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方式含义与特征共31页文档

合集下载

法治思维的概念特点

法治思维的概念特点

法治思维的概念特点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在社会治理、决策制定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通过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下面将从概念特点、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法治思维具有一定的概念特点。

法治思维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形成对法律解释和运用的思考方式。

它体现了对法律普遍性和规范性的追求,注重遵守法律的原则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法律权益。

法治思维还强调依法决策和依法治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注重法律的效力和效果,追求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法治思维具有重要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法律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公正。

再次,法治思维注重法律的正确解释和适用。

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才能确保社会合理的决策和合规的行为。

最后,法治思维强调依法决策和依法治理的原则。

只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公正决策和行政管理,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第三,法治思维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法治思维可以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政府决策制定中,法治思维可以规范政府行为,保证政府的决策合法和合理。

在社会管理中,法治思维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体遵纪守法,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经济活动中,法治思维可以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个人行为中,法治思维可以确保公民权益的保护和个人自由的实现。

综上所述,法治思维在社会治理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法治思维的发展趋势是逐步深化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思维将更加强调法律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

同时,法治思维还需要更加注重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法治思维 内涵

法治思维 内涵

法治思维内涵
摘要:
一、法治思维的定义与内涵
1.法治思维的含义
2.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二、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1.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1.强化法律意识
2.学习法律知识
3.实践与应用
正文: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依据,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为指导,进行推理、判断和决策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法治思维被认为是一种理性、公正和文明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法治思维具有合法性。

这意味着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依据进行推理和判断。

其次,法治思维具有公正性。

这意味着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再次,法治思维具有逻辑性。

这意味着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严谨的推理和判断,确保思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法治思维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家治理方面,法治思维可以提高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效率,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在社会发展方面,法治思维可以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培养法治思维,首先需要强化法律意识,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其次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法治国家中,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用法律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

法律的思维方式就是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

特点有: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第二,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第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法律思维方式分析分析法律思维方式,必须首先了解法律思维原则,尤其是基本原则。

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

希望大家都能以批判怀疑的态度理解,原因有二:一是法律思维的问题在我国国内的法学界,法律实务界,研究的比较肤浅,近几年才开始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二是法律思维研究的问题需要一个特定的语境,即在一个法治社会作为一名职业化的法官该如何思考问题,裁判是非。

在人治社会用不着法律思维,法治社会才需要。

中国社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法治社会,就像国外有些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样。

我们正在走向市场,也正在走向法治。

法治化程度落后于市场化程度。

在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法治的因素在增长,人治的因素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趋势上看人治是逐渐消亡。

既然语境还不具备,所以对法律思维的分析只代表中国司法的一个走向,而不是说在遇见个案时完全按照正确方法来做,因为条件有时不具备。

法律思维方式、经济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思维,先下个简单的定义:法律思维是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和决策有关。

什么是决策呢?在政治或社会学意义上,决策是个广泛的概念,决策实质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选择一个行动方案。

决策是可大可小的,重大决策如加入WTO的决策,小决策如到王府井买衬衫的消费决策,决策有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之分。

法律思维知识点笔记总结

法律思维知识点笔记总结

法律思维知识点笔记总结第一章法律思维的概念和特点1.1 法律思维的定义法律思维是指对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是在法律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推理和思考,是从法律的角度和法律的要求出发,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法律思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思维方式,它对问题的把握和处理是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方法的。

1.2 法律思维的特点(1)逻辑性法律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求从事法律思维的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推理,让法律的逻辑关系和法律的要求来引导分析和判断。

(2)客观性法律思维要求从不带有个人偏见和情绪,要以客观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要以法律的规定和原理作为判断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3)系统性法律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影响。

(4)规范性法律思维是以法律的规范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它要求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要根据法律的要求和规定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1.3 法律思维的重要性(1)法律思维是法律人的专业素养的体现,是法律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法律思维是处理法律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解决法律难题的必要条件。

(3)法律思维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关键,是法律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点。

(4)法律思维是维护法律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重要保障。

第二章法律思维的基本原理2.1 法律思维的基本原理(1)规范主义原则法律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和遵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一切的判断和处理都要以法律的要求和规定为依据。

(2)实效性原则法律思维要求不仅要注重理论上的正确,更要注重实际操作上的有效,要通过法律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3)公平正义原则法律思维要求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目标。

(4)逻辑推理原则法律思维要求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来处理问题,不偏废,不岔道,要使推理过程严密合理。

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含义和基本内容法治思维,是当前我国研究生亟需培养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合法性、正义性、程序性和权利义务性思维,法治思维的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的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资料,欢迎阅读。

治思维具有五个特点法治思维的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

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

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的特点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的特点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

