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易》学

合集下载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万谷初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

牛顿虽专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

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

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

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

‛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

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

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

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

《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

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

孔子与周易

孔子与周易

孔子与周易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创始人,其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显然,在大部分人眼中孔子是儒学的代表,而《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

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显然孔子更多是一种心理和形而上的研究,《周易》是形而下的研究,两者之间本没有太多关系。

但是,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

而且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

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可见孔夫子对《易经》的喜爱程度,而《易经》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因此,孔子与《易经》之间,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易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占卜吉凶。

然而孔子对《易经》的认识,与时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的是利用《易经》的占卜功能,预卜行为的吉凶结果。

通过史料记载,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许多的场合以及情景中,也通过《周易》去占卜。

同时,翻阅《论语》等等儒家经典著作,我们也没有看到孔子本身对于《周易》占卜作用的否定。

由此可以看到,孔子个人还是非常认可《周易》的占卜功能以及作用,认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去服务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同时,我们看到孔子对《易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

孔子作《易传》别开生面,并非是为了作《易传》而作《易传》,这与汉学家标榜的严守经文的疏释原则是绝不相类的。

占卜本身往往是一种预测,是对于未来以及自己所不能确定情况下所运用的一种预言方式,希望借助于这样一种方式去把不确定的情况确定下来,从而明确个人未来的行为。

对于孔子而言,其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当时各国对于孔子的信任程度有限,且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

论孔子诠《易》的向度..杨庆中著

论孔子诠《易》的向度..杨庆中著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孔子早年视《周易》为掌于史巫之手的筮占之书,不太看重。

晚年则发现其出于文王之手,包含“古之遗言”,因而态度转变,重新认定其性质,并以“观其德义”为原则,对《周易》的部分爻辞进行了诠释,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主张。

关键词:易传、周易、孔子、诠释《易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解释《周易》古经的传世文献,传统易学一直认为该《传》系出于孔子之手,但宋代以后,怀疑的声音也不绝如缕。

到了上世纪初叶,此种怀疑走到了极点,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多数学者基本上不太承认孔子作《易传》的传统旧说。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不少与该论题相关的出土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才使传统旧说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看来,说孔子作过《易传》,理由仍然并不充分;说孔子与《易传》没有关系,也有悖于史实。

因为就现有的史料看,孔子在其晚年确曾与他的弟子讨论过《周易》,不但讨论过,还对个别卦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讲解[1]。

本文即根据相关史料,对孔子诠《易》的向度作一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孔子对《周易》态度的转变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周易》这部书,孔子早期的认识和晚年的认识并不一样,因而,在对待《周易》的态度方面曾经有过一次明显的转向。

[2]请看帛书《易传》中的话: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子赣曰:“夫子他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

’赐以此为然矣。

以此言取之,赐缗第 1 页行之为也。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

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

察其要者,不诡其福。

《尚书》多阏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

予非安其用也。

”子赣曰:“赐闻于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

’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奇于人也,而可乎?”子曰:“缪哉,赐!吾告汝,《易》之道……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

文王仁,不得其智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

韦编三绝的意思

韦编三绝的意思

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评说“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

三,指多次。

绝,断。

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与假意近。

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孔子五十学易发出的感言

孔子五十学易发出的感言

孔子五十学易发出的感言
答:孔子五十学易发出的感言如下:“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周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感悟:孔子认为,如果自己能够五十岁开始学《周易》,人生便不会犯什么大错了。

说明孔子把《周易》看得很高。

而《周易》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书。

我们所熟知的两句话就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要向天地学习,学习天的刚健,做到刚强、生生不息,学习大地的厚重和德行,要沉稳,包容万物。

到今天这两句话对我们的为人处事还是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

孔子是否为《易传》作者-最新文档资料

孔子是否为《易传》作者-最新文档资料

孔子是否为《易传》作者关于《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历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鄙才疏学浅不敢妄与先辈先师争论,斯窃抒己见,以微薄之学略说一二。

