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从独立纪录片《西藏一年 》的传播效果看其说服策略
涉藏纪录片的转型策略探讨以——《西藏一年》为例
~
以《 西藏一年》 为例
张 舵
70 6 10 2)
(陕 西师 范大 学新 闻与 传播 学 院 陕 西 西安
摘 要 :《 西藏一年》 是近些年 涉藏 纪录片的一 个突破 , 它从 八个普通藏人 的 日常
生 活 细 节入 手 , 实地描 绘 了西 藏 江孜 地 区社 会 各 阶 层 的 风 貌 。 的 出现 也 改 变 了 中 国 真 它
其 中 , 论 ( 8部 约 占 4 % ) 文 献 纪 录 (0部 约 占 的冲 突 , 西 方 文 化 价 值 的差 异却 造 就 了 这 里 独 特 的社 会 生 政 4 1 和 2 中 1 % ) 类 所 占比 重较 大 。占到 了所 统 计 纪 录 片 的 一 半 以 上 , 态。《 7 两 西藏一年》 将镜 头的视角前移 , 焦出一个个具有鲜 活 聚 应该 说 占 有绝 对 优 势 。仔 细 观察 则 不难 发 现 , 内容 方 面 “ 在 涉 生 命 的个 体 , 元 的 冲 突 在 他 们 身 上 得 到 了 很 好 的诠 释 。 在 多 藏 的 政 论 片 ” 着 重 于 描 写 农 奴 翻 身 得 解 放 , 藏 公 路 、 藏 拍 摄 地 点 的选 择 上 , 演 颇 费 心思 , 旧域 分 明 , 种 文 化 交 , 进 青 导 新 各 铁 路 建 设 、 藏 民主 改 革 等题 材 。而 在 播 出时 间 上 , 西 尤其 是 在 融 明显 的江 孜城 成 为 最 好 的 选 择 。 而 在 人 物 选 择 上 , 导演 更 西 藏 自 治 区 成 立 周 年 纪 念 和 国 际 反 华 势 力 疯 狂 叫 嚣 之 时 相 多 的是 寻 找 能够 代 表 西 藏 现 实 生 活 的个 体 。 例 如 喇 嘛 , 嘛 喇 对 比 较 集 中 。 这 类 纪 录 片 善 于 从 宏 观 角 度 对 比 西 藏 的 变 化 , 在西藏社 会当中是一个典型的职业 , 会地位极高。 当卓是 社 容 易 导 致 内 容 庞 杂 , 节 流 失 , 结 果 是 : 腔 官话 突 出 , 细 其 官 宣 在 自 居寺 修 行 的 一 位 僧 人 ,担 任 江 孜 白居 寺 管 委 会 副 主 任 。 传 意 味 浓 重 。观 众 在 长 时 间 观 看过 程 中容 易产 生 倦 怠 感 。更 他 有 一 个 徒 弟 名 叫 兹 风 。 兹 风 天 生 活 泼 好 动 , 欢 去 台 球 室 喜 为 致 命 的 是 , 录 片 当 中 , 密 的数 据 论 证 和 人 物 的 细 节 突 和 茶馆 , 纪 严 在一次 与师父去拉 萨朝 圣的过程 中 , 拉萨现代 化 被 显 , 往 会 被 感 情 偏 向 强 烈 的解 说 词 所 代 替 , 就 很 容 易 给 的一 面 所 吸 引 。回 来后 师 父从 兹 风 的房 间 里 搜 出 了女 孩 的 发 往 这 “ 独 分 子 ” 西 方 反 华 媒体 以 把 柄 , 真正 面 对 国 际 市 场 上 卡并 严 厉 的 呵 斥 了他 。 当卓 决 心 不 再 担 任 兹 风 的 师 父 , 风 藏 及 在 兹
纪录片《西藏一年》的艺术手法和人文关怀
人文论坛人文之友纪录片《西藏一年》的艺术手法和人文关怀史睿(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人文纪录片《西藏一年》以其多线叙事下的群像化图景和客观理性的影像表达真实地记录了八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当地普通藏民的原生态生活,揭示出新时代背景下的西藏与传统藏族在文化、信仰、生活等方面的冲突,表达了西藏人民自然崇拜下的精神信仰和影片以人为本的精神旨归。
八位不同职业的普通藏民、最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朴素而不加渲染的真实呈现,使得该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文化;人文关怀一、艺术手法(一)多线叙事下的群像化图景《西藏一年》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围绕着八个主人公横向平行叙事,每一集里分别有一个中心的线索,其余的线索与本集中的中心线索平行交叉的发展着。
《夏末》一集中,德吉生孩子和十一世班禅喇嘛视察白居寺两个事件的表现形式就是平行叙述,看似互不相关,并没有推进或者对立的关系,但在平行叙事的明线背后都有着相同的隐线有着共同的故事交点即藏民对神的敬仰之情。
在空间维度上,导演从纵向角度向观众展示了以这八位藏民为代表的边远地区农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藏族地区人民的坚强与美好,纯真和乐观,信仰与信念,展现了一个一年中不停的变化着,却又永恒的西藏。
(二)客观理性的影像表达《西藏一年》的影片审美取向主要体现在其影片风格上,导演在影片风格及内容表现上始终贯彻着“真实性”这一艺术标准。
《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穿过影像感动观众,无异于它在表现西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文明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人文关怀,而这人文关怀的体现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演冷静理性的记录方式,在该纪录片中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拍摄手法与平时观察事物的角度相似,可以带给观众一种公平、客观、平等的感觉,这就与导演书云尊重藏民习俗,客观记录藏民生活的影片主旨相契合。
《西藏一年》中的藏民对话均为藏语,最大限度的真实展现了藏民的生活。
西藏一年300字观后感
西藏一年300字观后感
影片记录了一些普通藏族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真实故事,但是即使是普通农民的普通生活,例如其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信仰与风情,在很多人眼中,依然陌生而遥远。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绝无猎奇心态,更无夸张和渲染,只是以客观与公正的学者眼光,平静而敬畏地远远审视。
看完影片后,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发现《西藏一年》在中国的播出可以说是费尽周折,经过了删减和改编,而在BBC播出的版本是相对忠于原著的,此片在国外引起的反响甚至比国内更好,英国《卫报》评论这部作品:“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工作记录当今世界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
”我认为,纪录片贵在“真实”二字,否则就是电影了,因此,我在看纪录片时和看电影时的心情或者状态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我选修了“人类学”这门课后才有的体验。
第一节课就被洗脑:人类学要做的,就是一个穿越的旅程,穿越到“别人”那里,理解他们,再回头理解我们自己。
看记录片是个很好的体验异文化的过程,虽然我还是这门学科的门外汉,但是至少知道还有“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说法,所以我在观看纪录片时一定会多一份不一样的思考。
书云说:“作为一个导演,我解决不了政治家该做的大问题,但是我希望在人心之间架个桥梁,让大家多些对不同
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
