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畴理论解读文学语言形象性特征

合集下载

文学形象理想形态特征及表现

文学形象理想形态特征及表现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指典型人物身上给予读者的某 些本质意味的生活内容,人物所负载的人生态度、 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现实和历史关系的总和。
美国的威廉·莱伊尔:“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 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处都 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 我的太太有时就说我是阿Q……”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3)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应该是“这一个” 独创性与细节 教材中将“艺术魅力” 解释为“生命的魅力”
和“灵魂的深度” 典型是对社会人生的发现,是参照,是烛
照自我的心灵之光。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别林斯基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二、意境
1.意境理论发展 (1)萌芽期: 《周易》的言、象、意 汉代《诗大序》的诗言志,赋、比、兴的表
现手法 (2)发展期:魏晋至唐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用象通,情变所
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钟嵘《诗品序》 “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3)韵味无穷。 “韵味”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
语言和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持久的美感 效果。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 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 创构。从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特定环境中体现出来的理想愿望、人生态度、思维方 式、行为准则、心理特点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 金圣叹评《水浒传》“《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口。”同一类人物也“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林 冲和武松的不同。 “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 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 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文学理论 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理论 文学的形象性

二、托物言事的蕴涵性

魏源: “词不可以径也,则有曲而达焉; 情不可以激也,则有譬而喻焉。《离骚》 之文,依诗取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鸾 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为小人,以 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棼为谗构。” (《诗比兴笺序》。)
二、托物言事的蕴涵性

Hale Waihona Puke 黑格尔:“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 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 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 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 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 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 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 这意蕴。”
三、因小见大的概括性



《锄禾》 阿Q形象 祥林嫂形象 吴荪蒲形象 贾府的衰落 孙悟空的形象 诸葛亮的形象
四、以情动人的感染性

文学形象具有感染性,文学形象的感染 性来自情感的力量。文学形象的情感内 涵有如一根纽带,连接着作者和读者, 它使得这二者在同一个点上发生共振并 从而得到沟通。
三、因小见大的概括性

在中外文学艺术的长廊中,大凡成功的 形象都能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有力 的概括,而这种概括性乃是一种具象概 括性。
三、因小见大的概括性



巴尔扎克指出:“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 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它 类似总结。” 刘勰:“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亚里士多德:“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 味。”
四、以情动人的感染性

《白毛女》演出发生士兵枪打演员事件。 清代女子阅读《红楼梦》抑郁而死。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林黛玉听戏文

文学形象的四个特征举例说明

文学形象的四个特征举例说明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文学形象的四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1、语象是指非描摹性的、但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2、形象的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3、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拓展资料: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然而,这只是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至于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还要结合着对其高级形态的讨论才能看的更清楚。

总之文学形象是人的知、情、意的精神结构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总体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绝对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分为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三种,其中高级形态也就是艺术至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想构成,成为独立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结构。

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的特点:概括起来,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首先,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并不排斥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这是因为虽然文学形象却因为语言的中介而成为一种间接性的存在,但语言能唤起相应的表象,使人产生形象感,这是文学形象所以能获得具体可感性的心理基础。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虽说给文学接受带来了一些不便,它远不像视觉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但是也正是这种间接性给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它不像其他艺术形象那样定型化,更能给人以主观的感受,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丰富它,具有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使文学形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

其次,文学形象具有心象性。

文学形象需要依赖接受者的想象方可存在,说明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或心象。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是指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

文学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感知的艺术形象,即心象性形象。

心象性不仅见于个别诗句,有时候整首诗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现代小说也由追求物象描写而趋向追求心象性形象。

不能把文学形象片面地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

它既有“图画”的物象,又有作家的“意象”“心象”成分,或者没有“物象”,整体上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此外,文学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

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我们理解的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如由少及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3.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苏珊 · 朗格说,因为人的感情生活没有 形式,所以概念化的语言符号无法表现 主观的心理世界, 而“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 — — 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 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 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 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 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 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 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 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 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 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 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 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索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 月。”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教学目的:
了解“形象”一词的基本含义,掌握“文学形象” 的基本内涵、基本类型;掌握文学形象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文学形象性
2.文学形象的特点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主要内容: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二、文学形象的类型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讨论: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浅谈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浅谈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浅谈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

