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和纤溶系统介绍和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被AT灭活。
PC 凝血酶+TM APC
EPCR
APC的主要作用: 1)灭活FⅤa和FⅧa,需要磷脂和Ca++的参与。
2)抑制FXa 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3)增强纤溶活性,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因子V Leiden突变
“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APCR试验:
患者血浆+APC,不能使APTT延长 是由于FV基因(1691)位突变引起 致使对APC灭活作用不敏感。 但FV的凝血辅因子功能不受影响
是主要的生理性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 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
特性:合成 性质
主要由肝脏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少量 属α球蛋白,半衰期61-72h。
作用
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在肝素存在时抗凝效果增加1000倍以上
Ⅶa不被AT抑制
AT抗凝原理
肝素+AT (构型改变暴露活性中心)精氨酸 +IIa、Xa、XIIa、XIa、IXa、K、PL (丝氨酸蛋白酶)
四、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2.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PZI):
❖ 丝氨酸蛋白酶,肝脏合成 ❖ 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时会大量消耗
Xa-PZ-PZI复合物
灭活Xa功能增强
PZ、PZI缺陷
可导致血栓形成
五.其他凝血抑制物
1、α2 巨球蛋白(α2-M)
抑制:Ⅱa 、K、PL
2、α1抗胰蛋白酶(α1-AT)
判断肝素抗凝是否有效的指标:
AT:A < 70% 肝素效果减低 AT:A < 50% 肝素效果明显减低 AT:A < 30% 肝素则失去抗凝效果 AT:A 80-120% 肝素抗凝效果最佳
2、血浆抗凝血酶抗原检测
免疫火箭电泳法
原理:受检血浆中AT在含AT抗血清的琼脂糖凝
胶中电泳,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形成火箭样沉淀 峰,高度与AT成正相关。
PART 2
抗凝物质检测
一、生理性抗凝蛋白
(一)、抗凝血酶测定
1、抗凝血酶活性(AT:A)
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
原理:血浆+肝素(一定量)+凝血酶(过量)
灭活
AT
凝血酶
PNA (显色)
剩余的凝血酶呈正相关
AT:A呈负相关
AT:A 临床意义
降低:先天性缺陷,引起反复静脉血栓形成。
获得性缺乏症:
①合成减少,肝病。 ②消耗增多,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③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抗 血
肝细胞: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可被肝脏摄取和灭活
及合成抗凝物—AT、α2-M
液
血管内皮细胞:
凝 固 系
合成或释放PGI2→抑制PLT聚集
释放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TM→抗凝作用 合成或释放t-PA→激活PLG→PL—促进纤溶
统
体液因素:主要是生理性抗凝蛋白
抗凝血酶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一、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
抑制:FⅪa 、Ⅱa 、PL
3、C1抑制物(C1-INH)
抑制:FⅫa、 FⅪ a、激肽释放酶、 PL、补体1
五.其他凝血抑制物
4.肝素:肥大细胞合成,酸性粘多糖
主要抗凝原理:
灭活
肝素+AT
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
高分子肝素→Ⅱa,抗凝效果强,作用快, 维持时间短。
低分子肝素→Xa,抗凝效果较弱,作用慢, 维持时间长。
方法还有:酶免法、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同AT活性。
(二)、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发色底物法
原理:受检血浆+PC激活剂→APC→发色底物→
释出PNA显色深浅与PC含量成平行关系。
临床意义:
降 先天性 I型:PC:A↓,PC:Ag↓减低
低
以静脉血栓多见,
获得性:II型:PC:A↓,PC:Ag正常 也可出现动脉血栓
APC抗凝作用降低 DVT
凝血酶生成增加
2、蛋白S(PS)
❖ 合成与PC相似,依赖VK。1977年在美国Seattle 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故称PS。
❖为APC的辅因子,增强APC与磷脂的亲和力。
可使APC活性增加十倍
60%结合-结合C4结合蛋白(C4bp) ❖两种形式存在 属于急性时相反应物
40%游离-才能作为APC的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肝合成。 ❖是1995年新确定的一种血浆抗凝蛋白 ❖其 在 生 理 性 抗 凝 蛋 白 作 用 中 占 相 当 重 要 的 比 重 , 直接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TF-Ⅶa 复合物的抑制物 直接抑制FXa
抗凝和纤溶系统介绍 和解释
HAPPY CHILDREN’S DAY
岁月把回忆印在心头, 但童心是一种心态, 即使岁月蹉跎,时光荏苒, 珍惜它,爱惜它, 你将年轻永驻!
