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动力学特性,对于药物的选用、剂量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学科是现代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介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代谢1.药物代谢的定义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药物的转化和消除。

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代谢被消除。

药物代谢可以发生在肝脏、肠壁和其他组织中。

2.药物代谢的类型药物代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转化代谢,也叫代谢性转化;一种是物理性转化。

生物转化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催化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羟化等反应。

物理性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非酶催化的化学变化而发生的消除,包括通过肾脏的滤过、分泌和重吸收等。

3.药物代谢酶家族药物代谢酶家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氧化酶家族,也称为细胞色素P450(CYP)酶家族;一类是非氧化酶家族。

细胞色素P450酶是毒素代谢和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之一,后者对于药物代谢作用很大。

非氧化酶主要包括酯酶、葡萄糖苷水解酶、芳香族酶、巯基转移酶等。

二、药代动力学1.药代动力学的定义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数学表达。

2.药代动力学的参数药代动力学的参数包括:最大浓度(Cmax)、时间到达Cmax(Tmax)、药物分布容积(V)、药物清除率(CL)、半衰期(T1/2)等,这些参数对于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3.药代动力学的实验方法药代动力学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

体内实验主要是对动物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而体外实验主要是对药物代谢和动力学过程的相关指标进行预测和推算。

三、用药安全性评价1.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判断一个药物是否能够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疗效越显著,安全性越高,药物的治疗价值就越高。

临床药学中药药动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药药动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药药动学研究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而药动学研究则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在临床药学中,药动学研究对于合理用药、优化治疗方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就临床药学中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药物药动学的基本概念药物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两个方面。

1.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消除动力学等内容。

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常用的参数有最大吸收速率(Ka)和吸收半衰期(T1/2Ka)等;分布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常用的参数有分布容积(Vd)和体表面积(BSA)等;消除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和方式,常用的参数有消除半衰期(T1/2)和清除率(CL)等。

2. 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模型、药效调控等内容。

药效学模型描述了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模型有Emax模型、Sigmoid Emax模型等。

药效调控研究药物作用的调控因素,如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等。

二、药物药动学研究的方法药物药动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1.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将药物给予动物模型或人体,通过采集生理样本,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进而推断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常用的体内试验方法包括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静脉给药法、口服给药法、皮下给药法等。

2.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利用体外实验系统,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外的变化规律,推断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包括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体外药物溶出、药物稳定性、代谢酶活性等测定方法。

三、临床药学中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应用临床药学中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将高效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的强大结构测定功能组合起来,不仅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而且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样品分析更简便,为中药组分的分析及结构的鉴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和全新的技术支撑。

该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及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有应用价值。

论述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阐述了各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研究现状,旨在为中药研究者提高参考依据。

促进中药研究向现代化的发展。

标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药;指纹图谱;药代动力学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技术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在分离效能、灵敏度和专属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从而在药物分析特别是中药分析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就近年来HPLC-MS联用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及结构的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3个方面的应用作一论述。

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当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样品时,样品中的杂质对主成分有较大的干扰,主峰不易分离,峰型也不好,准确性有影响但却找不到好的办法时,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可以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即使主成分在色谱上没有完全分离开,但通过MS的特征离子质量色谱图也能给出它的色谱图来进行定性定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时其流动相主份相对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更少更简单,色谱柱更短更小(常用规格是2.1mm×50mm,1.8μm),出峰时间大大缩短,却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短时间内可完成对一个样品的分析,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更适合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还可以用相对简单的色谱条件对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比如分析西青果中的诃子酸、诃黎勒酸、鞣云实精、原诃子酸等化合物,方法简便,分析时间短。

黄芩苷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黄芩苷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专论 与 综 述
黄芩苷药代动力学 的研究进展
鲁一桐 , 孙 博
( 1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 学院 ,南京 2 1 1 1 9 8 ;2 .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哈尔滨 1 5 0 0 3 0 )
DO I : 1 0. 3 9 6 9 / J . I SSN. 1 6 7 1 — 6 0 2 7. 2 0 1 4. 0 8 . 0 0 8
速 1 m L / mi n 。黄 芩 苷 在 0 . 0 2 5 ~ 2 5 g / mL范 围 内线 性 良好 , 相
整体 观 , 应深入研究作 用机 制。
2 黄芩 苷的检测分析方法 黄芩在我 国广泛分布 , 适应性强 , 产量高。 黄芩苷是黄芩
中黄 酮 含 量较 高 的成 分 , 也 是 黄 芩 及 其 制 剂 的 主要 质 量 控 制
物在体内的位置 、 数量 、 疗效 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目前已成为
生物制药 、 临床 药 学 、 药 理学 、 分 子药理学 、 毒理学 、 药 剂学 、
目前 , 黄芩苷 的 主要检测 方法有 紫外分光 光度法 、 二 阶 导数光谱法 、 可见分光光度法 、 阻抑 一催化褪 色光度法 、 差示
H P L C法研究 了黄芩苷在大 鼠胃、 离体小肠上 的吸收情况 。 采
用C 1 8 柱, 以甲醇 一水 一乙酸( 6 0: 3 9: 1 )为流动相 , 检测波 长为 2 7 6 n m, 内标 为呋喃苯胺酸 。 黄芩苷在 5 ~ 6 0 g / m L范 围 内线性关系 良好( r - = 0 . 9 9 9 0 ) , 并用此法考 察了不 同 p H值下在 大 鼠胃及离体大鼠小肠 中黄芩苷 的吸收情况 。 王丽 ( 2 0 1 0 ) 建 立 了小 鼠血浆 中黄芩苷含量 的 H P L C测定方法 。 样 品经 甲醇