二、文学语言的情意性
也称作文学语言的抒情性。

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是指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浸透其中的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意特征。

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主要是由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功能所决定的
三、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音乐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所呈现的吸引人、打动人的音乐氛围及其特征,也就是和文学一样的形象性、情意性特征融合在一起的语音形式特征。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由文学语言语音手段所形成的丰富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上。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

四、文学语言的丰富性
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方式方法的丰富性特征,即指作者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所利用的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特征。

五、文学语言的独创性
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独创性特征,即指文学文本中写人、叙事、状物、绘景和议论、抒情时所呈现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方法的独创性特征。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

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形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形象的简介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1页)对于文学形象,象对于整个文学一样,应当在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人物以及生活细节等等,因此,作为反映结果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层次不一的丰富内涵,从而产生了这一概念的多义性。

大致说来,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所说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致敏·考茨基》),其中的“场面”、“情节”便是指广义文学形象。

别林斯基所说文学家“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429页),也可以这样理解。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

高尔基所说文学“把真理化为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典型”(《文学论文选》第409页),便是指狭义文学形象。

形象的来源文学形象的概念直接来源于近代欧洲的文学理论,如上述别林斯基、高尔基的言论。

这以前可上溯到欧洲古代摹仿说中的类似概念,如柏拉图所说的“摹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图象”、“形象”、“性格”等。

形象作为一个有确定内容的美学术语始于黑格尔的《美学》:“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诗的观念功能可以称为制造形象的功能”。

但在黑格尔包罗万象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

别林斯基等后来一些美学家的形象理论接受了黑格尔观点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形象”一词开始时仅指人的面貌形状,后来“象”、“形”、“形象”(又作“形相”、“形像”)具有了文学、绘画上的含义,如陆机《文赋》所说的“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神用象通”,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取之象外”等,开始接近了现代的广义文学形象的概念。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之吉白夕凡创作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李津 09523017一、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示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局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

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

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

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

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别性造成的。

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掌控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

