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以主体学生为主

合集下载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践行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践行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

教海新探新教育 上旬刊62新教育 上旬刊 2023•09 总第578期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新课标颁发以来,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或苦口婆心,或循循善诱,或早出晚归,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了,但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们少数老师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嘴上讲的是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行动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笔者认为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到位、观念还没真正转变过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是方向,是行动的指南。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践行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海南省东方市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 韦 淼【摘要】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自己教,而不管学生怎样学。

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视学生为“接受器”,使得教育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

从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践行新课标理念”谈谈个人的见解,以求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真诚的帮助和指点。

【关键词】学生;主体;新课标;理念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海南文化名人的伟大的人格和实干精神,理解海南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剖析海南历史名人文化现象,有益于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主动追求海南优秀的本土文化的兴趣,并通过文化的传承来促进海南本土文化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海南历史名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参与者。

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是指在新版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语文教
育理念。

新课标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

同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元素,更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即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这个理念下,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实践,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的说来,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人才。

- 1 -。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

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

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

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时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应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应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观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节课上,如果老师理念陈旧,传统教学,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算是任务关注型教学,绝不是新理念的教学。

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一节数学课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

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

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

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

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

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一、新课标理念简介新课标理念是指以21世纪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不再仅仅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的意义1.适应时代需求: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使教育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学生;2.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3.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4.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践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动者和探索者;2.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探索知识;3.动手实践: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4.多元化评价:教学设计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5.教与学的整合:教学设计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工具,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四、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1.分析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2.设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需求,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等;4.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计划,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5.实施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计划和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实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6.评价与反馈: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7.教学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借鉴。

学习新课标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权威资料]

学习新课标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权威资料]

学习新课标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转变教师观念,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真正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实施现代教育的主要阵地,理所应当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呢?一、转变教师观念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前提1.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变单纯地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为既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变只重语文教学结果为既重视语文教学结果,又注重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变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交流为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转变教师陈旧的学生观。

传统语文教学总是把学生看成是消极接受教育的对象,应该绝对服从教师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主角为配角,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转变教师陈旧的人才观。

传统的应试教学只重少数学生的升学问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注重少数学生的升学,不仅废弃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是明显的教育不平等。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基础1.教师要热爱学生。

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不配当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应真诚地赞美和欣赏学生,多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愿望,理解和宽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过失。

新课标下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_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下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_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精神的平等与愉悦,感受到我们心灵沟通的欢乐,这不正是语文课堂上的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有发达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自主的选择
人文性的最好表达吗?去年 5 月, 我执教了一节县课堂开放周活动的公 生活,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展自己,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开课《课外阅读指导:看不见的爱》。一开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学生 天性。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
行。"什么是平等?平等,首先表如今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 复述给她几句表扬、鼓舞的话,这样产生的效果确定与之前大相径庭。
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
一个小小的"弯腰",一句真诚的鼓舞,一个灿烂的微笑,都可能转变
做学生的知心伴侣,与学生同悲同喜,才可能投入情感,才可能真正为学 学生的一生。课堂上,教师要擅长倾听,倾听学生智慧花开的声音:有大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感〕中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发挥学生主体参加学习活动 过程,有所感悟,有所领悟,从而使他们明白道理。本人在语文新课程标 准下,就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培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明显语文是一门非概念思维的学科,注重的是情感的体验、感悟。"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文本、学生的纽带和 桥梁,是培育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
怎么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本人为孩子 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就在那一刻,师生心灵相通,互帮互学, 投入热情、投入独特、投入整个生命,一起共享感悟和理解,形成真正的 学习交互主体;就在那一刻师生共同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就在那一刻, 师生共同参加了课程的制造,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与对话。让自主学习充盈

怎样理解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

怎样理解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

怎样理解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

这给教学效果一向“少、慢、差、费”的语文学科,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由于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

“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

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影视观摩,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

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当改,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们深入思考的。

