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1.2 教学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2.1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2 教学内容气压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垂直运动。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性。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和分布3.1 教学目标掌握风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3.2 教学内容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
风带的分布规律: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风带分布的规律性。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风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特点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度、降水、风向等。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五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概括1.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沿着地球表面南北方向出现的气压分布带,主要分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 风带风带是指沿着地球表面东西方向出现的大气环流带,主要分为副热带西风带,赤道低压带的信风带和东风带,以及极地东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有密切关系。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是副热带西风带;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是信风带和东风带;高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西风带和偏北风带。
4.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赤道低压带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副热带高压带的沙漠和亚热带落叶林;高纬度低压带的温带落叶林和草原;极地高压带的极地荒漠和永久冻土等都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二、学习目标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关系;3.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要求1.善于利用地图解决问题;2.了解气象图解规律,从图解中找出重要信息;3.善于运用模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气压带的分类和分布1. 新授1.讲解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通过气象图解讲解气压带的分类和分布;3.引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分布图。
2. 练习1.在地图上标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范围;2.解释气压带分布的原因。
第二节风带的分类和分布1. 新授1.讲解风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通过气象图解讲解风带的分类和分布;3.引导学生绘制风带分布图。
2. 练习1.在地图上标出副热带西风带、信风带和东风带、以及极地东风带的范围;2.解释风带分布的原因。
第三节气压带与风带的关系及对气候的影响1. 新授1.讲解气压带与风带之间的关系;2.探究气压带与风带分布与气候的联系;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特点;(2)掌握全球风带的分布及特点;(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运用实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地理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特点;(2)全球风带的分布及特点;(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地图:世界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3. 实例资料: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案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2)提问:地球运动如何产生气压带和风带?2. 新课导入:(1)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特点;(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3. 案例分析:(1)展示实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例中的现象;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世界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并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3. 思考:如何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气候变化?1. 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1)讲解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的变化;(2)分析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强调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教案标题: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入气候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2. 引入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它们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和风向形成的带状区域。
探究:3.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压带或风带进行研究,并汇报给全班。
4.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讨论并总结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实践:5. 给学生分发世界地图,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标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6. 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预测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拓展:7.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不同气候对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8.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问题。
9. 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解。
评估:10.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解程度。
1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信息,并撰写一份小研究报告。
教案扩展: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入程度和难度。
2.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2. 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气候分布图等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五、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a.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b.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a.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b. 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a.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b.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a. 农业生产b. 航空事业c. 海洋运输本教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了五个章节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回顾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
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
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生:气温和降水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越高)水汽就容易蒸发不形成降水,所以高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晴朗,总结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就是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少雨那么现在请同学根据这个知识来完成书本52页第一个表中的信息。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要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注意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范围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该现象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并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
5.小组合作:布置小组合作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每个小组需要整理讨论成果,制作成PPT或海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6.反思日记:请学生撰写一篇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
2.问题引导:为每个小组提供讨论话题,如“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有哪些影响?”等。
3.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填空题:考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选择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的掌握。
3.分析题:提供实际气候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综合题:结合地图和数据,考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注重课后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及其气候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利用图示法,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示、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制作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气候变化图等。