中药中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近况

中药中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近况

1 - g级 。杨 莉 丽等¨ 用 该方 法测 定 了关 附 甲素 06 的血药浓度 , 附 甲素与 三 氟 醋 酐反 应 定量 生 成 关
双 一三 氟 乙酸 酯 衍 生 物 , C—MS检 测 该 衍 生 物 , G 线性 范 围宽 . 中平 均 回收 率 为 9 .2 血 7 5 %。 黄 圣
测 限 达 2 5×1 I m1 。 测 定 结 果 稳 定 、 . 0 1 g・ - 。 准 确。 此 外 , 有 灵 敏 度 较 高 的 MAA 试 剂 荧 光 还 法 1 - , 性 染 料 比 色 法 8, 子 对 比 色 法 1 ] 1l 酸 6 l 离 1 1。 9
中的川 芎 嗪浓 度时 即 采 用 此 法。 孟 根 达 莱 等 1 3 0
最广 泛 的 方 法 是 HP 法 , 中 主将 生 物 样 品 碱 化 后 用 L 而 有机溶剂 提取 后 直接 进样 , 熙等 _在 测定 血样 黄 2 0
浓 度, 庞志功 等 + 利 用胶柬 荧光 法 使其最 低 检 “
采用 G C—E D法 l 或 GC—MS 测定 伪 麻 黄 C I
碱 时 , 要 对样 品进 行 衍 生 化 处 理 , 作 烦 琐 。 需 操
1 生物碱粪 药物 的 生物样 品测 定方法
研 究 生 物 碱 类 药 物 的 体 内 过 程 , 要 问 题 是 首
胶柬荧 光法是 测定 微量 和痕量 荧光物 质 的一 种廉 价快速 的方 法 , 胡 索 中延 胡 索 乙素含 量 较 延 低, 一般含 1 ~g g 经水 煎灌 胃进 入兔 体 内进行 0 /, 代谢 分布后 , 血 液 中的 延胡 索 乙素 基本 上 属 于 在
凯等 “ 亦用气 相 色 谱 对家 兔 体 内槐 果 碱 、 化 q 氧 槐 果碱 、 豆碱 进行药物 动 力学研 究。 苦 杨汉熠 等 用液相色 谱 一串联质谱 法测 定人 血 浆 中的伪麻 黄碱 】伪 麻 黄碱 的 常用 剂 量 为每 天 ,

人参皂苷Rg1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人参皂苷Rg1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284
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第 38 卷
1 人参皂苷 Rg1 的主要药理作用
111 Rg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Rg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对神经元
的营养 、保护[2] ,延缓神经元的凋亡 ,故用于治疗脑部疾病 的研究 。研究主要采用细胞模型 ,通过生化分析和分子生 物学手段进行检测 。 11111 治疗帕金森病 ( Parkinson′s Disease , PD) 多巴胺能 神经元的退化丢失是 PD 的发病机制之一 。为了模拟这一 机制 ,目前以 12甲基242苯基21 ,2 ,3 ,62四氢吡啶 (12methyl242 phenyl21 ,2 ,3 ,62tetrahydropyridine ,MPTP) 、多巴胺 、谷氨酸等 作为诱导物建立了多种 PD 病理模型[3- 5] 。在对上述病理 模型的研究中发现 ,Rg1 可以减少 、延缓神经元的凋亡 。其 机理主要是 Rg1 通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 Bcl22 基因的表达 (Bcl22 蛋白可以去除活性氧基团 、阻断 caspase2 3 的产生和活化) ,以去除活性氧 ,从而达到抗氧化 、阻断 c2 Jun 氨基末端激酶 (c2jun N2terminal kinase ,JNK) 信号通路 、阻 断活化的 caspase23 的产生 ,以及阻断 Ca2 + 内流 ,最终延缓 神经元的凋亡 ,达到保护神经的作用[3 ,5- 7] 。 11112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rmer′s Disease ,AD) AD 是常见的脑部疾病之一 ,在其众多的发病机制中 ,最被广泛 接受的是β淀粉样蛋白 (β2amyloid ,Aβ) 的大量沉淀聚集导 致了 AD。而 Rg1 可 降 低 脑 内 Aβ 含 量[8] , 这 可 能 是 由 于 Rg1 可以提高脑啡肽酶的表达 ,脑啡肽酶是脑内 Aβ的主要 降解酶 ,AD 病人脑内脑啡肽酶含量降低 ,因此该酶是治疗 AD 的靶点 ,对治疗 AD 有积极意义[9] 。在活体小鼠病理模 型上研究发现 ,Rg1 还可以提高胆碱合成所需的胆碱乙酰 转移酶的活性 ,并抑制胆碱灭活所需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 性 ,提高脑内胆碱含量 ,从另一角度治疗 AD[10] 。

乌头类中药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乌头类中药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乌头类中药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乌头类中药是一类常用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然而毒性极强,其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同时也是有效成分,因此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应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药物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了解药物的毒性,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其致毒机制及毒性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以便对药物的安全性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评价已逐渐成为创新药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科学、客观、规范的乌头类中药安全评估体系,正确评估和运用其毒性,是药物性能开发的重要内容。

