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合集下载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10040201201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学时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先修课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教学要求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三、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造(自学)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一、细胞;二、细胞间质。

第二节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在骨骼肌总论中介绍;四、神经组织(在神经总论中介绍。

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和骨连结一、骨的概述;二、骨连结概述;三、上肢骨及其连结;四、下肢骨和下肢骨连结;五、躯干骨及其连结;六、颅骨及其连结。

第二节骨骼肌一、骨骼肌总论;二、上肢肌;三、下肢肌;四、躯干肌;五、头颈肌。

第三节肌肉工作分析一、肌肉配部规律;二、肌肉的协作关系;三、肌肉的工作性质;四、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五、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第四节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一、动作分析介绍;二、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三、动作分析举例。

第三章内脏第一节总论一、内脏的一般结构;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体表投影。

第二节消化系统一、消化管;二、消化腺。

第三节呼吸系统一、呼吸道;二、肺;三、憋气与屏息。

第四节泌尿系统一、肾;二、输尿管;三、膀胱;四、尿道。

第五节生殖系统。

第六节胸膜、纵隔和腹膜一、胸膜;二、纵隔;三、腹膜。

第七节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一、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二、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三、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脉管系统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一、概述;二、心脏;三、血管;四、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46-体育综合

346-体育综合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小学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挑选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第1 页/共10 页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小学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控制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控制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控制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控制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与物质补充-运动生理学论文-体育论文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与物质补充-运动生理学论文-体育论文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与物质补充-运动生理学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前言随着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快速发展,比赛日趋紧张激烈,成套动作更加新颖,这充分显示出这个运动的强大生命力。

竞技健美操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发展变化之快、参加r 人数之多,世人有目共睹。

比赛中不仅要求准确、高质量地完成动作,还要求具有创新的意识。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运动员寻求发展,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它是根据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特点,融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

竞技健美操的动作丰富、新颖独特、变化繁多,各种动作均具有健、力、美的特征,并充分展现出刚劲有力、协调、韵律、动感、优美和青春活力等健美气质。

经常从事竞技健美操练习,不仅能使人体健美,而且能培养人的协调性、灵活性和乐感;同时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富有活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陶冶心灵的目的。

因此,竞技健美操具有横跨体育运动、文学艺术、美学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特征,集中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自我完美的愿望,是进行身、心、美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竞技健美操运动遍及全世界,正以其特有的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 竞技健美操运动的营养特点竞技健美操运动的代谢特点是热能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大,能量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

运动时,肌糖元消耗增加,蛋白质的分解加强,最后主要靠脂肪供能。

因此。

参加竞技健美操练习的人,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均较高。

为了使练习者的血红蛋白和呼吸酶处于较高水平。

需供给较多的蛋白质、铁、维生素B2 和维生素C,为了保证较高的热能代谢水平,需供给较多的糖、维生素 C 和磷;为了减轻胃、肠负担。

保证食物热量。

缩小食物体积。

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可适当提高。

热量比可达总热量的35%-40%;为了提高肌糖元含量。

可采用糖元填充法,它是利用高糖膳食以增加糖元含量,从而提高肌肉耐力工作能力的方法。

长江大学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长江大学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部
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生理学、训练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掌握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联系学术研究和教改动态,评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运动生理学150分
运动训练学1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1)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
单项选择题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
综合应用题70分(3小题,其中1小题30分,另2小题每题20分)
(2)运动训练学
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

肌肉代谢知识点总结

肌肉代谢知识点总结

肌肉代谢知识点总结一、肌肉代谢的能量来源1.ATP的生成在肌肉中,ATP(三磷酸腺苷)是提供细胞能量的主要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ATP的需求量会增加,而肌肉细胞又不能储存大量的ATP。

因此,肌肉细胞需要不断地合成新的ATP来满足能量需求。

ATP的合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1)磷酸肌酸系统:在高强度短时运动中,磷酸肌酸(PCr)可以迅速合解磷酸和肌酸,释放出能量来合成ATP。

2)糖酵解:糖酵解是一种不需要氧气参与的代谢途径,能够快速产生ATP。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同时生成少量ATP。

3)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一种需要氧气参与的代谢途径,它将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2.葡萄糖的利用葡萄糖是肌肉细胞最重要的能量供应物质之一。

在高强度运动中,肌肉细胞会快速分解葡萄糖来产生ATP。

而在低强度长时运动中,肌肉细胞则更多地依赖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葡萄糖的代谢主要可以分为糖酵解和糖原糖代谢两种途径:1)糖酵解: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同时释放少量ATP。

