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检验技术
炭疽实验室检测技术

PCR检测引物的设计
炭疽芽孢杆菌的PCR 检测中引物的设计非常关键。 炭疽芽孢杆菌有两个毒力相关质粒pX01 和pX02。
pX01 分子量为110 MDa (185kb) ,携带cya 、 lef 和pag 基因,分别编码水肿因子( EF) 、致死 因子(L F) 和保护性抗原( PA) ; pX02 分子量为60 MDa(95kb),携带capABC 和dep 基因,分别编码荚膜与参与其生物合成的 酶。
PCR检测引物序列
pagA F: 5' ATT TGC GGT AAC ACT TCA CT 3' pagA R: 5' AGA CCG TGA CAA TGA TGG AA 3' cap外F:5' CCT GGT TGT TCT TTT CGT TGC 3' cap外R:5' CGG ATT GTA TAT GGA GTG GG 3' cap内F:5' TTT CAC CAG CAC CCA CAT AG 3' cap内R:5' GGG ACA GGA ATG TTT GGA TC 3' rpoB 2F:5' CCA ACA GTA GAA ATG CC 3' rpoB 2R:5' AAT TTC ACC AGT TTC TGG ATC T 3'
一些进化研究学者推论,这几种细菌来源于同一个 祖先,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产生分化,炭疽芽孢 杆菌成为温血动物的病原菌,蕈状芽孢杆菌是环境 中的正常菌,对人和动物没有致病能力;而蜡样芽 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处于以上两种菌之间,蜡 样芽孢杆菌是环境中的常见菌,偶尔也会使温血动 物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则成为昆虫的致病菌。
炭疽芽胞杆菌的鉴定分析

炭疽芽胞杆菌的鉴定分析摘要】探讨炭疽芽胞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与鉴定。
炭疽芽胞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炭疽病的病原菌,为人、畜共患性疾病,快速有效的检验和鉴定炭疽牙孢杆菌是最为重要的。
采取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方法进行检查。
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在控制疾病流行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炭疽牙胞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97-02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俗称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为人、畜共患性疾病,常在牧区暴发流行。
由于炭疽杆菌宿主广泛,传播方式多样,芽胞的抵抗力极强,故恐怖分子可利用该菌制造“生物恐怖”危害人类。
炭疽芽胞杆菌是需氧芽胞杆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引起人与动物炭疽病。
1.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与染色本菌为致病性细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大小为5~10μm×1~3μm,两端平切,无鞭毛。
新鲜标本直接涂片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
经培养后则形成长链,呈竹节状排列。
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形成芽胞,芽胞小于菌体、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有毒菌株可有明显的荚膜。
1.2 培养特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无毒菌株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色、扁平、干燥、粗糙型(R)菌落,低倍镜下观察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12~15h菌落周围不溶血,24h后有轻度溶血[1]。
在肉汤培养基中由于形成长链而呈絮状沉淀生长。
在明胶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由于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生长,使明胶表面液化成漏斗状。
有毒菌株在NaHCO3血琼脂平板上置5%的CO2环境中37℃培养24~48h可产生荚膜,变为黏液型(M)菌落。
用接种针挑取时呈黏丝状。
1.3 生化反应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蕈糖,有些菌株迟缓发酵甘油和水杨酸,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鼠李糖、半乳糖等其他糖类;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不利用枸橼酸盐,不分解尿素;卵磷脂酶弱阳性、触酶阳性。
《炭疽检验技术》课件

案例二
总结词
科学应对、有效隔离
详细描述
某实验室发生炭疽感染事件,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科学调查和有效 隔离,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案例三
总结词
全面调查、彻底处理
详细描述
某企业发生炭疽污染事件,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处理污染源,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和员工健康。
THANKS
通过采集疑似炭疽病例的样本,提取其中的核酸,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以检测是否存在炭疽杆菌基因片段。
基因分型与溯源分析
通过对炭疽杆菌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别和进化关系,为追踪传染源和传播途 径提供依据。
生物信息学分析
将分子生物学检验获得的基因序列数据输入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 对数据进行比对、拼接、绘制进化树等处理,以揭示炭疽杆菌的演化规律和变异特点。
03
炭疽的预防与控制
炭疽的预防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病例,有 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炭 疽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动物管理
