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菩萨蛮》(其二)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教学设计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教学目标】把握本首词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塑造出来的深层次的艺术形象。

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已经带着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在解读词的内容之前唱给学生们听,再次感受这首词。

播放《甄嬛传》插曲,再次感受。

引导大家集体背诵学过的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人物的唐五代词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点出花间词特点(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风格秾艳华美),进一步感知花间词派的词风: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二、置身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词的内容及情感。

(一)、学生讨论分析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呈现图片)(早晨醒来)画眉有深有浅,“额黄”有明有暗;耳边的乱发披在雪白的脸上。

把握意象:小山(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金(唐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鬓云、香腮。

主要呈现女主人公(少妇)初起床时的情态,以面部的特写镜头,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以视觉嗅觉结合的描写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前一句写女子的隔夜残妆,后一句是鬓发散乱还未整理的情状。

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懒起娇慵的女性面貌。

明确:本词塑造艺术形象为闺中女子(闺中少妇)形象。

(学生总结板书呈现)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懒懒的起床,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那般慢吞吞意迟迟。

此两句开始写女子下床后的活动,化妆时迷人的风情。

意象“蛾眉”:古诗词中经典的描写美女的意象。

“懒”“弄”“迟”三字传神,借女子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呈现主人公之慵懒和百无聊赖,也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女子无精打采之神情,也让我们看出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趣。

韦庄《菩萨蛮》 其二 教学课例

韦庄《菩萨蛮》 其二 教学课例

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课例【名师介绍】陈益林,东阳中学语文学科主任。

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培训班授课教师。

从教二十四年,逐步确立了"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外引内联,教法不拘一格,追求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陈益林老师注重学情研究,勤于揣摩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和接受心理,充分利用自己腹笥丰厚和长于诗歌写作的特点,锻铸出"教态诚挚亲切、语言雅俗共赏、设计巧妙新颖、诗情画意浓郁"的课堂教学风格。

多次为省、市众多语文同行执教观摩课和开学术讲座。

其中《水调歌头·游泳》观摩课得到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陈钟梁先生的好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观摩课曾经获得胡勤、朱昌元等教学名家的赞赏。

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名列16个平行班前三。

辅导学生写作成效显著,数百篇学生习作在各级报刊发表或在高层次征文比赛中获奖。

曾获"恒源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浙江省首届高中生语文素养大赛、浙江省"书香相伴,梦想同行"作文大赛等活动优秀指导师奖。

重视教学积累与研究,多篇论文和教学案例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

多篇文章入选《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名师教案集》、《研究性学习个案选》等书刊。

参与编写教辅资料十余种。

撰写出版了近30万字的《雅典娜与缪斯的二重奏》教育教学论著一部。

【背景介绍】2008年7月11日,浙江省高三新课程培训教研活动在温州瓯海中学举行。

要求一位教师将文学的审美性与高考复习的实用性相结合,开出一堂取材于高中语文ⅠB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诗歌鉴赏课,作为新高三语文教学范式向全省推广。

陈老师作为省推选的开课教师,选择了韦庄的词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作为授课文本,借用瓯海中学新高三文科班开出了一堂相当成功的观摩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本诗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把握韦庄舒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作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体味古典诗词中的乡愁。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欣赏歌曲《忆江南》同学们,提起江南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江南,总会勾起我们的千万情思。

江南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有乌篷船、青石巷,江南还有雨巷姑娘、采莲少女……美哉!梦里水乡,烟雨江南。

今天我们就通过词作《菩萨蛮》的学习,随词人韦庄走进水乡,梦回江南。

二、江南之美1、齐读词作2、哪些句子集中描写了江南?3、韦庄笔下的江南美在什么地方?韦庄用了哪些意象?春水,画船,春雨,少女4、江南的水美在什么地方?江南的春天到底有多好呢?到处都是明亮的色彩,春天的江水清澈澄碧胜过天空。

结合白居易《忆江南》和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体会江南春天的美景。

5、若是遇到了雨天,江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一番感受?躺在画船之中细听潇潇雨声入眠,只有在江南才有这种诗意的生活情趣。

结合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味江南的生活方式。

教师引导:假如在一个春天你有机会来到了梦中江南,你会选择怎样诗意的方式度过一天?教师补充:苏轼所说人生中的赏心乐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6、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江南美女。

