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伤寒论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
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
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
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
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
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
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
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腹有诗书气自华[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Phe(35.9)、Lys(15.4)、Val(28.4)、Thr(48.0)、Met(6.9)、Arg(111.9)、His(12.4)、Tyr(12.1)、Cys (40.8)、Gly(37.9)、Ala(165.7)、Ser(97.5)、Glu(350.3)、Asp(474.2)、Pro(162.8),并发现麻黄果氨基酸除了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低于草莓中的以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接近或超过草莓中的相应氨基酸含量,另外,含有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去节三两(6克)、桂枝二两(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二、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3.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4.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5.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6.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四、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六、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正由于此,所以《伤寒论》中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
10.麻黄汤与汗法麻黄汤与汗法前面讲到的两条条文中,仲景都用到了“麻黄汤”。
这里,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麻黄汤”。
麻黄汤方如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一作“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一、仲景第一方——麻黄汤很多人,都喜欢尊奉“桂枝汤”为仲景第一方。
其实,这些人,大多是一些不敢使用“麻黄”的人。
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是以“伤寒”二字,来定名、立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仲景的这本伤寒杂病论》?书,为什么要定名为《伤寒只要通读过一遍这本书的人,就不难发现:其实仲景的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外感】的发病情况。
而这个【外感】的内容,是涵盖了中医“病因学”中“外因”中的外感“六淫”的相关内容。
也就是说,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讨论了外感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入侵人体导致发病的一些基本情况。
虽然除了“风|寒”之外,其他几个外邪,相对来说讨论的内容较少,但伤寒杂病论》呢?且不说其他的几种,就说在这本书中,与“寒邪”相并讨论的“风邪”,就至少也是有的。
仲景为什么要定名为《伤寒一直没有少过。
仲景也在太阳病、阳明病等章节中,在讨论“伤寒”的同时,必然会谈到“中风”,如“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阳明伤寒”、“阳明中风”等。
可见,至少仲景在撰写条文的时候,是把“中风”放在“伤寒”的同样高度来编写的。
那么,仲景为何不定伤寒杂病论》?名为《中风中风杂病论》而叫做《伤寒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没事扯着玩儿的话题啊,这是一个对大方向认识的问题。
前面已经谈过了,从广义上说,【伤寒】,是外感诸邪的总称。
麻黄汤证-伤寒论
1.先煎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 停服; 3.饮食清淡适量。
病人服药后出现流鼻血,是不 是病情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 愈。(47) 【词解】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
证名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法 特征药 相关脏腑 煎服法
中风 风寒 卫强营弱
麻黄汤方证
