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复习提纲共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Y_R_)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yyRr 2/16 3/16 绿圆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
(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Ⅰ:初级精母细胞一分为二形成2个次Array
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其他与
..........
有丝分裂相同
......)
前Ⅱ: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减Ⅰ
的末期)
中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
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
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移
向细胞两极。
末Ⅱ: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
形成4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写出下列细胞的名称
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特别提示】
1、判断同源染色体条件: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③联会。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
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形成不同的配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形成不同配子。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1.染色体组型: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照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XX
型:44+XX 2.XY 性别决定方式
(以人为例) XY 型:44+XY
人体细胞(46条,23对),精子(22+X 或22+Y ),卵细胞(22+X ) 3.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4.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1)伴X 隐形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 患者基因型X a X a , X a Y
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病
(2)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 患者基因型X A
X , X A X A
, X A Y
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病 5.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第一步:排除伴Y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突然出现为隐性】 双亲都正常,出现有病子代,则有病为隐性遗传, 双亲都生病,出现正常子代,则有病为显性遗传 第三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在隐性遗传中,看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没有都患病,则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在显性遗传,看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没有都患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 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小鼠致死 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
R 型活细菌
不死亡,分离出R 型活细菌
S 型活细菌 →死亡,分离出S 型活细菌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不死亡,
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死亡,分离出R 、S 型活细菌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 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特别提示】
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S 型细菌的原因是S 型菌的DNA 进入R 型细菌内,与R 型菌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二)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对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 2、实验过程:如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