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合集下载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 德认为主要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 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 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 如果同时考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供需状 况,就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 次结构存在着重叠。对不同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其产品层次和消费层次的结构 都大体相同。

由于甲国在 A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向乙国出口, 乙国 A 产品的部分需求 ( 假设为 10 单位 ) 由甲国提供,那 么甲国A产品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到110单位,成本进一步 下降,价格降为45单位。

同理,假设乙国在B产品上国内需求规模大,而甲 国国内需求规模小,那么甲国可以用 A 产品去交换乙国 的 B 产品,结果两国的规模效应都更加明显。可见,规 模经济也能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从而影响着 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 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 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 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 中国进口纺织品;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 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 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2.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 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 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年发表 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他用国家之 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 理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

案例评析
�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
经济。一国通过从事产业内贸易,能够在 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 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产商品种类 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消费 者也可从更广泛的选择中获利。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过去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产业
内贸易吗?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 A、偏好相似论 � B、市场结构论
外部规模经济
� 例如,在美国的“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电脑公
司,每家都不是很大,但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外 部规模经济。 � 北京的“中关村电脑城”,浙江的许多“钮扣 城”“电器城”、“小商品市场”等等,也都具 有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
案例:好莱坞经济学
� 娱乐业在1994年为美国在海外取得超过80亿美元的
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 � 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 厂商更有效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专业化供应商 �劳动市场共享 �知识外溢
外部规模பைடு நூலகம்济理论
� 特定的供应者 � 在许多产业, 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新产品的开
发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 单个的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 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 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 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4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4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4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
5.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 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 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 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 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 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 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 国间的贸易。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之 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 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例如,法国既向德 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德国进口轿车;法国用自己生 产的葡萄酒去交换英国的威士忌。这种贸易活动是典 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西欧国家之间产 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 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 这种贸易现象显然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做出满 意的解释,因为西欧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差别不大, 技术水平差别不大,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要素密集程 度差别也不大,所以这种现象必须用新的贸易理论来 说明。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 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之间,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 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 贸易。
5.2 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
5.2.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 果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洲共同体组建以 后,需要对一体化的各种效果进行分析论证,以便 评价共同体的得与失。经过巴拉萨和格鲁拜尔等人 在60年代初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的研究发现: 欧洲共同体内部贸易格局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是按照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式展开的,大量的区域内部 贸易的是同种类的产品,即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同 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从此,把这种商品的交换称 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产业内贸是指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产业内贸包括了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买卖活动,这些行业可以是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产业内贸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间的需求,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化。

通过产业内贸,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以及向其他企业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交换不仅能够实现企业间互相补充、合作和协同,还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产业内贸的核心是供需关系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供给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和购买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供需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和创造力。

产业内贸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产业链的发展和深化。

产业内贸使得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推动了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

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换和合作使得整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供需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产业内贸通过市场机制,使得供需双方根据自身需求和供给条件进行交换,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

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

3. 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产业内贸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互补和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业内贸也促使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制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应对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

4. 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产业内贸使得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和交换。

这种多样性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丰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行业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产业内贸易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全面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和特点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不同行业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形成了一种国内贸易模式。

国家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通过供需关系、分工协作等交易方式进行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融合:产业内贸易是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融合,通过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相互支持,形成更加高效的生产和交流体系。

2. 资源互补:产业内贸易实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互补,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3. 协作共赢:产业内贸易强调的是行业之间的协作共赢关系,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 增加就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各个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带动了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和模式产业内贸易有多种类型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应链贸易:供应链贸易是指生产和销售环节中,通过供应链的衔接,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产业内贸易的有效推动。

供应链贸易强调的是供应商与生产商、分销商和终端零售商之间的紧密合作。

2. 产业链贸易:产业链贸易是指通过产业链的环节连接和产业链内的合作,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产业链贸易的核心是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3. 跨行业合作:跨行业合作是指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

跨行业合作的核心是通过组织和行业间的协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赢。

4. 产业服务交流:产业内贸易不仅包括商品和物资的交换,还包括服务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产业内的服务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例如,各个行业之间的技术协作、人才培训等。

0602 现代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

0602 现代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

Ai 1 X i M i ( X i M i )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进口 额;Ai代表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1之间 变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 接近0,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GL指数
10个发达国家制造业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 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

产业内贸易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第三章 现代贸易理论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在1960年考察 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 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 贸易分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 (M.Michaely)在分析36哥国家的贸易数据 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 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1966年,巴拉萨(B.Balassa)将这种不同国 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进行贸易的现象称为产 业内贸易。

垂直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形成
技术水平和生产效 率日益强大 人力资本、研究机构 以及研究与开发投资 母公司 等
知识密集型产品
跨国公司
零部件 或中间 产品
子公司
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 资源 密集型产品 暂时的贸易受益和 劣势的技术地位
(四)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我国产业内贸易