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

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条理。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点消息传播学院消息甲李津 09523017一、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示出来的活泼具体.宛在面前的特点,文学形象是依据丰硕多采的实际生涯创造出来的具有必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局势.情况.景物等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间,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办事,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惟偏向和情绪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熟悉.思虑和立场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别的划定性和丰硕的内在.文学的特色之一是它的直不雅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派不雅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男就是美男.一个景致就是景致,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异常直不雅的,甚至光线.颜色.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比较.衬托都是直不雅的.戏剧在舞台表演的时刻也给你极逼真的感到,音乐固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触感染到,对你的听觉器官产生感化,也是最直接的.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准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必定的隐约性.文学形象的隐约性是由说话的双重功效(符号说话与情绪说话).归纳分解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收进程中的主不雅差别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饱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潇洒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限魅力的一个重要身分.因而,文学形象的隐约性是文学理论研讨范畴应当掌控的一个亮点.形象所应用的说话,作为一种情绪说话,它最忌直露,清楚明确,使人一目了然.它必须留下很多不决点,以使读者失去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限,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满是作家的一种小我化的言语进程,作家固然也得应用说话体系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本,但作家在应用的进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不雅的改革,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朝气的情浸染的处理,从而使说话产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并且使全部文本的构造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但是假如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肯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寻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腕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须要的地位,实际上是误会了文学形象不肯定性产生的道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办法论,熟悉论供给其消失的来由,是那些情势主义几回再三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个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经由过程文学理论堵逝世他们的出路.文学形象不肯定性重要,但这不是工资应用它的来由,它只是说话功效局限的客不雅产品,也不是诗歌含蓄可以普遍应用的手腕.含蓄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绪审美的共性使然,含蓄是作者艺术教养的分解表现,含蓄和说话生疏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合错误马嘴.文学形象的不肯定性笔者以为应当是天然而然地和肯定性协调同一路来,可以或许使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就文学形象进行顺畅的交换传递;不会因为过多工资的,锐意制作的说话阻力而樊篱了交换;进而能以诗歌最重要的意,情绪的真和气让作者和读者一路在文学话语运动中焕发出彼此心领神会的情绪安慰和照顾的审美高兴.二.直觉性:艺术思维是一个庞杂.分解的心理运动进程,须要调动创作主体多方面的心理因索. 除了形象思维的主导感化以及逻辑思维的介入,直觉.灵感和无意识也在文学艺术运动中居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存眷.并且,经由过程这些心理运动内容.尤其可以见出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别精力临盆运动的特别性. 直觉,又称直不雅,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情势,指人经由过程对象的感性情势直接把捏其内在意蕴和本质特点的思维情势或心理才能.直觉既不合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般称它为“艺术灵感”.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别的心理状况,其特点相当显著,具体表示为:其一,突发性.其二,迷狂性.艺术灵感一旦惠临,作家就陷入了一种迷狂状况.其三,创造性.果戈理如许描写本身的阅历;“我感到到,我头脑里的思惟像一窝吃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灵敏.嗅,这是何等快活呀[我懒洋洋的保管在头脑里的材料,溘然如斯宏伟地展如今我的面前,使我全身都觉得一种甜美的战栗.于是我忘失落一切, 忽然进入我久违的谁人世界.”灵感与直觉都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都有必定的平庸性,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差别呢?一般来说,直觉是一种思维情势或心理才能,而灵感则重要表示为一种心理状况.直觉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思维情势的消失是可以选择的,如创作中的.用事”还是“直寻”,而灵感倒是不成选择.无法掌握的,它来不成遏,去不成止.直觉有具体的思维对象,而灵感则是对平凡不经怠保管在头脑里的各类材料的充分调动.激活.不必定要有具体的对象.直觉有必定的稳固性,而灵感则是随机的.突发的.和其他的思维情势一样,直觉可能产生错误,但灵感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况,不消失对.错问题.三.情绪性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不雅情绪.文学的情绪性越浓烈,越能沾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绪类文学天然离不开情绪性,小说.陈述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绪性.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陈述文学等,同样储藏着作家炽热的情绪,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不雅情绪深深储藏的文学形象之中,经由过程形象描写来传达情绪.文学因为采取说话作为序言,在表示人物的心坎情绪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恰是因为文学作品可以或许深刻到人的精力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庞杂.最丰硕.最隐秘的情绪,使得说话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加倍真实.加倍深刻.说话艺术的思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出了其它艺术情势.固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合程度上表示作家.艺术家的审好意识和对生涯的熟悉,从而具有必定的思惟性,但在各类艺术中,照样说话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惟性.说话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专长,同样是与它采取说话作为序言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说话才干直接表达人的思惟,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惟熟悉.评价断定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示力.在文学作品中思惟性和情绪性二者的关系极为亲密.从必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惟性老是被情绪所包裹并经由过程艺术形象表示出来的,只有将情绪渗入渗出在思惟里的作品才干具有震动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冲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刻体会作品储藏的思惟内在.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绪性也离不开思惟性,因为这种情绪往往是在理性思惟指点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绪的偏向性.所谓偏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表如今文学作品中的思惟艺术属性.是以,文学作品中的思惟性和情绪性二者互相渗入渗出.互相融合,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成缺乏的要素.。

论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论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论述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文学形象中,既包含客观的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2.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是虚构的,但同时又符合生活本质和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具有真实性。

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虚构性,又有真实性,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品。

3.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每个文学形象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同时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

这种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

4.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每个文学形象都有名姓、相貌性格等具体而确定的特征,但解读这些特征时,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解读结果。

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使得文学形象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体。

此外,文学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1. 具体可感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可感性的特点体现在它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

2. 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它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偶然反映必然。

同时,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体现在它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3. 审美理想性:文学形象必须体现作家的审美理想,而正确的审美理想则通过个别人物表现出时代精神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4. 感受个性化: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创造才能,让每个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欣赏和评价作品。

综上所述,文学形象的特征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和感受个性化等。

这些特征使得文学形象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世界。

试述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试述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举例时可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第二,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

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

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

那么,怎样使它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呢?这就要假定得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也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管读者面对着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他都可以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理”加以衡量,如读者觉得合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

当然,“合理”,有时也意味着合乎理想,凡是合乎读者理想的形象,读者也会认可。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和情节。

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

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

总之,文学形象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实现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第三,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第四,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

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制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

4文学的形象性4

4文学的形象性4

文学的形象性文学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文学的这种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称为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既是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也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通常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

