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 教案设计
一般变化不大;
2)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天气
气候
不同点
短时间、多变化
较长时间,较稳定
相同点
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
三、活动:
比一比,看谁答得快,下面句子哪些是说天气的?哪此是说气候的?
①昆明四季如春()
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明天大风降温()
④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
பைடு நூலகம்
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天气的特点及与气候的区别 2、气象图和风向图的判读 3、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图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天气及其影响 第二课时:明天的天气 第三课时: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学过程:
(人们常见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天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
3、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归纳天气的特点
(1)、短时间
(2)多变化: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天气
不同。
4、学生讨论: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1)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四、风向标:包括风杆、风尾或风旗 风向:指风的来向
风 力:风的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
业等。
五、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1、看电视;2、听收音机;3、读报纸;4、上网;5、手机121信息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收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天气预报要预报 哪些内容呢?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 二、讲授新课 1、讲述: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让学生看卫星云图,讨论: 卫星云图上有哪些颜色?不同颜色下的地方有可能会是什么天气? 3、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图,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4、播放风向标幻灯片 ①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共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北”八 个基本方向; ②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或风旗组成,每道风尾力为4米/秒,即风力为2级, 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天气符号、天气预报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天气的概念,需要通过活动来提高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知道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让学生学会阅读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
2.天气预报的阅读和理解。
3.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案例和图片。
2.准备天气预报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3.准备天气符号的图示和说明。
4.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天气的特点和表现。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的变化和趋势。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讨论如何应对恶劣天气,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教材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天气的短期变化和长期趋势。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天气现象。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分析天气现象,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2.难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2.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实验教学法:观察天气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表,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2.准备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变化;3.划分学习小组,确保课堂互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天气变化的图片,如晴转雨、雨转晴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天气变化的体验?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如:晴天适宜外出,雨天需要注意防雨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总结天气变化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天气变化。
每组选用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记录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数据。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天气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现象,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天气规律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现天气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天气相关的实例和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描述天气的?”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天气现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等,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统计数据。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A预报气候 B 说明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C 说明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 说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 收看天气预报时,如果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卫星云图为绿色,那么此时该地区为( )
A 晴朗天气
B 多云天气
天气
展示几张图片,看图说出天气。
引导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晴、阴、风、雨
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旗状况,时刻在变化的。
学生看图判断天气。
学生概括天气的特点。
通过观看图片并分析对比,总结得出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过渡]思考:下列描述北京大气状况的词语也是天气吗?(春季温暖多风
、秋季凉爽少雨)
教学设计
课 题
多变的天气
课时安排
1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方面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方面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学生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小视频,并思考播报了哪些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培养学生看图和读取信息能力。
卫星云 图
卫星云图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不同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颜色的含义。
展示卫星云图。
绿色:陆地
蓝色:海洋
白色:云区。(云层越厚降水的概率越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自主探究】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解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4、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激发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3、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如何根据风向标判断风向及风力的大小。
3、学会使用天气符号。
三、教学类型:新授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大家回顾这几天不同的天气,让大家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多变的天气》。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源于生活,也降低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
