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性和环境可行性。
3.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综合性、长远性、协同性、继承性、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群体和各种基因型的总称。
3.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
4. 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最大负荷。
5. 资源枯竭与资源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6. 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或系统能够容纳尽量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引起环境的恶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领域1. 经济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污染型产业。
(3) 能源的转型和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 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化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
2. 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2) 教育和卫生: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 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
(2)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与建设: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环境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
可持续发展导论 谌中和 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3.61.马克思意识流:资本主义—巨大财富增长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公、工业效率不持续—灭亡—共产主义(人类世界历史真正开始)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2.质疑:(1)人类社会关系多种,并非全是生产关系,也并非生产关系之外的就不重要。
Eg家庭关系:人类社会最重要永恒基本的关系。
(2)人类相当一部分思想产物或意识形态不全是物质生产产物Eg 美、道德感、羞耻感是共通的。
(3)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马继承看发展出的)1859年资产阶级社会1840s 非其重点。
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无法揭示真相)(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于私有制(解决方案公有制)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1.公有制无效率(1980s 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弃之)马扬言:公有制—人权最高—实际却倒退3.对文明研究要了解另一个人:(1)韦伯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理性与巫术相对:人类文明早期表现为巫魅在破除巫术的过程中,高级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有重要意义(伦理宗教)高级宗教的主要特点:伦理化(提出了系统化的伦理教义),以提出道德学说为主要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2)雅斯贝斯《历史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的学说上世纪30-70年代之前常有“西方中心说”暗含雅反对黑格尔:东印西非统一序列,而是并列存在的一个整体“同时代的并无联系的并列在一个整体之中”公元前200-800年中国:孔子老子印度:解体(伊朗巴勒斯坦)希腊:柏拉图阿基米德(这时期成为世界史轴心)每次新的都会回顾该时期之前未显示崛起的意义大部分都被遗忘中国《春秋》选择性价值判断《史记》人们开始形成价值观念:历史是以某种特定价值观存在的商汤捕马:网开一面不同时代议价体系不同重要性:最有思想创造力的时代是轴心时代(历史发展有节奏:高潮)西方人:轴心时代实现了对经验的超越,意识到人类的局限性,人类文化总原始到高级。
但他对前轴心时代文明陌生,原因不明确(当时考古学的不充分表达(3)维特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东方专制主义》犹太人二战去了美国1989 首次出版于中国德共党高级理论家整理马克思手稿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研究他试图解释“为何东方专制”(大东方)治水社会理论:大量劳动力合作、服从指挥才能治水,才能发展农业。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基本信息】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
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前言】1、历史的产生●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一)主要学者与观点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①观点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
初一政治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
初一政治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
初一政治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解决国情的方法或措施?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 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
3、持续发展战略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②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面对如此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5、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节制消费、替代消费、循环利用、重复使用、拒绝使用野生动物用品*6、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该怎么做?(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国家:①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A解决人口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B解决资源问题:加强资源开发,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C解决环境问题:依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基本国策) 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⑤加大环保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个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如随手关灯(水电纸)、不乱扔垃圾(电池、塑料袋);同浪费资
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s();
【初一政治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归纳
初中科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归纳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资源日益减少,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变得愈加重要。
而初中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也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初中科学课程中有许多与资源和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资源分类与特点: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可再生资源如水、风、太阳能等能够自然恢复和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无法再生。
初中科学课程中会介绍这些资源的特点和使用方式。
2. 能源资源的利用:初中科学课程会涉及到不同能源资源的利用,如化石燃料、核能、水能等。
同时也会讨论能源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3. 空气污染与水污染:初中科学课程中也会介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原因和后果。
学生将了解到不良的环境影响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初中科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点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相关:1. 生态系统介绍:初中科学课程会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学生将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相互依赖关系。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初中科学课程中会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如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等。
3. 生态系统服务:初中科学课程还会探讨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水源、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学生将了解到破坏生态系统会导致这些服务的丧失,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除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初中科学课程还会鼓励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 节能与环保:初中科学课程会教育学生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简单的节能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重点
一、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发展、发展观的概念、传统发展观的反思【背景、追求的目标、指标、理论基础、实践响应等方面】、工业化的概念以及其度量指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1、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
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2、发展观的概念: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狭义的发展观: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新的发展观,时间上是持续的,空间上是平衡的,目标上是多维的,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相互进行。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可分割)3、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包括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背景: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道路,中国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
追求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
物质财富无限增长。
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理论基础:威廉佩第“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凯恩斯“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物质提高论”。
实践响应: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负效应: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剧。