老庄的“言不尽意”论揭示了文艺所要表达的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同抽象的概念语言之间的矛盾,《周易·系辞》中的“立象以尽意”的观点阐明了文学艺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特点就是把“象”或“意象”视为文学艺术特有的表意符号和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形象(image)则经历了从“视觉形象”到“意象”的内涵上的逐渐转变。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学形象是语言创造的产物,没有日常生活形象的直观性,也不像其他艺术种类所创造的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凭借着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总之,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二、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象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段或某些语言文字的形式本身的利用,往往都能唤起想象与联想,使读者从中获得的特殊的文学形象感。

文学形象中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意象与描摹型形象的区别在于,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指通过画面感强、具有感官直观性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使读者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形象性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丰富的用词、细腻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表达方式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下面将通过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

首先,形象性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来体现。

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双溜翠珠笋,柔丝冠白鹤,寒光凝碧网络,风起生香雪。

面如滢渤波,目若秋波盈;窈窕春袭袭,龙翻江宛逶。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黛玉的容貌,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其次,形象性还可以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实现。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将疯子比作“活生生的紫萝兰”,紫萝兰在封建社会被视为瘴癖,而疯子在封建社会也被认为是瘴癖,通过比喻,鲁迅生动地刻画出疯子的形象,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形象性还可以通过语言的音韵、韵律以及节奏感来传达。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流畅韵律、恰如其分的停顿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给人以美好的心境和直观的感受。

形象性还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实现。

如《红楼梦》中,对席梦思湖的描绘“席梦思湖并不很大,南北长数里,东西宽一二里。

湖上两现抛冰。

冰上桨船参差,皆是胜光的琼花白粉,四面上下三层楼那片风光四下里挂翠缨,人面皆黄金眼”。

通过对湖的形象描绘,将湖的美轻轻别置,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另外,形象性还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

如《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对杨康性格的描写暗喻了他的反派本质,“两只眼睛嵌得紧紧的,小小的眼珠甚是锐利,不过一眨一眨间,便露出了无尽的阴谋!”通过这种巧妙的隐喻,金庸生动地揭示了杨康内心深处的阴暗和欺骗本性。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文学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特征。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更是作者用以表达思想、情感、描绘世界的精妙工具。

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探讨文学语言的几个主要特征。

一、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指它能够通过生动、具体的描绘,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逼真的画面或场景。

比如,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将济南冬天的雪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象。

再比如,杜牧的《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用“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样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声音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之中,感受到了那无边的春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情感性文学语言往往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发了对祖国大地深深的热爱和眷恋,那种强烈的情感通过文字直击读者的心灵。

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开篇一连串的叠词,将作者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在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

三、含蓄性文学语言常常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会。

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

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

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
文学语言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字表现形式,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文学主义风格,在抑扬顿挫的句式中彰显出文学的绚烂而抒情的文艺华彩。

文学语言的特征之一是其极具表现力,它可以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一个场景以及人物的性格和感受,从而表达作家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内心情感,展现出作家创造力卓越的文学风格。

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抒情性强,它生动而朴素,贴切而悠远,以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字抒发甚至深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作家的仰望与深情厚至。

通过文学语言,作家不仅能够表现自身的思想感情,还能够诠释其它更为深刻的文学文化思想,把特有的文化意义发挥到极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智识层面。

文学语言的认知分析包括语义分析、情绪分析和文本分析。

语义分析指的是分析文学作品当中所用词汇的含义,了解其作者用词之间的深层次对应,以此来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度内涵。

情绪分析指的是捕捉作家的情感描写,从而继续分析其他情绪要素,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真实的内涵。

文本分析指的是整体上分析叙述结构,包括文本整体形式,出现文学手法,以及特殊选择等,全面了解文本主题,以更加准确的文学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是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还能够让文学作品充满生机,从而营造一种历久弥新的的文学文化氛围。

结合文学实际谈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结合文学实际谈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结合文学实际,谈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形态,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具体性文学形象的首要特征是具体性。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塑造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节和环境等文学形象所表达的内容。

这种具体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的生动逼真,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审美性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这种审美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通过描绘春江、花影、明月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美感,使读者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情感性文学形象具有情感性。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形态,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这种情感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状态,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的刻画,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意义性文学形象具有意义性。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形态,传达出某种意义和价值观念。