韦庄笔下的江南女子美在什么地方?这个女子像月亮一样,皎洁明亮但柔和不刺眼,手腕洁白的像凝满了霜雪,肤如凝脂白皙美丽。

苏轼曾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小结作者将一幅秀美,恬静,安适,充满诗意的江南春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写下的词句一点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如同春季一样都经历了一次苏醒。

韦庄_菩萨蛮其二教案

韦庄_菩萨蛮其二教案

韦庄_菩萨蛮其二教案第一篇:韦庄_菩萨蛮其二教案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授课人:唐海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②、感悟词中意境,体会本词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过程与方法①、把握词人思想前后矛盾的变化,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②、背诵全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②、理解此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感悟词中意境,体会本词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此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型】诗歌鉴赏【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以诗歌中的”江南”将学生引入课堂环境。

二、形式认读:⒈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对读和集体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菩萨蛮其二----韦庄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大意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说明:何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充分了解有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披文入境”的三大途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诗。

⒈疏通字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①、请学生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所写的内容。

明确:江南好。

②、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③、用三个词语概括以上四句诗句所写到的美的种类。

明确: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

2、请展开想象,用散文笔调描绘“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意境。

注意点:⒈想象合情合理⒉想象优美丰富3、缘景明情,在初步理解了作品内容之后,总结作者所表达的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高中语文教案-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菩萨蛮》一:导入。

一首梦里水乡,将我们带到了诗情画意般江南,说到江南,我们眼前总会浮现“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也许会遥望“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也许会倾听“旧时堂前的小桥流水”。

文人墨客笔下,江南就是一幅水墨画,是笙歌管弦;是杏花烟雨:是文人风流。

江南着实美得让人心醉,难怪“人人尽说江南好”,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同学们先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菩萨蛮”,说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形似菩萨,称为菩萨蛮,后文人将其作为词牌名。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首。

二、形式认读,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觉得那句词最能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愉悦的还是愁苦悲凉的?明确:悲愁的苦涩的无奈的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苦、无奈的及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呢?(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我们就借助披文入境的方式: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进入作品营造的意境,探求诗歌的主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知人论诗(多媒体)2、背景介绍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

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置身诗境(多媒体)那作者怎样表现这种愁苦之情的呢?需要同学们置身诗境,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人们都说江南好,游人也认为江南宜于养老。

(一)江南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让游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明确: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

(二)词人具体采用哪些意象来表现江南的美?明确:春水、碧天,画船、雨眠、月,霜雪。

重点突破:作品情景并茂,意境明丽清新。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笔调描绘“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教师自写文段展示引领学生进入思考:有人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若真如此,我想,必是碧绿如蓝的江南春水的妩媚造就了女儿风情万种的骨肉。

韦庄菩萨蛮(其二)实操优质课件

韦庄菩萨蛮(其二)实操优质课件

换一次韵,且平仄循环往复,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平声韵则要拖长一些,仄声韵则
要短促一些。
人人都说江南好, 吟
游人只应在江南慢慢

变老。春天的江水一 片碧绿,胜过天色,
诗 歌
在彩绘的船上听着雨

声入眠。 当垆卖酒的女子
会 意 象
如月般美丽皎洁,双

臂洁白如雪。年华未

衰不要回家乡,如回

到家乡必定会愁肠寸

苦之情。




全词写景言情,纯用白描手法;词情衰婉。这

首词在艺术刻画上是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对于江南

美的描绘,上片侧重于景,下片侧重于人。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通过描写江南的 两种典型的景,来说明江南美的形象;“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是通过江南的人美,来说明江南美的神。 “人人尽说江南好”一句作为本词的开首语,为本词
菩萨蛮 (44字,双调,平仄换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以上两句押仄韵)
诗 歌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以上两句押平韵)
体 会 音

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仄,(以上两句押仄韵)
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以上两句押平韵)
说明:词谱中的中是指此字可平可仄的.
换韵时可以用不同韵部的字.这首词两句
断。
知人论世: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的
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 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 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 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本首词就是组 诗中的第二首。

《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韦庄词清新明朗的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愁苦思想。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词人思想前后矛盾的变化,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教学难点直抒胸臆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感受词人思归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诵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江南,这个词在许多中国人脑海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有人说,江南是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梦里水乡;有人说,江南是哪站着一位丁香花般的姑娘的悠长雨巷;有人说,江南是那烟雨朦胧中的青砖黛瓦、街巷弄堂;有人说,江南是时光的古老剪影,是凝固的千年风霜……. 人人尽说江南好,不如让我们一起跟着韦庄的脚步去感受江南的美好!二、读1.初读:齐读。

