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及人际关系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日本社会素有“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之称,这一特点与日本文化、历史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在日本,人们注重“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这两者在日本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特殊风貌。
“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体现了日本社会对于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日本,“义理人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能够指导人们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为。
日本社会也十分重视“面子”和“体面”,这也与“义理人情”紧密相关。
在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中,保持面子和维护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义理人情”渗透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集团主义”也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日本,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个人的利益通常服从于集体的利益。
集团主义强调团结、协作、共同利益,并重视集体意识。
在日本的企业、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价值观,个人通常不会轻易违反集体规范和利益,以免损害整个集体的形象和利益。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日本的“义理人情”文化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渴望在人际关系中得到理解和尊重,这与“集团主义”中的集体价值观相辅相成。
日本人在团体中,常常愿意为团体的利益和集体意识而奉献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也常常需要依赖“义理人情”来维系人际关系。
“集团主义”也为“义理人情”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使得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时候更加依赖集体利益和团体规范,而非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行事。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对于日本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在日本社会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日本的家庭、学校、企业以及日常生活中,这两种价值观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日本社会的特点日本社会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日本人民注重家庭、社交和人际关系,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传统的礼仪与规矩,重视和谐与秩序。
日本社会对集体意识与团体精神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人们习惯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的私利。
日本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可以称得上是独特的。
在日本,人们注重“义理人情”这一传统概念,即强调应有的道义和人情。
人们会尊重长辈、对他人友善,保持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
这种强调人际关系和情谊的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日本社会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人们注重团体利益、尊重传统礼仪和重视人际关系。
这些特点在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1.2 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定义义理人情是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义理人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义理人情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指引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而集团主义则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调团结、合作和集体利益。
在日本社会中,集团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往往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常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一方面,义理人情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间的互助和关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集团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对个人义理人情观念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个人在日本社会中需要在维护自身的义理人情观念的也要适应集团主义的要求,找到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
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 原文
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战败再度崛起。
这使日本人不能不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飞速发展,然后走上极端的法西斯道路并遭彻底失败,又在战后短短的十几年里再度崛起。
这一时期,由日本人自身提出的“日本文化论”最具影响的应首推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
1964年中根千枝在《中央公论》上发表《日本式社会结构的发现》,提出了她的分析日本文化的“独特”命题——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不表现为横向的阶级关系,而表现为纵式的集团关系。
1967年她又出版了《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进一步阐述其理论。
此后,日本社会是“纵式社会”的说法,在日本国内外成为“通说”。
