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

合集下载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1、贝类: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

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

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

2、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

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3、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研究内容有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学、增养殖技术4、贝类的外部形态:1、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器官;2、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3、内脏团,位于体背面,除腹足类外,其他均对称;4,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是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一部分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纤维组成;5、贝壳,外套膜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CaCo3(95%),另有少量贝壳素和其他有机物5、足功能:运动和捕食,1.爬行,玉螺、鲍鱼等;2.附着,双壳类(扇贝)足部退化,足丝发达;3.挖穴,柱状,缢蛏、蛤仔等;4.浮游,特化成鳍状,拟皮螺;5.捕食,乌贼;5,。

固着(终生性:牡蛎)成体足退化消失6、贝壳结构:1.角质层(皮层),角质(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由生壳突起分泌;2.棱柱层(壳层),柱状方解石,由外套膜缘背面细胞分离;3.珍珠层(壳底),叶状霰石(文石),外套膜外表皮分离7、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口腔(口后球状膨大部,齿舌、颚片、唾液腺)、食道(素囊、食道腺)、胃(胃楯、肝胰脏开口、晶杆)、肠(肠嵴、肠沟)、肛门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2)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包围在胃四周)、肝脏消化盲囊作用:1.最主要的消化腺,吸收养料;2. 消化盲囊细胞还可以把食物吞食后颖细胞内消化作用;3.含大量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瓣鳃类唇瓣(一般位于鳃前方,口两侧,大多呈三角形,共两对,左右对称)、口(大多无口腔、颚片、齿舌、消化腺)、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概论1.贝类的主要特征。

(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单板纲:新蝶贝多板纲:石鳖掘足纲:角贝科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双壳纲:魁蚶腹足纲:鲍、宝贝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

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双壳类消化系统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

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

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

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

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

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贝类增养殖技术总结范文

贝类增养殖技术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贝类增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贝类增养殖技术主要包括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养成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以下是对贝类增养殖技术的总结:一、苗种繁育贝类苗种繁育是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贝类苗种繁育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人工采苗: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人工采集贝类附着的藻类或贝壳,培育成苗种。

2. 半人工采苗:在人工采苗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繁殖,提高苗种产量。

3. 人工育苗:利用人工控制的水质、温度、光照等条件,使贝类在短时间内完成繁殖过程,培育成苗种。

二、中间培育贝类苗种中间培育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重要环节。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满足贝类生长需求。

2. 饲料投喂: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合理投喂新鲜、营养丰富的饲料。

3. 氧气供应:保证水体中氧气充足,避免贝类因缺氧而死亡。

4.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贝类病害,确保苗种健康生长。

三、养成管理贝类养成管理是贝类增养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场地选择: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如滩涂、浅海等。

2. 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贝类生长。

3. 饲料投喂: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投喂饲料。

4.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满足贝类生长需求。

5.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贝类病害,确保贝类健康生长。

四、病害防治贝类病害防治是贝类增养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预防为主:加强养殖场地的消毒,避免病原体滋生。

2. 及时发现:定期检查贝类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针对性治疗:根据病害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疫苗接种:对易感贝类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总之,贝类增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贝类增养殖技术,提高贝类产量和品质,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完整版)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胚壳:两壳背面的交接处通常具有一个突出物,称为“壳顶”,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

2.次生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钙质壳。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基膜构成。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4.颚片:口腔中外皮厚化而形成的几丁质消化器官辅助物,位于口腔前部,为摄取食物之用,大多数腹足类颚片在口腔的两侧,左右成对,头足类的颚片则背腹成对。

5.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食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6.胃楯: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

7.足丝:从半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束。

用于贝类附着固定。

8.足丝腺:是足部内可分泌足丝的单细胞腺体。

9.嗉囊:食道通常很长,壁上有褶皱,食道常有一膨大部分,称为嗉囊。

10.泄殖孔:也即泄殖腔,为肠的末端略微膨大处。

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成为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11.原肠作用:囊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双层或三层的胚胎即原肠胚,这一过程叫原肠作用。

12.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13.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鸟蛤还有外套眼分布。

