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输血科、检验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职责分工1.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临床用血相关制度、组织临床用血培训、监督临床用血行为等。
2. 输血科负责血液的接收、储存、发放、配制、报废等工作,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3. 检验科负责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4. 护理部负责临床用血的护理管理,包括输血前患者的评估、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操作、输血后患者的观察等。
5. 财务科负责临床用血费用的管理,包括血液采购费用的核算、血液使用费用的结算等。
四、临床用血管理1.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临床用血指南和标准执行。
2.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优先使用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减少异体输血。
(3)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避免过度使用。
(4)加强输血后的监测,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3.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以下程序:(1)患者需要输血时,由临床医师提出申请,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
(2)输血科根据申请单进行血液的配制和发放。
(3)护理人员按照医嘱进行输血操作,并做好输血记录。
(4)输血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五、血液质量安全管理1. 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接收、储存、发放、配制、报废等环节。
2. 输血科应当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检查,包括血液的储存温度、有效期等。
3. 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污染的血液进行报废处理。
六、临床用血培训与教育1. 医务科应当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培训,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用血知识和技能。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用血的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急诊科、妇产科等。
三、用血指征1. 术前贫血患者,Hb < 70 g/L;2. 大出血患者,急性失血量达全血量的20%以上;3.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出血引起的贫血;4. 其他特殊情况,例如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等。
四、用血管理流程1. 临床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单,明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以及用血指征等信息;2. 护士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产品,并在输血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等;3. 输血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4. 输血时,护士应根据医嘱,按规定的速度和时间输血,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5. 输血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信息,并向医生及时报告。
五、用血注意事项1. 输血前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血型,避免输错血;2. 输血时应注意输血速度,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心脏负担过重;3.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4. 输血后应妥善处理输血袋和相关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
六、用血监测和报告1.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用血监测系统,对用血情况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 医院应建立用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对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七、用血质控1. 医院应建立用血质控小组,负责用血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2.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质控评审会议,对用血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八、用血教育和培训1.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管理培训,包括用血操作技能培训、用血安全知识宣传等;2. 医院应定期组织用血知识考核,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
九、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2. 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医院质控部门所有。
临床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 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2. 提高临床用血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合理用血。
3. 加强血液资源管理,提高血液利用率。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协调、血液库存管理、血液成分制备及供应等工作。
3. 临床科室负责输血前的告知、输血申请、输血护理等工作。
四、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输血告知: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 输血申请: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掌握各类成分血输血指征,评估患者输血适应证,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后,送交输血科备血。
3. 输血科审核: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输注成分、数量等。
4. 血液制备与供应:输血科根据临床需求,及时与血站联系,制备血液成分,并保证血液供应。
5. 输血护理: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五、血液安全管理制度1. 医院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使用无血站名称和无许可的血液。
2. 各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严防滥用血源。
3. 确定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生逐项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
值班护士按医嘱三对”后给病人采血标本送血库进行配血,试管上应贴标签,并标明科别、床号、姓名、性别、于输血前一天送血库进行审批。
急诊例外。
4. 血库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各科的预约的血量,应及时与血站联系。
备好各型血液,保临床用血量,不得有误。
5.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将标本收下备血。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五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血库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库)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2、各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严防滥用血源。
3、预约血办法:患者需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1、血库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库)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2、各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严防滥用血源。
3、预约血办法:患者需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师逐项认真填写输血单,值班护士按医嘱行“三对”后,给病人采交叉血,试管上应贴标签,并注明科别、姓名、床号、住院号,于输血前一天送血库(急症例外)。
4、血库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各科室预约血量,应及时与血站联系,备好各型血液,保证临床用血量,不得有误。
5、血库工作人员接受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将标本收下备血。
6、凡血库所备各型血液,应有明显的标志,分格保存在4℃冰箱内,并随时观察冰箱内温度变化。