3. 准备课堂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展示:利用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其分布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讲解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识记及对气候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设计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高压、低压、盛行风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3.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其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季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形成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气候形成机制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讨论: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八、案例分析1. 以亚洲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亚洲气候的影响,如季风气候的形成。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1.2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1.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1 赤道低压带2.2 副热带高压带2.3 副极地低压带2.4 极地高压带第三章:风带的分布和特征3.1 信风带3.2 副热带风带3.3 极地风带3.4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4.1 地球自转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4.2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4.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例5.1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5.2 气压带和风带对温度的影响5.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分布的影响6.1 降水的基本类型6.2 赤道低压带的降水特征6.3 副热带高压带的降水特征6.4 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降水特征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7.1 温度分布的基本规律7.2 气压带对温度的控制作用7.3 风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7.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带的影响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8.1 基本气流的概念8.2 气压梯度力的作用8.3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8.4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综合影响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1 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9.2 热带雨林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9.3 草原和沙漠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9.4 极地生态系统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1 农业生产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10.2 交通运输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10.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4 气候变化与气压带风带关系的探讨第十一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灾害的影响11.1 热带气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11.2 干旱和洪涝的气压带风带影响11.3 寒潮和高温事件的气压带风带作用1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第十二章:全球变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2.1 全球变暖的趋势和证据12.2 全球变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机制12.3 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案例分析12.4 未来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预测第十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与模拟13.1 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方法13.2 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在观测中的应用13.3 气压带和风带的数值模拟13.4 气候变化模型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模拟第十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14.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14.2 气压场和风场分析的方法14.3 气压带和风带在极端天气预测中的应用14.4 未来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主要观点回顾15.2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前沿问题15.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探讨15.4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内容涵盖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形成与移动,以及其对降水、温度、风向风力、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图表和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风带、高气压、低气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球形状。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纬度分布、季节变化。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降水分布、温度分布。
五、教学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20分钟):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图表和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3. 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教案标题: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理解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4. 能够分析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气压和风的关系;2. 提问:你认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二、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0分钟)1. 介绍地球的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引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2. 解释热带高压、副热带低压、副极地高压等气压带的特点;3. 解释副热带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等风带的特点。
三、探究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15分钟)1. 分组讨论: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推测不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5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分析该地区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2. 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农业、旅游、能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2. 提出问题:你认为气压带风带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有何差异?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和深度;2. 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地图、图表等展示材料;2. 案例分析所需的相关资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气压带风带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影响;2.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本地区气候类型和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教学设计2: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的成因、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差异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差异。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认识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2.气候类型及判断。
(重点)3.气候特征及成因。
(难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
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
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新课教学】板书: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1. 气压带和气候2. 案例《热带雨林气候》预习教材内容:【问题】⏹①预习教材,完成表格。
⏹②阅读案例《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雨林气候》(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讲解】结合案例《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雨林气候》讲解气压带知识。
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其中,暖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板书: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风带对气候2. 案例《西风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预习教材内容,结合幻灯片:【问题】⏹①预习教材,完成表格。
⏹②阅读案例《西风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讲解】一般来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水汽充沛,降水较多;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水汽稀少,降水较少。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问题】⏹①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是怎样的?⏹②阅读案例《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带来的影响
注:以下内容为生成,如有不妥请您谅解。
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概念。
2.掌握高压带和低压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地球上的主要风带,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询问学生所在地的天气情况。
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高压、低压和风向,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和风对天气的影响。
