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章_第三节_盐类的水解

CH3COONa(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现 碱性的实质: CH3COO- (弱酸阴离 子)水解。
离子方程式 CΒιβλιοθήκη 3COO- +H2O整理版ppt
CH3COOH+OH-
6
②请同学们按照前面同样的方法分 析NH4Cl溶液为什么显酸性?
两强不水解,溶液显中性 两弱双水解,酸碱相对性
越弱越水解,酸碱性越强
整理版ppt
12
练习:判断下列盐类是否能够水解, 酸碱性如何?
NaCl K2SO4 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显中性
CH3COONa Na2CO3
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AlCl3
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CH3COONH4 CH3COONH4 = CH3COO- + NH4+
KAl(SO4)2·12H2O 、MgCl2 、 FeCl3
整理版ppt
17
三.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水解的离子结合H+或OH-的能力。
对应的酸性(碱性)弱越,水解程度 越大,其溶液的碱性(酸性)越强。
例:比较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在同条件下 pH的 大小:
(1)Na2CO3和NaHCO3
(2)Na2S和NaHS
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跟水所电 离出来的H+ 或OH-结合生成弱电
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 盐电离的弱离子与水作用生成弱电解质 ,促进水的电离。使C(H+)≠C(OH-)。
盐+ 水
水解
中和 整理版ppt
酸 +碱
10
思考: KNO3、NaCl能水解吗?为什么?
第三章 第三节 重力野外工作方法

一、重力勘探的阶段和分类 1.重力预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工作地区 的大地构造分区的概念,作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和 其他物探工作的依据。 2.重力普查:目的是划分区域构造、圈定隐伏岩体 范围和圈出成矿远景区和地质填图等。 3.重力详查:目的是寻找局部构造或隐伏岩体,较 确切的划出成矿远景带。 4.重力精测:目的是确定地层或矿体的产状要素, 提出钻孔设计意见等。
基点网联测可以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方法,即 采用A→B→A→B的观测路线。这样的方式可以分 别计算出A、B基点间两个非独立增量来,最后由 这两个非独立增量的平均值计算出该段的总平均 值,称为一个独立增量。 仪器在基点联测时,要求在每个基点上水平 零点读数应为三次。其平均值为这个基点上的读 数,并记录时间。在实际工作中,三次读数时不 必提起仪器,而只是通过旋转计数器使亮线偏离 零刻度线一定位置后,在水平状态不变的情况下, 重新零点读数即可。为了减小误差,应使亮线沿 同一方向偏离零线。
二、面积测量测网的布置与敷设 重力测网 gravimetric network 又称重力普通 网,是重力勘探野外观测中一系列测点所构成的 普通网。重力测网的大小和形状由勘探任务及勘 探对象的大小和形状来决定。当勘探对象有一定 走向时,多采用矩形网,反之,多采用方格网。 网格的大小,在普查时以不漏掉有意义的地质体 为原则;在详查时则以查明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 常的变化细节为原则。
测线必须大致垂直构造走向或地质体长轴走 向;对于近似等轴状地质体的勘探可采用方格网。 测点密度要求一般以有2-3条测线、每条线有3-5 个点通过异常区为原则。
三、重力基点网的建立与联测 按设计要求,为了控制普通测点的精度,减 少误差积累和提高效率,基点的位置选择尽量确 定在易找、交通方便、标志明显、易于永久保存 的地方,且要分布均匀,在地形条件差的地段要 多增设基点,同时基点要有统一编号。 基点网联测可采用一台仪器多次重复观测或 多台仪器重复观测。其目的是提高基点联测精度, 保证基点值的精度高于普通测点观测精度2~3倍。 所以基点之间重力差值(称增量或段差值)至少 应由两个以上独立增量的平均值来确定。
第三章 第三节 二力平衡 惯性

7.一个跳远运动员助跑以后跳得更远,是因为()
A.速度快,惯性大,跳得远B.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跳得远
C.利用惯性,跳得远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属于利用惯性“有利”的一面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B.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
12.如图10所示,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受到的阻力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C.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D.人踩到西瓜皮上会滑倒
9.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将()
A.向前运B.向后运动
C.无相对运动D.无法判断
10.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10.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个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A.一定不是平衡力B.一定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第三章 第三节论辩

论辩
一、论辩概说
墨子说:“辩,争彼也,辩胜,当也。”
“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胜。”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 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论辩的定义:
论辩就是对立双方围绕同一问题,用一定 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说服对方或者 战胜对方而相互论争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 也是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
2.双刀法
双刀法亦即我们在逻辑技巧中介绍过的二 难推理。在与对手的论辩中,人们总希望置对手 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双刀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产 生的一种技巧性较强的战术。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的人,可使论敌逃不出自己预先布置好的陷阱。 也就是说,对手必须在给定的两次结论中选定或 陷入其中一项,而任何一项都于他不利,所以此 法最为雄辩家所乐用,被称之为论战中的“杀手 锏”。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与 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马克•吐温说:“你真漂 亮。”那位不懂礼节的女士却说:“可惜我无法同 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立即回答:“那没关系, 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2.专题论辩
是指在专门场合对某一领域的特定议题进行的辩 论,包括法庭辩论、会议辩论、外交辩论、毕业答辩 和竞选辩论等。各种形式的专题辩论存在着论辩场合、 参辩者身份、论辩目的等不同,因此各有其特点。如 法庭辩论具有庄重、公正、平等的特点;商贸谈判则 具有合作、有理、有利、有节的特点。 不管各种形式的专题论辩各自有何特点,进行论 辩时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必须熟悉此种专题论辩常规 的程序和规则,明确此种论辩的目的和特点,事先作 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应付自如。
二、论辩的特点 1.针锋相对 因为论辩双方的观点是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所以 其论辩内容必须是针锋相对的,一方要针对另一方的观 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维护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正方: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三个特性: 第一是形象性,第二是感染性,第三是功利性„„ 反方:《聊斋志异》里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 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用来吓唬 小孩。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谢谢!
第三章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二、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如何做?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让创新
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
制机制障碍,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青年人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第三章 第三节 幼儿智育

9
3.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探究能力, 促进幼儿与外部世界积极互动 (1)发展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2)发展动手能力
(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3)发展思维能力 (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10
(4)学习有关智力活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认识能力) (观察、记录、操作实验) (5)了解事物间的基本联系,尝试解决生活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
24
(3)地位: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 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 (4)要求: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并融入幼 儿的实际生活、游戏中进行长期培养,孤立的专 项训练是违背幼儿学习品质成长规律的
25
3.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充分了解幼儿所需、所爱,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集体教学不能成为一种形式,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开展 思考:幼儿何时需要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获取知识? (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瞄准需由集体教学来完成的任 务)
14
15
(3)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尝试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智力, 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知识
16
2.日常生活活动中融入智育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发展幼儿智力的 教育)
3.积极开展符合幼儿需要与实际的集体教学活动
(1)含义: (2)优势:教师将幼儿自发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幼 儿知识经验更加系统,便于幼儿迁移和运用(高效、全面系统) (3)劣势:忽视个别差异
17
思考:幼儿园有哪些智育教育活动适合采用 集体教育形式?
