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的关系理论(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 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 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 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面子保全论” 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其 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 公众眼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 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 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 爱,与对方达成共识。
• 1.2 中国人的面子论
资料链接:面子的最早记载(齐桓公与项羽) • 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胡先晋(1944)对于汉语面 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包括两方面,即“面子” 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 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 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正如林语 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 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 •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 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 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面子” 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 保证。
24
3.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回应
在中国这种关系取向的社会里,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是
一种十分重要的权力。做人情给对方时,往往还会考虑对方的 关系网内到底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 如果对方“结交尽权贵,往来无白丁”,资源支配者便可能 “不看僧面看佛面”,屈从对方的请求。如果对方家世寒微, 又没有良好的关系,资源支配者便很有可能推拒他的求情。
23
3.3
人情的困境
这种“人情困境”主要是由下列三个因素所构成的: 1.资源支配者付出的代价 资源支配者接受了对方的请托,他必然要付出某些资源。如果他 是资源的拥有者,帮助对方,自己便要承受某些损失。对方的 要求愈多,自己的损失愈大。在许多情况下,他往往不是资源 的所有者,而只掌握资源的支配权。 2.受者回报之预期 在一个讲究“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的文化里,资源支 配者施恩于他人时,虽然能够预期受者一有机会终将回报。可 是,由于人情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不仅对方回报的 时日遥遥无期,对方回报的方式也难以预计。
19
2、 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与成因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 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 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是社会赋予个 体的。其次,汉语中的面子不具有消极面子的内 容。汉语中获得面子是指获得群体对自己的尊重, 而“脸”也不同于积极面子,因为其具有强烈的 道德意味。汉语面子强调社会对个体的承认和社 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 强调个体的愿望或需求。 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 征,面子理论也不例外。
26
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黄光国,1988a)
• 在“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架构中,不同性质的 关系交往遵循不同的交往法则,这在资源请托的具 体事件中得以表现出来。在资源请托过程中,资源 支配者首先就请托者与自身的关系作出判断。 • 对于被界定为工具性关系的请托者,资源支配 者按照童叟无欺的公平法则来对待; • 对于被界定为情感性关系的请托者,资源支配 者按照需求法则,尽其所能来满足对方的需求,但 也有可能由于交换或分配资源的矛盾而产生“亲情 困境”; • 对于被界定混合性关系的请托者,资源支配者 则按照人情法则,将其所付出的代价与未来可能的 回报做比较,并兼顾对方的关系背景来权衡轻重, 最终决定是否“做人情”给对方,由此也就常常陷 入“人情困境”之中。
30
处理冲突的模式与策略
武断
←←←←←←←
果 断 程 度
竞争(赢-输)
合作(双赢)
折衷(双赢)
回避(输-输)
妥协(输-赢)
不武断 不合作
→→→→→→→→→→→→
合作
合作程度
2.2 中国人的人际冲突处理模式
传统上,“和”是一般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冲 突时的最高指导原则。中国人对冲突的解决模式 往往强调不要正面冲突,以免伤和气,总是希望 能平顺地化解冲突,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传统上中国人对不和谐或冲突会形成一种焦 虑甚至恐惧。在现实生活中谁先破坏和谐,不管 有理无理,都是不对的。为了维持双方关系的和 谐,当事人必须各依角色规范行事,以符合对方 的期望,在做人方面必须处处小心,尽力保护对 方的面子,以免破坏和谐而引发冲突。传统中国 人恢复和谐的主要策略是“和稀泥”,亦即强调 “识大体”、“为和谐”、“家丑不可外扬”。 32
