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也被称为《师说六编》。

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杜预,全书共分为十七篇,内容主要讨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下是《师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1. 教育的目的:《师说》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

2. 教育的重点:《师说》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3. 师德的重要性:《师说》强调教师的师德要高尚,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4. 教与学的关系:《师说》认为教与学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5. 教学方法:《师说》介绍了一些教学方法,如以事实为例证,以问答的方式教学,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等。

6. 学生的活动性:《师说》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7. 课程设置:《师说》提倡课程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8. 家庭教育:《师说》还关注了家庭教育的问题,认为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家
长要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教育经典,它论述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理念,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很高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化教育的国家,而文言文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师说》是一部重要的文言文教材,通过对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师说》中的一些知识进行整理,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第一章师道尊严《师说》开篇即强调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师者地位崇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这是因为师者承载着传承文化、培育后代的重任,他们被视为道德和知识的化身。

而学子则应该尊重师道,虚心向师求教,为人师表,以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二章教育方法《师说》呼吁师者要运用恩威并施的方法进行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应注重分寸,既要给学子以恩典,又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以起到规范和教育的作用。

此外,师者还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传授道德和知识。

第三章学生责任学生在《师说》中也有相应的责任。

他们应该以师道为重,虚心听取教诲,勤奋学习,努力自强,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学生也应该恪守道德规范,尊重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

第四章教学目标《师说》中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和知识。

师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育的价值教育在《师说》中被赋予了深远的价值。

它被视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得到修身养性、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同时,教育也被认为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只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总结《师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教育价值的文言文著作。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能体验到古人对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崇高地位。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

《师说》知识点梳理-PPT

《师说》知识点梳理-PPT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著作) 8、惑
①惑之不解 (疑难问题)
②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9、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比)
②而耻学于师 (介,向)
③于其身也 (介,对于)
④其皆出于此乎 (介,从)
(介,表被动,被)
13
五、词类活用
师之所存也。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
九、巩固与提高
《师说》测试题
一、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惑而不从师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而耻学于师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9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㈠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3、则耻师焉 4、不耻相师
(以……为耻)
㈡形容作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dj.→n.,圣人、愚人)
14
㈢名词作动词

《师说》知识点归纳(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学生、教师)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班级姓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小学而大遗.5.士大夫之族.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作《师说》以贻.之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行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⑤行弗乱其所为5.复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⑤不敢出一言以复6.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从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惑而不从师⑤小学而大遗⑥则群聚而笑之⑦择师而教之⑧如是而已2.之①青,取之于蓝。

《师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学生版+教师版】

《师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学生版+教师版】

【学生版】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师说[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道”“或”两字及次常用字“师”“传”。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记录的一部有关教育的论述文献,被誉为古代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与观点,涉及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整理:1.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素养,使其成为具备高尚品质、道德操守和智慧才能的人。

他提出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观点,认为人是不具备先天的知识的,只有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使人消除迷惑、开启智慧。

2.教育的内容孔子主张以经典为教育内容的核心。

他认为,经典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集结,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积累。

孔子强调“学书达礼”,即学习经典、通过习得知识来达到进入礼仪的境界。

他提出了“三练”的教育方法,即学习文化经典、礼仪规范和仁义道德。

3.教育的方法孔子提出了“示范引导”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去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望。

孔子还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要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并通过多种反复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师生关系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认为师傅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和指导者,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疑问。

他还提出了“师言不善,道不传也”的观点,强调师傅要言传身教,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表现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5.知识与人的关系在《师说》中,孔子对知识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基石,但知识需要和个人的修养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即对知识的喜爱和投入程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者的成长。

总结:《师说》是孔子关于教育的论述,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素养。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经典为教育内容、通过示范引导和一以贯之的方法进行教育。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以谈论教育、师生关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该书通过吴敬梓的散文文笔,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师道的理解,提倡敬师重教,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整理:1.敬师仪态《师说》中谈到了对师长的敬重和尊重,明确提出了敬师礼仪,例如“有名而无实,有声而无德”的老师不可尊敬,强调了对于老师的尊重应该是基于其德行和修养的。

2.师生关系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认为师生应该像亲子般相亲相爱,师长应该像父母般慈爱呵护,学生应该像子女般孝顺侍奉。

3.教育观念吴敬梓提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要以真诚和热情教育学生,学生要以用心和努力学习知识。

4.修身养性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师德难行吴敬梓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师德难行,许多师长都有欺压学生、教育不当的行为,导致教育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