这种意义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所传递的特定意义,更在于它们所表达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背后蕴含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类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使读者在理解这些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启示。

五、想象性文学形象具有想象性。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文学特征的描述和理解

对文学特征的描述和理解

二、文学形象的类型 • 造型形象是指以塑造人物、描绘自然和生 活情景为特征的文学形象。 • 表意形象是指以抒发意念和情思为主的文 学形象。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性质 1、主客体交融,富有感情色彩 2、具体性和概括性结合 • 形象的概括性,在质的方面,就是要反映 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 在量的方面,文学形象多数是具有普遍性、 代表性的人物和事物。
• 人类的思维方式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 理论的抽象思维(亦称逻辑思维),一是 审美的形象思维(亦称艺术思维)。 • 抽象思维,是指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 逻辑方式进行的思维。 • 形象思维,是指用具体可感的表象、意象 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 文学形象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是作家主体审美情感、审美理想与客体现 实生活互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具体概括的 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图画。
• 3、文学形象具有审美价值 • 这里指文学形象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菊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秋风落叶—“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第二节
文学的情感性
一、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情感和思想 •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与思想是有机统一的, 思想离不开情感,情感融合着思想。 • 文学作品的思想是从情感中表现出来的。 • 同时,在文学创作中,思想认识不是外在 地粘附于情感之上,而是情感本身不可分 割的内容。
二、情感表现的特征 • 这里的情感专指人的高级情感,文学艺术 所要表现的审美内容。 1、文学艺术中情感是个性化的情感。 • 个性化的情感,是作家在个人的社会实践 中,特别是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生 活的独特体验。 • 作家情感个性化的程度,以他对生活的深 刻认识和独特发增删五次”
2、文学艺术中的情感是形象化的情感 • 文学艺术是对情感的想象表现,而不是生 理表现。 • 情感的想象表现具有间离性。这种间离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艺术想象中自 我情感被二重化了,成为艺术的自我观照 的对象。其次,这种情感表现是凭藉艺术 想象而构造形象,通过形象来体现情感。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什么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什么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什么画家用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段构成具体而确定的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文学家则借助文学语言这个特殊工具描绘人生图画,在读者的想象世界里间接地构成鲜明而丰富的艺术形象。

高度的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突出特征。

不少人都读过叶圣陶的童话《一粒种子》。

这粒种子外表很漂亮,传说能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

它先后落在国王、富翁、商人和只想升官的士兵的手里,任他们如何精心栽培,就是不肯发芽。

后来,它被一位勤劳的农民种进庄稼地,很快出现了奇迹:“田中心的一方泥里,有碧绿的一线露出了。

隔几天,碧玉一般的茎条挺出来了。

再隔几天,开出一朵美丽到说不出的花来,颜色是红的。

那朵花放出浓厚的香气……”看到这里,读者的心情总是既快活,又多少有点不满足。

读者还想知道:这花究竟是怎么开的:究竟美在哪儿?要是这两点不写清楚,种的“神奇”就要大打折扣了。

作家觉察了,他在重新出版旧作时,把上述文字改成下面这个样子:“没几天,在埋那粒种子的地方,碧绿的像小指那样粗的嫩芽钻出来了。

又过几天,拔干,抽枝,一棵活象碧玉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

梢上很快长了花苞,起初只有核桃那样大,长啊,长啊,像橘子了,像苹果了,像柚子了,终于长到西瓜那样大,开花了。

瓣是红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蕊是金黄的,数不清有多少根。

由花瓣上,由花蕊里,一种新奇的浓郁的香味放出来……”这回,可把开花的经过和情状明白、具体、饶有情趣地说出来了,特别是把“美丽到说不出的花”,明白、具体、饶有情趣地说出来了。

明白、具体、饶有情趣,正是文学语言形象性的体现。

叶圣陶在创作过程中,尽量剔除模糊、笼统、抽象概念的语言,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

把“像神仙的显现一样,起初模糊,后来清晰”改成“像黄昏时星星的显现一样,……”(《古代英雄的石像》),把“他说着,重又开始跳跃。

尾和鳍的尖端都运着十二分的力,不要说别的部分了”改成“鲫鱼大声喊着,又用力向上跳,这回用了十二分的力,连尾和鳍的尖端都挺了起来”(《稻草人》),把“他的身体多瘦,多难看”改成“瘦猴!真难看”(《皇帝的新装》),都反映出作家对文学语言形象性的理解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范畴理论解读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用其范畴化理论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下义层次范畴词在文学作品语言中的运用,以发现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准确性、表意性、美感性等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

