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特性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b2d14cf04a1b0717fd5ddf6.png)
细菌的生理特性
生理特性
生理——生命活动机理(食、住)
生命活动——营养、呼吸、环境卫生 营养物及其获取方式——营养 营养物质的代谢
——呼吸
那些环境因素使细菌病、死?——环境
卫生
• 食(营养、呼吸)
营养物的种类、用途及营养物的吸收方式
水、盐、“粮食” 异养-自养;吸收方式—四种
提问:什么是化能自养菌? 自养——碳源CO3- 化能——以
?物质氧化产能
S、H2S、H2、NH3、Fe
• 种类:硫细菌 ( 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 ) 、(亚)硝
化细菌及铁细菌、氢细菌。
• 例如,亚硝化细菌进行有机物合成反应如下 • 2NH3 + 2O2 HNO2 + 4 H + 619千焦耳 • ATP • CO2 + 4 H [CH2O] + H2 O
① 无机营养细菌(自养菌)
无机(自养)—CO2、CO和CO32提问:能否也利用有机物呢?
• 绝大多数能, “能吃苦也能享福”,优先利
用; • 又根据能源不同 • 又分为光能自养型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细菌。
(1)光能自养细菌(无氧有光)
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
较洁净的光照池塘无氧臭(H2S) 区
10%~20%干物质 10%无机盐
70%~90%水
90%有机物
细菌化学成分示意图
一、细菌营养物组成及生理功能
传统上根据功能不同对营养物归类
水、无机盐和碳源、氮源、能源、生
长因子等。
(一)水
提问:水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1)溶剂作用
2)运输物质的载体
3)参与生化反应(如脱水、加水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7acfb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6.png)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2.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3.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
(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课程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二、细菌的物理性状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二、细菌的营养物质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五、细菌的生长繁殖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第五节细菌的分类【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专性需氧菌2.兼性厌氧菌3.专性厌氧4.菌落5.生长因子6.热原质7.细菌素8.培养基9.抗生素10.纯培养11.细菌的种12.细菌的属二、填空题1.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菌落。
2.含5g/L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上,___________细菌生长后出现混浊,___________细菌则沿穿刺线生长。
3.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________,液体培养基多用于________。
4.细菌色素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5.根据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要,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营养类型,而病原微生物多属于________。
6.菌群体生长曲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
8.培养大多数病原性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___________度;最适酸硷度,即pH为______________。
9.细菌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0.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必需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条件。
2 细菌的特殊结构 细菌的生理
![2 细菌的特殊结构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550c2d6edb6f1aff001fa3.png)
②细胞壁的脂多糖为其组分
③耐高温,高压蒸气 121℃20分钟不被灭活;
体温上升
清除热原质方法 1.吸附剂和石棉滤板可除去大部分热原质,蒸馏法 更好;玻璃器皿需250℃高温干烤; 2.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2)毒素和侵袭性酶 (1)外毒素:为蛋白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出,多为G+菌; (2)内毒素:为脂多糖; G-菌细胞壁中,菌体死亡崩解后
(2)难着色,其大小、形态及在菌体中的位置可籍细 菌鉴别;
(3)可发芽形成新的菌体,但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 式。
破 伤 风 梭 菌 的 芽 孢
梭状芽孢菌 炭疽芽孢杆菌
3、功能 function: 增强细菌对热力、干燥、辐射、化
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一、显微镜放大法 二、染色法
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称菌毛,必需电 子显微镜观察。
普通菌毛 ordinary pilus
种类
性菌毛 sex pilus
1、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 ** 是细菌的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 合, 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所以与菌毛结合的特异性决 定了宿主感染的易感部位。 ** 由质粒或染色体编码。
中 介 体
功能: 1、与细菌分裂有关,类似纺锤丝作用; 2、扩大细胞膜面积,相应增加了酶的含量和
能量的产生,模拟线粒体作用。
三)细胞质(cytoplasm) 即细菌细胞的原生质(protoplasm) :细菌细胞膜 内容物,内含多种重要结构:
核蛋白体:细菌蛋白质合成场所;
质粒plasmid: 1、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2、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3、能独立复制并传代; 4、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 5、传递遗传性状。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f968cf76a20029bd642d90.png)
二、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与其他生物类似 吸收的各种前体代谢物通过各种代谢途径, 合成所需物质:多种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及其大分 子物质。但细菌不能自身合成,须从环境中获得。各种细菌 的合成途径和合成能力不同,对营养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也 不尽相同,可作为细菌鉴定指标。
三、聚合作用(polymerization)
3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此时因营 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等,细菌繁殖 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的活 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该朔细菌的形态 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革兰氏阳性菌此时 可染成阴性。毒素等代谢产物大多此时产 生。大肠杆菌的稳定期持续约8h。 4、衰亡期 (decline phase)细菌开始大 量死亡,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如不移植到 新的培养基,最终可全部死亡。此期细菌 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 行鉴定。
