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合集下载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听劝》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哟!唐太宗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打猎玩,魏征知道了就说不行,打猎太危险,还会耽误国家大事。

唐太宗听了,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没去。

还有一回,唐太宗想给自己盖个大房子。

魏征又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不能浪费钱。

唐太宗想了想,觉得魏征说得对,就不盖房子了。

小朋友们,唐太宗是不是很能听别人的劝告呀?《唐太宗善于纳谏》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呀!唐太宗知道,只有听大家的意见,国家才能变好。

有个大臣叫王珪,他给唐太宗讲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办法,唐太宗都认真听着,还夸他说得好。

有一次唐太宗穿了一件新衣服,很得意。

可是有个大臣说这衣服太华丽了,不好。

唐太宗马上就换了一件普通的衣服,还谢谢大臣提醒他。

小朋友,你觉得唐太宗厉害吗?《讲讲唐太宗纳谏》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唐太宗可重视大臣们的意见啦。

有个叫房玄龄的大臣,给他出主意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唐太宗听了就马上照着做。

有一回,唐太宗想对一个犯错的大臣处罚重一点,其他大臣说处罚太重不公平,唐太宗就改了处罚。

小朋友们,这样的皇帝好不好?《唐太宗虚心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

唐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别人说他哪里做得不好。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决定,很多大臣都反对。

唐太宗没有生气,而是让大家说出理由。

最后发现自己错了,就改了主意。

还有一次,有个小官给他写信提意见,唐太宗不仅不生气,还给他奖励。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别人的话哟!。

唐太宗论弓纳谏

唐太宗论弓纳谏

原创
坠 √廛太宗
、人 口
化勺
决于做 弓用 料 的脉理 是否 好 。 制作这 张 弓 的木 头 的木心
不 在正 中间 ,木头 的脉理 也 就都是斜的。 这样 的弓虽 然有
力 ,但射出去 的箭也 如 弓 的脉理 一 样射不 直 ,所 以它不 是
一 张上 等 的好 弓 。 ”
弓匠 的一 席话 如醍 醐灌顶 ,令唐太宗猛 地清醒起来 :
何 治 理 国家 自己 岂不 是 懂 得 更 少 , 岂 ” 于是今后 再 召见 大 臣 ,唐太宗就
让 大 臣 坐 下 来 , 与 大 臣 进 行 拉 家 常式 的谈 心 认 , 真 听取 群
臣 对 于 治 理 天 下 的意见 , 丰 富 自己 的见 识 。 莲曼
“ 自己几 十年来用 了无 数 张 弓 , 然 而 只知 道 有 劲 儿 的 弓就
是好弓 ,却不 知道断定一 张弓是否 是好 弓 ,还 有更深层 次
的标准 ,看来 自己 的知识 太浅薄 了 呀 ! ',在 感悟 弓 的同时 ,
唐太
宗想




国家







自己




都没
弄懂 ,还 得 靠 弓 匠 的点拨 。 那 么 自己 才 当 了几 天 皇 帝 , 如
唐太宗 当上 皇帝后 不 久 ,就有人 投其所好 , 给他进 献
了一 张 弓 。 能用 来 送 人 的东西 肯定是 好东 西 , 何 况 是 送 给
皇帝 的。 唐太宗试 了试 也 认 为这 张 弓是 张强 弓 ,非 常好 。
在 高兴 之余 ,唐太 宗拿着 这 张 弓 向宫 中的 弓 匠 炫 耀 。 弓 匠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那我给你讲个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吧。

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他手底下有个大臣叫魏征,这人可直率了,就像个超级耿直的“吐槽大师”。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里打猎游玩。

这时候呢,魏征就跑出来了,他可不管皇帝高不高兴,直接就说:“陛下,您这可不行啊。

您这一去打猎,那得兴师动众的,老百姓还得给您腾地方,给您准备各种东西,这多劳民伤财呀。

”唐太宗一听,心里就有点不乐意了,心想我就出去玩玩,咋就这么严重了呢?但是呢,他知道魏征这人是为了国家好,虽然心里不太舒服,可还是咬咬牙,不去打猎了。

还有一回,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气呼呼地对长孙皇后说:“哼,我一定要找个机会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他老是当着大臣们的面让我下不来台。

