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对顶角学案
对顶角导学案_(1)
9.4对顶角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努力学习数学语言,能用一些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某些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1、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
2、能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1、观察纵横交错的公路、立交桥、风车的图片,回答哪些地方是交错的,哪些地方是平行的。
2、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相交线、平行线的实例。
(二)、探究新知1、对顶角的概念?(小组探究,你们行)归纳、总结: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三看”:①、看②、看③、看反馈练习:如图∠1与∠2是对顶角吗?2、问题:既然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小组探究,尝试用步骤,你们能行)如图:(三)、精典例题:1、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射线OE是∠BOD的平分线,已知∠AOD=110°,求∠COB,∠AOC,∠BOE,∠EOD的度数。
2、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如图所示,图中∠1与∠2是对顶角吗?练习: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的对顶角是,∠4的对顶角是。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OC+∠BOD=118°,则∠AOD= 。
(四)、谈一谈,你的收获;你的困惑?(只有反思才有收获)(五)、当堂达标1、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有()个。
A、0B、1C、2D、3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如果∠COB=90°,∠FOB=27°,则∠EOC= 。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E=90°,OF平分∠AOE,∠1=25°30′,求∠3与∠2的度数。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余角、补角、对顶角概念的混淆,难以区分。
2.在角度计算方面,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不够熟练。
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讲授新知
1.概念讲解:
-余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的两个角称为余角。
-补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的两个角称为补角。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位于直线对面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2.性质说明:
-余角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的性质: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
-基础练习:设计角度计算的基础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
-提高练习: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知识解决。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课堂所学,计算以下给定角的补角和余角:
对顶角初中教案
对顶角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3. 能够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对顶角的识别和判断。
教学难点:1. 对顶角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转换。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几何图形工具;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新课:介绍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举例说明:展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对顶角;3. 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出两个交叉的直线,并标出对顶角。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对顶角的定义:对顶角是指两条交叉直线上的两对相对角,它们的度数相等;2. 讲解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即它们的度数相等;3. 示例讲解:通过几何图形,解释对顶角的性质,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4. 应用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几何题中找到对顶角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练习题:给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顶角,并计算它们的度数;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解答和讲解;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对顶角进行解决;4.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3. 提问回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顶角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些关于对顶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正确解答,如有疑惑可以请教家长或同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4对顶角导学案
9.4《对顶角》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相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
三、教具准备
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P13-14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1.如下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图中共形成了几个角?分别表示出来?
2.下图中有哪些对顶角?
3.什么是对顶角?
4.你能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
5.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如何论证?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射线OA是活动的)
(三)拓展提升:
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如下条件,求∠l、∠2、∠3、∠4的度数.
(1):把∠l=40°变为∠2-∠1=40°(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3):把∠1=40°变为∠1 :∠2=2:9 (4):把∠1=40°变为∠1=平角
(四)达标检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5页习题9.4A组第1、2、3题.。
初中数学对顶角图解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图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应用对顶角;3. 掌握对顶角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对顶角的证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顶角的证明方法。
教学准备:几何画板,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三角形ABC,其中AC和BD是交叉线,交点为E。
2.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ABC中的角A和角C,角B和角D。
3. 提问:角A和角C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角B和角D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对顶角的定义:在两条交叉直线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相对角互称为对顶角。
2.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对顶角。
3. 讲解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对顶角的证明过程。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对顶角的定义、性质和证明方法。
2. 强调对顶角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对顶角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其克服对顶角证明方法的难点。
《对顶角》参考教案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自学课本16页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哪些条件?图2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对对顶角?请在图2中找出来。
(3)在课本16页图8-18的风车照片中你能发现对顶角的形象吗?你还能举出
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如:剪刀、推拉式防盗门、伸缩式衣架、加号、乘
号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多举一些实例,加深对对顶角的理解)