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特意将日本与印度进行对比,她认为,与印度社会注重“资格”(即种姓、职业、血缘等)相比,日本社会更注重“场所”(即家庭、公司、企业等)。
日本人通过在各种“场所”中的直接接触的人际关系,培养出了“自家人”和“外人”的意识,通过这种对“自家人场所”的认同与单一性归属,日本形成了一种以“纵向”的序列意识为观念核心的单一社会。
在这种重视序列的背后是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能力平等观”。
这种“纵向”组织形成的社会整体结构在各个组织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
因此,与排他性的“横向”组织相比,“纵向”组织具有开放性。
最后中根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日本社会结构的特征做了总结:日本社会的特征就是“联络感情优先于逻辑”,展现了等级制中温情主义的一面。
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论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她提出了积极地、肯定地评价日本近代获得“成功”的最重要之原因是企业的“集团主义”的命题。
这一命题在当时适应或满足了某些人政治上或精神上的需要。
该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分析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可以说推动了日本文化研究,后来作为“日本式经营”的基础理论而被广泛应用。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人际关系在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然而,两国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此,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之处。
1. 礼仪的差异在中华文化中,重视礼仪和尊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认为,过于亲密的交往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损失。
例如,只要和长辈、上司等有关系的人见面,中国人必须要表达尊重,这种尊敬被体现在使用特定的称呼、行为方式和回答的语气等方面。
而日本社会则更加看重规范行为,保持距离和礼仪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尊重和谨慎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表现在使用敬语、礼物、鞠躬等行为上。
2. 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在中国人际圈中,个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其所处的社会角色加以确定。
另一方面,日本人则在大部分时候会观察周围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种行为被称为“空気読み”,意为感受周围环境来掌握气氛和情况。
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相信在集体中保持和谐是最重要的。
3. 沟通方式的不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沟通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化里,以间接方式传递信息非常普遍,通过暗示、暗示以及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经常使用象征、说谎和夸大的比喻手法来表达含糊的信息。
而日本人往往显得更加直接,注重以表达者的真实态度传达出来,他们对沟通的主张是“简洁明了”。
4. 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情感和关系比较复杂,常常使用“君子交朋友,慎言语,重诺信”等格言。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重视人情,更多的是交换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特别是一些礼节性的行为,如请客、送礼等。
而日本人则采用一种被认为是系统化的方式处理社交关系问题。
例如,升值、降职等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会被支付特别的注意;同时还涉及到应该赠送多少礼物、如何选择合适的礼物等方面。
然而,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种承诺行为,即他们相信约定必须被遵守,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关系。
日本“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
日本“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摘要:众所周知,日本社会中,集团内部的“序列”意义重大。
日本集团从政府机关、企业到地域联合体,都对内部上下关系给予相当重视,“纵式社会”也成为日本社会的特色之一。
本文从日本社会这一独特现象出发,在对“纵式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纵式社会”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
关键词:序列纵式社会人际关系一、日本“纵式社会”人际关系的现状及特征不少初来乍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惊讶于日本人的行动样式和人际关系,为什么高低年级学生间存在明显的群体划分?为什么日本企业能长期推行年功序列制?为解释这一连串问题,作者主要选取一些日常生活场景对其现状和特征进行探究。
首先,对个人与集团关系进行分析。
以日本企业界为例,日方与外方代表业务往来时,日方代表通常较强调所属某企业这一事实,而不甚强调职业。
即日本人进行自我社会定位时将“场”优先,这种特殊的集团意识可通过“家”①的概念体现。
仍以日企为例,现代日企提倡“与员工家属互动”,强调“企业成功源自人”,就职于某企业不仅意味着与经营者间建立契约关系,更意味着自己成为企业家庭中的一员。
为促进员工间联系,不少企业会定期举办集体旅行,还有些企业为缓解员工心理负担,积极导入“短时间工作制度”等育儿支援措施,为员工提供人性化援助。
如此,员工的“家”意识逐渐培养起来,这种“家”意识不仅体现在日企中,也体现在地域共同体等其他集团。
然而,不可否认,这也直接导致了日本人的排他性,使其产生内外分明的观念。
例如,在日本电车中会看到这样对比鲜明的场面,与陌生人抢座位的某人在遇到同事时主动让座等。
其次,笔者将就个人与个人关系进一步探讨。
事实上,其他国家也存在身份序列的区别,然而多不像日本以身份序列的基准支配社会生活。
例如,在日本,社交场合常按一定序列就座,距出入口最远坐席为上座,出入口附近坐席为下座。
此外,强烈的序列意识对日本人的交流也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发表意见时要依前辈、后辈的序列进行,对前辈或上司要使用敬语等。
日本社会文化第二次课日本,人与社会
一个国家如何来约束国民,让他们做到“路
不拾遗”呢?日本人能做到路不拾遗,是因 为他们素质很高吗? 我们总觉得贫富差距过大才会有抢劫盗窃, 实际上不完全这样。国家不能一味地要求国 民自己的自我素质提高,而应该在政策和法 律上有所鼓励和约束。
1899年,日行为, 量刑程度甚至可以判处一年以下徒刑以及10 万日元以下罚款。 警察定期会在网站上公开失物招领信息,小 件东西认领时间为两个星期,无人认领的由 警察在两星期后拍卖。贵重物品和大额现钞 的认领期限为三个月,超过三个月无
端起酒杯,懦夫也能变成英雄,粗人也能平 添几分柔情。 3、日本清酒与二锅头、茅台的口感区别。日 本清酒也能喝出醉汉。 4、不到20岁的人严禁喝酒。
5、日本人感谢清酒,为什么呢?
