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诗学思想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谦益诗学思想简析

摘要: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诗文大家,学界历来研究较多,尤其对其降清后的文学活动、诗学思想及其人格的评价关注较早,本文仍以其诗学思想为探讨对象,主要从创作主体及作品本身要求两个角对其灵心、世运、学问的思想进行简析,这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钱氏诗学思想及其对清代诗歌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钱谦益;诗学思想;主客体

关于其诗学思想,钱氏一生写了不少关于其的意见,主要收录于《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小传》及部分诗歌的序跋中,主要体现和论述“灵心、学问、世运”的诗学观念。灵心是指作者的气质禀赋,一种自觉的、天才式的文学敏感;学问是一种人力的标志,通过后天的对经史的学习与反思而获得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的认识;世运则是指在客观现实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体验。本文主要从作者、作品两个角度阐述钱氏诗学思想。

一、从创作主体论角度看钱氏诗学观

创作主体针对作者本身而言,是对作者主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学识修养则是创作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其诗文成败之关键,正如黄宗羲先生在《诗力题词》中所言:读经史百家不见诗,而诗在其中。以下从作家修养的角度进行论述。(一)具备深厚的学问功底谦益在《华闻修诗草序》中说:苏子瞻《惠山泉》诗云:“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遇隙则发现,臭味实一族。”余尝持此以诗论,以谓古人之诗,奇正浓淡,万有不齐,要其空中、满腹,遇隙而发见其一也。不然者如潦之水,不足一灌一畦,求其瓶,走海内,岂可得乎?。钱氏指出满腹经纶是其“发见”的基础,诗好如“空中乳水”,“遇隙”而发,而不是“如潦之水”所能达到的,强调唯有“求其瓶,走海内”,饱学多识,才能言之有物。

钱氏在《冯己苍诗序》也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取我由衷,得若神表。文外之旨,但见情性,不读文字。严羽卿以禅喻诗,归之妙悟,此所谓自得者乎?说约者乎?深造也,则登山之蹊,渡水之筏也。”(《牧斋初学集》卷四十)又说“经之以史,纬之以规矩,文章之能事备矣”。(《有学集十九》十九,《周孝逸文稿序》)

于此钱氏论述了博学、深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经之以史,纬之以规矩”,若能饱学“经纬”,作诗就如同之用于“登山”,筏之用于“渡水”。指出为诗必从重学开始,通经汲古,提高自我修养,方能具备为文之能。

(二)有较高的气质禀赋气质禀赋属于“性灵”的一个重要方面,认为有诗之诗需要一点与生俱来的才气。其在《题闻照法师所藏画册》中说:“古之善画者,以山河、城郭、宫室、人民为吾画笥,以风云、雪月、晦明为吾粉本,不知此世界中山河大地、水陆空行,一切为唯食中之相分也。画家之心,玲珑穿漏,布山水于行间,吐云雾于笔底,一切唯食中之见分,从觉海澄圆、妙明明妙中流现侧出者也。”

于此前世指出“山河大地”、“城郭宫室”源于心灵,画家只不过是依据自己的心灵作画,尽管他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这与他《答李叔则书》中所说“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华交相击发,而文章之变无穷矣”有相通之处。“人心精华”包括后天的学问与先天的禀赋,“天地变化之世运”也要归结于“人心之精华”,可见“人心之精华”也乃为文之关键,而绘画源于心灵之看法同样肯定了心灵之于为文的重要影响。

钱氏在《致李君实恬致堂集序》中也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心灵结

习而成者也”。(《初学集》三十一)认为文章此乃“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心灵”完美结合的结果,突出了心灵情志对于创作之重要。又言:“古之为诗者,必有深情积蓄于内,奇遇薄射于外,轮囷结蔷,朦胧萌折。”(《初学集》三十二,《虞山诗约序》)“诗者,志之所之也。陶冶性灵,流连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者而已。”《初学集》三十一,《范玺卿诗集序》)其中都肯定主观之情性在诗歌创作中的关键地位,为诗是内心情性外化的结果。

(三)别裁伪体,转益多师“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是杜甫著名诗论《戏为六绝句》中所提出的观点。“别”,指辨别;“裁”,裁而去之;“伪”伪诗、劣诗,即别裁真伪,格量是非之义,“转益多师”即要求广泛的学习、揣摩历代优秀作家作品,并借鉴他们的优秀创作经验。而钱氏也以杜之诗学为其诗学主张。

谦益在《曾房仲诗序》云:房仲有志于是,余敢以善学之一言进焉。杜有所以为杜者,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者是也。学杜有所以学杜者矣,所谓别裁僞体,转益多师是也。舍近世之学杜者,又舍近世之訾警学杜者,进而求之,无不学无不舍焉,于斯道也,其有不造其极也乎?钱氏指出,“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是一种“善学”的表现,从而要求诗人做到“转益多师”。

钱氏在《徐元叹诗序》中写到“呜呼,诗难言也,不识古学之从来,不知古人之用心,而矜其所知,此所谓以大海内于牛迹者也,先河后海,穷源溯流,而后为体始穷,别裁之能始毕矣”在此钱氏提出了别裁为体之方法,即“先河后海,穷源溯流”,乃寻求诗之根本。

二、从作品本体论角度看钱氏诗歌标准

作品本体论即作用于作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与价值等方面要求来探讨钱氏诗学思想,具体如下:

(一)言之有物,作“有诗之诗”“有诗之诗”,指钱氏所说的“真诗”,在《季沧苇诗序》云:“有真好色有真怨诽,而天下始有真诗。”《陆敕先诗稿序》中也说:诗者,情之发于声音者也。(有学集十九)故钱氏之“真诗”是指体现真情、真物之诗。

钱氏曾云:“佛言众生为有情,此世界为情世界。儒者之所谓五性,亦情也。性不能不动而为情,情不能不感而缘物。故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陆敕先诗稿序》)道出了诗的情感性特征,并且强调了情感的现实性与真实性,能“性动而为情,情感而缘物”。要求诗歌有充沛真实的情感。

同时钱氏在《陈古公诗集序》中也说:今之为诗者,矜声律,较时代,知见封固,学术柴塞,片言只句侧出于元和、永明之间,以为失机落节,引绳而批之,是可与言诗乎?(《有学集》十八)于此反对专从形式格律论诗,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在《汤义仍先生文集序》中又申其义云:“《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辞立其诚”,皆此谓物也。(《初学集》三十一)从而要求言之有物,以诚警之意言已存之物。(二)体现世运之本从诗歌功用的角度,钱氏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同时也影响现实,诗歌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诗的记事载言功能。

钱氏在《彭达生晦农草》中说:文章之衰,有物使然,虽有才志士不能抗之使高,激使之壮也。这里所说的“物”是现实社会、时代政治、社会风俗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指出文章之盛衰与时代现实密切相关。

在《胡致果诗序》中说: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辈愤皆于诗发之。驯至于少陵,而诗中之史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