2.配乐朗读。

3.再次齐读。

4.解释词语。

合:应该。

于:比。

垆边人:卖酒的姑娘。

皓腕:洁白的手腕。

莫:不要。

须:必定。

5.全词的含义(学生齐读)。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三、赏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哪些人说过江南好?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韦庄舒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体会本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人描述的江南画面感受江南美景,及意境之美。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置身江南获得暂时的快乐和客居他乡的无奈之情。

试着用比较的方法感知不同的作品所描写江南美景时情感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韦庄舒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体会本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词人置身江南暂时的快乐和客居他乡的无奈之情。

试着用比较的方法感知不同的作品所描写江南美景时情感的不同。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诵读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以江南的典型画面为背景情景导入)同学们,一说到江南就让我们忆起了那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乡盛景。

一说到江南我们似乎就望见了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

一说到江南就让我们想起了那玉人吹箫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那十里荷塘的钓叟莲娃,那轻歌曼舞的采莲女。

“人人尽说江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

(用古典音乐伴奏)2、赏析全词1、教师范读词句,学生感知意境。

师:现在我就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江南美景之中。

(伴视频范读)2、学生齐诵词句,身临其境。

(伴音频齐诵)3、识作者明背景(学生自己阅读有关韦庄的个人资料及写此词的背景)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

他生活在唐帝国有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所作。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韦庄《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领会韦庄词“疏淡明丽,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词的语言。

②了解诗意江南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

③通过宋之问的《渡江汉》与韦庄的《菩萨蛮》进行比较,深入了解词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情感。

④背诵。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教学方法:读背、质疑探究、交流、师生合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汤非的《乡愁不老》。

正如歌里所唱,不管是冰封万里雪飘半壁的塞北,还是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远在他乡的游子,千里万里总回首,最疼是乡愁。

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花间派词人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去感受如画江南和那颗游子之心。

ppt展示主题《江南好,乡愁不老》。

展示标题《菩萨蛮(其二)》,板书题目。

二、助读资料(韦庄与花间词),了解背景。

韦庄:善白描,词风清丽,其词名曰《花间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秦妇吟》反应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被称“秦妇吟秀才”。

花间派:•五代时西蜀的文学流派,温庭筠为鼻祖。

•成员:温庭筠、韦庄、薛绍蕴、毛文锡等。

•来源:赵崇祚集众作品,名《花间集》。

•内容:多歌咏男女相思离别、旅愁闺怨、合欢离恨。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强化朗读节奏。

四、以意逆志,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词中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你认为“江南好,好在哪里?”。

(学生)江南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老师)景美、人美、生活美。

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小结:这两句写景。

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美丽的女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5课《菩萨蛮(其二)》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5课《菩萨蛮(其二)》课堂教学实录

《菩萨蛮(其二)》课堂教学实录一、造势课前利用PPT课件在教室屏幕上展映出课文名、作者名以及执教者姓名。

背景衬底是富有江南水乡之美的水粉画。

播放乐曲《江南好》。

二、形式认读:师:同学们,江南如画,美景如诗。

生活在江南的我们是有福之人。

今天让我们在如画的江南来品读写江南如画的一首词。

请看大屏幕——师:写过《菩萨蛮》的词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菩萨蛮》的作者是——生:韦庄。

师:对。

请问韦庄是什么朝代的人?生:(事先已作预习)五代十国时期。

师:说得对。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韦庄的《菩萨蛮》(其二)。

学生读,教师倾听。

师:刚才这位同学们读得十分响亮清晰,这很好。

但是白璧有微瑕,有一个字读错了,大家有没有听出来?生:“皓腕”的“腕”不是第三声,而应读第四声。

师:听得仔细,说得好。

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下好多了。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探究·讨论题一”认真地研究一下《菩萨蛮》这一词牌的形式特点。

看看它的句子长短是怎么安排的,押韵有什么规律,怎样读更能读出味道。

学生诵读思考讨论。

最后由教师提问。

生:《菩萨蛮》第一、二句为七字句,其余各句均为五字句。

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字“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做停顿;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一些。

师:能结合课本资料,又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这位同学的温馨提示,拿出更为专业的水平再来诵读一遍韦庄的《菩萨蛮》。

学生齐读。

师:味道好极了。

(生笑)三、视频赏鉴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栏目,叫“解字说诗”,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多多观赏。