14.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能控制水流进出。

15.囊胚期:桑葚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呈囊状,表面密布短纤毛,由纤毛摆动使胚胎在卵膜内不停转动,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时期叫囊胚期。

16.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圈口前纤毛环,纤毛环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有1~2根长的主鞭毛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贝类增养殖

贝类增养殖

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试述贝类养殖的发展动态。

2、试述贝类多倍体诱导的主要方法和多倍体检测技术。

3、试述选择育种在贝类养殖中的重要性和贝类选择育种的优势。

第二章贝类的增殖1、在表示贝类资源公式中“t<(b+w)-d”表示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做到?2、以日本虾夷扇贝增殖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贝类的放流增殖。

3、什么叫贝类的移植?移植应注意什么事项?我国从外国引进了哪些经济贝类?4、什么叫驯化?我国已成功驯化了哪些贝类品种?第三章贝类的人工育苗1、如何建造饵料车间?2、如何进行水的生物处理?3、水质处理的综合模式?4、如何进行亲贝的蓄养促熟?K=D(T-t)表达什么意思?5、获取贝类精卵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6、什么叫自然排放法?如何操作?、7、诱导排放法包括哪些方法?8、双壳类育苗中如何科学投饵?9、双壳类育苗中如何防病?10、双壳类幼虫成熟的标志是什么?11、双壳类幼虫变态的标志是什么?变态期有何弱点?应怎样管理?12、投放附着基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第四章珍珠的养殖1、试述天然珍珠成因及人工养殖珍珠原理。

2、试述目前我国海珠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3、比较母贝养成的方式及优缺点。

4、试述术前处理的方法。

5、完成术前处理应达到什么要求?(怎样才算完成术前处理?)6、术前处理应注意什么事项?、7、那些贝不能作为手术贝?8、外套膜小片的药物处理方法有那些?(举出4种以上)9、施术贝在休养期有什么变化?休养期如何确定?10、概念:珍珠、术前处理、手术贝、排贝、施术贝。

第五章扇贝的养殖复1、名词解释:性腺指数、海上过渡、吊浮防风、坠石防风、减漂防风。

2、扇贝的生长规律。

3、海湾扇贝亲贝的升温促熟培育方法。

4、提高扇贝海上保苗率的措施有那些?5、扇贝套网笼养成法及其优点。

6、扇贝养成的浮子延绳筏结构及浮筏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7、北方笼养扇贝的生产步骤(以栉孔扇贝及海湾扇贝为例)。

8、提高扇贝养成经济效益的做法有哪些?第六章牡蛎的养殖1、概念:幼生型、卵生型、产卵临界温度、产卵临界盐度、单体牡蛎、肥育。

辽宁省主要滩涂贝类增养殖现状及建议

辽宁省主要滩涂贝类增养殖现状及建议

辽宁省主要滩涂贝类增养殖现状及建议
辽宁省是我国滩涂贝类增养殖的重要产地之一。

目前,辽宁省的滩涂贝类增养殖发展较为成熟,主要种类包括蛤蜊、扇贝、蚬子等。

以下是辽宁省主要滩涂贝类增养殖的现状及建议:
1. 现状:辽宁省滩涂贝类增养殖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养殖区域采用了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如潮间带养殖、盐田养殖等,以保证贝类的生长发育。

同时,养殖户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2. 建议:
a. 加强科研支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适应辽宁省滩涂环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贝类增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b. 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加强滩涂贝类增养殖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养殖区域的环境质量和贝类产品的安全卫生。

c.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贝类养殖户参与合作社或联合体,提高养殖效益,推动滩涂贝类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d. 加强市场开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辽宁省滩涂贝类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滩涂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e.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对滩涂贝类增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扶持等政策措施。