加强动物检疫和动物炭疽的控 制,防止动物间疫情传播。
炭疽的控制
隔离和治疗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 隔离治疗,防止疾病进
皮肤炭疽
最常见,表现为局部皮肤 坏死、溃疡、焦痂形成和 周围组织水肿等。
肠炭疽
较少见,表现为高热、呕 吐、腹泻、出血性肠炎等 症状。
肺炭疽
最严重,表现为高热、咳 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病 情发展迅速,常导致死亡 。
02
炭疽检验技术
炭疽杆菌快速鉴定

炭疽杆菌的快速鉴定王艺钧10 生物技术3 班0326摘要杆菌( Bacillus anthraci )属于需氧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
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
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
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发生,不应放松警惕。
我们利用炭疽杆菌的特性,通过微生物学检查,观察炭疽杆菌在含血平板上幼稚菌落待征、溶血和粘性, 再进行高价效噬菌体快速裂解试验、青霉素纸片串珠试验和活性炭NaHC03平板CO2培养物的荚膜肿胀试验, 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炭疽杆菌的定性鉴定,而不需要对其深入分子水平的检测。
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1 项目的立项依据炭疽热是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人类炭疽病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带病菌(芽孢型)尘埃,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感染。
该病潜伏期约7 天,但彻底发病多达60 天,早期症状包括咳嗽,但很快会发展为严重的呼吸障碍和痉挛。
由于炭疽病起初的症状类似流感,非常容易被人忽略。
一旦发病,病人在几天内就会死亡。
因此,快速检测出炭疽杆菌和有炭疽杆菌引起的症状的辨别对临床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如今,炭疽杆菌的鉴别技术已近很成熟,如:免疫学检验技术、核酸检验技术、适配子、肽核酸、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化学分析技术、核酸测序与指纹图分析技术等等[2] 。
1.2 项目的研究内容炭疽杆菌的特点革兰氏阳性细菌;长而直的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大小为~ 1. 5um× 3~5um,致病菌中最大的;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病人、病畜体内多散在或呈2~3个短链排列,有荚膜(红色)。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12~44℃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
炭疽

临床症状
3.亚急性型 多见于牛、马,临床症状与急性型 相似,除急性的病征外,常在颈部、咽部、胸部、、 肩胛、乳房等处皮肤以及直肠、口腔黏膜初发生炭疽 痈,初期较硬,有热痛,以后热痛消失,可发生坏死 和溃疡,病程可长达1周。 4.慢性型 主要发生于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 或症状轻微,常在屠宰检疫中被发现。包括咽型和肠 型两种临床症状。咽型表现为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肿 胀,有灰黄色坏死灶,病猪吞咽、呼吸困难。肠型表 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异常的临床症状,有出血性 肠炎,溃疡、肠系膜水肿等。
病理变化
急性炭疽为败血性病理变化,尸僵不全,尸体极 易腐败,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黑红色血液,黏膜发绀, 血凝不良,粘稠呈煤焦油状,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 组织水肿。脾脏淤血、出血,常肿胀2—5倍,呈暗红 色,粥样软化。 局部炭疽死亡的猪咽部、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常见 出血、肿胀、坏死,邻近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还 可见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慢性炭疽猪在屠宰检 疫中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 查,采样时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 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炭疽疫情处置
确诊为炭疽后,必须按下列要求处理。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 受威胁区。 疫 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 及同群动物所在畜场(户组)或其它有关屠宰、经 营单位。 疫 区:指由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 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 疫区范围。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测方法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NY/T 561-2015)
皮肤炭疽10例检验分析

燥, 预防压疮的发生 。( ) 4 其他 : 做好 留置尿管 的护理 , 鼓励患
者 多 饮 水 , 防尿 路 感 染 和泌 尿 结 石 ; 、 血 管疾 病 患 者 应 积 以 心 脑
( 收稿 日期 :0 0~ 9— 2 21 0 2 )
跟部 等 容 易 受压 部 位 垫 海 绵 , 持 松 软 , 部 垫 气 圈 以 避 免 或 保 臀 减少 摩 擦 强 度 , 加 强皮 肤 护 理 , 持 床 单 位 清 洁 、 整 、 并 保 平 干
科杂志,9 9,9 3 :5 . 19 1 ( ) 15 2 陈月华 , 何逢恨 , 明莲. 黄 老年股 骨颈骨折 的护 理体会 [ ] 中医正 J.
