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dbc53967ec102de2bd8991.png)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了解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策略与关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艾滋病患者的追踪调查、临床病历、辅助检查相关资料收集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分析。
结果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报告艾滋病患者18例全部死亡,患者占感染者总数的24.32%(18/74),男女之比为1:0.125,年龄最小19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41 d,最长910 d;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发热、乏力、厌食为主,各占100%,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17例,占患者总数的94.44%;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15人,占患者总数的83.33%;吸毒过量死亡2人,占11.10%,因车祸意外死亡1人,占5.5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占66.67%。
结论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死亡以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为主。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累计报告HIV/AIDS 74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例全部死亡,因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15例,占病例总数的83.33%,因吸毒过量和车祸意外死亡3例,占病例总数的16.67%。
现将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根据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咨询检测、专题调查资料统计。
1. 2 死亡病例依据HIV检测、临床病历、辅助检查、追踪调查资料统计。
1. 3 方法以HIV检测确认报告为前提,收集整理临床病历、追踪调查获得的症状体征、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并将数据录入epl-data2.1数据库统计,然后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研究。
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
![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1f2fb6c1eb91a37f1115cb4.png)
・预防艾滋病系列讲座・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羊海涛(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0009)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338(2004)04-0055-021 概论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2 odeficiency syndrome,AI DS)的英文音译,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2 ficiency virus,HI 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10多个国家,至目前为止全球累计估计HI V感染人数为6900万,尚存活3400万~4600万。
艾滋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隐蔽、迅速等特点,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
目前,人类还没有研制出对艾滋病有保护作用的有效疫苗,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抑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无法消除。
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预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世界各国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如女性性工作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或双性恋的男人、性传播疾病患者等人群。
许多干预措施已经取得了效果,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自1985年首次发现并报告HI V/AI DS病例以来,艾滋病流行状况经历了散发期(1985~1988年)、局部流行期(1989~1994年)和广泛流行期(1995年~现在)。
2003年全国调查表明,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江苏省于1986年开始进行艾滋病监测工作,1991年发现首例HI V感染者,1998年报告首例AI DS病人。
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省共报告HI V感染者和AI DS病人435例,其中AI DS病人73例。
近年来,尽管整体上仍处在低感染水平,但疫情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流行区域已波及全省13个省辖市的62个县(区)。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4e0446d4d8d15abf234e16.png)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所诊为艾滋病患者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人群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确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情况等。
结果:146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24例,男女之比约为5.08∶1;年龄10-71岁,平均36.6岁。
146例中经性接触传播128例,静脉吸毒感染3例,输血及生物制品感染3例,母婴感染1例。
感染途径不详1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肺部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鹅口疮、口腔毛状白斑等皮肤黏膜症状;头痛,视力改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各种非特异性症状为主。
【关键词】艾滋病;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97-01前言: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综合征。
在全球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自1981年第1例AIDS 报告以来,AIDS在全球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发现首例患者,至2015年8月共诊治艾滋病患者146例,其中门诊100例,住院46例。
男性122例,占83.56%;女性24例,占16.44%,男女比例为5.08∶1。
男性患者数明显高于女性。
年龄分布:20岁以下4例(2.74%),20-49岁136例(93.15%),大于50岁 6例(4.11%),平均年龄36.6岁,其中年龄最小10岁,最大71岁。
已婚者76例,占52.05%,未婚者69例,占47.26%。
幼年者1例,占0.68%。
农民27例(18.49%),民工36例(24.66%),无业及待业者18例(12.33%),商业服务人员23例(15.75%),个体经营者17例(11.64%),退休工人11例(7.53%),干部3例(2.05%),学生3例(2.05%),公务员2例(1.37%),教师2例(1.37%),医师1例(0.68%),其他职业及不详者3例(2.05%)。
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10e1cc964bcf84b8d57b34.png)
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5-04-30T10:00:47.5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张青李军贺鹏[导读] 感染HIV之后,发展成为艾滋病的几率很高。
病毒感染大大增加了患病和发生肿瘤的机会,且有较高的病死率[2]。
张青李军贺鹏(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感染科 663000)【摘要】目的:以云南省文山州地区的“艾滋病”为例,探究艾滋病患者(AIDS)流行病学及其主要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云南省文山州478例艾滋病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和AIDS患者的相关资料,研究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结果:艾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口腔病变、消瘦贫血、皮肤感染等表现,其中72.18%的患者均伴随有发热症状,消瘦贫血、神经系统病变等症状患者占总患者例数也较高。
结论:文山州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要了解本地区艾滋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普及疾病预防知识。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237-0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的CD4+T细胞破坏,细胞免疫破坏,进而发生某些以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特征的严重传染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AIDS流行特征包括流行面广、地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高度流行等特点[1]。
由于HIV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加之艾滋病患者的隐蔽心理,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文选取云南省文山州地区478例艾滋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临床流行病的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一定的帮助。
