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42407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9.png)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看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根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学问。
2.运用试验法,培育学生的空间概念,熟悉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力量。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展现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局部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索,答复。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毕竟是怎样进展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消失错误。
【学生活动】试验,自主思索,答复。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展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围着地轴进展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展现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试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翻开手电筒照耀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翻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索,答复。
当有光源照耀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耀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6801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c.png)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3.能够分析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提升学生对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和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深入探讨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及其机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分析其对地球的影响。
2.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机理。
3.互动探究法:借助互动式课堂,让学生分组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1.1 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中心轴线旋转的现象,也叫地球日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大约为23小时56分。
1.2 影响地球自转对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表面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给地球带来昼夜变化。
•使大气层形成风力和海洋发生水流,影响气候和环境。
•形成地球自转偏振和科氏力影响运动方向。
2. 地球的公转2.1 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现象,也称为地球年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2.2 影响地球公转是保证地球定居太阳系运动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如:•形成不同的季节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
•影响地球磁场、辐射环境和宇宙射线。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自转1.1 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现象,分析自转对地球的影响•给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位置、自转方向和自转速度等现象。
1.2 简单实验•运用小球和绕圆心转动的旋转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自转现象,帮助理解自转的概念和机理。
2. 地球的公转2.1 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公转现象,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结合季节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深入理解公转的概念和作用2.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提出不同观点,与同学互动交流七、教学反馈•回顾自转和公转的主要概念和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测试,检查掌握情况•总结课堂内容,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八、教学拓展•了解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与人类当前的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52255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4.png)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空间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自主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
2.教学道具: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b0a485dd3383c4bb4cd2fb.png)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蒋卫烈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确定依据: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充分应用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400f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c.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自转》学科领域:地理科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解释。
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课件3. 相关视频资料二、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定义及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知识拓展:介绍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地理现象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三、课堂练习(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1)昼夜交替(2)四季更替(3)时间差异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索地球自转的奥秘。
2. 利用地球仪、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意义。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1c90d4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e.png)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测仪器和测量方法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特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学会使用地球仪等观测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使用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思考。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2.PPT:制作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图片和知识点。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察数据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eda53f5335a8102d22092.png)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三、教学难点: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习题法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叫地球的。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转一周需要,约小时。
2、由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任何时刻地球上都有一半地区是,一半地区是,白天与黑夜的界线称为。
因此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现象。
3、地球自转的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但是在地球的不同两极上空看到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是按时针方向自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是按时针方向自转。
4、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所以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的。
5、(二)、读图引导1、读课本图B,同学们观察,太阳光照到的半球为什么?照不到的半球为什么?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这条线在地球的表面有几条?分别叫什么名称?有什么不同的地理意义?明确:白昼,黑夜,晨昏线,两条,晨线和昏线,一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处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2、在课本上把思考中1题的连线连到课本上。
3、观察老师的地球仪的演示,首先要知道哪是北极哪是南极。
并且通过观察钟表的时针的转动方向,明白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
老师转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到的现象,并把观察到的地球转动的方向用箭头画在课本上,同时观察南极上空地球转动的现象,也画到课本上。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4517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8.png)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赵霞一、内容:选自 (中图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
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 (从原认识的静态的地球-一到动态的地球)三、学生分析:我校地处平顶山市新华区,学生对天、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
但学生对天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程改革的目标,本课的设计以探究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活起,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学习。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五、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观看视频和讨论知道地球表面存在时间的差异。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b147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2.png)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理教案教案主题: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3.了解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1.班级地理大地球仪。
2.地球自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实验用太阳模型或灯具。
4.图片和图表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教师口头介绍地球的自转,并展示地球大地球仪。
2.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夜晚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部分的地球看得到太阳,而另一部分看不到?二、概念解释(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并给出概念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2.教师用示意图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用实验太阳模型或灯具作为光源,将地球模型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如何产生昼夜变化的效果。
2.学生围绕灯具站成一个圈,其中一个人站在灯具正上方作为地球,其他的学生扮演太阳、地球上男孩、地球上女孩等角色,通过人体模拟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四、自主学习(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本或地理参考资料,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昼夜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准备3-5分钟的小组分享。
五、合作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以地球的自转为题目展开小组研究。
2.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制作展板或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展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所发现的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澄清不理解的地方。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探究其他行星的自转现象,并与地球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观察地球各个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分析其原因。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73eddea6c30c2258019e48.png)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地球的自转及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c6376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5.png)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图像信息,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础知识,掌握昼夜更替(晨昏线)产生的原因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