老师从这个栏目里截取了一段关于韦庄《菩萨蛮》(其二)的赏读视频,请大家来观赏品评。

学生赏听“解字说诗”栏目分别由主持人徐笑梅与一位老先生朗读的视频,然后进行朗读优劣品评。

生1:徐笑梅的朗读吐字清晰,语调柔婉,很好听。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程凡公开课教案)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程凡公开课教案)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案(程凡公开课教案)XXX《菩萨蛮》其二(韦庄)执教者:XXX【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朗读并背诵全词。

2.置身诗境,XXX:透过诗句,体会情感。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XXX:透过诗句,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以歌曲《半城山半城水》将学生引入课堂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歌中所描绘的风景,是特有的江南美景;古往今来,在世人眼中,江南总是美好的,人们思江南、XXX、望XXX。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是怎样的情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让学生通过个体自在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2听范读,品评感悟;再集体诵读,领略词义。

要求: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②、韵律节拍,处置得当;③、情感丰沛,运气自若。

三、置身诗境,XXX1、诗中哪些句子写到江南?韦庄笔下的江南是什么样的?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江南好。

春水碧于天——风景美画船听雨眠——生活美垆边人似月——人物美(板书)教师小结: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

“春水碧于天”是写“风景美”。

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写“生活美”。

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人物美”。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2、XXX明情,在初步理解了作品内容之后,总结作者所表达的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迷恋和赞美之情1四、以意逆志,知人论诗1、XXX为我们描绘了云云艳丽的江南,仅仅是为了表现对它的赞美之情吗?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知人论世: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XXX应物四世孙。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第一篇:《菩萨蛮》教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整理)高中语文《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整理)高中语文《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的,情景并茂的艺术效果。

2、理解作者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多媒体显示江南水乡的图景和音乐导入新课(这是现代音乐和图画共同谱写的江南赞歌,我们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对水乡进行了深情的歌颂,现在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韦庄的《菩萨蛮》中)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我们置身诗境,感悟词的美,江南的美)(一)深情美读(结合音乐)1、学生齐读2、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读词,领会词的复叠之美(二)妙笔生花分两组改写词作∶1、写:第一组用第一人称的身份把词改写成一篇简短的美文;第二组用第三人称(游人)的身份把词改写成一篇简短的美文。

2、评:(唇枪舌剑)①有的同学才思敏捷,一蹴而就,先改写完的同学们互相交流②用幻灯并请改写文的作者朗读;③读后先自己这一方评,④再对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

3、老师点评①是否脱离了原文②是否写出了词中对江南美的刻画板书:风光美,生活美,人美——对江南的热爱(美景,美人,美的生活,没来的人听说了心弛神往,来了的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③是否写出了词的意境(特别是是否写出了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的理解,学生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分别说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未老莫还乡”一是词人说“莫还乡”实则正是由于想到了还乡;二是词人用叮嘱口吻的“莫”,写出了你想还乡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因而“莫”是一层意思;三是“未老”,表面是写“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但老了仍势必要还故乡,其中却饱含了对欲归故乡而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沉痛。

“还乡须断肠”极痛心的补叙出今日之所以“莫还乡”的缘故。

“须”有斩钉截铁的意味,还乡必定会断肠,是什么使人还乡必定断肠了?联系作者一生饱经乱离之痛,正值中原鼎革之变,他为异乡漂泊之人。

问:作者最终落在抒发对欲归故乡而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沉痛。

为什么前面写出那么优美的景象呢?(以乐景衬哀情)(二)领会词的意境后再读词。

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肖培东《菩萨蛮》(其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高二选修)

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肖培东《菩萨蛮》(其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高二选修)

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肖培东《菩萨蛮》(其二)教学实录及评析(人教版高二选修)汲安庆一、江南好师: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一首词——韦庄的《菩萨蛮》。

大家说说看,学诗歌最好的手段是什么?生:读。

师:最朴素,又是最关键、最实用的学习方法。

那我们就开始读这首词。

第一遍读,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轻声读。

师:很好。

第二遍我们默读,读的时候可以看看文中的注解,把所有声音都放进心底。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女生读,语调平淡。

师:听听看,她读的节奏对不对?生:我觉得读得挺对的。

师:是吗?大家一起来看练习一的相关提示。

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平仄,词的格律比诗更为严格,而且同一词牌还有变体。

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下面几句话一起来读:“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