7、血库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血液交叉试验操作规定进行交叉试验,必要时复查血型,并观察全血,应无脂血、无溶血、血袋应密封,绝对无误,方可发出。
8、取血护士在取血时,应认真核对本科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及交叉结果、储血号和供血者姓名、采血时间、血型等输血单上的各项目,无误后方可将血液拿出血库。
9、如果输血出现反应,应由临床主管医师向血库说明情况,并与血站一起查明原因。
10、血库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入库、出库血量、库存血量帐目清楚,认真保管,非经院领导、财务科批准,不得私自销毁。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二)一、目的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告之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以患者最大利益为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备案并记入病历。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收藏)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收藏)一、概述临床用血是医疗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和合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提高临床用血质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二、临床用血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临床用血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法律法规,确保用血安全。
2.合理用血:临床用血应根据患者病情、血型和血液成分等因素,合理选择血液成分,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严格规范:临床用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用血过程规范、有序。
4.患者权益:临床用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充分告知患者用血相关信息。
三、临床用血管理组织架构1.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规划临床用血工作,监督、指导临床用血工作。
2.临床用血管理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包括用血申请、审批、血液领取、输血过程管理等。
3.医务部门:负责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四、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用血申请: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用血申请单,提交至临床用血管理小组。
2.审批:临床用血管理小组对用血申请进行审核,符合用血指征的,予以批准;不符合用血指征的,予以驳回。
3.血液领取:临床科室凭批准的用血申请单,到血站领取相应血液成分。
4.输血过程管理:临床科室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输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用血安全。
5.用血后评估:临床科室对用血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至临床用血管理小组。
五、临床用血质量管理1.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临床用血知识培训,提高临床用血技能。
2.血液安全监测:建立健全血液安全监测制度,对临床用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测、预警。
3.用血不良反应处理:临床科室应制定用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一旦发生用血不良反应,立即启动预案,确保患者安全。
4.质量考核:医务部门定期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 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 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 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
录。
第三十八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 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 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6、凡稀有血型(RhD阴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或特殊 治疗输血应于3天前向输血科提出申请、预约
7、输血科应认真执行核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取回得血液应尽快输用,各科室不得自行储血
9、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 行“临床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登记报告制度”,并 按照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处理办法对患者进行诊
第十二条、受血者配血试验得血标本必须就是输血 前3 天之内得。
第十三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 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 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 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
配血。 第十四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
交叉配血RhD阳性血液发放
医院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 管理制度
4、主管院长、医务处、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定期对紧急抢救输血记录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得问 题与缺陷追踪评价,督促输血科不断改进和完善
开始
结束
离开冰箱后30分钟以内 4小时以内
血小板制品、冷 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目的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保护有限的血液资源,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使用范围临床用血科科室定义本规定所称临床输血管理是指我院临床医生为患者实施输血时必须遵循的有关规定。
标准(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
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1.原则上血红蛋白>60g∕1.时不予以输血;血红蛋白<60g/1.时应考虑输血;血红蛋白在80~100g∕1.之间时,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并在病例中做好分析评估记录。
2.手术患者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失血量小于总量10%(50Oml),机体代偿,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10~20%(500-1000ml),HCT 无明显变化,输注晶体、胶体、代血浆。
失血量20-30%(100o~1500ml),血压波动,HCT下降,加用浓缩红细胞(CRBC),失血量小于30%以下原则上不输全血。
失血量大于30%,可输全血、CRBC及其他种类液体。
晶体/胶体应当维持适当比例。
(二)输血前准备工作1.输血前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吗,征得其同意后,并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紧急输血由2个医师共同签字,同时报医务科同意备案,并记入病例。
2.为提高输血安全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ABO血型、RH(D)、交叉配血试验、肝功、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
3.确定输血后,由经治医生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对空缺项目由当事医生到永川血站或上级医共体医院血库补填。
(三)临床用血量审批及权限1.因中心无血库,如遇紧急抢救患者需输血时,由医务科与上级医共体医院血库联系用血。
临床用血制度

临床用血制度引言概述:临床用血制度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合理、安全地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一套管理制度。
它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血液制品,同时避免血液的滥用和浪费。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制度。
一、血液需求与供应1.1 血液需求的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需要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1.2 血液供应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建立血库,确保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同时,要加强与血液中心的合作,及时补充血液库存。