6.民族精神在《师说》中,吴敬梓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惨状,呼吁复兴民族精神,提倡教育兴国。

7.教育吴敬梓认为教育应该,提倡以“仁”为本位,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8.人生哲理《师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观念,如“知错就改,知耻后勇”,“事不遂愿,责之于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都是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富有教育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对于师生关系、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都有着深刻的表达和思考。

吴敬梓的文字朴实深沉,真情流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师说》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024年关于人教版《师说》教案

2024年关于人教版《师说》教案

2024年关于人教版《师说》教案一、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课文阅读:详细讲解《师说》的词句、段落大意和全文结构。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儒家思想、师道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师说》的基本词句和全文结构,理解其主旨。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师者的重要性,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儒家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师说》的全文结构和主旨,以及对师者的定义和作用的阐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韩愈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讲解词句和段落大意。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师者”的定义、作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句子。

2. 黑板右侧:展示课文结构图,标明各段落的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谈谈你对“师者”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2)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师者的作用,培养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儒家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师说》的全文结构和主旨,以及对师者的定义和作用的阐述。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师者”的定义、作用展开讨论。

《师说》默写及翻译(教师版)

《师说》默写及翻译(教师版)

讲学稿()《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翻译年级:一学科:语文主备人: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掌握文言知识2、能独立完成理解性默写试题3、翻译重点语句学习重点1、能独立完成理解性默写试题2、翻译重点语句学习难点1、能独立完成理解性默写试题2、翻译重点语句学习过程及指导一、理解性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师说》中作者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师说》中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8、作者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的句子是:“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9、作者赞古之圣人尊师学习的一句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0、批判“今之众人”耻学与师的句子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后,指出造成的恶果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2、指出今之众人舍大弃小的谬误句子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原因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对新型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概括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5、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一句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原则。

以下是对《师说》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识和道理。

4、孰能无惑孰:谁。

5、惑而不从师从:跟从,跟随。

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那些。

终:始终。

7、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在。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申为懂得,知道。

固:本来。

9、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10、吾师道也师:学习。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2、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13、无长无少长:年长。

少:年轻。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存:存在的地方。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传:流传。

1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想要。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18、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焉:代词,指老师。

1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

20、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②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版

《师说》教师版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介词结构后置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表顺接
岂、哪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名词作动词,学习 介词结构后置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无论、不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所存也。
所字结构:所(助词)+动词=名词性结构
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者……也”表判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孰:疑问代词,谁©动词,有疑难问题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表转折©名词,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
©成为©介词,相当于“于”
超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此乎?
连词,表目的 对于 表转折,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助词,表停顿那些 的 表并列,并且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形容词,糊涂、迷乱 他,代词 书

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语气助词 通“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一定 比
听到,懂得学习,研究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语气助词,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全部,普遍 介词,被 介词,向 赞许
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都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遵行,实行表目的,用来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一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师说》重点难点讲解1、本文的层次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

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

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4)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
(5)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那些 代词,他 代词,他的
代词,指圣人
副词,大概 前代词,指士大夫 后表反问,难道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呢”
五、一词多义:
1.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1)作名词用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师襄 姓氏
吾师道也 学习
(2)作动词用
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
孔子师郯子、苌 意动用法 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
2. 之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代他,这类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五、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表目的或结果的 连词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5、不耻相师 (意动用法 以……为耻) 6、孔子师郯子、苌弘
(意动用法 以……为师)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 “惑” 作宾语 ,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9、小学而大遗

师说 知识点总结

师说  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师说的定义师说,是指在正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师说是教学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学形式,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教师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师说中,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榜样,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

二、师说的特点1. 直接传授知识:师说是一种直接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示范和引导,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式直接而高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

2. 互动性强:在师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进行积极的互动。

教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促进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3. 知识渗透性强:师说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渗透价值观念和态度观念。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4. 可操作性强:师说可以通过示范和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师说的基本方法1. 讲解法:师说的最基本方法是通过口头讲解来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逻辑严谨的思路,向学生详细解释所学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并记忆。

2. 示范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和表演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并演示所学技能和方法。

通过亲身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模仿,提高学习效果。

3. 引导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分析、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实践法: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师说,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来掌握所学内容。

四、师说的教学作用1. 传授知识:师说是传授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师说将所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10课《师说》知识点整理(检查用)

第10课《师说》知识点整理(检查用)
1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
1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 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一致。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道相似也 (4)惑 a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而不从师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存也。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
是: 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
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二.实词 1.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吾从而师之 (6)今之众人 (7)小学而大遗 2.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整理
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