以上建议旨在促进辽宁省滩涂贝类增养殖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养殖户的收益。

贝类增养殖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
已开发研究的贝类种类
(三)珍稀贝类苗种生产及养殖技术研究 对西施舌、施氏獭蛤、大象鼻蚌、缀锦蛤、皱纹蛤、鸟蛤、栉江
珧、砗磲等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且人工养殖尚存在瓶颈问题的名贵珍稀 品种开展了人工育苗研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并开展了各品种 种苗中培和养成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珍稀品种的规 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5.贝参混养: ① 鲍与海参混养:鲍与海参混养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工厂化养殖、海
底沉箱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均可利用鲍、参两者在饵料摄取上的 互补性进行混养。刺参可摄取残饵和有机碎屑以及鲍的粪便。因此, 可以净化水质,对鲍的生长有利。 ② 栉孔扇贝与海参混养:以网笼养殖栉孔扇贝为主,除了正常放养密 度外,在每层网笼放养1-2头海参,这样每亩养殖扇贝400笼,可产 干参15kg。
4.我国海水贝类各品种养殖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我
国海水贝类各个品种的养殖面积, 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扇贝、蛤类和 牡蛎,养殖面积分别为44.37万公 顷、38.31万公顷、14.44万公顷。
二、我国贝类养殖产业的国际地位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根据2017联合国粮农 组织FAO统计及2017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资料,2016年我国海水贝类养 殖产量的世界占比为84.30%!遥遥领先全世界!
四、发展动向
(一)杂交与选择育种研究发展迅速 1.选择育种在贝类养殖中的必要性 ① 野生群体中有优秀的,也有劣质的,需去劣存优; ② 小群体繁殖导致近亲繁殖退化,必须提纯复壮; ③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必须选择经济性状优良的亲本繁殖后代,最终达
到优异性状能遗传的目的。来自2.贝类选择育种的优势 ① 水产生物变异程度高,遗传操纵基础好。 ② 多数品种仍属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有巨大潜力。 ③ 贝类的多产性使优秀个体交配所得同胞数目相当巨大,使选择强度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

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

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

4、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单体牡蛎: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无附着基的苗种,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

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

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

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2020课程中文名称:贝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Mollusc 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增殖与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阐述增养殖贝类的生物学特性、贝类的苗种培育以及增养殖技术。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和分类地位;掌握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增养殖方法;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有关贝类增养殖的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分类地位等基本生物学特性;2.理解北方主要经济贝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基本原理,并能进行人工育苗的实际操作;3。

了解主要经济贝类的增养殖方法和生产过程。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绪论理解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和范围,及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掌握贝类增养殖的基本特点和方式,贝类增养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贝类增养殖的基本特点和方式。

(二)贝类的外部形态了解各纲贝类的形态特点;掌握瓣鳃纲、腹足纲的贝壳特征;学会判断贝类的方位及生长指标的测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纲贝类的外部特征;瓣鳃纲和腹足纲贝壳的各部名称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三)贝类的内部构造明确贝类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和功能;掌握瓣鳃纲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特点;了解腹足纲、头足纲的内部构造。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纲贝类消化、呼吸、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四)贝类的生态习性理解贝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埋栖、附着、固着、匍匐型贝类的生态特点;掌握滤食、舐食、捕食性贝类的摄食规律;了解影响贝类存活的灾敌害;掌握贝类的生长类型。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17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17

三、珍珠的采收
1. 采收的季节: ①视珠层厚度:达400um(即0.4mm)即可。 ②视珍珠光泽: • 在12月-2月,13℃<Wt<17 ℃,珍珠光泽最好; • 3、4、5月光泽差些; • 7、8月光泽最差。
原因:水温低,母贝健壮,分泌 结晶大,形状规则,光泽量好; 水温高则相反。
2. 收珠的方法
5.休养期间的管理工作: (1)及时清除死贝及回收珠核:
头6天内,低温期1次/2天,高温期1次 /天;死亡高峰过后1次/2-4天。要求: 露空短、动作轻、尽量减少刺激。休 养结束后,利用分笼期间回收吐出来 的珠核。
(2)做好记录统计工作,判断植核效果:统计内容如下述表格所示。
植核员姓名:×××;标志牌形状、颜色
• 珍珠如何培育? • 培育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 培育出来的珍珠如何采收?
一、施术贝的休养
1. 休养方法: 做完植核手术的母贝称为施
术贝。施术贝按每笼100-120个装 入休养笼;用网盖压紧减少其活 动;系好标志牌,记录贝数,插 核数,送往风平浪静、水质澄清、 流速稍慢的休养场。
2. 休养目的: 限制活动空间,防止剧烈活动吐
每行口袋10-12个。
4.育珠时间: 一般为10-12个月,视珍珠
层厚度平均是否达到400um的 商品规格而定。
5.育珠期间管理工作
5.育珠期间管理工作 (1)养殖密度:30-35个/笼; (2)调节水层:同母贝方法,
尚要考虑上述育珠水层; (3)清除死亡;
(4)清除附着物:要求时间短、动作轻、避直 射光,9月份离 水30分钟会使珍珠层分泌细胞→扁平→高柱状→分泌有机质; (5)育珠结束时做好下列统计工作以检查育珠效果:
2. 收珠的方法 以小刀切去闭壳肌取珠,