1.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血液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范围内储存和运输,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血液筛查与检测2.1 血液筛查的目的:通过对血液样本的筛查,检测是否存在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2 血液筛查的方法: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核酸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血液样本进行筛查。
2.3 血液检测的频率:根据相关规定,对血液样本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血液使用的指征与禁忌3.1 血液使用的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需要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3.2 血液使用的禁忌:根据临床指南和相关规定,明确血液使用的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降低输血风险。
3.3 血液使用的监测与评估:对输血患者进行定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以评估输血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四、血液管理的质量控制4.1 血液管理的标准化:建立血液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血液管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4.2 血液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培训医务人员关于血液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4.3 血液管理的监测与评估:对血液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不足,提高血液管理的质量。
总结:临床用血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用血的重要管理制度。
通过血液需求与供应的评估、血液筛查与检测、血液使用的指征与禁忌、血液管理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范管理,可以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1、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协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且有应急用血库存,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2、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和临床输血审批制,按要求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能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
4、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5、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能正确识别、处理输血不良应;能及时回报输血不良应调查处理表交输血科保存。
6、输血后24小时内应详实、准确记录输血病程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方式,异体输血品种、ABO、RhD血型和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输血疗效评估;术中输血的`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输血护理记录至少包括异体输血的献血码、品种、ABO、RhD血型、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及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等。
输血完毕,及时保存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等于病历中。
7、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实施血液保护措施,对符合自体输血适应症患者,经治医师应积极动员患者自体输血。
临床用血管理规章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规章制度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组织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临床用血的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门、输血科、护理部门、临床科室等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如下:1. 制定并落实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 监督临床用血的合规性,确保临床用血安全;3. 指导并协调临床用血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4. 定期评估临床用血情况,提出改进措施;5. 组织临床用血相关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条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1. 临床用血申请应当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提出,并根据患者病情、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因素综合判断,合理选择用血类型和数量。
2. 临床用血申请经科室主任审核同意,报医务部门或者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审批。
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记录制度,记录临床用血申请的原因、用血类型和数量等信息。
第四条临床用血分级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用血的紧急程度和患者病情,实行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2. 临床用血分为三个等级:一般用血、紧急用血和大量用血。
3. 一般用血:指在24小时内完成的用血,包括术前准备、术后恢复等。
4. 紧急用血:指因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的用血。
5. 大量用血:指一次性用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30%或者单次用血量超过1000毫升。
第五条临床用血计划与储备1.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制品供应情况,制定临床用血计划,并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医务部门备案。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储备制度,确保临床用血的供应。
3.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临床用血储备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储备血液的质量。
第六条临床用血前评估与用血后评价1. 在临床用血前,医师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实验室检测结果、过敏史等,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第一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制定,对2003版的医疗工作制定中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一.临床输血审批制度1.临床科室申请用血必须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签字核准鉴定。
2.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参照-附件)及控制用血量。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史中写明用血指征。
3.凡属必须履行用血申报手续的患者,经治医生应认真填写“用血通知书”,由家属持“通知书”及有关证明,到区用血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后,方可予临床用血。
夜间或休息日急诊用血,可由家属持“通知书”到本院门诊收费处交纳用血互助金及血款后准予用血,事后家属到区用血办补办用血证明后,可到财务科退还用血互助金。
如遇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由科主任(或二值班)与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共同认可签字后,方可先用血后补款。
4.临床医生必须有计划地申请用血量,原则上应在规定期限内用完所备血液,如遇特殊情况,尚未用完所配制的血液,应及时通知血库进行调剂。
如调剂无效或未及时通知而造成血液报废的经济损失,应由申请备血科室承担。
二、输血前检测和告知制度1.临床医师议定输血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其理解输血治疗和输血相关实验检查的必要性。
2.输血前必须进行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HIV、梅毒等传染性病原血指标的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填入《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
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总值班或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的核对制度1.确定输血后,经治医生认真填写“输血检验报告单”,并开出备血医嘱。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领取用血流程
领血单据
医生根据审批后的《临床输血申请单 》到血库领取血液。
血液领取