作者通过近年来对乌头类药物的毒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加强乌头类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评价体系,使民族瑰宝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标签:乌头;毒代动力学;代谢组学1 乌头类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机制目前,不同地区及不同部位的乌头类中药的代谢图谱比较发现,乌头类草药中主要存在烷基醇胺二萜类(ADAS),双酯型二萜类(DDAS)、脂类三大类双脂型生物碱,具有共同的C19-去甲二萜骨架,其中的C8位置分别被羟基,乙酰氧基或脂肪酸酰基占用[3-6],但有关3种生物碱毒性的比较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从化学结构上看,乌头类草药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带有羰基的双脂型二萜类生物碱[7],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

Famei Li[8]应用GC/TOF-MS技术对大鼠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库鉴别36种代谢产物,同时通过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3组实验组代谢产物的比较,发现乌头碱能引起谷氨酰胺和肌酐下降,揭示了乌头碱是引起心脏和肌肉毒性的主要成分,并且3种乌头类生物碱具有不同的毒性和代谢机制。

在有关中毒机制的研究中,韩旭[9]拟用附子水煎液大鼠灌胃给药,待出现明显心律失常时取血,分离血清,一部分在组织水平观察对离体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一部分用于血清中成分分析测定,并以新乌头碱(mesaconitine)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结果发现附子所含的新乌头碱通过调节钙通道活性而非bERG通道相对延长了APD90~30(復极90%~30%的动作电位时程),是引起大鼠心律失常,尤其是QT间期延长的原因之一。

当归芍药散抗衰老活性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当归芍药散抗衰老活性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当归芍药散抗衰老活性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抗衰老已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瑰宝,其抗衰老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其中,当归芍药散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养颜美容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归芍药散的抗衰老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当归芍药散抗衰老活性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当归芍药散抗衰老的主要药效学特点,包括其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等多方面的作用。

介绍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当归芍药散抗衰老机制探讨中的应用,包括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通过总结当归芍药散抗衰老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归芍药散的抗衰老作用机制,而且可以为中医药抗衰老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也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当归芍药散,源于中国古代的经典医籍,是一种传统中药复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妇科、内科和外科等。

近年来,随着对抗衰老研究的深入,当归芍药散的抗衰老活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对当归芍药散的抗衰老作用进行文献综述。

在药效学方面,多项研究表明,当归芍药散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内分泌等多种作用,这些作用均与其抗衰老效果密切相关。

例如,当归中的阿魏酸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缓细胞衰老。

芍药苷则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进而延缓衰老进程。

当归芍药散还能调节内分泌,改善机体内部环境,为抗衰老提供有力支持。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研究者们对当归芍药散中各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一、引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理学和药物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分布和排泄等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探究药物代谢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一)药物浓度测定方法药物浓度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液相质谱法(LC-MS/MS)等。

其中,HPLC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已经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规范方法之一。

(二)药物代谢酶的测定方法药物代谢酶是影响代谢过程的重要因素,其测定方法也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代谢酶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酶活力测定、酶蛋白的分离纯化、基因测序等。

其中,酶活力测定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反映药物代谢特性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最大消除率(Vmax)、药物溶液的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F)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常规体外实验测定、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等。

其中,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一)药物代谢特性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性,进而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对于众多的心血管药物,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还可以研究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例如,在一些药物联用的情况下,药物可以相互影响,改变其代谢特性,从而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下降。

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提出针对性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剂量调整与药物安全性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剂量调整与药物安全性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剂量调整与药物安全性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药物剂量调整和药物安全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综述药物剂量调整与药物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I.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的药效和药物动力学参数,并通过这些参数来指导合理的用药剂量和剂型选择。

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时间的曲线,来描述药物的动力学变化。

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可以根据个体的特征(如年龄、性别、遗传差异等)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II. 药物剂量调整的研究进展药物剂量调整是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适合患者的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药代动力学研究为药物剂量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A. 药物代谢酶与剂量调整许多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酶催化转化为活性物质或代谢产物,而代谢酶的活性可能会受到个体遗传差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代谢酶与药物剂量调整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例如,针对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具有特定基因型的患者在使用氯氮平等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以避免过量或不足,从而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B. 药物肝功能与剂量调整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肝功能受到肝病、肝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进而影响药物剂量的需求。

因此,在研究药物剂量调整时,要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并根据不同的肝功能状态进行剂量调整。

一项研究发现,在肝硬化患者中用药时,尽可能降低药物剂量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积累,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III. 药物安全性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药物安全性是衡量药物治疗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安全性的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A. 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与安全性评价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有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PBPK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UPLC是一种柱效高、发展前景好的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制的数学模型;PBPK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更方面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更深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 UPLC PBPK模型药物研发Abstrac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and PBPK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UPLC is a column efficiency high,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PBPK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body of metabolic distributed more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 deeper i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Keywords: Pharmacokinetic UPLC PBPK model Drug development前言: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处置以及所产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并且探讨药物代谢转化途径,确证代谢产物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提供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靶器官,阐明药效或毒性的物质基础,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1]。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及进展
概括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新进展
4
总结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Ad谢d y和our排tit泄le i,n h用ere数学模型来定量描 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 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以有效成分为观察 指标
1.使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2.联用技术(色指标的动力 学研究
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结合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用药为目的进行研究
中药学研究学的新概念—— 2.证治药动学
1.中药胃肠药动学 3.中药血清药理学
资料来源
• 《中医药通报》2003年2期“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春丽 刘建芳 刘会臣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
• Contents
药浓度测定
定量分析检测一种或数种成分,用 数学模型进行处理

生物效应法
反映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协同和综合 效应及药物的量在体内变化的情况
中药体内 揭示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 代谢
药浓度测定法
• 毛冬青甲素(IA)的药物动力学——单剂量静注或口服, 二房室模型描述IA体内动力学过程,用统计局分析方法。
• 冰片体内动力学过程——气相色谱法检测比较冰片在脑内 和血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冰片对血脑屏障的作用。
生物效应法
• 药理效应法
• 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 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富杭 育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 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 分析属二室模型。