特点:
需要特异性的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
不消耗能量
运输SO42-、PO43-、糖(真核)
胞外
细胞膜
胞内
促进扩散示意图
3、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方式 可逆浓度梯度运输,耗能 需载体蛋白,有特异性
运输有机离子、无机离子、氨基酸、乳糖等糖类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主要内容:
细菌的代谢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生化试验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细菌与其他生物一样,有独立的 生命活动,涉及复杂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生理涉及细菌的组分、营养 要求、能量代谢、生物生长合成繁 殖及基因调控等。
细菌与动物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区别 有如下几点:
病原微生物学,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包括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
![病原微生物学,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包括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d5b23d42312b3169a451a484.png)
典型的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延 滞 期 对 数 期
稳定期
衰亡期
时期的划分:按照生长速率常数(growth race constant)不同。
第四节 细菌的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细胞内发生的各 种化学反应的总称,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 谢两个过程组成。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1. 发酵: 2. 呼吸:需氧呼吸
一般20 min分裂一次,一个细菌经10个小时可以繁殖 10亿个,24小时可以繁殖272个细菌。
3.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生 长 曲 线
1.迟缓期:(lag phage)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ge):20 21 22 2n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ge) 4.衰亡期:(decline phage)
引起发热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
胞壁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121℃、20
min) 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30 min或180℃,4 h才 能破坏热原质。
2. 毒素(toxin)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 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毒性强,化学成分: 蛋白质。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 解后才能大量释放到菌细胞外,毒性较弱。 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毒素入侵。
厌氧呼吸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㈠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不同细菌的酶不完全相同,对同一种营养物 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也不相同,因此可 以通过不同的代谢产物来鉴定细菌。
1.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HCOOH 脱氢酶 CO2+H2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细菌生理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细菌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5b699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8.png)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代时---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
2.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细菌的适应阶段。
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对数期:生长迅速,菌数急剧上升,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
稳定期:细菌繁殖速度减慢,死菌数逐渐增加。
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性状有所改变。
生成芽孢、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衰亡期:死菌数活菌数,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需氧呼吸—以分子氧为受氢体厌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二、细菌的代谢产物1.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2.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G- 菌细胞壁脂多糖;耐高温;121ε,20min不被破坏;250ε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蒸馏法可除去热原质。
(2)毒素(toxin):外毒素—G+ 菌、少数G- 菌产生的、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重要的致病物质。
内毒素—G- 菌细胞壁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仅对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用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维生素B,K.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细菌的方法: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二、培养基(一)培养基及种类1.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繁殖的营养基质。
2.按照用途分类⑴基础培养基: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⑵营养培养基:供营养要求较高或特殊的细菌生长。
2.细菌的生理
![2.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2c70e6f8c75fbfc77db23d.png)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细菌的生理
在培养物中不 断加入新鲜营养物 质,同时移去其中 的大量代谢产物, 使细菌长期保持对 数生长状态。 连续培养装置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
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
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3、鉴别细菌的生化检测试验有哪些?