在我看来,她的确做到了,看了《西藏一年》,西藏给我的印象不再是一片蛮荒之地,虽充满着诡异的法术和难以理解的传统,但是这片美丽的神秘高原真的带给我很多思考。
《西藏一年》中传统与现代的表述变迁
《西藏一年》中传统与现代的表述变迁
李美萍
【期刊名称】《西藏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西藏一年》意指一幅现代西藏生活民间世俗浮世绘.在8位人物的取舍与选择上,由于用实时采访的方式真实呈现藏族人的生活达到时间的巧合,并且借助解说词文化指向的不同,也在国内外的宣传中起到不同的效果等表层因素,最终成功在全球引发“客观看西藏”的热潮.其深层因素是这部纪录片与同名书表现了对藏族人生活、生命的关注、人类学考察的维度交叉点——对民族心理的揭示与表述变迁,是这部纪录片获得成功与长期生命力的核心因素.基于这一点展开论述,从人物形象塑造、细节的考量与宗教仪式、民俗仪式三个方面来论证西藏一年对民族心理恰当的揭示与表述,暗合了21世纪初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心理变动这一潜在因素.【总页数】7页(P112-118)
【作者】李美萍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
【相关文献】
1.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中国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现代变迁中的两种不同路径分析 [J], 焦连志
2.传统技艺的现代变迁——以西藏尼木藏香制作技艺为中心 [J], 邵卉芳
3.从传统到现代:制度变迁视野下的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 [J], 李国政
4.传承与发展——我国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中的传统表述手法初探 [J], 苑宏刚;隋洋
5.新中式风格建筑中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兼谈《白地馆》的精神追求与传统符号表述 [J], 赖莉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播与说服
比如,你常常可以听到一则流言中带有这样的话::“它来自可靠 消息来源”。
精选版课件ppt
12
霍夫兰及其同事最感兴趣的是,不同可信度的信源在多大 程度上能够影响以下两方面:
二是侧面提供线索以激起个体的思考,让对方体会和把握劝服内容, 这种劝服的技巧性更强一些。
精选版课件ppt
7
理论模型:
刺激----反应
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注意,理解和接受。
注意,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并不会注意每一个遇到的讯息刺激。
理解,承认了另一个事实,即讯息如果过于复杂或模棱两可,将不能被目标 受众所理解。
传播与说服
——寻找魔力要素
精选版课件ppt
1
目录:
前言与研究计划 实验及发现
受众研究与受众反应模式 结论与启示
精选版课件ppt
2
背景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惨烈的战争永远的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 美国。美国成为了地球上实力最强的国家,“自由世界”毋庸置疑的领袖。 多年的战争对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开始变得近乎无 限地相信他们解决世界难题的能力。
他们审视原有的意见并考虑你所提供的新的意见。 (3)如果采取一种新的反应比旧反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好处),对象就
会改变其态度。
精选版课件ppt
9
研究的特点:
第一,《传播与说服》它主要关注的是理论问题和基础研究。主要目的是发 现说服的“法则”。
第二,主要的理论取向是刺激—反应式的学习理论,改理论假设,只有当改 变原有的看法能带来比保持稳定更大的激励时,人们的态度和意见才会改 变。
近年来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5第06期【作者简介】倪祥保,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大学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研究;缪 言,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纪录片国际化进程研究》(14YJC760047)成果。
近年来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倪祥保 缪 言西藏题材纪录片最初由西方探险家在上个世纪开始拍摄。
新中国成立后,拍摄了不少西藏题材纪录片,但是关注内容和拍摄视角都相对单一。
“改革开放后,西藏纪录片接近于藏地密码式的解密,尤其对准西藏风土人情知识性的解密。
作为政治生态的一部分,西藏纪录片浪潮伴随了文化、宗教、道德、政治,人类学影像记录在宣传片与记录民族融合和幸福生活之间。
这些纪录片由于特别重视神山圣湖、云中秘境、政治仪式,带给观众更多特殊地域西藏知识性的解密,知识性价值颇大,但是客观审视不足。
”[1]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为了展现西藏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尤其是建制成立自治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成就,由中央电视台等主流电视媒体拍摄了几部高品质的西藏题材纪录片,其中以《第三极》《天河》和《西藏》①等为杰出代表。
一、 故事现场广泛纪录片作为具有比较客观、真切地再现社会与自然真实景象的影像艺术形态,对于展现西藏现状、① 《第三极》,中央电视台、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曾海若导演。
《天河》,中央电视台监制,昆明浩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制,总导演亓克君。
《西藏》,北京市委宣传部、西藏党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西藏电视台、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承制。
纪录片《第三极》剧照讲述西藏发展尤其重要。
2009年,旅英华人孙书云,借助于中英合作拍摄团队的共同努力,创作了享誉海内外的5集观察式纪录片《西藏一年》。
该纪录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立足西藏江孜地区真实的社会生活现场,以尽可能客观冷静的声像拍摄纪录了当地多位西藏普通百姓的真实故事,让人看到了当今西藏比较真实的百姓生活现实。
记录片《西藏一年》分析
记录片《西藏一年》分析
李冀南
【期刊名称】《辽宁广播电视技术》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一、《西藏一年》介绍1.西藏江孜西藏江孜是前藏、后藏的交汇处,是让人一看就能够爱上的地方,这里既保存着西藏文化的古老传承,同时又受到现代文化文明的冲击。
江孜这个小城镇,县里有18个乡,一共有6万多人口,在西藏比较有代表性。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李冀南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75
【相关文献】