二、新知讲解1.天气定义: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气候的定义: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过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判断下面哪些形容的是天气,哪些形容的是气候?1、下列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A、长夏无冬B、烈日炎炎C、阴转多云D、四季如春E、东边日出西边雨F、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G、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天气的影响。
用课件展示书上活动题的几段材料,分析每段材料分别分析的是天气和哪个方面的影响。
归纳:材料1——天气影响农业材料2——天气影响交通材料3——天气影响生活【转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预知天气,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安排我们的生活、日常出行、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那么我们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预知天气?3.天气预报通常,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获多日内的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表示方法以及常用的天气符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天气的含义,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提高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
但他们对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符号的识别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情况的能力,提高对天气现象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概念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生动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天气符号,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实例、天气符号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天气知识的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天气变化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提问:“你们对这些天气现象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概念,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如晴、雨、多云、雾等,让学生识别。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多变的天气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过程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 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天气预报图上的卫星云图和常见天气符号。
3. 合作学习,探讨风向标的判读和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情感目标认识到空气污染对我们的危害巨大,能够从自身做起切实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彫响。
2. 风向标符号的判别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3分钟)放映神州十一号发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多飞船选择秋季发射?并给子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恩考飞船发射的季节选择问题。
激发爱国Z 心,学习兴趣【转折】天气对飞船的发射很重要,对于我们的生活也很重要,导入新课。
1.畅聊天气,根据学生们的描述,总结描述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常见出:人们一般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的天气现象还有哪些?先自主学习天述天气。
气与气候的概【转折】到底什么是天气?【自主学习】查找天气与气候念,再通过对天气及其2.天气概念、特点的讲解。
它是短时间、的概念和特点。
比学习,加深时刻变化的。
展示学习成果,回答天气与气对天气与气候影响学习【转折】如果是长时间、基本不变化,候的概念。
概念的理解和(约12分则是指什么?3.气候概念、特点的讲解。
以北京为例,区分;钟)介绍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
4.引导学生归纳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5•出示PPT,引导学生判断描述天气与归纳总结二者的区别。
气候的词语和诗句。
【学以致用】会区分天气与气候天气不仅会对【转折】以夏季高温多雨,导入今年夏我们造成不利天武汉的一场暴雨灾害,导入天气对于影响,同样也我们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要求:
1.简洁明了:使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精炼。
2.结构清晰: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布局,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艺术性和趣味性:采用生动的形象、颜色和布局,增加板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突出重点:将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用加粗、颜色等方式突出显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讲解内容4: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风、雾等。”
探究活动5:
“请同学们观察教室外的天气现象,并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并描述教室外的天气现象,如“现在太阳很大,气温很高”。
第五环节:实践活动
户外观察:
“请同学们带上温度计、雨伞等工具,我们去户外观察一下天气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户外观察,记录气温、降水等数据,并观察天气现象。
第三环节:天气的测量指标
讲解内容3:
“为了描述和测量天气,我们需要一些指标。常用的天气测量指标认为哪个指标最重要,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到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如气温影响我们的穿着,降水量影响农业产量等。
第四环节:常见的天气现象
5.概括性强:能够准确概括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图阅读、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等。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天气和气候的初步概念,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天气现象有基本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通常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内容感兴趣,因此,将天气现象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进一步深化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偏爱互动和参与式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7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多样性和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图的解读以及天气变化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感知和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解释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运用已有的经验,逐步建立天气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学会解读简单的天气图,提高学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3.天气图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图片、实例和图表。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对天气有什么看法?”、“你们知道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基本概念,如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的分类。
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 操练(15分钟)分析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设计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夏天会下雨?”、“为什么冬天会下雪?”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图表,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多样性,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掌握一些应对恶劣天气的常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