社会契约关系理论:契约社会
二、组织关系理论
科层关系规则
情境关系理论
平衡关系理论 交换关系理论
科层关系规则
含义:科层制组织是为了达到已建立的目标,用层级关系安排来组织人类活 动的一种结构化的理性建构 优点:科层制为远距离的控制留出余地;通过减少人际关系的方式构建起一
道屏障和保护层;抑制了等级高的上机的独断专行,使处罚的强制实施
交换关系理论
韩非子的“自为心”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
人至天死也 —“挟自为心”
交换关系理论
• 社会交换关系的基本特征: 1、关系传播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 • 2、它受对对方了解程度的指导 • 3、关系传播的符号类型各不相同 • 4、其功能性,为某一目的服务
组织关系分析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2
人情法则与“报”的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人情法则和需求法则或公平法则 一样,都是“报之规范”的衍生物。这些法则的主 要差异,在于它们适用的人际关系范畴不同,“报” 的方式和期限也有所不同。 公平法则主要适用于工具性的关系; 需求法则主要适用于情感性关系; 人情法则主要适用于混合型关系;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礼尚往来;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总而言之,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 动机,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
28
• 从资源请托者的角度来看,资源支配者接受请托将使 请托者感到“有面子”,而拒绝请托则会导致请托者“失 面子”,这种“面子”上的尴尬也常常会使资源支配者尽 量“做人情”给对方。 • 如果资源支配者既不愿意答应对方的请托,又不愿意 损及对方的“面子”,面对这样的“人情困境”常常会采 用“拖”的策略而不给予对方答复。 • 从自身的印象整饰来看,资源请托者则常常通过炫耀 自己、显示与一些要人的关系来做“面子功夫”,进而通 过种种方法与资源支配者“拉关系”,以使得在未来的资 源请托的过程中,资源支配者由于平时的“人情”亏欠, 顾及请托者的“面子”而难以回绝。 • 而在被拒绝请托“失面子”后,请托者则可能要通过 各种方式“做面子”来挽回所损失的“面子”,并且将来 一有报复的机会,也会让对方“面子”上不好看,最终使 得大家都没有“面子”。 • 总之,请托者常通过“面子工夫”及“角色套系”的 关系运作,以使资源支配者作出有利于请托者的资源分配。
五、存在主义关系理论
六、社会契约关系理论
其他内容
中国文化传统的五伦关系:
父子关系:父慈子孝 夫妻关系:夫义妻从 朋友关系:友 信 长幼关系:长惠幼顺 君臣关系:君仁臣忠
二、绝对命令关系理论
绝对命令关系理论:绝对命令=伦理道德
公平正义理论: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等
人格原型关系理论:面具、影子、自我
存在主义关系理论:三个世界
“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其道理即 在于此。
25
3.4
“人情与面子”互动模型
“人情与面子”模型的核心在于其关于中国人人际关系的 分类,黄光国(1988)综合已有的“人情”与“关系”研 究,将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系”、 “工具性关系”及“混合性关系”三种类型。 • 情感性关系通常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以满足情感需求为 目标的社会关系。 • 工具性关系是一种陌生人之间以获取物质资源为主要目 标的社会关系。 • 混合性关系是介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的一种 中间性关系,是个人最可能以“人情”和“面子”来影 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
• 平衡图式:人们将情感关系,视为对称的并且是 可以传递的这样一种认知倾向。 • 平衡图式基本假设是:关系的不平衡产生于组织 氛围中的心里紧张或不舒服感,这种紧张会导致 人的内心压力,推动其去排除和缓解这种不一致 的状况,从而达到平衡。
交换关系理论
中国古代理论:
韩非子—“自为心”
现代社会理论:
迈克尔.E.罗洛夫—社会交换学说
具有合法性;使冷淡作为一种退避的方式成为可能,职员们使自己的行 为仅限于组织规则的实施,而不做任何该做的事情;为按照等级进行协
商留出余地。
局限:管理者没有将他的工作人员看做有机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将他 们视为抽象概念。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生产力将被削弱,组织奖完
全丧失吸引力。
情境关系理论
• 代表人物:雅各布.盖茨尔斯
• 内容:管理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种情境:一种是由上级依照他的 需要与目标,知觉并组织起来的关系;一种是由下属按期需要与目标, 知觉并组织起来的关系。 • 这两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竞争
情境关系理论
平衡关系理论
• 弗里茨.海德发展了一个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该理 论以考虑个体感知其自身所处的方式的重要性为 前提。
“脸面”关系理论
• 一 中西方“面子”理论比较及中国“人情-脸面” 互动模型 • 二 西方组织冲突理论与华人冲突化解模型 • 三、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沟通策略
一、中西方“面子”理论比较及“人情 与面子”互动模型
• 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 华人社会的人情与面子互动模型
• 1. 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21
