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
本课时主要研究硝酸化学性质和酸雨及其防治。
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1、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道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1、通过对浓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强化学生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
2、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酸雨的概念。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准备实验仪器药品,查找酸雨的相关知识。
一、硝酸课件投影:黄金大劫案之王水溶金GIF动图。
教师讲述: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叫做王水,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教学目的•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掌握氮气的制备、性质及利用;•了解氨的制备、性质及利用;•了解氮的含量测定方法;•掌握硝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及常用反应;•了解硝酸盐、硫酸盐及氯化物的检验方法。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释相关的化学术语;•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仪器和操作基本技能;•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1.氮气的制备、性质及用途;2.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3.气态氮化合物(一氧化二氮、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与用途;4.氮的含量测定方法;5.硝酸及硝酸盐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6.硫酸及硫酸盐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7.盐酸及氯化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8.盐酸、氢氯酸及氯化铵的检验方法。
2. 教学过程(1)氮气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氮气制备方法:通常通过空气经过压缩、冷却、干燥、吸附等处理后分离氮气得到。
氮气性质与用途: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燃,不支持燃烧,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
氮气在冷却、运输、保护食品、电子工业、珠宝加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氨的制备方法:•沸腾氨法:将氨水加热至沸腾并通入气体,通过水汽的输送实现氨的制备;•钙氰胺法:将氨水和氯化钙经过反应得到碳酸钙和氯化氨,再经过脱碳得到氨。
氨的性质:氨气味刺激,容易溶于水,在常压下易液化为无色透明液体。
不易燃烧,在空气中遇火源或高温会爆炸。
氨的用途: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医药和制冷技术等方面。
(3)气态氮化合物(一氧化二氮、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与用途一氧化二氮代表性质:无色、无臭、味微甜,在高温下易自燃。
一氧化二氮用途:一氧化二氮主要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等。
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三氮化二钙又称氮化钙,是一种白色、无定形的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磁性、透明性等特性。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氮分子及其化合物的成键方式;2.了解氮分子在生物和工业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氮的成键方式;2.氨、硝酸和氮肥的结构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1.硝酸的制备;2.氮肥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解氮和氮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应用;2.示范法:对氮分子的结构、硝酸的制备和氮肥的应用进行演示;3.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氮的特点及成键方式氮是一个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7,属于非金属元素。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惰性气体,占空气中78%的比例。
氮分子由双原子氮原子(N2)组成,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通过三重键相连。
2. 氨的结构与应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属于碱性物质。
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形,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在平面内呈三角形分布。
氨在生产硝酸、合成尿素、制造人工纤维等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在农业上也可作为优质肥料。
3. 硝酸的制备及结构硝酸是一种无色、强酸性液体,为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化合物。
制备硝酸的常见方法是通过硝化反应,将硝酸盐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硝酸。
硝酸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
其中,氮原子与3个氧原子连接形成一个亚硝酰基(NO2),与氢原子连接形成亚硝酸基团(NO3)。
4. 氮肥的应用氮肥是以氮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肥料,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尿素是一种含氮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工业上,丙烯腈是一种含氮化合物,可以用于制造丙烯腈纤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绍了氮分子及其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应用。
学生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的形式,理解了氮的成键方式、硝酸的制备和氮肥的应用,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2.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利用颜色和字体的大小来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词,使板书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引入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化肥工业中氨的合成和尿素的制备,让学生了解氮及其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讲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时,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我将氨气(NH3)比喻为“分子级的肥皂”,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性质。其次,我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氮及其化合物的制备过程,增强了实践能力。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课堂管理方面仍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纪律问题,如不遵守实验规则、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容易走神。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采取多种互动方式,如提问、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将注重课堂纪律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将注重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氮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单元 5 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氨和铵盐的性质。