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

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藉此而否定知识传授的作用和地位,而实际上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第80页)可见,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完全否定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在教学中存在自发的成分,有效的教学却是系统的科学观的产物。

“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浅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浅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浅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推广,“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方向。

在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做到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到“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论文中,我将谈谈自己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理解,并提几点浅显的建议,让自己努力做到如文中所说。

关键词:主体;学生;教师;素质教育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也越来越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中我们一直注意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活动时间,现实中老师总以为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尽量少布置作业,而这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只是减轻学生负担那么简单,作为老师应该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单独的老师授课制转到学生主动学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把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自觉的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作用。

本论文不仅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含义,也说明了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且从多个方面来描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文主要写了从教学目标、时间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明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当然这是笔者针对一些现象提的一些建议,一定有不全面的地方,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笔者在教学互动中也会做出更多的探索。

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和活动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

我们都知道,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的自身运动引起的,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作为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大调整,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本文将对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内容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特点。

一、背景与意义新课标的出台不仅是对旧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修正,更是对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迎合和尊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语文教学也需要更加贴合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也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培育。

二、核心内容1.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将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2.文学与现实结合:新课标将更加注重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生、抒发情感,提升情感修养和审美情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德、社会价值等问题,培养他们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4.多元化表达方式: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传统的书面语表达外,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多媒体表达和艺术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实施路径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将由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课堂教学将更加注重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教学、小组探究、课外拓展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学校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结合实际,实行集体备课,并结合学校的学生情况,特制定该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及特点,特开展集体备课,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集体备课目标及措施
(一)、目标
1、以学生为本。

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业生易接受、易掌握的运动项目,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小群体合作学习的风气,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知识与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所学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并强化能力的培养。

(二)、措施
1.固定时间、地点、人员:教研组为单位,每周三次在严安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做好考勤记录。

2.固定各次备课内容:集体备课时,我们将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

3.结合学年实际:各教师必须根据本学年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4.及时反馈改进: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大家做在一起解难释疑。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抓好课堂教学课堂不是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所进行的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不是随意选择的自学活动。

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主体性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

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

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后盾。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对低段的孩子来说,绚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游戏等,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抓住直观教学的契机,使学生在愉悦、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但是,过分依赖课前设计的教案、依赖课件,反而会使教学过程陷入喧宾夺主的境地。

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使教学精彩纷呈。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

“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

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四、创造积极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新课标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的“主角”。

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需的内部驱动力,而学习动机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时可以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动手去做:取黄豆若干粒,让一个学生分成相等的三堆,然后蒙上老师的眼睛,让该同学从第一堆中取10粒放入第二堆,再从第三堆中取5粒放入第二堆,最后从第二堆中取出与第一堆中余下的粒数相同的粒数,这样第二堆余下的粒数老师能立即答出是25粒。

如此变换黄豆粒数,让不同的学生动手去做,教师都能立即说出最后的粒数,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问题在兴趣中得以解决。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所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以活跃学生身心,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活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同样课堂环境对学生课堂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苏霍嫫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出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心态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学习,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张扬自己的个性。

浅析新课标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浅析新课标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浅析新课标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在课堂实践中,要更新教师教学观念1.师生模式的更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经常是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而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多数为“倾听者”,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往往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不可否认,我们的老师知识丰富,教法超群,但这并不能保证老师传输的知识学生都能良好的吸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知识老师讲过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老师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将老师从教学主体的模式转变成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老师起到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和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

2.生生模式的更新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在课堂上遇见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讲解的知识不能被学生完全理解时,有些善于思考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其他学生是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积极帮助老师回答同学的问题,还是袖手旁观自己思考其他的问题,又或者是默不作声一起等待老师的答案呢?而此时,如果老师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教学效果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比如,讲解新课之前老师先提出几个问题,在讲解基本的知识点之后,再由学生之前相互讨论之前的这些问题,一个学生无法解决的,另一个学生或许会给出答案,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老师在给予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些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

