋白:
Hb M Boston(58组酪) Hb M Iwate (87组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