贝类增养殖

贝类增养殖

降龙十八掌之贝类增养殖1.贝类生活环境:(在大题中会涉及到相关内容)1)环境因子分为两大类,生物因子(种间和种内关系)和非生物因子(即理化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底质、潮汐等等)。

[不同环境因子,即质的不同,对生物的影响不同;即使同一种因子,由于量的不同,或强度不同,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只有适宜的环境因子,适宜的强度,生物才能正常生存、生长,否则就难以适应,甚至死亡。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综合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对生物起作用。

] 2)因素:A:潮区B:底质C:温度D:盐度E:酸碱度(pH)F:溶解氧G:混浊度(水质)H:光照I:营养盐J:潮汐、水流等总结:不同种类的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类它们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当性也会改变;同一种类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也由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或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改变。

因此要有动态的观念对待环境与生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为的干予和驯化的作用2.贝类生活类型:游泳、浮游和底栖生活三种。

底栖生活又分为底上和底内两种。

底上生活又有自由匍匐、固着、附着三类;底内生活又分为埋栖和穴居等几种。

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匍匐、固着、附着、埋栖(包括穴居)等几种,而多数贝类的幼体有营浮游生活的幼虫期。

3.贝类摄食方式1)滤食——瓣鳃纲的种类大都是滤食方式,过程比较复杂,是在贝类的外套膜,鳃和唇瓣三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舐食——腹足纲的鲍等、多板纲的石鳖等都属于舐食食性。

3)捕食——头足纲的种类多属捕食食性。

食性1)滤食性2)草食性3)肉食性4)杂食性4.贝类的繁殖方式:性成熟年龄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的指标。

2)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3)性腺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分化期,成熟产卵期,耗尽期或休止期5)繁殖方式:A:卵生型——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生型。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7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7

③方法:近江牡蛎在肥育场上的排列以行列式为主要形式。也有的地 区将牡蛎连同采苗器一起放到河口附件深水地方。近年来有的还采用 了浮筏吊养的肥育方法
④效果:肥育时间40-60天,鲜出肉率达15%以上即符合商品要求,经 过吊养肥育的牡蛎,产量可提高50%以上。
⑤密度:为了保证牡蛎有充足的饵料,肥育密度要小,一般每亩养成 区的固着器可扩大3倍面积进行肥育。
分植:冬春季生长期,分散摆成梅花形,促长; 并拢:夏季生长停滞期,为防台风,块与块并拢,秋季再分植。
2)防洪:靠近河口的场地,在盛夏多雨季节,须注意防止洪水流入, 或围堤挖沟抗洪,或将牡蛎移向高盐度的深水海区进行暂养。
3)越冬:在北方养殖的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一般都要经过2-3个 冬季结冰期,将可能受到威胁的牡蛎向深水移植,免受冰堆的冲击造 成牡蛎死亡,使其安全越冬。
滩场地投石块20000-25000千克/亩,如投蛎壳则投放10000-10500千克/ 亩;深水场地投石块20000-22500千克/亩。
(4)养成期的管理工作 1)翻石(移石):就是用蛎钩移动一下砺石的位置。 ①移托:2~3次/年,把附着基从原位移至空行处;
作用:防下陷造成死亡;改善生活环境;增加海区营养盐;增产 5~10%每次。 ②分植与并拢:石块、砺壳,
(一)潮间带养成法 2.投石养殖 (1)场地的整理 1)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 2)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若在采苗场养成,由于每年都有新的蛎苗
固着,不仅影响原有牡蛎的正常生长,而且有许多没有长成的幼蛎在 收获时一起采捕,也影响贝苗的利用,所以要要移到养成场养成。
3)在选好的滩涂上,清理杂石、定好界限。在大潮干潮时,在滩涂上 筑畦开沟,使畦面稍隆起,略向两边倾斜,以疏通水流,不致积水和 隐藏敌害生物,同时增强底质硬度。一般畦的两侧,各有一条深3040cm,宽80-100cm的通水沟。每畦宽2-3m,畦长一般7-10m,畦间隔 1m左右,方便来往交通和管理操作。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4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4

