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易》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易》学

一、《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的群经之首?

举凡一提到《周易》,几乎所有了解一点《周易》的人都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评语:“《周易》是群经之首”。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这

个“群经之首”指的乃是儒家一家的“群经之首”而不是诸子百家的“群经之首”!

譬如,道家的群经之首是《道德经》,佛家的群经之首青竹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决不是《周易》。

自秦以降,人们也很少注意到,《周易》这样一部对于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至广的经典,被儒家一家当作独家的经典,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经典,诸子百家竟然都默认了,没有哪一家站出来说一声反对的意见。

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答案既简单也复杂。

说简单,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传世本《周易》的本经是孔子一人的作品,而《易传》则是孔子门徒的手笔。唯其如此,《周易》的著作权是属于儒家一家的,儒家自家想把《周易》的地位抬高到什么地位都与诸子百家无涉。

说复杂,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包括众多的儒生)对于孔子对《易》做了些什么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以致于像班固这样的史家都弄不太清楚。

班氏曰:“孔氏为之《彖(tuàn)》、《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模糊认识。即,后世的很多人都认为孔子的贡献是作了《十翼》亦即《易传》。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易传》的易学价值固然很高,但古今不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那绝不是孔子的作品。原因很简单,《易传》中出现了三处“子曰”,如果是孔子自己写的,他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吗?再有,《易传》各篇的行文风格、用词习惯和思想境界很不一致,那也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

既然《易传》不是孔子所作,那么,孔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创作《周易》本经了。

二、孔子是如何创作《周易》本经的?

一提到孔子创作,可能很多儒生就很反感,因为孔子自己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些儒生所不理解的是,孔子这里说的是,他在传授古人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等的时候,力求尊重古人,不趁机加入或夹带自己的东东,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古人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客观、如实地陈述出来。因此,“述而不作”并不是孔子给自己带上一个只做传声筒而不自行创作的套子。

关于孔子创作《周易》本经,太史公在其《史记》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太史公的话读成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按这种主流的读法,“序”是动词作谓语,而“彖、系、象、说卦、文言”则是名词作宾语。于是,孔子对于《易》的贡献就只能是为《彖》、《系》、《象》、《说卦》、《文言》写序言,或者是代为整理《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些我们今天所说的《十翼》。

如果孔子是为《彖》、《系》、《象》、《说卦》、《文言》写序言,那他所写的序言在哪呢?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篇都没见到?

如果是为他的弟子门徒们写的《彖》、《系》、《象》、《说卦》、《文言》整理、优化一下,那孔子于易学的贡献还不如他的弟子门徒呢,何以当得“人更三圣”中的一圣?

所以,太史公的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即,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的序、彖、系、说、文都是动词,它们的主语是孔子,共同的宾语是《易》。

也就是说,孔子在晚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对《易》的序、彖、系、说、文上面,以致于“韦编三绝”。

三、孔子是如何对《易》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

话说到这里,青竹觉得有必要明晰两个概念,那就是《易》与《周易》。青竹认为,在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前的《易》就叫做《易》,而被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后的《易》则叫《周易》。

当然,《周易》这个名称不是孔子自己起的,而是他的徒子徒孙们起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在孔子“喜《易》”之前,《易》就叫《周易》,那么,凭着孔子对于周朝特别是周公的无比崇拜,他是不可能简称《易》的。而事实上,孔子却一直称《易》为《易》,如:“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子曰:‘《易》之义谁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帛书《易?易之义》)。

至于孔子的门徒们为什么把孔子的作品称之为《周易》,稍后再予解释。

前面说到,司马迁记载说孔子对《易》进行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项创作,司马迁的这些话在帛书《易》出土之前,我们是很难理解的。如今,我们见到了汉代皇室收藏的帛书《易》,真象可以说基本大白了。

青竹认为,帛书《易》之所以不流传于世,是因为它是专供卜筮用的《易》书,不是给一般人看的。也正因为不流传于世,所以它就很好地保留了卜筮《易》的原貌。

而孔子编写的《易》也就是今天的《周易》,是为了施行教化用的,所以会因自汉武帝以降历代王朝的“独尊儒术”国策而广行于世。

因此,对比一下《周易》与帛书《易》,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对《易》是如何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

1、序——重排卦序

帛书《易》的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巛(chuān)宫、夺宫、罗宫、筭宫。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根、夺、习赣、罗、辰、筭。《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也分上、下经,但每经四宫共32卦,非常齐整。这样做的好处,青竹认为是便于装订成册,利于巫祝们检索。

相比之下,《周易》虽然也分上、下经,但六十四卦却有34卦分配在下经,而上经只有30卦。

从《周易》卦序——乾、坤、屯、蒙……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来看,孔子显然是想通过对《易》卦序的重排,载入他想赋予《周易》的“德义”——先有天道,后有人伦,人伦当顺从天道。孔子对于卦序的这一刻意安排,按他的门徒们的理解则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序卦传》)

2、彖——给每一卦写彖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