(2)社会发展观:背景:上世界7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第一”到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有机增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不应追求片面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战略,而应该采取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战略。
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
另外,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寿命、知识、生活水平三个要素。
理论基础:人的需求论、社会有机论实践响应: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就业不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
可持续发展概论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阶段从2-3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的开始(即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横跨三个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基本的特征: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把环境问题排在人类的议事日程上。
1、采猎文明(旧石器时代)时间跨度达200多万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采集、狩猎和不断迁徙的社会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仅仅是自然生物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
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2、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1)原始农业社会出现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们对资源的使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空间围上都很有限,人屈服于自然。
(2)传统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系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是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的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传统农业既种地,又养地。
3、工业文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蒸气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的电力革命和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等三次产业革命。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
工业时代对环境的挑战第一,大量矿藏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圈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强烈流动;第二,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第三,工业生产大量物料的消耗,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
原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解释发展,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的涵之中,即发展=经济增长所造成。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对传统工业化造成的弊端进行反思,认为在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资源、人口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可持续发展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可持续发展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可持续发展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能够保障人类和地球的长期发展与存续。
- 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合作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3.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 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和就业机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协调和包容,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祉,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损失,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全球共识: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核心,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行动。
- 公平正义:追求社会公正,消除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促进人权和人的尊严。
- 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领域的协调发展,避免单一领域的过度专注。
- 长期性和长远性: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不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
- 民众参与:促进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
5.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 机遇: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社会创新等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6.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实践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城市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 实践手段: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技术创新、金融投资等多种手段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7. 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监测-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进展。
- 可持续发展报告:定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反映各个领域的实践和进展情况。
8.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国际组织和机构: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合作。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其原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平衡;社会公正要求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环境保护则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态平衡则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状态。
一个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将实现物种多样性、资源的平衡利用和能量的有效转化。
三、资源可持续利用及重要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及其表层之上、之下或在地球内城市地存贮着各种自然物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其拥有的技能、知识、经验等而能提供的劳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保证资源的供给不会枯竭,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指通过人类的努力和科学方法,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则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维护清洁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方面,应注重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采取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管理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可持续发展概论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阶段从2-3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的开始(即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横跨三个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基本的特征: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把环境问题排在人类的议事日程上。
1、采猎文明(旧石器时代)时间跨度达200多万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采集、狩猎和不断迁徙的社会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仅仅是自然生物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
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2、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1)原始农业社会出现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们对资源的使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空间范围上都很有限,人屈服于自然。
(2)传统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系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是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的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传统农业既种地,又养地。
3、工业文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蒸气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的电力革命和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等三次产业革命。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
工业时代对环境的挑战第一,大量矿藏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圈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强烈流动;第二,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第三,工业生产大量物料的消耗,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