3.益生菌使用 根据水质情况可以添加光合细
菌、EM菌、芽孢杆菌等。
三、开口时机及饵料种类
1.幼虫消化器官观察 2.开口时机
胚胎刚形成D型幼虫时,消化器官分化尚未完善,不具有吞食机能。 如下图,大约经过1d的发育,消化盲囊变为黄褐色,具有了吞食、消 化机能,如下图,绿色为食物。
D型幼虫 消化道尚未打通
4.使用益生菌 用有益菌抑制致病菌,益生菌包括: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
等等。注意不能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十、其他工作
1.EDTA防重金属污染 使用浓度为0~10×10-6,具体浓度应
以胚胎发育情况做现场测,EDTA见光分 解,应暗光使用。
2.理化及生物监测 (1)光照、 WT、S‰ ; D.O、NH3、COD、 BOD、NO2-监测; (2)饵料密度、幼虫密度、幼虫大小、幼虫活力观察; (3)敌害生物处理。 3.特殊事件应对:赤潮——棕囊藻、其它藻、夜光虫等等。
4.镜检胃摄食情况判断幼虫摄食及健康状况 空胃——胃里缺食物,但消化盲囊颜色尚正常,镜检水体没饵料,
说明昨天投饵不足,按20%左右递增; 少胃——食物占胃空间30%,合适,按10%递增; 半胃——占胃空间50%左右,按昨天量投喂,不递增; 饱胃——镜检水中残饵数量,多则不投,吃完再投,减少当天投
饵量。
幼虫成熟的3个标志如下: 1.壳长达到一定大小: 墨西哥湾扇贝180~200um;马氏珠母贝200~230um ; 近近江牡蛎310~380um。 2.长出活动的足; 3.长出棕黑色眼点或平衡囊:
固着和附着的种类位于鳃原基基部长出棕黑色的眼点(见下图), 如各种扇贝、牡蛎、珍珠贝等等;
埋栖类的品种眼点不明显,但长出平衡囊(见下图),位于足基 部,圆形,周围半透明,中间有灰褐色耳沙,如施氏獭蛤、皱肋文蛤、 巴非蛤等。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导言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的养殖及增殖技术的科学学科。

贝类是一种重要的水产资源,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对水体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贝类的养殖和增殖对于促进水产业的发展和提供人类食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类增养殖学的基本概念、养殖技术和发展前景。

1. 贝类增养殖学的基本概念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水产学、水生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研究如何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提高贝类的生存率和增殖速度,从而提高贝类的产量和质量。

贝类包括蛤蜊、扇贝、蚬子等,它们可以在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生存和繁殖。

贝类增养殖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贝类的生物特性研究:包括贝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生理、饵料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掌握贝类的养殖技术要点。

- 养殖环境的优化:包括水质控制、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 优良品种的选育:通过育种和选择的方法,培育出适应环境、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贝类品种。

- 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贝类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提高贝类的抗病能力和养殖效益。

- 养殖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贝类的养殖技术贝类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场地选择和准备、育苗和放养、饵料供给、生长管理和疾病防治等环节。

2.1 场地选择和准备选择合适的贝类养殖场地是贝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在选择场地时,需要考虑水深、水质、底质和养殖环境是否适合贝类生长。