具体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云南省478例艾滋病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相关病例进行收集。
1.2 诊断标准以《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检测患者的血清HIVAB,若为阳性则送至疾病防控中心进行确认,采用CD4检测仪和试剂检查T淋巴细胞。
艾滋病流行病学讨论
![艾滋病流行病学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3b5fb73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0.png)
生物学和遗传因素
01
病毒变异和适应性
艾滋病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率,能够快速适应宿主环境,增加传播机会
和感染风险。
02
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
个体免疫系统的差异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可能影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发
病过程。
03
遗传因素
一些遗传基因可能与艾滋病易感性相关,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
因等。但这些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它们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
影响个体的感染风险。
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数据,了解 疫情分布、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为制定防控策 略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工具
开发和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如性行为风险评估问 卷、注射吸毒风险评估量表等,帮助个体了解自 身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数学模型预测
利用数学模型对艾滋病疫情进行预测和分析,评 估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 学支持。
应用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 段,深入探究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为精准防控提供支撑。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数据收集
数据整理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医疗记录等 多种途径,获取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原 始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转换, 使其符合分析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和可靠 性。
数据分析
结果解释
贫困和不平等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由于 贫困、教育程度低、卫生条件差 等因素,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
文化习俗和信仰
某些文化习俗和信仰可能导致高风 险行为,如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 等,从而增加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社会歧视和排斥
艾滋病感染者常常面临社会歧视和 排斥,这可能导致他们隐瞒病情、 不愿意接受检测和治疗,从而加剧 疫情的传播。
分析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分析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92a9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8.png)
分析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染病是一类由病原体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并且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常见传染病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本文将着重分析以下几种常见传染病:流感、肺结核和艾滋病。
一、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通常以突然发生的高热、咳嗽、喉咙疼痛和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特征。
流感广泛传播且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造成大量的患者和死亡案例。
1. 流行季节性:流感呈现季节性的特点,每年冬季是其高发期。
这与人们在寒冷季节更容易聚集在室内、空气湿度低以及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有关。
2. 高度传染性: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例如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中携带的流感病毒可被他人吸入而感染。
此外,接触被污染的表面也可能引起传播。
3. 变异性: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导致了每年新一轮的流感季节。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可以产生不同亚型和毒力不同的株系,使得人们在之前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易于感染。
二、肺结核肺结核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并且对肺部产生严重损害。
1. 潜伏期长:肺结核具有长期潜伏期的特点,一旦感染分枝杆菌,可能需要数月或数年才会出现明显症状。
这使得肺结核很难及早诊断和治疗。
2. 境界形式:肺结核可以以两种形式出现: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通常在儿童和免疫功能较弱的人中见到。
继发性肺结核则是由原发性感染未能完全控制而导致的。
3. 患者传播:肺结核患者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源。
他们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含有分枝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可以被周围的健康人吸入并感染。
三、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并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严重损害。
1. 性传播: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与感染HIV的人进行不安全性行为,例如无保护性交。
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
![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ed21d37f1922791788e804.png)
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分析井研县1999-2008年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井研县1999-2008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全县1999-2008年共报告HIV/AIDS 33例,死亡10例,病死率30.3%。
年均报告发病率7.83/10万。
HIV/AIDS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
全县有16个镇有病例报告;病例以农民为主;20~45岁的青壮年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性别比例为2.3:1;33例中有23例是经性途径感染,占总病例数的69.7%,吸毒6例,占18.18%。
结论全县HIV/AIDS疫情形势严峻,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应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对HIV/AIDS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井研县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
现将全县1999-2008年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HIV/AIDS疫情资料来源于县疾控中心疫情资料汇编、法定传病报告系统和艾滋病疾病监测资料。
人口数据来源于县统计局。
1.2分析方法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流行强度1999-2008年井研县共报告HIV/AIDS病例3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83/10万;其中死亡10例,病死率为30.3%。
1999-2003年HIV/AIDS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图1)。
2.6感染途径33例病例中有23例是经性途径感染,占总病例数的69.7%;吸毒6例,占18.18%;经血感染1例,占3.03%;不详3例,占9.09。
3 讨论井研县1999-2008年HIV/AIDS报告病例逐年增多,显示出艾滋病疫情日趋严重外,这与我县2004年实施第四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以来,加强了有偿供血人员和受血人员检查以及自愿咨询检测(VCT)工作的全面推广,宣传力度不断加强,高危人群参加VCT活动的增加,使检出增多有关。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7a8d0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4.png)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扩大,对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论述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滋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现状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情况,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其中包括人口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交叉研究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确定病毒的传染途径、病人的特点以及流行病学特征。