二、追求精致
你的生活过得怎样?你的生活品质如何?
幸福、艰辛、粗糙、精致„„ 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才会让生活精致
名的含义 日本人的名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 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
表示伦理道德; 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 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 广、博、浩、洋等表示智慧。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义,如:山本五十六, “五
十六”是因出生时其父年五十六岁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内容。 如:黑田俊雄、奥野高广、和田英松等。 此外,以排行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个特征。如: 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 男名的用字很广,一般来说,目前以郎、雄、男、 夫等字结尾的名较多,如:小林秀赖、三本武夫、 岸俊男。
日本人为什么面临如此大的压力呢?
日本社会现状:工作压力、加班、过劳死,
“过劳死110”咨询电话、有年假也不肯休。 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本身具有很大的压抑 性,要隐藏感情、克制欲望、面对世人要代 表家族、团体、乃至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 日本人必须极度地抑制自己,而没有勇气去 寻找一种轻松没有压力的生活。严格遵从上 级命令,等级观念束缚。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日本一直以来被称为“低欲望社会”,即指人们对追求事业成功、家庭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欲望较低。
虽然这一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所体现,但在日本却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种低欲望社会的成因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经济原因1. 高房价和生活成本日本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使得年轻人买房置业的压力较大。
在日本的主要城市,房价甚至高得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导致他们很难实现对房屋拥有的愿望。
日本的生活成本也较高,承担起生活费用的压力也成为了年轻人对家庭生活的欲望降低的因素之一。
2. 不稳定的就业环境日本的就业市场一直较为紧张,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
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很多人只能接连从事临时工、兼职等不稳定的工作,这使得年轻人在经济上难以实现对事业成功的追求。
3. 高税率和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税收水平较高,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让人们很难在财务上有大幅的提升和变动。
这使得一些人在经济上没有追求的欲望,因为多出来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会被政府收取。
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也让一些人对个人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恐惧,所以对事业成功、财务状况等的追求也相对较低。
二、社会原因1. 家庭结构的影响在日本,家庭结构一直较为保守,父母往往对子女的教育、婚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期望,这支持了传统家庭结构的延续。
年轻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很难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使得他们在事业、家庭等方面的追求变得较低。
2. 教育制度的问题日本的教育制度一直被批评为过于严苛,过度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对未来的追求产生了迷茫和不确定感,在不知道自己真正兴趣和优势体现在何处的情况下,很难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3. 社交压力和孤独感日本社会的社交环境比较封闭,社交圈子小,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这使得很多人在面对社交问题时产生了压力和孤独感,对未来产生了不确定感和逃避感,从而对事业、家庭、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变得较低。
漫谈日本人情谊与人情
漫谈日本人情谊与人情日本是一个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人情与人情义理。
无论是家庭、学校、工作还是社交场合,人情关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日本人非常注重家庭的人情关系。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日本的家庭中,亲情被视为最重要的人情义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关爱是家庭的基石。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会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而且,日本人对于长辈的尊重更是体现了人情关系的重要性。
年纪大的人在日本社会中享有高度的地位,年轻一辈对年长一辈的尊重和敬意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其次,人情关系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们在学校中学会互相照顾和协助,这种人情义理的培养能力非常重要,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互相信任和合作的能力。
此外,在学校中,学生们也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人情义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人情关系在日本的工作环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日本的工作场所中,同事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人很注重团队精神,他们习惯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困难。