(4)如下图,∠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个性化设计:
设计意图:
本组题目是巩固对顶角概念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在图形中辨
认对顶角的要领,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使学生加深印象。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吗?你能把它们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画出来吗?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
本上画出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图形。
图1
在两直线相交的图形中共形成了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之间有
没有特殊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一问题——出示课题。
所以∠BOD=∠AOC=70°
因为OE平分∠BOD
所以∠BOE=∠EOD=∠BOD= ×70°=35°
变式:若给出的是∠BOE=30°,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熟悉并学会书写格式,并能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个性化设计:
(三)学以致用:
先让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以上题目后,小组再相互讨论答案,最后教师选
派小组代表统一答案,讲解疑难。
初中对顶角相等教案
初中对顶角相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定义,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对顶角的定义。
2. 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对顶角的识别。
2. 对顶角相等性质的证明。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几何图形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角的定义、性质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顶角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对顶角的定义:在两条相交直线的同一侧,位于交点两侧的两个角互称为对顶角。
2. 展示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对顶角。
3. 讲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即两个对顶角的度数相等。
4. 通过几何图形,展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对顶角是否相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对顶角的定义和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难点?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顶角的定义和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使学生掌握了这一重要几何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几何知识。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看法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看法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顶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和判断。
教学难点:对顶角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对顶角;2. 学生分享找到的对顶角,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对顶角的定义:在两条相交直线的同一侧,位于交点两侧的角互为对顶角;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几何图形,观察并验证对顶角的性质;3.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对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顶角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对顶角在几何中的重要作用;2. 推荐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对顶角的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对顶角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对顶角的教案华东师范大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顶角的概念,掌握顶角的性质,能够识别和计算顶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 顶角的识别和计算。
教学难点:1. 顶角的性质的理解。
2. 顶角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角?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顶角。
二、新课讲解1. 定义顶角:在平面几何中,一个角的两边如果互相垂直,那么这个角叫做顶角。
2. 展示顶角的性质:a. 顶角的两边互相垂直。
b. 顶角的大小等于90度。
3.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顶角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顶角?2. 计算题:求下列图形的顶角大小。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顶角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2. 强调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课后思考: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顶角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顶角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顶角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年级数学下册《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2.能够正确识别并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对顶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并能运用到几何证明中。
(二)教学难点
1.对顶角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对顶角。
2.对顶角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掌握证明方法。
针对教学难点,我还设想以下具体措施:
1.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制作模型等方法,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对顶角。
2.在对顶角性质的推导和证明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角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证明方法。
3.结合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提高解题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对顶角是在两条交叉直线上,位于交叉点两侧且不邻补的两组角。
2.能够识别并正确标记对顶角,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理解其证明过程,并能够运用到几何证明题中。
4.学会运用对顶角性质进行角度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对顶角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对顶角例子,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桥梁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利用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对顶角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对顶角的概念。
七年级数学下册《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对顶角的性质和运用。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对顶角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对顶角及其性质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掌握对顶角的知识。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对顶角的应用,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必做题:
-课本习题: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习题1、2、3。
-生活观察: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应用了对顶角的场景,并简要说明其对顶角的特点和作用。
2.选做题:
-提高题:根据课堂学习,尝试完成以下几何证明题:
a.已知:如图,AB ∥ CD,BE ⊥ AB,CF ⊥ 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B = ∠CFD。
4.举例说明对顶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对称美、几何图形的绘制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对顶角的性质?