但他们对天气的理解更多的是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掌握一些应对恶劣天气的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多样性2.天气变化的规律3.应对恶劣天气的常识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图表等,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多样性,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2.互动教学法: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方式,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掌握应对恶劣天气的常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案例、图表等教学素材。
2.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多样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如: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一年中季节的变化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天气现象,如:为什么会出现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通过对天气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天气现象,但对于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实际天气现象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天气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准备: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以便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天气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天气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描述和解释简单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及多样性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天气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视频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户外观察的场地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通过PPT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成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我国气候的特点和天气的变化。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变化的规律以及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实例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天气影响的深入理解尚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变化的规律。
3.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变化的规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观察、记录天气,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变化的规律、实例分析等。
2.实例材料:收集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实例,如洪涝、干旱、寒潮等。
3.记录表:准备天气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记录天气情况。
4.小组讨论工具:划分小组,准备讨论所需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多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阐述天气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4)认识风包括风向和风力。
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两部分构成。
风羽用来表示风力,风向杆用来表示风向。
我们说的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由有风羽的一端吹向无风羽的一端。
这幅图表示的就是东北风(12 m/s)6级。
风羽用与风向杆垂直的横杠或三角形表示风速大小。
风羽的每条长横杠表示4米/秒的风速,短横杠表示2米/秒的风速,三角形表示20米/秒的风速。
【学生活动】“八面来风”:学生抢答各个风矢表示的风速和风向。
【过渡】要了解天气预报,除了要知道天气预报的内容,还需要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3.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两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完成天气符号和含义的连线,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过渡】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模拟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了。
【学生活动】“小小主播”:学生上台完成教材活动——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第1题(播报2023年2月7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提问】天气状况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那么人类活动能影响天气吗?阅读教材“思而学”栏目——人工能影响天气吗,讨论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天气。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天气。
【小结】人工影响天气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好处。
人类自古以来“呼风唤雨”的梦想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未来,气象部门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使之在保护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短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分类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同时,他们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多来源于生活经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定义、分类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
2.难点:天气变化的原因,尤其是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现象。
2.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图表,制作PPT。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练习题。
3.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天气现象的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天气现象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多变得天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得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得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人类活动得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得兴趣;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得习惯;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得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得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识别常用得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得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得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得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得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根据当时得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得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得大气状况”。
因而天气有多变得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得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2、这种天气产生得原因是什么?生:阅读、讨论、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得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得产生有人类活动得影响。
在人类得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得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得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得天气会怎么样?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得天气符号师:电脑演示打开图片得路径。
这里有五幅图片,老师演示第一幅图片,剩下得四幅图片学生来做,做到第五幅图片停止。
说明:前面四幅图:a------晴,阴,多云;b------雨;c-----雪;d-----霜冻,雾,沙尘暴。
