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与矛盾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与矛盾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与矛盾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而资本主义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这两种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对立与矛盾。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理论对立与矛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剥削的制度。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家通过私有制获取利润,而无产阶级则在这一过程中被剥夺劳动果实。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自发的、无约束的经济制度,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需要和社会福祉,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此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本质也导致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和周期性的危机。

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与对立。

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与对立,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公共福利的提高。

它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消除了私有制对劳动价值的压榨,实现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平等。

二、实践对立与矛盾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国内范围,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都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国际层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例如,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以及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和政治对抗等都显示出两种思想体系间的对立与矛盾。

在国内层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冲突。

一些国家试图实践社会主义理念,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这些国家难以实现纯粹的社会主义,必须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对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对立。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

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

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

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

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基础上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制度,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理想,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是一个古老的理想。

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

不过古代人并没有用这样的名词,例如中国古代有过“大同”的思想。

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这类不能实现的想望当然与资本主义无关。

到了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出现了种种更成形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时期,是还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的理论表现。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不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任何瓜葛。

十七八世纪直到19世纪初期的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理想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

在他们看来,这种社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能出现,只是因为理性和正义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的缘故。

一旦有先知的天才掌握了这种认识,并使这种认识推广开来,那么一个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的最合理的社会就能实现。

这就是说,什么时候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取决于有无这样的先知的天才,而不受任何历史条件的限制。

所以恩格斯说:按照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

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只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

这种天才人物在五百年前也同样可能诞生,这样他就能使人类免去五百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7—208页)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但完全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

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以及以往的各种剥削制度,其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走入迷途,背离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或者简单地说,是由于人类犯了错误的缘故。

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分析

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分析

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作为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

本文将通过对两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以下是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分析。

一、经济制度对比在经济制度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社会主义经济强调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势,旨在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而资本主义经济则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更好地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其次,社会主义经济注重公平分配和社会保障,能够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另外,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经济发展朝着符合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前进。

而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优势。

首先,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市场能够更加灵活运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激发了个体创业精神,推动了创新和技术进步。

另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

综上所述,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社会主义经济的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使其在长期内具备更为广泛的优势。

二、政治制度对比在政治制度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特点,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则着重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党合作制度使多个政治力量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参与国家决策和社会管理,实现政治的多元化。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注重人民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参与机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另外,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追求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旨在实现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批判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指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工资,实际上是在购买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源泉。

3. 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表现为资本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投入。

资本循环则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自我增值。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1.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工人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最低工资。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包括繁荣与萧条两个阶段。

3. 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与替代方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它们在目标、所有制、价值观念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

一、目标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相对而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盈利为核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财富的积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和财富分配的公平。

它强调劳动者不应该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而是应该共同分享生产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劳动者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则追求个体自由和经济利益最大化。

资本主义认为,通过自由市场交换和个人的努力,可以实现资源的最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个体的私有财产权被严格保护,经济活动由市场自由调节。

二、所有制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在这种体制下,劳动者共同所有和管理生产资料,并按照劳动贡献分配财富。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则侧重私有制,即生产资料归个人或集体所有。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润。

三、价值观念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

它主张消除阶级和贫富差距,实现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被充分满足。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则以自由市场为基础,追求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

它鼓励个人的竞争和追求自我实现,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人们通常被认为是自私和追求个人财富的。

四、资源分配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体制主张按劳分配,即根据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收入和财富。

在这种体制下,每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与其贡献是直接相关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则以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为基础,通过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的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更加不平等,富人通常会更富有,而穷人则更容易陷入贫困。

马克思主 义与资本主 义的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 义与资本主 义的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比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和社会经济制度。

它们在对社会结构、经济运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主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

这一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得社会资源浪费,工人失业,人民生活困苦。

资本主义强调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的作用。

它主张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竞争来获取财富和成功,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资本主义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少数资本家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而广大工人阶级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从阶级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增殖。

无产阶级则在经济上受到压迫,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

这种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资本主义理论往往淡化阶级矛盾,宣扬所谓的“机会平等”和“社会流动”。

但实际上,由于出身、教育、财富等因素的限制,真正能够实现阶级跨越的人只是极少数。

在经济运行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

而当市场无法消化这些过剩产品时,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资本主义则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关系等可以实现经济的平衡和增长。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市场调节存在着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在分配制度上,马克思主义主张按劳分配,最终实现按需分配。