2.学习气压带教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图示理解各个气压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一步探讨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高压带是晴天多,而低压带是阴雨多?为什么靠近赤道的气压高压带比较窄,而在两极周围的气压带比较宽?让学生自学气压带的知识点,并能够画出地球各区域的气压带图。
3.学习风带教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主要的风带和它们的分布范围,引导学生理解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北极到副热带有一个反气旋?为什么赤道附近会形成一个恒定的气压低洼区?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流方向相反?让学生自学风带知识点,并能够画出地球各区域的风带图。
4.讨论教师发起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气压和风带的形成有什么联系?(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什么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可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让学生相互听取答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气压和风带的理解和认识。
5.总结教师总结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扩展思路,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地球生物的影响,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利用官方常用气象网站,自行查询自己所在地的天气情况,并写一篇观察天气现象的小论文。
2.请学生利用官方气象网站,查询自己所在区域的气压带和风带信息,并作一份总结。
3.学生自主寻找并回答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形成文字或图表形式的报告。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1.2 教学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二章:气压带的基本概念2.1 气压带的定义:气压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形成的一些大致沿着纬度分布的气压相对较高的区域。
2.2 气压带的分类: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因为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加热后上升形成低压区;副热带高压带:位于中纬度地区,因为空气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高压区;极地低压带:位于两极附近,因为太阳辐射弱,地表冷却后下沉形成低压区。
第三章:风带的基本概念3.1 风带的定义:风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分布和地球自转,形成的一些大致沿着纬度分布的风流区域。
3.2 风带的分类:信风带:位于赤道两侧,风向始终不变,从赤道向两极吹拂;副热带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风向随季节变化,夏季吹西风,冬季吹东风;极地风带:位于两极附近,风向始终不变,从两极向赤道吹拂。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多雨、高温、湿润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干燥、晴朗、高温气候;极地低压带:寒冷、多云、低温和湿润气候。
4.2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信风带:带来湿润气候,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副热带风带:带来干湿季节变化,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极地风带:带来寒冷气候,对寒带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赤道低压带的影响地点: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特点:高温、多雨、湿润影响因素:赤道低压带的形成和信风带的影响5.2 案例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地点: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干燥、晴朗、高温影响因素: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和副热带风带的影响5.3 案例三:极地低压带的影响地点:南极洲气候特点:寒冷、多云、低温和湿润影响因素: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和极地风带的影响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变化6.1 季节性变化: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不同部位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例如,夏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形成北半球的炎热干燥天气;冬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形成南半球的炎热干燥天气。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气压带与风带实践探究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看了一下你的要求,其实你需要的是一份教案而不是文章,因此我会按照教案的格式来帮你写一份关于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和人类生存的影响的探究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气压带与风带实践探究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气压带、风带的认识并掌握观察和记录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的理解;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和人类生存的影响的掌握;3.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合作学习;3.实践探究;4.诊断评价。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气压带和风带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讲解: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对气候和人类生存的影响。
(1)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地球自转惯性力的影响所导致的。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会导致热带气压带和副热带气压带的位置发生改变。
同时,地球自转的惯性力会将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从而形成风带。
(2)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
热带气压带和副热带气压带的位置变化会导致全球气候的不同。
例如,热带气压带位置偏南会使得南半球变得更加炎热、干旱,北半球则会变得更加潮湿;相反,位置偏北会使得北半球变得更加炎热、干旱,南半球则会变得更加潮湿。
此外,风带的存在也会对气候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副极地西风带可以让西风带和东风带的温暖和寒冷空气相互融合,形成风暴和降水。
(3)气压带与风带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沙尘暴等)大部分与气压带和风带有关。
此外,气压带和风带也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影响;交通运输和贸易也可能会因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而产生一定的困难。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1.2.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2.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4 教学准备:1.4.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1.4.2 地球仪、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1.5.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1.5.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5.4 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1.5.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第二章: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2.1 目的:让学生了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2.2.1 气压带的定义2.2.2 气压带的分类2.2.3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2.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4 教学准备:2.4.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4.2 地球仪、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5.2 讲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2.5.3 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5.4 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压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2.5.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第三章: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3.1 目的:让学生了解风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形成原因。
3.2 教学内容:3.2.1 风带的定义3.2.2 风带的分类3.2.3 风带的形成原因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讲解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气候区带的形成原因,并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特点;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2.不同风带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理实物模型或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气候原因和气候区划,复习有关气候的知识。
步骤二:新知讲解(2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气候带、风带的实物地理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解释模型上各个带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带和风带的概念。
3.讲解气候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4.借助图片和示意图解释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懂得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发放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气候图表,分组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些图表,并回答相应问题。
2.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分析地的气候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3.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不同气候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步骤四:小结归纳(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的关系。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分析事物)和重点论(抓主导因素)观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气温、降水)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观点。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气压带、风带在影响气候各因素中的地位教学方法:探究法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板书课题]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请大家在气压带和风带空白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生:在空白图上填图。