”这位同学,你再来说说自己读得对不对?生:不对,读的时候长音和急促音都没读出来。

师:你的节奏、急缓完全是一样的,停顿节拍也都是一样的。

诗词诵读时,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大家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

来,我们再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有进步了。

好,现在你来读一下。

另一女生读,整体读得快了。

师:你看,语速快了。

记住,古诗文诵读一定要耐得住气,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是?生:江南。

师:我们会读到已经深嵌在我们文学记忆库里的一句非常熟悉的诗句——生:江南好,白居易写的。

师:那就先一起读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生有感情诵读。

师:接下来,再把这首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句子读出来。

生(齐读):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师:这“好”的味道可以读得更浓些。

生再读: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师:读出韵律美,还要读出画面美。

韦庄也写到江南之好,这四句话分属于上下两阕,但又自成了一体。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菩萨蛮》教学设计
一、课题
《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词中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

2.探究词人置身江南美景之中获得的暂时的精神解脱和客游他乡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找出对词中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

2.探究诗人在江南美景中作者盘旋郁结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法: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六、教学过程
七、小结: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白居易也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三首,试比较白词与韦庄此章在意境上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中的一首,本单元赏析的总体要求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所以我先通过播放视频《烟花三月》把学生带入江南的美好氛围之中,然后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诵读使学生渐入诗境。

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总体把握词中景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景物特点的语句,再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词人所描绘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概括景物特点。

然后缘景明情,总结美景之后体现的作者对江南热爱的情感。

再通过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探讨作者在作品的主题。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发言也比较精彩。

不足是收尾工作做的不够好,讲完整首词还剩下五六分钟的时间,学生觉得一节课学完便放松下来,对于我设计的对比阅读没有做认真的思考。

(需推荐发表)。

《菩萨蛮》课堂实录

《菩萨蛮》课堂实录

《菩萨蛮》课堂实录师:大家好。

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积淀比较丰富的班级。

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

(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一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生1:我认为诗歌首先它必须是美的。

它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喜悦的,无论怎么样,它都是美的。

还有我认为诗歌是有特色的,我喜欢大胆的、浪漫的,它能够大胆想象,突破现实的框架。

师:那你应该很喜欢李白的《蜀道难》。

生1:您说得对。

师:我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第一,诗是用来言情的,第二,诗是我的。

生2:我觉得诗是一张纸,这张纸背后,永远都有一个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小世界,它只是属于作者的小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大,它跨越时空,是属于我们这些后来人的。

他可能与我们共鸣,也可能是和我们对立的。

这个世界里上演着悲喜剧,这里有旅途的悲伤,离别的伤感,有得众的高兴,还有人生的得意。

但是,真的,如果你不能通过一张纸,看到背后的那个世界的话,那么你一辈子也只能停留在这个世界的表面,一旦你走进了那个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令你留恋的,徘徊的,你也不愿意走出来的。

(学生热烈鼓掌)师:我被这个同学的话震撼到了。

诗,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它可能是作者的,也可能是我们的。

诗里面有喜有悲,有是有非,有美有丑,很多很多。

所以我们看,中国的诗歌,篇幅很短,但是在这些诗当中,却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生3:我再说三个字,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做“诗言志”。

作者不管在诗里写了什么,最终都要落实到“志”上。

师: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志”?该怎样读懂这个“志”呢?生3:就是指诗人的情感。

我们要走近诗人,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歌的感情。

读懂这些感情,也就读懂了这首诗歌,也就是读懂了那时那刻的诗人。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学设计(建设兵团市级优课)

《菩萨蛮(其二)/韦庄》教学设计(建设兵团市级优课)

《菩萨蛮之温庭筠、韦庄对比》一、三维目标知识能力:了解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概括艺术效果。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体会这两首词的艺术技巧,讨论并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词人的词风和艺术成就,总结温韦二人词风的不同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概括并掌握两首“菩萨蛮”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分析并概括温韦词风之异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填词风气在晚唐时代已十分普遍,文人为避乱纷纷入蜀,填词风气也由中原带入后蜀,蜀地逐渐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能与南唐并峙的词派。

词也开始逐渐从诗中脱离出来,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2、作者介绍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

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韦应物四世孙。

56岁中进士,出使西蜀,后回到唐朝,又再次出值西蜀,任掌书记,适唐被朱温所灭,节度使纷纷自立,韦庄滞留于西蜀,后劝王建称帝建前蜀,任职宰相。

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靖。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

