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下24课《石壕吏》优质课件PPT根据余映潮老师公开课实录整理

合集下载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石 壕 吏
杜 甫
杜甫,字 子美 ,唐 代伟大的 现 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 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诗史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 近居住,曾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 “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 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 工部 ”,著有《 杜工部集》。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 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 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 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 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 诗人。(《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 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 阻止差役的行为?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杜甫官职: 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
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注:司功参军,官名。唐朝时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
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
公元759年春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兵败邺城。在这种情景 下,唐王朝要想平叛仍需要征兵再战。但安史之乱造成人口损失达三 分之二以上,相州一带早已“人烟断绝法,也叫寓问于答, 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吏: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暗 妇: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明

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优质教学课件

投宿
越过 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多么 吏呼一何怒!
妇哭啼一
何苦!
对……说话
防守
书信
最近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姑且
停பைடு நூலகம்,生命结束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
离去
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归纳总结
1.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本课学习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知识点,并 总结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感谢观看
1.诗中描写兵役苛酷惨烈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 暗示“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
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暮投( 老翁(
吏呼( 听妇前致词:三男( 一男( 存者( 室中( 有孙( 老妪( 急应河阳役,(
起因: 官吏抓人 经过: 老妇人上前回话 结果: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观吏之怒
原文中哪里体现了差吏之怒?
吏呼一何怒
听妇之苦
老妪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哪些诗句感受到?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安史之乱中,邺城战役失利,唐军大败,他们 招兵再战。诗人也希望唐军胜利,所以他看着石壕 村的悲剧无能为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优秀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优秀课件ppt

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3.哪一句诗是关键句?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有吏夜捉人”是诗的关键句。
诗人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役强抓老百姓补充兵 力;前面又加上个“夜”字,更表明差役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 趁夜深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 展开。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译文:(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 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再也没 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 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 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弱,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 快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文章主旨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 的过程的描述,揭露差役的残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 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文本特色
语言高度概括
➢这首诗语言高度概括,在短短的篇幅中记叙了完整的事件,包 含着丰富的内容: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差役抓丁,老翁逾墙逃 跑,老妇出门应对,第二天天亮,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 了老妇已被抓走。而在老妇的“致词”中也包含着很多信息: 两个儿子战死沙场,孙子年幼,儿媳衣不蔽体,家境贫困。
课文研读——第三部分
8.这一个诗节有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这一个诗节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夜久”,反映出差役百般威逼、老妇 再三哭诉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是说诗人通夜为之悲伤,甚至产生了幻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25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25张ppt)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⑹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⑺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吏__呼__一__何__怒_,!妇__啼__一__何__苦__!。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为什么?
杜甫(712 -770)
2 写作背景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 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 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 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 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 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 吏”“三别”。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地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 老头儿告别 。
自主探究
1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 是 老妇人的“致词” 。
(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 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自主探究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对比 写法, 作用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3、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4、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5、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 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 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 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妇啼一何苦
差役如狼似虎,老妇悲愤凄苦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 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 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 文的作用。
老妇述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男新战死”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出入无完裙”
------衣不蔽体 贫困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只身服役 应征之苦
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古今中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是无比深 重的。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一场由盛转衰的大叛乱, 史称“安史之乱”。公元758年,为平息叛乱 , 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 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 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 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 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停止 好像
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好 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踏上
前行的路
唯独、只
天明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
人告别。

析语句 悟诗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 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暮投∕石壕(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 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yìng)∕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凄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最新近战。 死。存且偷者,生姑,且且苟偷,且暂活生且 着。。,停死止者,这长里已指生矣命!结束。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被差役
逼迫
石壕吏:你__家__的_男__丁_都__到_哪__儿__去_了__?_快__交_出__来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老婆__子__,_谁__知_道__你_说__的__是_不__是_真__的__?难__道_你__家__里_没__有_别__人__了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房_里__怎__么_有__人_在__哭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你_竟__敢__撒_谎__!_有__吃_奶__的__娃_娃__,_一__定_还__有__个_娘!赶紧交出来!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那_我__们__不_管__,_今__天_你__家__必_须__交_一__个__人_出__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停止。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道路。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文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活动一:整体感知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人物分别 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人物:老妇人和官吏。
2、请用诗中的原话精炼概括图片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石壕吏》公开课件ppt(完整版)