1.神圣疆土盛世新生——大型记录片《西藏》整体视效创作经验分享 [J], 匡葵;吴波
2.多版本《西藏一年》与西藏形象的话语权力秩序 [J], 刘忠波;
3.真实的西藏——从“三贴近”解读《西藏一年》 [J], 胡海珍;徐琪琳;
4.影像与符号: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研究r——以《西藏一年》《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为例 [J], 孙玉艳;刘小三
5.用心灵叩问西藏——对话旅英纪录片制作人、《西藏一年》导演书云 [J], 张同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一年
浅谈纪录片《西藏一年》的真实意义一、影片概述200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出于对西藏的无限热爱,留学英国的孙书云导演又一次来到了他向往的西藏。
这次西藏之行,使他下决心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拍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真实生活的纪录片,于是《西藏一年》就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拍摄之前就为这不片子定下了基调:一定要讲真实的故事,不要宣传和喊口号,他认为只有真实的西藏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包括他们的幸福,也包括他们的痛苦。
影片首先描述的是寺庙。
人物选择的是江孜白居寺管委会副主任次成喇嘛和刚出家的小僧人次平,从这一老一少师徒学佛的过程,向我们生动展现了藏传佛教的传承;其次是农村。
选取的对象是农民、干部和医生,从这三者角度刚好完整构成了农村生活的整体画面;再次是生活在城镇的居民。
影片中的藏族包工头仁青,可以说是藏族经济和文化的载体,而且工程中的一些纠葛事件,正好给影片增加了很多故事。
影片就是通过对上述三种场景、八种人物一年的真实生活的观察拍摄,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上四季的更替,用热情真实的语言和画面揭示了这片神秘的雪域圣地,用众多不为人知、传奇般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了西藏普通百姓在改革开放中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
二、意义探讨该片在播出时正值“3.14事件”,西方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不计其数,但是国内外唯独对这部影片的真实性没有异议,那么这部影片的价值或者说真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浅要分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首先是社会意义。
在外人心中,西藏仿佛已成为一个虚幻的符号:雄伟的布达拉、美丽的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以及有意识形态的争辩等等,有的符号非黑即白,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
而《西藏一年》是站在人类学视角观察西藏,拍摄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拍摄没有任何脚本,完全是跟着摄影机的镜头在走。
孙书云用亲身的经验和观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完整的纪录了一些普通藏族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信仰体系……让观众了解到西藏尚不发达但充满生活气息的古镇生活。
《西藏一年》评析
纪录片作品分析之《西藏一年》11广电2 施婧楠《西藏一年》是书云导演的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西藏第三大城镇、农牧业占百分之八十的江孜为拍摄地点。
摄制组在那里生活了一年,以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方式,跟拍了八位普通藏族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劳动。
在那里,人们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是现代的科学观念也改变着这里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和信仰,被细腻真实的镜头和充满激情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对于西藏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那是一片神秘的雪域这一层面,根本不了解西藏人们到底是怎么样生活的。
《西藏一年》作为一部观察性纪录片,其宗旨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当下西藏人鲜活的日常生活,这一纪录片的特色是拍摄者使用了不带偏见的人类学考察方式和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镜头。
历时一年的拍摄记录了这一地区的真实生活。
纪录片共分为五集,春、夏、秋、冬,由于西藏的冬季较长,所以冬季有两集。
而本文主要分析第二集:秋。
秋收对于以农业为主的江孜人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季节,但是这个季节,气候变幻不定,冰雹常常会使农民一年的辛苦毁于一旦。
次旦法师,又叫“冰雹喇嘛”,据说可以通过做法驱逐冰雹,保证丰收。
但是今天他失业了,因为江孜县政府给各乡买了防雹高射炮。
在无可比拟的科学技术面前,传统的咒语显然已经失去了力量。
但是村里的婚丧嫁娶、盖房修路、做生意,人们都会找他算上一卦。
这集中记录了他为一对年轻人算命,到结婚那一天,一切都由次旦法师和他们的父母包办,两个年轻人一无所知,那是当地人的传统习俗。
西藏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仁青由石匠变成了江孜县最大的包工头。
手下有八十多名工人,他开始承包政府的工程,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六公里长的泄洪水道。
但因为正值秋收季节,所以劳动力严重不足,但是工期又紧,所以仁青和工人一起吃住一起劳动,共同克服了困难,如期完成了工程。
片中展现了一妻多夫制,在那时生产力低下的西藏,他们延续了这种传统习俗。
还有他们的信仰,相信法师能够驱除冰雹带来丰收、能够卜算婚姻是否幸福,这些信仰和风俗,在我们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眼中看来依然陌生而遥远,但是摄制组没有猎奇心态,也没有夸张和渲染,只是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带着平静而敬畏的心来把他们记录下来。
从《西藏一年》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从《西藏一年》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作者:马伟海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