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

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

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的特点4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

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

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法治思维的特点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

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

法律思维的内涵及特征.pptx

法律思维的内涵及特征.pptx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特征三 法律思维以形式逻辑和法律规范为基础
法律思维的形式包括: 法律概念
A
法律判断
B
法律推理
C
法律概念组成法律判断,由法律判断构成法律推理。 运用这三种法律思维时必须遵循形式逻辑中相关的逻辑规则及其规律,否则就会导致法律 推理无效、法律论证失败的结果。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特征三 法律思维以形式逻辑和法律规范为基础
主讲人: 唐素林
目录
法律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一、 二、
一、法律思维的内涵
一、法律思维的内涵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 寻找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形成并论 证解决纠纷的法律方案具有正当合理性的一种逻 辑思维活动。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特征一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法律人
案件事实的 确定
法律规范 的寻找
法律结论 的导出
演绎推理构成了法律思维的框架
法律思维还需要以法律规范为基础。逻辑为法律思维搭起一个框架,在框架中需填入案件 事实、经验判断、价值判断、法律规范、法律解释等,才能构成一个真实的法律思维。其 中,法律规范是基础。离开了法律规范这个基础,法律思维将不复存在。
法律思维在形式和结构方面与其他思维是相同的,但其内容存在差别。
在欠债不还的案件中,普通人都会朴素地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法律人依次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借款合同是否成立、有效;(2)借款人是否应当承 担实际履行的责任;(3)债权请求权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4)借款人是否享有其他抗辩 权。如果确定债权请求权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法律人便声称欠债可以不还钱。
该例说明法律思维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法律来思考社会现象以解决法律纠纷。 唯有受过系统法律训练的法律人才能自如地进行法律思维,故而法律人成为 法律思维的主体。

(精校版)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精校版)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完整word版)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的全部内容。

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你知道如何简述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吗?下面是整理的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一、法律至上。

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显然这规矩就是规则,按规则来规范国家的行为,规范公民的行为。

规则治理与民主治理相辅相成。

法治本身也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反映民众期望,符合民众利益,体现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应当受到尊重遵从.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法不阿贵,法不阿权,法律是平衡器。

无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做决策、解决问题时,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学立法。

指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换言之,立法机关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必须由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形成法律规范的活动.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立法,体现良法之治。

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严格执法.它包含权由法定,权责相等,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法治国家中,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用法律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

简述法理学研究对象。

答:法理学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之处在于,法理学研究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现象,而不是从微观的、局域的角度研究法律现象。

或者说,法理学思考和研究法律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而不是法律现象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具体问题。

所谓一般性问题,就是指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体系,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在内的法律运行全过程,以及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法: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特征答:以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为依据,总结以往法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可把法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作为社会规范,法既区别于思想意识和政治实体,又别于非规范性的决定、命令,如法院判决。

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

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

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就调整了社会关系。

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就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

这种统一性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的统一性基础之上的。

法的统一性首先指各个法律之间在根本原则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特殊的情况外,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该法律体系内部各规范之间不能相互矛盾。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你听过法律思维吗?你知道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吗?简单的讲,法律思维是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法律思维的含义,一起看看什么是法律思维吧。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一位普通人看到钟表不走了,可能会说“这只钟表坏了”,但一位法官或律师看到钟表不走了,只会说“这只表不走了”,绝不会说“这只表坏了”。

这就是普通人与法律人思维的不同。

在目前我国法学界有关法律思维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甚至在正规法学教材中也很难找到这种提法。

但是在法治背景下研究法律思维意义重大,其不仅是法律职业者对自身工作方法的反思,更是凸显法治自身张力的积极尝试。

从逻辑角度而言,法律思维因“法律”一词作定语而应归于思维这个属概念,法律思维离不开思维的一般规定性。

因此,要界定法律思维的概念,首先应该从考察普遍意义上的思维入手。

思维作为人脑的特有机能和人类特有活动,众多学科如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以其为对象开展科学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和学术语境的差异,思维不可避免地具有多义的特征。

法律思维的含义法律思维在法理学意义上的定义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思维,它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件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包括: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是一种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的一切行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求实的以寻求利益为目的的思维方法。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世界就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

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②,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规范为基准,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至上: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权威,将法律视为最高准则。

2.权利保障:重视公民权利和自由,通过法律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3.程序正义: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4.权力制约:强调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5.公平公正: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不偏不倚地执行法律。

6.理性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

7.社会责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公民应承担起遵
守法律的社会责任。

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

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介绍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一位普通人看到钟表不走了,可能会说“这只钟表坏了”,但一位法官或律师看到钟表不走了,只会说“这只表不走了”,绝不会说“这只表坏了”。