我国产业内贸易

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相同产业产品在国际间的双向流动,从统计角度看,其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可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内、外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一、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2.消费者偏好3.两国需求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4.国际分工深化5.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6.跨国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二、我国近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比较成本优势明显以及宏观调控的过度鼓励吸引全球加工制造业快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很快承担起全球商品供应重负,成为“两头在外”的“世界加工厂”。

这种情况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由此刺激为出口服务的加工产业的过度膨胀,出口经济总值比重过大,形成了中国企业为了出口大量增产、急剧膨胀产能的局面。

中国为出口服务的加工性产业的过度膨胀,孤军突起,造成国内原料、动力供应和销售市场严重脱节失衡。

“两头在外”比重太高,明显受制于人。

这是现阶段最大的市场失衡。

从2000——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

目前,国际市场份额已接近20%。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478亿元。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

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

截止去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近30%。

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不断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4-4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本讲关键词
1. 运输费用 2.储存费用 3.销售费用 4,信息不对称
本讲分析方法
1.归纳法 2.演绎法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4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本讲思考问题:
➢ 运输费用会导致贸易模式如何变化? ➢ 转口贸易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 储存费用与周期性生产的贸易模式是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 4 讲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4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第 4 讲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1.运输费用的原因 2.储存费用与周期性生产 3.销售费用的原因 4.信息不对称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4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1.运输费用的原因 传统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主
而处于国境附近的地区,则从邻国进 口该商品成本更低,这就导致了同类商品 既有进口也有出口的产业内贸易发生。
例如,我国南方进口东南亚的大米, 北方又出口东北亚大米。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4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2.储存费用与周期性生产
储存费用与周期性生产也是导致产业 内贸易主要原因之一。
著名的蒙代尔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4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解释
4.信息不对称 由于国际市场信息不透明,买卖双方
信息不对称,因而在运输、保险、银行服 务等方面存在较高的信息费用。
如果双方各自办理相关业务,则信息 不完全,费用高,风险大。
因此,在运输、保险、银行服务等方 面,存在着贸易双方的要是对H-O模型的修正。 例如“H-O定理 ”假设不存在运输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

0.63
0.65
0.66 0.65
0.6
0.7
0.72 0.74 0.77 0.75
0.67
0.68
0.69 0.7
0.67
0.59
0.71 0.68
0.53
0.5
0.54
0.45
0.4
0.3
0.2
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
0.1
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34
➢ 在各类产业中,2006年IIT指数大于0.5的产业所占百分 比,基本都高于1980年的水平,除第2-4和8类产品的IIT 指数在0.5以下外,其余产业的IIT指数都大于0.5。
说明我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模式的产业 数量已越来越多。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对外开 放程度的逐步提高,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 易中的地位正日显重要。
25
BC为档次 重叠部分, 重叠部分 越大,贸 易的可能 性越大
汽车 档次
D
C
B
A
弹性小
需求弹性大, 低收入
I
II
人均收入
26
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加上必要性才会变 成一种现实性。这种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性就是贸易利益。 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工业产品贸易的利益来自于两个方 面:
一是各国工业品生产厂家之间可以从事更加专业化的分工 ,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利用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1/3 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
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 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 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1)与产业间贸易在内容上不同。

他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而不同于产业间的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同一产业内产品可以在两国内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具有多样性。

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1、消费上具有相互替代性2产业中需要相近或近似的要素投入。

形成原因:1、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适当分工,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重要制约因素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是用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内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即为自己熟悉的市场创新生产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市场的需求结构。

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需求隔阂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穷国中富人与富国中富人消费层次也很近似,这样两国便产生了共同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 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 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 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 品的现象。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 ,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 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根据他对美国贸易结构的考察,美国的 许多产业部门所从事的对外贸易不是产业间 贸易,而是产业内贸易,如表4.1所示。
表4.1 1993年美国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由表4—2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行业,产 业内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是不同的 。产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术要求越高的产 业,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产业内贸易 水平最高的产业是无机化学工业,其产业内 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为0.99;
税或税率很低,对应税所得从宽解释,并 具备有利于跨国公司财务调度的制度和经 营的各项设施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著名 的国际避税地有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 、巴拿马、巴巴多斯、瑞士、卢森堡、直 布罗陀和中国香港等。
(2)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管理

转移价格又称划拨价格或内部调拨价格,是 指跨国公司体系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 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 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其具体方法是:高税国分支机构向低税
国分支机构出口商品时压低价格,低税国分
支机构向高税国分支机构出口商品时抬高价
格,从而使高税国分支机构出现微利甚至亏
损,低税国分支机构出现高额利润,进而使
跨国公司的总纳税负担降低。一些跨国公司
“微笑着亏本”,其中道理就在于此。
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在避税港设立分支机构

1.规模经济说

规模经济说(Economies of Scale)源于
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对发达国
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
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
,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
相互作用。
这是因为,一方面,规模经济导致了各 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从而使产业内贸易 迅速发展;