同时,为了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人们还会主动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需求。
另外,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上司和下属之间的人情关系。
员工们通常会尊重上司,并将上司的意见和指导视为重要的建议。
而上司也会给予员工相应的关怀和支持,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最后,人情关系在社交场合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本人非常重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社交场合中注重与他人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宴会、聚会还是商务谈判中,日本人会尽力去照顾和关心他人的需求,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关心。
此外,礼仪也是社交场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礼貌和细节意识,他们注重细节和注重他人的感受,以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摘要】日本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经常被提及和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日本是一个纵向社会”。
也就是说,在日本这个社会集团里,相比横向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更占主导地位。
而纵向关系也确实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内外意识,价值观的多样化等方面。
比如,在一个集团内,如果有具有同等资格的两人,受纵向关系的影响,也会通过某种方法设定出差别,并加以强调,重新将其排入纵向序列,这种序列的精确性几乎到了惊人的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与纵向结构有着密切关联的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和生活习惯,来深入研究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究竟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征乃至优缺点,以及今后将会以怎样的趋势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日本;集团;社会结构;纵向一、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通过实行民主化,同有很大发展的西方先进国家一样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仍有很多近代残留下来的事物。
在日本现代社会,这些事物并没有与现代化的经营体制相矛盾,而成为促进日本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可以说是通过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
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意识的日本式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与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
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
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单一性。
在纵向的结构下,各集团,一般情况下只是上下两级间发生关系,与处于同级的其他单位不发生关系。
中日人际关系观的比较
中曰人际关系观的比较105中日人际关系观的比较王胜波薛思齐(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00)摘要:中日两国由于文化的不同,人际关系观也不同。
中国人因血缘、地域、利益关系等因素,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分界并不明显。
日本有着由上下意识和序列意识支撑的集团原则,同时对“内”与“外”的区分有着较明显的界限。
关键词:人际关系语言交流特点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 2卜0105-01中曰两国虽是邻邦,但在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之处,这对两国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
异文化交流中,彼此以礼相待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很难达成异文化交流的目的。
人际关系观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也变得丰富,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演变。
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一)中国人的语言交流中国人比较坚持自己的主张,描述意见时通常清晰直白。
为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反驳或质疑对方也都是很寻常的。
汉语中的“委托表达”主要使用“委托陈述句”,若是面对不相熟的人为表敬意则使用“祈使句”。
从说话心理来讲,为了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尽可能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就要传达出对对方能力的信任。
(二)中国人人际关系观的特点宗族主义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文化,自周代以来,就开始产生,维系着家庭的血缘关系。
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是差距序结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特色的礼仪原则是尊敬对方贬低自己,即谦卑。
在古代,也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之说。
谈话时不能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也要重视对方的面子和人情。
二、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观(一)日本人的语言交流日本人更喜欢使用敬语,相对于对立更喜欢协力合作、意见一致的交流风格。
日语的委托表达中由关怀表达衍生出的语言形式有很多。
例如,委托表达中的「~T f e心演变成了「~T K々'<」,「〜T<f L^」演变成了「~ T〈亡'§^」。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第一个核心思想是尊重。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尊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十分注重尊敬长辈、敬畏传统和文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尊重长辈、尊敬老人的态度,而且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参加社交活动时也会表现出敬重他人的行为。