2 4 鉴 别 实 验 .
24 1 串珠实验 : .. 炭疽杆菌在每 毫升含 0 15~0 10 .0 .5 U青 霉
选择 20 0 2年 4~ 8月锡 林 郭 勒 盟 东 乌 珠 穆 沁
11 一 般 资料 .
素 的培养基中 , 可发生形态变异 , 形成大而均匀的圆珠状 , 长 生
成 串似 串珠 , 类 炭 疽 及 其 他 需 氧 芽 孢 杆 菌 则 无 此 现 象 , 而 临床
2 3 生化实验 .
葡萄糖 、 麦芽糖 、 蔗糖 、 硝酸盐均为阳性 ; 靛基
肤炭疽患者的实验室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 以期为临床诊断提 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 方 法
质、 硫化氢 、 乳糖 、 橼酸盐 、 子糖 、 枸 棉 尿素 、 阿拉 伯胶 糖 、 鼠李 糖 、 露 醇 、 矛 醇均 为 阴性 。 甘 卫
・
临 床 检 验
・
皮 肤炭疽 1 O例 检 验 分 析
炭疽实验室检测技术-杨发莲教材

二、炭疽病原检验程序 图1示。
皮肤渗出物、血液、 粪便或呕吐物、土 壤或动物标本
直接涂片 (革兰氏染色)
细菌培养
必要时做PCR
见到革兰氏阳性大 杆菌,可定为临床 诊断病例
未见到革兰氏阳性 大杆菌,继续别的 试验
直接划平板
直接划平板后的标 本可增菌培养
培养12~24h,选可疑 菌落做青霉素敏感和 噬菌体裂解试验
2.注意事项:ELISA实验的结果受操作影响 很大,每个步骤包括加样、温育、洗涤、显色、 酶标仪读数均应认真负责才能充分发挥ELISA 的高灵敏、强特异的优点。因此,应建立实验 项目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报告方式以定量 分析结果的滴度单位表示;检测时应以接种疫 苗前或初报告病例地方的人或动物的血清作为 阴性血清,如有可能也可设阳性血清对照。阴 性血清每次都要和待测标本同时做。
五、实验方法 (一)标本采集 1.采集标本时应遵循的原则: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 开始前采集标本,除必要时并在具备操作病毒细菌条 件的实验室内,不得用解剖的方式获得标本。所需的 血液与组织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所有标本均 置无菌容器中 2.血液标本:所有疑似病例,采取血液标本510ml(不加抗凝剂)。 3.皮肤损害处标本:玻片直接在皮肤破损处压蘸; 再用棉签采皮肤损害处渗出物,(不加增菌肉汤)。 4. 粪便与呕吐物标本:有消化道症状的采粪便或 呕吐物标本,注意选取其中混有血液的部分。 5. 痰与咽拭子标本:有呼吸道症状的收集痰液及 咽拭子标本。
(三)具体程序 1.包被抗原:用包被缓冲液将已知抗原稀释至0.3 μg/ml,每孔加0.1 ml,4℃过夜。次日,弃去孔内溶 液,用洗涤缓冲液洗3次,每次3分钟。 洗涤缓冲液配方为:Tris 2.42克,1mol/L HCI 13mL,吐温-20(0.05%)0.5mL, 加蒸馏水至1000mL。 2.待检血清反应:加1:8稀释(稀释液为生理盐水) 的待检样品0.1 ml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置37℃ 孵育60分钟,洗涤3次,每次3分钟。(同时做空白、阴 性及阳性孔对照)
猪炭疽病检疫技术要点研究

猪炭疽病检疫的技术要点研究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或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致病性及经过因畜种不同而异。
家畜以牛羊马最易感染。
症状重剧、多呈急性经过,猪有一定的抵抗力,常限局部感染,慢性经过。
因具有种属上的天然免疫性,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宰后检疫易检出该病。
1宰前检疫在临床实践中曾见到一例咽型炭疽病猪,生前呈咽喉炎症状,咽喉部明显肿胀,呼吸采食障碍,体温升高,经急宰后,采病料镜检,检出炭疽杆菌确诊。
猪炭疽病,除典型病例外,极少有急性型临床表现。
一般宰前仅能见到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卧地不起等症状,在宰前检疫中不易发现。
宰前检疫无任何病状的康复猪,于宰后检验中,发现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仍有典型的病理变化,经实验室涂征镜检发现炭疽菌而确诊。
实践证明,宰后检验是检出慢性或恢复期猪炭疽病的重要环节。
2宰后检验在正常猪宰后检验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设两处猪炭疽病检验点和实验室检验,即剖检猪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病料的涂征镜检三个把关环节。
2.1咽炭疽检验生猪屠宰放血后,立即剖检两侧颌下淋巴结,观察其大小、周围有无异常变化,观察刀切面变化,如有可疑时,送实验室镜检。
2.2肠炭疽检验生猪烫毛后开膛,出膛后,在滑道上或检验点,部检肠系膜淋巴结,注意重点剖检异常的淋巴结,重点观察空肠前段肠系膜淋巴结有无病变,同时从腔内将脾脏拉出,视检有无异常。
3病理变化生猪炭疽病主要有以下病理变化。
3.1咽型炭疽典型病变是颌下淋巴结肿大几倍,一侧、二侧不等。
刀切时感觉硬而脆,切面为均匀的深砖红色,质地粗糙、无光泽,并有暗红或紫黑色的凹陷坏死灶。
淋巴结周围伴有程度不同的胶样浸润,从坏死灶处涂片镜检出炭疽杆菌。
3.2肠型炭疽肠炭疽病变多见于十二脂肠和空肠前段的少数淋巴结中,偶而也见于其它部位肠系膜淋巴结。