2)糖原糖代谢:肌肉中储存有大量的糖原,它是肌肉细胞内的主要能量储备。

在运动中,肌肉细胞可以通过分解糖原来产生能量,从而满足运动的需要。

3.脂肪的利用脂肪是肌肉细胞中的重要能量储备物质之一。

在低强度长时运动中,肌肉细胞主要依赖氧化脂肪来提供能量。

脂肪的代谢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脂肪分解:在肌肉细胞中,脂肪会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β氧化:脂肪酸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最终在线粒体内发生β氧化反应,产生大量ATP。

3)三酰甘油合成:在运动后,肌肉细胞会合成大量三酰甘油来储存剩余的脂肪,以备下一次运动使用。

以上是肌肉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会影响到肌肉细胞能量代谢的方式和速率。

同时,机体内的荷尔蒙水平、营养状况、运动训练水平等因素也会对肌肉代谢产生显著影响。

二、肌肉代谢的影响因素1.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是影响肌肉代谢的主要因素之一。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e-
胞液侧
Ⅰ NADH+H+
NAD+
e-
Q e-
Ⅱ e-

e- 线粒体内膜

延胡索酸
H2O
运琥动珀时物酸质代谢和能量代谢1及/2其O2+2H+
基质侧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3ATP
ATP
2ATP
ATP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ATP
P/O比值 氧化磷酸化形成ATP时,每消耗1摩
尔氧原子时所消耗的无机磷(原子)的 摩尔数。 在线粒体中,NADH+H+的P/O比值为3、 FADH2的P/O比值为2。
丙酮酸
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提要:
➢ 运动时,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供能物质。并 且,ATP是能量代谢的核心物质。
➢ 生物氧化是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彻底氧化为水 与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是逐 步的、受到精密调控的。
➢ 生物氧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乙酰CoA是三大营 养物质氧化的共有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与氧 化磷酸化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时共有的途 径,也是能量释放最多的阶段。
无氧代谢供能系统
(3)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
由磷酸原(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一)磷酸肌酸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磷酸肌酸的分子结构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其
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一条连锁反应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讲解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讲解

第五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安静时人体内能量代谢规律,掌握运动时能量的来源,三个供能系统特征,以及安静与运动时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运动时能量的来源;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特征;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难点: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第二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第三节:能量代谢的测定第一节: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ATP直接能量来源人体内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即糖、脂肪和蛋白质结构中的化学能。

但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于ATP分解供能。

反应简式如下:机体维持生命活动需要不断消耗ATP,ATP不断生成又保障了机体连续不断地能量供应。

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都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而ATP的分解与再合成的速度随代谢的需要而变化。

(二)ATP再生成的途径ATP的再生成实际上是ADP与Pi 再连接,是一个磷酸化的吸能过程。

被吸收的能量只能从摄入机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放能)过程中获得。

一般认为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不作为能源物质参与供能。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实现自我更新的结构基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参与供能。

因此,ATP的生成主要是在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过程中进行的。

糖的分解可以是有氧氧化,也可以是无氧酵解;而脂肪的分解则完全是有氧氧化。

因此,ATP的生成包括有氧生成和无氧生成两种类型。

ATP的有氧生成(氧化磷酸化):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的,是一个逐步氧化、逐步放能的复杂过程。

其途径都要通过三羧酸循环,最终把糖和脂肪分解成为CO2和H2O。

其中CO2是在脱羧(-COOH)反应中产生的,它不伴有能量的明显变化;而H2O的生成是在脱氢(H2)反应中产生的,即把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与氧化合生成水,此过程释放能量,是供ATP有氧生成的主要过程。