(认识天气、交通信号、文化习俗等)
18
知识结构化程度高的(抽象、复杂 的“前学科”知识体系,让幼儿能够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 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第三章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潮汐的利用: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1944年, 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 诺曼底地区。此战役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低潮 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陆军要 求在高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空降部 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面目标,最终指 挥部选择在6月6号(农历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
西南季风
高考真题演练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 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 题。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 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 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 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 哪一海区? ②处。
有些沿岸海区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 走, 海平面降低,附近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 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 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
盛行风 低纬 东北信风(北半球) 信风 东南信风(南半球)
中纬 西风
西南风(北半球) 西北风(南半球)
极地 东风
东北风(北半球) 东南风(南半球)
季风
风海流名称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西风漂流(寒流)
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南极环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密度流 由密度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哥
加
湾
北大西洋暖流 那
暖
利
流
寒
流
东格陵兰寒流
北赤道暖流
巴
南赤道暖流
西
暖
流
西风漂 流
印度洋 洋流分布 图
南赤道暖流
厄 加
第三章 第三节 Weiss分子场理论

参见姜寿亭《铁磁性理论》 1.14 p59-63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 莎士比亚
外斯的分子场理论可以说是宏观理论的典范。他只用了 一个参数:Hmf,就解释了复杂的铁磁现象。
外斯(Weiss, Pierre)
法国物理学家。1865年3月25日生于莱茵省的米卢兹;1940年10月24日卒于 里昂。外斯出生在阿尔萨斯,父亲是个缝纫用品商。当时,阿尔萨因普法战 争割让给了德国,不过,外斯一家仍留在当地。他在德国和瑞士读书,但二 十一岁决定还是当个法国人。1887年,他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从苏黎世工业 学院毕业,随后便去巴黎深造。他对磁学特别有兴趣。1907年,他对铁磁性 做出了解释。他认为,一个个原子磁体可以形成非同寻常的强耦合,从而使 它们都按一个方向排列,这便形成了强度累加起来的“磁畴”。铁中便存在 这种磁畴,但各个磁畴的取向可能是任意的;一旦外磁场的作用使它们沿一 个方向排列起来,整块铁就成了一个大磁体。 1919年,阿尔萨斯又回归法国, 外斯便在斯特拉斯堡创建了一个物理研究所。后来,该所成了磁学研究的中 心。外斯于1936年退休。后来又看到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度占领 阿尔萨斯。他逃难到里昂,于法国屈辱地宣布投降不久以后去世。
第三节 Weiss分子场理论
“分子场”理论的两点假设: 1907年,外斯在顺磁性朗之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分子场”
理论。构成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两个重要的假设。 (1) 分子场假设:
物质具有铁磁性的基本条件:(1)物质中的原子有磁矩;(2) 原子磁矩之间有相互作用。实验事实:铁磁性物质在居里温度 以上是顺磁性;居里温度以下原子磁矩间的相互作用能大于热 振动能,显现铁磁性。
BT
第三章 第三节 玻璃、陶瓷和水泥

6.特种玻璃 种类 石英玻璃或 硼酸盐玻璃 制作方法 提高SiO2的 含量,或加 入 B2O3 性能和用途 提高化学稳定性,降低热膨胀系 数,使其更耐高温和抗化学腐蚀, 可用于制造高级的化学反应容器。 折光率高,可用来制造眼镜片、
光学玻璃
加入
PbO
照相机、望远镜和显微镜中的透
镜等。
种类
制作方法 加入
B.高温结构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氧 化铝陶瓷等 D.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也属于高温 结构材料
[例4]
)
[名师解析]
[答案] A
硅酸盐材料属于传统非金属材料。A项错误。
[名师点睛]
材料一般分为三类:金属材料、无机
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又分为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而玻璃、 陶瓷、水泥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解析:钢化玻璃的机械强度比普通玻璃大,抗震裂、不易 破碎,碎块没有尖锐的棱角,不易伤人,常用于制造汽车 或火车的车窗等;提高SiO2的含量或加入B2O3能提高玻璃 的化学稳定性和降低它的热膨胀系数,从而使其更耐高温
和抗化学腐蚀,可用于制造高级的化学反应容器;加入
PbO后制得的光学玻璃折光率高,可用来制造光学仪器。 答案:a d b c
范围内软化
玻璃窑
高温条件下发生复杂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冷却后成为
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的方法 硅酸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硅酸盐可以看成碱性 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所组成复杂化合物。因此,可以改写 为aMxOy· bSiO2· cH2O的方式。 (1)氧化物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
化物→二氧化硅→水。
第三章 第三节

注意: 注意:
几个基本概念——组限 组距 全距 组中值 累计次数
