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文化常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

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意思:邀请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2)仿佛若有光(3)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5)悉如外人古义:桃花源外面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7)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8)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9)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不充足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01316N(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前:往前(3)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志:做记号4.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平转(E)穷:尽号面(t)☆舍:舍掉01316(5)才通人才:仅仅只(6)土地平旷旷:宽广m号喜(∠)☆舍:房舍201B6俨然:整齐的样子国(8)属:类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悉全都(10(11)悉如外人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12)黄发垂髫征,用来指老人: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3)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细咸:全,都(14)减来问讯讯:消息(15)送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叹惋:感叹惋惜(16)皆叹惋(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去:离开01(20)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915留(19)此中人语云语:告诉道:说20136m扶:沿着、顺着(21)便扶向路向:先前的到(2)及郡下23)诣太守诣:拜访(24)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25果:实现(26)寻病终寻:随即,不久(27)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询问渡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将、又自号“五柳先生”。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物。

二、文章梳理与疏通文意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林一进访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把捕渔作为职业。

(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下了小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听见。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安适愉快。

(桃花源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作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都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了。

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处处做上记号。

到了郡城,拜访了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作家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代表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代表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时机。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既是桃花源内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避世心态。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无法再找到 入口埋下了伏笔。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渔人
渔人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他代表了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他偶 然进入桃花源,被里面的美景和和谐的生活所吸引,但最终 因为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而离开。渔人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作 者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以景写情的手法
通过对桃花源的景色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情感氛 围,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寓言化的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如将桃花源视为理想社会的象征,通过对其的描绘和 叙述,寓言化地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意象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桃花源的意象内涵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与世隔绝、美好 和谐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理想中的社 会状态,即没有战争、没有贫困、人 人自由平等的社会。
THANKS
感谢观看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 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桃花源意象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 简介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晚年归隐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 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 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
批判统治阶级
通过对统治阶级的腐朽、 残暴、无能的描写,表达 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和不满。
呼唤社会变革
作品通过展现桃花源中的 和谐生活,呼唤现实世界 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公平 正义和人民幸福。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闻名田园诗人。

别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基本上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别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别脚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觅。

(寻向所志)②随即,没多久。

(寻病终)[闻]①听讲。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见的情况。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明艳漂亮。

今:食物滋味好。

[开朗]古:地点开阔,光线充脚。

今:乐观,畅快,别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织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点。

今:没有出路的境界。

[不管]古:别要讲,(更)别必讲。

今:连词,表示条件别同而结果相同。

[这样]古:像如此。

今:如此。

[别脚]古:别值得。

今:别充脚;别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日子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四、迁移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璀璨的模样。

形容有狭窄阴暗忽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忽然悟出道理而感受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咨询津:津,渡口。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一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二一、疏通文意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原因:时间:人物: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7、在本文中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8、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17、本文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二、语音晋(jìn)太元中夹(jiā)岸数百落英缤(bīn)纷 (fēn)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 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你黄发垂髫(tiáo) 此中人语(yù)云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南阳刘子骥(jì)三、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处处志之(志:通“誌”,记)四、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古: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足。

五、词类活用六、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之渔人甚异之(代,渔人见到的景象);忘路之远近(助,的);有良田……之属(代,这);具答之(代,他们,指桃花源人);处处志之(助,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闻之(代,这件事)。

5、为捕鱼为业(动,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对)6、乃乃大惊(于是,就或竟,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竟然)7、具具答之(全,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详尽)8、通才通人(通过);阡陌交通(通达,相通)七、重点词语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着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问题归纳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部编版语文八下《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2.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简答题1.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2.本文写法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3.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5.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复习要点09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缘:沿着,顺着。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异之:(感到)非常诧异。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再。

穷: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yí)然:高兴的样子。

乃:竟然。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全,都。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不足:不值得。

道:说。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做标记,用作动词。

及:到了。

诣(yì):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遂:终于。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二、文学常识《桃花源记》选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四、知识点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桃花源记知识点笔记总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桃花源记知识点笔记总结

《桃花源记》笔记(一)1.重点字(了解)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穷:尽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若:好像。

舍:舍弃,离开。

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平旷:平坦宽广。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闻:听见。

悉: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并:全,都。

怡然:高兴的样子。

2.译文(了解)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水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的飘洒在地上。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透出来。

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眼前)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高兴而满足。

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属】属引凄异:连续,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若】仿佛若有光:好像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得】便得一山:一眼看到得道多助:实行仁政【异】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属引凄异:异常【杂】中无杂树: 不纯的,不同种类的杂然相许:纷纷4.古今异义词:仿佛:古——看不真切今——好像交通: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5.成语总结:(1)豁然开朗(2)怡然自乐6.默写填空:(1)描绘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9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美好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②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向前)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芳草鲜美
..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无论
..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仿佛
..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似乎;好像
4.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shě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shè名词,房屋)
忘路之.远近(的)
之闻之.(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志处处志.之(做记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
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乃
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填空
1、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5、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时的感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某种道理。

8、《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人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9、《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10.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1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1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理解性默写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5.“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6.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桃花源人不希望外面的人来打扰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下文写渔人出桃源后带人寻找桃花源却迷路埋下伏笔。

8.村中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他们为桃花源外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生活而叹惋惜。

9.“诣太守,说如此”句中“如此”包括了哪些内容?
包括的内容有:渔人发现桃源拜访桃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状以及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

10.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平等,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热情好客,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11.作者虚构了一个安定和平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对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你认为这样的美好社会在当时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不能实现。

因为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况且只要存在贫富差距,就会有阶级,就会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只能是幻想。

13.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这样一个情节?表明桃花源是无法追寻的,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4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人物:渔人
1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6.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18.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因为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19.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