伤寒 风寒 卫闭营滞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缓 脉浮紧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 草 脾 辛温发汗,调和营卫 麻桂与麻杏 肺
(4)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 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 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 【词解】
(3)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 肉瞤①,此為逆也。(38)★ 【词解】
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麻黄汤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麻黄汤这个方,很多方剂学教材也好,参考书也好,都放在第一个。
为什么放在第一个?有很多方剂首先要了解,学这张方的目的是什么?说它是个基础方。
同时,它有学习的另外一些特定意义。
所以我们很多方有的要标出来,它学习的典型性意义。
它出在《伤寒论》,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一个方面,历来把这个方,叫做“伤寒正局”。
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
“正局”两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典型。
那就是说外感风寒最典型的,伤寒最典型的基础病机。
最有代表性的。
古人没有这种代表性,典型性这些名词。
它叫“正局”,就是最标准的。
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为参照,就能学习一系列的具体的,外感风寒的治法和方剂。
这是“伤寒正局”的含义。
第二个,人们常把这个方当作第一张方来学。
还有一个,它在我们方剂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体现上最标准,四个药,非常标准。
是基础方剂的一种典型结构。
你前面总论刚学了君、臣、佐、使这些,到这要看看一个最标准的基本结构。
所以学习一个方,学生要知道,这个方学习一些典型性意义在哪里。
每个方学习,我们不是按照组成、功效、主治这样下来的。
往往先讨论病机分析。
因为跟上面学习的,《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是诊,断是辨证。
跟辨证捕捉病机这个知识,利用这个原有一些知识,基础知识推理这样下来,所以学习《方剂》,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
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最典型可以从病机分析开始。
主证病机分析方解外感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之为太阳伤寒。
太阳是表,伤寒以寒为主。
这病机分析围绕着,病机这种推理过程,寒邪作用体表以后,会发生哪些情况,拿体表来讲,人体还得有正气,正气是以营卫作为代表的。
整个人体,说它为气血而已,为阴阳而已。
概括性讲正气的话。
体表的气血,称之为营卫,所以提到营卫,实际上是涉及体表的,还没有涉及整体气血的变化,营卫是气血的浅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
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
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
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
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
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
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
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
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
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其特点是发汗力量较强,为辛温解表重剂。
应用本方时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汤,而善于解肌表、和营卫。
应用率方时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另外,因外感而服用本方以后,尚须进少量热稀粥以助药力。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2
10.麻黄汤与汗法2汗法,就是“发汗”的技法。
“发汗”,是中医治疗外邪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要是用来发散从外入侵进人体浅层的一些外邪,例如这里提到的“麻黄汤”以及“麻黄系列”;其次,发汗还可以用来“调和营卫”,用来纠正身体的某些阴阳失衡的状态,常用的如后面将要讨论的“桂枝汤”等。
“发汗”的内容很多,涉及面也很广。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很多疑难大病重病中,不少都是可以使用这个“发汗”的汗法,再结合一些其他技法,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重视“汗法”,驾驭好“发汗”,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最基本技法之一。