关键词:范畴理论文学语言形象性美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因而也就具有语言符号这一基本特征。

符号是词汇指称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从日常的会话到会话的记录,再到最后文学作品的形成,都是由一个个孤立的词联结而成,再由因习惯而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将其所涵盖的意义表达出来,形成由符号(客观世界)→意义(主观世界)的表达式,我们都知道符号是一种象征,因此词汇不仅能够传情达意,还具有显像功能,将我们在世界所看到的、脑海中所想象的事物一一呈现出来。

虽然作者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语言,但经过复杂的信息转换,形象就会在想象中再现或幻化出来。

文学的语言不像绘画艺术的色彩和线条,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语言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唤起人类的想象力,以表象的方式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

二范畴理论与文学语言1 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亦称类典型理论,以下简称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其哲学根源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研究。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典型理论指的是在同一范畴中,各范畴成员所具有的特征不尽相同,有的特征多,有的特征少,呈现出隶属度的变化。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指的是,人们对外部杂乱无章的世界进行了范畴化的划分,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

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

在基本层次之上,还有一层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上义层次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如植物,其概念模糊,涵盖面广,人们无法对其形成概念,只能通过具体的植物种类将其具体化,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看,在这一部分多为集合性名词;而在基本层次之下,则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下义层次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如杨树,树木的一种,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词汇较为具体,并且可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范畴可分为三个层次:上义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义层次范畴,即植物→树→杨树。

这三个层次结构之间呈现出一种上下级关系,即上一层次总是包含下一层次,也称为内属原则(the principle ofclass inclusion),它们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而在这三个层次中,基本层次范畴最为重要,它和上义层次范畴相比更为具体,但又不如下义层次范畴具体,该层次范畴词汇带有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一般说来,基本层次范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2)心理认识上的易辩性;(3)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4)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5)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6)相关线索的有效性;(7)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而这七个特点在上、下义层次范畴,则并不能完全体现。

下义层次范畴是寄生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具有寄生性,它比基本层次范畴更加具体和特殊,它们与认知背景、文化特征密切有关。

一般说来,处于这个层次上的观念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特征,在跨语言对比时可发现更多的差异。

2 文学语言谈到文学语言的特征,大致有形象性、含蓄性、多样性、音乐性、准确性、情意性、暗示性、口语性、独创性、模糊性、美感性、变异性等。

在这里只探讨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美感性、准确性。

文学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要与文学的特点、作家创作的特点、读者的审美需求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语言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学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是作家根据创作需要挖掘语言“能量”的结果。

只有形象化的语言才能把文学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惟妙惟肖地描写出来,给读者如临其境的美感,以唤起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作家能否充分巧妙地显示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创作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

其次,从文艺心理和接受美学来讲,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也非常重要。

由于生动、鲜明的形象,容易增强读者的内心感受,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欣赏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时,往往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从而在美妙的画卷中受到感染,引发遐想。

最后,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语言本身具有的指物性。

语言具有指物性这并不是大家的共识。

黑格尔曾经指出:“诗人所给的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名词,只是字,在字里个别的东西就变成了一种有普遍性的东西,因为字是从概念产生的,所以字就已带有普遍性。

”因此他认为,“我们要把我们所意谓的一个感性存在用语言说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

3 范畴理论在文学语言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优美语言大都具有生动、鲜明形象性。

在文学语言的形象描绘中,文学语言形象地传递出思想感情的鲜明性。

文学语言的生动性能使呆板的变为活跃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枯燥的变为有趣的。

实践证明,生动的语言,一定是具有形象性的额;而形象的语言又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

而这些具有形象性的语言大都属于下义层次范畴。

例如,澳大利亚女性作家凯瑟琳·普理查德在其小说《库娜图》一书的第一章中,有一段对周围环境描写的语句:trunks of gum trees were chalk white all along the dry bed of the creek,and beyond the creek,bare and red,soared the ridge of dog—toothed hills,their lower slopes tawny withspinifex.这是作者在介绍主人公库娜图当时所生活的外部环境进行的临摹。