这是基于对劳动价值的尊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

资本主义则通常遵循按资分配的原则,资本所有者在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劳动所得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

本文将从生产关系、经济分配、劳动制度、私有制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

1. 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者以雇佣关系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劳动所得。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通过集体组织进行生产和劳动。

社会主义鼓励合作与共享,而资本主义则强调竞争与私有。

2. 经济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分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收入差距较大。

富人通过私人财产的增长获取更多利润,而穷人常常陷入贫困。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分配更加公平。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工资由劳动者的工作量和质量决定,同时带有一定的福利保障,可以减少贫富差距。

3. 劳动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利润,而资本家则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劳动者常常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缺乏主动权。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参与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决策,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4. 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是一种基本特征。

私有制度保护了个人与企业的私有财产权益,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有制得到了削弱,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贯彻了社会主义原则,实现了财富的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经济分配、劳动制度和私有制等方面。

社会主义注重公平与合作,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福利,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则注重竞争与私有权益保护,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它们在所有方面都有根本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一、政治制度的区别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政治制度,它的核心原则是无产阶级专政,即工人阶级代表人民的利益来管理国家。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是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它追求的是个人自由和财产私有权利的保护。

二、经济制度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相应的经济收益。

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大部分由私人所有,并通过市场竞争来分配资源和决定价格。

三、社会公平与平等的追求社会主义注重社会公平与平等,追求的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同时,社会主义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努力消除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和资源更加倾向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异和贫富分化现象。

四、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不同社会主义强调社会责任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培养。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和竞争取代了集体主义和合作。

五、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差异社会主义追求国际主义和平等互助的原则,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相反,资本主义更注重国与国之间的自利和竞争,强调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根本的差异。

社会主义追求公有制和经济公平,注重集体主义和共同体意识,强调国际主义和社会责任。

而资本主义则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注重个人利益最大化,竞争取代了合作,更加重视国家间的自利和竞争。

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决定了不同社会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是当代经济领域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对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两种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一、经济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社会的核心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中,经济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经济思想。

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个体自由和效率。

西方经济学家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主张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经济效率。

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能有效调节供求关系,并推动自由竞争下的经济发展。

二、对市场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问题,市场经济无法公平分配资源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国家的干预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管理和控制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平等分配。

与此相反,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是高效配置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机制。

西方经济学家主张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竞争,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他们强调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以及价格机制的作用,更加看重市场参与者的自愿选择和交易自由。

三、社会变革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和经济自由化,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改革可以实现社会变革。

西方经济学家主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和个人积累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思想体系,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特点、优缺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一种社会学和经济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和剥削问题,致力于实现无阶级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是社会中矛盾最为尖锐的两个阶级。

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资本家阶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于剥削。

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

这导致生产关系的失衡,剧烈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稳定。

3.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市场竞争。

西方资本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由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调节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经营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2. 利润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利润追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通过市场竞争,个体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3. 私有财产权: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保障市场交易秩序和个人利益的重要基础。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能够激励个人创新和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对比与评价1. 社会公平与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阶级斗争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导致社会的不平等。

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能够调节资源分配,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比较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比较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和比较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道奇光,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科学的观点,揭示出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开创出了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通过对两种社会制度的理论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和优缺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政治保障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获得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同时,通过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实现了对反动阶级的专政,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利。

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集体和国有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由公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组成,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计划经济调控生产和分配,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与此相对,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私有制,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由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组成,供求关系通过市场博弈形成,资本家及生产企业在寻求利润的过程中会对劳动者大加剥削,而忽视了劳动者的权益。

其次,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和国家计划。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全民民主,实现政治权力的公有化,防止群众被统治和剥削。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家计划管理,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公正的分配和合理的利用。

与此相对,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人自由、多党制和市场自由。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由资产阶级和其代表组成的政府控制,那些有雄厚资本和能力的人可以无限制地获取经济和政治权力,无法避免政府的腐败和削弱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

最后,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最终版)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最终版)