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关键词】纪录片《西藏一年》现实性发展方向当代中国大部分纪录片在追逐市场化浪潮下,由于过分强调历史性、人文性,而迷失了纪录片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不再具有纪实性、新闻性,渐渐脱离了纪录片本来的属性。
虽然中国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了发展,例如《故宫》、《敦煌》、《建国大业》、《复兴之路》、《复活的兵团》、《外滩轶事》等一大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好评。
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讲述中国当下现实社会、反映现实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纪录片却少之又少。
一、一些纪录片未能胜任对外传播的任务1、对外传播,塑造提升中国形象已是当务之急新时期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塑造提升中国形象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需要中国进行对外文化宣传。
2、纪录片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做为艺术形式的一种,纪录片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过程,能够记录重大事件和普通生活。
有人称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国家相册”。
由于纪录片对人性的关怀,对艺术的终极关怀和纪录片的普世价值,使得它就能轻易的消除隔阂,跨出国界,走进人的内心。
因此,纪录片在国家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3、一些纪录片未能很好地反映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注重拍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而缺少现实主义平民化视角的作品,致使中国纪录片的集体失语和创作的偏移是当今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藏地纪录片的叙事探析——以纪录片《西藏时光》为例
98尼达拉姆1 熊帝骅2(1.2.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 西藏 拉萨 850012)摘 要:藏地纪录片既是一种记录媒介,也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媒介,为我们留下了藏地珍贵的影像资料。
纪录片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藏地人民的生活,也为传播和发展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藏地纪录片的数量逐年增长,在创作方式、观念、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西藏热”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以2017年央视播出的5集藏地纪录片《西藏时光》为例,从影视叙事学角度探析该纪录片在叙事语言、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四个方面的呈现特点,进而探讨近年来国内藏地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藏地纪录片;《西藏时光》;叙事艺术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4-098-05收稿日期:2018-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编号:13﹠ZD141)系列论文; 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协同中心项目“藏族题材纪录片对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藏财教指201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尼达拉姆(1995-),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熊帝骅(1972-),男,湖北省荆州市人。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导。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得以确立的。
从此,叙事学就蔓延到了各种学科领域。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学术界将叙事学引入到了电影研究领域中。
“电影叙事学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在设定叙述者和接受者矛盾的基础上,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和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1]尽管当下纪录片和剧情片都需要叙事,但是叙事的方式有所不同。
剧情片的叙事是事前精心设计的情节,整体上具有强烈的逻辑关系,故事可以是虚构的或者是在真实故事上再创作的方式呈现。
案例分析 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案例分析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答案
答案:
违反国际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谓修正案是违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原则引申出来的一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它是指一国不准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的内外事务,不准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另一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因此,有关西藏的任何问题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别国是无权干涉的。
而美国国会的少数人围绕所谓“西藏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2、所谓修正案侵犯了我国领土主权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处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这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承认。