1. 组限:下限与上限 组限: 开口, (1)缺下限或上限称开口,有下限和上限称闭口 )缺下限或上限称开口 有下限和上限称闭口 重叠) (2)同限分组(相邻组的上下限相同即重叠) )同限分组(相邻组的上下限相同即重叠 异限分组(相邻组的上下限不相同即不重叠 不重叠) 异限分组(相邻组的上下限不相同即不重叠)
表二 某市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表 职工人数(人) 职工人数( 100 以下 101-- 500 501--1000 1001 以上 合计 企业个数(个) 企业个数( 5 8 12 5 30
示例
表一 某班学生按月均消费额分组表 月均消费额 (元) 400-- 600 600-- 800 800--1000 合计 学生人数 (人) 12 30 8 50
实训
1 . 试根据下表资料分别计算各组比重﹑ 组距﹑组中值和向上﹑向下累计频数 与累计频率。 与累计频率。
某市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表
职工 人数 (人) 100 以下 101 --500 501--1000 1001以上 以上 合计
企业 个数 (个) 5 12 15 8 40
比重 组距 组中值 向上累 向下累 向上累 向下累 (%) (人) (人) 计频数 计频数 计频率 计频率 ) ) (个) (个) (%) (%) ) 12.5 30.0 37.5 20.0 100.0 100 400 500 500 — 51 301 751 1251 — 5 17 32 40 — 40 35 23 8 — 12.5 42.5 80.0 100.0 — 100.0 87.5 57.5 20.0 —
首组
变量数列的编制要点: (二) 变量数列的编制要点: 1 . 将原始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 2 . 恰当选择变量数列的形式(单项或组距) 恰当选择变量数列的形式(单项或组距) 说明 : 当不同变量值不多且为整数时一般编制单项数列 当不同变量值不多且为整数时一般编制单项数列 反之,编制组距数列 组距数列。 反之,编制组距数列。 3 . 当编制组距数列时,首先应确定组距和组数, 当编制组距数列 组距数列时 首先应确定组距 组数, 组距和 其次应确定组限 其次应确定组限 注意: )组距一般取 注意: 1)组距一般取 或10的倍数 当编制等距数列时, 一般取5或 的倍数 当编制等距数列 的倍数,当编制等距数列时 ( 组数=全距/组距 组数=全距/ 闭口式表示 开口式表 (2)首组和末组可用闭口式表示,也可用开口式表 )首组和末组可用闭口式表示,也可用开口式 示,一般地首组的下限应等于或略小于最小变 量值, 量值,并取整数
第三章 第三节 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模式

第三节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模式作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社区网络化管理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新形势下推动源头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
网格化管理依托现代信息网格技术,推动政府行政力量下沉,提升基层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排查与处置效力。
从定位看,网格化管理的重心在基层,以社区级网格为建设着力,向上拓展至街道、县区、市地等层级,形成职能整合、上下联动的网络式治理格局。
一、概述网络是在城乡社区、行政级别及特定空间区划之内划分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单元。
网格化管理以统一管理和数字化平台为依托,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络。
通过加强对单元网络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
网格化管理将以往被动应对问题、定性、分散的社区管理方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定量、系统的社区治理模式。
其总体目标是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城乡社区开展网络化服务管理,把必要的资源、服务、管理配置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校的服务管理,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不断筑牢平安中国建设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功能基础信息采集-全面采集网络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信息,使其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录入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做好数据更新社情民意收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网格走访巡查等办法,及时从居民当中了解社情民意,排查、梳理、处理各种不安定因素,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将记录好的相关情况录入综治信息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政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网络内社会治安、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环境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传销、非法集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邪教活动等隐患开展排查,对网络内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扫黄打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恐安全防范等方面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关方面对存在问题抓好整改,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将记录好的相关情况录入综治信息系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通过定期排查、街面巡查等办法,全面排查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予以化解和处理,积极协调有关调解组织和职能部门开展调处,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记录好的相关情况录入综合信息系统参与做好社会心里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及时掌握网格内居民的心里健康状况,对矛盾突出、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较强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并协同有关部门依靠专业力量开展心理辅导、心里危机干预等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向居民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民约,宣传普及安全防范知识,组织发动群众总积极参与基层平安创建,引导群众自觉遵纪守法,倡导文明社会风尚公共服务代办-结合实际,协同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以及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政务服务平台,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为网格内的居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三、网格化管理的推进路径建立管理体系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制定网格化管理工作标准和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