”长孙皇后一听,这可不得了,她知道魏征是个忠臣啊。

于是她就悄悄回屋里换了一身很正式的衣服,出来就给唐太宗行礼。

唐太宗很纳闷,就问她为啥这样。

长孙皇后就说:“我听说君主贤明,大臣才会正直。

现在魏征这么正直敢谏,不就说明陛下您是个贤明的君主嘛,我当然要向您行礼啦。

”唐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消了气,还更加重视魏征的建议了。

你看,唐太宗就因为能虚心听取魏征这些听起来不那么顺耳的建议,所以才把唐朝治理得那么好,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呢。

这就告诉咱们啊,虚心听别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像小刺儿一样扎得你不舒服,那也可能对你有大帮助呢。

魏征唐太宗纳谏

魏征唐太宗纳谏

魏征唐太宗纳谏【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

”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

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

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

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

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

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

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

”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

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

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

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

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

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

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魏征唐太宗纳谏【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从善如流素材事例

从善如流素材事例

从善如流素材事例《从善如流:那些值得一说的事》素材一《唐太宗纳谏》唐太宗李世民可是出了名的从善如流呢。

就说那魏征,简直就是一个爱挑刺的大臣。

有次唐太宗想要去巡游,都已经计划得好好的了,行李啥的估计都打包得差不多了。

这时候魏征跑出来了,一脸严肃地跟唐太宗说:“陛下,您这时候出游可不合适。

现在国家虽然看起来比较安稳,但是百姓刚经历了之前的战乱,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呢。

您这一出去游行,得花不少钱,劳民伤财的呀。

”要是别的皇帝可能就发飙了,心想我皇帝出游还得你管。

但唐太宗不一样,他听了魏征的话后,认真想了想。

唐太宗想到自己亲眼看到的百姓的生活,那些简陋的房子,穿得破破烂烂在田里努力耕种的百姓。

他们虽然现在脸上有了笑容,但确实生活还不富裕。

于是他觉得魏征说得对,就取消了巡游的计划。

你看,这唐太宗就是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即使这个意见可能让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为了国家和百姓,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正确的谏言,这就是从善如流。

素材二《乔布斯与团队》乔布斯在苹果的时候,虽然他以独特的创新理念闻名,但他在某些方面也是从善如流的。

有一回苹果在设计一款新手机的外观,乔布斯最初有自己的一个想法,设计出来的模型他感觉还不错。

然后团队里有个年轻人,胆子还挺大的,就跟乔布斯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

他拿着一个草图走到乔布斯面前说:“乔老板,我觉得咱们这个手机可以更圆润一点,而且边框这里可以再窄一些,这样握着会更舒服,看起来也更加简洁时尚。

”乔布斯刚开始有点怀疑,他觉得自己的设计已经挺好的了。

但是这个年轻人没有放弃,他详细地跟乔布斯解释。

比如说他讲到自己拿着目前模型的手感到底哪里不舒服,还拿市场上一些类似外观的失败产品和成功产品作比较。

乔布斯呢,仔细地听着。

他记起自己以前使用手机的时候有时候确实会觉得有点硌手。

然后他就决定试试这个年轻人的想法。

于是团队按照新的想法去改进产品。

结果新手机一出来,市场反应特别好。

乔布斯从善如流,也成就了苹果手机更酷炫的外观体验。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太宗纳谏译文

太宗纳谏译文

太宗纳谏译文
"太宗纳谏"通常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纳谏的事迹。

这一事件最为著名的是《贞观政要》中载有魏徵进谏的经过。

以下是对这段经典的简单译文:
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广纳忠良之谏言。

有一天,大臣魏徵进谏,言辞切中时弊,深得太宗赞许。

魏徵言道:“臣愿陛下明察臣之言,广纳忠臣良将,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宁。

陛下宜修德行,严明法纪,以铲除奸邪,使国家永享太平盛世。


太宗闻言深感良言之重,随即采纳魏徵的建议,广开言路,倾听各方之言,使得政治更加明智公正,社会风气更加清明。

这一事件反映了太宗李世民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睿智与谦虚,他能够接纳忠良之言,不固执己见,从而使得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取得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纳谏如流的典故

纳谏如流的典故

纳谏如流的典故纳谏如流,指的是接受他人的忠告或建议,像水流一样顺从而不加以抵触。

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唐朝宰相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段对话。

话说在唐朝,魏征是李世民非常器重的一位重臣。

一次,李世民向魏征请教如何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魏征便告诉李世民:“陛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江河一样,要像水流一样顺从。