教材通过浓硝酸的的颜色以及氨的喷泉实验,让我们认识氨的的结构和性质。
氨及铵盐是氮组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氨就是我们身边的元素,我们身边的化肥以及身体中,都有氨及铵盐的影子,通过氨的喷泉实验,引出氨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氨以及铵盐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Vwijb4Hj2另外,在氨以及铵盐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物。
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负责,也要对我们的环境负责。
在介绍氨以及铵盐的性质与应用时,不止看到化学对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要关注化学对我们带来的负面效果。
而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还要从化学学科入手,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解决我们的黄精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节安排了“氨-----NH3”,“铵盐”,这两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氮的氨以及铵盐有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氮喷泉实验,了解氨水的化学性质,同事要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对于铵盐,使我们农作物的一种重要的氮肥,要认识铵盐在农业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铵盐的使用,要注意使用安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喷泉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现象和结构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喷泉实验的原理,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20232024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案
课题: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雷雨茂盛的庄稼课标要求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的氧化物的主要性质,结合真实情境认识氮的氧化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及应用【情景导入】学习过程设计某山谷经常电闪雷鸣、雷雨交加,但树木、灌木、草等植被非常茂密,但很少有人敢进入这个山谷。
你能解释该山谷植被茂密的原因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氮的氧化物。
【问题探究D1.No和NOz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收集?说明原因。
提示:常温下NO能与O?反应,只能用排水法收集;NO,能与水反应生成N0,故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2.NO?转化为No的变化中,NO?只能作氧化剂吗?提示:NO?与水反应转化为No的同时生成HN(λ,NOz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问题探究2】某山谷经常电闪雷鸣、雷雨交加,但树木、灌木、草等植被非常茂密,但很少有人敢进入这个山谷。
你能解释该山谷植被茂密的原因吗?提示:雷雨天时在闪电的作用下,空气中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0,然后发生NOfNO2fHNO3的反应,HNOs随雨水进入土壤,为植被提供了丰富的氮肥。
【问题探究3】1.要使充满N(λ和。
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水槽中,让水充满试管,必须按什么样的体积比混合?提示:由3NO2+H2O===2HNO3+NO和2NO+O2==2NO2得4N02+02+2⅛0===4HN03,即当NOZ和。
2的体积比为4:1时可完全溶于水。
2.将IOmL充满NO?和O?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反应停止后试管内剩余2mL的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为多少毫升?提示:①若剩余的是N0,由反应3NO2+H2O=2HNO3+NO,得NO2体积为2mLX3=6mLo则原有。
2体积为(10mL-6mL)×^γ=0.8mL0②若剩余的是。
2,则有10mL-2InL=8mL叫和的混合气体按反应4NO2+O2+2HQ=4HNO3进4行。
高一化学(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2)-1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氮及其化合物(2)
学科 教材
化学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书名:化学必修第二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6 月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姓名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单位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
巩固练习,复习提高。
然界中的转化与“雷雨肥田”有关的是( )
A.K
B.N
C.P
D.C
例2
例 2.在 NO2 与水的反应中,( ) A.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NO2 只是氧化剂 C.NO2 只是还原剂 D.NO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其他略
通过 NO 和 NO2 的性 质学习,学会工业脱 硝方法,感受化学学
科的价值。
学生分析上述有关 NO 和 NO2 综合应用的四个问题, 深化理解 NO 和 NO2 的化学性质。 “雷雨肥田”的原因分析
三、NO 和 NO2 性质 的应用
放电
①N2+O2=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通过 NO 和 NO2 的应 用学习二者化学性质
四、NOX 的 来源、危害
变化的奇妙。 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环节 一、引入
二、NO 和 NO2 的性
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主要教学活动 1998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 NOX 在治疗疾病中的突出作用 【实验 1】NO 和 O2 反应: 学生分析该反应中的反应现象、氧化剂、还原剂、电子 转移,以及通过性质分析收集方法。 【实验 2】NO2 和水反应 学生分析该反应中的反应现象、氧化剂、还原剂、电子 转移,以及通过性质分析收集方法。突出该反应的歧化 反应特点。明确工业制硝酸的原理。 【实验 3】NO 和 NO2 性质综合探究 ①在一支 50ml 的注射器里充入 20ml NO,然后吸入 5ml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5.2 氮及其化合物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5.2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的固定及其类型;(2)掌握氮气、氨气、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应用;(3)了解氮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与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在构建氮及其化合物等有关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会提炼化学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能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氨的性质及制备、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2.教学难点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二、教学过程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师】以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为什么雷雨天庄稼会长得好呢?这就涉及到氮的固定的知识了,我们一起来学习!PPT】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硝酸盐,植物生长需要O NH3•H O NH4+ + OH+ HCl = NH4ClSO4= (NH SO44NO + 6H2O+ 5O2催化剂△【师】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根,溶液显碱性,所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氨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可用浓盐酸检验氨气。