第三章 第三节 激发极化法

一、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成因 (一)电子导体激电场的成因
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在电子导体和围岩溶液 间的激发极化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过程,这一 过程所产生的过电位(或超电压)是引起激发极化 效应的基本原因。
前已述及,处于同一种电化学溶液中的电子导 体,在其表面将形成双电层,双电层间形成一个稳 定的电极电位,对外并不形成电场。这种在自然状 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接触时 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
U fD 0 和 U fG 时,两种方法会有
完全相同的测量结果。
3、衰减度( D ) 衰减度是反映激发极化场衰减快慢的一种 测量参数,用百分数来表示。二次场衰减越 快,其衰减度就越小。其表达式为
D U2 100% U2
(3.3.4)
式中△U2为供电30s、断电后0.25s时的 二次场电位差;△U2为断电后0.25 ~ 5.25s内 二次电位差的平均值。即
当断去外电流之后,由于离子的扩散作用 ,离子浓度梯度将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 状态。与此同时,形成扩散电位,这便是一 般岩石(或离子导体)上形成的激发极化现象。
二、激发极化特性及测量参数 (一)激发极化场的时间特性
激发极化场的时间特性与极化体与围岩溶液的 性质有关。下面,我们以体极化为例来讨论岩、矿 石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激发极化特性。图3.3.3表示 体极化岩、矿石在充、放电过程中电位差与时间的 关系曲线。在开始供电的瞬间,只观测到不随时间 变化的一次场电位差△U1,随着供电时间的增长, 激发极化电场 (即二次场)电位差△U2先是迅速增大 ,然后变慢,经过2~3分钟后逐渐达到饱和。
fD U
U
fG
fG
100%
(3.3.3)
第三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电解质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

第3课时电解质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一、溶液中的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即电荷守恒,溶液呈电中性。
(1)解题方法①分析溶液中所有的阴、阳离子。
②阴、阳离子浓度乘以自身所带的电荷数建立等式。
(2)举例如:Na2CO3溶液中①Na+、H+、CO2-3、HCO-3、OH-。
②1×c(Na+)+1×c(H+)=2×c(CO2-3)+1×c(HCO-3)+1×c(OH-)。
化简得:c(Na+)+c(H+)=2c(CO2-3)+c(HCO-3)+c(OH-)。
2.元素质量守恒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发生水解或电离,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就该离子所含的某种元素来说,其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元素质量守恒。
(1)解题方法①分析溶质中的特定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间的定量关系(特定元素除H、O元素外)。
②找出特征元素在水溶液中的所有存在形式。
(2)举例如:Na2CO3溶液中①n(Na+)n(CO2-3)=21,即n(Na+)=2c(CO2-3),CO2-3在水中部分会水解成HCO-3、H2CO3,共三种含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②c(Na+)=2[c(CO2-3)+c(HCO-3)+c(H2CO3)]。
3.质子守恒方法一:可以由电荷守恒与元素质量守恒推导出来。
如Na2CO3中将电荷守恒和元素质量守恒中的金属阳离子消去得c(OH-)=c(H+)+c(HCO-3)+2c(H2CO3)。
方法二:质子守恒是依据水的电离平衡:H2O H++OH-,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物质的量总是相等的,无论在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和OH-以什么形式存在。
如:Na2CO3溶液中即c(OH-)=2c(H2CO3)+c(HCO-3)+c(H3O+)或c(OH-)=2c(H2CO3)+c(HCO-3)+c(H+)。
二、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的四种类型1.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比较要考虑溶液中其他离子对该离子的影响,如:在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Cl,②CH3COONH4,③NH4HSO4,④(NH4)2SO4,⑤(NH4)2CO3,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④>⑤>③>①>②。
第三章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人教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弊端的暴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筹建政党的工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主要内容;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革命。