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分析病毒的传播模式、高危人群、感染率等指标。
据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和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的感染率较高,而同性性行为和注射毒品是主要传播途径。
3. 病毒变异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病毒(HIV)存在高度的变异性,这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挑战。
通过对不同亚型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亚型的病毒变异情况,从而提高疫苗的研发效率。
此外,对病毒的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 多样化的研究数据来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获取更多样化的研究数据来源。
除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外,研究者开始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等手段来获取研究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的多样化不仅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还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范围。
2. 结合基因测序技术的病毒变异研究目前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对于药物研发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准确测定,加深对病毒变异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并开发高效的疫苗。
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测模型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可以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预测模型,研究者可以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艾滋病流行病学
![艾滋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79f765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8.png)
艾滋病流行病学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严重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其传播途径、风险因素、感染病例分布和疫情变化趋势等。
通过深入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此疾病。
1. 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
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如注射毒品共用针具、输血或血制品感染、受伤时体液接触等。
性传播途径包括性交和口交等性行为,性伴侣之间感染风险较高。
母婴传播通常发生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未经防治的感染母亲会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2. 风险因素艾滋病的感染风险与一系列因素相关。
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针具等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疾病传播还受到性交伴侣数量、性伴侣的感染状况、性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吸毒人群、性工作者、同性恋者和静脉注射吸毒人群等特定人群也是感染高危群体。
3. 感染病例分布艾滋病感染病例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特定社区和弱势群体中。
非洲是全球艾滋病感染最严重的大陆,尤其是南部和东部地区感染率最高。
亚洲和拉丁美洲也有相当数量的感染人口,其中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感染人数居高不下。
在发达国家,同性恋者、吸毒者和移民等关注度较高的群体也是感染病例的集中区域。
4. 疫情变化趋势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趋势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减少了HIV感染率和艾滋病相关死亡率。
然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疫情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面临着艾滋病的严重挑战。
特别是在医疗资源匮乏、信息传播不畅和社会歧视等问题上,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干预和防控。
结论通过对艾滋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风险因素和疫情变化趋势。
这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预防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只有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安全套使用、推广艾滋病毒检测等措施,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实现艾滋病流行的终结。
艾滋病病感染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病感染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07d24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b.png)
艾滋病病感染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虽然城市地区的艾滋病感染率较高,但乡村地区的艾滋病病感染情况同样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感染途径多样乡村地区的艾滋病病感染途径多样化,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由于乡村地区卫生条件的相对落后,易导致注射吸毒者及输血受者通过血液传播感染HIV的情况增加。
同时,由于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些不安全性行为也容易造成性传播的传染风险。
此外,乡村地区医疗条件有限,母婴传播的预防和治疗也存在困难。
二、疫情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乡村地区艾滋病病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由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性大,一些务工人员在外从事高危行业,易受到HIV感染的影响。
同时,乡村地区传统观念仍较为保守,对AIDS病人的歧视和排斥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患者隐瞒病情,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三、预防控制任重道远针对乡村地区艾滋病的流行,预防控制工作任重道远。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对HIV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对乡村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乡村地区的艾滋病筛查机制,早期发现和干预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总之,艾滋病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杂多样,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乡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PPT课件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1a2d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b.png)
由于艾滋病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疫苗研发面临诸多 挑战,需要克服免疫应答、免疫持久性和疫苗保护效果等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艾滋病疫苗研究将更加注重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型疫苗的设 计与开发,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1 2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减少血液传播
避免非必要的输血和血液制品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防止医
源性感染。
母婴传播阻断
对感染艾滋病的孕妇进行母婴 阻断治疗,降低母婴传播的风
险。
控制艾滋病的策略
早期发现和治疗
提高艾滋病检测的覆盖率和频 率,对感染者进行及时的治疗 和管理,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
减少歧视和排斥
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关爱和 支持,消除社会歧视和排斥,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02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CHAPTER
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全球艾滋病感染者数量
01
截至XXXX年,全球约有XXX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约XX%的患
者需要得到治疗。