纵观前人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肯定为孔子所作;否定为孔子所作;综合以上两个观点认为所作者非为一人,非限于孔子一人。

各家说法不一,各执一词,各有理据,然疑点众多。

从司马迁父子开始,便主张为孔子所作。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言孔子读《易》、序《易》开始,陆贾在《新语•道基》中说“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纬•乾坤凿度》中也认为“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议”,陆德明也在《经典释文》中提出“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甚至运用了音韵学的观点以佐证。

到了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才第一次对孔子作《十翼》提出质询。

欧阳修考辨了《易传》七种十篇的内容,得出结论说《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视为孔子一人所作。

理由有四:一是《系辞》所谓“子曰”是讲师之言;二是《文言》“元者善之长,亨者嘉之令”等早见于襄公九年,早于孔丘出生15年;三是《系辞》以下诸篇“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四是《说卦》、《杂卦》者,筮人之占书,不辨可知。

不过,他仍承认孔子作《彖》、《象》的著作权。

欧阳修上述观点在易学史上有很大影响。

其后,叶适认为,十翼除《彖》、《象》二传外,皆非孔子所作。

至清崔述,进而提出《彖》、《象》亦非孔子所作。

其所持的理由是,孟子距孔子不远,以传孔子学说为己任;可是《孟子》中无一言论及孔子作《易传》和有关十翼的内容,故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

中国文学孔子学《易》考论

中国文学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一、关于“《鲁》读”问题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

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

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

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

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

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

”(《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

“加我数年”章的“《鲁》读‘易’为‘亦’”,只是《鲁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讹误,所以郑玄将其改正:“今从《古》”。

孔子勤读《易》书的典故

孔子勤读《易》书的典故

孔子勤读《易》书的典故
《孔子与<易>书》
嘿,你们知道吗?孔子那可是超级爱读《易》书啊!
有一次啊,我仿佛穿越到了孔子那个时代。

我看到孔子整天就捧着那本《易》书,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呀,随时随地都在读,吃饭的时候读,走路的时候也读,甚至晚上不睡觉都在读。

他的弟子们都觉得很奇怪。

有一天,他的弟子子路实在忍不住了,就跑过去问孔子:“老师呀,您咋这么痴迷这本《易》书呀?”孔子微微一笑,说:“这《易》书里可有大学问呢,越读越有意思,能让我明白好多道理。

”子路撇撇嘴说:“有那么神奇嘛,不就是一本书嘛。

”孔子摇摇头说:“你呀,还不懂。

”然后又继续低下头认真读起书来。

孔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读着《易》书,有时候读着读着还会兴奋地手舞足蹈,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书中的内容。

他的这种勤奋和执着真的让我特别佩服。

哎呀,孔子对《易》书的这份热爱呀,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想,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勤读,才让他成为了那么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吧。

直到现在,我想起孔子读《易》书的样子,都还觉得特别有意思呢!这就是孔子和《易》书的故事啦,哈哈!。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孔子学《易》考论一、关于“《鲁》读”问题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

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

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

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

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

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

”(《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

孔子读易经短文

孔子读易经短文

孔子读易经短文原文:故君子之学,微以治乱,诚以修身,俭与德为先。

《论语》云:“微以治乱”者何?《论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故道大矣哉:天地之间有公道,鬼神之道也;君子之学,小器也;穷理之道,微也。

【注】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者,在“微小”部分也。

【明】“微言大义亦小大”者,在大器中与小人抗衡。

一、微以治乱治乱,就是治理国家。

而天下的乱事,无不是由小部分人所引发。

在小处,就有一种小势力可趁,这种势力一旦形成便不可救药,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人的约束措施。