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

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庄《菩萨蛮》(其二)课堂教学实录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

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

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

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

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恋忘返。

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

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因为,此时他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

词人巧妙地刻画出了在特定环境之下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心活动,从而突出了“春日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上阕开宗明义指出“人人尽说江南好”,从而点明全词的主旨:江南好。

紧接着以“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诗人切身的感受:江南好到了能使远方前来的邮资不思故乡。

心甘情愿地老于此处。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既写出富有特色的江南美景,又抒写了沉醉其间的闲适之情。

春天里一碧万顷的水面与澄明的天空融为一体,休闲假眠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

多么美妙,多么闲适,难怪再也不想苦寒的故乡。

下阕前两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美景中的美人。

江南山水养育出来的曼妙美女。

酒店里像月中嫦娥似的美人正在笑脸迎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如霜一样美白、晶莹的手腕。

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与依恋,明确唱出:人没有老就该在这人间天堂尽情享受,千万不要还乡。

如果还乡就一定会悔断肚肠。

这首词既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两者互为表里,相交相融,因此极富感染力。

??一、造势课前利用PPT课件在教室屏幕上展映出课文名、作者名以及执教者姓名。

背景衬底是富有江南水乡之美的水粉画。

播放乐曲《江南好》。

二、形式认读:师:同学们,江南如画,美景如诗。

生活在江南的我们是有福之人。

今天让我们在如画的江南来品读写江南如画的一首词。

请看大屏幕——师:写过《菩萨蛮》的词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菩萨蛮》的作者是——生:韦庄。

师:对。

请问韦庄是什么朝代的人?生:(事先已作预习)五代十国时期。

师:说得对。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韦庄的《菩萨蛮》(其二)。

学生读,教师倾听。

师:刚才这位同学们读得十分响亮清晰,这很好。

但是白璧有微瑕,有一个字读错了,大家有没有听出来?生:“皓腕”的“腕”不是第三声,而应读第四声。

师:听得仔细,说得好。

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下好多了。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探究·讨论题一”认真地研究一下《菩萨蛮》这一词牌的形式特点。

看看它的句子长短是怎么安排的,押韵有什么规律,怎样读更能读出味道。

学生诵读思考讨论。

最后由教师提问。

生:《菩萨蛮》第一、二句为七字句,其余各句均为五字句。

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字“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做停顿;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一些。

师:能结合课本资料,又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这位同学的温馨提示,拿出更为专业的水平再来诵读一遍韦庄的《菩萨蛮》。

学生齐读。

师:味道好极了。

(生笑)三、视频赏鉴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栏目,叫“解字说诗”,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多多观赏。

老师从这个栏目里截取了一段关于韦庄《菩萨蛮》(其二)的赏读视频,请大家来观赏品评。

学生赏听“解字说诗”栏目分别由主持人徐笑梅与一位老先生朗读的视频,然后进行朗读优劣品评。

生1:徐笑梅的朗读吐字清晰,语调柔婉,很好听。

生2:徐笑梅的朗读缺乏感情的融入。

生3:作为名主持人,徐笑梅将第四声的“腕”字念成第三声,实在不应该。

生4:那位老先生朗读得好,读音准,有感情,感染力强。

师:同学们谈了对这段视频的看法,说得很有道理。

老师的看法跟同学们说的差不多,归纳如下:徐笑梅的朗读有其女性的优势,柔婉好听,但缺乏感情的融入,感染力不是很强。

而且还念错了常见的字,确实太不应该。

对《菩萨蛮》一词的声韵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

而那位老先生的朗读,字正腔圆,情感丰沛,韵律声调,轻重疾徐,处置得当。

那么咱们全班同学就仿照那位老先生的读法,来齐读两遍,一遍跟着老先生读,一遍离开老先生,自己读。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两遍。

四、披文入境:师:下面请同学们合上书,试着来背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背韦庄《菩萨蛮》(其二)。

师:背得很不错嘛。

但是作为高中学生,对于诗词作品,光满足于会读会背还不行,还得能理解鉴赏。

那么理解鉴赏应该从何入手呢?“披文入境”是诗词鉴赏的一条很好的通道。

那么什么是“披文入境”呢?请大家看屏幕——披文入境在充分了解有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作品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据为师看来,“披文入境”又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