b.如何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c.对顶角与其它类型的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通过课后访谈、学习日志等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4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对问题的引导和解答,使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顶角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对顶角实例,如建筑物、道路交叉口等,引导学生关注对顶角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对顶角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实际场景中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对顶角,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对顶角,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在教学设计上,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自主发现对顶角的性质。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4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对顶角”,是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的学习。对顶角是基本几何概念之一,对于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对顶角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角的概念,了解了角的分类,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顶角的概念较为抽象,性质的证明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初一数学教案之对顶角.doc
初一数学教案之对顶角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通过对顶角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5.1.1《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巩固和加深理解。
2.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强调对顶角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后续几何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对顶角。
2.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的存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导向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明确对顶角的含义和特点。
2.结合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对顶角的性质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
2.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
2.培养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对顶角解释和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通过对顶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何图形中的对顶角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对顶角的发现和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顶角学案
5.1.1对顶角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成功目标1.了解掌握对顶角的概念,并会判断哪些是对顶角。
(重点)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并会运用此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3.会用简单的几何语言解决简单题目。
二、成功自学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1,∠2,∠3,∠4角∠1和∠2 ∠2和∠3 ∠3和∠4 ∠1和∠4 位置关系数量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1和∠3,在位置上是________(相邻/相对)的,数量关系是______(相等/不相等)的,∠2和∠4,在位置上是________,数量关系是______。
3.∠1和∠3,具有_____________,且∠1的两边OA、OC分别为与∠3的两边OB、OD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对顶角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顶角性质的几何语言:∵∠1和∠3是对顶角∴∠1=∠3三、成功合作1.(4分)判断下列各图中的角是否是对顶角。
(1)(2)(3)(4)2.(4分)写出下列图中的对顶角。
第3题第4题3.(3分)如图,∠1和∠3是对顶角,∠1=180°-α,∠3=35°,则α=_________°4.(3分)如图,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95°,∠2=32°,则∠BOE=______°5. (7分)如右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OE 平分∠AOD,∠FOD=90°(1)图中∠AOF 的余角是________(把符合条件的角都填出来);(2)如果∠AOC=160°,可得∠BOD=______度;(3)如果∠1=32°,求∠2 和∠3 的度数.四、成功示学星空夜空亮,人多智慧广,合作怎么样,展示知弱强。
【学案】5.1.1对顶角
第5章第1节对顶角【教学目标】:1、了解对顶角的概念机对顶角的性质,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的概念,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的性质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顶角的概念,识别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
难点: 会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通过观察思考、结合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教材P13---14练习之前的内容,并尝试完成下面问题:1、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AB、CD,让这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它们共形成几个角?2、一般的,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3、对顶角的特点:。
4、在纸上让学生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量出所成的四个角的度数。
总结:对顶角的性质:5、自主完成例1并对照二、精讲点拨:如图2-4,已知∠α+∠β=80°,求∠α,∠γ的度数.图2-4三、对应训练:1、如图2-5,已知直线AB,CD交于点O,OE平分∠BOD,若∠3︰∠2=8︰1,求∠AOC的度数.图2-52、课本P162 练习1、2四、反思拓展:如图,五、系统总结:1、总结知识;2、总结方法 六、限时作业:达标率:_________1.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1,共有________对对顶角.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 .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它们一定不是对顶角C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D .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4.如图2-2,图中对顶角共有( )对. A .6 B .11 C .12 D .13图2-1 图2-25.如图2-3,已知直线a 、b 相交,∠1=2∠2,求∠1、∠2、∠3、∠4的度数.图2-3 A DBEC O 已知直线AD 与BE 相交于点O ,∠DOE 与∠COE 互余,∠COE=62o ,求∠七、作业布置:教材P162习题9.3 B组1、2。
对顶角学案
5.1.1《对顶角》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顶角,并会判断哪些是对顶角。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此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简单的几何证明语言进行叙述。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如果∠1+ ∠2=1800,则∠1与∠2是——————2)已知∠1=300, ∠2是∠1的邻补角,则∠2=————3)如果BP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C =400,则∠ABP=—————— 4) ∠1与∠2互为补角, ∠3与∠2也互为补角,则∠1 ——— ∠35)观察上图中∠AOC 和∠BOD提示:顶点的关系,边的关系。