就像练习传统武功一样,必须要练好桩功。
于“传统中医”而言,这就是最基本的基本功之一。
所以,必须要掌握。
必须要能熟练运用。
必须要能精准驾驭。
中医治病,常用四法,——即“汗、吐、下、和”。
——这就是中医的“四大基本功”。
这其中,“汗法”排在第一。
一方面说“汗法”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是说,“汗法”主要是解决浅层、外邪的技法(当然,只是‘主要’,而不是全部。
正如上面讨论的,汗法还有其他的用法,后面会逐渐讨论到)。
正是因为“汗法”的重要,所以,我们下面再具体讨论一下这个“汗法”。
只有先了解了这个“汗法”,才能在后面使用汗法来‘发汗”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最需要的效果。
1、大法,春夏宜发汗。
***************************************************************************意思就是,在春天、夏天的时节,若受寒邪,则适宜用汗法,通过“发汗”来驱散外邪。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春夏两季,人体的阳气本身就是向外生发的。
所以,在使用“发汗”的方法用药时,也是通过药力,从内向外发散。
这与这两个季节人体阳气向外宣发的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就可以借助天时的这个生发的势,达到顺水推舟的取汗、发汗的目的。
所以说“春夏宜发汗”。
但是,要注意,虽然是“春夏宜发汗”,不是说在春夏的时节,什么病都可以使用“发汗”的。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19 伤寒方剂-麻黄汤系列-04-杂病问答
我们现在来讲那个肿瘤的通方,就是不抓主症的哦,就是次一级的医术了,可是虽然说是次一级的医术,也是很漂亮的医术。
因为中国人治肿瘤的方子,可以说是到了清朝的王洪绪才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就是神农本草经里头,其实本来就有讲麻黄这个药是可以破积块的。
可是呢,从汉朝一直到清朝这段时间,我们中医遇到肿瘤病,其实一直以来没有很会用麻黄,就是,麻黄,虽然太古时代的本草书就说它是可以破积块,积聚的这个块,可是用来用去都好像有一点不好,就用了麻黄就是发汗嘛,对不对,好像药性进不到肿瘤里面,那一直到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才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当熟地黄,地黄的药剂量是麻黄的20倍这个比例的时候,麻黄的药性会被地黄闷在里面,去发这个骨头缝里面或肉块里面的邪气,也就是地黄麻黄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当然在临床上,我如果开这个阳和汤的话,其实麻黄常常开到3钱,不是开5分。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麻黄其实多半都有制过,就是用热水煮过一道,煮过一道药性就比较弱了,而且我个人认为,觉得麻黄如果用到地黄的20分之一的时候,那个药力是让地黄非常补的进去,但要发出来就要比20分之一再多一滴滴,会比较好发。
所以,我在想古时候如果麻黄没有制过的话用5分OK,我们现在的话就1钱起跳,如果没什么feel(感觉)的话可以开到3钱。
麻黄太多了的话,你喝了这个药会觉得在喝发汗剂,这样就不对。
这个阳和汤虽然说喝了汤之后,要喝几杯酒,就是稍微偏烈一点的酒。
如果是高梁酒就2个小酒杯,如果是绍兴酒就喝个半碗、一碗这样子。
喝了酒之后当然还是会发汗,但是不是要他发麻黄汗,就是那个吃麻黄汤那种一下子身上发热、出大汗,那种反应不要让他有啊。
阳和汤不是一个发汗方。
那这个阳和汤当初中医记载阳和汤的书通常都讲,这个方子不可乱加减,因为的确是这样,因为那个时代的一般的中医,看到麻黄就怕了,看到什么又怕了,常常乱抽掉一个中药里的药,那这样就没有用了。
所以阳和汤里头啊绝对不可以乱动的是熟地和麻黄这一组,这个一定是不可以乱动的。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
从 桂 枝 汤方 药 组 溢 而 为衄 , 或郁 热 内扰 而 为 心烦 懊 其 二 , 伤 寒 论 》第 1 《 7条 云 :
于温 散 开 泄 , 于 耗 伤 人 体 正 气 , 成 分 析 , 方 药 性 偏 于 温 热 , 于 懔 , 以不 可用桂 枝 汤 。 易 此 偏 所 容 易 出现 凶险 变 证 ; 三 , 汉 末 行 散 , 中桂 枝 辛 温 走 窜 , 烈 不 其 东 其 性
术论艾
1 基 本 相 似 , 指 素 来 胃 中 多 7条 亦
山西省 远城 医医魔 f D之 人 , 湿火 内 积 者 , 不 喜 多
Tad t n l C ne e M e ii n n 1 9 r ii a hi s d cne ur a o
出应 用禁 忌专 门论 述 的 只有 两 首 , ( ) 成 。 擘 组
即桂枝 汤 、 黄 汤 二方 。张 仲景 为 12 适 应证 麻 .
象 。桂枝 汤 属于温 热 之 剂 , 有 和 具
综合《 伤寒 论 》 中论 营卫 以止 汗 出之力 , 气 不 开汗 不 表
本 什么要 单 单 对 这 两 首 方 剂应 用 提 述 桂枝 汤 的条文 , 方 的适应 证 主 出 , 为寒邪 束 于外 , 阳热 郁 于 内 , 此 出这 种 要 求 呢? 笔 者 认 为 其 动 机 要 为风 伤 于表 、 营卫 不 和 而致 的发 时治 法 应 当 开 表 泄 汗 , 郁 热 外 使 恶风 恶 寒 , 痛 项 强 , 自 出 , 泄 , 用 桂 枝 汤 反 致 汗 愈 不 出 , 头 汗 无非 是 下 列 几 点 : 一 , 于 始 而 热 , 其 慎 若 表 敬 于 终 , 生 命 要 高 度 重 视 和 负 脉 浮缓 或 浮弱等 。 对 闭愈甚 而 阳热郁 之 更 甚 , 热迫 血 或 责 ; 二 , 枝 汤 和 麻 黄 汤 药 性 偏 1 3 应 用禁 忌 其 桂 .