请看(屏幕展示):⒈疏通字句;⒉思考想象;⒊知人论诗师:先来看看“疏通字句”,疏通字句是读懂诗词的第一步。

要读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先要弄懂下面这些字词。

对于屏幕中划线的字、词,你都会解释了吗?(屏幕展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①游人只合江南老②春水碧于天③垆边人似月④皓腕凝霜雪⑤还乡须断肠师抽一位学生回答。

生:“于”是“比”的意思,“皓腕”是“洁白的手腕”的意思。

其他的还说不大来。

师: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回答一下吧。

(发现不少同学边看书边回答,回答“须”字时声音明显轻下去,有说“必须”的,有说“要”的。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被一些字、词难住了。

如果不必看书,就能把加线的字、词都解释出来,那就厉害了。

师:下面请大家看参考答案。

(屏幕展示)①应该②比③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④洁白⑤一定,应当师: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通过思考想象,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首词它写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看词作的第一和第二句。

大家能不能从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来概括韦庄《菩萨蛮》(其二)所写的内容?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江南好。

师:很好。

那么再请大家思考,江南具体(加重语气)好在哪里呢?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学生很快答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师:答得好。

大家能不能用三个词语来概括以上四句诗句所写到的美的种类?学生陷入思考、讨论,经老师点拨,最后明确:景美,情美,人美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来描绘一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请注意两点:①想象要优美丰富;②想象应合情合理。

学生提笔作文,教师巡视提醒。

等学生写毕,请学生朗读自写文段。

生1:江南的水比天空还要蔚蓝,坐在美丽的船上听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醒来后,到岸上的酒店喝杯酒,看到老板娘肌肤胜雪,真是美丽。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生:想象是合理的,但不够丰富,有点像翻译。

师:大家认为这位同学的评论有理吗?生(齐答):有。

师:好的,老师也赞同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

我们再找找看,有没有想象丰富而合理的作品。

(找到一位写得较多的同学,请她朗读自己的作品)生:好风似水水如天,在如画的江南之春,撑一只画舫,向春水深处更深处漫溯。

春水碧如天,人似天上行。

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在仙乡,快哉爽哉!春雨如酒,醉了江南,醒了诗心。

有女如花,俏立垆边,醇酒美人,酒不醉人人自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有多少依恋在这里孕育,有多少赞叹在这里生发……全班一齐鼓掌。

师:老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作品里提取两个字——“赞叹”。

从大家热烈的掌声里,老师听出了赞叹的分量。

刚才这段文字用诗化的散文语言有效地呈现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意境,真是想象丰富绮丽而又合情合理。

表明刚才这位同学对诗歌的意境有了相当深刻精确的把握。

老师一高兴,也写了一段文字,来描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歌意境。

请大家帮助评赏评赏。

请看屏幕——师读:人说美丽女性的骨肉是水做的,若真如此,那么我想,必是江南的春水造就了美丽女性风情万种的骨肉。

因为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迷人,碧绿得比蓝天还要妩媚;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醉心,清新得比白云还要柔情。

柔情似水,水似柔情,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在温柔的江南烟波里,任意西东。

江南不缺春雨的潇潇,在品酒论诗之余,相互枕藉舟中,静聆江南丝雨无数双纤手轻叩船篷的柔情蜜意。

销魂,当此际,当睡意悄然袭来,江南春眠梦亦芳……学生一齐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鼓励。

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段名家写江南水之美的文字。

请看屏幕——朱自清《绿》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学生边看边读师:同学们再想想,在你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文中,写雨写得特别精彩的美文有没有?生:《听听那冷雨》。

师:对。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咱们来重温一下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中的精彩片断,请看屏幕,然后齐读屏幕中的语段。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师:同学们,把厚书读薄是一种本事,把薄书读厚也是一种本事。

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够短的,连词牌名、作者姓名都算进去,充其量也只有49个字。

但是,如果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能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充分地调动起来,你就能把这首词读得格外的丰满迷人,摇曳生姿。

五、知人论诗师:要准确理解一首诗歌作品的内在情感,还要学会“知人论诗”。

什么叫“知人论诗”呢?那就是要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情趣爱好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下面老师提供两个背景材料,根据不同的背景材料,请大家思考一下诗歌所反映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背景材料一:《菩萨蛮·》(其二)为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思考题:根据背景材料一,请思考诗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明确:语气轻松诙谐,感情醇厚真挚。

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的极度迷恋和热爱。

背景材料二: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物之四世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