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第七章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温州医科大学

发酵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温州医科大学

发酵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第一章测试1.发酵工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下列产品中属于发酵第三个阶段代表性的主要产品是()A:酒精 B:青霉素 C:甘油 D:枸橼酸 E:胰岛素答案:青霉素2.下列不属于发酵过程常利用的微生物的选项是()A:霉菌 B:酵母细胞 C:放线菌 D:大肠杆菌 E:CHO细胞答案:CHO细胞3.发酵工程主要涉及内容包括()A:菌的代谢与调控 B:产品的分离纯化和精制 C:发酵反应器的设计与自动控制 D:培养基灭菌 E:菌种构建与筛选答案:菌的代谢与调控;产品的分离纯化和精制;发酵反应器的设计与自动控制;培养基灭菌;菌种构建与筛选4.根据微生物的发酵产物不同分为()A: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B:微生物酶发酵 C:基因工程细胞发酵 D:微生物菌体发酵 E:微生物的转化发酵答案: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基因工程细胞发酵;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5.维诺格拉斯基(Winograsky)和贝杰林克(Beijerink)建立丙酮-丁醇单菌发酵,实现真正的无杂菌发。

()A:错 B:对答案:错6.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时期,是现代发酵工业的开端。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下列不属于初级代谢产物的是()A:核酸 B:核苷酸 C:色素 D:脂肪酸 E:酒精答案:核酸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一种抗生素只有一种组分 B:一种菌只能产生一种抗生素 C:次级代谢产物在菌体生长阶段大量产生 D:L-氨基乙二酸是青霉素合成底物答案:一种菌只能产生一种抗生素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底物只能被一种酶催化 B:次级代谢产物不需要酶催化 C:次级代谢而产物的合成酶对底物要求的特异性不强 D: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不能共用前体答案:次级代谢产物不需要酶催化4.下列属于青霉素构建单位的是()A:L-缬氨酸 B:L-半胱氨酸 C:L-α-氨基乙二酸 D:L-谷氨酸 E:L -组氨酸答案:L-缬氨酸;L-α-氨基乙二酸;L-谷氨酸5.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后的修饰包括()A:氨基化 B:羟基化 C:酰基化 D:甲基化 E:糖基化答案:氨基化;羟基化;酰基化;甲基化;糖基化6.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常见的调节蛋白活性的方式,即在蛋白质的丝氨酸和蛋氨酸残基的羟基进行磷酸化。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Ferment Engineering)课程编号:1913022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先修课程:微生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后续课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总学分:2 其中实验学分:0总学时:32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物技术在21世纪会成为带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这是国内外各界人士得到的共识。

其中,微生物的生物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以及对其他生物技术的重要影响,一直处于生物技术的领先地位。

随着微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技术已走出了曾给其带来里程碑转折的发酵罐时期,广泛用于发酵罐以外形式的环境保护、细菌冶金、细菌勘探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特别是基因工程菌的大量产生和使用,因而用“发酵工程”一词更能准确地概括所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发酵工程的主体是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产生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来生产商业产品。

这项工程需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遗传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来共同营建。

面对21世纪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需要有更多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来参加发酵工程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发酵工程课程起到掌握专业技能的作用,即把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遗传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上。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阐明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阐明发酵工艺过程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工程;阐明发酵工程常用设备;阐明发酵工程中的清洁生产与发酵工程废水净化。

通过该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手段解决生产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为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发酵工程概念与研究范围二、现代发酵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关系三、发酵工程的产业领域四、发酵工程的未来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发酵的基础知识(5学时)第一节发酵方法的类别与发酵流程一、方法的类别厌氧和有氧发酵。

发酵工程(潍坊医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潍坊医学院

发酵工程(潍坊医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潍坊医学院

发酵工程(潍坊医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第一章测试1.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发酵工程产品主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和菌体本身B:可以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菌株C: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又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D: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答案: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2.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实现以下哪项的关键环节A:社会化B:商品化C:产业化D:安全化答案:产业化3.发酵过程的灭菌范围不包括A:发酵设备B:培养基C:操作人员D:发酵工程提供的空气答案:操作人员4.下列不属于发酵工程应用的是A:生产啤酒、果酒和食醋等B:用于化学检测和水质监C:生产抗生素、维生素、药用氨基酸等D: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和添加剂答案:用于化学检测和水质监5.如果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是菌体,菌体分离采用的方法是A:萃取B:过滤C:蒸馏D:离子交换答案:过滤6.巴斯德效应是指A:乳酸对微生物的抑制B:氧气对发酵作用的抑制C:酒精对葡萄糖分解的抑制D:氧气对呼吸作用的抑制答案:氧气对发酵作用的抑制7.发酵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因为这些生物质原料具有可再生的优点。