在大处为小之本的基础上。

加强对他们的约束措施:“一曰止其乱,二曰息其疾”。

“止”本是用来约束人的,“息”本是用来控制人的。

这正是“止其乱”的原意。

在小处,就要及时去纠正他们的缺点;在大处,就要严格要求他们、约束他们;在小处,就要使他们知错能改、知不足能赶上时代的发展水平。

二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坚定的信念,不要太过,否则就会乱套。

孔子的意思是,君子学习要懂得循序渐进,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他的教育理念是,不能急功近利。

孔子自己学习时也是如此,他认为,不能只顾一己私利而不顾其他社会公德和规则。

所谓“俭与德为先”其实就是说,不要铺张浪费。

有了这些要求后,君子就会学有所得:《易·系辞上》说:“道大矣哉!物与我等形。

”意思是说大道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弱而改变。

孔子的教育理念正是强调,君子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所谓“穷理之道”就是在此基础上要对天道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到符合规律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理念。

三.做人做事应当讲原则、守底线做事讲原则、守底线,是做人的底线。

古人云:“不守规矩,无以成方圆;不守规矩,无以成方圆。

”什么叫规矩?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礼记?中庸》曰:“故圣人有五戒:曰仁者爱人;曰知礼;曰慎独;曰慎言;曰爱人。

”“五戒”中的“五戒”便是:不妄言、不妄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做人做事讲原则、守底线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能做的事情做起,就是要求我们自己做到讲原则、守底线!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做出有损自己或他人利益的事情来,也就不会在社会中制造各种矛盾和纠纷了!就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就不会因一时冲动而犯下错误无法弥补的错误!做人要懂一点是非、善恶、美丑、善恶!四、所谓的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释义】孔子云: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君子不在社会上与众人发生冲突时,不急于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事件中去;君子积极地处理各种问题,并及时向众人报告情况;君子敢于挺身而出,为众人而战。

孔子读《易经》心得

孔子读《易经》心得

孔子读《易经》心得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专权,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铲除宦官,由于机事不密,何进反被宦官所杀。

图为“十常侍”。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在解释《易经》第六十卦“节”卦时,孔子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子在将近五十岁时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将近五十岁学习《易经》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当时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孔子反复阅读《易经》,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

孔子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易经》第六十卦“节”卦“初九”的爻辞是:“不出户庭,无咎”。

意思是“不出门庭,不会有过失”。

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祸乱之所以发生,往往是有人出言不慎导致的。

君王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招来灾祸,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祸,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发言。

孔子所言不虚,在中国历史上,因“君不密”而“失臣”和“臣不密”而“失身”的事情屡有发生。

汉灵帝不慎议郎蔡邕被奸臣害东汉末年,外戚当道,宦官专权,灾异频发。

汉灵帝刘宏深感忧虑,下诏问君臣有何对策,议郎蔡邕上表直指天下不宁是外戚当道和宦官专权所致。

他说皇帝的乳母赵娆和外戚霍玉、程大人等人招权纳贿,提醒汉灵帝应“高为堤防”,又说太尉张颢、光禄勋伟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污受贿,非但不能重用,还应加以贬斥。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人生哲理杨丹荷《易》是孔子承传并且加以诠释的重要古代典籍。

流传下来的《周易》由卜筮之书《易经》和解读《易经》的《易传》(又称《十翼》)组成。

《易传》记载了儒宗孔子对宇宙人生奥秘(即天地人之道)的哲学认识。

孔子晚年时,对卜筮之书《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皆称孔子晚年喜好研读《易》并作《易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为什么孔子晚年对《易》产生了如此大的兴趣?因为他从这部卜筮之书中能够解读出天地人三者的奥妙。

孔子认为:“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地道、人道”(《易传·系辞》)。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据此,可见孔子不轻易跟学生讲论关于宇宙人生奥秘的哲学。