患肠炭疽的病猪,病理变化和颌下淋巴结的咽炭疽基本一样,表现为肿大,刀切有弹性感,切面呈砖红色,出血或坏死,有灰色或白色的凹陷的坏死灶,在肠淋巴结周围及肠系膜间有黄色的胶样润,也见于因肠壁有炭疽痈形成,使局部肠管变粗大,痈底部突出肠壁,呈紫红色,在痈周围散步一些针尖状出血点,将痈切开后,可见内含豆渣样的黄色干硬的坏死物,以肠痈内容物涂片镜检,检出大量炭疽杆菌。
炭疽检验报告模板范文

炭疽检验报告模板范文1. 检验目的本次检验旨在对样品进行炭疽病的检测,以确定样品是否带有炭疽病病原菌,并评估其感染程度。
2. 样品信息- 样品编号:XJ-20210501- 样品来源:农田玉米叶片- 取样时间:2021年5月1日- 取样地点:某农田,XX省,XX市3. 检验方法本次检验采用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结合病原菌标记基因的特异引物进行检测。
具体检验流程如下:1. 样品准备:将样品中的病原菌提取出来,得到DNA待用。
2. PCR扩增: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样品DNA和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扩增出炭疽病病原菌的目标基因片段。
3. 凝胶电泳: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目标基因片段的大小,判断是否存在病原菌。
4. 检验结果经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样品编号:XJ-20210501- 检测结果:阳性- 病原菌类型: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病原菌感染程度:中度感染5. 结论根据检验结果,样品编号为XJ-20210501的农田玉米叶片中存在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感染程度为中度。
6. 建议根据检验结果,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炭疽病的传播和减轻其对作物的损害:1. 及时清除感染的叶片和植株。
2. 使用适当的农药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3.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排水条件,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
7.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炭疽病检测方法的优化与比较[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 10(3): 12-18.2. Colletotrichum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Institute. [Online] Available at: [该报告仅为本次检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仅供参考。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或针对具体情况提供解决方案,请与相关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联系。
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急性、烈性传染病,各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以草食动物最易感。
炭疽病对牛养殖业危害巨大,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炭疽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到养殖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疫,确保牛群处于一个无毒、卫生且舒适的环境中。
笔者采用临床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牛场疑似患有炭疽病的病牛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某奶牛场共饲养奶牛38头,2022年9月15日,其中4头12月龄、体重160千克左右的奶牛出现不食不动、鼻孔出血症状,并于1周内先后死亡。
该奶牛场其他奶牛通过观察、测温,未见异常。
经调查了解,该奶牛场以前未发现过奶牛感染炭疽病。
笔者检查发现,该奶牛场给奶牛饲喂了从疫区收割的干草,因奶牛炭疽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所以怀疑病死奶牛可能食用了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干草而致病。
二、实验室检验1.镜检。
当病牛临床中出现体温升高和败血症等症状,可通过采集病牛组织或血液进行分析,通过取末梢血液或其他材质制成涂片,用瑞士染色,会发现大量的菌体连接排成短链,还发现竹节状有夹膜的粗大杆菌,即可确定是炭疽杆菌引起的。
2.分离培养。
通过采集动物新鲜病料,直接用于普通琼脂进行培养,同时将受污染的病料制成悬液,通过70℃加热30分钟后杀死非芽孢菌后再进行接种培养。
对分离的可疑菌株做噬菌体裂解试验,即可判断是否为炭疽杆菌。
此种实验方法简单、快速且准确性较高。
3.炭疽沉淀反应。
取病死牛体组织进行切片,将5~10倍生理盐水煮沸15分钟,自然冷却后过滤出的滤液为沉淀原,使用移液枪取适量沉淀原加入装有沉淀血清试管中,5分钟内便会出现白色沉淀物,即可确定为炭疽杆菌。
