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宏观区域内城镇群的 分布形态;第二层次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即城市的平面型 式和立面形态;第三层次是城市内部的分区形态。通过城市形 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 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城 市形态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城市规划学分支学科。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 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 (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 (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 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 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 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 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 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 生物学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 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 1899)、索尔 (Sauer, 1925)、和康泽恩(Conzen, 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 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 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 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 1982; 贺业锯, 1985; Sit, 1995;Wu; 1993; Xu, 2000)。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 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 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 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 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 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 “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 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 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 置。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 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 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 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 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城 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 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 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 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 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城市形态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圣马可广场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 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 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 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 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 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 态结构。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 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城市形状(urban form)、 城市型式(urbanpattern)和城市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 们间具有密பைடு நூலகம்的内在联系。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 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 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城市形态 则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 反映。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后面理论做准备 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 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 姆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 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 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 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 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 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 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 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 大的创造。
城市形态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城 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骨架是交通轴线 和水系轴线,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按 城市交通轴线分类、城市形态具有放射型、坏型、环状放射型、 方格型、树枝型、平行型、扇型、星型、卫星型、星座型、连 环型、环绕型、带型等多种型式;按城市水系轴线分类,具有 带型、分流型、合流型、放射型、分散型、中央岛型、中央分 离型、树枝型等型式。
《城市形态》
书的作者试图回答一个也许很天真 的问题——“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
基本概念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 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北京这样地势平坦、依据“理制城市”规划的整齐划一的城市, 我们也能体会到“三山三海五园”独特的山水空间气息,并由 此形成清晰的城市空间意向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城西 北依燕山山脉,东南为华北平原,潮白河与永定河从东西两面 夹城而过。规划中充分利用了水面多的优势,将什刹海、北海、 中南海三大湖面圈入城市中心区。故宫紧邻水侧,并用人工堆 积成景山,利用山和水组织城市主要轴线,布置城市宫殿建筑 群和至高点,并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在东西南北布置天、地、 日、月坛等建筑与中心建筑群相呼应。以四合院为主的大量民 居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中。城西建设有大批园林:如颐和园、圆 明园等,与城中“三海”贯穿的自然园林区相衔接,使人工环 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得天衣无缝。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约条件, 形成不同的城市布局。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目标:发展一套范围有限而一 般性的理论,尽可能囊或所有形态问题,这将会成为我们讨论 什么是一个好城市时,除了僵化教条之外的另一个可选准则。
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由村落—镇—小城 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自然渐变规律;②城市内部形态;③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