不过,孔子对性和天道的认识,确有学生“得而闻”,并将之付诸文字而流传了下来。

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不仅集中反映在《易传》中,还反映在《礼记》中的“礼运”、“祭义”、“乐记”、“大学”、“中庸”、“表记”等篇章中。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天命”的理解认识,以及他晚年对天命的自觉遵循实践,与他钻研《易》的心得密不可分。

《易》本是卜筮之书。

卜筮的目的是征求天意,预测决定人事,趋吉避凶。

卜筮本身就是对天意的敬畏和遵从,孔子从《易经》中读出了天道。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意思是: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他勤奋研读《易经》,使得编联《周易》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

这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

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

形容勤奋读书。

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

“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

“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

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

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

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相关原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相关译文:孔子到了晚年非常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孔子说:“要是能够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

”相关故事: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

孔子学《易》启示录

孔子学《易》启示录

孔子学《易》启示录《孔子学《易》启示录》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易经》被誉为思想智慧的典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解卦方法。

在孔子的学习中,《易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子们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学习《易经》的背景和意义《易经》是古代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六经之一,它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解卦来揭示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规律。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稳定和安宁的愿望日益增加。

面对众多的经书,孔子坚持选择学习《易经》作为他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易经》可以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益的智慧和指导。

其次,《易经》对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以道德为中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伦理原则。

而《易经》强调了“和而不同”、“由易到难”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孔子的学术思想赋予了更为宽广的意义,为他整理并传承了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精髓。

二、《易经》对于孔子的价值观养成的启示孔子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易经》教会了孔子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变化和挑战。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从《易经》中领悟到的道理。

他认为,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在孔子的生活中有所体现,也影响了后世的人。

其次,《易经》启示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真理的追求。

《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以道德修身,尚贤使能,无过於礼。

”这句话是孔子非常赞赏的。

他通过学习《易经》中的智慧,不断反思自己并实践道德行为。

他坚信,只有通过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实现自己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易经》对于后世的影响与启示孔子学习《易经》不仅对他个人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者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学《易》启示录

孔子学《易》启示录

孔⼦学《易》启⽰录孔⼦晚年开始学习《易经》。

《易纬·坤(乾)凿度》中记载:仲尼,鲁⼈。

⽣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旋,请益于瞿⽒,⽈:“⼦有圣智⽽⽆位”。

孔⼦泣⽽⽈:“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图⾄。

呜呼,天命之也!”叹讫⽽后息志,停读礼,⽌史削。

五⼗究易,作⼗翼明也。

这⾥记载的是孔⼦学《易经》的故事。

孔⼦没有学《易经》之前,某天算了⼀卦,是“旋”卦,然后去找瞿⽒解卦。

瞿⽒跟他说:“⼦有圣智⽽⽆位”。

孔⼦泣⽽⽈:“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图⾄。

呜呼,天命之也!”孔⼦说的第⼀个“天也命也”是说的他⾃⼰的命,他认了:我虽然有这么⾼的智慧,却没有响应的成就。

第⼆个“天命之也”,说的是“凤鸟不来,河⽆图⾄”。

凤鸟就是凤凰,是天上最吉祥的鸟,是指路的;凤鸟不来,就没有“河图”“洛书”,其实那个年代是有“河图”“洛书”的,可是⼤家解不清、看不透,讹传太多。

也就是孔⼦说的“河⽆图⾄”。

“叹讫⽽后息志,停读礼,⽌史削”。

“息志”就是将“吾⼗有⽆⽽志于学”之志放弃了。

“停读礼”,《礼记》是五经之⼀,地位很⾼,孔⼦也不再研究了。

孔⼦晚年连《礼记》的研究都让位于《易经》,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易经》在中国⽂化史中有那么⾼的地位。