核对血液品种、数量、血型等信息, 确保准确无误后领取血液。
使用用血流程
输血前准备
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输血,进行必要的输血前检查和准备工作。
输血实施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输血,严密观察患者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04
评估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操作 考核、患者反馈等多种方 式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和 教育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用血监督与评估
用血监督制度
01
02
03
定期检查制度
医院应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 行检查,确保用血安全。
不定期抽查制度
医院应不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 进行抽查,以发现和纠正问题
。
患者反馈制度
医院应建立患者反馈机制,收 集患者对用血情况的意见和建
议。
医护人员培训制度
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用 血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 引言 • 临床用血管理规定 • 临床用血流程管理 • 临床用血监督与评估 • 临床用血培训与教育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 和有效性
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 医疗安全
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 血行为
临床用血管理的意义
提高临床用血管理水平 促进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无误。
领取签字
值班护士领取血液制品时,应认 真签字,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备
查。
用血使用规定
使用原则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第一条临床输血由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血浆),标明输血适应症,上级医师核准签名,报输血科备血,并在病程记录中注明用血理由.平诊输血需提前一天报输血科(急诊、抢救可当天用血)。
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
第二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第三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第四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政科批准,方可备血。
第五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须同时填写输血会诊单,经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会诊报输血科主任审批。
(急诊用血可事后补办报批手续)。
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应及时会诊,与临床医师共同拟定合理的输血治疗方案。
第六条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第七条输血会诊内容应包括是否具有输血适应症,明确输血成份、用血量及输血时间和输血注意事项等。
第八条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输血会诊单随病历保存。
第九条每次输血前都必须执行输血申请及输血会诊制度。
第十条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治医师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第十一条输血科建立严格的血液收领核查、发放核查、入库登记及冷藏储存制度,保证用血安全。
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应当拒绝领用。
输血科不得为领血单项目填写不全、未按规定申批的用血发放血液。
第十二条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严格执行核对手续。
由两人床旁核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进行输血,并将输血情况记入护理病历。
如出现输血反应等情况,应详细记入病程录。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提高血液使用效率、安全性,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由本医院制定并实施,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的输血操作、管理等相关工作。
2.本制度旨在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病人的用血安全,确保用血合理合规,减少用血对病人的不良影响。
3.本制度包括用血适应证、临床用血策略、输血前检查、输血操作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医护人员,所有涉及到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内容1.用血适应证(1)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者需要输血。
(2)有严重贫血症状的病人需进行补血治疗。
(3)手术患者术前出血约四分之一体积以上需输血。
(4)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输血。
(5)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输血的病人,需经医生审查后确定。
2.临床用血策略(1)实施输血前临床评估,明确输血的指征。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防止滥用输血。
(3)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的安全。
3.输血前检查(1)抗体筛查:在输血前进行抗体筛查,确保无抗体反应。
(2)血型鉴定:根据病人和供血者的血型,确保输血匹配。
(3)病人感染筛查:定期检查病人的感染情况,确保不会通过输血传播感染病原体。
(4)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其他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
4.输血操作规范(1)准备输血前:准备输血所需的器具、药品等,确保输血操作的顺利进行。
(2)患者确认: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输血单据等,确认患者身份。
(3)输血过程:按照医嘱,将血袋连接到输血管路,逐步输血。
(4)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及时拔除血管内导管,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反应、输血后感染等,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
(2)输血反应处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停止输血、输液等。
(3)输血后感染处理:一旦发现输血后感染,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6.记录和报告(1)输血操作相关记录:对每一次输血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疗程、病人反应等。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本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加强对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合理。
第四条临床用血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推广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六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由医疗、护理、输血、感染控制、药学等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七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三章采购与储存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供应情况,制定临床用血计划,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采购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制品,建立血液制品采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制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制品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储存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库、专锁、专人管理。
第四章输血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临床输血操作程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输血科(室),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科(室)应当具备独立的采血、检验、输血等功能,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因素,合理选择输血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种类、剂量、输血时间等信息。