伤寒论第46条:麻黄汤
伤寒论第46条:麻黄汤伤寒论第46条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衄,即出血,尤指鼻出血。
泛指外伤之外的身体出血,比如齿衄为牙龈出血,皮衄指皮下出血,肌衄指肌肉出血等等。
鼻出血是最常见的。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全是太阳伤寒的症状。
“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太阳伤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过了八九日,还没好。
可见病程已经比较长了。
这时,表证仍在,即病性仍然还是太阳伤寒。
所以仍然要以汗法治疗,当发其汗。
前面讲了太阳伤寒的症状,当然就是用麻黄汤治疗。
总之,太阳伤寒不管过去了多少天了,只要病性仍然是太阳伤寒,那就还用麻黄汤。
所以,张仲景就用了“麻黄汤主之”一句。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本条病例有一点特别,主要是患者本身的体质原因,他不容易出汗。
服了麻黄汤之后,仍然没有痛痛快快地出汗,所以表证还是没有解除。
“服药已微除”服用了麻黄汤之后,稍微出了点汗,病情稍微有缓解。
但是没有完全痊愈,甚至只是轻微有一点缓解,微不足道。
“其人发烦目瞑”即患者感觉很烦躁,不愿意睁眼,或者睁眼会有眩晕,更加烦躁。
因为麻黄汤相对比较温燥,所以服药后如果表邪未解,就容易增加里热,里有热则烦躁。
如果汗出表解则不会有里热,就不会烦躁。
“剧者必衄,衄乃解”这种表未解里热又增加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出现鼻出血的现象。
但是,鼻出血之后,病反而会痊愈。
邪有出路,病则解。
这种通过鼻出血而导致的痊愈,就是衄解。
所以,鼻衄也是可以治愈表证的,其原理和刮痧拔罐等中医疗法是一致的。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就是说,之所以出现衄解,是因为阳气重。
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应该是,患者卫气(体表的阳气)比较强大,患者血脉和体表的营气(体液和血浆)也比较充沛。
一方面卫气闭郁,紧缩,一方面营气充斥,扩张,双方对立交争,最后毛细血管壁被撕裂,进而出血。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6条
【每⽇⼀诵】伤寒论第46条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
⿇黄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脉浮紧,⽆汗,发热⾝疼痛,太阳伤寒也,虽⾄⼋九⽇⽽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暖发散汤药,虽未作⼤汗亦微除也。
烦者⾝热也,邪⽓不为汗解,郁⽽变热,蒸于经络,发于肌表,故⽣热烦。
肝受⾎⽽能视,始者(医统本作“寒”)⽓伤荣,寒既变热,则⾎为热搏,肝⽓不治,故⽬瞑也。
剧者,热甚于经,迫⾎妄⾏⽽为衄,得衄则热随⾎散⽽解。
阳⽓重者,热⽓重也。
与⿇黄汤以解前太阳伤寒之邪也。
清·吴谦《医宗⾦鉴》张兼善⽈:「⿇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重之下,岂有乃解之后,⽽⽤⿇黄汤之理乎?其说甚是。
况服药已之上,并⽆所服何药之⽂,宣将此五字移于其上始合。
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黄汤发其汗也。
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荣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发烦,热郁于阴⽽⽬瞑。
剧者,谓热极也。
热极于荣,势必逼脉中之⾎妄⾏为衄,衄则热随⾎去⽽解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
程知⽈: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九⽇,仍当以⿇黄汗解,服汤已其病微除,⾄于烦瞑剧衄,乃热郁于荣,阳⽓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然。
然⾄于逼⾎上衄,则热随⾎解矣。
此⾔发汗当主以⿇黄汤,⾮解之后,仍⽤⿇黄汤也。
张璐⽈: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余邪未尽也。
⽬瞑烦剧者,热盛于轻也,故迫⾎妄⾏⽽为衄,衄则余热随⾎⽽解也。
以汗后复,故为阳⽓重也。
或⾔汗后复衄,⽽热邪仍未尽,重以⿇黄汤散其未尽之邪,⾮也。
方剂速记(新版方剂歌诀)
2.4攻补兼施
黄龙汤P«伤寒六书»
泄热通便,补益气血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
(黄龙)桔硝人,实归朴三军。
(黄龙)结骁人,食鬼破三军。
三:生姜、大枣、甘草。
军:大黄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
升麻葛根草药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P《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散)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人参
(败毒)前川羌荷壳,桔草独羌胡人茯
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
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P《伤寒论》
辛凉宣泄,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参苏,木前枳夏茯三葛陈梗。
伸诉,目前只吓服三个陈梗。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汤P《通俗伤寒论》
滋阴解表
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口渴,无汗或汗出不多,咽干,心烦,舌红,脉数
葳蕤葱白淡豆豉薄荷白薇桔梗大枣甘草
(加减)葳蕤草荷葱,(滋阴)白薇豆梗红。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名方60首讲记》是宋永刚老师的方剂课堂讲稿为基础,分别从来源、组成、剂量、用法、配伍、应用、加减、名家论述3个方面,介绍了常用名方60首的学用心得,既有翔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临床实践,内容详略得当,讲解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笔记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汉方云课堂》的讲稿记录,在这里感谢《汉方云课堂》的老师精心,精彩的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宋永刚老师的《名方60首讲记》,方剂是在中药用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配伍结构和关系稳定的治病工具。
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名方,一首名方的形成,经受了多年的临床验证,行之有效,历代传承,治疗效果,也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所以,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人体试验的客观记录,是中医学的精华。
麻黄汤来源于《伤寒论》,主要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条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3条辨“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中与麻黄汤主治或风寒表证病机相关的条文多达十余条,第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凡是外感风寒均可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麻黄汤证也不例外。