A:对 B:错答案:对8.发酵过程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A:错 B:对答案:错9.目前,人们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发酵。

A:对 B:错答案:对10.发酵过程的灭菌范围包括:培养基、发酵设备、发酵工程提供的空气。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细菌、放线菌生长繁殖一般要求的环境是A:中性B:偏酸C:偏碱答案:偏碱2.透明圈法即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A:不变B:澄清C:浑浊答案:浑浊3.诱变处理时的所用的出发细胞应处于菌株A:延迟期B:对数生长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案:对数生长期4.工业菌种必须具备的条件不包括A:遗传性状稳定B:生长迅速C: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D:不能长期保存答案:不能长期保存5.以下属于化学诱变剂剂的是A:快中子B:紫外线C:X-射线D:甲基硫酸乙酯答案:甲基硫酸乙酯6.平板划线分离法不需要下面哪个物品或设备A:电泳仪B:琼脂培养基平板C:超净工作台D:接种环答案:电泳仪7.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材料的细菌群体,应该是代谢旺盛、个体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的。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学时:64 学分数:4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发酵工程的后处理。

重点:发酵的概念;发酵工程简史;发酵工程的应用。

难点: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

学生掌握要点:发酵工程的发展史中四个时代和发酵工程应用领域。

第二章工业发酵菌种的选育(4 学时)知识点:菌种的来源;发酵高产菌种选育;菌种退化和菌种保藏。

重点:微生物选择性分离;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

难点:诱变育种的方法。

学生掌握要点: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技术。

第三章工业发酵培养基(2 课时)知识点:发酵营养基质的组成;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种类;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选择;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配制方法。

重点:掌握工业发酵用培养基的要求、培养基的构成以及培养基各组分的作用;掌握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熟悉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

难点: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

第四章工业发酵过程灭菌(4 课时)知识点:常用的灭菌方法;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空气除菌。

重点:掌握微生物热死动力学;掌握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及控制方法;重点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掌握空气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过程。

难点: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学生掌握要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第五章种子扩大培养(2 课时)知识点:种子制备工艺,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重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工业发酵种子扩大培养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无菌试验要严格取样操作,力求减少误差。
应同时用肉汤和双碟作对照,以便迅速作出判断。
当发现染菌时,要通过分辨菌型来探索菌源,并对杂菌
做耐热试验考察。
如果怀疑种子罐染菌,则种子不能轻率进发酵罐。
《发酵工程》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3、 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
为了防止在种子培养或发酵过程中污染杂菌,在接种前 后、种子培养及发酵过程中分别进行无菌检查,以便及时 (1)无菌检查 发现染菌,并在染菌后及时进行必要处理是很重要的。 染菌通常通过3个途径发现:无菌试验、发酵液直接镜 检、发酵液的生化分析。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 依据。
废弃的发酵液处理不当可以成为难以对付的污
染源。
《发酵工程》 2、 噬菌体污染与发酵异常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噬菌体污染后的情况因发酵工业的种类、 污染的噬菌体特性、污染时间、感染复度(即培
养物内的噬菌体与细菌的比率)、培养基成分、
发酵罐内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不同而异。即使同样 的噬菌体并不一定引起同样的异常发酵情况。
《发酵工程》
项目 百分率%
进罐前未做设备严密度检查
接种违反操作规程
25.8
25.8
检修质量缺乏验收制度
操作不熟练
19.35
19.35
配料违反工艺规程
调度不当
6.45
3.25
《发酵工程》
(4)染菌的处理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发现染菌后,应立即根据染菌的种类及产生菌的菌龄等 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除据染菌时间及危害程度对污染 种子罐染菌后,种子不能再接入发酵罐中,这时可用备用 罐进行挽救或处理外,对有关设备也应进行处理。 种子接种。如无备用种子,则可选一适当培养龄的发酵罐培 养物作种子,即生产上所说的“倒种”。 发酵罐前期染菌后,如培养基中C、N含量尚高,则可重新 灭菌,接种后再运转;若染的杂菌危害性较大,则放掉部分 料液,补入新料液,重新灭菌、接种。 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前期染菌轻微而发现较晚时,可加入适 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或把高单位的后期发酵液压一部分到染 菌罐中,抑制杂菌生长速度;或者降低罐温,减缓杂菌繁殖速 度。

发酵工程教案(打印)

发酵工程教案(打印)