现在,美国国会的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妄图把西藏从我国领土分裂出去,这就是破坏和分裂领土完整,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3、所谓修正案违背了美国承认的国际义务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庄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按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中美之间签署的公报中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对中美双双都具有法律拘束力。
而美国国会关于“西藏问题”的修正案,严重地违背了美国在中美的联合公报中承担的义务。
西藏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对西藏问题以何种方式来解决也是由中国决定的内部事务,绝不允许任何外国的干涉。
多版本《西藏一年》与西藏形象的话语权力秩序
2 0 1 5 1 0 对 外 传 播J 3 9
” ③ 这种认可实际上是 对拍摄 素 的宗教世界 , 同时也突破 了部分官方纪录片常见的创作局 就意味着对片子的认可。
实践搽 索
l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重塑民族品质, 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定型化的西藏形象。
在 中西 主流 媒体 上播 出的 各个 版本 的 ( ( 西 藏一 年 , 首先体 现 了互 为建 构 的认 同行 为, 满 足了承认 差异前 提 上
在 西藏 拍 摄 了 十 三个月 , 2 0 0 8 年 制作 完成 。 该 片是 近些 年
平) 等, 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 互有联系。 中国藏学研究 中心 副总干事格勒认 为,( ( 西藏一年》传达了西藏人 自己 变迁 的群体 , 而不是在少数海外的藏族精英” 。 ①
西 藏一 年) ) 通过 白居寺 的 内容 表现 了西 藏社 会 宗教 化 的 一面 , 比 如班 禅 进 入寺庙 的 隆重 , 以及信 众 的崇 敬与
B B C的彼得・ 福斯特布鲁克撰 写。 不同于国内版的解说词
由书 云完 成 , 撰 写国 际版 解说 词 的彼 得 ・ 福 斯特 布鲁 克是
通 过 比较 多文 本不 同的主题 就 会发 现 , 西 藏一年 》 由独 立 制片 的方 式 完成 , 作 为导 演 的书云 , 由于其 华人 身 关 系使 得 影片的拍 摄部 分顺 利完 成 , 但 并没有 在国 际版 中
l NT E RN l ONA L C O MM U NI CA T I ON S
从《西藏一年》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天 ,B B C却播 出了这部片子 。这也让世界 人民了解 了真实的西藏 ,真实的中国 , 是
个 国家 的 “ 国家相册 ”。 由于纪 录片对 的普世价 值 ,使得 它就能轻 易 的消除 隔 阂 , 出 国界 , 跨 走进 人 的内心 。 因此 , 纪录 片在 国家 文化 对外传播 过程 中有着 特殊
艺廊 回声IWW L SOD N R E
从 《 藏 一年 看 中 国纪 录 片的发展方 向 西
。马伟 海
【 摘 要 】纪录 片作 为对 外传播 的重要 窗 口, 外 宣和对外 文化传播 中起 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 目前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偏 离现 在 而
实, 未能很好 地承 担对外传播的任务 。 本文通过对 西藏一年 文本 的多层次 、 角度和多手段分析 , 多 从纪 录片的结构、 内容、 事、 故 情 节、 人物 、 剪辑 节奏 、 镜头运动 、 画面等 多方 面进行叙 事分析 。 而得 出纪 录片视域 下的 “ 从 中国故事”对 中国纪 录片发展 方向探 索的重
要 性。
【 关键词 】 纪录 片 ( 《 西藏一年 现 实性
发展方向
当代 中国大部 分纪 录片在 追逐 市场
化 浪 潮 下 , 于过 分 强 调 历 史 性 、 文 性 , 由 人
的作 用 。 3一 些 纪 录 片 未 能 很 好 地 反 映 现 实 , 、
长 , 以设有冬 和冬末 两集 。 所 每集 由 3个 主人公在这个季节里发生的故事组成。 用 平行交叉的方式叙述方式 , 为我们 生动 的 呈现了西藏人民的婚丧嫁娶 、 日常生活 劳
人性 的关怀 , 对艺 术的终极关怀和纪 录片
中国形象 的一次有利宣传 , 是一次意外 的
提升西藏网络媒体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的策略探析
徙、 史迹和名人信息 , 善于进行多媒体形式传播的 势 的必然选 择 。 网络媒 体 往往 能够 开 发 出富有 经 济价 值 与文 化价 ( ) 一 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 拓展 网络媒体的
值 ,集文 化 民俗 资源 和 自然 风光 资 源 为一 体 的文 受众 范 围 化信 息地 图。 信 息基 础设 施建 设 是发 挥 网络 媒 体影 响力 的 硬 件基 础 。要 克服 区位 偏僻 、信息 闭 塞等 不 利 因
第3 3卷 第 2期
V0 _ 3 o 2 l 3 N .
oum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
—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lOfTb tNain l is Isi t P i s p y a d S ca ce c s ie t aie nt ue fhl o h n o ilS in e o t t o
中图分 类 号 : 2 62 G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O 38 陷 (02)2-0 10 10l 3 2 1 0- 0 -4 0 -
西藏网络媒体产生 、发展于西藏经济社会全 共 同心愿 , 也是 西藏 媒体 开展 工作 的首 要任 务 。 根
面发展 的新形 势 下 。西 藏 日报 、西藏 人 民广播 电 据 C N C发布的 《 2 次 中国互联 网发展统计 NI 第 9 台 、 藏 电视 台等西 藏 区 内的传 统 媒体 在 宣 传 、 西 教 报 告 》 截 至 2 1 年 1 , 01 2月底 , 藏 自治 区共 有 网 西 育 、引导 广 大干 部群 众 方面 发 挥着 举 足轻 重 的作 民 9 0万人 , 网络普 及 率 达 到 2 . , 2 1 增 99 较 0 0年 %
论纪录片《西藏一年》的“噪音”表达
论纪录片《西藏一年》的“噪音”表达作者:步长磊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4期纪录片自诞生以米,由于其真实的力量,非虚构的本性,成为电影和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片种。
我们强调纪录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机械复制,而是要求纪录片必须能够传达某种观点,是对世界能动的反映,必须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噪音”。
美国学者学者比尔·尼克爾斯认为,“纪录片的‘噪音’,就是让我们能够了解这种独特视点或观察世界的途径。
”他进一步指出:“纪录片的‘噪音’能够传达观点,也能够创造情境或者表达见解。
纪录片试图能说服我妈或者使我们相信:它凭借的是其论点或者观点的力度,及其‘噪音’的感染力和权威性。
”也就是说,纪录片的“噪音”是指纪录片的观点、看法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向观众表达的问题。
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什么因素赋予了纪录片属于自己的“噪音”。