菌体重量增加和体积长大
生长(growth)
细菌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开 始分裂,个体数目增加
繁殖(multiplication)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细菌的生理
1. 营养物质(nutrients) 水 碳源:自养菌(autotroph) 异养菌(heterotroph) 氮源 无机盐:嗜盐菌(halophile)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常用培养基种类
厌氧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生长情况
固体培养基中 菌落(S型) 菌落(R型)
菌苔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液
体
培
养
基 中
沉 淀 生 长
混 浊 生 长
表 面 生 长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半 固 体 培 养 基 中
无动力
有动力
细菌的生理
致病性
细菌素—细菌分型、流行病学调查 抗生素 维生素
治疗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375cbced630b1c58eeb56b.png)
(3)流动蒸汽消毒法
(4)间歇蒸汽灭菌法 应用: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物质的灭菌
(5)高压蒸汽灭菌法
应用最广泛,灭菌效果最好 压力—103.4KPa(1.05kg/cm2) 温度—121.3℃ 维持时间—15~20分钟
应用:适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物品的灭菌
相同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力比干热大,原因: 1、蛋白质在有水的条件下,易变性 2、湿热穿透力强 3、湿热存在潜热
3.鉴别培养基 利用细菌分解糖类 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底物和指示剂, 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
如:单糖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 培养基、克氏双糖铁琼脂等。
4.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抑 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利于所需细菌的生长。
如: SS琼脂
麦康凯培养基
第六节 细菌的分类
一、分类原则与层次
❖ 原则:传统分类、种系分类 ❖ 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 ❖ 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亚种、型(噬菌体
型、血清型、生物型等)
❖ 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 同菌株(strain)
❖ 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 特征的菌株
❖ 最具权威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真菌和大多数病毒 (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
含碘消毒剂: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等
醇类消毒剂:
3、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
细菌芽胞、结核杆菌及某些抵抗力较强的真 菌和病毒 (包括季铵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氯己定 (洗必泰)、高锰酸钾等)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 地面等
(二)辐射杀菌法
1、紫外线 波长:265~266nm 原理:损伤细菌DNA 特点:杀菌力强、穿透力弱
第二章细菌生理
![第二章细菌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62210cd15abe23492f4db2.png)
㈡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 本身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 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作为碳源,合成菌体所 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2.异养菌 无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 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 机物质
㈢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
1.被动扩散(简单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㈠水分(75~85~90%)芽胞含水50% 1.游离水或自由水,它是菌体内物质的溶剂。 2.结合水。与细菌体内其它成分结合。 ㈡干物质
1.无机物(2~3%):磷、钾、硫、钙、镁、 铁、钠、氯及锰等。 2.
⑴蛋白质(50~80%)核物质、细胞浆和 其它构造中均含有蛋白质 。
第二章细菌生理
二、细菌的营养 ㈠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1. 水 80%(湿重)营养物质的吸收、排泄及 代谢过程中的有关反应均需在有水的条件下进 行。
2.氮源 有机氮化物——氨基酸、蛋白胨(供 合成碳、原生质和其他构造用)
3.碳源 糖类(单糖、多糖、有机酸、醇类、 脂类、氨基酸)
4.无机盐类 钾、钠、钙、镁、磷、硫、铁 5.生长因子 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 嘧啶等。
4.基团转位 在主动运输营养物质的同时实现营 养物质磷酸化的一种特殊运输方式,在细菌细 胞膜上有一种磷酸转移酶系统,能使糖分在进 入细胞膜的同时发生磷酸化。
第二章细菌生理
细胞膜构造
自由扩散
第二章细菌生理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特点
• 物质进入细胞的动力是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 这种运输方式不消耗能量,扩散速度慢. • 没有特异性,被运输物质不与膜上物质发生
异性。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对热、酸、碱 都不稳定。 ⑵酶的种类 可分为胞外酶与胞内酶,胞外酶由 细菌产生,分泌于培养基中,大都属于水解酶; 胞内酶含于菌体细胞内,大都是氧化还原酶 。 2.细菌的酶类在医学上的意义 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该菌毒力有关的酶。 利用各种酶的反应,对病原菌的鉴别、疾病的 诊断和发病机制的阐述等均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b71617866fb84ae45c8dc6.png)
需要消耗能量; 营养物质可以进行逆浓度转运。
1.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2.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3. 基团转移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基团转移