日本人民也习惯于遵从规章制度,尊重劳动和服从组织,这种尊重的精神也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尊重也表现在日本文化的礼仪和礼节中。
日本的传统礼仪和礼节非常严格,礼貌用语、鞠躬礼仪等都是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尊重长辈、尊敬传统、注重礼仪礼节,这一系列的尊重观念贯穿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本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品格。
第二个核心思想是和谐。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非常重视家庭和睦、社会和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和表达。
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园林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日本人民在生活中也追求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睦相处。
在日本文化中,和谐也表现在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中。
日本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展现着对和谐的追求。
日本的传统绘画注重用笔情境、细腻入微,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日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注重和谐的氛围和韵律美感。
这些艺术形式都反映了日本人民对和谐美感的追求和表达。
第三个核心思想是自律。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自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注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日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自律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高尚品质。
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对自律的追求和表达,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自律也表现在日本的职业生涯中。
日本企业文化中非常注重员工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以及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日本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的产品质量也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水平。
2从间人主义看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四、日本人的人际关系特点
1、共属于“间人”的亚关系 中国人的关系——伦人 日本人的关系——缘人 2、缔结群体的方式 中国人——家族本位主义 日本人——小群体本位主义 3、人际关系特点 中国人——网状关系 日本人——纵向关系
四、日本人的人际关系特点
●纵向关系的特点 (1)纵向关系的优先性 (2)纵向关系的排他性 (3)纵向关系的连带性 日本社会注重纵向关系,轻视横向的平面交往, 这就可能导致水平面的关系过于松散,缺乏活力, 极易造成派阀党争等潜在的和现实的分离势力。 但是,对纵向关系的强调,也造成了“权威集中” 的效应,又可以部分地抑制这种离心力的分裂作 用,缓和平面人际交往中不稳定因素的消极影响。
三、日本人生活中的“间”意识
1、接头词和接尾词 ご:如“ご家族”“ご兄弟”“ご意見”等,接续 在各种名词之前,使名词具有“您的…”之意, 表示会话中对听者的尊敬。 さん、さま:”山田さん””お神様”等 ●言語クッション,即语言的缓冲地带。
三、日本人生活中的“间”意识
2、玄关 在日式建筑中,玄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空 间。它既不属于屋内,也不属于屋外,是一个介 于屋子内外的特殊空间。对于日本人而言,玄关 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 日本人很重视玄关,留心把它打扫得整洁明亮, 正是因为玄关是生活中重要的“间”。
二、间人主义的提出
1、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人际状态运用新的研究方 法,提出“基本人际状态”。 2、西方的人际存在状态:个人 中日的人际存在状态:间人 滨口惠俊:日本社会不是由具体独立人格的个 人所构成,“强调人的群体性和互相依赖性,与 他人的关系是超越个人存在的最首要因素,是行 为主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日本人生活中的“间”意识
1、接头词和接尾词 お: (1)接在表示事物的名词前,作为礼貌语使用,如 “お仕事”“お土産”; (2)接在表示人数的数词前,作为向对方或第三者表 示敬意的尊敬语,如“お一人”“お二方” (3)接在表示对方行为或行为对象的名词前,表示对 动作主体敬意的尊敬语,如“お忘れ物のないよう に”“お便り嬉しく拝見しました”; (4)间接地表示对行为对象敬意的自谦语,如“お 届け物を待ってまいりました”等。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可以分别从“和谐共生”、“尊重传统”和“追求完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和谐共生”。
日本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一思想源自于日本的自然环境以及受到佛教和神道教的影响。
“和谐共生”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在日本,人们注重自然的季节变化,尊重四季的轮回,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和谐。
在社会交往中,日本人讲究和谐相处,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不愿与他人产生冲突,尽量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共生的思想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和服、茶道、花道等的形式就是对和谐共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二是“尊重传统”。