原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解释发展,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的内涵之中,即发展=经济增长所造成。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对传统工业化造成的弊端进行反思,认为在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资源、人口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知识点总结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总结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总结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发展全局、长远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对发展问题提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判断,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要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彼此依赖、互为条件,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一、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经济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政治上,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
在文化上,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在社会上,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均衡、协调的状态。
在区域发展上,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
在城乡发展上,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在产业结构上,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注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代人的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上,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社会发展上,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在环境保护上,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文化传承上,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子孙后代提供精神支持和价值引领。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
可持续发展概论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阶段从2-3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的开始(即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横跨三个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基本的特征: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把环境问题排在人类的议事日程上。
1、采猎文明(旧石器时代)时间跨度达200多万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采集、狩猎和不断迁徙的社会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仅仅是自然生物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
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2、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1)原始农业社会出现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们对资源的使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空间范围上都很有限,人屈服于自然。
(2)传统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系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是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的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传统农业既种地,又养地。
3、工业文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蒸气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的电力革命和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等三次产业革命。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
工业时代对环境的挑战第一,大量矿藏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圈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强烈流动;第二,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第三,工业生产大量物料的消耗,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
原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解释发展,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的内涵之中,即发展=经济增长所造成。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对传统工业化造成的弊端进行反思,认为在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资源、人口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高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高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经济学中,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的发展模式。
在高三经济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本文将介绍与高三经济学课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知识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公正。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鼓励循环经济的实践,以及建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体系。
知识点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方面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公正、公平和福利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关注贫困、不公平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就业机会的均等分配,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分享,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加强社会法制建设。
知识点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方面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与健康,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建设。
知识点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间应建立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际合作还包括促进贸易自由化,推动知识和技术转移,以及加强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合作。
总结:高三经济学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国际合作。
高一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
高一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重视的话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
作为高一学生,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高一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汇总: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它基于三个主要原则: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环境保护意味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增长,社会进步则需要确保公平、平等和可及性的社会制度。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意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它的意义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等。
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领域1. 能源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要求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生命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重建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
4. 城市化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可持续城市发展是解决城市问题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可持续城市发展需要关注交通、建筑、能源等方面,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1. 瑞典的可持续城市马尔默: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致力于可持续城市发展。
他们通过建设可持续的住房和公共交通系统,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了绿色城市的建设。
2. 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印度是一个能源消耗量大的国家,但近年来他们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知识清单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清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要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代际公平则关注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共同性原则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目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采取全球性的行动。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1、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
2、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推广节能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减少资源的浪费。
3、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比如,发展废弃物回收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等。
四、社会可持续发展1、消除贫困贫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需要通过扶贫政策、教育培训、就业机会创造等手段,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2、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3、教育与培训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4、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可持续发展1、生态保护加强对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知识要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