《西藏一年》是由旅英华人、独立制片人孙书云历时一年拍摄制作的一部以观察模式为主同时融合了参与模式、阐释模式等表达手法的纪录片,该片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西藏人民生活的现状和风俗人情。
该片一经播出便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和普通大众的热烈欢迎,该片在BBC播出后,又先后被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订购与播放。
《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其根本是找到了属于纪录片自身的“噪音”表达方式。
接下来就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选题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纪录片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噪音”,首先要注重片子的选题,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部好的纪录片要在选题的普遍存在与独特个体、历史性的绝无仅有和一般性的司空见惯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西藏一年》就很好地将选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在一起。
纪录片的普遍性就是交代给我们影片所处的特定时空,该片选取西藏的江孜地区作为拍摄地点,具有普遍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藏各地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西藏一年》观感
《西藏一年》中的所见所感09新闻一班李佳玲 2009370414 纪录片《西藏一年》是作者兼导演孙书云采用人类学调查方法,即调查者融入被调查者的生活中,没有大纲没有脚本没有预设场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情节,展现西藏社会的形形色色,反应西藏生活的优秀纪录片。
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为线索,真实展示了江孜古城藏民的平凡生活、美好信念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摄制组及藏学专家深入古镇江孜,在长达一年的实地生活中,跟踪记录下了八个藏民的普通生活。
为我们了解西藏、认识藏民风貌提供了很好的真实材料。
第一集《夏末》以日出下的江孜白居寺的壮丽场面为序幕,用一个由小到大的景别画面做开篇,给人以感官冲击和无限遐想。
白居寺的喇嘛们在寺管主任次城喇嘛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十一世班禅喇嘛的视察。
在跟随喇嘛忙碌的身影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寺内不同一般的布局,通过和次城喇嘛的对话间接阐述了藏族寺院的寺俗。
江孜旅馆的引入拉近了藏民生活和普通受众的距离,这里是接待来自各地旅客地方。
第二集《秋》,秋收对于以农业生活为主的江孜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连僧人也放假七天回家帮助秋收。
在摄影组的固定画面中,江孜藏民勤劳的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跟拍侧拍等技巧的结合,把小次平暂时摆脱寺庙刻板的生活的兴奋真实呈现出来,让受众看到这一情节时禁不住要和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繁忙的秋收结束后进入了漫长的冬季,没有了农活和旅客,没有了喧嚣和繁忙,江孜人开始了心态安宁的朝圣之路,他们开始祈求健康、安宁、幸福、吉祥,不仅为今生,也为来世。
三轮车夫拉巴的生活在这一节是最有代表性的。
他平日以蹬三轮车为生,一旦进入冬季,旅客减少,他每天的拉车收入还不够十块钱。
于是,他开始做其他的活,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刷房子、掏厕所、装货卸货,他什么都干。
在画面中,拉巴的特写镜头给人心里一种酸溜溜的感觉,不是因为拉巴的无能,而是因为承担在他肩上的责任和他为了生活而奔波不息的脚步。
用平衡的手法讲述西藏故事——从《西藏一年》看涉藏报道的国际表达
用平衡的手法讲述西藏故事——从《西藏一年》看涉藏报道
的国际表达
周岩
【期刊名称】《对外传播》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没有预设立场2008年,包括英国广播公司在内的多家国外电视台都播出了旅英华人、独立制片人书云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
与纪录片同步在英国出版的,还有一部同名的纪实文学,翌年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周岩
【作者单位】新华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561
【相关文献】
1.争夺国际涉藏话语权的思考——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境外涉藏报道分析 [J], 宁曙光;
2.浅谈涉藏报道中西视角之差异——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报道为例[J], 程露;
3.涉藏纪录片的转型策略探讨以——《西藏一年》为例 [J], 张舵
4.影像与符号: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研究r——以《西藏一年》《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为例 [J], 孙玉艳;刘小三
5.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涉藏网站报道的对比分析r——以"中国西藏网-人民网""新华网西藏频道""中国西藏网"为例 [J], 梁亚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历一年影评
藏历一年影评
藏历一年,是一部由帕斯卡尔·拉博雷特执导的法国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西藏牧民的故事,通过他的眼睛展示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藏区村庄,主人公扎西是一个年轻的牧民,他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影片通过四季的变化,展示了不同季节对扎西生活的影响。
在冬天,他和家人一起照顾牛群,努力保护它们免受严寒的侵害。
春天,他和其他牧民一起繁殖牲畜,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夏天,他们带着牛群迁徙到高山草原,享受着自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
秋天,他们收割农作物,为来年的生活做准备。
除了展示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影片还深入了解了他们的信仰和文化。
扎西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每天都会前往寺庙祈祷和参加宗教仪式。
影片中展示了寺庙的壮丽和宗教仪式的庄重,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藏传佛教的重要性和对西藏人民生活的影响。