由于ATP生成的磷酸化最终是与O2化合实现的,故称为氧化磷酸化。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346体育综合适用专业: 04520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100分第二部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一)教练员(二)运动员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和能量利用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和能量利用
c: 可使骨骼肌中CP的储量增加,延长磷酸原系统的供能 时间。
(二) 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酵解: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 的过程。
1 糖酵解供能在肌肉活动中的作用 运动中当CP分解合成ATP时,糖酵解过程被激活,肌糖 原迅速分解,参与运动中能量供应。 糖酵解是在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时能量的来源途径。 进行1min左右的较大强度运动中,糖酵解供能是主要的 能量来源。
ATP
肌酸
~P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P CP ADP
ATP的再生成和利用
机械能 渗透能 化学能 电能 热能
2)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a: 供能最早、最快(水解高能磷酸键供能)
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3.0mmol/kg干肌/秒;
b: 不需氧的参与; c: 可维持最大强度运动约6-8秒(储量有限);
ADP + CP
2)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CP将线粒体内有氧代谢释放的部分能量转移到细胞
质内,即将能量从产能部位快速重组后转移到用能
部位,使ATP水解后可就地重新合成,有效保证了
ATP水解与再合成的紧密偶联。
线粒体
内膜 外膜
细胞质 肌肉收缩过程
CO2+H2O CK
ATP
T
ADP
ATP
C
CK
(二) 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
运动时机体通过有氧代谢方式获得能量增加,有氧 代谢的调节主要受组织供氧量和可供肌肉利用的能 源物质含量的调节:运动强度较大时,氧的供应和 利用是主要影响因素;运动时间较长时,能源物质 的供应和利用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1 运动时糖利用的调节
首先,骨骼肌细胞利用肌糖原供能,运动时骨骼肌 细胞内的钙离子升高及血浆中肾上腺素升高可使磷 酸化酶活性增加,利于骨骼肌内糖原的分解。 当运动时间较长时,肌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开始摄 取和利用血糖,有利因素为: 1)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时,促进细胞膜对G的 转运; 2)运动肌血流增加,血中胰岛素作用加强,促进 肌细胞吸收G; 3)细胞内G利用加快有利于血糖进入到肌细胞内。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第13页
3. 运动中脂肪代谢与糖代谢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动员慢;(2)耗氧量大;(3)能效率低。 4. 运动对脂肪代谢影响 (1)提升脂肪酸氧化能力; (2)改进血脂异常; (3)降低体脂积累。 (四)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结构最主要原料,主要参加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物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代谢以氨基酸代谢为基础。 1. 人体内氨基酸起源主要有: (1)食物蛋白质消化分解产生氨基酸; (2)各组织细胞蛋白质降解出氨基酸; (3)其它物质经中间代谢转化而来氨基酸。 这些氨基酸共同组成人体内“氨基酸代谢库”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第9页
2.吸收 (1)吸收概念: 是指食物中一些成份或消化后产物经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过程。 (2)吸收部位: 食物在口腔和食道内基础上不被吸收;胃可吸收酒精和少许水分;大肠主要吸收盐类和剩下水分;营养物质吸收主要部位是小肠。 小肠结构和机能特点:(1)小肠含有巨大吸收面积和相适应结构,人小肠长度约4米,其黏膜含有环形皱襞,并有大量绒毛,绒毛上每一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约有17000条微绒毛。小肠吸收面可达200平方米。(2)食物在小肠内移动得慢且停留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随食物性质而有不一样,脂肪停留时间最长。(3)食物在小肠内基础完成了最终消化过程。
第20页
第三节 肌肉活动代谢特征及影响原因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给代谢特征(一)ATP供能连续性 肌肉工作所完成各种运动形式即技术动作,可能是周期性、非周期性、混合;也可能是间断性、连续性。在完成全部运动时,能量供给必须是连续,否则肌肉工作会因能量供给中止而无法实现。也就是说,ATP消耗与其再合成之间必须是连续性。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
第1页

肌肉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肌肉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肌肉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肌肉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极其重要的能量代谢作用。

为了能够
更深入地研究肌肉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肌肉内的各种代谢反应的细节。

首先,科学家们发现肌肉内的葡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在不同运动强度下有所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在训练时不同的身体状态会对肌肉能量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高强度的运动中,肌肉会更多地依赖短期能量代谢,从而加速身体的代谢速度,强化肌肉的立即爆发力。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肌肉则会更多地利用脂肪代谢,从而让身体状态更稳定地保持能量来源。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研究肌肉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比如,肌肉中的一种叫做AMPK的蛋白质,在肌肉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

在肌肉代谢中,AMPK会受到各种代谢反应的影响,从而起到调节肌肉代谢的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天然植物中的成分可以激活AMPK,从而提高肌肉的代谢速度,加速肌肉的能量代谢。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肌肉的线粒体也是能量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

线粒体
位于细胞内部,是身体内最重要的能量生成器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饮食改变、运动训练等方式,可以提高肌肉内线粒体数量和质量,从而加速能量代谢速度,增强肌肉的爆发力和耐力。