部编版八年级《石壕吏》公开课件ppt(完整版)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 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 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在后面妇人的致辞中并没写吏 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试补出吏的逼问。
石壕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内室是何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定有他人!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还有他人否?交出来!快交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
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
节。
























掌 效描言通

握 果写,过 感分 文 。刻理想 。析


画解象


人明补



物暗充


形结石


象合壕


的,吏


表侧的


达面语

逾: yú
戍: shù
要 求
妪 : yù
二、把握节奏
五言古体诗 夜捉人,老翁逾 ( 越过 )墙走(逃跑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 多么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上前 )致词 ( 说话):三男邺城戍( 防守)。一男附书(书信)至, 二男新( 最近 )战死。存者且偷生( 苟且地活着 ), 死者长已(停止生命结)束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 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泛指衣服)老妪( 老妇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应征 )河阳役,犹得(还能够 )备晨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课件PPT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石壕吏“捉人”,拯救老妪一家?
不是职权范围内的事情,管不了。 内心矛盾,虽然心痛老区一家的遭遇,但支持唐王朝进行的 平叛战争,希望赶紧取得最后的胜利。
探究主旨
根据你的理解,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 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残暴压 迫老百姓的行径的不满。
202X
石壕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他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他 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 困惑。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为 “诗史”。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诗篇——《石壕吏 》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完裙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
译文:听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 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 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还 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 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 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捉: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例如:捕捉、捉贼、猫捉老鼠。
“捉”暗示官吏不顾百姓意愿,强迫百姓当兵,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 霸道,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夜”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捕吏就趁入睡的黑 夜,突然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了 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精品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精品课件(共22张PPT)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 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所以“母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未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20

题幻灯片 18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 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沉重灾难,揭露 了官吏的横暴;表露 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写作手法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一代诗宗,被尊为“诗 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 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 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 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 流传最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部编版八下语文《石壕吏》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下语文《石壕吏》ppt优秀课件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 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 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 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 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 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 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藏问于答,语言 简省,突出石壕 吏的步步紧逼、 蛮横无理。
石壕吏:这我们不管!今天必须交出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整体感知
6、从原文,你可以看出老妇与官吏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物形象?
老妇: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官吏: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7、作者塑造生活苦难的老妇以及暴戾的官吏是为了表 达什么?
通过记叙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统治者爪牙的残暴, 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石壕吏》中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
老妇人和官吏 4、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
பைடு நூலகம்




整体感知
5、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困窘之苦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开端 事件、人物 —— 吏夜捉人,吏、老翁和老妇
次 第二部分(②③):故事的发展、高潮,写“致词”
结 构
的内容:老妇人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
发展、 差役 —— 怒 高潮 老妇 —— 苦
对比
服役惨景——二男战死 家中困境——媳无完裙
第三部分(④):故事的结局: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 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结局 —— 独与老翁别 —— 凄惨
6、老妇人的话围绕哪个字展开?围绕这个字,展现了 老妇人的哪些遭遇?表现了什么? 苦。①经受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 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② 生活条件之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③饱受征 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表现了战争惨烈、战争破坏、严重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石壕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 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 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 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 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 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 “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 杜牧即“小李杜”。
诗歌主旨
《石壕吏》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 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 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通读课文,说说“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 点兵”而说“ 捉 人 ”?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
总括全诗事件的句子,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之《石壕吏》示范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之《石壕吏》示范PPT课件

暮 ——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
时 间 夜 ——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

序 夜久
高潮: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齐读第一段) 交待了什么内容?
时间: 深夜 地点: 石壕村 人物: 老妇、老翁、捕吏 事件开端: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 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 24课
石壕吏
—杜 甫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积累一些 文言词语。 2.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 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涵的思想感 情。 3.感受诗人关注民生疾苦忧民忧国的 博大情怀。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 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 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被誉 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 “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 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杜甫(712-770) 《三吏》、《三别》等。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地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 老头儿告别 。
自主探究
1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 是 老妇人的“致词” 。
(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 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自主探究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⑹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⑺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吏__呼__一__何__怒_,!妇__啼__一__何__苦__!。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为什么?