发酵工程教案(打印)第一章:发酵工程的概述1.1 发酵工程的定义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的组成1.2 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生物化工1.3 发酵工程的发展历程传统发酵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第二章: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学基础2.1 发酵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细菌真菌放线菌2.2 发酵微生物的培养与筛选培养基的选择与制备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2.3 发酵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第三章:发酵设备的类型与选择3.1 发酵设备的类型大型发酵罐生物反应器膜分离设备3.2 发酵设备的选择原则生产规模产品特性经济效益3.3 发酵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设备的启动与停止设备的清洗与消毒设备的故障处理第四章:发酵过程的控制与管理4.1 发酵过程的控制参数温度pH值溶氧量营养物质4.2 发酵过程的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4.3 发酵过程的管理与优化生产计划的制定发酵条件的优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第五章:发酵工程的案例分析5.1 乳酸菌发酵工程案例酸奶的生产泡菜的制作5.2 酵母菌发酵工程案例啤酒的生产葡萄酒的制作5.3 放线菌发酵工程案例抗生素的生产维生素的生产第六章:发酵工程的安全与环保6.1 发酵工程的安全问题微生物的危害生物安全措施发酵罐的安全操作6.2 发酵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污染的来源污染的检测与控制清洁生产技术6.3 发酵工程的环保问题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第七章:发酵工程的产业化应用7.1 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的应用面包酵母的生产乳酸菌的产业化7.2 发酵工程在制药工业的应用抗生素的产业化维生素的产业化7.3 发酵工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生物燃料的生产生物材料的产业化第八章:发酵工程的研发与创新8.1 发酵工程的新技术发展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8.2 发酵工程的新设备开发高通量筛选设备生物反应器的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8.3 发酵工程的产业化挑战与机遇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产业化政策的分析第九章:发酵工程的实例分析与评价9.1 发酵工程案例分析某乳酸菌产品的生产某抗生素的生产9.2 发酵工程项目的评价技术与经济评价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风险评价9.3 发酵工程的发展前景与建议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政策与支持措施第十章:发酵工程的实验操作10.1 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菌种的制备与保藏发酵液的制备发酵过程的监控10.2 发酵实验的设计与优化实验设计方法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结果的分析10.3 发酵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实验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发酵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发酵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及应用领域。

发酵工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信阳农林学院

发酵工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信阳农林学院

发酵工程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信阳农林学院第一章测试1.20世纪前,人类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过程来生产酒、醋、酱的过程属于发酵工业的()。

参考答案:原始天然发酵阶段2.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转折时期是指()。

参考答案:纯培养技术3.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对外排放。

()参考答案:错4.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以厌氧发酵为主的工艺,实现了深层通风培养的划时代飞跃。

()参考答案:对5.微生物药物是由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初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参考答案:错6.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下游工程;中游工程;上游工程7.根据微生物发酵操作方式的不同,将发酵方式分为()。

参考答案: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第二章测试1.下列属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是()。

参考答案:抗生素2.分批发酵时,产生菌生长周期分为三个时期:菌体生长期、产物合成期和()。

参考答案:菌体自溶期3.酶活性调节可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中一个或者几个关键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速度调节方式。

()参考答案:对4.协同反馈抑制指的是当某一终产物的合成需要两种前体时另一前体物的大量存在可能激活受终产物抑制的酶的活性。

()参考答案:错5.诱导酶是细胞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一类酶。

()参考答案:对6.酶活性调节方式有()。

参考答案:前馈作用;同工酶调节;终产物抑制;补偿性激活7.反馈抑制有哪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协同反馈抑制;累积反馈抑制;增效反馈抑制;顺序反馈抑制8.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特征有()。

参考答案: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特异性;次级代谢产物是菌体特定生长阶段的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不少是结构相似的混合物9.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主要控制机制有()。

参考答案:反馈调节;酶合成的诱导调节;磷酸盐调节及其机制;菌体生长速率的调节10.微生物调节代谢的主要方式有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参考答案:对11.诱导作用的分子机制可用操纵子学说来解释。

发酵工程题库及试题要点

发酵工程题库及试题要点

发酵工程部分题库及答案一、名称解释1、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2、发酵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3、菌浓度的测定是衡量产生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菌体量的变化,一般前期菌浓增长很快,中期菌浓基本恒定。

补料会引起菌浓的波动,这也是衡量补料量适合与否的一个参数。

4、搅拌热: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产生可观的热量。

搅拌热与搅拌轴功率有关5、分批培养: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后,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除了空气的通入和排气。

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6、接种量 : 移入种子的体积接种量=————-———-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7、比耗氧速度或呼吸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重量的细胞所消耗的氧气,mmol O2•g菌—1•h—18、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

9、实罐灭菌实罐灭菌(即分批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加热至灭菌温度后维持一定时间,在冷却到接种温度,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实罐灭菌,也叫间歇灭菌。

10、种子扩大培养: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11、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初级代谢产物。