总的来说,肌肉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对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肌肉代谢的细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肌肉能量代谢速度,强化肌肉的爆发力和耐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在这个领域展开研究工作,探索更深层次的肌肉代谢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肌肉训练和健康维护。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6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
的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 度,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减肥的方式:一是参加运动,二是控制食物摄入量 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 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 车、“迪斯科”舞蹈等运动,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体 脂水平。 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 已发展到在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水中球 类游戏等多种运动。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8
口 腔 内 消 化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9
(二)、胃内消化:
1、化学消化:胃内的消化液-胃液,主要成分: 盐酸:胃内消化提供酸性环境,促进胃蛋白酶 原转化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主要的消化成分; 粘液:保护胃壁。 2、机械消化:为食物的暂时储存场所,食物进入 胃内5分钟后开始蠕动,以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 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主要营 养物质的排空速度为:糖类-蛋白质-脂肪。 整个胃排空时间为4-6小时。
3.运动与补糖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
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 糖效果较理想。一方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 血液转运→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一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 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还 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
40%),服用量40-50克糖。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
10%),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3
二、脂肪代谢
(一)、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 构建细胞的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保护作用。 (二)、代谢过程: 1、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血浆游离脂肪酸; 脂肪组织(储存脂); 食物中经消化吸收入血的脂蛋白。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6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7
(一)、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 咽;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 分解为麦芽糖。 2.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 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 3.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 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 4.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 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6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
的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 度,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减肥的方式:一是参加运动,二是控制食物摄入量 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 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 车、“迪斯科”舞蹈等运动,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体 脂水平。 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 已发展到在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水中球 类游戏等多种运动。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7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
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 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 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
(一)、吸收的部位:
在口腔内食物完全不被吸收;
胃内仅有水和酒精被吸收;
大肠仅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3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类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为多糖或双糖,必须经过消化为单糖(葡萄糖)后, 方能被吸 2、蛋白质: 必须经过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方能被吸收入血。 3、脂肪:是脂肪酸、甘油一酯及胆固醇的总称。 吸收过程较复杂,(不溶于水)简单说是在胆汁的作用下被分 解后吸收入血。 4、水和无机盐: 食物中的水、摄入的水、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各种消化腺分泌 的消化液中的水都是水。 自由水和结合水。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4
第七章:物质代谢
第一节:消化与吸收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
第三节:代谢为产物的排泄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5
第一节: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 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 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 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
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2
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
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 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过设 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 的恢复。耐力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 膳食中糖类总量应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有利于 糖原的恢复。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8
口 腔 内 消 化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9
(二)、胃内消化:
1、化学消化:胃内的消化液-胃液,主要成分: 盐酸:胃内消化提供酸性环境,促进胃蛋白酶 原转化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主要的消化成分; 粘液:保护胃壁。 2、机械消化:为食物的暂时储存场所,食物进入 胃内5分钟后开始蠕动,以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 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主要营 养物质的排空速度为:糖类-蛋白质-脂肪。 整个胃排空时间为4-6小时。
时34分16秒
(二).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
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 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 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 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 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3.运动与补糖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
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 糖效果较理想。一方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 血液转运→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一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 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还 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育中心 29
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关系
三者为三大营养物质; 可相互转化,但不能相互代替; 糖转化为脂肪容易,脂肪转化为糖困难
糖和脂肪可合成氨基酸(16种),但另
外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则必须从外界摄 取。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30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7
三、蛋白质代谢:
氮平衡:正常成人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一种动态
平衡状态,称为氮平衡。 正氮平衡; 负氮平衡; 需要量: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运动员和儿童稍多。 (2.5-3克) 蛋白质的补充:体内合成(24种必需的氨基酸总的16 种); 体外摄取:8种: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 酸、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赖氨酸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5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
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部分,这里只讲分
解。 一、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1、供能,机体60%的能量由糖类提供。大强度、 短时间运动时,主要由糖类供能;小强度、长 时间运动时,也是先由糖类供能。 2、细胞的结构成分; 3、调节脂肪代谢; 4、节约蛋白质供能。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6
运动生理学
2017春综2 教师:孔祥清 邮箱:yckxq@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时 34分14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本篇各主要讲授运动中的新陈代谢问题,
即物质代谢(能量的收入)和能量代谢
(能量的支出)。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七章:物质代谢
第八章:能量代谢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5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3
第七章: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
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能量物质的中间代谢;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4
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的影响
由于血液重新分配的原因,运动时及运
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胃肠的血流量减少, 导致消化能力的暂时下降。为此: 进食后半个小时后才可以运动; 运动结束后半小时方可进食。 由于运动过程中的消耗较大,因此,总 的来讲,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是有促进作 用的。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8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氧化供能。 (二)、运动对蛋白质的影响: 运动时可提供部分能量,糖元储备充足时占5 %;糖原耗尽时上升到10-15%。 运动导致骨骼肌的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因 此壮大,蛋白质的需要量因此加大,合成又 会因此增加。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5
(三)、运动与脂肪代谢:
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的特点: 动员较慢。只有糖原储量下降后,脂肪才供能。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时,脂肪的分解受到抑制。 长时间、强度较小运动时的后期,90%的能量来 自脂肪。 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改善血脂异常; 减少脂肪堆积。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19
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 糖 酵 解
糖酵解与乳酸生成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9 时34分16秒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