日本人非常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传统被视为根本和骨髓,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人们对传统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礼仪、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等。
在礼仪方面,日本人注重细节,讲究规矩,要求人们要遵循社会的规范,尊重长辈,尊重礼仪。
在日本,人们会参加各种传统节日来庆祝和纪念,如新年、端午节、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来弘扬和表达对传统的尊敬和热爱。
日本人对家族和家庭也非常重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家族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三是“追求完美”。
日本人追求完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对技艺的追求、对教育和培养的追求等。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日本人注重质量,追求精益求精,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是现代的科技产品,日本人都追求最高的品质和性能。
在技艺方面,日本人注重细致入微,追求精湛的技巧,如日本的传统工艺品和茶道、花道等文化中都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细节和完美的追求。
在教育和培养方面,日本人注重培养个人能力和素质,他们追求全面的发展,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追求在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好的状态。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民族文化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上。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社会结构和礼仪习惯三个方面,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道德观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日本人非常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在日本文化中,有着一套严格的道德准则,人们被教育要遵守公共道德,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
日本人非常强调忍耐和自制力,称之为“忍耐力”和“自制力”的修炼就是日本人道德观念的一种体现。
日本人还注重恪守承诺和守信用,追求正义和公平。
这些道德观念都在日本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的国家。
社会结构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日本社会的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重视群体和集体利益。
日本人有着强烈的集体观念,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互利。
在日本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角色,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社会结构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中互相依存、相互支持的观念,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礼仪习惯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第三个核心思想。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国家,人们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日本人有自己独特的礼仪习惯,比如鞠躬、换鞋、传统礼服等等。
这些礼仪习惯给人一种庄重和恭敬的感觉,也反映了日本人注重尊重他人和规范行为的观念。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会用具体的行为去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日本人人际关系主题的作文
日本人人际关系主题的作文
在日本,人际交往的特征就是以心传心。
外国人难以理解目本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经常使用以心传心这种非语言形式来表达某种意思,这种意思,不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是很难体味的。
特别在商业交往中,如果外方的商人精通日语,那么日方的商人很可能撤退到这所明锐的听力难以捕捉的非语言形式的庇护所,通过以心传心进行内部交流,使外人一筹莫展。
并且,在商业交往中,腹中语言即以心传心的同义词是无言的意志战,是日本商人交往中,注意以心传心比只察觉情绪和气氛要重要和复杂得多。
然而,非语言交际是表示谈判进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我等是不可忽略的。
“以心传心”虽然经常在商业交往中表现出来,但这同样不是日本商人的专利,而是一种日本文化的特有产品。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和谐、敬畏和自律三个方面。
第一个核心思想是和谐。
和谐是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体现在日本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
日本人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他们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日本人崇尚四季变化,喜欢观赏樱花、红叶等自然景观,他们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感受自然的美妙,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社会层面上,日本人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关系,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而在人际关系上,日本人注重相互尊重和团结合作,追求和睦相处和互助互爱的理念。
第二个核心思想是敬畏。
敬畏是日本文化的基本观念,与和谐密切相关。
日本人对大自然和神明抱有敬畏之心,认为它们有着神圣的力量。
这种敬畏之心在日本的宗教和神话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崇拜许多自然的神灵,如太阳神、水神等,将自然视为神圣和不可侵犯的。
日本人还有着对祖先和老人的尊敬之情,认为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值得尊重和学习。
在日本文化中,敬畏也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规则的尊重上,他们积极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第三个核心思想是自律。