师:提问。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师:看世界气候分布图,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何种气候?生:热带雨林气候师:热带雨林气候除分布在此地,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地区有分布?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师:这几个地区在纬度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生:都分布在赤道地区。
师: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是:赤道地区,大致位于南北纬10°之间。
[投影]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师: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那么热带雨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何特点呢?看图,热带雨林气候每月的气温大多在多少摄氏度左右,结合气温数值范围与定性描述之间关系对应表格,概括热带雨林气候气温的特点?生:每月气温在20℃以上,特点是全年高温。
师:再看,每月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左右?一年12个月,估计年降水量大约多少?降水的月份分配如何?生:每月200毫米左右。
一年2000多毫米。
降水的月份分配均匀。
师:那么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特点可概括为?生:全年多雨。
师:那么综合气温的降水情况,热带雨林气候的总的气候特点是?生:全年高温多雨。
[投影]表格中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师:那么为什么赤道地区会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呢?全年高温是因为?生:纬度低,在一年中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终年高温。
师:那么为什么全年多雨呢?看气压带和风带图,这里受什么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生:受赤道地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控制地区的大气怎样运动?多什么样天气?生:上升运动,阴雨天气。
[投影]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师:赤道地区,每天上午气温上升很快,气流上升,对流旺盛。
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空中云量逐渐增多。
午后两三点钟,天气往往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急剧的对流雨。
几乎每天午后,都会降下对流雨,故其降水特点是?生:全年多雨。
师:由此可见,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受纬度和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的。
纬度低决定其气温特点,而赤道低气压主要是影响其降水特点。
那么有没有气压带和风带既影响降水,又影响气温的情况呢?[投影]气候类型分布图师:看欧洲西部沿海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生:温带海洋性气候。
[投影]三种气候类型一览表,“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用刚才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气候类型分布图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归纳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点。
师:那么为什么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部会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呢?看气压带和风带图,他受什么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生:西风带。
师:西风从海上吹来,对降水有何影响?生: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降水丰富。
师:西风对其冬、夏季气温有何影响?生:冬季,同纬度海洋比陆地气温高,西风使陆上气温升高,气候比较温和;夏季,同纬海洋比陆地气温低,西风使陆上气候比较凉爽。
师:因此,在西风影响下,其气温年较差如何?生:较小。
师:故其全年气温特点可概括为?其总的气候特征是?生:终年温和,终年温和多雨。
师:因此,西风即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又影响其降水。
师:以上是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我们知道,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这样会有一些地区处在两种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下,那儿的气候有何特征呢?[板书](二)在两种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看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还有那几个地区是这种气候?)生:地中海气候。
(北美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和东南角西侧)师: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有何共同点?其分布规律是?生: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投影]三种气候类型表格中“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特点”。
师:那么这些地区为什么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呢,是什么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这些地区?生:夏季,副热带高压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控制此地区,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西风南移控制本地区,温和多雨。
[投影]三种气候类型表格中“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师:由此可见,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会影响气温和降水,尤其是降水。
那么,除了气压带和风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候呢?[板书](三)影响气候的因素师:为什么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而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生:热带雨林气候地区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温带,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候温和。
师:这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生:纬度(太阳辐射)。
师: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加热不均,形成五带,且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形成了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所以,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对比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归纳出海陆位置因素;通过对比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大小归纳出地形因素;通过分析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偏向高纬度的原因,归纳出洋流因素。
师: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其中纬度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师:那么,世界各地的气候是由一种因素形成的呢,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呢?[投影]热带沙漠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月份分配图师:看图分析热带沙漠气候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生:终年炎热干燥[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那些地区?其分布规律如何?生:分布地区: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非洲西南、澳大利亚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内部。
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首先是太阳辐射影响,由于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终年炎热。
其次是大气环流,这些地区终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下沉,降水很少,加上气温高,蒸发旺盛,故终年干燥。
师:非洲北部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比较平坦,这对热带沙漠气候有何影响?师生共同分析:使热带沙漠气候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向东延伸到红海沿岸,横贯非洲大陆。
师:非洲西岸的加那利寒流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生: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沿岸气候更加干燥。
师:由此可见,热带沙漠气候主要是受纬度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的,同时也有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
师:实际上,每种气候类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有主导因素。
从总体而言,纬度、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往往是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师:通过以上几种气候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既影响气温又影响降水,但主要是影响降水那么,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具体影响呢?通过分析前面的例子,师生共同归纳:低压控制地区降水多,高压控制地区降水少,西风影响地区降水多,信风如果从内陆吹来时,降水少;如果从海上吹来,降水多。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有信风的影响。
[板书](四)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小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
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
有的气候类型是在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而有的气候类型是两种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说明:本节课通过分析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并归纳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再去分析气候类型。
第一步归纳推理,第二步用演绎推理。
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和气候特点时,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本节课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是放在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的大背景中去看待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只是影响气候因素之一,避免一叶障目的片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