第三条是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对伤寒来说,初期可以不伴发热,但时间稍长多伴有发热,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说,但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的表现。
第三十五条是本方的主治证,因主治证有八个症状,故称“麻黄八症”。
大致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邪气在表,发热、恶寒;第二组为诸痛证,即头痛、腰痛、骨节疼痛;第三组为肺气失宣,表现为无汗而喘。
麻黄汤的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一、麻黄去节的问题麻黄外观淡绿色至黄绿色,节明显。
其中已色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之形,中空而虚,取其散通之意,故能发汗;其节有节制之意,故去之。
伤寒论汤头歌诀九十二首
《伤寒论》汤头歌诀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证伤寒论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折算的问题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制》(二)伤寒表实证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岳小强麻黄汤证【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
()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辛温开腠发汗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两两个两先煎麻黄去上沫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停服饮食清淡适量。
【麻黄汤方后注】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原文】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
麻黄湯主之。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词解】①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②衄:此指鼻出血。
③阳气重:此处指阳气郁遏较重。
【原文】
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析义】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证名中风伤寒病因风寒风寒病机卫强营弱卫闭营滞症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辛温发汗调和营卫特征药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草麻桂与麻杏相关脏腑脾肺煎服法饮热粥、温覆温覆汗法禁例【原文】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①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②。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④。
()衄家⑤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⑥直視不能眴⑦不得眠。
()亡血家⑧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⑨。
()汗家⑩重發汗必恍惚心亂⑾小便已陰疼⑿與禹餘粮丸。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⒀。
()【原文】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裏虚須①表裏實②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③者不可發汗。
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凡气、血、阴、阳亏虚正气不足者禁用麻黄汤。
外感风热证禁用麻黄汤。
麻黄汤兼证
()葛根汤证【原文】★太陽病項背强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治法】开腠发汗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麻黄、桂枝辛温发汗(温通经络)葛根
解肌祛风升津舒筋芍药、大枣益气养荣活血通络生姜
温通阳气并助麻桂解表炙甘草
调药和中【煎服法】
先煮麻黄、葛根温覆取汗
饮食清淡适量。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解析】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项背强紧脉浮紧等症。
阳明病:下利。
“必”作“假设”讲。
()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证其下利清稀无臭泻下清稀无热感。
【病机】风寒袭表卫闭营郁津液下迫大肠。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
【方药】葛根汤葛根起阴气升津液一者用于祛风解表二者用于升津止利。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太阳病表气郁闭里气失和便秘下利呕吐【解析】【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汤解表祛邪
半夏降逆止呕。
()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①此為逆也。
()★【词解】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倍麻黄桂枝减杏仁加生石膏倍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前服法】久煎去上沫汗出病解即停服汗出多以温粉止汗。
【禁忌证】汗出恶风之表虚证不可用脉弱之里虚者不可用。
若误用则更伤阴津损伤阳气可出现恶风、烦燥、失眠、厥逆等变证。
【原文】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①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词解】①乍有轻时:指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小青龙汤证(、)【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词解】①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
水气即水饮之邪。
②噎(ye,音耶):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③少腹满:少通“小”指小腹或下腹部胀满。
★【解析】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恶寒、发热、脉浮等胃气上逆则干呕水寒射肺则咳喘渴水饮内停影响气化利水饮下注大肠噎水气阻滞气机不利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于中气化不利【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宣肺平喘芍药
敛阴和营半夏、细辛、干姜温散寒饮降逆止呕五味子
收敛肺气炙甘草
调药和中【方后注】方后加减众多医家认为麻黄可解表宣肺不宜去之。
渴:加天花粉一者化痰一者养阴利:加荛花以利水噎:加附子温化水气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水喘:加杏仁与麻黄宣肃肺气而平喘。
【课后讨论】大、小青龙汤方证的区别?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均治喘三者如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