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与实践本体设定
体 的辨证 运 动 的辩证 法借鉴 为 一种科 学 方法论 而 已 。对 于传 统 的形 而 上 学对 象 研 究 , 即上 帝 、 宙 、 宇 灵
魂研 究 , 德 从考 察人 的认 知理 性人 手 , 它们 排 除在 认 知能 力 的可 能 性 之外 。换 言之 , 德 以思 辨 理 康 把 康 性 可能性 批判 了旧形 而上 学的 立足之 地 。 比较 而言 , 克思 几乎不 提及 这些 传统 的形 而上 学对 象 , 马 他认
立起来 , 而是强 调二者 之间 的相互 作用 和辨证统 一 。
马克思认 为哲学 的力 量在 于通过批 判来 改造 不合理 的现 实世界 。哲学 不能脱离 现实 , 哲学要像 “ 普
罗米修斯 从天上 盗来天火 在地上 盖房安 家那样” “ ,把握 了整 个 世界 以后 就起 来 反对 现象 世界 ” 再 度 改 ,
地 怀疑 和批 判前人 的成果 , 自己的绝对理 念作 为形而 上学 的 基石 , 以 创建 了一 个 庞 大的 、 史无 前 例 的哲
学 体系 。马克思哲 学的形而 上学批判 , 实质上 主要是 针对 以黑格 尔为代表 的德 国古典哲 学 的批 判 。
马克思最初 与其他 当时代 青年 一样 , 为 黑格 尔 的追 随 者 , 开始 对 黑格 尔 哲学 也 有着 浓 厚 的兴 作 一
趣 , 别是对黑 格尔绝对 理念 的理念本体 中心意 识寄予 很大 的厚望 。青年 马克思在《 特 德谟克 利特 的 自然
哲 学和伊 壁鸠鲁 的 自然哲 学的差别 》 的博 士论文里 , 事实上 受黑 格尔 的绝对理 念本体启 发 , 精神或 “ 把 自
我 意识 ” 作是世 界 的本原 。换 言之 , 看 青年 马克思把 人 的概 念 或“ 自我意 识” 看作 是 第一 性 的 , 把人 的 而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哲学上的两个概念。
都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永远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其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因此,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看待世界往往容易让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不能客观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
如果用它来指导实践,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实践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导致实践的彻底失败。
而“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
是个通俗而低层次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研究事物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来做什么,关键偏向后者,即研究的东西可以用来做什么。
明显的具有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它的问题在于没有去对事物的内部规律,发展过程和发展变化去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极易导致简单粗暴的后果。
这两种方法论都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
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较多的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那么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指出:“认识论就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人们的认识,只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自然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
”所以,人们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复探索与研究,从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防止孤立、静止、片面的错误看法和主、客观颠倒的现象。
明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懂得事物的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
形而上学_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维度_彭立群
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维度★彭立群(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 要:形而上学不只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合理含义还指“体”系之学、超越之学、反思之学,马克思本人的哲学鲜明地体现出形而上学的这三个维度,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失落了其神韵和真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亟需重建形而上学维度,以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而上学;维度;重构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5)02-0001-06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识教程中的“形而上学”是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的术语。
在很多人看来,形而上学是错误和荒谬的代名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它可谓势如水火,形同冰炭。
这一点简直是自明的,难道有什么疑问吗?然而海德格尔却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提法,通常的可理解不过表明了不可理解,越是自明的东西越应该成为哲学分析的课题[1](5~6)。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反对自己时代的形而上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对所有的形而上学,也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维度。
我们以往对形而上学缺乏必要的反思,对它的理解失之简单和僵化,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传播与发展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当前我们要正视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上维度,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有的精神、视域、方法乃至活力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 形而上学的几种含义哲学史上不乏反讽的事例,大哲学家们往往把形而上学当作攻击的靶子,然而那些反对形而上学的哲学家往往又被后人冠以形而上学家的名号,如黑格尔用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但他又被视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形而上学,但哈贝马斯却毫不客气地说马克思的思想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尼采用强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用酒神精神反对形收稿日期:2005-03-20作者简介:彭立群(1971-),男,山东淄博人,哲学博士,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概论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形而上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哲学、形而上学与玄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
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部综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它对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从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概念、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其的批判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概念与特点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的意识、思想和精神活动,而非经济、社会等客观因素。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意识在历史变革中的主导地位,主张通过思想改变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它忽视了社会结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等客观规律对社会变革的制约。