二、要求学生认识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幸福呕心沥血的成果,它的诞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第一国际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对当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3.巴黎公社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它的失败说明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所引用的材料,培养学生解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3.通过分析本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节与其他章节内容的联系、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对比、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二、本课难点: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教学设备CAI课件教学要点(板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前提:工业革命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理论来源:三大思想成果实践基础:马、恩活动(理论研究、建党实践)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第一国际①成立条件客观条件工人运动重新高涨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②成立:1864年9月伦敦③影响: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3.巴黎公社①背景国际背景:《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成立国内背景:民族矛盾_阶级矛盾激化②革命:1871年3月18日-1871年5月28日③措施政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监督铁路、军需生产④失败原因客观:敌人力量强大主观: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孤军奋战根本: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时期⑤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确认: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②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③导致社会结构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④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自由主义思潮代替了重商主义思想⑥环境污染。
第三章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第三章声现象第三节超声、次声、可听声【知识点一】声音分类根据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分为三种:超声、次声、可听声。
1.次声波:振动频率0~20 Hz(大物体振动,如地球.大型机器等。
)如下图,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都会产生次声波。
特点: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
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
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
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这些动物可以听见次声波应用:预测自然灾害;可以穿透坦克.装甲车等武器。
2.可听声:20~20000 Hz(人耳听觉范围)3.超声波:20000 Hz以上。
特点: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应用: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蝙蝠超声波定位、彩超、B超、碎石,还能破坏细菌结构,对物品进行杀菌消毒。
【经典例题】例1.“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是因为()A.声音太大B.声音的频率大于人们能听到声音的频率C.声音太小D.声音的频率小于人们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例2.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习题精练】1.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2.在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是利用回声的是()【知识点二】声音可传递信息和能量1.传递信息:大象用脚踩踏地面发出次声波,在远处的同类用脚就能感觉到同类了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下雨;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情况;蝙蝠靠回声定位法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等等2.传递能量:声波洗钟表、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洗牙等【经典例题】例1. 下列图1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例2. 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B.牙医用超声波洁牙C.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D.利用声呐测海深【习题精练】1.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第三章 第三节 DNA的复制

Hale Waihona Puke 一分子磷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碱基:A、G、C、T
一分子脱氧碳糖
DNA 分子 的结 构
外侧的基本骨架是: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 主要特点
双螺旋 结构
A=T G=C
内侧是由碱基通过 氢键 连接成的 碱基对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2). 合成子链
(DNA聚合酶)
3). 重新螺旋
母链
子 子链 链 母链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 概念: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体细胞)
减Ⅰ分裂间期(生殖细胞)
真核生物:细胞核(主要)、叶绿体、线粒体 场所:原核生物:细胞质 病毒:寄主细胞
过程:①解旋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
设计思路:区分亲代与子代DNA 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密度梯度离心法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5N//15N
重带(下部)
15N//14N
中带(中间)
14N//14N 15N
轻带(上部) 中带(中间)
//14N
半保留复制
15
N N__DNA
15
15
N N__DNA
14
15 14
② 合成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
结果: 1个DNA分子形成2个相同的DNA分子