生产力来解决匮乏问题。
⑶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普遍的,它贯穿于作为一
个整体的人类历史,更进一步讲,贯穿每一遭受
匮乏的社会的历史。
㈡首要性命题
这一命题讲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对 上层建筑在解释上的首要性。 现行的生产关系之所以会流行,其原因就在于它 们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将适应其水平,那种适应其水
平的生产关系因而就流行起来。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与此相同。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
一、推崇分析哲学的方法,反对辩证法。 ㈠坚持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重构马克思主义 ㈡反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辩证法 二、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反对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㈠所有社会现象都必须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分析来说明。 ㈡反对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观点
二、消极方面
它的基本主张是错误的,它的大量具体结论也是站不住脚 的。
㈠在基本主张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的错误就 是反对辩证的思维方法。
㈡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提倡方法论的 个人主义。 ㈢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大量个别结论也有很多是站不住脚
的,尤其表现在他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上。●
二、柯亨简介
柯亨:(1941~2009.8.5)世界著名的政治 哲学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 人物,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奇切利社会和政治 理论教授。主要著作有《卡尔· 马克思的历史理 论:一个辩护》、《历史,劳工和自由》等。他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开创并引领了分析的马克 思主义学派,而且,他还在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为 社会主义平等主义呐喊和辩护。
柯亨因此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我们想要什么?即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社 会? ②为什么我们想要这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究竟错在哪?社 会主义又对在哪? ③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 人阶级已不是原来的工人阶级,或已不是过去认为的工人阶 级,这一事实对于实践意味着什么?” 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就产生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学生产生了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会过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理论,却至今仍适用,不会过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作出分析。

一、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开始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到此时在西欧英、法、德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

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法国在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生地德国莱茵河地区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整个说,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还适用吗?这个疑问的关键,在于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区别。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困难主要来自对这两者的混淆。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

我们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致卢格的信,以及《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早期文章,就能非常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

恩格斯1845年1月20日致马克思的信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清楚。

他对马克思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8页)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目的从事写作,因而科学性是它的首要要求,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他们终生从事艰苦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并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许多其他思想流派也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并探讨它们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和局限性。

一、资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思想是互为对立的两个概念。

资本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和公司通过私人财产和自由交易来追求利润。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不公平,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社会公平。

二、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是一种关注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政治哲学。

自由主义者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

他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个人生活,并主张个人自由的最大化。

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的斗争和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三、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演变和发展。

与马克思主义相比,社会民主主义更加关注社会民主制度和福利国家的建立。

社会民主主义者主张通过民主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并在经济组织上强调社会福利和公平。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

与马克思主义相比,现代化理论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有效的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改革相结合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有所不同。

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生态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主张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重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与之相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少。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流派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存在着差异和互补。

不同思想流派都试图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学习和理解这些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各种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应对当前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但是后继者却只注重分析政治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因素存在着人学空场有必要用存在主义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变成真正的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取代存在主义而广泛流传的种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是在拉美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于20世 纪60年代末产生,活跃于70年代初,遭受挫折后,从80年代后 期起逐渐恢复在广大教徒中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秘鲁的古 斯塔夫· 古铁雷斯、巴西的莱奥纳多、博夫、智利的弗朗西斯· 欣 凯拉梅尔特、墨西哥的塞尔都奥· 门德斯· 阿尔塞奥、哥伦比亚的 卡米洛· 托雷斯和尼加拉瓜的埃内斯托· 卡德纳尔等。其主要特点 是,把神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马克思主 义改造神学,试图为广大天主教徒找到一条争取解放的道路。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一反神学同马克思主义公开对立、肆意 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竭力寻找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与 解放神学的共同之处,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的深刻含义与基督 教精神是一致的,而且是基督教的实质”。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 西方取代存在主义而广泛流传的—种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他 们主张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国家一批社会学 家和哲学家,运用分析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从哲学、经济 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而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命题和首要性命题的论证,罗默关于剥削的一般理论和赖 特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是其主要研究成果。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以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 克思主义的理解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有条理的解释,很难真 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只有运用精确严谨的分析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和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才能使之 符合“明晰性和精确性”的标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 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传播,对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释,对资本主义社会新情 况和新问题的分析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 义与资本主 义的矛盾分析

马克思主 义与资本主 义的矛盾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而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显著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生产日益社会化,众多劳动者协同合作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然而,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这就导致了生产的有序性与生产资料占有和分配的无序性之间的冲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