同时,还要做好场地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改良,搭建养殖设施等。

2.2 育苗和放养贝类的育苗和放养是贝类养殖的重要环节。

通常采用人工控制繁殖和育苗的方法,通过收集贝类的成熟卵或仔贝,进行人工孵化和育苗,然后将育苗放入养殖场地进行放养。

2.3 饵料供给贝类的饵料主要是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供给贝类所需的饵料,以满足贝类的营养需求。

论述我国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述我国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述我国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贝类增养殖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水质污染、疾病传染、品种单一化、市场供需失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首先,改善水质环境。

水质污染是影响贝类增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水质监测和治理的力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减少水质污染对贝类养殖的影响。

其次,加强疾病防控。

贝类养殖常常面临疾病传染的风险,如红虫病、溶血弧菌等。

可以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和疫苗接种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加大对疾病监测和防控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贝类增养殖的抗病能力。

再次,推广多样化养殖品种。

目前我国贝类增养殖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品种上,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波动较大。

为了稳定市场供应,可以推广多样化养殖品种,增加贝类产品的种类和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最后,加强市场监管和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贝类增养殖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养殖和销售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贝类增养殖业提供贷款、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改善水质环境、加强疾病防控、推广多样化养殖品种和加强市场监管和扶持政策等途径,可以提升
我国贝类增养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分为哪七个纲?贝类学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

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贝类分为七大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2、瓣鳃纲主要特征?腹足纲主要特征?瓣鳃纲主要特征:•(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

•(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5)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腹足纲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螺类”。

•(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

•(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6)大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3、贝壳各纲贝壳的个数形状?•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

•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

•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

•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

•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

•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

•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4、贝壳的主要成分?分为哪三层?分别由外套膜的哪部分分泌形成?•贝壳的成分主要是CaCo3,占95%,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酸钙、硫酸钙、硅酸钙和氧化物等。

•贝壳根据形成的方法和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三层:•角质层(皮层):最外面一层,很薄,由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相当于人指甲、头发)构成,耐酸碱腐蚀。

•棱柱层(壳层):中间层,比较厚由方解石(角柱状较疏松的1种CaCo3 结晶体)和少量贝壳素构成。

•珍珠层:最里面一层,由霰石和少量贝壳素构成。

霰石是砖状CaCo3 结晶体,每层之间都有极薄的氨基酸充塞其间,较紧密富有光泽。

•角质层和棱柱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生长逐渐增大,但不增厚。

珍珠层由外套膜整个外表面分泌而成,随动物生长而加厚。

5、影响贝壳生成的主要因素?•影响碳酸钙生物沉淀的重要环境因素有温度、碳酸钙的饱和度和压力。

•(1)水温愈高,CO32-的含量就愈多,生物对碳酸钙的吸收愈快,因而大型贝壳贝类仅出现在热带海区或暖流经过的某些海区。

如砗磲壳长可达1米,重约300公斤。

•(2)海水中碳酸钙往往是过饱和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贝类也可简单看成是碳酸钙从海水中沉淀的催化剂。

•(3)随着压力的增加,碳酸钙溶解度提高,这也是生活在深海贝类贝壳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6、外套痕外套窦外套腔?•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在贝壳上留下的痕迹,是外套痕向内弯入的部分。

•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与外界相通的空腔。

7、瓣鳃类贝壳方位的辨别?•首先确定前后方位,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前后辨别•(1)壳顶尖端所指的一端通常为前方。

•(2)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

•(3)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4)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5)只有1个闭壳肌的,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端。

•贝壳前、后方决定后,以手执贝壳,壳顶向上,前端向前,后端向观察者,则左边的贝壳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壳顶所在面为背方,相对面为腹方。

8、瓣鳃类贝壳壳高、壳长、壳宽?牡蛎贻贝等特殊贝壳的壳高、壳长?•瓣鳃纲贝壳的测量标准•(1)壳高: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

