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讲历史 评人物

讲历史 评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李鸿章的悲哀Fra bibliotek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 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 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 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光绪五年 (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 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 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建议下, 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 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 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 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 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 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 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 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 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 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 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光绪二十七年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样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样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样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导语: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鸿章,本名叫李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因是安徽合肥人,也有人称其为李合肥。

李鸿章先祖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经过苦读,终于与考取了进士,而且还和曾国潘同年及进士第。

到了这个时候,李家才真正的成为名门望族。

李文安共有六子,李鸿章为次子,排行老二,生于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合肥肥东县东乡磨店乡。

大哥李瀚章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这六个兄弟中,李鸿章的成就最大,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他是清朝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个在北京修建祠堂的人。

李鸿章作为中心之臣,在晚清之时,为清朝做了许多的贡献。

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北洋水师,同时也带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清朝的继续衰亡。

他是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生活常识分享。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长安大学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

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

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忠臣?罪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忠臣?罪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忠臣?罪臣?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关键人物。

他见识超群,较早地意识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积极推行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让他名声扫地。

有人曾用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不可否认,李鸿章为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他是最早认识到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臣之一。

1865年他便指出:“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因为心系祖国前途命运,他以推行洋务运动为己任,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军用、民用工业,遣送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建立了我国第一支海军,兴办了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电报局和第一家外文翻译馆,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仅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还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然而,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李鸿章主张推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对西方的学习只停留在器物革新的表层,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

正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因而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也就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大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在1863年制造了苏州杀降惨案。

在外交上,他主张推行“和戎”外交,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这些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化沉沦。

对此,作为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李鸿章难辞其咎。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不可能取得平等的发言权。

他背后更深刻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是清朝走向腐败和没落的结果。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大学近现代史 历史人物评论--李鸿章

大学近现代史 历史人物评论--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的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

太平天国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鹯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

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历史人物李鸿章——多重身份评价“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身处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处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

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生前死后,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多重身份”进行浅析。

一、“中国近代化之父”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人士视而不见,他们或是认为外国的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先进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就这样,中国出现了第一支海军,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在他的带领下,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许许多多的第一。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无疑是“中国近代化之父”!二、“汉奸”、“卖国贼”说到很多人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就要谈谈李鸿章作为外交官的一生。

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他出使他国,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但是由他出面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让他外交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尘。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李鸿章力主“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李鸿章成为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直接签订者,清政府的外交在他的主持下,陆续丧失了无数的民族权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因此被许多人称为“汉奸”、“卖国贼”。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

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

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李鸿章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

而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李鸿章更是认识到了西洋军事的厉害,极力将自己的军队西化。

招揽人才,购买先进武器,雇请外国教官,学习西人军队的战争方式。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数千年来未有之时代。

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

犹如生来高贵的皇家贵胄,一夜巨变之后成立人人可贱之的贫乞儿。

这样巨大的落差,让整个封建社会上层都无所适从。

面对如此巨变,有人固守成规,有人崇洋媚外。

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志士,明智的看到固步或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结症。

对于学习西方,李鸿章从不含糊。

从淮军的建立到北洋水师的建成,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

李鸿章竭尽所能的修补着清廷这艘破败的龙船。

自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开始步入他人生额高峰期。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号文忠。

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

虽然他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想想,作为当时清政府官员的他能怎么办,站在清政府是我角度里看,李鸿章的行为也是属于一种爱国的表现。

再说当时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领导吗,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不能的,不然太平军也不会失败。

李鸿章的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

因为他在清政府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很多的事情不得不,也很无奈。

所以他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因为了解了他就等于了解近代史的中国清政府的一部分。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

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一、李鸿章与他的时代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时值晚清。

当时,欧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飞速发展,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自1783年正式独立以来,也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强大。

然而,就在资本主义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拒绝外来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之中,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队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

大清江山在列强的枪炮下岌岌可危,而民间反清的运动又一浪高于一浪。

虽然清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清朝却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大清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中国,而李鸿章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就这样,李鸿章被时代的浪潮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无数的“不得不出手、不得已而为之”,使得他一生毁誉参半。

二、镇压起义与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之后,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南方兴起,并迅速壮大,一度占据中国半壁江山。

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先是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幕僚,后又组建淮军,大力镇压起义,摧毁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是农民阶级领导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它的革命性和部分思想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李鸿章地主阶级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虽然李鸿章参与扼杀了太平天国这场有进步意义的起义,但他也做了在当时来看很有进步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洋务运动。

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李鸿章——多重身份评价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身处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处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

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生前死后,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多重身份”进行浅析。

一、“中国近代化之父”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人士视而不见,他们或是认为外国的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先进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就这样,中国出现了第一支海军,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在他的带领下,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许许多多的第一。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无疑是“中国近代化之父”!
二、“汉奸”、“卖国贼”
说到很多人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就要谈谈李鸿章作为外交官的一生。

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他出使他国,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但是由他出面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让他外交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尘。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李鸿章力主“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李鸿章成为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的直接签订者,清政府的外交在他的主持下,陆续丧失了无数的民族权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因此被许多人称为“汉奸”、“卖国贼”。

因痛恨不平等条约之丧权辱国而简单地把李鸿章斥为“卖国贼”未免太过武断,判定一个历史人物到底算不算卖国贼,关键是要看他有没有“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

所谓“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就行为主体而言,应该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以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具体一点说,判定卖国行为,一是要有鲜明的主观动机,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的;二是要能体现出一定的主动精神,心甘情愿地冒天下之大不韪;三是要有谋取私利的性质,事先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后果,但是为了图谋个人、家族或小集团的私利而不惜让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巨大的损失。

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益驱动性。

不为图“利”,何以谈“卖”!李鸿章不过是清廷派遣在合约上签字的一名官吏罢了。

三、“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也有一段来历。

当年他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曾邀请李鸿章去参观他乘坐的一流军舰,正好那天天气不利于出海,众人劝李鸿章改日参观。

但是李鸿章参观心切,加上不想让洋人看不起,毅然带着翻译下了自己的船,登上小艇就去了。

柯纳德见到风雨中赶来的李鸿章感慨他这样坚毅的像德国的首相俾斯麦。

“东方俾斯麦”的名号就从中国和德国传播开来。

这样的一段故事,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西方先进技术有着向往和学习的李鸿章,也是一个有着坚毅性格,能走向世界的大国首相。

四、“一生风雨裱糊匠”
大清的“裱糊匠”这一身份是李鸿章自己评价的,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情,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生扶摇。

李鸿章在签订他人生最后一个条约的两个月后死去,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
作等闲看”的诗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首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李鸿章是忧国忧民的,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深切的担忧。

他带领开展的洋务运动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他不惜嘲讽自己不过是一个“裱糊匠”,迟暮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让人为之心酸。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李鸿章也只能在这春秋乱世发出无奈的叹息……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晚清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人物,注定要受到后人的褒贬。

对于李鸿章,很难有一个比较公正贴切的评价。

本文也仅为个人的小小看法。

H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