工人仅仅被视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与所获得的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工人阶级处于贫困和被压迫的境地,从而引发了阶级矛盾。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由于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以及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追求,常常导致生产过剩。

商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来缓解危机,但由于其制度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在分配领域,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极度不均。

少数资本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广大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格局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阻碍了社会消费的有效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和危机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表面上宣扬民主和平等,但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

政治权力往往被金钱和利益集团所操纵,普通民众的政治诉求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选举制度常常沦为金钱的游戏,政治决策更多地考虑资本家的利益,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的福祉。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资本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但这种自由往往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然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与资本主义体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主题,分析其相互影响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原理构成: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社会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别到高级别的逐步过程,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剥削阶级占有,形成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对抗。

二、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生产结果归私人所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种制度以追求个人或集体利益为导向,竞争和市场机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指导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根据这一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所决定的。

3. 利润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活动的核心目标。

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生产来获取利润,而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1. 剥削与不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剩余价值形成过程造成了劳动者被剥削的现象,劳动者的贫困与资本家的富裕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2. 无限增长与资源有限马克思主义批评了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逻辑,指出资源有限和环境破坏是这种模式的本质限制。

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第一篇: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从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摩登时代》描写了工业大生产时代人和机器的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种种黑暗,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来满足私利,贫富差距在不平等中日益加剧。

关键词:摩登时代,资本主义,剥削,经济危机,剩余价值《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是一部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这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他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

在影片中,他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喜中见悲的诠释方式,辛辣犀利地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概括了“摩登时代”这一矛盾的本质。

《摩登时代》主要采取了讽刺的手法,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在影片一开头,工人们蜂拥而至,犹如绵羊被牧羊人驱赶一般,他们也在被资本家们驱赶着.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将其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与资本主义经济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劳动力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并剥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按照这一理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只有一部分作为工资返还给劳动者。

剩下的部分则作为利润归于资本家所有。

这种剥削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之一。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商品数量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缩短劳动时间来实现,即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增加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导致贫富分化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资本家占有大部分剩余价值,而劳动者的工资较低,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这种不平等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特点。

2. 促进资本积累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家的利润,不仅满足资本家的消费需求,还可以作为投资资金用于再生产。

通过不断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家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加剧经济危机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和积累,导致资本家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

当市场需求不足以消化剩余价值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种危机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规律。

4. 动力源泉剩余价值的产生,促使资本家不断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学习目标1.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局限性。

2.根据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体会“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教材分析一.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可能性⑴政治基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建立。

⑵理论基础: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2.必要性:独立之初是邦联制国家,实际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⑴政治:邦联国会,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有权征兵、征税、发行货币。

⑵经济:各州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为英国商品倾销提供了便利。

→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宪法,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

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华盛顿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永远互相争吵。

”——《大国崛起》3.制定宪法⑴制宪会议:1787年在费城召开,经过激烈争论,通过联邦宪法。

⑵原则:“分权与制衡”。

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历史纵横】制宪会议上的权利之争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大州和小州、北方自由州和南方蓄奴州之间的权利斗争。

最后,为制宪会议代表们共同接受的是康涅狄格州的“大妥协案”:国会参议员各州两名,众议员按“联邦比例”出;计算“联邦比例”和纳税人口时黑奴都以3/5的人口数加入计算;国会有权征收关税;1808年以前可以输入黑奴,但每人课以不超过10美元的关税,1808年以后是否禁止奴隶贸易到时国会再讨论决定。

二.1787年美国宪法1.联邦制⑴联邦政府: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①法律: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②职权: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⑵各州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

①法律: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

州的立法虽然必须符合宪法,但是宪法保证州的领土与主权不受侵犯。

②职权:联邦和各州各有自己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机构。

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级官员。

联邦和州之间、三权机构之间相互构成了多重分权与制衡。

⑶作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尽量给地方一定的自治,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力。

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创立联邦制度。

“联邦既像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联邦实现了自由与力量的统一。

2.三权分立制⑴立法权归于国会①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

②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名额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

③职权:立法:法律需经两院通过,总统批准;财政: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军事:征兵,动员民兵,宣战;行政: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经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众议院有权对总统、副总统在内的所有文官提出弹劾,然后交由参议院审判。