“⽌史削”,五经⾥的《春秋》就是史,“⽌史削”就是讲连《春秋》都不看了。

《春秋》和《礼记》是五经⾥很重要的两部经,孔⼦都不再信仰了,⽽是转攻《易经》去了。

“五⼗究易,作⼗翼明也”,孔⼦⾃谓“五⼗知天命”,就是因为这⼀个“旋”卦。

孔⼦因之⽽知天故⽽转向《易经》,作《⼗翼》。

《⼗翼》就是孔⼦思想的最⾼峰了。

曾有学者指出,对儒门的内门来说,不到《易》还不能算⼊了儒家门。

四书《论语》、《中庸》、《⼤学》、《孟⼦》,现在国学热兴起,学的⼈很多,但没有⼊“易”门,就算是没有⼊“儒”门。

中国两千多年⽂化的四圣—伏羲、⽂王、周公、孔⼦,都跟《易经》的著述有关系。

唐代停祭周公、兴祭孔⼦,这也跟《易经》有关,可见《易经》这部经典对我们中国⽂化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

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

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

《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

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

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

孔子易经注解

孔子易经注解

孔子易经注解摘要:1.孔子对易经的贡献2.孔子易经注解的主要内容3.孔子易经注解的影响正文:易经,又称《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主要研究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

在易经的研究史上,孔子的贡献举足轻重。

他不仅对易经进行了注解,使其更加通俗易懂,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易学思想。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对易经进行了系统的注解。

在孔子之前,易经的文字艰涩难懂,孔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易经的文字进行了解释,使得易经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他的注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后世易经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孔子提出了“易传”概念。

在孔子的倡导下,易经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卦象、爻辞的解读,还扩展到了对易经背后的哲学思想的探讨。

孔子将易经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易经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

再次,孔子将易经运用于实践。

他认为易经不仅是一部研究宇宙规律的书,更是一部指导人们行为的书。

他将易经的智慧运用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使得易经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孔子易经注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卦象、爻辞的解读。

孔子通过对卦象、爻辞的解释,使得易经的内容更加明了易懂。

二是对易经哲学思想的阐述。

孔子将易经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丰富了易经的哲学内涵。

三是将易经运用于实践。

孔子将易经的智慧运用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使得易经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孔子易经注解的影响深远。

他的注解使得易经更加通俗易懂,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易经。

他的易学思想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他的易学思想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对易经的注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孔子 易经

孔子 易经

孔子易经
孔子晚年才开始研究《易经》,这一研究不要紧,一下子上瘾了。

孔子越读越感到《易经》的博大精深,其中的哲学思想深深触动和征服了孔子。

于是孔子废寝忘食、日夜专研《易经》,竹简之韦编一日而三绝。

终于写出了《序卦传》《彖传》《系辞传》《象传》《说卦传》《文言传》《杂卦传》等十部易学著作,称为《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经文的传文,称为“易传”。

后世把《易经》的经文和孔子的传文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周易》。

或者说,原来的《周易》只有经文,没有传文,孔子之后,《周易》就包含了经文和孔子的传文两部分。

孔子的传文只所以称为“十翼”,就是因为孔子的传文为人们学习,理解《易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帮助,象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但即使孔子写出了《十翼》,后世学者对《周易》的研究还是不能够登堂入室。

孔子当时就感到了这一点,深悔自己没有早一点研究《易经》,致使自己在晚年有限的生命里,不能透彻地完成研究《易经》的任务。

故叹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真是由于孔子的《十翼》远远不足以参透《易经》,孔子的易学著作还未“彬彬矣”,故后世学者对易经的学习均为一知半解,不能登堂入室。

而且年代越久,《周易》的传承越来越远离其本来面目,其间不乏名人杜撰,以讹传讹者。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易》学一、《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的群经之首?举凡一提到《周易》,几乎所有了解一点《周易》的人都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评语:“《周易》是群经之首”。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这个“群经之首”指的乃是儒家一家的“群经之首”而不是诸子百家的“群经之首”!譬如,道家的群经之首是《道德经》,佛家的群经之首青竹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决不是《周易》。