3.1 什么是人情 大体而言,人情在中国文化中,有下列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人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时,可能产生 的情绪反应。《礼记》中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 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 第二,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 一种资源。 第三,人情是指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 人情的社会规范主要包含两大类的社会行为:首先,在平常 时候,个人应当用馈赠礼物、互相问候、拜会访问等方式与 其关系网内的其他人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来有 往,亲眷不冷场”,斯之谓也。其次,当关系网内的某一个 人遭遇到贫病困厄或生活上遇到重大的难题时,其他人应当 有“不忍人之心”,同情他,体谅他,并尽力帮助他,“做 人情”给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其蕴含的“己之 所欲,施之于人”,诸如此类儒家所谓的“恕道”,都是这 22 个意思。
组织传播的关系理论
管理学院 武庆圆 luckyyuan5@sina.com
第3章 组织传播的结构理论
一、 关系问题的一般理论 二、 组织关系理论 三、 组织关系分析理论(待续) 四、 组织关系传播理论(待续)
关系问题的一般理论
一、古代人际关系学说
二、绝对命令关系理论
三、公平正义理论
四、人格原型关系理论
29
二、 西方组织冲突理论与华人冲突化解模型 2.1 西方管理沟通的冲突处理理论
冲突(Conflict)是人类为了达到不同目标和满足相对 利益时形成的具有直接性和公开性的某种形式的斗争。 为了有效地解决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冲突,美国的行为科 学家托马斯(Thomas)提出了一种二维模式,用于分析冲突 的可能解决方案和结果。托马斯认为发生冲突以后,冲突参 与者的反应有两个主要维度:武断性和合作性。于是,就出 现了五种不同的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 这五种策略即代表了合作性与武断性的五种不同组合: 强制、迁就、回避、妥协和合作。
• “脸面”关系理论 • 关系协调交流理论 •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 关系网络分析理论
“脸面”关系理论
• 中国社会的“脸面”关系理论:
•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 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心理与行为。 • “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 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20
3. 华人社会的人情与面子互动模型
在华人社会,人情与面子是每天沟通必须面对的问 题,但到底他们之间是如何互动与演进的呢?胡先晋 (1934)、黄光国(1988,1997)与翟学伟(1995) 等华人社会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 下面从人情的定义、人情法则与“报”的规范、人 情困境、人情与面子互动请托模型等四个方面论述。
•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 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 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 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面子保全论” 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其 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 公众眼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 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 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 爱,与对方达成共识。
• 1.2 中国人的面子论
资料链接:面子的最早记载(齐桓公与项羽) • 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胡先晋(1944)对于汉语面 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包括两方面,即“面子” 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 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 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正如林语 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 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 •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 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 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面子” 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 保证。
24
3.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回应
在中国这种关系取向的社会里,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是
一种十分重要的权力。做人情给对方时,往往还会考虑对方的 关系网内到底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 如果对方“结交尽权贵,往来无白丁”,资源支配者便可能 “不看僧面看佛面”,屈从对方的请求。如果对方家世寒微, 又没有良好的关系,资源支配者便很有可能推拒他的求情。
23
3.3
人情的困境