⑵行政权归于总统①产生:由选民间接选举,每届任期4年。

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而是对宪法和选民负责。

②职权:身份: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行政: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在职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立法: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得议时若以2/3再次通过,即为有效;外交:可与外国缔结条约,但必须得到国会批准;军事: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

⑶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①产生:最高法院大法官共有9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②职权:监督和解释宪法;对一切案件行使最高审判权。

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如果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某些政策和法律违宪,可宣布其无效。

⑷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因制约达到平衡。

3.联邦政府的成立⑴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不久,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

⑵1797年,华盛顿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三.评价1.意义⑴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⑵三权分立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⑶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权,美利坚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⑷世界: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的结合,政治制度堪称典范,对资本主义制度起到示范作用。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为现实。

“它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局限: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⑴最初没有规定基本人权,反映人民权益的《权利法案》(《人权法案》)是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去的。

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故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政权的组织形式。

1791年通过10条修正案,规定了民有言论自由等基本人权。

⑵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以后美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是制宪者当初始料不及的。

【资料回放】19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关于印第安人、黑人问题的规定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黑人)。

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马克思说“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又称《独立宣言》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3.特点⑴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互相监督和制约,从而达到利益的平衡。

⑵永褒青春:宪法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程序,始终是一部“活的宪法”,这是宪法在此后200年间具有超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两百多年来宪法保持了基本不变,其中4/5原文无须改动。

体现了杰斐逊“死人不能统治活人”的思想。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

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

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四.两党制1.“驴象之争”“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

美国的政党选举也被称为“驴象之争”。

2.美国两党制的由来是怎样的?两党分别代表谁的利益?⑴形成:1787年在制定联邦宪法过程中形成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

后来,几经分化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

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⑵本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本课小结1.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⑴相同:①阶级性:国体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但是政体不一样。

②局限性:妥协性(保留君主、保留奴隶制)和非广泛性(阶级性别种族等差异)③传承性:代议制、三权分立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政治制度因国情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世界上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英国为美国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借鉴。

“妥协也是一种美”⑵不同:①元首:世袭的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选举的总统,总揽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

②权力中心:议会,逐渐转向内阁首相;总统。

③政府与议会的关系: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

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无权解散议会,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

总统及内阁不对国会负责。

谁给我权力,我就向谁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邱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绕。

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绕,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2.为什么18世纪末期的美国能创建民主共和的新体制?⑴历史因素:北美大陆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封建时代。

⑵实践基础:北美人民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追求独立、自由的传统。

⑶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⑷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和《独立宣言》的感召。

⑸个人素质:杰出人物和政治精英的领导作用。

【历史纵横】“共和国之父”华盛顿⑴在独立战争的危难之际,出任大陆军总司令;⑵在邦联体制出现危机时,主持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⑶担任美国第一、二届总统,执政于合众国初创之时;二届引退。

1782年在纽伦堡集会讨论美国政体问题时,部分军官请华盛顿出任美利坚王国国王。

华盛顿严词拒绝。

1787年13州的代表齐集费城制宪会议,华盛顿出任代表团团长,他的巅峰威望推动了制宪成功。

1796年发表《告别词》,申明不再寻求第三届总统连任的决心,开创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第21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学习目标1.简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

2.了解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背景、条件、经过和标志。

3.简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意义及局限性。

※4.比较英、德、法的民主制度。

教材分析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确立共和体制的历程⑴波旁王朝⑵第一共和国⑶第一帝国⑷波旁王朝复辟⑸七月王朝⑹第二共和国⑺第二帝国⑻第三共和国: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1875年,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2.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原因⑴历史渊源: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

⑵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动荡的同时,工业革命开展,法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发展。

⑶高利贷帝国主义形成:19C末20C初,出现垄断,向帝国主义过渡,但水平落后,世界第四;银行资本作用显著。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处于弱势,因此共和道路明显曲折。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颁布⑴产生: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⑵原因:①表面:君主派三方相争,共和派渔翁得利。

②根本:工业革命的完成。

2.内容⑴立法权归于议会:①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②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③职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共同行使立法权。

参议院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的制衡力量。

⑵行政权归于总统:①产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除叛国罪之外,议会不得强迫总统辞职,总统在政治上不对任何人负责;②职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特赦,经参议院同意任命内阁、解散众议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