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性突出:历史唯心主义关注人的主观意识和意志的作用,强调人的自觉性,认为人的意识能够主导历史发展。
2. 忽视客观条件:历史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等客观因素对历史变革的重要影响,片面强调意识的作用。
3. 脱离实践:历史唯心主义对实践的认识较为模糊,将历史变革的动力放在了意识领域中,而忽视了实践对意识的反作用。
二、形而上学的概念与特点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以片面、孤立、静止的形态来认识和描述事物的方法,将事物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忽视事物的矛盾、发展以及内部联系。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固定属性,忽视了事物的过程性、相对性和发展性。
形而上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概念化:形而上学倾向于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忽视事物的具体、个别特征。
2. 静态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将事物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忽视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过程,无法把握变化中的事物。
3. 片面性:形而上学思维容易陷入片面认识,只注重事物的一方面,对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不足。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批判,揭示了它们的局限性和错误观点。
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作者:蔡文璞孔庚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1期摘要:近代启蒙理性自笛卡尔开始,他以“我思故我在”拉开了主体性的序幕,之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主体主义的自我完成。
黑格尔哲学落下帷幕之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都开始反叛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
所以马克思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①马克思在拒斥了形而上学之后,提出哲学应该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人的生存状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重建实际上,启蒙思想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总是不自觉地夸大了人的主观因素,即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是将社会更替的理想寄托在某个英雄人物身上,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而自从黑格尔哲学落下帷幕之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都开始反叛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
因为无论是在近代唯物主义,还是在近代唯心主义之中,不仅“本体”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成为“绝对精神”的物化,人的现实存在被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失落了。
“形而上学”在这场悲壮的“复辟”后,不仅在“理论上威信扫地”,而且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是由绝对理性外化出来的,也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舞台,历史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人类自身活动形成的有机体。
社会发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生产方式决定着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③。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在哲学领域中,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是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说体系。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那些超越人类感官经验和可见世界的领域。
在形而上学中,人们试图探讨存在的本质、原理和规律,以及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形而上学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并追求找到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本质。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直觉和纯粹的理性分析,试图构建一个超越经验的观点。
相对于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它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相对矛盾联系的,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辩证法试图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强调从微观的、具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
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意义。
形而上学倾向于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强调对事物的纯粹理性分析。
在某些哲学或科学领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相对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更加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强调对事物内部矛盾的辨析和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具有特别的意义。
尤其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帮助。
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学说体系。
它们在当代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方法的批判
p i s p y,f m e a p c f o i c l c n my t e e lt e s o to n so a i o a h ls p y sa hl o h o r t s e t l i a o o o r v a h h rc mi g ft d t n l i o h ,a o h o p t e r i p o
一
主题 , 旨在 探 究 存 在 最 一 般 规 定 性 , 这 个 意 义 上 从 讲, 形而 上学 也 就被 称 为本 体论 。它 也 可 以被定 义
为是 对存 在 的本质 、 础 及其 结构 问题 的哲学 探索 。 基 而 马克 思哲学 并 非 如 此 , 是 学 界还 有 学 者 在 马克 但
“ 而上 学 ” Me p yis 是 西 方 哲 学 研 究 的 形 ( t hs ) a c
切入 , 澄清 语 言使 用所 带来 的形 而上 学 的混乱 , 醒 提
哲学谨 防陷入 “ 语言 的牢 笼 ” 。这样 , 克思 使 自己 马 的哲 学 与西 方 传 统哲 学 ( 而 上 学 ) 格 的 区 别 开 形 严 来: 西方哲 学 在解释 中使 自己变 得更 为 思辨 和抽 象 , 而 马克 思哲学 指认 改 造 世界 , 实践 活动 之 中 明晰 在 和阐释 了哲学 自身 。
、
马克思批 判形 而上 学的抽 象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念
马克思 从 “ 实 问题 ” 发 , 疑 思 辨 哲 学 , 现 出 质 他
学 , 图把 马克 思哲 学本 体 论化 , 力 他们 的这 种做法 不 仅徒 劳 , 而且是 无 益 于 马 克 思 哲 学发 展 的 , 实 质 , 其 恰恰 是我 们 的学者 被 西 方 的 形 而上 学哲 学 所 俘 虏 , 陷入 了 主体 哲 学所设 计 的陷 阱。本 文从 马克思对 形 而上 学抽 象概 念 和方 法 论 的批 判 , 证 和 阐述 马克 论 思哲 学 是反 “ 体 论 ” 反 本 质 的。马 克思 从 语 言 本 和
浅谈马克思政治经学方法对“应用形而上学”的批判
浅谈马克思政治经学方法对“应用形而上学”的批判作者:张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摘要: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学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就必须克服和反对与之正向对立的教条主义。