三、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pH)
嗜中性菌:pH 6.0~8.0 (病原菌 pH 7.2~7.6) 嗜酸性菌:pH 3.0 嗜碱性菌:pH 10.5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小分子 外界 营养物质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胞 质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合成代谢 anabolism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发酵:细菌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
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以有机 物为受氢体。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无机盐的作用
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
维持细菌的渗透压平衡; 参与细菌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 碳源---来源于糖类,提供能量。 氮源---来源于蛋白质、氨基酸等,合成菌体成分。 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等。 生长因子---生长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维生素、 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3. 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4. 抗生素(antibiotics)
细菌的生理(重点)
![细菌的生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287ca259eef8c75ebfb30f.png)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营养物质和合成各种所需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
细菌具有独立的生命活动能力,处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具有代谢旺盛、繁殖迅速的特点。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一、化学组成1.与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糖类、脂类和核酸等多种化学成分。
2.水占75-90%,为主要成分。
3.去除水分后,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碳、氢、氮、氧、磷和硫。
还有少量无机离子,包括钾、钠、铁、镁、钙、氯等,用以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维持酶的活性和跨膜化学梯度。
4.还含有一些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
二、物理性状1.光学性质细菌为无色半透明小体,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
观察-染色法-相差显微镜。
2.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菌的内外物质交换。
3.带电现象细菌的固有成分50-80%是蛋白质,主要为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
G+菌的等电点pH为2-3G-菌的等电点pH为4-5因此,在弱碱性或近中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等电点越低带负电荷越多。
意义: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和抑菌杀菌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4.半通透性意义:细菌为了利于内外物质交换,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其细胞壁和细胞膜都为半通透性。
5.渗透压细菌体内由于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其渗透压极高。
革兰阳性菌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也有5-6个大气压。
意义:细菌一般处于相对低渗的环境,有坚韧的细胞壁保护不致崩裂。
细菌若处于高渗环境中,菌内水分逸出,胞质脱水浓缩,细菌就不能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1.水:溶解营养物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
2.碳源:主要来源于糖类,是合成菌体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成分,又是细菌的能量来源。
3.氮源:来源于氨基酸、蛋白质等,合成菌体成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b0a37131b765ce050814ac.png)
4、气体环境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与否,可分为四类: 专性需氧菌 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 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结核 杆菌、霍乱弧菌 专性厌氧菌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 它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且 游离氧分子能杀死细菌。 微需氧菌 细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氧 浓度 ≻10% 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空肠弯曲菌、幽 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 可以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但以有氧是 最好。大多数细菌。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 2. 3. 4. 5.
营养物质 酸碱度 温度 气体环境 渗透压
1、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
2、酸碱度
参与反应的酶需要适宜的PH 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pH7.0~7.6。 特例:结核杆菌 pH6.6~6.8 霍乱弧菌 pH8.8~9.0
3、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37℃。
6、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 菌作用的蛋白质,杀伤有近缘关系的细 菌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和人工培养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代时、热原质、抗生素 2、 细菌正常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3、 什么是细菌的生长曲线?各期有何 实际意义?