结论:像这样两个有 的角,其中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是的射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于是我们在上图中可得到:∠AOC 与∠BOD 是对顶角∠AOD 与∠BOC 是对顶角反馈练习:练习1.下列各图中的角是否是对顶角?(1 (2)(3) (4)练习2.找出图2中∠AOE ,∠BOD 的对顶角。
∠AOE 的对顶角是 ∠BOD 的对顶角是练习3.说出图3中的对顶角.图3中对顶角有:(图2) (图3)操作:每个同学画一对对顶角,分别量出它们的度数。
猜想: 证明:结论:如果两个角是 ,那么这两个角 。
简单的说:对顶角相等。
(二)应用新知例题:已知: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O ,∠AOC=120°,求∠BOD ,∠BOC ,∠DOA 各为多少度?ABC DO 1234 ACDEFGACO练习4:如图: ∠AOE=40°, ∠BOD=90° 那么,∠DOF =----- ∠EOC=----- ∠BOC=----- ∠EOD=----- 练习4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G 平分∠BOC , ∠ BOG=68°,求∠AOD 。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让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1)什么叫对顶角?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四)当堂检测:1、下列语句错误的有( )个.(1)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3)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互补(4)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2、如图,已知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则∠AOD 与∠________是对顶角,∠BOD 与∠________是对顶角。
七年级数学上册《对顶角》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图(2)中有对对顶角,分别是。
若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所成的角中有对对顶角。
若四条直线交于一点,所成的角中有对对顶角。
若n条直线交于一点,所成的角中有对对顶角。
二.想一想: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三.学习例题:如图,AB,CD相交于点O,∠DOE=90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OC=72º.求∠BOE的度数。
江苏省泗阳实验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对顶角》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学什么
怎么学
一.议一议:
(1)用剪刀剪东西时,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图1简单地表示为图2,那么∠BOD与∠AOC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你的理由吗?
图1图2
说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BOD与∠AOC有公共顶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已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C,且∠AOE=35°,你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与同学交流.
变式练习:如上图,AB、CD相交于O,OE是∠AOC的平分线,且∠BOE=14OO求∠AOD的度数
整洁得分
通过剪刀实物直观、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结合图2自然引入对顶角的概念.
理由是:同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与角的位置有关
学怎样
1.判断下列各图,∠1与∠2是否是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2.直线AB、CD相交于O,且∠AOC+∠BOD=120º,求∠AOC的度数。
C B
O
A D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AOC=700,∠1=250,求∠2的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学案
8.4对顶角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性质的过程,培养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能力;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学习重点
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
学习重点:辨认对顶角、用对顶角性质解题。
学习难点:对顶角性质的实际应用。
三、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平角?平角等于多少度?
“平角就是直线”对吗?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补角?
3、补角有什么性质?
4、生活情景问题
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
(二)新知探究
1、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点O,如果不记图中的平角和周角,它们共形成了几个角?
(1)、观察这些角,它们的顶点具有什么特征?
(2)、观察∠1与∠2,你发现它们的两边具有什么特征?
(3)、观察∠1与∠3,你发现它们的两边具有什么特征?
2、邻补角
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顶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顶角
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顶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顶角满足的条件:
一、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
二、有公共顶点;
三、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
对顶角,缺一个条件都不行.
5、你能画出∠AOB的对顶角吗?
6、下图中的∠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7、实验与探究
实验一:
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直线,用剪子剪下它们所成的四个角,比较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实验二:
再用量角器量一下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8、你能得到数学知识进一步说明对顶角∠1和∠3的大小关系吗?
9、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理吗?
10、例1: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 射线OE是∠BOD的角平分线,已知∠AOD=110°, 求∠COB,∠AOC,∠BOE,∠EOD的度数.
11、试一试判断正误
(1)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
(2) 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不相等. ()
(3)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4) 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三)、随堂练习
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2、下列各图中∠1、∠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
(四)、达标练习
1、如图,图中对顶角共有()对.
A.6
B.11
C.12
D.13
2、如图,直线AB、EF相交于点D,∠ADC=900。
(1)∠1的对顶角是_______;∠2的余角有___________。
(2)若∠1与∠2的度数之比为1︰4,求∠BDF的度数。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OD +∠BOC=2200,则∠AOC为
多少度?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交流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
哪里是你的疑点与难点?课下与同学们交流。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