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
特别策划: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口红利期。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的在经济现代化到来之前就提前迎来老龄化的国家。
为迎接“银色浪潮”,要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特别要提高城市对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失业☆“十一五”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5%“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将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
这是11月8日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的。
纲要称,“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亿人、3亿人、1.2亿人、1.4亿人和8000万人以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步增长。
[详细]☆“摩擦性失业”成为就业难主要原因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目前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
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局部地区过度依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详细]就业难题☆就业难题关键在结构不在总量结构问题是主要的。
因为事实上,总量问题在任何国家都不是问题,因为你没有什么道理说这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批闲置出来的劳动力。
我国解决失业的具体措施
我国解决失业的具体措施1.树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经济增长优先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目标。
二是就业优先论,即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的目标。
几乎所有的计划经济国家都选择第一种模式,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第一目标;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选择第二种模式,将追求就业的增长作为第一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属于第一种模式,但是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变革以及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必然会向第二种模式转变。
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自动地促进就业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
所以,追求降低失业率的增长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2.调整产业政策促进就业扩大这一政策以凯恩斯失业理论为基础,成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同时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宏观经济领域开展失业治理的政策实践。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通过制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岗位补贴政策等鼓励用人单位扩大就业规模。
3.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政策是缓解我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
在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完善上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政策
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政策一、背景介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以人工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行业,其特点是用人多、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
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就业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强就业保障,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二、政策目标1.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2.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3.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
三、具体措施1.财政资金扶持(1)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或贷款优惠;(2)鼓励银行加大对符合条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3)对新兴产业给予更多扶持。
2.税收优惠(1)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或减半征收所得税;(2)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征或减免土地使用税;(3)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征或减免房产税。
3.人才培养和引进(1)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2)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3)优化落户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
4.市场拓展和国际合作(1)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2)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拓展海外市场;(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外资进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
5.环保治理和资源节约(1)加强环保治理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2)鼓励资源节约利用,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四、政策效果评估政府应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扶持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强对其发展的扶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旨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
政府应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①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国家应解放发展生产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者就业方面的作用②正确处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
第一,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培养专业人才。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才信息的流通④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肩负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绝不仅仅是劳动者个人的事情,还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1)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加强社会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2)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合理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和杜绝侵权行为,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厅各处室、局、直属单位:现将《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3年5月2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指导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已经由省人民政府正式下发。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特制定《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具体体现在:(一)全面完成各项量化指标。
即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确定的就业、社会保险、收入分配、人才队伍建设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量化指标。
(二)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规划》确定的促进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着力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三)全面推进各项重大工程项目。
《规划》确定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进、全面完成。
郑州市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动计 划.组 织未就 业的高 校毕业 生 参加 就业见 习。二 是鼓励 和引导 高 校毕 业生到 城乡基 层就业 。要认 真 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计 划. 大力开 发适合 高校毕 业生就 业 的基 层岗位 .引导 高校毕 业生到 基 层就 业。鼓 励高校 毕业生 积极参 加 新农 村建设 、城市 社区建 设和应 征 人伍 。三是 加强对 困难毕 业生的 就 业援 助。要 对贫困 家庭和 就业困 难 的高 校毕业 生进行 重点帮 扶.公 共 就业 服务和 人才服 务机构 要给予 重 点推荐、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尽快 实现 就业 。
3.多策 并举稳定就 业岗位。一 是密 切关 注企业 经营 形势变 化对 就
立重点建设项目联系和用T信息发
业的 影响 。公共 就业 服务机 构和 失
布制 度.努 力开发 一批新 的基础 建 设就 业岗位 .并通 过大力 开展项 目
业保 险经 办机构 要进 一步健 全完 善 就业 失业 监测报 告制 度和同 定联 系
6.进一步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 加强公 共就业 服务。 公共就 业 服务 和人才 服务机 构要进 一步完 善 公共 就业服 务制度 .建立 企业空 岗 报告 制度 .健全 完善 就业失 业登 记 制度 .强化 对城镇 新失业 人员和 零 就业 家庭等 困难人 员的就 业援助 :
培训 与就业 的有机 结合。 要积极 开 展适 应性职 业技能 培训、 创业能 力
部门 的联 系。大 力开 发一批 为基 层 服务 就业 岗位, 用于 安置城 镇新 失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及优化策略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及优化策略杨丽华谭珉威【摘要】产业-就业结构的过度偏离,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从而不利于新发展格局下效率和公平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速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997—2020年中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进行了测度,发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第二产业偏离度(均值为0.69)比第三产业(均值为0.28)更大。