马克思把这种教条主义叫做“应用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主要是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的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应用形而上学作者简介:张岩,(1981—)男,汉族,沈阳,哲学硕士,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哲学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一、矛盾分析法不是对好坏善恶做出简单的区分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基本方法。
运用矛盾分析法首先要承认矛盾就是事物,就是运动,就是思想,就是问题,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在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但在运用矛盾分析法对事物进行分析时,不能对事物做出简单好坏善恶的区分,进而去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这样就消除了矛盾本身。
蒲鲁东在《哲学的贫困》中把抽象经济范畴当作永恒不变的出发点,试图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
他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象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
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将抽象的范畴重新放回历史当中,开创了“从抽象回归现实历史过程”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理论创造。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完成了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进行批判。
蒲鲁东直接把经济概念拿过来构建其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就必须针锋相对地做到:第一、说明经济范畴所反映的不是物,而是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进一步揭示这些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生成本身。
在《哲学的贫困》中,针对蒲鲁东的概念、范畴的形而上学性质,马克思针锋相对的指出,在考察经济范畴时,要真正地了解概念、范畴的历史演变问题,首先得把它看成是一定的关系的体现,这样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其次还必须把这种社会关系放在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中来考察,这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绎过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实在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1.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将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本原的,社会和人类意识的发展是物质的历史进程的产物。
这种观点强调物质和社会条件对人类的影响,强调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苏联唯物主义苏联唯物主义是一种强调物质的确定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人类只能通过经验和认识客观物质的本质来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社会制度。
此外,苏联唯物主义还强调了制度对文化和行为的影响。
3. 逻辑唯物主义逻辑唯物主义是一种最早提出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它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物,而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一个特殊属性。
逻辑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只能通过逻辑思考来认识世界和探索宇宙,因为人类所感知到的事实和真理都是基于某种逻辑理论的。
4. 实在主义实在主义是一种强调物质本质和真实性的哲学观点,其主张物质是唯一的实在。
实在主义认为,真实的世界是唯一的现实,其认知是基于客观事实的,通过科学方法、观察和实验等手段来探求它的规律和本质。
5. 资料主义资料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其特点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实在物质,唯物主义是所有知识和思维的基础。
资料主义强调信息和数据的重要性,认为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资料主义还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认为它们是发现真理的基础。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强调了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倡导科学研究和理性思考,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探求真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展示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关系。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它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人民群众的觉醒和革命行动。
二、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形而上学是一种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它从本质上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思维往往片面、静止地把握事物,它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事物内在的相互联系。
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 世界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追求真理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而形而上学则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它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追求真理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方式。
2. 方法论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关注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而形而上学往往从单一的抽象概念和片面的观察角度出发,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容易产生主观臆断。
3. 思想观念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觉醒和革命行动。
而形而上学则往往是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压抑和控制,主张维护既得秩序和稳定。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相互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而形而上学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二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互相作用、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和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五行态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五行态学说
首先,马克思是反对五行态学说的,因为该学说把世界的本源简单归为5种要素,是机械唯物主义的。
其次,该学说把5种要素看作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
再次,有些星球并不是这5种要素构成的,存在有火无水的现象。
马克思是主张对立统一的,并且这个具体的统一体是会破裂的,和五行说没有交叉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记,矛盾指的是对立与统一,而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方面。
其实马克思的矛盾就是古代人所说的阴阳,你费尽心思找他们的不同点,几乎找不出来,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恩格斯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说”。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地指出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如下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