”李世民听后,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有道理。

他明白了治理国家就像治理江河一样,要顺应大势,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于是,李世民纳谏如流,对魏征的忠告深信不疑,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治国理念中。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就像水流一样,顺应自然,顺应大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只有纳谏如流,才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纳谏如流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尤其是那些有益于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意见。

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抵触改变,而是要像水流一样顺从,顺应变化。

纳谏如流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随,而是要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听取各种声音,并在自己的判断上加以权衡。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纳谏如流的精神也体现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接受他人的忠告和建议,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所以,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纳谏如流。

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让我们以纳谏如流的态度,迎接挑战,追求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着崇高地位和卓越政治才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以开明的政策和聪明的决策,以及虚心纳谏的姿态赢得了人民的敬爱和尊重。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首先,唐太宗注重培养有才能的官员,并鼓励他们提供真实、无畏地意见。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亲自选拔和培养年轻有为的人才,使其成为优秀的官员。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设立了明经状元和明经举人的选拔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这种措施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唐太宗还特别重视朝廷内部的议事制度,他经常与重要的宰臣、大臣们商讨国家大政方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些会议上,他不厌其烦地听取各种不同观点,包括批评和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唐太宗总是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倾听不同声音,鼓励官员们敢言,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

他将聪明才智的官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敢于直言的氛围,这为他有效地执掌国家大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一个重要事例就是他严肃对待官员的奏疏,不厌其烦地研究和审查各种报告和文书。

无论是一线将领、最高行政首长,还是普通的文官,唐太宗都会认真地阅读他们的奏章,重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他常常在深夜独自翻阅百官奏疏,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思熟虑。

他给予官员提出的建议和忠言相应的批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行动。

唐太宗对官员的忠诚和勇敢肯定和奖励,对失职失责的官员严惩不贷。

这种严格的态度使唐朝的官员更加敬畏法纪,注重履行职责,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官员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唐太宗还注重在外求贤。

他派遣使者到各地寻找有才能的人才,特别是在文臣方面,他重用了大量有野心和才华的人。

无论是周迪、杨素、魏征等著名的大臣,还有李敏、吴兢等英明的将领,他们的才干都是通过唐太宗的选拔和考察才得到展现的。

唐太宗不仅喜欢年轻有为的人才,还善于依靠和信任老资格的官员。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供参习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供参习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太宗纳谏文言文及翻译

太宗纳谏文言文及翻译

唐太宗,名李世民,乃我大唐之英主,治国之道,以仁为本,以礼为纲。

其一生勤政爱民,广纳贤才,尤以纳谏为重。

是以朝中百官,无不竭尽所能,以献策献言。

太宗纳谏之事,传为佳话,今特述之。

太宗在位之初,国家初定,百废待兴。

时值国家多事之秋,太宗深知唯有广开言路,方能集思广益。

于是,他特下诏曰:“凡朝廷大事,必先集议于朝堂,而后朕亲裁之。

朕愿闻直言,以察得失,庶几国事日臻完善。

”自此,朝中风气大变,谏官纷纷上奏,直言敢谏者日益增多。

一日,太宗与群臣议及边防之事。

时值边疆战事频仍,太宗忧心忡忡。

谏议大夫魏征进言曰:“陛下,边疆战事虽频,然皆因边将骄纵,士卒懈怠所致。

臣以为,当此之时,宜严明军纪,整顿边疆,方能使敌不敢犯境。

”太宗闻言,沉思良久,遂下令整顿边疆,重用贤能,使得边疆局势渐趋稳定。

又有一次,太宗欲修一宫殿,以显其威仪。

然而,此时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谏议大夫房玄龄进言曰:“陛下,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不宜再行土木之工。

臣以为,陛下宜以百姓为念,省刑薄赋,以安民心。

”太宗闻言,深感有理,遂罢修宫殿,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国家安定。

太宗在位期间,凡遇大事,必先征求群臣意见。

群臣各抒己见,太宗虚心听取。

一次,太宗欲征讨突厥,众臣纷纷反对。

谏议大夫杜如晦进言曰:“陛下,突厥虽强,然我国兵强马壮,未必不能战胜。

然今国库空虚,百姓疲敝,不宜再开战事。

臣以为,宜先休养生息,待国力恢复,再行征讨。

”太宗闻言,深以为然,遂罢征讨之事。

太宗纳谏之故事,传遍天下。

百姓皆称太宗为明君,朝中百官亦以直言敢谏为荣。

太宗纳谏,不仅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更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太宗纳谏之事,可谓千古佳话。