尤其是2015年以来,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剪刀差呈现扩大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第三产业更低、且呈现下降态势。
以美国与德国的产业发展模式为鉴,应提升产业升级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度,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完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中国产业发展的就业创造效应、抑制就业破坏效应。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效应【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378(2022)12-0003-08一、问题的提出(一)现实背景在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全新阶段,效率和公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平衡的双重目标。
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的比例,是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1]。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伴随着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叠加市场分割与要素资源错配等因素,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趋势。
从分配角度来看,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技术进步整体上仍偏向资本[2],长期以来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低工资水平—低水平产业结构”的现象。
如图1所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11.0%~16.3%的较低水平,且呈U型变化趋势,即在1986年至2007年期间劳动报酬占比呈持续下滑态势,从1986年的16.2%一直下降到2007年10.9%的历史低点;伴随着新《工资法》的实行,这一比重自2008年探底回升,2015年达到16.3%的峰值。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8]58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8〕5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的方针政策,积极做好各项就业促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解决。
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就业促进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总体要求,结合山东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促进我省就业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强化领导责任,统筹做好就业工作(一)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级政府要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为指导,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发展思路,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统筹省内、省外和境外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二)健全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县级以上政府要制定本行政区域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城镇新增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减少长期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以及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就业等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列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性思考
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性思考面对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
一、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按经济学家的一般解释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金吸收较多劳动力的经济部门。
从统计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经济中单位资金所吸收的劳动力明显高于本经济体平均水平的部门。
在这一定义中“一个经济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
“明显高于”的标准是相对的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可以定为50%也可以定为一倍。
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和研究对象的规模、层次以及比较的基准等有密切关系。
一个经济体从整体上看可能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其内部的某一部分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
在我国内部相对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在第三产业内部商业和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多为劳动密集型。
分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多。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不仅现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也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对于是否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怀疑甚至否定的意见。
这就需要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由我国当前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我国土地辽阔、劳动力众多而资金相对短缺所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而不在于资金和技术。
要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就必须注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转移到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作者:潘盛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文章来源:理论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面阐述和部署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内需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独立成章进行阐述,是《建议》不同于以往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既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十二五”规划要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相衔接,又表明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议》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和要求: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二是要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等五个方面入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些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依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奋力拼搏,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告诉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03]12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正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03]12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对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当前我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方仍然存在着领导认识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得力,政策措施不落实,工作实效不明显等问题,劳动力供求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都相当突出,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尚未缓解,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特别是受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更增加了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难度。
为加快推进我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全省净增就业50万人以上,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3]40号文件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各级政府要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继续巩固和强化再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要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五项具体工作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和有关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狠抓落实,切实落实部门责任制,按月、按季度完成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二)健全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政府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0 5 .1 %。
3 半工半农兼业的基本情况 、
这个 群 体没 有 固定 工 作 岗位 ,在 一 年 中 , 部 分 时 间从事 农 业生 产 ,部 分 时 间从事 非 农生 产 ,
部 分 时 间处于无 业状 态 。他们 有打 工 的欲 望和较 多 的剩 余 时 间 , 缺 乏 劳 动 技 能 、 但 劳动 体 能 以及
为承 包 大 户 打工 , 已成 为有 工 资 性收 入 的农 业产 业 工人 。在 这个 群 体 中几 乎 没有 年轻 人 , 多 数 大 是 “ 00 的老 年 农 民和 少 部 分 5 67 ” O多岁 的妇 女 ,
表现 出两个 明显特 征 : 是本 区 范 围 内就 业 比重 一
较大 , 6  ̄8% 年龄结构多为 4  ̄5 岁, 占 0, , 0 0- 0 从事 -
随着 经济 发 展 环 境 的持 续 完 善 和 招 商 引 资 力度 的不 断加 大 , 山区农 村 劳动 力 实现 正 规 就 金 业 的 队伍 也 不 断壮 大 。 目前 , 非农 就业 的主 要 渠 道是 工 业和 服 务业 , 中 , 其 工业 就业 比重 较大 , 服 务 业 就业 比重 较 小 , 服 务 业 的覆 盖 面 广 , 逐 但 正 步成 为 农村 劳 动力 转移 就业 的重要 途 径 之一 , 如 保安、 营业 员 、 务员 、 益性 岗位 等 。工业 就 业 服 公
4无业人 员的基本情况 、
无 业 人 员 主 要 包 括 :“ 00 待 业 青 年 、 23”
“ 0 0"老年农 民、 56 重残人员、 两劳释放 ” “ 回乡
.