作为小说的开篇,作者必然要对人物当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进行介绍,以映衬人物的特征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在本段的第一句话中,作者使用了多个下义层次范畴的词汇chalk white,dry bed,bare and red,soared,dog—toothed hills,tawny,spinifex,即“灰白色的橡树,干涸的河床,红色而又突兀、高耸的山峰,狗牙状的山脊,黄褐色的三齿稃草”,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场景形象化、具体化,让读者能够根据作者叙述的语言描绘出大致的一个场景,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本人融入到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第三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所要讲述的事情,以贴近作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下义层次范畴词汇给人以具体化、形象化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语言的美感所产生出来的。

在英语中,表示这个层次的词语常由“修饰语+基本层次范畴词”构成的复合词。

如本句话中出现的“灰白色的橡树,干涸的河床,狗牙状的山脊等”。

而这三个词在基本层次范畴词中所对应的则分别是“橡树,河床,山脊”,若将其替换掉原文中的下义层次范畴词,则本句话的意思就成为:“小溪旁矗立着两排橡树,在小溪的远处,则是山脊,在它的缓坡处则布满了草。

”这与原句:“干涸的小溪旁矗立着两排树干都已变灰白的橡树,在小溪的远处,则是狗牙般的红色山峰,突兀而又高耸,在山峰的缓坡处则布满了黄褐色的三齿稃草。

”相比,明显失色很多,当我们使用(1)时,其词汇为基本层次范畴词,给人以平淡无味的感觉,很难引发读者去展开想象的空间,构成一幅画面;而(2)则不同,它使用了下义层次范畴词,通过语言自身的美感特征,形象生动地将一幅校园场景的画面勾勒在读者的脑海中。

若以“三齿稃草”为例,将三个层次范畴表示出来,则如下所示:上义层次范畴:植物;基本层次范畴:树、草、花;下义层次范畴:三齿稃草、天堂草、结缕草、三叶草、含羞草。

由此我们可以看,下一级层次范畴比上一级层次范畴要更加具体,语言表现力更强,更具张力,更能体现语言的美感特征,从而使读者能够将意象与实物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画面,这样把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连接起来就编织成一幅幅场景,每一个场景又讲述了一个故事。

再如,普理查德《库娜图》一书中的另外一个句子:a crested pigeon,on the bough of a dead tree beside the garden,seemed to be watching the plains too.(一只冠鸠,站在一棵枯树枝上,似乎也望着眼前这片平原。

)在上句中,作者使用了crested pigeon一词,其含义为“冠鸠”,是一种在澳洲大陆出现的鸟。

这种鸟多以草地、灌木丛为聚居地,但在河边、园林、农场也随处可见。

由于这种鸟以草籽为食,喜欢生活在农作物附近。

这说明作者在创作取材时,选取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当地情景,真实反映并刻画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印证了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是深入到当地居民生活,切身体验了牧民日常活动的事实,同时也与作者擅长写景、渲染气氛的创作艺术技巧相吻合。

若在此处只使用一个基本层次范畴词或是更为抽象的上义层次范畴词,则该句的语义效果就无法显现。

如改为:“一只鸟,站在一棵枯树枝上,似乎也望着眼前这片平原。

”读者就不会对pigeon 一词产生更多的想象,因为各地都有这种鸟,毫无特点,而加上crested一词则不同,它不仅立即体现出该作品反映的是澳大利亚的生活,而且引发读者去想象这种鸟的外貌特征。

因而,若全书都使用上义层次范畴词,那么读者肯定没翻几页书,就无法再读下去了。

因此,语言的美感特征主要通过语言词汇的下义层次范畴或基本层次范畴来体现,否则就无法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让读者不知作者所云。

通过上述两个例句的分析,不难看出,要想使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有趣,吸引更多的读者,就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低层次范畴词,以使语言通过其自身的美感特征让读者在其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场景,从而让读者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此外,低层次的范畴词汇的运用,也能透露出作者的身份,或是故事的发生场所。

例如,本文所讨论的crested pigeon,gum tree,spinifex等词汇的运用,都具有明显的澳大利亚特色,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学习与掌握,读者也能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内涵,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场所。

三结语本文通过运用rosch提出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普理查德的文学作品《库娜图》中的文学语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