自秦以降,人们也很少注意到,《周易》这样一部对于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至广的经典,被儒家一家当作独家的经典,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经典,诸子百家竟然都默认了,没有哪一家站出来说一声反对的意见。

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答案既简单也复杂。

说简单,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传世本《周易》的本经是孔子一人的作品,而《易传》则是孔子门徒的手笔。

唯其如此,《周易》的著作权是属于儒家一家的,儒家自家想把《周易》的地位抬高到什么地位都与诸子百家无涉。

说复杂,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包括众多的儒生)对于孔子对《易》做了些什么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以致于像班固这样的史家都弄不太清楚。

班氏曰:“孔氏为之《彖(tuàn)》、《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模糊认识。

即,后世的很多人都认为孔子的贡献是作了《十翼》亦即《易传》。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易传》的易学价值固然很高,但古今不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那绝不是孔子的作品。

原因很简单,《易传》中出现了三处“子曰”,如果是孔子自己写的,他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吗?再有,《易传》各篇的行文风格、用词习惯和思想境界很不一致,那也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

既然《易传》不是孔子所作,那么,孔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创作《周易》本经了。

二、孔子是如何创作《周易》本经的?一提到孔子创作,可能很多儒生就很反感,因为孔子自己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些儒生所不理解的是,孔子这里说的是,他在传授古人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等的时候,力求尊重古人,不趁机加入或夹带自己的东东,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古人的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客观、如实地陈述出来。

因此,“述而不作”并不是孔子给自己带上一个只做传声筒而不自行创作的套子。

关于孔子创作《周易》本经,太史公在其《史记》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太史公的话读成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按这种主流的读法,“序”是动词作谓语,而“彖、系、象、说卦、文言”则是名词作宾语。

于是,孔子对于《易》的贡献就只能是为《彖》、《系》、《象》、《说卦》、《文言》写序言,或者是代为整理《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些我们今天所说的《十翼》。

如果孔子是为《彖》、《系》、《象》、《说卦》、《文言》写序言,那他所写的序言在哪呢?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篇都没见到?如果是为他的弟子门徒们写的《彖》、《系》、《象》、《说卦》、《文言》整理、优化一下,那孔子于易学的贡献还不如他的弟子门徒呢,何以当得“人更三圣”中的一圣?所以,太史公的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即,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的序、彖、系、说、文都是动词,它们的主语是孔子,共同的宾语是《易》。

也就是说,孔子在晚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对《易》的序、彖、系、说、文上面,以致于“韦编三绝”。

三、孔子是如何对《易》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话说到这里,青竹觉得有必要明晰两个概念,那就是《易》与《周易》。

青竹认为,在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前的《易》就叫做《易》,而被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后的《易》则叫《周易》。

当然,《周易》这个名称不是孔子自己起的,而是他的徒子徒孙们起的。

道理很简单。

如果在孔子“喜《易》”之前,《易》就叫《周易》,那么,凭着孔子对于周朝特别是周公的无比崇拜,他是不可能简称《易》的。

而事实上,孔子却一直称《易》为《易》,如:“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子曰:‘《易》之义谁阴与阳,六画而成章。

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帛书《易?易之义》)。

至于孔子的门徒们为什么把孔子的作品称之为《周易》,稍后再予解释。

前面说到,司马迁记载说孔子对《易》进行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项创作,司马迁的这些话在帛书《易》出土之前,我们是很难理解的。

如今,我们见到了汉代皇室收藏的帛书《易》,真象可以说基本大白了。

青竹认为,帛书《易》之所以不流传于世,是因为它是专供卜筮用的《易》书,不是给一般人看的。

也正因为不流传于世,所以它就很好地保留了卜筮《易》的原貌。

而孔子编写的《易》也就是今天的《周易》,是为了施行教化用的,所以会因自汉武帝以降历代王朝的“独尊儒术”国策而广行于世。

因此,对比一下《周易》与帛书《易》,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对《易》是如何进行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