每一幅图是一类天气景观图片及相应得天气符号。
如果把天气符号准确得拖到景观图上,符号就不动,否则,又回到原来位置。
第五幅图是各种天气符号及相应得文字,与前四幅图得做法不一样。
这样,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做得对错。
生:按教师演示得路径打开图片,做完剩下得四幅图片。
师:打开第五幅图片,想象一下,怎样把抽象得天气符号记住?生:教师按类别提问,学生按类别讨论回答,并加深记忆。
如晴,有太阳;多云,太阳被云彩遮住;阴,云层很厚,有两层,但没有雨点……霜冻,薄薄得一层;雾,被雾遮住,看不见了,所以符号像百叶窗一样;沙尘暴,“沙”字得拼音第一个字母是“S”加上尖头‘--- ’,因为沙尘暴一般由我国西部向东部吹…….师:再提供一个画面,学生观察并明确阵雨得符号(教师演示画面、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阵雨得符号)。
师:再提供一个画面,学生来观察。
(教师演播画面:风得符号:A——p B-----F分别显示出风杆,风尾和风旗。
A图:风杆从北快速落下,B图,风杆从东徐徐落下,来演示风向和风速得不同。
)生:观察。
师:提供一个画面。
(教师演播八种不同风得符号)。
生:抢答。
(版书)2、天气预报师:再提供几个画面,考考学生刚才记得怎么样。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得城市天气预报播音员播报教材50页图3.6(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得天气预报。
教师评价学生得播报。
教师演播:节选中央电视台得城市天气预报和重庆各区县得天气预报。
师:再提供一个学生天天能见到得画面看学生每天观察是否仔细。
(教师演播:卫星云图)师:这是一幅什么图?从上面你能获得那些天气信息?生:观察并回答,让学生在电脑上指出范围。
师:你们每天通过那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生:根据日常经验回答。
电视节目、报纸、手机、互连网等。
师:我们确实可以从互连网上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现在我们就进入“中国气象在线”网站浏览一下。
其他网站也都可以找到你需要得信息,如重庆得天气情况,可以登陆“重庆气象”网站等。
生:打开“中国气象在线”和“重庆气象”等网站浏览。
(版书)3、天气预报得制作师:我们每天都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怎么样做出来得呢?看书44页,了解一下天气预报得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
生:看书提出问题,如:1、卫星地面站接受谁发出得信息?2、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得?师:讲述1、各个气象站按照世界统一得观测规范,在同一时间进行气象观测,获取各种气象情报。
2、通过卫星地面站,接受气象卫星发送得各种气象数据。
3、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源源不断传来得气象情报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各种天气图表。
4、天气预报员对各种天气图表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预报结论。
5、电视台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板书设计一、天气及其影响二、明天得天气会怎么样?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得天气符号2、天气预报3、天气预报得制作第一节多变得天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得指标,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得负面影响。
被污染得大气又会危害人类。
2、懂得保护大气环境得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得重要性,懂得一些保护大气环境得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调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得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比较慨括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得能力。
3、指导学生采用写调查报告得方式与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得兴趣,增强学生环境保护得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得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得负面影响懂得保护大气环境得重要性;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得负面影响,懂得保护大气环境得重要性。
导入新课:讲述: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得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得空气质量得高低。
提问:我们这里得空气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受到污染呢?学生交流讨论:同学们围绕调查报告,结合自己收集得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人类得那些活动造成了大气得污染。
学生回答:人类工业生产排放得废气,汽车尾气,居民生活燃煤产生得烟尘都使我们得大气环境受到了污染。
(版书)1、人类工农业生产、交通、生活产生得许多污染:如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有毒重金属等,但它们进入到大气中就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加上地面植被不良,风力较大时就会形成沙尘暴。
播放录音:西北地区沙尘暴得危害。
提问:请同学们联系我们身边得事例,说一说大气污染会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版书)2、大气污染对人类得危害学生回答:许多人会生病,如咳嗽、肺结核、铅中毒等。
讲述: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得危害很多,同学们已举出了很多例子,下面我们来看看在1997年12月日本京都国际环保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家得工作报告(摘录)幻灯片:大气中得微小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几天或几个星期,那些直径小于10微米得微小颗粒可以直接吸入人得肺部,而那些直径小于2.5微米更小微粒则可以渗入到血液中,并携带有毒重金属和细菌以及其他污染源。
而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几百立方米得空气,儿童呼吸得空气重量大于他们得体重,工作和运动量大得人呼吸得空气量更大。
因此人们不断吸入受到污染得空气就会对身体产生慢性不良影响,也可能对身体立刻造成破坏性伤害,如对一些肺部受损得人来说,吸入到严重污染得空气可以造成哮喘和死亡。
学生活动:朗读幻灯片中得内容讲述:大气污染带来得危害还不仅是使人类得健康受到影响。
讲述:二氧化硫得危害很大,一是刺激人得呼吸道,引发呼吸道疾病,二是与大气中得水化合形成酸雨降落,会使森林、花草枯萎死亡,会使农作物减产,建筑物表面受到侵蚀,影响市容市貌,对许多文物古迹也会造成损害。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人类活动使大气环境受到了污染,而大气得污染又会给人类得健康以及其他生产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关注大气质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得重视,从1997年开始,我国有20多个大城市开始在新闻媒体上发布空气质量日报,现在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要发布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版书)3、读懂空气质量日报学生活动:读51页图3.7“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2011年2月26日)”活动建议:按以下步骤与学生一起读图:⑴图名是什么?《2011年2月26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⑵图中共有几项与空气质量日报有关得指标?⑶举例说明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⑷这一天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得有那些城市?⑸这一天哪个城市得空气质量级别最低。
[6]我们重庆得污染指数是多少?空气质量级别是多少?空气质量状况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讲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最近两天得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得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网上下载最近二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⑴我们所在城市得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如何?⑵与课题中得图对比,其中多了那一项指标?⑶这两天内全国各主要城市得首要污染物是什么?讲述:通过读图和看录象,我们知道了空气质量得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得数量关系,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得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得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请一名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得城市天气预报播音员播报教材51页图3.7(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得空气质量日报。
师:评价学生得播报并表扬学生。
提问:同学们会看空气质量日报对我们得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学生回答:知道我们城市得空气状况,当空气质量较差时,少在户外活动,少做剧烈运动,老年人和幼儿避免外出。
小结:空气质量日报得发布,不仅使我们了解每日各城市得空气质量状况,同时对增强大家环境保护意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对各大城市空气质量得监控,治理大气污染,目前有许多城市得空气质量有了很大得改善。
板书设计我们需要洁静得空气1、人类工农业生产、交通、生活产生得许多污染2、大气污染对人类得危害3、读懂空气质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