12、倒种:一部分种子来源于种子罐,一部分来源于发酵罐。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_江南大学-陈坚-7第七章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_江南大学-陈坚-7第七章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
– 种子级数越少越好,可简化工艺和控制,减 少染菌机会
– 种子级数太少,接种量小,发酵时间延长, 降低发酵罐的生产率,增加染菌机会
– 虽然种子罐级数随产物的品种及生产规模而 定。但也与所选用工艺条件有关。如改变种 子罐的培养条件,加速了孢子发芽及菌体的 繁殖,也可相应地减少种子罐的级数。
16
16
第二节 种子质量的控制
素含量要高
• 营养成分要尽可能与发酵培养基相近。
27
27
2,培养条件 (1)温度 (2)通气量
在种子罐中培养的种子除保证供给易被利用的 培养基外,有足够的通气量可以提高种子质 量。例如,青霉素的生产菌种在制备过程中 将通气充足和不足两种情况下得到的种子分 别接入发酵罐内,它们的发酵单位可相差1倍 。但也有例外,例如土霉素生产菌,一级种 子罐的通气量小对发酵有利。
41
41
(3)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 种龄 7~8h pH 7.2左右 OD值 净增0.5左右 无菌检查 (-) 噬菌体检查(-)
42
42
二、啤酒酵母的扩大培养
• 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呈现多种不同代 谢类型的菌落,氮源品种越多,出现的 菌落类型也越多,不利于生产的稳定。
19
19
• 措施
– 培养基所用原料要经过发酵试验合格才可使 用
– 严格控制灭菌后培养基的质量 – 斜面培养基使用前,需在适当温度下放置一
定时间 – 供生产用的孢子培养基要用比较单一的氮源
,作为选种或分离用的培养基则采用较复杂 的有机氮源
• 通常接种量,细菌1~5%,酵母 菌5~10%,霉菌7~15%,有时
20~25%
30
30
三、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
• 种子质量的最终指标是考察其在发酵罐 中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因此首先必 须保证生产菌种的稳定性,其次是提供 种子培养的适宜环境保证无杂菌侵入, 以获得优良种子。

7第七章-微生物发酵及工艺

7第七章-微生物发酵及工艺
当生长速率下降到零时,便进入生长稳定期 (静止期)。由于这一时期菌体代谢十分活跃, 有许多次级代谢物在此期合成。因此也被称为 生产期或分化期。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 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微生物产物形 成动力学分为与生长有联系的和与生长 无联系的类型。
化学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为发 酵工艺控制打下另一方面的基础,
研究发酵动力学,找出适于描述和真 正能反映系统的生化反应过程的数学模 型,通过现代化的试验与计算手段,相 信不久定能为发酵的优化控制开创一个 新的局面。
第一节 发酵的基本概念、基本类 型和发酵方式
A.发酵基本概念
B.发酵的基本类型
C.发酵方式 一、分批培养 二、补料分批培养(半连续培养) 三、连续培养
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培养基灭菌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发酵工艺控制引言部分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生产菌种本 身的性能,和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 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我们通过 各种研究方法了解有关生产菌种对环境 条件的要求,了解生产菌在合成产物过 程中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可能的代谢途 径,为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而产物的形成很少或全无;在第二时期,产物以 高速度形成,生长也可能出现第二个高峰:碳源 利用在这两个时期都很高。因此,这一类型其 产物形成及菌体生长一般是分开的,从生长源 来看,这一类型发酵产物不是碳源的直接氧化, 而是菌体代谢的主流产物,所以一般产量较高。 也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①产物的形成是经过连锁反应的过程,如丙 酮丁醇、丙酸等发酵。 ②产物的形成不经过中间产物的积累,如延 胡索酸、谷氨酸等。其菌体生长与 产物积累分在两个明显的时期,如柠檬酸。

第七章 发酵过程控制

第七章   发酵过程控制

一、初级代谢的变化 二、次级代谢的变化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初级代谢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菌体的代谢活 动引起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 响菌体的代谢。 在初级代谢中,菌体生长仍显示适应期、对 数生长期、静止期和衰亡期的特征。 由于菌体的生理状态与培养条件不同,各个 时期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且与接种微生物的 生理状态有关。
生物热的大小随培养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实验发现抗生素高产量批号的生物热高于低产 量批号的生物热。说明抗生素合成时微生物的新陈 代谢十分旺盛。
生物热的大小与菌体的呼吸强度有对应关系,呼 吸强度越大,所产生的生物热也越大。
在四环素发酵中,还发现 生物热和菌的呼吸强度的 变化有对应关系,特别是 在80小时以前。从此实验 中还可看到,当产生的生 物热达到高峰时,糖的利 用速度也最大。另外也有 人提出,可从菌体的耗氧 率来衡量生物热的大小。
• 蒸发热的计算: Q蒸发=G(I2-I1) G:空气流量,按干重计算,kg/h I1 、I2 :进出发酵罐的空气的热焓量,J/kg (干空气)
• 辐射热:由于发酵罐内外温度差,通过罐 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 辐射热可通过罐内外的温差求得,一 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
发酵热的测定
(1)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由下式求得这段时间内 的发酵热。