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药代动力学与新药的研究综述2017年5月15日摘要本文综述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药代动力学研究与新药的研究之间关系以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新药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该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新药研究和临床用药个体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该学科的应用,药代学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分析方面LC-MS LC-TOF-MS GC-MS LC-NMR串联技术在微量药物浓度分析和代谢物鉴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EC技术在药物和代谢物分离,微透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布实验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正文1.分析测试技术在药物吸收中的应用随着分析化学领域不断出现的尖端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手段LC-MS LC-TOF-MS GC-MS LC NMR EC MC技术被逐步推广使用。

这些技术的是用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在微量药物浓度测定,药物代谢途径和多组分生物样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由于样品前处理过程得到简单化。

单个样品分析时间缩短,所需样品量减少和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等优势使样品测试的周期得到缩短使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成为可能[1],[2][3]。

2.药物的吸收与新药研究1.1Caco-2细胞模型的主要应用利用人小肠上皮Caco-2单层细胞来进行药物小肠吸收的细胞水平实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预测药物在人小肠的吸收及研究药物转运机制的标准筛选工具。

可的松,苯妥英等一系列难溶性药物磷酸酯前药与其母药的吸收度采用Caco-2细胞模型来评价,结果发现,苯妥英等药物磷脂化后吸收大为增加,而可的松磷脂化后吸收程度有显著改变这些结果在其它模型上也类似。

在研究药物赋形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时,同时使用了Caco-2细胞模型和大鼠离体肠道进行评价,两模型的结果一致[4].Caco-2细胞除了再吸收评价方面的大量应用外也比较适合用于吸收机制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及意义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这一系列过程,它研究的是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及药物在病人身体内如何不同,是调整和优化药物剂量、探索药物效应不良及药物突变的基础。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首先,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帮助开发出更有效、安全的药物、疗法和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次,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为药物研发领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增强新药上市成功率;最后,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寻找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药理学、药物设计和新药开发的重要领域,其迅速发展,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体内试验:在动物或体外细胞模型中测试药物代谢并观察其药代动力学变化。

2.临床试验:通过对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样和尿样的测定,并计算出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3.体外试验:使用体外细胞模型、体外组织、包括肝脏、肾脏等器官,或者人体的微粒体或酶体中等类似的分子机制来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进展:1.基因组学技术的兴起,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PCR技术和RT-PCR技术的推广,为分析药物代谢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药物代谢酶的创新和发现,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生物学机制。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建立更加便捷、准确、高效的评价系统和方法,从而实现个体化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1.个性化用药模型的建立:精准用药的核心在于基因型分析,在分析基因型后依据患者个体的基因数据和疾病数据,建立个性化用药模型,通过定量形式分析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患者制定最佳药物治疗方案。

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_黎国富

中草药新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进展_黎国富

3 种苯甲酰类乌头碱暴露最大,tmax 30 ~ 45 min; 其余生物碱暴露量极低
黄芩苷药时曲线呈现双峰,暴露最大,与葛
根素差异较大
大鼠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两者暴露水平相近,吸收、消除速率相似
2. 2 矩量法整合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由于中草药中 多个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可能有所差异,而中草药的 整体药代动力学特征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些成分各自的贡献。
在最新的文献[5] 中,FDA 的审评人员还提出了其它建 议,认为那些不涉及测定植物药化学成分群的药代动力学研 究也是有益的,比如植物药对 P-糖蛋白( P-gp) 、肝 P450 酶等 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和植物药与化学药 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因为均只涉 及相关药物转运体或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或者化学药的体 内暴露水平。此类研究将有助于预测植物药与化学药在临 床联用时潜在的相互作用。
厚朴酚
动物 大鼠 大鼠
体内暴露( AUC 和 Cmax ) 大黄酚 >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 大黄素 > 厚朴酚 >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 橙皮苷 > 柚皮苷 > 大黄酚 > 和厚
朴酚 > 柚皮素 > 芦荟大黄素 > 厚朴酚 > 大黄

在体内驻留 特 点 的 药 时 曲 线,并 尝 试 用 于 优 化 临 床 给 药 方 案。采用整合的中草药多成分的总量动力学参数才能够客 观地描述中草药整体的体内动态量变情况,但是房室模型的 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又决定了只能以统计矩的方法对每个成 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整合,进而获得中草药多成分的总 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在生物利用度和临床药代动力学方面,植物药的研究方 法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活性成分是否明确,②药用物质 是否复杂,和③ 分 析 方 法 是 否 可 用。在 某 些 情 况 下,可 以 采 用合适的生物效应方法,甚至采用具有良好对照的临床比较 试验加以确定。如果已知植物药中的主要成分,并考察了植 物药的剂量-效应( dose-response) 关系便有可能预测肝或肾 功能受损后药物的体内暴露程度。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科学领域,而药代动力学则是临床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

对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等信息,还能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

本文将探讨临床药学中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应用。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定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指通过监测和分析中药在人体内的动力学变化,了解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与化学药物相比,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为复杂,因为中药由多种组分组成,每种组分都可能对药代动力学过程产生影响。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临床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揭示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等信息,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2. 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包括判断中药的剂量范围和给药间隔等,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