自律是日本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要求。
日本人注重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追求道德、美德和高尚的行为准则。
他们努力追求个人的完善和自我提升,自觉做到言行一致,遵守规则和约束。
自律也体现在对时间的重视上,日本人非常注重时间的利用,守时是日本人的一种传统美德。
日本人还强调反省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反省和反思可以不断改善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和谐、敬畏和自律三个方面。
这些核心思想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也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日本的人际关系理念和日语表达
⽇本的⼈际关系理念和⽇语表达2019-07-12【摘要】中⽇两国是⼀⾐带⽔的邻国,有着久远的⽂化交流的历史。
在社会⽂化特征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
但是,⽇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化,尤其⽇本⼈的⼈际交际理念上以其在语⾔上的迁移上独具特⾊,和中国有很⼤不同。
因此,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本⼈进⾏交流,甚⾄会产⽣误解。
本⽂就⽇本⼈⼈际关系理念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语⾔表达的特征进⾏考察,并就⽇语教学提出⾃⼰的看法。
【关键词】⼈际关系;⽇语表达 ;内外关系;恩惠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36 【⽂献标识码】B【⽂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2从社会学的⾓度来看,⼈际关系就是⼈们在⽣产或⽣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的⼀种社会关系。
我国以往的⽇语教学⼀直⽐较偏重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易出现把⽇语从整个⽇本⽂化中剥离开来的倾向。
了解⽇本⼈的⼈际交往理念,不但符合语⾔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我国对⼤学⽇语教学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是⽂化的载体,也是实现⼈际交往的重要⼿段,学习⽇语语⾔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本⽂娱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表达所要体现的⽇本⽂化内涵,就很难真正掌握⽇语。
因此,充分地了解⽇本社会的⼈际交往理念,才能更好的运⽤语⾔这个⼯具,顺利实现⼈际交往的⽬的,实现交流⽆障碍。
1.⽇本社会的⼈际关系理念的特点和⽇语表达同西⽅国家⽐较,⽇本社会和中国的⼈际关系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与尊从个⼈主义的西⽅相⽐,⽇本⼈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亲属、集团、地域等社会基础建⽴起来的⼈际关系,⽆论是中国⼈还是⽇本⼈都喜欢合群,讲究和谐,凡事尊从“合和”的原则,以和谐、融洽为上,在同他⼈的关系中发现⾃我,进⾏⾃我评价,并寻求安定感。
但是,和中国相⽐⽇本⼈更注重和遵循“内外不同、上下有别、亲疏有距”等⼈际交往的基本理念,这些⼈际关系理念更多地反映在语⾔表达上,因此,必须将特点循序渐进地导⼊⽇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语⾔交际功能的作⽤。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可以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以下是一些可
能的解释:
2. 社会因素:
日本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教育体制强调功利性和竞争性,导致人们缺乏追求自我发
展和个人兴趣的动力。
社会对个人的期望较高,要求个人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和突出,
这种高压的社会环境也使得人们缺乏追求非功利性的欲望。
3. 文化因素:
日本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共同利益,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个体更多地关注社会和
群体的需求,而非个人的私欲。
儒家思想对于个人追求欲望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
得人们更为节制和克制自己的欲望。
4. 社交因素: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复杂,人们普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交活动上,这使得人们往往无法腾出时间来追求自己的个人兴趣和欲望。
5. 年龄结构: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年轻一代由于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等原因,较难实
现自己的欲望。
而老年人由于退休和经济稳定等原因,更容易享受生活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欲望水平整体下降。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
多方面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社会现象,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如推动更为平
衡和健康的经济发展、提倡个人发展和创新精神、调整教育体制、提倡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日本人一旦脱离了集团就会感到惶恐、忧 郁甚至痛苦万分,极端的情况是选择自杀 以结束由于被集团遗弃而造成的个人羞愧。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日本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人们相信 ‘出头的椽子先烂’。日本的机关、企业 不评‘劳模’,也不认可以模范人物的先 进事迹带动大家的做法,他们认为鼓舞大 家工作热情的动力不是模范人物的先进事 迹,而是集团主义精神。合作精神、通情 达理、体谅别人是最值得称道的品德,而 个人奋斗、坚持自己的权利却往往不受人 们喜欢。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在中国社会中,血缘的凝聚力是构成社会组 织结构的核心。 • 而在日本,地缘的凝聚力则在构建社会组织 机构中居于主导。由于近代之前的日本社 会缺失姓氏制度,使其难以建立起依托姓氏 的宗族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对地方权力长官 的效忠。这种制度在现代日本社会则演化 成为对利益集团的效忠,这是日本集团主义 的历史渊源。