4、VP试验
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 性溶液中)生成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 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 VP阳性。 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VP阴 性。
5、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 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 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成氨,由此使 培养基变为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 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 酸盐利用试验阳性。 大肠杆菌在含枸橼酸盐的培养基上不能 生长。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生理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d8658c4693daef5ef73df4.png)
Bacterial Physiology
教学大纲
❖ 掌握内容
细菌的生化反应及意义
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 熟悉内容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了解内容
细菌的理化性状 细菌新陈代谢的特点 培养基的用途 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3.需氧呼吸: ——EMP+三羧循环+电子传递链(呼吸酶系) 1×G —— CO2 + H2O + 38×ATP
4.厌氧呼吸 1×G —— 乳酸+2×ATP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细菌的生化反应实验: 酶系不同 对底物分解能力不同 最终代谢产物不同
常见的生化反应
对
主要以糖类为底物,通过氧化或酵解释放能量, 并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ADP、ATP)储存起来。 具体的产能方式及其途径如下:
1.EMP(糖酵解) 1×G=2×丙酮酸+2×(NADH+H+)+ 2×ATP 2.磷酸戊糖途径(一磷酸己糖途径,HMP) 己糖——戊糖+12×( NADPH+H+)+ 1×ATP
对 糖 的 发 酵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单糖发酵试验
蛋
白
吲哚试验
质
的 发
硫化氢试验
酵
其
他
尿素酶试验
试
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分解代谢产物与细菌的生化反应
细菌的酶不一样,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不一样 ❖ 糖发酵试验
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和乳糖;伤寒沙门菌发酵葡萄糖,不发 酵乳糖
大肠杆菌具有甲酸脱氢酶 葡萄糖 HCOOH 脱氢酶 CO2+H2
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
![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4d535b2b160b4e767fcf2c.png)
细菌类型 生长范围 最适生长温度 嗜冷菌 -5~30℃ 10~20℃ 嗜温菌 10~45℃ 20~40℃ 嗜热菌 25~95℃ 50~60℃
26
3.氢离子浓度(pH)
H+影响代谢过程酶活性,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多 数细菌最适pH7.2-7.6。 每种细菌都有一个可生长的pH范围,以及最适生长pH。 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 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低至3.0 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达10.5。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 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 pH8.4-9.2 生长最好 , 结核分枝 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
系列生化反应。
5
(二)、无机盐:
占细菌重量的2%~3%; 常量营养元素:
P、 K、 Ca、 Mg、 Na、Cl、 S等 微量营养元素: Cu、 Fe、 Zn、 Mn、 Si、Al、Co等。 作用: 构成菌体成分 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调节渗透压
6
(三)、有机物
1.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 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 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 跃而且多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 点。
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 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 产等都密切相关。
1
2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4)化能异养菌: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以有机物作为碳源。
病原菌
33
腐生型: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寄生型:从活的寄生体内获取营养物质。
中间类型(兼性腐生或兼性寄生)如大肠杆 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
葡萄糖
丙酮酸 大肠杆菌分解 (无脱羧酶) 乙醛 乳酸 甲酸 琥珀酸 乙酰甲基甲醇(呈中性) (pH>5.4) 碱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 产气杆菌脱羧酶作用
乙酸
乙醇
二乙酰
(pH≤4.5) 与蛋白胨中精氨酸的胍基作用
加入甲基红
pH 4.4-4.6
(红→黄)