这就是普通人与法律人思维的不同。

从法律思维的意义看,其对个体健康的重要联系如下:第一,法律思维是一种转化性思维。

司法是社会的“平衡器”,具有解纷止争的功能。

正是司法或者说诉讼所具有的“平衡器”功能,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都要使之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处理,都要运用法言法语把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进行解决。

所以,法律思维对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二,法律思维是一种平衡性思维。

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将各种利益都纳入法律的框架内,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秩序。

司法通过其特有的程序规则以及法律语言,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纳入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以个案处理的方式,实现法律保护利益的目的,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秩序。

通过诉讼,将失衡的社会秩序恢复到平衡状态。

第三,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

“法律是使人们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法律思维是以法律规则为标准对人们行为进行的分析和判断。

法律规则及其逻辑当然也就成了法律思维不可缺少的内容。

规则性思维要求思维者要注意法律规则的存在,要“事出有因”。

第四,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法律思维不可或缺的特性。

通过公正的程序,即使得出的结论未必公正,也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

但如果程序不公,即使得出了比较“公正”的结论,这一结论也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司法讲究程序,是因为程序是对恣意的限制,是理性选择的保证,是国家与公民联系的纽带。

程序性思维要求法官只追求程序中的真,而不是客观的真。

法律意义上的真实或真相其实只是程序意义上的真实或真相。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由此在社会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等引发了关 于“同命不同价”现象的热烈讨论。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同命不同价,源于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 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2010年12月国务院决定修改《工伤保险条例》,修 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将因工死亡的一次性补助金,调整为上 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且打破了地区 限制,实现全国同命同价。

从“同命不同价”到“同命同价”,展现的是权 利的平等、生命的尊严。像同命同价、同工同酬、同票同 权等等,凝结了人类关于生命价值、经济权利最基础、最 本源的平等价值观,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尊重和践行。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反思青年 大学生缺失了什么?
——从法律视角看,说明加强大学生法 律修养、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性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 :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
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
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思维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道德 经济

2009 年 6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 会副主任王胜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讲专题讲座上 就死亡赔偿中“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立法时“倾向于原则适用统一赔偿标准,适当考虑个人年龄、 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
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十七 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 确定死亡赔偿金。
固始县法院受理此案后认为,任何非法剥夺他 人生命的行为都是犯罪,但是在量刑上法官也充分 考虑到此案的特殊性,力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寻找 平衡。最后,法院从轻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何 士俊和医生张连芳有期徒刑4年。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庄严 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 等”。可见,自由是基于人人平等的自由;平等 正是每个人自由的基本内容和表达体现。无平等, 则无自由;无自由,则亦无平等。 人类历史从不平等的野蛮专制,走到今天民 主自由的社会,从根本上讲正是一个不断走向自 由、公正和平等的过程。一个自由化程度越高的 社会,必定也是越来越公正与平等的社会。反之 也一样,越是公正平等的社会,必定也是自由程 度越高的社会。两者同比正向的关系。人类历史 的实践本身就在证明这一点。
自 由 与 平 等 的 统 一
实体法和程序法 1、实体法:规定社会主体 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律 2、程序法:保障社会主体 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得以实 现的法律 程序法是为实体法的贯 彻实施而制定的诉讼程序的 法律。
实求过程 二者是法律公正两个不 可偏废的方面。
原始社会: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 身的利益,委托首领来进行。根据全体 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首领就有了对 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这种 力量也就是最终的权力。
重要性:法律问题的核心 关系: 1、结构上的关系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自由与平等之间既存在相容和 一致的方面,也存在对立和冲突的 方面。 法律上自由观念的核心内容:依法 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法律上平等观念的核心内容: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保障自由的产生,并维持 自由的存在看,没有人的权利的平 等就没有自由;在自由不容侵犯的 情况下,真正的平等也只能体现在 人格和法权上。
支配
法治 决定 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 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表现
外化为法治行为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力与义务的关系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02-101.1 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

02-101.1  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

10.1.1 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方式和人治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法治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而人治思维方式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点是个体的人或少数人的感性,具有任意性和个体性或具体性。

由于法律、权力、权利、程序是所有治国理政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四个基本要素,
法治思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就体现为对待和处理这些基本要素的态度和方式。

法治思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就是体现为对待和处理这些基本要素的态度和方式。

一、法律至上
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二、权利制约
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为人民而行使,因此权力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思想要求。

三、人权保障
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

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四、正当程序
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程序问题和试题问题同等重要。

人民应当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

只有按照正当程序处理问题,处理结果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违反正当程序处理问题,往往会导致实体不公正的处理结果。

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
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