日本的等级制度
• 日本的等级制度不是现代行政制度中的角 色身份制,而是一种固定的身份。它是金 字塔型的,以天皇为最高精神领袖,以 “不可接触者“(贱民)为最底层。
古代的日本社会等级图
天皇 皇族 贵族 武士 农民 工人
商人 贱民
日本的等级制度
• 日本人生存的最高价值是“为维持这种各 安其分的等级制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 那里无所谓正义或仁爱,一切仅仅是为实 现目的
等级与服从
• 在由日本人组成的所有组织中,上级对下 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下级对上级只有义务。 • 日本人从小便懂得: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 皆由上级决定,必须小心谨慎地按上级的 旨意行事,必须始终权衡自己的行为是否 在纪律的允许之内。
等级与服从
• 笑话 • 在日本,除了服从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念 能够把人们组织起来。
等级与服从
•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 每个日本人都必须依照年龄、辈分、性别、 阶层决定着自己适当的行为。 • 一旦有人逾越被十分周详地划分的等级体 系,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平民,都会 受到严厉的惩罚。 • 只有“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地生活在等 级关系中,日本人才会由衷地感到安全和 踏实。
日本的等级制度
• 拿美国工资,住英国大屋,吃中国大餐,
娶日本老婆
• 日本的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要低得多。
等级与服从
• 在日本人心里,人从来是不平等的。任何 两个陌生人碰面,首先要迅速确定彼此间 相对的地位高下,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说 话。用日语来说,就是 " 目上 " 还是 " 目下 " 。
等级与服从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这种反对冒尖的心理,避免了集团内部的 ‘内耗’,而在集团内部受到压抑而产生 的竞争和嫉妒心理却在对其他集团的关系 上得到释放,得以转换成强大的竞争力量。
• 许多日本人至今仍然认为:当年的战争不 是个别人发动的,而是全民族的集体行动, 不应怪罪个人。
矛盾的日本
• 一方面,日本是个注重传统、但不固守成 规的国家,很善于学习和汲取世界上一切 优秀和先进的事物,即使是制度、法律规 定了的东西,也可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 实际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日本又是一 个缺乏抽象思辨和构想非现实形象的兴趣、 创造力不足和甘于臣服于强者的社会,这 种心理造就了日本人善于模仿、勇于模仿 的社会机制。
菊与刀
•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 傲而又有礼、冥顽而又善变、驯服而又叛 逆、忠贞而又背弃、勇敢而又怯懦、保守 而又求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 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一无所知时, 又会被罪恶征服。
• 除了语言之外,日本人还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对彼 此地位高下的认同——所有这些动作都有详细的 规矩和惯例。 • 地位较低者面对地位较高者时,除了必须使用 “敬语”之外,还必须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 —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而且必须懂得鞠躬的程 度。对某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适度的鞠躬,在另一 位和鞠躬者的关系稍有不同的主人身上,就会被 认为是一种无礼。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在这样一种“集团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 价值观引导下,个人与集体之间虽然也强 调“以和为贵”,但是如果个人的言行与 集体定下的规范不符,就可能成为被人指 责和孤立的对象。任何与“违规者”相关 的亲朋好友、乃至于其所属的集团,也将 会因此而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
• 学校いじめ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等级与服从
• 日本习惯了按照“尊卑、贵贱、上下、长 幼”这样的“天道”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组成日本社会。“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式 道义社会,以层层的恩义为砖石,维持其 稳定与和谐。每个日本人都不再是单独的 个人,他是这个恩义大世界的有机组成部 分,而且他本身和邻近的人也是一个具体 而微的恩义宇宙。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 这个宇宙中的位置,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 合其身份地位,不能越界。”
• 日本人有着怕被排除在集团之外的“先天” 忧虑,因此并不过分坚持自己的主张,而 是尽可能地和周围的人步调一致,即使有 意见分歧也愿意圆满解决。作为“集团本 位”之社会心理的无意识表现,日本人在 被征求意见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反问: “大家是怎么说的 ?”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 日本人十分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被人瞧不起、或遭到拒绝,特别是在大庭 广众面前时,会感到一种耻辱。
• 在日本,人们不会对其他人说“不” • 一緒に飲みましょうか。 • 今、ちょっと。
同质化与集体无意识
• 日本人十分强调个人与集团的“一体化”, 即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通过鼓励成员的 全身心投入营造出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 共的归属感,从而强化集团的作用。这是 日本被贴上诸如“集团动物”、“团队精 神”、“不事二主”、“从一而终”标签 的根本原因。
分裂与对立--人性在等级制度压迫下 的异化
• 由于处于等级制社会中、并被灌输了宗教 意义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因此绝大多数日 本人面对“被命运安排而必须一往无前” 的处境都会由衷地产生出悲壮感,这种内 心深处的绝望感和表面的坚强之间的反差 造就了日本人性格的强烈反差,促成了日 本人集受虐者与施虐者为一身的心理倾向, 也催生了兼具“以刀为图腾的残忍、以菊 花为图腾的柔和”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