这种“人情困境”主要是由下列三个因素所构成的: 1.资源支配者付出的代价 资源支配者接受了对方的请托,他必然要付出某些资源。如果他 是资源的拥有者,帮助对方,自己便要承受某些损失。对方的 要求愈多,自己的损失愈大。在许多情况下,他往往不是资源 的所有者,而只掌握资源的支配权。 2.受者回报之预期 在一个讲究“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的文化里,资源支 配者施恩于他人时,虽然能够预期受者一有机会终将回报。可 是,由于人情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不仅对方回报的 时日遥遥无期,对方回报的方式也难以预计。
19
2、 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与成因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 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 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是社会赋予个 体的。其次,汉语中的面子不具有消极面子的内 容。汉语中获得面子是指获得群体对自己的尊重, 而“脸”也不同于积极面子,因为其具有强烈的 道德意味。汉语面子强调社会对个体的承认和社 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 强调个体的愿望或需求。 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 征,面子理论也不例外。
26
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黄光国,1988a)
• 在“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架构中,不同性质的 关系交往遵循不同的交往法则,这在资源请托的具 体事件中得以表现出来。在资源请托过程中,资源 支配者首先就请托者与自身的关系作出判断。 • 对于被界定为工具性关系的请托者,资源支配 者按照童叟无欺的公平法则来对待; • 对于被界定为情感性关系的请托者,资源支配 者按照需求法则,尽其所能来满足对方的需求,但 也有可能由于交换或分配资源的矛盾而产生“亲情 困境”; • 对于被界定混合性关系的请托者,资源支配者 则按照人情法则,将其所付出的代价与未来可能的 回报做比较,并兼顾对方的关系背景来权衡轻重, 最终决定是否“做人情”给对方,由此也就常常陷 入“人情困境”之中。
30
处理冲突的模式与策略
武断
←←←←←←←
果 断 程 度
竞争(赢-输)
合作(双赢)
折衷(双赢)
回避(输-输)
妥协(输-赢)
不武断 不合作
→→→→→→→→→→→→
合作
合作程度
2.2 中国人的人际冲突处理模式
传统上,“和”是一般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冲 突时的最高指导原则。中国人对冲突的解决模式 往往强调不要正面冲突,以免伤和气,总是希望 能平顺地化解冲突,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传统上中国人对不和谐或冲突会形成一种焦 虑甚至恐惧。在现实生活中谁先破坏和谐,不管 有理无理,都是不对的。为了维持双方关系的和 谐,当事人必须各依角色规范行事,以符合对方 的期望,在做人方面必须处处小心,尽力保护对 方的面子,以免破坏和谐而引发冲突。传统中国 人恢复和谐的主要策略是“和稀泥”,亦即强调 “识大体”、“为和谐”、“家丑不可外扬”。 32
社会契约关系理论:契约社会
二、组织关系理论
科层关系规则
情境关系理论
平衡关系理论 交换关系理论
科层关系规则
含义:科层制组织是为了达到已建立的目标,用层级关系安排来组织人类活 动的一种结构化的理性建构 优点:科层制为远距离的控制留出余地;通过减少人际关系的方式构建起一
道屏障和保护层;抑制了等级高的上机的独断专行,使处罚的强制实施
交换关系理论
韩非子的“自为心”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
人至天死也 —“挟自为心”
交换关系理论
• 社会交换关系的基本特征: 1、关系传播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 • 2、它受对对方了解程度的指导 • 3、关系传播的符号类型各不相同 • 4、其功能性,为某一目的服务
组织关系分析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2
人情法则与“报”的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人情法则和需求法则或公平法则 一样,都是“报之规范”的衍生物。这些法则的主 要差异,在于它们适用的人际关系范畴不同,“报” 的方式和期限也有所不同。 公平法则主要适用于工具性的关系; 需求法则主要适用于情感性关系; 人情法则主要适用于混合型关系;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礼尚往来;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总而言之,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 动机,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
28
• 从资源请托者的角度来看,资源支配者接受请托将使 请托者感到“有面子”,而拒绝请托则会导致请托者“失 面子”,这种“面子”上的尴尬也常常会使资源支配者尽 量“做人情”给对方。 • 如果资源支配者既不愿意答应对方的请托,又不愿意 损及对方的“面子”,面对这样的“人情困境”常常会采 用“拖”的策略而不给予对方答复。 • 从自身的印象整饰来看,资源请托者则常常通过炫耀 自己、显示与一些要人的关系来做“面子功夫”,进而通 过种种方法与资源支配者“拉关系”,以使得在未来的资 源请托的过程中,资源支配者由于平时的“人情”亏欠, 顾及请托者的“面子”而难以回绝。 • 而在被拒绝请托“失面子”后,请托者则可能要通过 各种方式“做面子”来挽回所损失的“面子”,并且将来 一有报复的机会,也会让对方“面子”上不好看,最终使 得大家都没有“面子”。 • 总之,请托者常通过“面子工夫”及“角色套系”的 关系运作,以使资源支配者作出有利于请托者的资源分配。
五、存在主义关系理论
六、社会契约关系理论
其他内容
中国文化传统的五伦关系:
父子关系:父慈子孝 夫妻关系:夫义妻从 朋友关系:友 信 长幼关系:长惠幼顺 君臣关系:君仁臣忠
二、绝对命令关系理论
绝对命令关系理论:绝对命令=伦理道德
公平正义理论: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等
人格原型关系理论:面具、影子、自我
存在主义关系理论:三个世界
“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其道理即 在于此。
25
3.4
“人情与面子”互动模型