去 ” 要求 。镇 领 市
社会学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社会学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方式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城市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 存在着经济发展与较低的农民工素质之间、制度缺失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拉力扩张之间、社会歧视与农民工市民化适应进程之间的矛盾。
为此, 我们要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途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 改革开放; 经济理论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健康城市化的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 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数以亿计的城市农民工无法实现身份的彻底改变, 无法完成与城市的真正融合, 他们生活质量低下,自身权益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侵害,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一) 从发展经济理论层面上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 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 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
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中前两个层面主要取决于宏观体制改革和相关的制度创新, 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在关注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现象时提出的命题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
这两个命题考察的对象虽然分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 但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里, 社会学论文这两个进程是基本同步进行的。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在特殊的制度遗产和渐进性的改革模式下出现的城乡人口转移现象不是从农民(村民)到市民(工人)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同步、合一、彻底的改变, 而是呈现出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迥然不同的“中国路径”。
就业建言献策作文
就业建言献策作文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的同时,大力引导城乡劳务输出,使我县实现了充分就业,打造了"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品牌。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这种仅靠劳务输出实现的"充分就业"的就业格局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破。
从我县人口多、地域面积小、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殊县情出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战略举措。
为此,特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本使用劳动力较高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应广、提供就业岗位多等优势,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吸纳外出返乡人员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据劳动部门调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县在广东的务工人员因待岗、歇业、失业而逐步返乡。
11月返乡4500余人,12月达到2万余人,到今年2月达到万余人,占输出的65%,是往年返乡的倍;其中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返乡的占41%。
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沿海产业复苏的困难,返乡人员滞留县内时间还很难预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回乡择业。
二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三农"政策的刺激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必将有序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土地中流转出来。
据专家测算,我县21万亩耕地只需要农村劳动力5万人,除已转移的10万劳务大军外,还将有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到非农产业。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从珠三角鼓励和限制的产业看,限制的主要是机械制造、针织毛纺、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就是说,沿海地区最有可能大规模转移出来的只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产业承接的方向就是要瞄准适应XX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言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公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努力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就业、工资和劳动保险制度,对统筹安排当时的就业、保障职工生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使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了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并在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中国政府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积极促进就业、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的通知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09•【字号】毕府发〔2023〕12号•【施行日期】2023.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自治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毕节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毕节市人民政府2023年11月9日毕节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黔府发〔2023〕12号)精神,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22〕65号)要求,按照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三次代表大会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毕节“两区一典范一基地”战略定位,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确保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二、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一)突出经济发展导向促就业。
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多元化产业体系,强化招商引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
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健康服务、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打造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集群,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
“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社会问题。
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解决就业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从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上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关系大局,关注就业,重视就业,探索就业的途径,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
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问题出发,探究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提出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突出1、从总量上看。
从五种口径计算的失业人数来看就业形势。
2、从结构上看。
主要有三方面。
(二)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类别:1、大龄下岗职工。
2、长期下岗、失业者。
3、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
4、女性下岗职工群体。
(三)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趋势加剧1、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
2、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缓慢。
3、城镇化水平低,影响了劳动力的吸纳规模。
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一)宏观调控目标偏离(二)城镇化发展滞后(三)社会保障尚不到位(四)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自主择业观念滞后(五)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三、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思考(一)调整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取向,缓解就业压力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居民服务业,增加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
2、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开发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点。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分别减少就业1175万人和419万人,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就业570万人。
目前,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工业就业的主体。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而欧美日澳8国平均为69.55%,东欧5国平均为50.4%,东南亚8国平均为41.74%,拉美的巴西为56.5%,在统计的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仅略高于缅甸(25.1%)。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4.02•【字号】温政发[2009]36号•【施行日期】2009.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9〕36号)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市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9号)和《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温委〔2008〕3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政府责任,确立就业工作优先地位(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的重要方面。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履行政府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的重要职责,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拓宽就业渠道,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
(二)统筹协调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要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要积极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鼓励支持优先发展就业容量大、就业质量高的产业。
(三)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新增劳动力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