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 的活性时,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
H+或OH-在细胞内改变了胞内原有的中性状 态,影响到酶蛋白的解离度和电荷情况,从而 改变酶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微生物原生质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 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 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生物技术制药第七章发酵工程技术ppt课件

生物技术制药第七章发酵工程技术ppt课件
酵液预处理 提取 精制
第四节 发酵方式
第六节 发酵产物的提取
吸附法、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
第七章 发酵工程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一、发酵工程 的概念
发酵工程又成为微生物工程,是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与工业产品
并提供服务的技术 微生物发酵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催化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工程,用
于: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都与发酵工程相关
二、发酵工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20C以前时期,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酿造技术)生产酒、 醋、酱、奶酪等食品
制造原料)等
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53年,本阶段是发酵工业的大发 展时期,青霉素实现工业化生产推动了发酵工业的发展;特点是: 纯菌培养、大规模、产品多为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甾体等次级 代谢产物
第四阶段 1953年至今,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阶段;如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质粒载体的发现及成功应用、分子杂交、克隆 技术等
并置于0-4℃冰箱(库)中
二、种子的制备
种子制备在在摇瓶或小罐内进行,种子要经过两次扩大培养才能进入 发酵罐
三、发酵
注意:通气(一般0.3-1m3/m3)、搅拌(一般搅拌消耗功率12KW/m3)、温度(26-37℃)、罐压(一般0.3-0.5kg/cm3);发酵 时间因不同品种而异,大多数微生物的发酵周期为2-8d
167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首次观察到了微生物体, 为人类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
19C中叶,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出现问题,巴斯德经研究发现时由 于传统“酿造”技术环境中的杂菌(乳酸杆菌)干扰了酿酒的正常生化反应 过程;指出对酿造原料进行灭菌,可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 1900—1940年,准“纯菌培养”阶段,规模增大,产品主要 有酵母、甘油、乳酸、柠檬酸、丁醇、丙酮(第一次世界大战弹药

精选发酵工程07第七章发酵生产的设备

精选发酵工程07第七章发酵生产的设备

一、发酵罐
发酵罐的定义:是为一个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操作提供良好而满意的环境的容器。对于某些工艺来说,发酵罐是个密闭容器,同时附带精密控制系统;而对于另一些简单的工艺来说,发酵罐只是个开口容器,有时甚至简单到只要有一个开口的坑。
发酵罐系统
一个优良的发酵罐装置和组成(1)应具有严密的结构(2)良好的液体混合特性(3)好的传质相传热速率(4)具有配套而又可靠的检测、控制仪表
发酵罐容积
发酵罐采用圆柱形器身,底和顶为锥形盖,选取结构尺寸的比例关系如下:
由发酵罐的基本结构尺寸,可确定全罐表面积.罐体圆柱部分表面积F1和罐底罐顶表面积F2,F3分别为:
2.冷却面积和冷却装置主要结构尺寸
假定罐壁不包扎保温层,壁温最高可达35t,生产厂所在地区的夏季平均温度可查阅有关资料,现假定为32℃。
第四阶段:1960-1979年,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容积增大到80-150m3。由于大规模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需要,又出现了压力循环和压力喷射型的发酵罐,它可以克服—些气体交换和热交换问题。计算机开始在发酵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第五阶段:1979年至今。生物工程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发酵工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于是,大规模细胞培养发酵罐应运而生,胰岛素,干扰素等基因工程的产品走上商品化。
Q3=全罐总表面积× ac ×(t2-t1)
主发酵控制发酵液温度tw为30℃,按题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t1=20℃,t2=25℃
(4)传热总系数K值的确定选取蛇管为水煤气输送钢管,其规格为53/60mm,则管的横截面积为
考虑罐径较大,设罐内同心装两列蛇管,并同时进入冷却水,则水在管内流速为:
啤酒发酵容器的变迁过程
(2)开放式发酵容器向密闭式转变。小规模生产时,一般用开放式,对发酵的管理、泡沫形态的观察和醪液浓度的测定等比较方便。随着啤酒生产规模的扩大,发酵容器大型化,并为密闭式。从开放式转向密闭发酵的最大问题是发酵时被气泡带到表面的泡盖的处理。可用吸取法分离泡盖。