此外,药代动力学还可以指导临床中最佳的用药策略,实现合理用药。

3. 提高中药的疗效和个体化治疗:通过了解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可以优化中药的给药方案,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也可以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得到支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药物代谢情况进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4. 为临床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为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指导药物剂型的选择、给药途径的优化等,从而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外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药物测定方法: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清、尿液、唾液等样本,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手段,测定中药在体内的浓度和代谢产物的变化。

2. 药物动力学建模: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样本,检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构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药物的参数,如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药物的体积分布等。

穿心莲内酯制剂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穿心莲内酯制剂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脂 质 体 是将 药物 包 封 于类 脂 质 双 分 子 层 形成 的 薄 膜 中 间 , 制
成 的一 种 Leabharlann 微 型 球 状 药 物 载 体制 剂 。 由 于其 结构 类 似 生 物 膜 , 可
提 高 药 物 的 生 物 利 用 度 ‘ 。 刘 意 等 - 采 用 正 交 设 计 法 及 伪 三元 相 图研 制 穿 心 莲 内 酯 的 自微 乳 给 药 系统 , 筛选 油 相 、 乳 化剂 、 助 乳
理混 合物 的释放 为 2 4 . 9 %和 3 2 . 8 %, 而 固 体 分 散 体 则 可 释 放
和 红 外 光 谱 法 研 究 了包 合 物 的结 构 , 通 过表 观溶 解 度 法 考 察 包 合
6 1 . 8 %和 8 7 . 8 %, 表 明 固体 分 散 体 能 显 著 提 高 穿 心 莲 内酯 的 体 外溶 出度 。 进 一步 比较发 现 , 药物 、 P E G 6 0 0 0 、 P E G 6 0 0 0 / 药 物 ( 1 0 : 1 ) 固体 分 散 体 以及 物 理 混 合 物 的红 外 图谱 没 有 明显 差 异 , 表 明 穿 心 莲 内酯 与 P E G 6 0 0 0之 间 没 有 相 互 作 用 , 其 在 固体 分 散 体 中溶 出 度 的增 大可 能 与 药 物 在 载 体 中 高 度分 散 有 关 。
油相为 2 . 5 % 肉豆 蔻 酸 异 丙 酯 , 乳 化剂为 2 5 % 吐 温 一8 0 , 助 乳 化 剂为 5 0 %酒 精和 2 2 . 5 %水。 制 得 的微 乳 的 粒 径 为 1 5 . 9 n m, 载药 量为 8 . 0 2 m g / m L , 且 在 不 同 的放 置 时 间 、 温度 、 重 力 条 件 下 稳 定 性 良好 ; 通 过 白蛋 白诱 导 的 大 鼠 足 趾 肿 胀 模 型 验 证 , 微 乳 的 抗 炎 活性强 于穿心莲 内酯片剂 ; 以 家 兔 为 对 象 的药 动 学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穿 心 莲 内脂 微 乳 制 剂 给 药 的 达 峰 时 间 较 短 , 且 生 物 利 用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及所⾯临的问题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及所⾯临的问题杨晓辉( 河南中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 )摘要⽬的总结介绍中药复⽅药代动⼒学研究状况及所⾯临的问题探讨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法与⼿段为更好地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提供参考⽅法检索数⼗年来发表在期刊杂表上的原始论⽂及研究报告回顾和总结有关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进展对所存在与国际接轨的差距进⾏汇总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运⽤药代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使中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堂堂正正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途径结论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对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时效关系量化药物的量效关系⼗分重要是指导临床合理⽤药的重要依据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从不同的⾓度对复⽅中药进⾏客观评价已成为当今临床药学⼯作者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临问题近⼗余年来对复⽅中药的药代动⼒学的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仍是⼀个薄弱环节原因之⼀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体内存在的形势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四个过程⾎药浓度的变化规律药物半衰期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和⽅法的作⽤原理研究资料尚少本⽂通过对有关报道的总结分析探讨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法与⼿段希望临床安全合理地使⽤中药,为更好地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提供参考在新药的评价与发展过程中药代动⼒学研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在开始药物的临床试验前进⾏药代动⼒学研究的⽬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代谢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药提供参考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结合等并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代动⼒学参数临床药代动⼒学主要研究临床前⽤药过程中⼈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于吸收分布排泄及⽣物转化等过程的影响计算与预测⾎药⽔平制定最佳的给药⽅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药因此运⽤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做了⼤量的⼯作从⽽推进了复⽅中药的药代动⼒学研究1.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现状中药复⽅的药代动⼒学研究是近⼗多年来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它的研究对中药药理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中药复⽅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药效的发挥并⾮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是⽅中药物之间所发⽣的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使复⽅达到预期的⽬的⽬前国内对复⽅的研究中多半停留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了⼀些西药药理学⼿段但仅表现在对⼏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配合使所研究的中药复⽅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准确的反映出复⽅药物的作⽤机制这使得国内复⽅制剂稳定性差质量难以控制⽆法与国际接轨中药复⽅的药代动⼒学研究主要以化学测定法和⽣物效应法为主化学测定法是以药物在⾎尿及组织内的浓度为依据进⾏药动学研究其特点是药物成分明确有相应的检测⽅法化学测定法常⽤的仪器有液相⾊谱仪⽓相⾊谱仪等随后由于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使直接测定⽣物样本中有效成分变为现实故后期研究以⾎药浓度为主通过提⾼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效果及检测限度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的开展2.