呈红色 ( V.P. -) M.R. +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1 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按其功能分 为:物质摄取、生物合成、聚合作用 及组装四个步骤。
一、物质摄取 :指从周围环境获得营养 。 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 1、单纯扩散(被动扩散):细胞膜两侧的 物质靠浓度差(浓度梯度)进行分子扩散的 过程。 特点:1)无特异性和选择性,速度较 慢。 2) 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2、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与位于细胞膜上 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相结合,而将其转运到细 胞内的过程。 特点:1)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2)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四、组装:细菌细胞结构的组装有两种方 式: 1、自我组装:如鞭毛、核糖体等 2、指导组装:如细菌表面的膜结构等
§2-2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1、繁殖方式:二等分分裂法。 2、繁殖速度: 世代时间: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 的时间 称为世代时间。 有的细菌繁殖快,如大肠杆菌及许多其 它病原菌(体)在适宜的条件下,20分钟 分裂一次(即一代),而有的细菌繁殖慢, 如分枝杆菌需18-24小时才分裂 一次。
3、主动输送:指某些物质与位于细胞膜上的 特异性载体蛋白相结合后逆浓度梯度“泵”入 细胞内的过程。 特点: 1)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2)需要载体,需要能量。 4、基团转位:指物质在运输的同时受到化学 修饰,从而源源不断输入细胞的过程。
特点: 1)具有化学结构的改变。 2)需要载体,需要能量。 5、金属离子的吸收:细菌通过分泌载铁体摄 取与蛋白结合的Fe3+,形成含铁螯合物,通过 特异的主动输送,进入菌体细胞。
红色化合物 V.P. + (M.R. -)
七、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原理: 某些细菌(如产气肠杆菌)能利用 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的碳素,分解为碳酸盐,并 分解其中的铵盐生成氨,使培养基由酸性变为 碱性,从而使培养基中的指示剂溴麝香草酚兰 (BTB)由淡绿色变为深蓝色,为阳性。
八、硫化氢试验: 原理: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等能分解胱氨 酸,甲硫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若 遇醋酸铅或硫酸亚铁,则生成黑色的硫化铅或 硫化亚铁。
3)稳定期: 此期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 蓄积等,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渐上升, 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生长曲线 近似水平线。此期约需8h。 细菌特点:形态及生理状况常有改变,革 兰氏阳性此时可成革兰氏阴性,并产生毒素及 其它代谢产物。 4)衰亡期: 细菌开始大量死亡,死菌数超过 活菌数,生长线呈逐渐下降。 细菌特点: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 难以进行鉴定。
二、氧气: 根据细菌对氧的要求,可将其分为
1、专性需氧菌:必须在有一定浓度的游离氧 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 2、专性厌氧菌:必须在无游离氧或其浓度极 低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
3、兼性厌氧菌:既可行需氧呼吸,又可行厌 氧呼吸,但通常在有氧的条件下比无氧环境 中生长得更好。
三、 厌氧培养基:为培养厌氧菌而设计的, 一般有两种方法人工造成厌氧培养。 1、液体培养基:在肉汤中加入肉渣,再 加入液体石腊封住培养基表面,与空气隔 绝。 2、固体培养基:在密封的容器中加入 10%氢氧化钠和焦性没食子酸,造成无氧 环境,把培养物放入其中培养。
2)按照状态的差异,可将培养基分为: 固体培养基:含有1-2%琼脂,用于细菌的 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的检测等。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 1%左右的琼脂即成。可作穿刺试验,观察 细菌的动力及短期保存菌种。 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即凝固剂)的培 养基。用于扩增纯培养的菌体,确定细菌的 生长性状及生长曲线 。
2、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 1)水: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份之一, 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溶媒,各种生命活动必须有 水才能进行。 2)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碳素和氮素都是构 成原生质的必需的主要成分。如糖类、蛋白胨、 牛肉膏都是好的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 3)无机盐类:细菌对无机盐的需要很少,但 无机盐对细菌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些元素有硫、 钾、钠、镁等。 4)生长因子(素):具有促进细菌生长和维持 细菌正常发育作用的有机物质,包括维生素、有 机酸、嘌呤、嘧啶等。 实验室常用5-10%鲜血或血清作为生长因子。
六、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性状
1、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或菌苔。
各种细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 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 透明度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别细 菌的依据之一。