第七章 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七章    发酵过程的控制
• 1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各种微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生长温度范围,在此范围 内,微生物的生长最快。同一种微生物的不同生长阶 段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 2温度对微生物酶的影响 温度越高,酶反应速度越快,但酶的失活也越快,表 现出微生物细胞容易衰老,使发酵周期缩短,从而影 响发酵过程最终产物的产量。
1、发酵温度
4、CO2和呼吸商的影响及控制
• 三.发酵过程中CO2的控制 • CO2浓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细胞的 呼吸强度、通气搅拌程度、设备规模、罐 压大小、温度等。通气搅拌程度越大,体 系中CO2浓度越低。 • 工业发酵中,CO2的影响远比溶解氧的影 响要小得多,因此,一般不单独进行控制。
5、基质浓度的影响及补料控 制
压力法
覆膜氧电极 法
极普法
4、CO2和呼吸商的影响及控制
• 一.二氧化碳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CO2影响发酵液的酸碱平衡,使发酵液的 pH值下降,或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或与生长必需金属离子形成碳酸盐沉 淀等原因,造成间接作用而影响菌体生长 和产物合成。
4、CO2和呼吸商的影响及控制
• 二.呼吸商与发酵的关系 • 微生物的耗氧速度常用单位质量的细胞(干 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即呼吸商或 比耗氧速率(或呼吸强度)。单位体积培养液,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量称为摄氧率。 • Q氧气 = γ/ Cc 在菌体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摄氧率越大, 呼吸商越大,发酵就越旺盛。
主要内容
由于发酵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发酵过程的控制较为复杂, 目前生产中较常见的参数主要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 空气流量、基质浓度、泡沫、搅拌速率、罐压、效价等。
9 发酵参数和发酵终点的监测与控制 10 发酵过程的计算机控制 设备及管道清洗与消毒的控制

发酵工程(1-13章)

发酵工程(1-13章)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授课教师:张书祥(Email:zhangshux578@)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酵工程的定义、特点、内容第二节发酵工程的发展历史第三节发酵工业的应用第四节发酵工程的发展趋势第一节发酵工程的定义、特点、内容1、定义1.1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性状和机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人们所需要产品的过程。

如抗生素、酒类、有机酸、基因工程药物等的生产。

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反应为核心的,因此,发酵工程又被称为微生物工程。

1.2生物工程:生命科学应用于产业方面,称为生物工程学。

也就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作用剂: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等)的机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人们所需要产品的过程。

生物工程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关系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工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无论是从微生物得到酶或用基因工程菌获得产品都必须依赖发酵工程技术。

发酵工程的发展直接影响生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发酵工业的一般特点:2.1生产所用原料通常以淀粉、糖蜜等碳水化合物(可再生资源)为主,辅料包括一定的无机或有机氮源和少量无机盐。

2.2微生物生化反应过程能通过单一微生物代谢活动完成,因而产品在发酵设备中一次合成。

2.3微生物能利用简单的物质合成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2.4由于生命体特有的反应机制,微生物能高度选择地在复杂化合物的特定部位进行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转化反应,从而获得某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

发酵工程与化学工程、生化工程的比较工业发酵的过程是依靠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动获得目的产物的过程,从根本上区别于化学合成工业和生化工业。

在工业化学过程中没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催化。

工业生化过程属于由酶催化的体外酶反应过程,酶具有生物活性。

当酶失活、辅酶耗尽,过程就停止了。

第三节、发酵工业的应用:发酵工程技术已给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解决了人类所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重大问题。

发酵工程第七章

发酵工程第七章
Ng=1.44(lnV+lnx-lnX0)
Ng-----菌体繁殖代数 V-----发酵液体积, m2
x------菌体浓度, kg/m3
X0-----总菌体量,kg
2、培养基灭菌的差异
培养基体积越大,热不稳定的物质更 易遭到破坏。
3、通气与搅拌的差异 4、热传递的影响 5、种子形成的差异
规模越大,种子培养液级数也愈多, 种子质量会不同第四节 发酵规模的放大
• 概念:实验室和中试车间试验所取得的 结果应用到工业性大规模生产中去的过 程叫放大。
一、放大的内容:
• 罐的几何尺寸,通风量,搅拌功率,传热面积 和其他方面的放大问题,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
相互关系。
可供选择的放大系数
1、单位体积液体的搅拌消耗功率 (P/V) 2、搅拌雷诺准数 3、体积氧传递系数 4、搅拌桨末端线速度 5、混合时间 6、关键外部因素的反馈抑制。
• 发酵工程中所用的比拟放大方法有:等 KLa, 等Pg/V, 等Re或动量因子,相似的混 合时间等。
发酵工程中所用的比拟放大方法
• 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影响这 个过程的参数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 些虽然已经被认识了,但目前还不能准确快速 地测量,有些则尚未被认识。
• 现在只研究了少数参数对此过程的关系,而假 定其它参数是不变的,实际上不可能都是不变 的。因此发酵生产过程设备比似放大理论与技 术的完善,有赖于对发酵过程的本质的深入了 解。
氧传递速率与培养基装量一定程度上呈 反比 (3)摇瓶的形式
第二节摇瓶和罐培养的区别
1、体积氧传递系数和溶解氧的差异 2、CO2浓度的差异 3、菌丝受机械损伤的差异
1、体积氧传递系数和溶解氧的差异
罐中的溶氧系数一般大于摇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代谢调节机制