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法2.1 ⾎药浓度检测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现代化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法针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复⽅⽽进⾏的药物动⼒学研究在⽅法学上采⽤选定复⽅中药中所含⼀种或数种已知化学成分对⽤药前后的受试对象进⾏动态定时的⾎药浓度检测使⽤药动学软件进⾏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相同的⾎药浓度在不同种属动物中得出的理论反应极为相似所以经典的药代动⼒学研究的中⼼问题就是通过⾎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来认知药理作⽤强度的变化规律在⾎药浓度⽅法学建⽴的基础上进⼀步探讨药物的脏器分布滞留时间⽣物利⽤度代谢⽅式排泄途径等药代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由于所测化学成分只是复⽅中许多化学成分中的⼏种因⽽不能完全代表复⽅药动学2.2 ⽣物效应法:针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复⽅以⽣物效应法为研究⼿段进⾏的药物动⼒学研究,主要有 smolen法毒理研究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物法等中药复⽅成分复杂有的有效成分不清楚有的有效成分虽明确但却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法不能⽤⾎药浓度法研究复⽅中药的药代动⼒学故利⽤⽣物效应法直接求算复⽅的药动学参数从⽽更真实地反应复⽅效应和整体效果常⽤⽅法有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和微⽣物法2.2.1 药理效应法:在⼀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压痛阈等就可以间接地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2.2.2 毒理效应:该法是将⾎药浓度法中多点测定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法结合以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推算药动学参数适⽤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为同⼀组分单体或有效部分产⽣的复⽅中药2.2.3 微⽣物指标法此法⼜可称为琼脂扩散法主要⽤于测定体液中抗菌药浓度根据抗菌药在含有实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扩散产⽣抑菌环在⼀定浓度范围内,其抑菌环直径⼤⼩与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由此可根据回归⽅程求出末知的样品浓度⽬前已对120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了药代动⼒学研究[1]如丁公藤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2]等⽣物效应法适应于那些有效成分不明,活性成分易变⽆合适检测⽅法且⼜具有显著药理效应或毒理效应的药代动⼒学研究如苦参碱的利胆作⽤与药代动⼒学的关系研究[3]中药药代动⼒学⽬前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但⼈体药代动⼒学研究也取得了⼀定的进展如葛根素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4]3.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临的问题3.1 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作的紧迫性传统中医药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不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世界回归⾃然科学思潮的兴起随着21世纪全球进⼊⽼龄化社会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了重要变化加之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以及⼀些化学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等不利因素使天然药物已成为创新药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就为复⽅中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认为,对将要进⼊⾼龄化的21世纪来说作⽤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复⽅中药制剂将是对慢性病特别是多脏器疾病的⽼年患者最理想的药经济学家预测中医药⾏业是中国⼊世受益最⼤的⾏业之⼀这是因为中医药根于中国在中国有⼴泛的基础具有本⼠化⼈材技术资源等⽅⾯的优势具有国内市场的竟争⼒我国政府保护和⽀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也是中医药领域少受⼊世冲击并带来⼀系列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竣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两个⽅⾯⼀是⼊世后我国医药市场将进⼀步开放国外投资的进⼊加⼤了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度将对中药⾏业造成冲击⼆是中药⾃⾝的发展不完善直接影响中医药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国际市场每年中草药销售额达160亿美元⽽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仅占其中的3%年出⼝额仅为5.89亿美元其原因是中药的出⼝受到各国法律上的限制认证标准上的苛求但药品质量问题药物时效关系药物量效关系合理⽤药参数等是影响我国复⽅中药出⼝的⾸要原因⽽积极开展药物动⼒学研究对于量化药物量效关系极为重要中药临床药学⼯作者应积极开展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作探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四个过程⾎药浓度变化规律药物半衰期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和⽅法的作⽤原理可通过对多种中药的治疗⽅案的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及循证医学合理⽤药分析等从不同的⾓度对复⽅中药进⾏客观评价已成为当今临床药学⼯作的当务之急3.2 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2.1 复⽅中药组成的复杂性:复⽅中药有数味中药组成每味⽣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本⾝就是⼀个⼩复⽅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所含成份多达⼏⼗甚⾄⼏百种选择何种成分为指标成分才能代表整⽅能否代表整⽅显得⼗分重要众多且性能各异的成分给指标成分的选择造成困难有⼈以⼤黄为例研究了⼤黄中⼤黄素⼤黄酚游离蒽醌的药代动⼒学参数它们⼆者虽然结构相似但由于活性基团不同因⽽药动学参数也不相同[5]复⽅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处⽅中药味功能的差异在⽤效应法时可能涉及多个药理指标另外多数复⽅中药药效缓和需长期⽤药才能表现出药理效应也给药理指标的选择带来了困难3.2.2 复⽅中有效成分含量低:难以检测此也是⽬前复⽅中药药代动⼒学⼯作局限于少数药味成分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微量和超微量检测仪器的发展这⼀问题有望解决3.2.3 处⽅环境不确定:使得药代动⼒学的研究难具规律性除中成药外复⽅中药⼤多辨证施治处⽅因证⽽异同⼀药味可处于不同的环境中起不同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再加上⼀证多病⼀病多证的复杂辨证⽤药代动⼒学解释药效寻求客观与微观的切合点难以有规律可循故有部分学者对复⽅中药药代动⼒学研究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6-9]3.2.4⼈材培养:针对⽬前中药临床药学所⾯临的任务和困难殛待培养⼀⼤批既懂中医药理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材才能适应于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4.结语基于上述对中药复⽅进⾏药代动⼒学研究⾎药浓度法与⽣物效应法等已平⾏发展了⼗余年都各⾃积累了⼀定的经验与成果[10]但与现代医学相⽐较中医药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复⽅⽤药为特点由于复⽅中药纷繁复杂每⼀处⽅都包含成千上万种成分究竟是哪⼀种或⼏种成分起作⽤它们的作⽤⽅式有何差异各种成分之间协同或结抗作⽤如何在煎煮服⽤过程中吸附络合分解沉淀等物理化学变化怎样这⼀系列问题均未得到确切答案药代动⼒学是⼀门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动⼒学原理⽤数学模型反应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科学具有整体综合动态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有异治同功之处因此应⽤药代动⼒学⽅法研究复⽅中药定量表达复⽅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与变化不但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药复⽅药代动⼒学因客观指标测定难度⼤且⽆统⼀的⽅法以及影响因素多等种因素⼯作的开展⼀直落后于西药药代动⼒学但从药代动⼒学研究的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对此问题早有认识并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复⽅中药药代动⼒学有着⾮常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主要参考⽂献[1]黄教诚中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学研究的新进展中草药1989.20(1):40[2]周燕⽂等丁公藤注射液在家免体内的药代动⼒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3):179[3]⾦昔陆等葛根素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1 7(2):115[4]刘瑞林等苦参碱的利胆作⽤与药代动⼒学的关系中成药1996 18(8):25[5]庞志功等⼤黄素⼤黄酚在免体内药代动⼒学研究西安医科⼤学学校按1993 14(4):346[6]向⼤雄等中药复⽅药代动⼒学研究概况中国实验⽅剂学2002 8(1):63[7]潘思源等试验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5):40[8]王继华中药药理研究的途径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 9(1):42[9]张明等复⽅中药制剂药代谢动⼒学研究进展研究成果意义⽅法评价与展望华西药学杂志1993 8(1):38[10]吴晓洋等中药药物动⼒学研究现状与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26。