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杯,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师】除了氨还可以用哪些物质做喷泉实验?氯化氢气体与水或氢氧化钠溶液、氨气与水或盐酸、CO2(Cl2、H2S、或SO2)与氢氧化钠溶液、NO2和O2与水。
【师】氨有哪些用途?【学生】①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②液氨可做制冷剂。
【板书】四、氨的制备【师】如何制备氨?我们有三种方法:【展示PPT】方法一铵盐与碱共热实验原理: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 + 2H2OO NH四.板书设计5.2硫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一、氮气二、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①NO2和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4NO2 + O2 + 2H2O=4HNO3 V(NO2):V(O2)< 4:1 剩余O2V(NO2):V(O2)= 4:1 恰好完全反应V(NO2):V(O2)> 4:1 剩余NO②NO和O2同时通入水中的计算:4NO + 3O2 + 2H2O=4HNO3 V(NO):V(O2)< 4:3 剩余O2V(NO):V(O2)= 4:3 恰好完全反应V(NO):V(O2)> 4:3 剩余NO③NO、NO2、O2混合通入水中可先将NO和O2转化为NO2,在按上述分情况讨论。
【教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课题名称:氮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NO和NO2的物理性质和常见的化学性质;2、初步学会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从化合价角度猜想NO2形成硝酸的过程,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推测出NO2与水反应的产物,进一步总结NO2的化学性质;2、通过对NO形成HNO3过程的分析,从化合价角度总结NO具有还原性,并能推测出NO还具有氧化性,提出验证NO氧化性的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依据NO和NO2的化学性质,提出常见的处理氮氧化物废气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这句话的涵义。
教学重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NO2形成HNO3的过程猜想及对验证实验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启发讲授、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介绍酸雨的危害及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从科学角度思考乐山大佛闭眼的真正原因通过新颖的事件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体会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定义、成分及污染物介绍酸雨的定义及主要成分展示中国某天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的一些常见污染物展示试管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气体思考造成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的污染物观察NO和NO2的颜色让学生通过氮氧化物推测可能形成硝酸,通过二氧化硫推测可能形成硫酸,进一步体会元素观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酸雨的形成原因问题1:NO2在大气中如何形成HNO3型酸雨?将学生提出的猜想汇总写在黑板上将实验现象汇总在黑板上教师实验:NO与O2的反应思考NO2形成HNO3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本组的猜想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评价,选出合理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实验1:NO2溶于水按照实验过程说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组进行汇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NO2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液体和无色气体学生实验2:验证无色气体——向实验1中的试管中通O2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推测无色气体可能为NO并通过教师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NO2形成硝酸型酸雨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到NO2转化为HNO3过程中N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在评价环节让学生注意到NO2与CO2类别上的不同,为总结NO2的化学性质打下铺垫。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教学难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二、知识讲解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N)2(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 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
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②与2O 反应:22N O 2NO +放电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核心素养(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干内容,构想教学过程。
1、氮原子的结构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大概的化学特征。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1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
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简单获得3个电子,也不简单失去5个电子。
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讲述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本课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铵和铵盐、硝酸、酸雨及防治。
教材以文字介绍氮原子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科学史话”,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研究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5.2.2氮及其化合物课时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通过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4.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答案:将氨气通入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表明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5.请根据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生成1摩尔硝酸所需的氨气摩尔数。
答案:反应方程式为:4NH3 + 5O2 → 4NO + 6H2O;4NO + 3O2 + 2H2O → 4HNO3。
-实验演示(5分钟):演示氮的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参与(2分钟):询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解释实验结果。
-讲解氨和铵盐(5分钟):介绍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讨论氮的氧化物和氨、铵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2.2氮及其化合物课时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氮及其化合物,具体包括氮的氧化物、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其应用。本节课将重点讲解氮的氧化物的制备、性质以及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Nhomakorabea拓展与延伸
《氮及其化合物》 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化学实验,了解氨与水、酸或氧气的反应,知道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知道铵盐是重要的氮肥。