第十四条输血前,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第十五条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引言临床用血对于救治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流程来确保用血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本文将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以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健康权益。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用血申请制度1、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科学合理地申请用血。
2、申请用血时,医师需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输血目的、预计输血量等。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 8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备血量在 800 毫升至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 1600 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二)用血审核制度1、输血科(血库)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应对申请用血进行审核。
2、审核内容包括患者输血适应证、输血前检测结果、申请血量等。
3、对不符合输血指征或申请用血不合理的,输血科(血库)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三)用血登记制度1、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健全用血登记制度,对每一次用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2、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输血日期、输血品种、输血量、供血者信息等。
3、用血登记资料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和追溯。
(四)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输血科(血库)应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储存血液。
2、不同血型、不同品种的血液应分别储存,并有明显的标识。
3、血液储存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温度、湿度等参数符合要求。
4、定期对库存血液进行质量检查,对过期、变质或不合格的血液应及时进行处理。
(五)血液发放管理制度1、血液发放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新鲜度。
2、发放血液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信息,包括姓名、血型、住院号等,确保无误。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实验室实用文档)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实验室实用文档)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合理、有效,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患者和献血者的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用血管理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分管副院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用血专家组成。
2.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医院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日常工作。
3.医院各临床科室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和医生组成,负责本科室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三、临床用血管理要求1.医院应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制定临床用血管理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2.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临床用血知识和技能。
3.医院应建立临床用血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对临床用血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
4.医院应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临床用血质量检查和评价。
四、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核1.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申请临床用血。
2.临床用血申请单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申请用血种类、数量和申请医生签名等。
3.临床用血申请单由申请科室护士长或指定护士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申请用血是否符合指征、申请用血量是否合理等。
4.审核通过的临床用血申请单由输血科进行备血,备血完成后由护士长或指定护士进行核对和发放。
五、临床用血过程管理1.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择用血种类和数量。
2.临床用血应由具有临床用血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临床用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临床用血结束后,医生应填写临床用血记录,包括用血种类、数量、开始和结束时间等。
六、临床用血质量控制1.医院应定期对临床用血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医院应定期对临床用血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用血效果和安全性。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保护血液资源,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2.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输血前的告知、申请、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输血后的评估。
3. 医院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4. 医院护理部负责临床用血护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三、临床用血管理要求1. 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
2. 临床医生应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遵循输血原则。
3. 临床科室应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确保血液库存量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并有应急用血库存。
4. 临床科室应履行输血前告知和临床输血审批制,按要求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
5.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6.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7. 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输注成分、数量等。
8. 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9. 临床科室应加强对输血患者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10. 医院应定期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奖励与处罚1. 对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在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临床用血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个人和科室,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警告、罚款等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用血相关制度与流程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2)临床用血申请、审批制度及流程 (3)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4)输血不良反应处置制度及应急预案 (6)手术室内择期手术用血流程(术前已备血) (9)手术室内术中紧急用血流程 (10)围术期输血指南(2007) (11)2013.1修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血行为,特制定我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应遵循安全、科学、合理用血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决定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由主治治医师开具《用血通知书》,并经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到血库办理用血手续。