1、序——重排卦序帛书《易》的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

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巛(chuān)宫、夺宫、罗宫、筭宫。

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根、夺、习赣、罗、辰、筭。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

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也分上、下经,但每经四宫共32卦,非常齐整。

这样做的好处,青竹认为是便于装订成册,利于巫祝们检索。

相比之下,《周易》虽然也分上、下经,但六十四卦却有34卦分配在下经,而上经只有30卦。

从《周易》卦序——乾、坤、屯、蒙……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来看,孔子显然是想通过对《易》卦序的重排,载入他想赋予《周易》的“德义”——先有天道,后有人伦,人伦当顺从天道。

孔子对于卦序的这一刻意安排,按他的门徒们的理解则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

”(《序卦传》)2、彖——给每一卦写彖语《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孔子在改写《易》之前也曾用《易》做了预测试验。

据帛书《易?易之要》载:“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虽然孔子的预测准确率高达70%,但孔子觉得这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于是孔子决定:“《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帛书《易?易之要》)即,孔子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清除《易》中的祝卜成分,进而发挥出其道德教化功能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如前所述,孔子通过反复琢磨和精心安排,将原有的八宫卦序打乱,完全按照自己的道德教化需要进行编排。

但孔子觉得,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重新编写的《易》流传于世之后,很多人未必会领会他的意图,于是他又决定于每一卦的卦辞下,重新写一段彖语,借以进一步冲淡祝卜的元素。

如,键卦的卦辞为:“元亨。

利贞。

”这是卜筮《易》原有的、祝卜意味很浓郁的卦辞,如果不加引导,一般人见到这样的卦辞很可能又会受到“误导”,于是孔子紧跟其下写下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样的彖语,将原先的两组断语一分为四,变成:“元、亨、利、贞”这四种德性,然后通过《文言》进一步解释这四德。

如此一来,人们根据孔子的彖语,就很难进行预测了,因为彖语跟预测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3、系象——给出每一卦、每一爻的象征意义完成了彖语后,孔子意犹未尽,于是打算在每一卦、每一爻下给出其象征意义,这就叫做系象。

如:需:有孚,光亨,贞吉。

利涉大川。

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

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

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

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

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

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系象的目的,也是为了把读者把往道德修养方面引导,避免其“陷入”卜筮的“误区”。

4、说卦——口授心传孔子的说卦这一工作,是对他的学生们口授的,而《说卦传》则是他的后世徒子徒孙们根据各自的师传记载和发挥的。

所以,司马迁说的孔子的“说卦”与见载于传世本《周易》的《说卦传》并不是一回事。

孔子在编写新《易》的过程中,常常会把自己的研易心得说给身边的弟子听。

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能领会他编写新《易》的良苦用心,深刻理解他所做的一切修改,以便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这一创举传播于世。

孔子给弟子解说卦辞、爻辞的言论,目前可见的主要载于帛书《易》之“二三子问”及“易之义”中。

如:“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

龙刑,叚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

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之,而不沫,能阴也。

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神护之]。

[游]乎深,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

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兽弗干。

曰:龙大矣。

”——帛书《易?二三子问?第一章》PS:为不能在IE中显示的汉字。

欲知原字,请参阅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电子版下载地址:/f/12786834.html)5、文言——更有力地向德义引导孔子对于《易》的所谓文言,主要指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修改卜筮《易》的卦名及卦、爻辞用字,使之更文雅,意义更宽泛;二是准备给每一卦、每一爻撰写一段类似于其所系之“象”一般的言论,以更直接、有力地引导人们向“德义”方面解读《易》。

然而,孔子的这项工作很不成功,这可能是他最后进行的工作,而那时的精力已经非常有限之故吧。

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孔子给卦、爻写的“文言”,只写成了乾、坤两卦的“文言”,其他各卦的及各爻的“文言”都还来不及写。

文字的“文雅”化方面孔子倒是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是很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