2、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了解氨的实验室制法,知道铵盐的检验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氨气和铵盐的化学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
2、喷泉实验,实验室制备氨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化学天地】液氨”。
二、讲授新课【阅读理解】阅读教材p13的内容,完成表格,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
(一)氨1、物理性质【思考】氨作为制冷剂,是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 试分析它有什么缺点?氨气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
液氨气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
缺点是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可以燃烧和爆炸。
2、实验探究【实验5-6】喷泉实验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
观察并描述现象,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反应原理:【视频】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教学实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思考与交流】(1)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2)某同学做该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后将胶头滴管内的水挤入烧瓶内,可并未产生喷泉,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若将NH3换为NO2,能否形成喷泉?若能形成,则实验后液体能否充满烧瓶?【总结】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应用(1) 喷泉形成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 常见喷泉实验装置(3) 常见能形成喷泉的物质组合【课堂练习】例1 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a气体,滴管和烧杯中盛放足量b液体,将滴管中液体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f,能形成喷泉的是()A.a是Cl2,b是饱和NaCl溶液B.a是NO,b是H2OC.a是CO2,b是饱和NaHCO3溶液D.a是HCl,b是AgNO3溶液答案 D解析Cl2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也不与NaCl反应,烧杯与烧瓶内压强相等,不能形成喷泉,A错误;NO不溶于水,与水不反应,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B错误;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也不与其反应,烧杯与烧瓶内压强相等,不能形成喷泉,C错误;HCl极易与AgNO3溶液反应,从而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压强,能形成喷泉,D正确。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教学难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二、知识讲解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N)2(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 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
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②与2O 反应:22N O 2NO +放电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
本课时主要研究硝酸化学性质和酸雨及其防治。
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道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
1、通过对浓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强化学生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
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
2、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
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酸雨的概念。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准备实验仪器药品,查找酸雨的相关知识。
一、硝酸
课件投影:黄金大劫案之王水溶金GIF动图。
教师讲述: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叫做王水,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介绍硝酸的物理性质,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学生活动:为什么浓硝酸一般将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为什么有的浓硝酸看起来有颜色呢!
学生活动:浓硝酸见光或者受热会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所以一般将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掲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演示实验: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5-8】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
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学生活动: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教师小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稀硝酸和浓硝酸都能氧化其他酸不能氧化的铜。
4HNO3(浓)+Cu === Cu(NO3)2+2NO2 ↑+2H2O
8HNO3(稀)+3Cu === 3Cu(NO3)2+2NO ↑ +4H2O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教师设问:浓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为什么运输浓硝酸时还是用铁罐车和铝槽车运输?
教师讲述:有些金属如铁、铝等虽然能与稀硝酸或稀硫酸反应,但在常温下却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
这是因为常温下,铁、铝的表面被浓硝酸或浓硫酸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
当加热时,铁、铝会与浓硝酸或浓硫酸发生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矛盾”强化学生对浓硝酸强氧化性的认识。
学会活动: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
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
(1)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分析上述反应中的物质类别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每一步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教师小结:
N 2+3H 22NH 3
4NH 3+5O 24NO+6H 2O
2NO+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认识。
二、 酸雨及防治
课件投影:酸雨的形成
学生活动:根据上图酸雨的形成过程,写一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认识。
教师讲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其pH 约为5.6,而酸雨的pH 小于5.6。
课件投影酸雨的危害:
教师讲述酸雨的危害:酸雨有很大的危害,能直接损伤农作物,破坏森林和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腐蚀。
教师讲述酸雨的防治:废气的处理、燃煤的脱硫、汽车的三元催化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 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 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透过现象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升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知水平。
催化剂
△ 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