2、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3、条件: 模板: DNA解旋后的两条链(母链)
原料: 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 ATP 酶: 解旋酶、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4、准确复制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3.2.2 影响液态食品粘度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每上升 1℃,粘度 减小 5%-l0%。粘度和温度的关系可以用 Andrade 方程表示:
式中,T——热力学温度; A——常数; B——H 与 R 的比值; △H——表面激发能; R——气体常数。
44
下图表示一种高粘度牛顿液体的粘度一温度关系的实测例。 对于非牛顿液体,粘度和转速有关。所以,测定各种转速 下的粘度一温度关系,就会得到倾角不同的平行线。
有假塑性流动性质的液体食品, 大多含有高分子的胶体粒子,这些 粒子多由巨大的链状分子构成。在 静止或低流速时,它们互相勾挂缠 结,粘度较大,显得粘稠。但当流 速增大时,也就是由于流层之间的 剪应力的作用,使比较散乱的链状 粒子滚动旋转而收缩成团,减少了 相互勾挂,这就出现了剪切稀化现 象。
26
体系呈现假塑性的原因: a.现在一般认为体系之所以呈现假塑性,是因为分 子定向排列(在外力作用下,分子从无序到有序移 动)以及聚集体解体的缘故。 b:大分子构型的改变。
一开始结构破坏很快, 而随时间的变化有一部分 键较为牢固难以打破,且 剪切力越大,未被打破的 键就越少, 反映为t越大, 则平衡时的ηa就越小。
39
触变体系与假塑性流体有些类似
体系
触变体系 假塑性体系 剪切变稀 可逆
变化趋势
可逆与否
变化情况
撤去外力后 恢复很慢 撤去外力后 恢复很快
40
3.2 剪切粘度影响因素 3.2.1 液态食品分散体系的粘度表示方法
6
四.研究流变学的主要方法
① 数学法:即根据实验测定的流变性质建立数学模
型,再用此数学模型来描述流体流动规律。
②实验法(结构法):将测出的流变性质与物质
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结合结构分析,从结构上找出
产生流变性质的内在因素。
7
五. 发展历史
1.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流变学的测量方法,
70年代中期流变学测量开始在工业中得到广泛的 应用。
21
自然界中真正的牛顿流体是不存在 的,然而很多实际液体在剪切应力很宽 的范围内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流变 学家也就把这些流体归为牛顿流体。 最典型的牛顿流体是水。可归属于 牛顿流体的食品有:糖水溶液、低浓度牛 乳、油及其他透明稀溶液等。
22
3.1.2 非牛顿流体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不满足 的 关系,且流体的粘度不是常数,它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而变化,这种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的剪 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
第三章 食品流变学
1
绪
一、什么是食品流变学
论
1. 是一门对食品品质进行评价的科学
感官评定:以人为主体,主观的评价方式 流变学:以仪器为主体,客观的评价方式 2. 流变学研究的主要是食品的动觉(力学)性质
2
二 . 质构与流变的关系 1.定义
质构:不同种类的细胞或组织在食品中分布或组合
的方式;
人手或嘴触摸或咀嚼食品时的感觉
塑性流体的流动特性曲线不通过坐标原点。 对于塑性流动来说,当应力超过σ0时,流动特性符合 牛顿流动规律的,称为宾汉流动,不符合牛顿流动规 律的流动称为非宾汉塑性流动。把具有上述流动特性 的液体分别称为宾汉流体或非宾汉流体。
36
3.1.4 触变性流体
触变性是指当液体在振动、搅拌、摇动时粘性减少, 流动性增加,但静置一段时间后,又变得不易流动的 现象。
31
胀容现象
低剪切
粒子在强烈的剪切作用下结 构排列疏松,外观体积增大,这 种现象称之为胀容现象。
32
胀塑性流体在食品中较少遇到。 只 有很少一部分溶液和悬浮液在一定 的浓度范围内表现为胀塑性流体。 最具代表性的胀塑性流体是蜂蜜。
33
s
h h
g
非牛顿流.1.3 塑性流体
46
对于具有一定浓度的液体,也就是说,当分散相 粒子浓度较高,粒子之间的碰撞、凝聚、聚合有可能 使有效体积分数发生变化时,布莱克曼推导出了一般 化粘度公式:
当把括号内的项展开成级数时,上式变为:
是带有附加浓度修正项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悬浊液浓 度和表观粘度曲线的形状,在较低浓度时接近于一条 直线,但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这与实验所得 的结果是一致的。
16
流动与剪切速率
17
剪切速率:表征流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的应变状况 剪切速率的物理意义是指流动时流体内部在垂直于 流动方向上的速度梯度。 记作 粘度系数(η),简称粘度 σ=η× 单位为S
-1
粘度是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比值
粘度的大小表征流体流动时内部摩擦力,即粘滞阻力的 大小。
18
3.1.1 牛顿流体-理想流体
47
(b)分散相粘度:当分散相为液体时,剪切力会使球状 的分散相粒子发生旋转,因而会引起内部的流动。这 种流动的程度与分散相的粘度有关。假设分散相的粘 度为η',Taylor 推出了如下流体动力学公式:
(c)分散相的形状:对于粒子形状的影响,有人推导出了 含形状因子的公式:
式中,F—形状因子; ρ1—浓度,单位体积微粒质量 (kg/m3); ρ2—微粒密度(kg/m3)。当微粒为球状时,相 当子流体具有对称的阻力,因此 F=1。 当微粒为一根细小纤维时,在流场中将会沿流线排列, 从而具有最小阻力。显然,这时微粒的存在所引起的 干扰被限制在它自身的容积中,爱因斯坦公式的比例 常数 a=1。其他形状微粒的场合应在这两种极端情况 范围之间。所以 F=0.4~1。
式中,k为粘性常数,又称浓度系数。显然当n=1 时,上式就是牛顿流体公式。
23
设 ,则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状 态方程可写成与牛顿流体相似的形式:
上式中ηa称为表观粘度,与η不同的是:ηa 与浓度系数k和流动指数n有关,且是剪 切速率的函数。也就是ηa是非牛顿流体 在某一特定剪切速率下的粘度。
24
非牛顿流体分类
流变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物质在力的作用
下变形或流动的科学
3
流变性质 小于或等于重力 感官指标 外观流动性 质感手感或口感 粘度 稠度 粘弹性 或弹性 质构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大于重力
4
二. 研究的主要指标
流变学:粘度 (viscosity)
稠度 (consistence)
弹性 (elasticity)
2.促进食品与流变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食品 质构与流变性质的测量为评价食品的感官质量提 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新的仪器和分析软件不断 涌现。
8
六. 食品的流变学分类
1.液体(流体)食品:在力的作用下只产生流动
9
2.固体食品:在力的作用下只发生变形
10
3.塑性食品:
介于液体食品和固体食品之间,在小应力 作用下不产生流动而是象固体那样发生变形, 在应力超过某一界限时才开始流动.