此种方法简单方便、快捷且检出率高。
三、剖检变化牛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天然孔出血,脾肿大几倍,血不凝固,脾髓及血如煤焦油样,切片小有大量炭疽杆菌;内脏浆膜有出血斑点;皮下胶样浸润;肺充血、水肿;心肌松软,心内外膜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水肿等。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3.1 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3.1.2.2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
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1.2.3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3.1.2.4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3.1.2.5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关于猪炭疽病检验的探讨

后 , 即剖 检 两侧 颌 下淋 巴结 . 立 观察 复 , 是细菌 的毒 力弱 , 不 而是猪 对炭 态 的炭疽 杆 菌 ,而慢 性 局部 性 炭疽
精 神沉 郁 、 欲废 绝 、 食 卧地 不 起 等症 凹陷 的坏 死 灶 ,在 肠 淋 巴结 周 围及 此 , 头部 炭 疽检 验 时 , 注 意扁 桃体 也
状 ,在 宰前 检 疫 中不 易 发现 。 宰前 肠 系 膜 间有 黄 色 的胶样 浸 润 。也见 的检 验 。 检疫 无 任何 病 状 的康 复猪 ,于 宰后 于 因肠 壁有 炭疽 痈 形 成 ,使 局部 肠 4 3 在检 验 猪 的肠 型炭 疽 病 时 。 . 要 检验 中 , 现颌 下 淋 巴结 、 系膜 淋 管 变粗 大 , 发 肠 痈底 部 突出肠壁 , 紫红 注意 弓形 体 病 的炎 症 鉴别 。 因这 二 呈
病 障 碍 , 温 升 高 , 急 宰后 , 体 经 采病 料 淋 巴结 。患肠 炭疽 的病 猪 , 理变化 变 。在 检 验淋 巴结 的 同时 ,发现 扁 镜检 ,检 出炭 疽杆 菌 确诊 。 猪 炭疽 和颌 下 淋 巴结 的 咽 炭 疽 基 本 一 样 , 桃体 有 溃疡 , 复黄 色假 膜 , 开 扁 被 切
肠 炭疽 病 变 多 见 如 干 酪样 状 ,完 全丧 失 正 常结 构 。
到 一例 咽 型 炭疽病 猪 ,生前 呈 咽喉 于 十 二指 肠 和空 肠前 段 的 少数 淋 巴 淋 巴结 的 这样 出血性 、 坏死 性损 害 ,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5—1997^~`前言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病人的诊断标准及诊断后所必须进行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附录C及附录D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爱芳、董树林、刘秉阳、俞东征。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 炭疽病人的诊断3.1 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炭疽检验技术ppt课件

(一)炭疽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1、血液标本 所有的疑似病例和病畜,都应采取 血液标本5-10ml,标本量至少应满足下列检查 的需要:
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 接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分离血清检查抗体; 常规血液检查。 荧光定量PCR检测
2、皮肤溃疡标本 在皮肤炭疽病人溃疡边缘用 棉拭子擦拭,沾取分泌物。
食草动物
经口 食入
发病、 死亡
食肉动物 偶尔感染
污染环境 形成芽胞
一、病原——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革兰氏染色阳性;
长而直的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
大小为1.0~1. 5um×3~5um,致病菌中最大的; 无鞭毛,不能运动。
一、病原——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细菌培养 涂片、革兰染色、荚膜染色、光镜检查 Ascoli试验 动力检查 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性试验 串珠试验 生化试验
炭疽PCR基因检测
五、炭疽实验室检查
炭疽血清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血清中抗炭疽芽胞和毒素IgG水平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血清中抗炭疽荚膜抗体胶体金检测
炭疽病原检验程序
标本 处理(方法根据标本情况选择) 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 荚膜染色、 光镜检查 接种培养 (可用选择性培养基、血培养基) 37℃,16~48 h Ascoli试验 基因检测