其之所以能够广纳贤才,敢于纳谏,乃因其深知,治国之道,在于民心。

太宗之心,已融入百姓之中,故能以民为本,以仁为政。

太宗纳谏,既体现了其卓越的治国智慧,亦彰显了其高尚的人格品质。

【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帝国的杰出君主,他治理国家以仁爱为本,以礼义为纲。

文言文唐太宗纳谏翻译

文言文唐太宗纳谏翻译

昔者,太宗皇帝以圣德昭昭,仁心耿耿,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太宗皇帝深知人无完人,君无圣君,故虚怀若谷,广纳贤言,以求治国之策。

时值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闻听国中有一位名叫魏征的贤士,乃是以直言敢谏著称,遂召见之。

魏征入宫,太宗皇帝赐座,言谈甚欢。

太宗皇帝问曰:“卿有何高见,可助朕治国平天下?”魏征对曰:“陛下,治国之道,首在修己,次在用人,然后乃能安邦定国。

”太宗皇帝闻言,心悦诚服,曰:“善哉,卿言是也。

朕自登基以来,虽竭心尽力,然恐未能尽善尽美。

今闻卿言,如获至宝,愿闻卿之具体建议。

”魏征曰:“陛下,臣闻古之明君,皆能虚心纳谏,以广视听。

今陛下虽已贤明,然臣以为,陛下宜广开言路,使天下贤士皆能尽言极谏,以补陛下之不足。

”太宗皇帝曰:“卿言极是。

朕当从今日始,广开言路,听纳忠言,无论言者是谁,皆当认真听取,切勿轻慢。

”自是之后,太宗皇帝果然广纳贤言,不拘一格。

朝中大臣,莫不竭尽所能,以直言进谏。

时有大臣上奏,言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耗费国力,魏征闻之,遂上疏直言:“陛下,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

今陛下御驾亲征,虽显威武,然臣以为,宜以稳慎为上,不可轻举妄动。

”太宗皇帝览疏,默然良久,遂曰:“魏卿之言,甚合朕意。

朕自当以此为戒,以后再无轻率之举。

”又有一大臣上奏,言朝廷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魏征闻之,又上疏曰:“陛下,徭役之重,民不聊生,宜减省徭役,以安民心。

”太宗皇帝览疏,感慨良多,遂下令减轻徭役,以慰民心。

太宗皇帝纳谏之事,传为佳话。

自此,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

太宗皇帝亦以圣明仁德,被后世称颂为“贞观之治”。

然太宗皇帝深知,纳谏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故其在位期间,始终虚怀若谷,广纳贤言,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是以,太宗皇帝之纳谏,乃为后世之典范,永垂不朽。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在古代,君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极大,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君王的任期往往漫长,他们需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王都善于纳谏,这些君王的治国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贞观之治”,成就非凡。

李世民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他不仅听取臣子的意见,而且经常亲自到百姓中了解民情。

曾有一次,李世民在巡视时听到一个老百姓在抱怨道:“官府征收的税太重了,我们过不下去了。

”李世民听后深感惋惜,他立即下令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得民生得到了改善。

这一事件表明,李世民善于倾听民意,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这样的治国方式,使得百姓对他非常拥护。

其次,还有一位善于纳谏的君王就是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推行“洪武之治”,使得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君王,他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总是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明朝初期,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建议将异己分子全部逮捕处决,但是朱元璋却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

他听取了宰相汤和和其他臣子的意见,最终决定采取宽大政策,让那些异己分子有机会回头改过。

这样的决策不仅得到了朝廷内部的支持,也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宋朝的宋徽宗。

宋徽宗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推动了宋朝的文化繁荣。

宋徽宗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纳谏的君王,他经常请教文臣和武臣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一次宴会上,宋徽宗听到了一首名为《满江红》的歌曲,他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但是却不知道歌曲的作者是谁。

于是宋徽宗下令派遣使臣四处打听歌曲的作者,最终找到了作者岳飞。

宋徽宗对岳飞非常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岳飞也为宋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上这些事例表明,善于纳谏是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素质。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纳谏_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纳谏_文言文翻译