微生物体内有着微妙而科学代谢调节 系统,在微生物体内存在多种生化反 应,也就有多种的酶参入,这些酶的 活性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其代谢产物的 调节与控制的,但是调节与控制的方 式是不同的。总体上讲,存在两大类 酶活性调节方式 抑制:酶活性的抑制,对于多酶体系, 则有:协同、增效、同工酶等 阻遏:酶合成的阻遏



在抗生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由 于存在极为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也就存在极为复杂的调节与控制 机制 菌体由生长型到产物积累性的转 变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只有在菌体 完成增殖并停止生长以后,才有 产物的生成。
菌体是如何完成这种转变的呢?


在大多数的抗菌素发酵过程中,控制培 养基中的特定的营养成分,当微生物达 到生长平衡后,由于培养基中的特定的 营养成分的减少,微生物停止生长,微 生物群体则实现了从对数生长型到产物 积累型的转变 例如:庆大霉素的发酵(放线菌)在菌 体的增殖期,菌丝体细长,而进入庆大 霉素的合成期,菌丝体变得粗短。

对于分枝代谢,可以选育营养缺 陷型突变株。 前述的Lys的发酵就是这样一个 典型例子
防止突变株的回复突变



经诱变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突变株,在 生产过程中易于发生回复突变,也就是 说其存在一种遗传学上的不稳定性。解 决这种恢复突变的方法: 选择具有双重标记的突变株。 例如,在Lys的发酵中选育具有 Hos- 和 Met- 的双重标记菌株,可以提高其稳定 性。 对于抗性突变株,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 适量的结构类似物,以防止已经发生回 复突变株的抗性突变株 的增殖。
从菌体代谢途径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许多抗生素等次代谢产物的基本 结构是由少数几种初级代谢产物 构成的,所以次级代谢产物是以 初级代谢产物为母体衍生出来的, 次级代谢途径并不是独立的,而 是与初级代谢途径有密切关系的
Glucose C3 莽草酸 芳香族氨基酸 芳香类次级代谢产物 丙二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脂肪酸 次级代谢产物 TCA循环 草酰乙酸、α-KGA Met 次级代谢产物 天冬氨酸 次级代谢产物 谷氨酸 丙酮酸 Val 丝氨酸 甘氨酸
以青霉素的合称为例: Glucose 丙酮酸 + 丙酮酸
(焦磷酸硫胺素,TPP)
活性乙醛
α—乙酰乳酸脱氢酶
α—乙酰乳酸 Val 青霉素

选育α—乙酰乳酸脱氢酶对Val不 敏感的菌株,则可以提高青霉素 的产率。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是比较复 杂的,目前有许多抗生素的生物 合成途径尚不清楚,还有许多是 属于推测性的。
选育组成型突变株

使乳糖操纵子中的调节基因发生 突变,使之不能够合成这种阻遏 蛋白,或者合成的阻遏蛋白无活 性,或者突变发生在操纵基因上, 那么,酶的这种诱导作用就解除 了,酶的合成畅通无阻,这种突 变株称之为,组成型突变株。
解除分解代谢阻遏


分解代谢阻遏:当培养基中同时存在多 种可供利用的底物时,分解利用某些底 物的酶往往被最容易利用的底物所阻遏。 分解代谢阻遏,又称之为,葡萄糖效 应。微生物细胞的这种机制保证了细胞 只有在利用某些底物时才合成与之有关 的酶类,而且保证了多种底物同时存在 时,优先利用最好的底物,就像嘴馋的 人一样,这对于细胞来讲无疑是极有意 义也是极为合理的。
给生产带来的危害:

在正常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体 从完成了生长型到产物积累型的转变 后,大量的产物开始生成,底物源源 不断地转化成产物,但是当培养基中 存在易引起分解代谢阻遏的物质时, 菌体可能出现二次生长,微生物群体 又回到了生长状态,即发生了前述的 发酵逆转 ,这显然是不利于提高产 量的。
生产中克服分解代谢阻遏的措施
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方法:

在发酵过程中,研究如何使次级 代谢产物进入分化期,即如何诱 导or引发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 是目前发酵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之一。


