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 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 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为和谐而和 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之道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之道全文及译文

中庸之道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者所以立有德也;有德則安樂,安樂則長壽。

其教也厚,其德也重。

立而不固則廢;建而不常則亡。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其所
不聞、在陰密而勿失人焉。

译文:
中庸的意思是說, 天命就是本性; 順從本性就是道理; 要修行道理就要學習教化. 教化的
目的在於树立崇高的品德; 有了崇高的品德, 就能夠安心快樂, 得以長壽. 此外, 教化要
厚道, 要重視建立一套正當法制. 立法如果不牢固可能就會失效; 建立但卻無法永久維持
可能就會衰退. 因此君子規劃日常生活, 規劃好隐密行動且別使人感到惊張.。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含义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扩展资料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论语·中庸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中庸之道的概念在《论语·中庸篇》中,孔子解释了中庸之道,它指的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适度、平衡和稳定。

这种平衡既不偏向极端,也不过于自我牺牲,它体现了理智与情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统一。

2. 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2.1 夫妻关系使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夫妻关系可以使双方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并寻求共同发展。

夫妻双方可以通过保持适度来避免过度争吵和权力斗争,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2.2 父母子女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培养出有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孩子。

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

3. 中庸之道在社会关系中的应用3.1 领导与下属关系中庸之道对于领导者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平衡、公正和尊重员工。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在处理冲突时避免极端偏见,并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3.2 公民与社会关系中庸之道对于公民来说意味着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公民可以通过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推动社会进步。

4. 中庸之道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之道对于个人发展也十分重要。

通过保持适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精力和资源,避免自我过劳或盲目追求成功。

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

结论《论语·中庸篇》提出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它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智慧,以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的原则——礼 和为贵的标准——以礼节之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2)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3)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4)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

3.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4.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

也指无可无不可。

[论语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法和手段。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21.“乡原,德之贼也”一句中,“原”的意思是__________ , “德”其实专指孔子主张的____________。(2分) 21.谨慎老实(1分) 中庸之道(1分) 22.孔子为何对“乡原”深恶痛绝?请根据孟子的分析分条概 括。(4分)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 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破坏中庸之道的人,为什么呢?”(孟 子)回答说:“批评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 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 行事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 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是‘道德的破坏者’。
“狂”是积极进取,“狷”是消极抵抗。不合流俗,不守 常规。“进取”或“有所为”很难,但“有所不为”即不同流 合污,不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陈寅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 迫,乃为可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 “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 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 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 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 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如孔 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解】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 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毋必毋固 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达变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 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灵活洒脱 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 不违背大原则 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 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 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中庸之道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宝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其至矣乎② 民鲜久矣③ 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注释】 注释】 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 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 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 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 ②至:极高。 ③鲜:少。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差之毫厘, 差之毫厘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千里 及,归于中道而已。”
【读解】 读解】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 子曰: 不得中行①而与② 子曰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⑤ ③狷④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⑤也。” 【注释】 注释】 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 ②与:相与,交往。 ③狂:激进。 ④ 狷(juàn):耿直,不 求有所作为却绝不肯同流合 污。 ⑤不为:指不干坏事。
邢昺 《论语注疏 》 ○正义曰:此章言世乱 言世乱,人不能行中庸之 言世乱 德也。中,谓中和。庸,常也。鲜,罕也。 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极矣乎!以世 以世 先王之道废, 乱,先王之道废,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时 矣,非适而今也。
孝 感 动 天
【读解】 《论语讲要》 读解】 论语讲要》 中庸的中字,无过,无不及。例如办一事,办到九 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恰到好处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 “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 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 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中也 致中和,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地位焉,万物育焉
芦衣顺母
【评析】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 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以中道教化百姓, 以中道教化百姓 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 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 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 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评析】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 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于狂, 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 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于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 庸的思想。
1-12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②。先王之道, 有子曰: 礼之用① 和为贵② 先王之道, 有子曰 斯为美③ 小大由之④ 有所不行⑤ 知和而和⑥ 斯为美③。小大由之④。有所不行⑤,知和而和⑥, 不以礼节之⑦ 亦不可行也。 不以礼节之⑦,亦不可行也。” 【注释】 注释】 ①礼:体现“仁“的各种规则。用:作用,功用。 ②和为贵:遇事以和谐为可贵。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贤王。斯:这个,指示代词, 指代“和为贵” 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以“和为贵”为出发点, 按这个原则去做。由:奉行,照做。 ⑤所不行:名词性词组,作句中“有”的宾语,意思 说“行不通之处”。 ⑥知:为了。 ⑦节:节制,约束。之:宾语代词,这样,这个。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 适(1)也,无莫 也,义之与比 。” 也 无莫(2)也 义之与比(3)。
【注释】 注释】 (1)适:音dí,意 为亲近、厚待。 (2) (2)莫:疏远、冷淡。 (3)比:亲近、相近、 靠近。 【评析】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 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 点之一:“义之与 比。”有高尚人格的 君子为人公正、友善, 为人公正、 为人公正 友善, 处世严肃灵活, 处世严肃灵活,不会 厚此薄彼。本章谈论 厚此薄彼 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 养问题。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师也过,商也不及 譬之于射 过与不及, 譬之于射,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皆未至于鹄的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
【读解】 《论语讲要》 读解】 论语讲要》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 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 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 是亲,亦即以读》 评点】 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 规范。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 认为,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个体主体 内在的爱心,推已及人便是亲亲而爱 众。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孔 子重道义,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以义 以义 导利,以义御利。在他人遇及危难, 导利,以义御利 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能见危授命即 见义勇为。“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原则表明道 见利思义 义比个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为正义而生,生的伟大;为正义而死, 死的光荣。以赴义为人生路向,凝铸 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 传。
查正贤《论语讲读》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 中和的、 中和的 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 子思)作 子思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中庸》 《礼记》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四书》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读解】 读解】 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 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 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 常所遇见 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 也 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 病,从而用 “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 使之不走极 端而接近“中行” 端而接近“中行”。说到 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 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你周围的人是狂者多还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 人是狂者还 是狷者呢?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是 不是都应该用“中行”的 标准来加以调节呢?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论语解读》 评点】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 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德最高尚的人。可是他感叹时人的行为都不符 德最高尚的人 合中庸。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的人,也应该找狂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 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 为。这样在交朋友中,没有“中行”之人,只 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 取他的长处而并 取他的长处 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 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 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 道。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① 子贡问 子曰: 师也过② 商也不及③” ③”。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然则师愈与④ 子曰: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孟子》〈尽心篇〉: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 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 思其次也。狂者,其志嘐嘐然,曰: 「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 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 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又 其次也。」今按:中行,行得其中。 孟子所谓中道,即中行。退能不为, 退能不为, 退能不为 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 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
当然,是好是做得恰到好处,不“左倾”也不右翼, 不过分 也无不及,还是像我们已经举到过的大美人“东 家之子”那样,再高一公分就太高了,再矮一公分又太 矮了;脸上擦白粉就太白了, 搽胭脂又太红了。是一个 标准的勿需美容化妆的“亚洲小界”、“世界小姐” 。 这可能吗?能做到吗? 太难了!不然的话,孔子怎么会发出如此沉重的感 叹呢?--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 已经很久了!” 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凡事尽力做得合适 凡事尽力做得合适 一点而已。 一点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