他们的讨论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

3.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从来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而是讲究学习方法的,学会学习是我们一直想让学生明白的道理,但是如何学会学习是需要我们指导给学生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贵在得法”,即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方法问题,在课堂上和全班学生进行分享讨论,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

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

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

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是根据新教育理念而形成的教学模式,表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有以下优点:
一、强调学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将其作为分析的对象。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把问题推给学生。

2、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奥秘,从而学习提出问题,形成深度思考。

3、加强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行研究问题,发现和探究问题,由自己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以解决全面性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通过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沟通问题的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加强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全面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需要,结合多元学科,构建综合性模型,并通过实践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练习和掌握新知识,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三、能力培养是提升学生质量的核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1、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不断寻找新解决方案。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发挥其在团队中的作用,促进他们发展团队合作技能,参与讨论,学会让步和坚持自己的立场。

3、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和用技术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成长为独立思考的能手,学会独立思考,甚至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答案。

总而言之,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充分考虑教育的全面性,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质量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摘要:全新历史时期下,积极做好新课标的分析与探索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积极做好对于新课标的合理渗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进一步实现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充分参与,其对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树立具有积极价值。

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转变教学工作侧重点,从而推动教学方法针对性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新课标引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对此,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并坚持因材施教等原则,丰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建构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人文教育。

1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特征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进程中,为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多个角度,阐释了语文课程的理念。

新课标总结了过往语文教育的得失,借鉴了其他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意图打造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在真实的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语用能力。

首先,在教学目的层次上。

新的课标将课程的各项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以往只注重知识转变为多方面的培养。

其次,从教学的内容层次来看。

新一轮新的教学标准深入实施,使课程的选题与编排发生了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各种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充分反映了当代性、基本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新课标以主体学生为主

新课标以主体学生为主

在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得话题就是以学生为主题,重视学生在教育环节中得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地位,成为我们每一个参与新课标培训教师所思考得一个问题。

特别就是传统得历史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传道授业总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重视传得内容,而没有注重传得效果,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三年得年轻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学生得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得主体性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得过程。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得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得空间。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空洞抽象得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得组织者与指导者,灵活得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得效果。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她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得方法与结论。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得主体性课堂就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当学生得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她们发现问题,激励她们去探索,去创新。

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得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课堂上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学生能瞧懂、读懂得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得,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就是限制了学生得发展。

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她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设想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得生活实践与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得思维动起来就是首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话题是以学生为主题,重视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成为我们每一个参与新课标培训教师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传道授业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重视传的内容,而没有注重传的效果,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年轻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学生能看
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设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是首要任务。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种可能与条件,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1.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节课的开头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2.《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数学学习需要个体的理解与体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的积极性越大,效果越好……”。

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在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教学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教师为中心,它强调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

在教师的心中,学生不是生动活泼的认识主体,而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是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书记员”。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复习、新授、到巩固练习,从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到解答方法,给学生作彻底的解剖,甚至包括练习的答案也包办代替。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员、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教师再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道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和学生一同分享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简要说来,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研究、独立思考及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情感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首先,播放“金龙洞”旅游区的风景短片;然后问学生:“金龙洞的景色美不美?”生说:“神奇怪趣,美极了!”师问:“你们想去金龙洞游玩吗?”生说:“想!”师问:“那我们该怎样去金龙洞呢?”(投影出示下表)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上表提供信息,自主思考:你准备怎样去金龙洞玩?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学生1说:“我先乘汽车到达金龙洞停车场,再步行到洞口码头坐船入洞,所需时间是(1/6+1/12)小时;学生2说;“我先骑自行车到达金龙洞停车场,然后再步行到洞口码头坐船入洞,所需时间是(1/3+1/12)小时。

师说:“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不同的方式去金龙洞玩,这些不同的方式中,所需的时间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主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中讨论、研究。

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

他们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索、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

2、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