这里介绍几种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方法: 补加前体(前驱物质): 在合成途径已基本清楚的条件下,向发 酵培养基中补加前体,可以有效的提高 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例如:在青霉素G的发酵法生产中,补 加前体物质,苯乙酸or其衍生物,可以 明显的增加青霉素的产量。这是因为, 在青霉素的发酵生产过程中,苯乙酰— CoA是青霉素G生物合成的限速性因子, 受到许多代谢控制,添加苯乙酸or其衍 生物后,可以提高苯乙酰CoA的浓度, 解除了苯乙酰—CoA对于青霉素G合成 的限速,从而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高浓度的磷酸盐对于抗生素合成 的影响机制有以下两种情况: 抑制或阻遏抗生素合成途经中的 某些关键酶。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当磷酸盐的 浓度≧10mmol/L时,菌体内与抗 生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将受到 抑制。 高浓度的磷酸盐可以改变菌体的 代谢途径。
NH4+浓度

在抗生物的发酵过程中,培养基 中如果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无机氨 态氮,例如:(NH4)2SO4、 NH4CL等,或其他可以被迅速利 用的氮源,则对抗生素的合成有 强烈的抑制作用。


抗性突变株的选育: 流加C源、N源 生产中避免使用有阻遏作用的C 源、代谢链中的几个关 键酶通常都存在着反馈抑制作用。解除 这种反馈抑制的方法有: 抗性突变株 G GA Arg 根据上述谷氨酸棒杆菌中的精氨酸Arg的 代谢途径,如果要积累Arg,使Arg过量 生产,必须解除Arg对GA N---乙酰谷 氨酸这一酶促反应的反馈抑制作用。 最有效的方法是选育抗性突变株,Argr
次级代谢产物
从代谢调控上看两者之间的关 系

两者都分别受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控 制,但在代谢调节上,两者又是相互 影响的。研究表明:当抗生素合成的 初级代谢途径受到控制时,即,Val对 α—乙酰乳酸脱氢酶产生反馈抑制时,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必然受阻。从这种 意义上讲,研究次级代谢的调节与控 制要比初级代谢复杂得多,因为初级 代谢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了次级代谢。


补加前体的有两个条件: 前体是产物形成的限速因子,其 合成受到众多的控制。 必须已知其代谢途径,且补加的 前体物质对于M体内其他酶系无 抑制作用,否则,影响到了菌体 的其他代谢,如:产能代谢等, 仍然不能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 量。
解除分解代谢阻遏



对于初级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前述的方法是: 抗性突变株 控制培养基的组成流加技术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 与代谢调节
一、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




基本概念 初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合成它们生长所必需的 物质的诸如:糖、氨基酸等以及由这些化合物 形成的高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核酸等 的代谢,称之为初级代谢。那么,这些化合物 统称之为:初级代谢产物。 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后期进行的与他 们的生长无明显关系的代谢,这一类的物质统 称之为:次级代谢产物。例如:抗生素、激素、 某些酶制剂等。 其特点为:结构比较复杂,其合成的代谢过程 比较复杂,大部分的合成机制到目前为止,尚 没有搞清楚。
磷酸盐调节


磷酸盐对抗生素发酵的影响具有双重 性,主要表现在: 高浓度的磷酸盐对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具有抑制和阻遏作用,例如:链霉素、 金霉素、四环素等,现已发现有32种 抗生素受到磷酸盐的抑制和阻遏。 磷酸盐浓度低时,菌体生长速度缓慢, 生长量(菌体浓度)也不够,不利于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使用的方法是: 流加技术
控制培养基的组成 C源:使用缓慢利用的原料,寡 糖、多糖、液化淀粉 N源:豆粉、蛋白胨等



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分叉中间 体、发酵逆转、反馈抑制、阻遏、 优先合成机制、同工酶、协同反 馈抑制、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 株、分解代谢阻遏、代谢控制发 酵
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所谓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就是指 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说在 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积累并分泌 过量的代谢产物。例如:酵母菌 在厌氧的条件下积累并分泌大量 的乙醇,GA产生军在一定的条件 下积累并分泌大量的谷氨酸
提高初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



使用诱导物 对于许多酶类的发酵,特别是淀粉、蛋 白质的水解酶,其大部分是诱导酶,对 于这一类的酶类的发酵,向培养基中添 加诱导物,可以促进酶的合成与分泌, 有利于提高产量。 但是,诱导物往往是比较昂贵的,经济 上并合算。例如:耐高温α—淀粉酶诱 导物是乳糖,如果使用乳糖作为诱导物 的话,生产成本很高,经济上是不可行 的。
细胞膜透通行的调节




在GA代谢部分讨论过细胞膜透通性对于微 生物发酵工业的意义。细胞膜对于物质的进 入(透通与排泄)是有高度的选择性的。其 输送系统的这种高度的选择性,这主要取决 于其 透性酶 的活性与结构。 改变细胞膜透通性的方法主要有: 改变膜的组成与结构,使之成为不完整的细 胞膜。 破坏细胞壁的合成,使之不能合成完整的细 胞壁,由此,细胞膜由于缺乏细胞壁的机械 保护作用可以改变其渗透性。 透通性酶活性的调节与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