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开始于20世纪20~40年代,其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也体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性。

本论述中我们将对中药药理学中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进展做一综述。

1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该种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复杂的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及其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

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

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动物的选择研究普遍证明,不同种属的实验动物血清成分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与人类生物学特性尽可能相似的动物来作为药物的载体。

大鼠、豚鼠、家兔等动物与人类血清成分大抵接近,因此常用来制备含药血清。

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实验动物应选择4只以上,且雌雄各半。

同时,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同,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免疫和排斥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刘成海[2]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可以为细胞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又可以为药物提供载体,同时还避免了多种血清有可能产生的干扰。

1.2给药途径与给药时间给药途径以灌胃给药最为常用,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通过注射、皮肤、呼吸道等多种给药途径来制备含药血清。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保持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生脉注射液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脉注射液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脉注射液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前言生脉注射液是在我国传统中医中“益气复脉”的著名古方“生脉散”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成功的中药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人参、麦冬、五味子等,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五味子素,具有有多种药理作用。

其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保护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节血压、抗病毒等作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称生脉注射液在配合抗肿瘤治疗、抗氧化、糖尿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有显著作用[1]。

人参皂苷Rg1和Rb1是生脉注射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稳定,是生脉注射液的标志性成分之一。

近年来关于生脉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为生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生脉注射液是经现代化工艺制成的一种中药静脉注射制剂,由于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其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亦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本文对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1、改善微循环障碍及抗休克作用(1)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阻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产生;生脉注射液能降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皂甙能促进前列腺素I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麦冬有消除自由基作用,五味子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生脉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心排血量,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

研究提示,患者在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微循环得到改善,血压、血脂均得到调节,从而患者改善血流动力学。

生脉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均有很好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与常规治疗有协同作用,无明显副反应。

[2-3]。

(2)治疗各种休克;生脉注射液具有强心作用,可以增加心排血量,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对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肯定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体内药物浓度(主要是血药浓度)的测定是研究药代动力学的前提,随着先进仪器的开发和使用,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取得了重大进步。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分析的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免疫法,同位素法和微生物法。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免疫法;同位素法;微生物法前言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血药浓度法【1】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经典方法,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测定方法,所以血药浓度准确的测定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

先进的测定方法是精确测定的前提,发展更先进、更合适的测定方法是中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原子吸收光谱法。

分光光度法仪器设备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操作方便,只要有一定吸收光谱的物质均能测得。

曹蔚等【2】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花黄色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在健康家兔体内为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为40192.6μg·min-1·ml-1,半衰期为44.0min,消除速率常数为0.016/min,肾清除率为1.22ml/min。

但分光光度法灵敏度较低,对体内许多内源性物质难以区分,所以分光光度法常与色谱法联用,目前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被广泛用作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手段。

2色谱法色谱法包括高效薄层色谱、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单维、二维、三维、荧光)液相-质谱联用。

色谱法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经过多年发展已趋于完善,其稳定性、可操作性、准确性、灵敏度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色谱法的代表。

2.1高效薄层色谱(HPTLC)HPTLC的薄板是由较细颗粒的吸附剂用喷雾法制成的。

点样采用新的装置,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完成,在同一块板上点样数增加。

周继红等【3】用HPTLC法测定了血清中大黄有效成分的含量。

用HPTLC不仅可以定性,还可用于定量分析。

对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抗菌素发酵成分分析,药物制剂分析及植物药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有独特的优势2.2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是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经薄层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对具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层析斑点进行扫描,用反射法或透射法测定吸收的强度,以检测层析谱。

对于中成药复方制剂,亦可用相应的原药材按需要组合作阴、阳对照,然后比较其薄层扫描图谱加以鉴别。

使用仪器为薄层扫描仪。

贺浪冲等【4】用固相萃取-薄层扫描法测定兔血清中青藤碱浓度,他们用自制硅胶萃取柱及萃取仪,将血清中青藤碱净化后,点样于硅胶G硅胶GF254(2∶1)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19∶2)为展开剂,在岛津CS-930上,用双波长(λS275nm,λR320nm)锯齿法扫描测定。