可疑菌落(形态) 初检 培养性鉴定试验 深入鉴定
涂片、革兰 染色、荚膜 染色、 光镜检查
动 力 检 查
液 体 培 养
四、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强
煮沸40min或干热140ºC 3h灭活;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GB 17015—1997】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病人的诊断标准及诊断后所必须进行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附录C及附录D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爱芳、董树林、刘秉阳、俞东征。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3.1诊断依据3.1.1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临床表现3.1.2.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炭疽杆菌的实验室检验

新疆畜牧业2019年第34卷第6期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 ⁃thracis ,BA )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BA 在极端环境中形成芽孢,并且可以在自然界中长期稳定存在。
由于BA 的稳定性及其致病性,很容易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疾病,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全国炭疽发病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做好炭疽杆菌的实验室检验工作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确保本地区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皮张炭疽沉淀试验对牛羊皮张进行验检,采用荧光PCR 方法对土壤、肉、奶中的核酸进行验检,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主要试剂0.5%苯酚生理盐水;国家标准炭疽沉淀素血清;炭疽皮张抗原;健康皮张抗原;炭疽杆菌(BA )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 法);细菌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
1.2主要仪器荧光PCR 仪(ABI 7500型);II 级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器。
1.3炭疽杆菌的实验室检验1.3.1样品采集1.3.1.1炭疽疫点土壤在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区域(或者怀疑炭疽病发生的区域),收集20份50m 周围区域内的表面土壤(10cm 内),以每份20~50g 的量收集。
1.3.1.2牛、羊皮张在每个牛羊皮的腿根内切一块约2.0g 的皮标本并标记。
在重新检查时,仍然在第1次取样附近取样。
将样本置于带盖塑料试管中并标记。
牛、羊皮张取样各50份。
1.3.1.3其余样品肉105份,每份5~10g ;胴体拭子105份;环境拭子75份;生鲜奶120份,每份10ml 。
1.3.2检验步骤1.3.2.1皮张炭疽沉淀试验1.3.2.1.1灭菌。
将皮张标本装入试管或者用牛皮纸包裹,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121℃高压灭菌30min 。
1.3.2.1.2被检皮张抗原的制备。
微生物炭疽芽孢杆菌细菌鉴定流程

微生物炭疽芽孢杆菌细菌鉴定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目录1. 简介1.1 微生物炭疽芽孢杆菌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菌体裂解 和青霉素敏 感性试验
产荚膜培 养及光镜 检查
串 珠 试 验
生 化 试 验
基 因 检 测
酶免疫 法测外 毒素
动物 毒性 测定
(一)炭疽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采取标本时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
1、尽可能的在抗生素治疗前采取标本; 2、除必要时并在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内,不得用 解剖的方式获取标本,所需的血液与组织标本, 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
(一)炭疽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5、脑脊液标本 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的病人,腰 椎穿刺获取脑脊液。
6、尸体标本 食草动物死于炭疽时,通常会从口、 鼻、肛门等腔道开口流出血液,这种血液应是首 先采取的标本。如果血液已渗入土壤,则应收集 混有血液的土壤作为标本。没有血液流出,或已 不可能获取血液标本时,可通过穿刺心脏获得血 液或穿刺肝脏等实质性脏器获得组织标本。