形 而 上学 的概 念一 般认 为是 来 自亚 里士 多 德 的 《 而上 学》 这 本著作 的名称 。但 由于形 而 上学 实 际 形 上与古 代 西方 哲学 具 有 同义性 。所 以 。必 须从 哲学 的视 域 对形 而上 学进 行厘 察 。真 正 的哲 学都 起 源于 对 问题 的形 上 追 问 ,是对 存 在本 身 而非 对 具体 的存 在 者 的求 解 ,也 就是 对 存 在 者何 以存 在 的惊 疑 与究 诘 。 所 以 。形 而上 学 实 际 上就 是 关 于存 在 的学 问 。存 在 的 范 畴最 早 是 古 希 腊哲 学 家 巴 门尼 德设 立 的 。 自此 后 ,西方 哲学 就从 来 没有 超 出这 一论 域 。 巴门尼 德提 出 了 “ 在之 外 并非存 在 ” 存 在是 一 ” 存 在 与 存 因此 。在 一般 的意 义上 ,人 们 经常将 这 三个 基本 哲 学概 念看 作是 对 哲学 基 础性 理论 进 行追 问 的 同_个命 题 。形 而 上学 是整 个哲 学理 论 大厦 的基 础 ,没 有形 而 上学 的哲 学是 漂 浮 的 、肤 浅 的 、无根 的。一 些现 代 主义 和后 现代 主义 哲 学在企 图痛批 形而 上 学 的时候 ,却 造 成 了赵敦 华 先生 所说 的 “ 哲学 史上 的创造 发展 时期 相 比 。现代 西 方哲 学没 有产 生综 合 各种 文 化形 态 的体 系 ,没有 一个 独领 与
己 的理 论 羞羞 答答 地 回到 了形 而 上学 ,如 后期 的科 学哲 学 的奎 恩 、夏皮 尔 等人 要求 建 立科 学实 在论 ,海 德格 尔等 现象 学 人本 主义 对 形而 上学 的重 构等 。也 许这 些 哲学 所 重建 的形 而 上学 与古 近代 形而 上 学发 生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指在哲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提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一对对子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含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哲学形式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形而上学含义: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
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表象,找到人眼不可见的、高于表象(现象)、对表象(现象)起着决定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位移。
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的区别: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消解与构筑
作者: 牛小侠[1];邱海天[2]
作者机构: [1]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出版物刊名: 世界哲学
页码: 5-10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有限性”;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形而上学思想
摘要:传统形而上学经历了对象性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形而上学奠基在无限性“本体”之上,陷入了以“无限性本体”统治现实生活的“有限性世界”的困境之中,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采取了三种消解路径: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虚幻人”的观念,关照现实人的需要;立足于现实社会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预设的“理想性”;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的认知方式,重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马克思在消解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构筑了社会形态的形而上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笛卡尔画像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先进化为现代形态者为先。而卵生比鸡的出现更早,也就是说鸡在还未成为鸡之前就在下蛋。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如果以鸡和蛋的原始状态作为依据,那么鸡和蛋是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按照时间轴一直追溯到原核细胞分裂的时段,甚至追溯到生物产生的阶段,再甚至追溯到物质能量的来源,此题依旧难以找到答案。但是利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可以阶段性的研究鸡和蛋在每一时刻的存在形式。而马哲只是在非此即彼的推理逻辑上来反对这种逻辑,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显得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的对形而上学的据斥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所形成的对形而上学问题理解的混乱。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也没有象当代这样对待形而上学---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形成了严厉的批判和据斥。可以说,形而上学被康德在他的古典阶段证明了是一种科学的形式而后被黑格尔完善为古典形式的形而上学大成以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前途被人类的意志取消了,形而上学的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但是,正象我们看到的科学在当代所经历的那样,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对科学的本体论反思发现它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以后,以至于它的发展及其需要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支持时,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
我们已经看到西方哲学---形式化的形而上学的对存在的结论,这种哲学的所有证明,都是所有存在的形式---必然的由主体的形式化过程,存在的形式化一旦随着主体的形式化的时空限定性所出现的困难,存在的存在形式也必然被时空所限定,时空的形式化受到主体的时空限定性所呈现的时空方式化,存在的存在形式被存在的时空关系所呈现出非确定性,所以,存在形式的本体论关系理应受到怀疑,存在的存在形式的主体性使存在的本体论关系理应使我们的哲学重新受到考查,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西方哲学或者完全排除存在的可能性,或者力图证明存在形式的科学化,以此寻求存在的本质,使哲学始终追寻的本体论问题由于形式化的方法导致西方哲学的困境。西方哲学的近代和当代的哲学史表明,据斥形而上学的结果使西方哲学在最大的形而上学家黑格尔哲学之后没落了。中国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结果也同样形成与西方哲学相同的结果。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然而辩证法仍然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然而,学术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但是,我们在回答存在问题之前,首先要考查主体自身的存在,这一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形式问题,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自在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这就引起我的怀疑,这一问题就是:人怎样证明自身的存在。我的研究发现,西方哲学除了把人的存在作出形式化的证明之外,即人具备的时空形式和人以自身的时空形式所进行的思维以外,没有对存在和存在的形式化给出更为可靠的证明,由此,我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类怎样证明他所存在的时空形式的本质和所据有的本体论关系和他所运用于思考的时空形式的自在性,这构成我的全部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及唯物主义都错了,因为他们把世界分成精神、物质两大部分(或两元)就已经坚持了片面,中国的形而上指的是时、空、道。其实,宇宙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物质”加“能量”在“时空”非物质中运动的一个混合体。精神属于“能量”(场),同引力场、磁场、爱情、温度、类似。物质+空间=存在;能量+时间=运动。世界本不分形而上、形而下,人类的认识也不应该分唯物与唯心。总之,人类应该树立整体意识(思维)去认识整体(不是整个)世界便能做到实事求是了。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笛卡尔与第一哲学沉思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