二、申请输血应由主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应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名,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临床输血申请单》由血库保存。
三、贯彻执行献血条例与有关临床用血的规定,做好用血审证工作,除急诊外,临床科室应至少提前一天将输血申请单连同由区献血办公室核准的用血证明及患者血样同时送交血库。
四、到血库提血,必须填写《血库领血凭证》,发血和提血者必须在《血库领血凭证》签字。
发血、提血、用血要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
五、经治医师应规范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并逐项告知患者及委托人,附病历。
患者或委托人签名必须与委托书签名相符,特别是输血前检查项目一定要完整。
六、血库工作人员审核《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库工作人员应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和目的进行审核。
发现填写内容不正确、不完全,立即通知临床科室补充或重新填写。
七、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由输血科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部批准。
资料存放输血库。
大量急诊用血时应履行报批手续,填写《临床急诊用血申请表》,由科室主任签名报医务部批准,一式两份(一份交血库、一份放病例中)。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或总值班批准,方可备血。
八、临床用血需严格掌握用血指征(输血前病程录),病程记录应反映用血指征,内容包括化验检查情况(血红蛋白)、失血量及血压等客观指标;输血后病程录,记录输血过程是否顺利,有否输血反应;输血后病情评估(输血后3-5天)。
九、外科手术中用血除在手术记录中记录外,还应在术后首次病程记录予以记录失血量和输血量等内容。
外科患者在急诊科有输血情况时,入院后在病程记录中应详细记录输血情况,及有无输血反应。
十、择期手术输血申请(一)一些较大手术需要备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要履行报批手续,由血库主任签字后报医务部批准,资料存放血库。
(二)择期手术用血,应至少在术前一天向输血科递交申请,申请大量用血、保存期较短或特殊血液品种,应提前2~3天报送血库,以便向采供血机构预约。
十一、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十二、输血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后应在24小时内病程记录中反映有无输血反应,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一式两份,一份病历保存,一份返还血库保存。
十三、医务部针对输血指征、《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反应记录及汇报单等内容,每月对临床用血的病历实施专项检查,并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综合目标考核。
临床用血申请、审批制度及流程一、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二、主管医师对受血者做好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查。
三、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四、申请输血应由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
《临床输血申请单》应准确提供如下信息: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案号、科室、床号,诊断、输血目的、申请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日期和时间,患者血型、输血史、输血反应史、妊娠史。
《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五、决定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委托人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征得患者或委托人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六、做好用血审证工作,除急诊外,临床科室应至少提前一天将输血申请单连同由区献血办公室核准的用血证明及患者血样同时送交血库。
贯彻执行献血条例与有关临床用血规定,不得由血库直接审证发血,但以下三种情况例外:(一)五年内义务献血的可享受献血量的五倍(其直系亲属可享受一次)。
(二)年满60岁的公民。
(三)外国公民、华侨、港、澳台居民。
用血申请流程输血核对核查制度核对核查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输血相关的各个环节,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一、输血申请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检验申请报告单、用血通知书,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输血目的,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如用肝素、右旋糖酐、聚乙酰吡咯酮、羟乙基淀粉类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应在输血检验申请报告单上注明。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一)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已知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二)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检验报告单一同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三)患者信息不全或不正确,输血科拒绝发血。
三、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环节(一)实验室人员按照化验单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和准确核对。
按照化验单对血样标本进行认真核对。
(二)对患者的血型进行ABO正反定型及Rh(D)定型,不规则抗体筛检试验,一人当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
确保血型定型结果准确无误,正确率100%,误差率0%。
(三)交叉配血时,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大量用血必需填大量用血(急救)用血申请表。
(四)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四、血液入库核对(一)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献血员序列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二)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三)做好储血冰箱等的温度观察和记录,由电脑自动温控监测。
五、发血环节(一)取血护士填写输血科领血凭证,患者信息准确完整,然后凭领血凭证到输血科取血。
(二)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领血护士在领血凭证上填写血型、血袋号,核对无误后,双方在领血凭证、输血记录单上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三)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四)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五)血液发出后,输血科不接受退血。
六、输血环节(一)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备无误方可输血。
(二)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输血记录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三)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交输血科。
输血不良反应处置制度及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接受全血或血液成分(不包括血浆蛋白制品)输注过程中或以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
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并规范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保障受血者安全,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一)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调查与输血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凡属重大医疗事故应及时向分管院长或输血管理委员会报告,负责登记、调查、报告。
(二)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理。
(三)血库:负责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协助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及上报。
二、应急预案输血过程中,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经治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以便迅速做出适当处理,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
(一)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
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5、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分钟~2小时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