血栓与出血的平衡
血栓
出血
止血、凝血
抗凝、纤溶
PART 1
抗凝系统
抗凝系统
细胞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凝物可被吞噬和清除
抗凝原理
TFPI首先结合于Xa的活性中心,形成TFPI-Xa,然后在 Ca++ 存在下与TF-Ⅶa形成多元复合物,使其活性丧失。
四、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1.蛋白Z(PZ):
依赖VK的糖蛋白,肝脏合成,可被凝血酶裂解
DIC、肝病、骨纤、新生儿的PZ水平都很低
PZ
Xa失活
在磷脂和Ca++的存在时变得更加明显
辅因子参与抗凝机制
急性炎症及相关疾病中C4bp水平增高,游离PS降低。
3、凝血酶调节蛋白(TM)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是凝血酶的受体 凝血酶+TM 复合物 APC
加速PC(活化)
2万倍以上
4、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内皮细胞表面的EPCR可使 凝血酶-TM复合物将PC激活的速度 提高5倍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消耗增多 DIC、手术与先兆子痫
生成减少 肝病、口服避孕药、肿瘤药物治疗
使用VK拮抗剂等
其他
尿毒症、肝移植术、血透、血浆置换、
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等
增加:冠心病、糖尿病、NS、妊娠后期等呈代偿性增加。
(三)、其他
(三)、血浆蛋白C抗原检测
(免疫火箭电泳法)(同AT:Ag)
(四)、血浆总蛋白S检测
(1:1形成复合物) 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肝素重新释出继续下一个作用
AT缺乏所致疾病
先天性AT缺乏 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与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
获得性AT缺乏见于 合成障碍:肝受损 丢失过多:肾病 消耗过度:DIC、DVT、M3等
Leabharlann Baidu
二、蛋白C系统
包括:PC、PS、TM、EPCR
1.蛋白C(PC):肝合成,依赖VK,糖蛋白,
PC 凝血酶+TM APC
EPCR
APC的主要作用: 1)灭活FⅤa和FⅧa,需要磷脂和Ca++的参与。
2)抑制FXa 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3)增强纤溶活性,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因子V Leiden突变
“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APCR试验:
患者血浆+APC,不能使APTT延长 是由于FV基因(1691)位突变引起 致使对APC灭活作用不敏感。 但FV的凝血辅因子功能不受影响
是主要的生理性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 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
特性:合成 性质
主要由肝脏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少量 属α球蛋白,半衰期61-72h。
作用
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在肝素存在时抗凝效果增加1000倍以上
Ⅶa不被AT抑制
AT抗凝原理
肝素+AT (构型改变暴露活性中心)精氨酸 +IIa、Xa、XIIa、XIa、IXa、K、PL (丝氨酸蛋白酶)
四、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2.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PZI):
❖ 丝氨酸蛋白酶,肝脏合成 ❖ 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时会大量消耗
Xa-PZ-PZI复合物
灭活Xa功能增强
PZ、PZI缺陷
可导致血栓形成
五.其他凝血抑制物
1、α2 巨球蛋白(α2-M)
抑制:Ⅱa 、K、PL
2、α1抗胰蛋白酶(α1-AT)
判断肝素抗凝是否有效的指标:
AT:A < 70% 肝素效果减低 AT:A < 50% 肝素效果明显减低 AT:A < 30% 肝素则失去抗凝效果 AT:A 80-120% 肝素抗凝效果最佳
2、血浆抗凝血酶抗原检测
免疫火箭电泳法
原理:受检血浆中AT在含AT抗血清的琼脂糖凝
胶中电泳,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形成火箭样沉淀 峰,高度与AT成正相关。
PART 2
抗凝物质检测
一、生理性抗凝蛋白
(一)、抗凝血酶测定
1、抗凝血酶活性(AT:A)
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
原理:血浆+肝素(一定量)+凝血酶(过量)
灭活
AT
凝血酶
PNA (显色)
剩余的凝血酶呈正相关
AT:A呈负相关
AT:A 临床意义
降低:先天性缺陷,引起反复静脉血栓形成。
获得性缺乏症:
①合成减少,肝病。 ②消耗增多,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③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抗 血
肝细胞: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可被肝脏摄取和灭活
及合成抗凝物—AT、α2-M
液
血管内皮细胞:
凝 固 系
合成或释放PGI2→抑制PLT聚集
释放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TM→抗凝作用 合成或释放t-PA→激活PLG→PL—促进纤溶
统
体液因素:主要是生理性抗凝蛋白
抗凝血酶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一、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
抑制:FⅪa 、Ⅱa 、PL
3、C1抑制物(C1-INH)
抑制:FⅫa、 FⅪ a、激肽释放酶、 PL、补体1
五.其他凝血抑制物
4.肝素:肥大细胞合成,酸性粘多糖
主要抗凝原理:
灭活
肝素+AT
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
高分子肝素→Ⅱa,抗凝效果强,作用快, 维持时间短。
低分子肝素→Xa,抗凝效果较弱,作用慢, 维持时间长。
方法还有:酶免法、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同AT活性。
(二)、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发色底物法
原理:受检血浆+PC激活剂→APC→发色底物→
释出PNA显色深浅与PC含量成平行关系。
临床意义:
降 先天性 I型:PC:A↓,PC:Ag↓减低
低
以静脉血栓多见,
获得性:II型:PC:A↓,PC:Ag正常 也可出现动脉血栓
APC抗凝作用降低 DVT
凝血酶生成增加
2、蛋白S(PS)
❖ 合成与PC相似,依赖VK。1977年在美国Seattle 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故称PS。
❖为APC的辅因子,增强APC与磷脂的亲和力。
可使APC活性增加十倍
60%结合-结合C4结合蛋白(C4bp) ❖两种形式存在 属于急性时相反应物
40%游离-才能作为APC的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肝合成。 ❖是1995年新确定的一种血浆抗凝蛋白 ❖其 在 生 理 性 抗 凝 蛋 白 作 用 中 占 相 当 重 要 的 比 重 , 直接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TF-Ⅶa 复合物的抑制物 直接抑制FXa
抗凝和纤溶系统介绍 和解释
HAPPY CHILDREN’S DAY
岁月把回忆印在心头, 但童心是一种心态, 即使岁月蹉跎,时光荏苒, 珍惜它,爱惜它, 你将年轻永驻!
血栓与出血的平衡
血栓
出血
止血、凝血
抗凝、纤溶
PART 1
抗凝系统
抗凝系统
细胞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凝物可被吞噬和清除
抗凝原理
TFPI首先结合于Xa的活性中心,形成TFPI-Xa,然后在 Ca++ 存在下与TF-Ⅶa形成多元复合物,使其活性丧失。
四、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1.蛋白Z(PZ):
依赖VK的糖蛋白,肝脏合成,可被凝血酶裂解
DIC、肝病、骨纤、新生儿的PZ水平都很低
PZ
Xa失活
在磷脂和Ca++的存在时变得更加明显
辅因子参与抗凝机制
急性炎症及相关疾病中C4bp水平增高,游离PS降低。
3、凝血酶调节蛋白(TM)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是凝血酶的受体 凝血酶+TM 复合物 APC
加速PC(活化)
2万倍以上
4、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内皮细胞表面的EPCR可使 凝血酶-TM复合物将PC激活的速度 提高5倍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消耗增多 DIC、手术与先兆子痫
生成减少 肝病、口服避孕药、肿瘤药物治疗
使用VK拮抗剂等
其他
尿毒症、肝移植术、血透、血浆置换、
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等
增加:冠心病、糖尿病、NS、妊娠后期等呈代偿性增加。
(三)、其他
(三)、血浆蛋白C抗原检测
(免疫火箭电泳法)(同AT:Ag)
(四)、血浆总蛋白S检测
(1:1形成复合物) 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肝素重新释出继续下一个作用
AT缺乏所致疾病
先天性AT缺乏 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与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
获得性AT缺乏见于 合成障碍:肝受损 丢失过多:肾病 消耗过度:DIC、DVT、M3等
Leabharlann Baidu
二、蛋白C系统
包括:PC、PS、TM、EPCR
1.蛋白C(PC):肝合成,依赖VK,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