由于甲国在 A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向乙国出口, 乙国 A 产品的部分需求 ( 假设为 10 单位 ) 由甲国提供,那 么甲国A产品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到110单位,成本进一步 下降,价格降为45单位。

同理,假设乙国在B产品上国内需求规模大,而甲 国国内需求规模小,那么甲国可以用 A 产品去交换乙国 的 B 产品,结果两国的规模效应都更加明显。可见,规 模经济也能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从而影响着 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 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 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 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 中国进口纺织品;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 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 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相似、要素密集度相
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大,
彼此间主要以产业内贸易形式进行国际交换
。如美加之间、欧盟成员国内部的产业内贸
易占了绝大多数。

(4)对一国而言,产业内贸易要受该国 技术水平、资本及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影响。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主 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的产 业内贸易相对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 、资源密集型产业。


正是这种重叠导致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 内贸易的产生。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的产品层次与消费层次结构也存在部 分重叠的现象,发展中国家能够为发达国家 的消费者提供适合的产品,反过来也能够接 受发达国家的部分产品。这种部分的重叠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提 供了前提和基础。


(1)跨国公司的法律组织形态

通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而从层次上来说
,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又可分为设立在母国的母公
司、设立在海外的分公司、子公司以及避税地公司
等。 母公司指通过拥有其他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 或通过协议方式能够实际上控制其他公司经营管理 决策的公司,使其他公司成为自己的附属公司。
转移价格不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影响, 而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利润最大 化目标,由公司总部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

二、转移价格的目
1.降低和逃避纳税负担
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分布在世界各地,它们必 须按照利润的大小向东道国政府交纳所得税,而各 国的所得税法规和税率有较大差别。跨国公司在东 道国投资经营虽然必须照章纳税,但追求所交纳税 额最小,甚至为零则是跨国公司的基本目标。跨国 公司通过操纵转移价格,可以将其全球性纳税负担 降至最低限度,增加公司利润总额。


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 德认为主要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 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 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 如果同时考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供需状 况,就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 次结构存在着重叠。对不同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其产品层次和消费层次的结构 都大体相同。
另一个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 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使得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优胜劣汰, 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家垄断了某种产品 的生产。
而产品差异的存在,既让企业走向专 业化、大型化,获得经济上的规模效益, 同时又为各个企业提供了竞争市场,使消 费者能够有多种选择。由此可见,规模经 济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基础。
其次是能源设备行业为 0.97 ;产业内 贸易水平比较低的是制鞋业,仅为0.20。当 然,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各部门中的比重 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高技术、规模经济以及 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 础。

一般说来,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间产业 内贸易比重较高,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的国家间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图4.3中,假设两国资源禀赋程度和生 产技术相同,那么两国长期平均成本线LAC 相同,假设甲国A产品国内需求规模大,于 是厂商可以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应,产量 为100单位,价格为50单位;而乙国A产品 国内需求规模小,不能够达到规模效应,产 量为20单位,价格为110单位。在这种条件 下,两国仍然可以发生贸易关系。


(5)产业内贸易一般发生在实现规模经 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产业、产品差异及消费者 偏好不同的产业。

例如,美欧、美加与欧盟内部汽车产 业内贸易,发达国家间在金融服务业内部的 贸易。
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规模 经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公司内贸易等。各 个国家公司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产业内 贸易的格局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 件,如交通设施、信息、资金、人才等。比 如美国的硅谷集中了全国大量的计算机生产 厂商,使每个厂商都从中获得了非常大的便 利,从而实现了规模经济。
企业要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就必须扩大 生产规模,而扩大生产规模又必须以广阔的 国内市场为条件。由于规模经济能够导致单 位产品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和资源禀 赋一样也应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例如,假定甲乙两国资源禀赋状况相同 ,从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比例一样,两国 技术水平相同、消费偏好相似。


由该式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 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 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扩散,各发达国家 之间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接近,建立在技术差 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已十分接近,因此这些国 家之间贸易的基础已经转向规模经济。

根据克鲁格曼的考察,产业内贸易占到世 界贸易的 1/4;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工业化国家 之间的制成品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制成品 贸易又占全球贸易的70%以上。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
①从静态出发分析;


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
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 算公式为 Ai= 1-(Xi-Mi)/(Xi+Mi) 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 额。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 产业内的新产品贸易不断涌现,产品 可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密集型产品等,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而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主要是在不同工 业品及服务产品间进行的,仍然是以工业品 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为主。

(3)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 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根据H—O模型,两国的劳动生产率越相似, 则贸易可能性越小;而林德却认为H—O模型只适 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能适 用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工业制成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一 旦国内市场大到可以达到规模经济时,才会扩大销 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首先出口的是那些 需求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 与本国越相似,贸易量就愈大。
来规避纳税。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发 展国际贸易和旅游业,专门设立避税港。在避税 港,外国公司纳税税率极低或根本无需纳税,当 地政府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极为宽松。跨国 公司只需在避税港设立象征性的分支机构,就可 以达到规避税收的目的,将利润转移到避税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