《藏历一年》以其真实而细腻的描绘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镜头,展示了西藏壮丽的山脉和草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另外,影片还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情感的传递,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西藏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
总的来说,《藏历一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通过展示西藏人民
的生活和文化,让观众更加了解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影片的真实性和细腻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独立纪录片《西藏一年》的传播效果看其说服策略中央电视台高峰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赵建国2008年3月6日,由旅英华人作家书云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西藏一年》在BBC 第四频道首播,随后《泰晤士报》、《卫报》等英国各主流媒体都对该片进行报道,《卫报》评价说,“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公正记录当今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
”英国《观察家报》称“这部纪录片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观察西藏,而非一部具政治色彩的纪录片”。
紧接着,《西藏一年》又被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电视广播联合体、拉美电视广播联合体、发现频道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订购与播放。
中央电视台也于2009年7月27日播出该片,当年的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牵头主办了《西藏一年》学术研讨会,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西藏一年》播出后,就连达赖喇嘛也设法联系该片导演书云,并表示“从片子中了解到了现在的藏人生活”,对这部纪录片表示认同。
可以说,一部藏地纪录片获得西方认可并不困难。
同样,一部藏地纪录片获得中国政府的赞誉也不困难。
而困难的是,同时获得这反差极大的双方认可。
为何《西藏一年》却能同时得到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群体一致认同和赞誉?笔者在下文中将从《西藏一年》的创作群体特征、说服学、形象学的角度来解析其传播学上的成功之处。
一、主创人员的身份特征1.主创人员的身份说服学认为,作为某种观念、知识、理论的传播者,若想被人信服,首先要具备足够的信誉(涵盖“明智、道德、善意”三个条件)。
与此对应,《西藏一年》的核心骨干——策划人格勒和导演书云分别具备的专业水准、话语能力、文化身份、宗教信仰等素质使他们具备了从西方世界、中国政府,以及达赖喇嘛集团等不同角度审视的信任起点。
(1)策划人格勒:藏族,1950年5月1日出生,国际知名藏学家,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兼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客座博士生导师。
格勒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第一位藏族博士。
他在一年多人类学田野考察基础上撰写的博士论文《论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被专家们评价为“当今唯一以青藏高原文化为依据的人类学著作”①。
格勒参与撰写的《藏北牧民》1993年出版后,在国内外反响很大,世界著名的日本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教授认为“《藏北牧民》是迄今为止,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西藏社会的最好的一本书”②。
格勒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及拥有人类学博士头衔的藏学家,对藏文化和藏族人民有着无可挑剔的深厚感情;同时他作为一个翻身农奴,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央政府保有友好感情;格勒曾多次参加国际交流,并兼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对西方主流的话语方式与接受心理十分了解;他对达赖集团也非常了解,并与达赖集团的重要成员——如达赖的哥哥曾经多次交流和交锋。
(2)导演孙书云:英籍华人,生于1960年代,现为生活在英国的独立制片人和作家,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
书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专业,1988年就读牛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后攻读近代史。
在牛津,书云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并师从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开始学习藏语,并在牛津一毕业就开始了西藏之旅。
1993年,书云第一部独立导演的纪录片《半边天》即是为95世界妇女大会而做的纪录片,虽然该片有一个宏大的使命,但书云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 而是从一家四代女人的生活的变化, 看中国妇女在过去一百年里所走过的惊人历程。
因为它对人物生动的刻画, 世界因此对中国妇女的命运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此片在65个国家同时播出,获得日内瓦南北电视大奖,评委会一致认为在向世界介绍另一个文化的纪录片中,《半边天》是最生动、最感人的一部。
从此,书云一直独立制片拍摄感兴趣的题材。
2000年,书云独立制片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引起普遍关注。
作为牛津大学的毕业生、牛津大学经济系主任的妻子,书云拥有良好的西方文化背景与资信;作为英国著名藏学家迈克·阿里斯的学生并曾经只身万里行走玄奘之路,并且数次西藏朝圣,书云具备对西藏的基本了解和足够的亲善;作为《半边天》等大奖纪录片的导演,她具备国际电视纪录片业界的高度认可;从其各种作品(《万里无云》、《半边天》等)中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主流文化的尊重,书云又被中国官方所信任。
综上,格勒博士与书云组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是格勒首先选择了书云作为导演来拍摄这部纪录片,又是他积极运作,使国新办最终批复这个项目(包含可以在一年之内不受任何干涉的自由拍摄权利)。
在拍摄白居寺的时候,一开始僧人们抱有种种顾虑不接受拍摄时,又是他以藏族人的身份进行说服,才使拍摄得以顺利进行。