2、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还可发生溶血,溶血 可分为: α-溶血(也称甲型溶血):某些细菌在生长 过程中产生过氧化氢,使血红蛋白氧化成正铁 血红蛋白,在菌落周围出现1-2 mm 宽的草绿 色溶血环,称α-溶血。 β-溶血(也称乙型溶血):某些细菌在生长 过程中能产生溶血毒素,可使菌落周围形成一 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 称β-溶血。
3)按照功能的差异,可将培养基分为: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作用底物 及产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即可凭肉眼根据颜 色识别细菌的培养基。如麦康凯培养基、伊红 美兰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加入某种化学物质, 对不同细菌分别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从而可 从混杂多种细菌的样本中分离出所需要的细菌 的培养基。如S.S. 培养基。
载体蛋白
交换后的基 质变化 特异性
二、生物的合成:指吸收的各种前体代谢物 通过代谢途径的网络,合成多种氨基酸、核 苷酸、糖、脂肪酸及其它合成大分子所需物 质的过程。
各种细菌的合成途径和合成能力不同, 对营养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也不尽相同,可 作为细菌鉴定指标。
三、聚合作用 复制 细菌DNA的聚合作用称为复制。其DNA 复制从基因组的特定起始部位开始,进行半保 留复制。最后由酶连接成完成DNA链。 转录 细菌的转录是由同一个RNA聚合酶、催 化合成细菌 mRNA、tRNA 及 rRNA。该酶还可以 RNA作为母板合成DNA互补链。 翻译 是蛋白质合成过程。20种氨基酸激活 后与相应的 tRNA结合,形成的氨基酰-tRNA与 核糖体结合。氨基酸根据 mRNA上的密码子序列 聚合成多肽。 细菌具有高效的翻译合成能力。
三、氧化发酵(O/F)试验:
原理: 不同细菌对不同糖的分解能力及 代谢产物不同,有的能产酸并产气,有的则 不能,根据指示剂颜色变化及发酵法、发酵 管内是否有气泡判断。
四、吲哚试验: 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大肠 杆菌、霍乱弧菌等到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 生成吲哚。如在培养中加入对2-甲基-氨基苯甲 醛,则与吲哚结合生成红色的玫瑰吲哚,为阳 性。 五、VP试验:用于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采用葡萄糖蛋白胨水来鉴别。 六、甲基红试验(同上)
§2-3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指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 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培养基经灭菌后才能使用。
1、培养基种类
1)按照营养组成的差异,可将培养基分为 基础培养基:含有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 的基本营养成分。 营养培养基:若在基础培养中加入5-10%的 血液或血清,即为营养培养基。最常用的是 血琼脂培养基。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上的培养特征
§2-4
细菌生化试验
一、氧化酶试验: 用此试验来检测细菌是 否有该酶存在。 原理:氧化酶在有分子氧或细胞色素C存 在时,可氧化4-甲基-对苯二胺,出现紫 色反应。 如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等阳性, 肠杆菌科均为阴性,可区别。
二、接触酶试验: 把过氧化氢滴加在细菌的 表面,若有此酶存在,能被催化分解为水和 氧气,出现气泡,为接触酶阳性,否则为阴 性。
单纯扩散
主动运输
促进扩散
基团转位
tab2.1 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方式比较表
交换方式 单纯扩散 高浓度 ↓ 低浓度 促进扩散 高浓度 ↓ 低浓度 主动运输 低浓度 ↓ 高浓度 基团转移 低浓度 ↓ 高浓度
物质运输方向
能
量
不消耗 不需要
无 无
不消耗 需 要
无 有
消 耗 需 要
无 有
消 耗 需要
基质被磷酸 化 有
3、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呈均匀混浊、轻度混 浊、液体清亮、产生沉淀或表面生长等。 4、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用于检查细菌是否有 鞭毛,采用穿刺接种。 有鞭毛:细菌沿穿刺线扩散生长。
没鞭毛:细菌只能在穿刺线上生长。
菌膜
液 体 培 养 基
菌沉淀 均匀浑浊
对照
表面
浮膜状
沉淀
均匀混浊
中间
细菌在肉汤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CO2培养
四、温度:不同细菌对温度有不同适应范围 嗜冷菌:最适宜温度为10-20℃
嗜温菌:最适宜温度为20-40℃
嗜热菌:最适宜温度为50-60℃
绝大多数细菌,特别是病原菌,其最适宜温 度为35-37℃。
五、酸碱度:每种细菌均有一个可适应的pH范 围及最适生长pH。 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为7.2—7.6。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1、生长曲线:将细菌 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 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 检查活菌数,以时间为横 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 纵坐标,得出一条曲线, 称生长曲线。
迟缓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对数期
2、生长曲线的分期: 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时期 1)迟缓期:细菌接种到新环境中的一个适应过 程。这一过程一般约需1-4h 。 细菌特点: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但细菌数 并不增加。 2)对数期: 细菌此时生长迅速,活菌数以几 何级数增长, 达到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 的直线。此期约需6-10h。 细菌特点: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 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