2、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运用世界时区分布图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和日期判断。
3、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对航天基地布局的影响。
4、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道具,模拟地球对昼夜交替现象;能用日影观测法估测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位置,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时差、时间的计算。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趣导入:播放“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后的视频,并加以设问:1.通常来说,在火箭升空后,火箭助推器和部分箭体会被剥离,形成火箭残骸。
火箭残骸一般坠落在发射点以东1000千米的范围内。
想一想,火箭残骸坠落在发射点以东的原因是什么?从提高火箭残骸坠落的安全性方面考虑,文昌发射基地有何地理位置优势?2.与太原、酒泉、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
议一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一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探究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教师:运动的物体一般具有方向和速度两个基本特征,那么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运动,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又是怎样的呢?1.自转方向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演示过程:按照自西向东方向,缓慢拨动地球仪,主要从两个视角让学生观察自转方向,一个侧视、一个俯视(北极上空的俯视、南极上空的俯视)演示结论:从北极上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
2.自转速度:教师:PPT展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教材图1-6),并给予一定的说明。
学生:计算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将结果填写到教材P.4对应表格。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自转》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自转》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933dd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4.png)
八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自转》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地球自转的话题。
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自西向东。
3.探讨地球自转的周期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一天的时间,明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 小时。
4.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通过动画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讲解形成原理。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课堂练习设置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现象。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知识。
演示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学生易于理解。
小组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中,可能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理解程度存在差异。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
同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以增强教学效果。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c89885dd3383c4bb4cd2d3.png)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教学难点】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太阳的东升西落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真的是太阳在转动吗?(学生回答)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在运动。
再问: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学生回答)明确:两种:一种是自转,一种是公转。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二、新课学习(一)地球的自转提问:坐在行驶的火车里,我们发现外面的电线杆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现象,你能联想到地球的运动吗?播放视频(学生看视频回答)明确:电线杆向后退去。
同理,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可以联想到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转动。
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图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特征?(学生看图回答)明确: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是地球自转。
地球旋转的轴:地轴;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周期:一天;地球自转结果:昼夜交替展示图片,提问:什么是晨昏线?(学生回答)明确: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于是产生昼夜现象,再加上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读图,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连线:甲地睡觉乙地看日出丙地工作或者学习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提问:甲、乙、丙三地哪里先见到日出?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乙地先见到日出。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c89885dd3383c4bb4cd2d3.png)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教学难点】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太阳的东升西落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真的是太阳在转动吗?(学生回答)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在运动。
再问: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学生回答)明确:两种:一种是自转,一种是公转。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二、新课学习(一)地球的自转提问:坐在行驶的火车里,我们发现外面的电线杆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现象,你能联想到地球的运动吗?播放视频(学生看视频回答)明确:电线杆向后退去。
同理,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可以联想到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转动。
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图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特征?(学生看图回答)明确: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是地球自转。
地球旋转的轴:地轴;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周期:一天;地球自转结果:昼夜交替展示图片,提问:什么是晨昏线?(学生回答)明确: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于是产生昼夜现象,再加上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读图,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连线:甲地睡觉乙地看日出丙地工作或者学习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提问:甲、乙、丙三地哪里先见到日出?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乙地先见到日出。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dd4e7f8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3.png)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是学习地球五带、四季更替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变化、日出日落等现象已有感知,但未能将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示意图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例、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82935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f.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地理现象。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4. 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让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我国地理环境、人民生活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地球自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地球自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2. 问题驱动:提出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中图版初二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计划模板第一节
![中图版初二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计划模板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01ef7c4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8.png)
中图版初二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计划模板第一节关于老师制作好的教学打算,有利于新课的讲授,查字典地理网为大伙儿编辑了中图版八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打算模板,期望对大伙儿有所关心。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明白得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的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来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有位闻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假如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因此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依照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说明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让学生明白得并把握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亮、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蒋卫烈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确定依据: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充分应用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1、教法: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
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提问题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学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精心制作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
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标题
设计意图:
通过大屏幕展示地球的自转标题,并通过提问使学生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2)展示课件:阐述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并列举本节课所要了解的地球自转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入本节课的教学环境列举地球自转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加以解释,引领学生思考。
2、打开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
问题1: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2:什么是地球自转?
问题3:地球自转的方向?
问题4:地球自转的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动态的地球自转,
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及地球自转的定义。
变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简。
活动二:利用打开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内置的虚拟“太阳”功能,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问题1:“昼半球”和“夜半球”,阐述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第1个地理现象:昼夜交替
问题2:通过中国东部“白昼”和西部“黑夜”的对比,阐述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第2个地理现象:时间差异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内置的虚拟“太阳”功能,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的两个地理现象。
3、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4、课堂练习
通过例题解析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