A:炭疽芽孢薄片(透射电镜)有致密的胞膜 B:炭疽芽孢(扫描电镜)收缩成椭圆形 C:炭疽繁殖体薄片(透射电镜)
二、培养特性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12~44℃都 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 7.3~7.6。 在普通琼脂平皿培养基上生长成不透明、 灰白色、扁平、表面粗糙的菌落,边缘不整 齐,能形成几个或数十个菌体相连的长链, 低倍显微镜观察呈卷发状。在血液琼脂平皿 培养基上,生长出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 围不溶血。
(一)炭疽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3、粪便与呕吐物标本 表现消化道症状的可疑病 人收集粪便或呕吐物标本,特别注意选取其中混 有血液的部分,置无菌的容器中。 4、痰与咳碟标本 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可疑病人 应收集其痰液标本,无痰液者,应取供细菌分离 培养用的培养基,打开平皿盖置病人口鼻10cm 处;令病人对平皿咳嗽,然后迅速盖上平皿。
(二)炭疽病原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革兰染色
(二)炭疽病原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荚膜染色
(三)炭疽病原学检查—— 细菌分离培养
采集到的标本均应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培养基选用血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和选 择性平板。
(三)炭疽病原学检查—— 细菌分离培养
标本处理:
无菌的标本,如血液或脑脊液,直接涂布上 述两种平板,每平板0.1ml,组织标本应先以无 菌剪刀剪开一断面,在培养基表面压印,然后 以白金耳涂开。
Burkholderi 鼻疽伯 a mallei 克菌
4
Coxiella burnetii
伯氏考 克斯体
第二类
BSL-3
ABSL-3
BSL-2
BSL-1
• 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
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 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 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 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 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五)炭疽病原学检查—— PCR鉴定试验
反应体系
10×反应缓冲液
(50µl)
5µl 4×dNTP混合物(每种2.5mM) 4µl 引物(上游) 1µl 引物(下游) 1µl 待测模板 1µl 无菌去离子水 37µl Taq DNA 聚合酶 1µl
(三)炭疽病原学检查—— 细菌分离培养
在血平皿上为白 色菌落,较粘, 不溶血或微溶血 。
(四)炭疽病原学检查—— 鉴定试验
1、肉汤生长
在静止液体 培养基中生长在 上层和底部,培 养基透明,拿起 则呈丝絮状下垂, 摇之均匀混浊, 无菌膜和壁环 。
(四)炭疽病原学检查—— 鉴定试验
2、Ascoli试验 诊断炭疽简便而快速的方法,其优点是培养 失效时,仍可用于诊断,因而适宜于腐败病料及 动物皮张或风干、淹浸过肉品的检验。但此法缺 乏高度特异性,因为炭疽杆菌耐热抗原在其他腐 生芽胞杆菌也共有。 新鲜、陈旧和外环境标本都可采样20-50g, 加水5-10倍,煮沸10分钟,用双层滤纸过滤后制 成可溶性热沉淀抗原,用于热沉淀反应(Ascoli 试验。
光镜下炭疽杆菌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在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基上不溶血或微溶血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主要有二种
• •
荚膜:由质粒编码,具有抗吞噬作用 炭疽毒素:由质粒编码(致死主要因素) 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 ,
PA) 水肿因子 (edema factor , EF) 致死因子 (lethal factor , LF)
(一)炭疽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7、肉类标本 如果怀疑罹患炭疽的牲畜已被宰杀, 或对商品肉类进行常规检查时,可剪取小块肉类 标本。如有可能,特别应剪取肝脏、脾脏等富含 血以及含有淋巴组织的标本。
8、毛皮或其他可疑污染物品标本 剪取小块毛皮 或其他可疑物品,剪碎置无菌试管内,加适量的 无菌生理盐水浸泡。
6、生化试验
葡 萄 糖 + 麦 芽 糖 + 蔗 糖 + 乳 糖 — 甘 露 醇 — 水 杨 素 — M R V P 石蕊牛乳
— —
产酸,液 化迟缓 不产生靛 基质和 H2S
产酸不产气
API 50CH/E鉴定条可以进行炭疽生化鉴定
(五)炭疽病原学检查—— PCR鉴定试验
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模板的制备:
模板制备可直接从标本样品,也可从培养 物制。标本将炭疽杆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平 板上,37℃培养18h,取培养物悬浮于1ml生 理盐水,离心,弃上清,沉淀用ph7.8TE溶液 洗起悬浮,于沸水浴中煮15min。离心,上清 用0.22um的滤器除菌过滤。滤液即为模板, 可置4℃备用于PCR扩增。
(四)炭疽病原学检查—— 鉴定试验
5、串珠试验 制备有牛肉消化液琼 脂培养基的载玻片,涂 种待检菌,在一端加青 霉素纸片或纸条。置平 皿中于37℃培养4 ~ 6 小时后,在低倍镜下观 察。在有菌生长和抑菌 区的临界线处,应有明 显典型串珠形态。
串珠试验时炭疽杆菌的形态: 串珠状或长链状
(四)炭疽病原学检查—— 鉴定试验
(一)炭疽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1、血液标本 所有的疑似病例和病畜,都应采取 血液标本5-10ml,标本量至少应满足下列检查的 需要:
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 接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分离血清检查抗体; 常规血液检查。 荧光定量PCR检测
2、皮肤溃疡标本 在皮肤炭疽病人溃疡边缘用 棉拭子擦拭,沾取分泌物。
细菌培养 涂片、革兰染色、荚膜染色、光镜检查 Ascoli试验 动力检查 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性试验 串珠试验 生化试验
炭疽PCR基因检测
五、炭疽实验室检查
炭疽血清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
血清中抗炭疽芽胞和毒素IgG水平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血清中抗炭疽荚膜抗体胶体金检测
污染或陈旧的标本,均应首先制成悬液。 根据标本中含菌量的多少,可将悬液适当稀释, 或经自然沉淀除去粗大沉淀物后,再10000rpm 离心1分钟,取富集的沉淀物。将所得的悬液沸 水浴15min,冷却后涂布上述两种平板,每平 板0.1ml。
(三)炭疽病原学检查—— 细菌分离培养
以上的平皿在37℃孵育 过夜或24小时后,观察培 养情况。 粗糙不发光,比较扁平, 有点儿象蜡样杆菌的菌落 但较小,卷发状。有的菌 体形态不规则,有彗星状 拖尾,白或灰白色。
炭疽检验技术
辽宁省cdc
炭疽(Anthrax)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 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 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 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 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通过直接接触、 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 感染人类
食草动物
经口 食入
发病、 死亡
食肉动物 偶尔感染
污染环境 形成芽胞
一、病原——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革兰氏染色阳性; 长而直的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
5um×3~5um,致病菌中最大的; 无鞭毛,不能运动。
大小为1.0~1.
一、病原——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序 号
1 2 3
病原菌名称
学名 Bacillus anthracis Brucella spp 中文名 炭疽芽 孢杆菌 布鲁氏 菌属
危害程 度分类
第二类 第二类 第二类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大量活菌 操作 BSL-3 BSL-3 BSL-3 动物感染 实验 ABSL-3 ABSL-3 ABSL-3 样本检 测 BSL-2 BSL-2 BSL-2 非感染性材料 的实验 BSL-1 BSL-1 BSL-1
炭疽病原检验程序
标本 处理(方法根据标本情况选择) 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 荚膜染色、 光镜检查 接种培养 (可用选择性培养基、血培养基) 37℃,16~48 h 基因检测
Ascoli试验
可疑菌落(形态) 初检 培养性鉴定试验 深入鉴定
涂片、革兰 染色、荚膜 染色、 光镜检查
动 力 检 查
液 体 培 养
4、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性 将挑取的可疑菌落密集划线接种于平板 上,在划线区内一处滴一诊断用炭疽噬 菌体,另一处贴一片青霉素纸片。37 ℃孵育8~24h后,在滴噬菌体处有透 明噬菌体斑,青霉素纸片周围有明显的 抑菌环,便宜可断定接种物为炭疽芽胞 杆菌。
(四)炭疽病原学检查—— 鉴定试验 4、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性
四、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强
煮沸40min或干热140º 3h灭活; C 在干燥土壤或皮毛中能存活数年至20年; 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强(5%石炭酸5d杀死); 对碘及氧化剂较敏感; 繁殖体的抵抗力弱 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