“人情与面子”模型的核心在于其关于中国人人际关系的 分类,黄光国(1988)综合已有的“人情”与“关系”研 究,将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系”、 “工具性关系”及“混合性关系”三种类型。 • 情感性关系通常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以满足情感需求为 目标的社会关系。 • 工具性关系是一种陌生人之间以获取物质资源为主要目 标的社会关系。 • 混合性关系是介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的一种 中间性关系,是个人最可能以“人情”和“面子”来影 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
• 平衡图式:人们将情感关系,视为对称的并且是 可以传递的这样一种认知倾向。 • 平衡图式基本假设是:关系的不平衡产生于组织 氛围中的心里紧张或不舒服感,这种紧张会导致 人的内心压力,推动其去排除和缓解这种不一致 的状况,从而达到平衡。
交换关系理论
中国古代理论:
韩非子—“自为心”
现代社会理论:
迈克尔.E.罗洛夫—社会交换学说
具有合法性;使冷淡作为一种退避的方式成为可能,职员们使自己的行 为仅限于组织规则的实施,而不做任何该做的事情;为按照等级进行协
商留出余地。
局限:管理者没有将他的工作人员看做有机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将他 们视为抽象概念。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生产力将被削弱,组织奖完
全丧失吸引力。
情境关系理论
• 代表人物:雅各布.盖茨尔斯
• 内容:管理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种情境:一种是由上级依照他的 需要与目标,知觉并组织起来的关系;一种是由下属按期需要与目标, 知觉并组织起来的关系。 • 这两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竞争
情境关系理论
平衡关系理论
• 弗里茨.海德发展了一个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该理 论以考虑个体感知其自身所处的方式的重要性为 前提。
“脸面”关系理论
• 一 中西方“面子”理论比较及中国“人情-脸面” 互动模型 • 二 西方组织冲突理论与华人冲突化解模型 • 三、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沟通策略
一、中西方“面子”理论比较及“人情 与面子”互动模型
• 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 华人社会的人情与面子互动模型
• 1. 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21
3.1 什么是人情 大体而言,人情在中国文化中,有下列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人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时,可能产生 的情绪反应。《礼记》中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 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 第二,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 一种资源。 第三,人情是指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 人情的社会规范主要包含两大类的社会行为:首先,在平常 时候,个人应当用馈赠礼物、互相问候、拜会访问等方式与 其关系网内的其他人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来有 往,亲眷不冷场”,斯之谓也。其次,当关系网内的某一个 人遭遇到贫病困厄或生活上遇到重大的难题时,其他人应当 有“不忍人之心”,同情他,体谅他,并尽力帮助他,“做 人情”给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其蕴含的“己之 所欲,施之于人”,诸如此类儒家所谓的“恕道”,都是这 22 个意思。
组织传播的关系理论
管理学院 武庆圆 luckyyuan5@sina.com
第3章 组织传播的结构理论
一、 关系问题的一般理论 二、 组织关系理论 三、 组织关系分析理论(待续) 四、 组织关系传播理论(待续)
关系问题的一般理论
一、古代人际关系学说
二、绝对命令关系理论
三、公平正义理论
四、人格原型关系理论
29
二、 西方组织冲突理论与华人冲突化解模型 2.1 西方管理沟通的冲突处理理论
冲突(Conflict)是人类为了达到不同目标和满足相对 利益时形成的具有直接性和公开性的某种形式的斗争。 为了有效地解决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冲突,美国的行为科 学家托马斯(Thomas)提出了一种二维模式,用于分析冲突 的可能解决方案和结果。托马斯认为发生冲突以后,冲突参 与者的反应有两个主要维度:武断性和合作性。于是,就出 现了五种不同的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 这五种策略即代表了合作性与武断性的五种不同组合: 强制、迁就、回避、妥协和合作。
• “脸面”关系理论 • 关系协调交流理论 •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 关系网络分析理论
“脸面”关系理论
• 中国社会的“脸面”关系理论:
•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 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心理与行为。 • “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 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20
3. 华人社会的人情与面子互动模型
在华人社会,人情与面子是每天沟通必须面对的问 题,但到底他们之间是如何互动与演进的呢?胡先晋 (1934)、黄光国(1988,1997)与翟学伟(1995) 等华人社会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 下面从人情的定义、人情法则与“报”的规范、人 情困境、人情与面子互动请托模型等四个方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