•(2)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

•(3)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

有些瓣鳃类如贻贝、牡蛎等:贝壳较尖的一端为壳顶,它的口接近这个部位,故又把壳顶称为“前端”,相对的一端称“后端”,前端至后端最大的距离为壳长。

靠近鳃的一方称“腹面”,相对的一方称“背面”,背腹最大的距离为壳高。

9、腹足纲贝壳分为哪两部分?各部分容纳什么?•整个贝壳可分:•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

•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

10、腹足类贝壳的方位辨别和壳高、壳宽?方位辨别:•(1)手拿贝壳,壳口向自己,壳顶向上,若壳口在右边则为右旋贝壳,在左边为左旋贝壳。

(2)贝壳前、后、左、右方位辨别•是按动物行动时的姿态来决定。

壳顶端为后端,相反的一端为前端;有壳口的一面为腹面,相反面为背面。

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在右侧者为右方,在左侧者为左方。

贝壳测量•壳高:由壳顶至壳口最前端的距离。

•壳宽:贝壳体螺层左右间最大的距离。

11、头足纲贝壳分哪四种?•分四种:外壳、内外壳、内壳、假外壳。

•1、外壳:鹦鹉螺有外壳,在1个平面上旋转。

•2、内外壳:旋转乌贼,大部分埋在外套膜内,外露一点。

•3、内壳:发育初期原位于皮肤外,至胚期中隐于皮下,埋在外套膜下。

石灰质(金乌贼)或角质(枪乌贼)。

•4、假外壳:船蛸,贝壳完全退化,但雌体由两只特化的背腕分泌石灰质壳,覆盖在外套膜外,所以叫假外壳。

雌体产卵与壳内,用于携带卵子,故又称孵卵袋。

12、瓣鳃纲外套膜边缘分为哪三层?各自功能?•(1)外层:生壳突起,主要起分泌贝壳的作用。

•(2)中层:感觉突起,外界刺激感觉较灵敏,专司感觉作用。

牡蛎有触手和感觉突起,扇贝有外套眼。

•(3)内层:缘膜突起,肌纤维较多,它的伸展和收缩控制外套腔开口的大小,起着调节海水进出量的作用。

13、瓣鳃纲外套膜类型?主要经济贝壳属于哪种类型?•(1)简单型除背缘外,前、后、腹缘游离,无愈着点,例如蚶科、扇贝科。

•(2)二孔型外套膜后缘仅有一个愈着点,形成出水孔(肛门孔)和进水孔(鳃足孔),例如珍珠贝科、牡蛎科、贻贝科。

•(3)三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两个愈合点,即在第一愈合点的略近腹侧处形成第二愈着点,形成三孔型。

即形成出水孔(肛门孔)、进水孔(鳃孔)和足孔,例如帘蛤科、蛤蜊科等。

•(4)四孔型外套膜缘有三个愈合点。

在足孔和鳃孔之间形成第三愈合点,从后向前依次为肛门孔(出水孔)、鳃孔(进水孔)、腹孔和足孔,称为四孔型。

14、头足类鳍分为哪三种类型?•据鳍的位置、形状不同分为3种•周鳍型:金乌贼•中鳍型:耳乌贼•端鳍型:中国枪乌贼15、齿舌、胃楯、胃板、晶杆、消化盲囊?•齿舌:齿舌是贝类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是一种角质带状物,上有许多齿尖,类似锉刀,帮助贝类摄取及磨碎食物。

•胃楯:在瓣鳃类和某些腹足类,胃内皮特别发达形成一种能脱落的厚皮质物,称为胃楯,用以保护胃的分泌细胞.•胃板:在某些腹足类,胃内皮特别发达形成一种角质或石灰质的咀嚼板,称胃板,用来压碎食物。

•晶杆:草食性瓣鳃类或腹足类胃内有晶杆,是一种几丁质棒状物,由晶杆囊内表皮分泌产生,末端突出于胃腔,一般为黄色或棕色,起机械消化作用,晶杆还能溶解出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

•消化盲囊:指瓣鳃类的肝脏,瓣鳃类的肝脏是一对大型近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由许多一端封闭的盲管组成,这些盲管具有吸收养料和进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故称消化盲囊,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

16、瓣鳃类、腹足类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区别?瓣鳃类消化系统:包括唇瓣、口、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盲囊。

