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5×6=30)

1.社会化媒体

2.微博客

3.把关人

4.焦点小组

5.法兰克福学派

6.随机抽样

二、简答题(4×15=60)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2.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3.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

4.简述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三、论述题(3×20=60)

1.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2.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谈谈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在哪些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

3.阐述H、拉斯韦尔“5W”的传播模式,并论述他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5×6=30)

1.社会化媒体

答: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是具体的实例。2009年12月9日,第三届中国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

2.微博客

答:微博客(Micro Blog),简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3.把关人

答: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后来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等。

4.焦点小组

答:焦点小组(Focus group),也称焦点团体、焦点群众,是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就某一产品、服务、概念、广告和设计,而通过询问和面谈的方式采访一个群体以获取其观点和评价。该焦点小组的成员往往经过实验者选择而定,并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方能够充分分享其意见和主张。首个焦点小组为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局专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在实验中实现。其原理念则由心理学家、市场分析师内斯特·迪希特(Ernest Dichter)创建。

5.法兰克福学派

答:法兰克福学派侧重于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先锋派的艺术和文学。其核心人物是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洛文塔尔。他们除了具有高层次的学术素质外,在学术工作方面彼此合作的程度也是独一无二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学说由以下批判所构成:

①对于实证主义的批判,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假意识;

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也因为它认为,“无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引起革命,这场革命将消灭异化和统治”

③对于社会的批判,因为它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

6.随机抽样

答:随机抽样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随机抽样技术:①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②系统抽样。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③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④多级抽样。也称为多阶段抽样,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二、简答题(4×15=60)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答:(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2)媒介:人的延伸

与,“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相联系,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一“分化”一“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

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而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

2.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答:(1)“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

①“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一些学者虽然也提到了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但他们却未能对此进行充分的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