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心得体会500字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
If you don't believe in hard work and time, then time will be the first to let you dow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读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读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1在教授《孟子》的过程中,跟学生一起体会到了跟学习《论语》时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学生们收获到许多自信与知识,而我也收获到了许多现实的快乐与精神的富足。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人能创造出诸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现代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基于对经济活动方式的摸索与路径依赖,对人性善恶交织的深刻认知,对社群整体价值观的认同维护,并有效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
这些规则统统被称为——制度,在东方古老的华夏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上,它被称为周礼,或叫“礼乐制度”。
承载着我们中华先人这一政治与立世思想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始,在孟子这里,因其灼灼其华、雄辩滔滔的精彩华章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到后面的《大学》《中庸》,是哲人反复论证这一治世处世理想在思辨上留下的余韵。
所以,《孟子》承前启后,在备课时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有时为了查证一些思想的缘起,会重新学习整理西方文明发展史的资料。
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作为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管男生女生,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
认识我们所处社会的形态、本质、架构它的思想基础,是每个东方学院的小学员从现在就开始已经在做的功课。
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这正是儒家思想最迷人之处——对自我、他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意识,从“已”和“人”的关系角度,儒家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警醒的社会意识,并且要积极地维护这种关系。
那么在《孟子》的学习中,除了继续认识和熏陶礼乐治国这一传统文明的基石,我们又接触了同时代农家“与民并耕”、墨家“爱无差等”、杨朱“为我”之说、于陵仲子“清高于世”等先秦诸子的社会人性意识,同时还能获取另外一种平时生活中不太会有、但也极为难得的视角——帝王家的视角,帝王之家观念意识形态如何,为何出言必“言利”,孟子如何漂亮地反驳引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上种种,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极大的冲击力,不仅仅使其认识到先哲思想领域的丰富性,还能从对比中去感知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去思考个人的价值观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7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好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
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忧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开展有宏大奉献,他竭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
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那么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利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化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
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场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服,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
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
假如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2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才能,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7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7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将心得体会写好之后,我们要对其中的语言表达做好检查,只有站在不同的层面,我们才会有不同的感悟产生,这时候就要将心得体会写好,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个人心得体会
孟子个人心得体会孟子个人心得体会篇1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
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
《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
“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个人心得体会篇2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孟子》读书心得体会《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的。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典范,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抱怨没有先来挽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戒备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孟子非常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
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心得体会、计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reflections, plan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心得体会是我人生的财富,让我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在《孟子·告子下》中,他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本善的原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良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恶的一面,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失去了本善的初心。
感悟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信人性本善,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才能使人性本善的特质得以发挥。
二、仁政爱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民为本。
他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实现社会和谐。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感悟心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修养道德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体现。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几希。
”这句话表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感悟心得: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知行合一孟子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感悟心得: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五、忠诚担当孟子强调忠诚和担当,认为忠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担当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人之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志。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
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
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
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
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
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
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
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
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
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
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
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
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
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孟子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和人生哲理深受世人推崇。
通过学习《孟子》一书,我深刻领悟到了孟子思想中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孟子感悟的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孟子认为,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仁爱之心,既是关爱他人,也是关爱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尊重他人的意愿,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仁爱之心也是关爱自己的表现,只有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爱之心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同时,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付出。
二、义利之辨孟子提出了“义利之辨”的观点,认为义重于利。
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与坚守道德原则之间,应该选择后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通过学习《孟子》中的义利之辨,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原则,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
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众谋福祉。
《孟子》心得体会6篇
《孟子》心得体会6篇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积累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经历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吸收经验,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心得体会篇1《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
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
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
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
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
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学习孟子的心得体会
学习孟子的心得体会学习孟子的心得体会「篇一」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孟子读书心得篇1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
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
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
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
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
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篇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
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对比国家当时的不仁政。
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
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
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2007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
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
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
正是来自这样的担心,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
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2?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
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
《孟子》心得体会500字(精品8篇)
《孟子》心得体会500字(精品8篇)《孟子》心得体会500字篇1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
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
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
““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00字(万能模板6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00字(万能模板6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00字篇1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00字篇2初次接触《孟子》是在初中之时,当时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把节选文段当作课文去学习。
但是,当我在接到集团下发的《孟子》并读了几遍后,发觉这本书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从此对之爱不释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心得体会500字篇一:《孟子》心得体会《孟子》心得体会王海英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心得体会王海英篇二:学习《孟子》有感学习《讲读》有感我喜欢国学,认为凡中华之子都需要学习点国学知识,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能达到一种自我修养,更或是把其发扬光大;我喜欢主张推行仁政的孟子,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则为古今罕见。
这学期有幸选到蒋老师的《讲读》,这给了我一个更加深刻了解孟子本人,通晓他的人生,感悟他的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驺子之属。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韩愈《送王埙秀才序》。
我很是同意这个观点。
另外杨时在《龟山集》卷十二“语录”三中有提到:“《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叫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欲君心之非,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直说冲心上来。
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虽然独尊儒家思想的时代已经不再,但是儒家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好也还是起到一定影响的。
我们都知道《孟子》全书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
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孟子的使命感,他的社会理想;听他述说人性,谈内省;看他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定义的勇敢;感受它的修养······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但是很多人都会觉得孟子说的是“性本善”,事实上孟子说的是人性可以为善,但并非“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人性之所以成立,区别于动物而言,人有同情心,但是人性很复杂,包揽了不同的层面。
认为“性本善”的人夸大了“恻隐之心”的主观能动性,想与行动往往是不能一致的,未必人人都会付出行动,未必人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付诸行动。
“性本善”事实上也是一个个人的修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情感能力,我们不能将人性简单化。
我觉得“性本善”要自幼培养,推己及人,从小到大,如果人人都向善,那么世界就是“善”的了。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思想,也在于他教会人们的智慧。
他教人们学会“内省”,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
”;他教人们“与人为善”,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服人者,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也教人们“勇敢”。
他所说的的勇敢并不是我们常人所想的一般的鲁莽的勇敢,孟子之所谓勇敢者更多是在于自己战胜自己。
自己的内心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真正的勇,是心志的坚定,自我的认定,就是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
傅雷也说:“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必得先战胜内在的敌人。
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他还教人们要孝道,要忠厚······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过去了,在这个课堂上我学会了很多没也有很多感慨、感悟,虽然我对孟子的理解还不是很深,解析的还是不够透彻,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我想对于国学,对于孟子的学习我是不会停止的,同时也感谢蒋老师这学期精彩,透彻的课程讲解。
农学***学号:*************篇三:《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我记得别人也这么评他: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以前也是读过孟子的。
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
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
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
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