昔太宗皇帝,英明神武,治国有方,是以国家昌盛,百姓安乐。

然而,太宗皇帝深知一人之智有限,欲广开言路,纳谏如流,以成盛世之业。

太宗皇帝在位之初,便有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辅佐。

魏徵,字玄成,河南洛阳人,博学多才,才识过人。

太宗皇帝闻其名,召见之,遂拜为谏议大夫。

魏徵见太宗皇帝时,直言不讳,无所回避,常以直言进谏,劝太宗皇帝勿行非道,以安百姓。

一日,太宗皇帝问魏徵曰:“朕闻古之明君,皆能纳谏,然朕欲广开言路,纳谏如流,未知何者为宜?”魏徵对曰:“臣闻古之明君,必先察其心,知其欲,然后能纳其言。

陛下若欲广开言路,纳谏如流,必先自省,去其非道,存其善政,如此则天下之士皆愿进言,陛下亦宜虚心受之。

”太宗皇帝深以为然,遂下令广开言路,令天下士民可直言极谏。

自此,朝廷之上,直言进谏者络绎不绝。

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亦纷纷上疏,或言政事,或论民生,或议军事,太宗皇帝皆一一览之,择善而从。

太宗皇帝一日与群臣论及边事,有臣言:“陛下,我国与突厥久战不息,民不聊生,臣以为宜与突厥和亲,以安百姓。

”太宗皇帝闻言,沉吟良久,曰:“朕闻和亲之策,虽一时之计,然可保边疆安宁,百姓无扰。

朕意已决,可依此而行。

”于是,太宗皇帝遣使至突厥,与其和亲,自此边疆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又有一次,太宗皇帝欲兴修水利,以利农桑。

房玄龄进谏曰:“陛下,兴修水利,固为国家之利,然劳民伤财,恐非长久之计。

”太宗皇帝闻言,犹豫不决。

魏徵进言曰:“陛下,房玄龄之言不无道理,兴修水利固为国家之利,然劳民伤财,恐非长久之计。

臣以为,宜先察民情,若民愿为之,方可兴修。

”太宗皇帝遂下令先察民情,得知百姓确实愿意兴修水利,于是兴修水利之事得以顺利进行。

太宗皇帝纳谏如流,使得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后世史家赞曰:“太宗皇帝纳谏,使国家昌盛,百姓安乐,实为一代明君。

”太宗皇帝之纳谏,已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善于纳谏的君王,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通过虚心纳谏、积极改革,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以下是一则有关李世民纳谏的故事。

有一天,李世民在与大臣们议事时,突然问道:“各位爱卿,你们觉得朕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大臣们连忙跪倒在地,纷纷上书谏言,谈论应该如何兴利除弊,加强国家的治理。

这时,一个叫做李绩的大臣站起来说:“陛下,我认为您治理国家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您想要更加昌盛,就需要更多的纳谏。

只有虚心纳谏,才能够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李世民听了李绩的话,心中十分感激。

他明白,作为一个君王,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于是,李世民当场下令,奖励李绩千金,并且对他大加赞赏。

李世民纳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虚心纳谏,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事务,更好地服务人民。

这也是李世民能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文素材]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有那些?善于纳谏是一个优点,看看下面的相关故事吧!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

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

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

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

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

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

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

”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

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

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

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

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精彩]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精彩]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谁有本事就用谁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

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

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

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

不能以新旧分先后。

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

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

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不。

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

”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唐太宗这几件事办得好。

他用人,就用有才干品德好的,不管那人跟自己个人的关系怎么样。

虚心纳谏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纳是接受的意思,谏是规劝的意思)。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

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

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

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有一年,益州(在现在四川省)的地方官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说当地的僚人(一支少数民族)起来叛乱,还抢了东西,请求中央发兵镇压。

2史料集锦:唐太宗重视纳谏

2史料集锦:唐太宗重视纳谏

唐太宗重视纳谏
材料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

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

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材料二
(太宗)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

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

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

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

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

不料,巧遇老臣魏征。

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

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

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

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

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

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唐太宗反腐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

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

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

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

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

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

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

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

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

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

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

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

《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

)此话诚然不错。

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

如果有贪
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

“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

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接着,唐太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

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

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

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五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

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

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

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

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

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

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

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

”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

以上两则故事,并非虚构,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

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

大臣们听了,定当惊出一身冷汗,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