结果表明:血清中青藤碱的固相提取回收率为(96.95±7.59)%,用薄层扫描法测绘了两只家兔静注青藤碱后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青藤碱的薄层扫描测定法灵敏、准确。

2.3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的分离分析方法。

在生物碱的血药浓度测定方面应用较多,如郭军等【5】用GC-MSD法测定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血中冰片、川芎嗪含量。

不同时间点取健康志愿者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的血浆并分别测定其冰片、川芎嗪浓度,经3P97软件处理数据得其药动学参数。

测得健康人血浆中两种成分线性范围为20~420ng/ml,线性关系良好,健康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血浆中体内药时过程符合开放性一室模型,吸收、分布、排泄较为迅速。

但GC法受样品挥发性的限制,实际应用的比例很小。

2.4气相-质谱联用(GC-MS)GC-MS联用分析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验简单高效,适合于低分子化合物分析,尤其适合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如杨赴云等【6】用气相-质谱联用法测定大耳白兔中银杏内酯的血药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大耳白兔静脉注射银杏内酯A、B后代谢符合二房室模型。

2.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其采用高效固定相,以高压输送流动相,并配有各种检测器,使分离与测定组成一个统一系统。

HPLC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分离效能好、分析速度快、流动相可选择范围宽、灵敏度及特异性高、高度自动化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用于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来,现已成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手段【7】。

如孟宪生等【8】采用HPLC-FLU法研究家犬血浆中羌活提取物异欧前胡素的药代动力学,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DAS(ver2.0)处理,得到异欧前胡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色谱柱为Phenomenex ODS(4.6mm×250 mm);流动相为乙腈-0.025mol/L磷酸水溶液(1∶1);流速为1.0ml/min;荧光检测Ex=310nm,Em=480nm。

结果表明:异欧前胡素在家犬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吸收消除较快。

2.6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HPLC-MS联用是将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用界面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仪器,实现在线检测【9】。

HPLC-MS法具有高度的专属性,对多数药物的检测灵敏度超过其他分析方法,使定量测试速度显著加快,可以对混合物中的微量组分进行分析,已成为药物分析中的主流技术。

如张蕾等【10】用HPLC-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血浆样品经氯仿液-液萃取后,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10:90)为流动相,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单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以选择离子检测(SM)方式进行检测。

该法快速、灵敏、专属、适用于同时测定生物样本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的血药浓度。

3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的基础是免疫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结合物。

这种结合是疏松、可逆的,利用样品中待测药物与标记药物之间的竞争,使标记药物从标记的抗原-抗体结合物上被取代,其取代量与加入的待测药物的量相关,通过测定被取代的标记药物来定量分析待测药物。

主要包括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

免疫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操作简单,适用于对大分子物质的检测,但对于许多内源性相似物质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曲静伟等【11】采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地高辛的浓度,结果表明:在成年患者中84.6%例次的血清地高辛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0.5~2.0ng/ml),7.5%例次超过中毒浓度,7.9%例次低于最低有效浓度。

可以得到对于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成年患者,地高辛的日剂量不宜大于0.25mg/d。

3.1放射免疫法(RIA)放射免疫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与未标记的抗原,同抗体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的方法,研究机体对抗原物质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

RIA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取样量少,简单易行,可广泛用于体液及组织微量激素、蛋白质、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测定。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测定中也有较好的应用。

如刘曙光等【12】应用了放射免疫测定法来测定口服黄夹次苷甲、乙和黄夹苷【13】EIA由于标记物的多样性,使其应用范围更广且无同位素污染。

在均相酶免疫测定中,因不需分离使操作更方便、快速,广泛用于抗生素、抗癫痫药、平喘药、心血管系统药等多种药物的测定和药物滥用的监测。

4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

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

4.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放射性同位素与其它测定方法联用可以很好的完成中药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

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测量方法也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定位且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但放射性同位素法对环境有污染,因而实际应用较少。

4.2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法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

但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5微生物法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大黄牡丹皮汤剂等,可以利用微生物法测定体液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合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潘嘉等【14】采用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总结中药及其复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中药及其复方的药动学研究难度很大,这就迫切要求工作者加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特别应注重采用新技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复方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以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1]李跃辉,杨永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2):66.[2]曹蔚,李教社,宋玉乔,等.红花黄色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53.[3]周继红,袁倚盛,杨俊伟,等.高效薄层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大黄有效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6):36.[4]贺浪冲,张阿慧,朱周才,等.固相萃取-薄层扫描法测定血清中青藤碱浓度[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2):110.[5]郭军,黄熙,王骊丽,等.GC-MSD法同步测定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血中冰片、川芎嗪含量[J].中草药,2003,34(8):730.[6]杨赴云,王景田,金有豫.银杏内酯A、B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8):541.[7]李淑芳,吴秀君.HPLC法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1):36.[8]孟宪生,王海波,曹爱民,等.羌活提取物中异欧前胡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69.[9]孙毓庆.分析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1.[10]张蕾,王志伟,廉建伟,等.HPLC-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2008,43(8):843.[11]曲静伟,董文雅,洪中立.地高辛的血清浓度监测和剂量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9):560.[12]刘曙光.黄夹次甙甲和甙乙的放射免疫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1987,22(10):730.[13]郭立玮.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6,289,297.[14]潘嘉,王家葵,邹文俊,等.抑菌效应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