这类体系的特征是:当剪切速率一定时,随时间的推 移,应力和表观粘度ηa都随之下降。
37
σ
t
一定
静止时,不对称粒 子通过粘附力(或次级 键)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或聚集体),随剪切 的延续(时间的推移), 粘附力(次级键)逐渐 被打破,故而ηa逐渐变 小。
触变体系的流变特性曲线
38
ηa
3
2
1
t
> 1 2 > 3
(3)、换算粘度ηd 换算粘度表示单位浓度的的液中粘度的增加比例。
有时用相对粘度的对数与浓度的比来表示换算粘 度,即
42
(4)特性粘度
换算粘度表示在一定浓度的分散相中由子很多 分散粒子的相互作用而增加的粘度对每个粒子 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如果忽略粒子间的相互 作用,可用如下极限粘度来表示,即基本反应 了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的内摩擦。
当作用在物质上的剪切应力大于极限值时,物质开始流动,否则, 物质就保持即时形状并停止流动。 剪应力的极限值定义为屈服应力,所谓屈服应力是指使物体发生 流动的最小应力,用σ0表示。 塑性流体的流动状态方程为:
式中, μ——塑性流体的稳定性系数; n——流动特性指数;少。 σ0——屈服应力。
35
粘性是液态食品最基本的特征,在研究液 态食品的粘度时,为了方便,规定了一些不 同定义的粘度。 (1)相对粘度 在一般情况下,分散体系溶液的粘度比分 散介质的粘度大。设η0表示分散体系介质的粘 度,η表示溶液的粘度(表观粘度),则 ηr称为相对粘度。
41
(2)、比粘度ηs 在同一温度下,一般来说η >η0 ,相对于溶剂来 说,体系粘度增加的分数称为比粘度。
时阻力增大,ηa增大。
30
剪切作用 撤去外力 静止时,紧密堆积,空隙小,连续相充满粒子周围; 在较小剪切力作用下,连续相仍然在粒子周围,润滑粒子 的相对运动,阻力小,ηa小。 当受到较大剪切力作用时,粒子发生重排,由紧密排 列变成多孔性的疏松排列结构,连续相不能再充满粒子间 隙,粒子之间直接接触,相对运动时阻力增大,ηa大。
45
(2)分散相的影响:分散相的影响因素有分散相的浓度、 粘度及形状。 (a)分散相的浓度:分散相为球形固体粒子的液体,影响 其粘度的是分散相的体积分数。爱因斯坦根据流体动力 学方法,推导出如下公式:
式中,υ——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α——常数。 当分散相为理想的刚体球,且粒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时,α取值为2.5。即当a=2.5时, 上式 称为爱因斯坦 公式。 爱因斯坦公式是理想状态的理论公式。当粒子 表面存在水化层或分散介质吸附层、粒子变形、粒子有 粘性时,该公式则不适用。但对很稀的悬浮液也可以近 似地应用此式。
(a)假塑性流体:在 中,当O<n<1时,即表观粘度随着 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少的流动,称为假塑性流动。因 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减少,所以还称为剪切稀化流 动。符合假塑性流动规律的流体称为假塑性流体。 假塑性流体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较大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显示 剪切变稀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