第24课《石壕吏》课件(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课件(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yè)
(shù)
(yú)
(yù)
读出情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暴怒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老翁逾墙走。 一“逾”一“走”形象写出了老翁知道官吏来捉人时的紧张和害怕,反衬出官吏的凶残蛮横。
越过
多么
防守

投宿
最近
停止
还能够
读《石壕吏》,你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读出情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 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一个“夜”字,写出了官吏手段的狠毒,一个“捉人”极言官吏的凶残蛮横,从而突出了老百姓处境的凶险。
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翁逾墙
汝家有男丁何在?
尚有他人否?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 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yè)
(shù)
(yú)
(yù)
读准字句
读懂诗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 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 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 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 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 的社会现状。(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 怀。(难点)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 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 兵二十万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 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 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 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 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题解读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
• 古体诗的特征之一,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述丧乱事”“以 时为事”“以韵语记常事”的特点。 ——杨仲义《古体诗的解读》
➢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幕,主要 描绘了什么情节,并体会在这凄苦环境之下,到底发生了怎 样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如果你是一个编剧,要把《石壕吏》编排成故事剧本,请各位编 剧们任选一至两幕的内容,增加细节与合理想象,改写成一段剧 本或者小故事。
●吏:必须得交出一个人!
吏 步步紧逼 嚣张跋扈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读情
●《石壕吏》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作为华州司功参 军的杜甫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 发生逆转,当时60万唐军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 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被迫离去,在 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 统抓去当兵,心情异常沉痛、悲愤、无奈,于是就创作了《三吏》 《三别》。
➢如果你是导演,现在要让你把第二幕排成一出戏,你会怎么处理 这个场景呢?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在诗中有哪两个字可以分别概括这两个人物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炊。
“听”字领起,展开故事。 反常笔法,虚写差使。
这是故事的高潮。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 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 中,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悲 惨至此,民不聊生极矣!
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写声写形,意味悠长。
这是故事的结局。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 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听----夜久、幽咽、独
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
诗人在安史之乱之时,经新安、石壕、 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 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 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 名的“三吏”“三别”。
吏呼一何怒! 吏呼一何怒!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妇啼一何苦! 妇啼一何苦!
(重读、复读,对比,蛮横与悲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描述生动,着力渲染。 概写场景,承上启下。
这是故事的发展。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
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
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

朗读指导
石壕吏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听吏妇呼前一致何词怒:三,男妇y邺啼è城一sh戍何ù。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yù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

背景资料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 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 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 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 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 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 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结构梳理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

事序幕(开端)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
愿服役(发展、高潮)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 绵无尽(结局)
揭露封建统治 反映深重灾难 同情劳动人民
主旨探究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 故事,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 乱”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的感情。
2.“有吏夜捉人”交代了哪些内容?
“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可见 当时兵役之苦、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并且是 “夜捉人”说明了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都 躲避战乱和抓丁。
3.“老翁逾墙走”一句有什么作用?
“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 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4.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 句?
投宿
越过 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
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 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上前 说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深情。
•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妇无裙,翁 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 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
• 每一句都让人们惊心动魄......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 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 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 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听字领起,展开故事,反常笔法,表现老妪;
• 藏问于答,虚写差吏。
• 长已矣:永远完了
•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老妇人
• 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 犹得: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 含情描述,余味悠长。
石壕吏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 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 陵。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 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 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 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 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 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 一代诗宗,被尊为“诗 圣”。
• 一何:何其、多么 • 怒:凶狠 • 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 新:最近
段的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 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句的品味
• 每一句话有丰富的表现力
• “有吏夜捉人”,写出了抓人的狠毒与充满暴 力。
• “老翁逾墙走”,表现了人民深受的抓丁之苦 和昼夜不安。
• “吏呼一何怒”,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 • “妇啼一何苦”,描述了老妇心中的无限悲苦。 • “二男新战死”,写出了酷烈的战争。 • “出入无完裙”,表现了战争的无边祸害。 • “如闻泣幽咽”,透露出一片凄凉的情景。 • “独与老翁别”,形成照应对比,叙述中含无
• 《石壕吏》描叙的就是杜甫于公元759年 在河南所遇到的唐军残暴抓人充军的故 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理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深沉 重音
语气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理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且偷生:苟活一天算一天
• 长已矣:永远完了
•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老妇人
• 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 犹得: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夜久:夜深了 • 泣幽咽:(有人)在低微断续地

• 登:踏上 • 前途:前行的路 • 独:唯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 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 点明时地,人物出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承上启下,对照分明; • 生动描述,着力渲染。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有孙母未去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墙
走,老妇出门看。
• 暮:在傍晚 • 投:投宿 • 吏:差役 • 逾:越过,翻过 • 走: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 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 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 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 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 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 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 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 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 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 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 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 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 流传最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