可持续发展知识要点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基本协调;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局部不协调;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环境文明时期——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二、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产生: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物种的减少。
3、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其原因是:(1)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经济、技术水平落后;(3)发达国家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2、可持续发展(1)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A、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日益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
B、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括: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
(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基本信息】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
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前言】1、历史的产生●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一)主要学者与观点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①观点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
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
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①观点●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上层建筑。
●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批判工业文明:技术进步与社会大生产使得财富增加,但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不公。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始,其基本特点是把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变成社会公有。
②缺陷:过分专注于物质生产领域●人类社会存在多种性质的社会关系,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归结为生产关系。
如家庭关系。
●人类文明的相当一部分思想或意识形态不是物质生产的产物。
如道德感,美感,羞耻感等。
●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述容易被教条化,并且无法就各个主要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马克思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指向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希望通过公有制与财富增长来实现,但苏联与中国相继证明了公有制试验的失败,财富的增长也已经要到头了。
3、韦伯①观点:理性化●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
●宗教社会学:高级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少巫术和迷信成分,进化出一种普遍的伦理信仰,其理性化表现为伦理化。
历史就是驱魅的过程。
在早期的巫师社会,精英分子都是巫师。
随着社会发展,巫师地位下降,被伦理宗教社会取代,宗教先知的地位上升,宗教先知提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后大众跟随。
●关注高级伦理宗教对人行为的影响并试图借此论证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
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前者具有更高程度的合理性。
将社会结构分为“共同体化”社会结构(感情、传统)与“社会化”社会结构(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新的时代,用目的合理性行动取代了价值合理性行动。
●并非所有行为都是经济行为,并非所有关系都是生产关系。
将人的经济行为按合理化程度的高低进行细密的区分,对于行为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②缺陷●没有指出伦理宗教诞生的内在历史逻辑,而是把其简单地归为宗教先知们的思想创造。
●没有找到克服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内在分裂的现实道路。
4、亚斯贝斯①观点●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西方是同时代的、毫无联系地并列存在着的一个整体。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理论揭示了世界各主要古典文明的发展似乎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节奏,不是匀速前进的,并且只有轴心时代这一个真正的思想高潮。
②缺陷●不理解前轴心时代的意义,没有揭示农业文明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文化转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真相。
(二)主要潮流与批判1、技术崇拜与技术批判①技术崇拜●原因:技术进步及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导致了技术崇拜或技术统治的政治呼声●代表人物与观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新大西岛》科学技术史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具有科学知识的人应该统治国家。
❖凡勃伦技术专家体现了理性、关心社会福利、大公无私等价值,能够建立不同于自私自利的资本的新价值体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技术专家摆脱资本所有者的束缚,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哈维斯科特:激进实践家领导的“技术统治联合会”具有明显的政党性质,其纲领是夺取国家政权,主张科学专政。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温和技术统治论)《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西方社会正在向“后工业社会”严禁,技术性决策将在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传统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将被技术治国论所取代。
主张统治阶层应该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科学家而不是一般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总结:技术统治论者相信技术进步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钥匙,并且认为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专家按照理性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可以克服资本统治导致的社会不公正。
②技术批判●上世纪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技术批判,技术批判可以被看做对工业时代社会批判的深入。
●两个批判维度❖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理论TAT具体论述见课本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评判理论深刻展示了技术如何从物质生产的帮手上升成资本政治统治的帮凶。
❖海德格尔:技术使人物化现代技术追求达到对自然的普遍控制,控制的方式成为“座架”,“座架”使得人被物化了。
“座架”的思考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人的自由的散失,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人造人。
●总结:都注意到了现代技术对人的操纵和物化,但是都没有找到摆脱物化的现实道路。
2、民主崇拜与民主批判①民主崇拜●哈耶克:民主的三大好处;民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自由本身。
②民主批判●托克维尔:对民主政治恒久性最深刻的理论怀疑《论美国的民主》❖民主社会的文化心理•民主制度有强烈的反传统、反历史的心理倾向。
民主社会的宗教信仰在不断地走向世俗化,超验感被弱化。
而历史与超验感从民主社会的想象力中淡出,使得民主社会中的人感到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得人们面对许多焦虑和压力,导致心理紊乱成为民主社会的流行病。
•因而,民主社会把财产当做一种社会及心理方面异化的个人提供心理安全的符号,金钱成为民主人的重要身份标志,但这无疑会导致“人类灵性”面临窒息的威胁。
•民主社会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特征,在道德上无所适从。
人们为了追求自由而无视形式,功利原则很有可能取代秩序的其他原则。
对平等的追求最终导致不平等的加剧。
❖民主社会中央集权化:中央集权是民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强调经济因素)•生活的时代工业文明刚刚起步•没有找到“人类灵性”即道德价值与自由的真正根源•不明了当代民主制度的目标与边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仅仅是经济问题)●海德格尔:对民主制度永久性和道德性的公开批判●总结:民主制度不是工业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新的制度发明,它曾普遍存在过但又被普遍而长期地放弃了。
(三)自由、平等与正义●工业时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首要价值追求就是自由。
●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1、哈耶尔:新自由主义①观点●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尤其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保障。
●正义与平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等指的是自由和法治秩序下的“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②缺陷没有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没有自由。
2、罗尔斯:《正义论》①观点●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自由的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原则下的差别原则将天赋与社会条件作为集体资产共享。
●提出“无知之幕”下签订契约,与社会生活的高度不确定性相吻合。
②缺陷●将天赋与社会条件作为集体资产共享不可行,难以获得支持●并非所有时代都具有显著不确定性,且生活的不确定性集中表现在经济生活或物质生产领域二、两种生产与文明研究的新视野(一)工业时代1、工业时代的特征①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经济生活第一次成为全球性的事业,从而使西方文化主导的文化历史研究首次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历史眼光,获得了全球性视野。
②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容易误导研究者。
(详细见课本)2、工业时代社会历史研究缺点①对人口生产及其重大社会意义的遗忘②没有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创造(二)两种生产: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1、有关学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相对于物质生产来说,人口生产的重要性是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阶段相联系的。
●韦伯2、二者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人类生产活动,各有任务与目标。
●物质生产是为人口生产服务的。
(三)人口生产的意义1、人口生产是人类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的源头;①物质生产使人不快乐、不平等、不自由,物质生产不追求永恒;②人口生产使人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具体论述见书本)两性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自由的,国家对两性关系的干涉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