2.制片方式、拍摄团队制片方式也是获得各方信任的重要方面。
《西藏一年》自始至终没有中国政府一分钱的投资,从而保证了“非宣传品”的性质。
书云采取的是西方独立制片的方式,与曾经多次合作的英国独立纪录片公司七方石签约。
投资方是民间资金,而且制片公司来自英国,这就几乎保证了西方世界关注的“真实、客观”原则;同时,由于七方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善意,中国政府也会乐于提供必要的方便(相信这一点在相关部门的批复过程中一定也做了资信调查)。
书云认为,英方制片公司足够尊重中国文化,甚至还主动删去一些敏感桥段,“我很感激英方,他们很敏锐。
比如天葬,我们在快结束拍摄时拍下来了,当时因为考虑到藏族人对这个事情很敏感,我们争论了好长时间,是通过僧人的眼睛看的天葬,是不是上?上的话,第五集就是轰轰烈烈的结尾,最后考虑了一下,英方制作公司决定不上。
”③另外,在拍摄团队中,藏族摄影师是主要创作力量,他们的介入使得该片在影像呈现上加强了“主客位”兼容的倾向,从而进一步避免了同时期其他记录文本多以汉人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去解读他民族的行为方式的思维定向。
二、题材内容选择与表述方式的说服学策略分析书云本人对藏族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她看到中外媒体许多关于西藏问题的政治解读,而缺少对西藏普通百姓生活的正面表现,几次到西藏旅行所见到的变化使她萌生用纪录片正面表现西藏人生活的念头。
“作为一个导演,我解决不了政治家做的大问题,但我希望在人心之间架个桥梁,让大家多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①。
具体到拍摄时,摄制组实地生活了一年,以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方式,跟拍了妇女干部、乡村医生、饭店经理、三轮车夫、喇嘛、寺庙僧人和包工头等八组普通藏族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内容涵盖其劳动、诵经、婚恋、庆生等方方面面,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变化和发展中的西藏。
就这样《西藏一年》摄制组以记录生活点滴进程的伴随式拍摄方式,把藏族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文化含义通过不动声色的叙述表现出来,从而呈现出一个与过去藏地纪录片作品中完全不一样的“西藏”。
其中有宗教领袖与群众的互动场面、有寺院僧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的场面,又有僧俗前往拉萨朝圣的过程,还有酒店经理前往尼泊尔扩大业务的过程,三轮车夫历尽艰辛努力生存的过程,乡村法师为村民排忧解难的过程……全景式的展示出一个西藏社会众生图。
可以说,《西藏一年》是在对以往藏地人类学纪录片的经验进行了合理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迈出了里程碑式的步伐。
1.说服学概念下的视角选择西方刻板印象下的西藏人民是哀伤的、忧郁的、痛苦的。
《西藏一年》如果致力于表现西藏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当然可以找到足够多的素材。
但这样不仅不够客观,而且会与西方刻板印象的潜意识发生深刻抵触而沦为“宣传”品,实现不了传播效果。
所以合适的视角作为叙述起点至关重要。
说服学理论认为,人的感情是在相当复杂的诸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所以说服者在运用感情手段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寻求感情和理义上的说服起点,褒扬其所好,贬抑其所恶,才可能找到突破口,解除客方感情上的闭关和抵触状态,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于是在《西藏一年》中,我们看到每个人物的“痛苦”和“忧伤”——拉姆是乡里仅有的两名执业医生之一,她本人长期被胃痛困扰,无法治好自己的病,又因为贫穷无法求助于高级的医院;次丹法师在当地人的眼中拥有巨大的能量,他是神权的行使者,是排忧解难的能人。
然而他因为高射炮的出现而失去“冰雹喇嘛”的收入,为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不得不东奔西走,四处筹款;普赤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忙碌了几十年的妇女主任,最终却因为合同工的身份与年龄问题,被迫退休了。
德高望重的老喇嘛痛苦于小喇嘛不专心佛法,要赶他出庙;贫寒的拉巴因为文化程度低而找不到固定职业,只能靠体力活为生。
为了给侄子治病,他倒卖藏獒、卸货、拉三轮,有时还因雇主拖欠而拿不到工资,备尝艰辛。
尤其是外出打工时被包工头恶意欺骗并被当众殴打时,观众不禁感到“心要被揪起来”。
在这样的语境下,西方观众因为怀疑该纪录片是中共宣传品而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在第一时间被消解,取而代之的对片中人物深深的同情。
但是,在这些显见的“痛苦”之下,主人公们依然积极地面对生活,而生活也在努力下渐渐改观——拉巴找到了女友并找了合适的工作,次丹法师终于筹到款并亲自送儿子去西安上大学,包工头仁青终于拿到了执照继续他的事业……而且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痛苦的根源并不像西方想象的那样来自中共的统治和压迫——拉姆的胃病是因为当地医疗水平低(法师和神灵也没有起到作用),次丹法师作为“冰雹喇嘛”的失业是因为邻居们选择了科技手段(民意导致),老喇嘛担心后继无人是因为小喇嘛受到世俗的诱惑比如网吧(美国的全球化导致)。
而且,许多痛苦要在(中共强调的)“发展”中解决——拉巴做导游的客源托福于青藏铁路的贯通,拉姆的胃病通过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有望解决,包括仁青的建筑业务也拜城市建设所赐……与其他以“痛苦”为叙述起点的藏地纪录片相比,《西藏一年》中更多的展现了在生活的痛苦面前积极进取的藏民形象。
2.《西藏一年》运用了阐释人类学概念下“深描”的笔法在文化变迁研究中,格尔茨倡导的“深描”的民族志书写力求表述的“原始性”,即力所能及地做到对所研究的文化现象的真实读解,避免曲解、误解、歪解。
在此基础上,对整体文化链条中的各文化因子作出多纬度的阐释,显现文化发展和发生变化的细微过程,可以立体地感受文化变迁的力度和向度,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化变迁的地方性规律。
以“深描”而形成的民族志具有如下的功用: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对文化进行阐释; 它所阐释的是社会话语流,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截面或切片;这种阐释必须遵从其“叙述”的原始含义,并以一种可追溯的话语形式加以表现,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能使之原汁原味地复原;这种描写在其实践性上具有显微性④。
具体在《西藏一年》当中,它所表现的八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江孜古城的市区和乡村,其中心人物及附属人物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年龄和职业,他们的活动牵涉了江孜古城的方方面面,并构成江孜社会活生生的社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