腹足纲消化系统包括吻、口、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及唾液腺、食道腺、肝脏。

17、瓣鳃类消化管壁不具肌肉层,无蠕动能力。

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消化道任何部分均可以找到大量吞噬细胞,可进行细胞内消化。

瓣鳃类对食物大小和重量有严格的选择,但除了对它特别有害的化学刺激物品外,一般对食物性质没有、选择。

18、贝类的呼吸器官有哪三类?什么叫本腮?•贝类的呼吸器官有三类:鳃、外套膜、肺•本鳃:水生贝类主要呼吸器官,由外套膜内侧壁一部分皮肤伸张形成,是在发生过程中最初出现而在成体仍然被保留的鳃,为了与他种鳃区别,特称本鳃。

•本鳃分为楯鳃与栉鳃。

19、瓣鳃类腮的类型?常见经济贝类属于那种类型?•鳃的类型•(1)原始型原始瓣鳃类,鳃构造与腹足类羽状•鳃一样。

鳃轴两侧各有一行接近三角形的鳃叶,•位于身体后方。

如湾锦蛤。

•(2)丝鳃型变化较大•原始种类:鳃叶延长成丝状,称为鳃丝。

各•侧的鳃是由二列呈悬挂式分离状态的单纯•鳃丝组成,故称丝鳃型。

如日月贝。

•(3)真瓣鳃型外鳃瓣上行板游离缘与外套膜内面愈合,内鳃瓣上行板游离缘与内脏囊愈合。

板间联结与丝间连接都是用血管相连。

鳃的构造成为极其规则的格子状。

如文蛤、杂色蛤、青蛤、竹蛏等。

•(4)隔鳃型鳃退化成外套膜与背隆起之间一个肌肉性的有孔的隔膜,真正营呼吸作用的为其外套膜的内表面。

在瓣鳃类中,只有孔螂族的动物具有这种类型的鳃,因此又可称它为隔鳃类。

20、瓣鳃类雌雄异体者生殖腺由哪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生殖腺组成:一般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三部分构成。

•滤泡和生殖管是形成生殖细胞的主要部分,而生殖输送管仅为排出生殖细胞之用。

第二章贝类的生态习性与分类1、潮间带、中潮区、低潮区、浅海?潮间带与浅海:亦称潮区,指大潮高潮线到大潮低潮线中间的区域。

低潮区:中潮区:2、哪些情况造成水体缺氧?当发生以下情况会造成水中缺氧,贝类死亡:水过浑,水中有机物过多,COD↑水被污染,细菌分解大量耗氧,特别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BOD↑↑。

贝类本身密度过大,耗氧↑。

老化池塘底泥耗氧。

3、底质分为哪几种?常见的经济贝类(后面几章讲的贝类)栖息于哪种底质?不同贝类对底质要求不同,同种贝类的不同生活时期对底质要求也不同。

可分为岩礁底、砂砾底、沙底、沙泥底、泥沙底及泥底.福氏玉螺、泥蚶、缢蛏等栖息于软泥底。

文蛤、扁玉螺、四角蛤蜊栖息于沙底或沙泥底。

鲍栖息于岩礁底,泥沙是其天然的屏障。

扇贝、珠母贝、牡蛎栖息于岩礁底或砂砾底。

4、海水运动对贝类有利、有害方面?海水运动对贝类有利的方面潮汐、波浪和海流是良好滩涂创造者,为贝类提供了各种底质。

海水运动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给贝类带来饵料。

海水运动带来丰富的溶氧。

大潮期间T、S、Do发生很大变化,诱导贝类繁殖。

传播幼虫,扩大种的分布范围。

海水运动对贝类有害的方面。

剧烈运动破坏底质,淤埋贝类,影响贝类生活和分布。

海流将幼虫带到不适宜地方,因条件不适而死亡或被敌害所吞食。

5、简述贝类的生活型并举例?贝类按其生活习性和栖息底质划分为埋栖型、固着型、附着型、匍匐型、游泳型、浮游型、凿穴型、寄生与共生型8种生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