艾滋病传播途径
02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近年来,性接
触传播成为最主要的方式。
艾滋病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分布
03
艾滋病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分布,但青少年和年轻人感染率
合作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和技术创新, 推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科技进步。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促进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艾滋 病这一全球性挑战。
05 研究展望
CHAPTER
艾滋病疫苗研究
艾滋病疫苗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正在进行多项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但尚未有成功上市的疫 苗。
艾滋病患者(AID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艾滋病患者(AID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5f42120740be1e650e9a6b.png)
( 7 6 . 2 %) , 6 例 经静脉吸毒感染( 1 4 . 3 %) , I N母婴传播( 2 . 4 %) , 3 9 ' J 传播途径不明确 ( 7 . 1 %) ; 临床特征 主要 包括发热、 消瘦 以及反复咳嗽 。 结 论A I DS 传播途径主要 为性传播 , 消瘦 、 乏力、 咳嗽 、 发热等是 其主要 临床特征, 具有较 高的病死率。
者 作 为研 究对 象 , 对其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和 临床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性 别特 征 : 男性 比例 明显 高 于女 性 ; 年 龄 特 征 1 例4 ~ 1 9 岁, 占2 . 4 %, 3 6 例 2 0 - 4 9 岁, 占8 5 . 7 %, 5 例> 5 0 岁, 占1 I . 9 %; 婚 姻状 况 : 幼年 1 例, 占2 . 4 %, 2 7 例 已婚 , 占6 4 . 3 %, 1 4 例 未婚 , 占3 3 . 3 %; 传播途 径 : 3 2 例性 传播
f e a t u r e s o f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a n a l y s i s . Re s u l t s g e n d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ma l e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ha t n he t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f e ma le ; t h e a g e c h ra a c -
c o u n t i n g or f 1 1 . 9 %; ma i r t l a s t a t u s : y o u n g i n 1 c a s e s , a c c o u n t i n g or f 2 . 4 %, 2 7 c a s e s o f ma r r i e d , u n ma r r i e d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6 4 - 3 %,1 4 c a s e s ,a c —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24891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c.png)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自1980年代初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性接触传播:性交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异性性交、同性性交和口交等。
在性交过程中,感染HIV的风险较高。
2.血液传播:通过血液接触感染HIV,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方式。
3.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孕妇感染胎儿或新生儿,也可以通过哺乳传播。
4.其他途径:包括共用针头、刮痧板等,以及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
二、传播趋势与影响因素艾滋病的传播具有以下趋势和影响因素:1.全球流行:艾滋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并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应密切关注病情发展。
2.高感染率群体:男性同性恋、持续性合作性工作者、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者等高感染率群体的感染率较高。
3.年轻人感染率增加: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缺乏艾滋病知识和不良的性行为健康习惯。
4.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传播趋势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的感染率较高,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等。
5.性别差异:女性在艾滋病传播中处于较高风险,尤其是强迫性性交易、性暴力等因素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三、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征:1.潜伏期长:感染HIV后,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
这导致许多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传播病毒。
2.传染性强: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较强,少量病毒就能够引起传染。
这也是艾滋病传播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3.多样性流行:艾滋病病毒存在多种亚型,不同地区的病毒亚型有所不同,这增加了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的难度。
4.可预防性:尽管目前尚无艾滋病的有效治愈方法,但通过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等行为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池州市2005~2010年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池州市2005~2010年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d46b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5.png)
池州市2005~2010年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朱艳【摘要】目的:了解池州市艾滋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43例确诊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人群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情况、实验室检查等.结果:43例艾滋病患者中男35例,女8例,男女之比约为4.3:1;年龄3~63岁,其中20~49岁35例,>50岁7例;经性接触传播33例,静脉吸毒感染4例,母婴传播1例,传播途径不明确5例,无经输血传播.临床表现非特异临床症状和体征:反复发热21例,消瘦18例,反复咳嗽15例,纳差、乏力及长期反复腹痛、腹泻13例,各种皮肤病变12例,浅表淋巴结明显肿大8例,有反复口腔溃疡4例,紫瘢2例.各种机会性感染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结论:池州地区艾滋病以性传播为主,临床表现复杂.【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6)006【总页数】3页(P629-631)【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作者】朱艳【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47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1]。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1例AIDS病例以来,感染者及患者呈逐年增长趋势,2009年中国AIDS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指出,至2009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AIDS病毒感染者和AIDS 43.37万例,其中AIDS患者10.77万例,病死5.4万例。
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诊治的43例AIDS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分析,旨在了解安徽省池州市AID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IDS的诊治水平,协助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做好AIDS防控工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3例中住院患者16例。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营口市62例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营口市62例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05dbf1aeaad1f346933ff0.png)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营口市62例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营口市法定艾滋病(aids)/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者疫情和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
2 结果营口市从1996 年以来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62例,其中感染者53例,病人9例,死亡11例。
2.1 地区和时间分布按户籍所在地分外省、市23例,本市户籍39例,营口市辖2市(县)4区,均有疫情报告。
无明显季节高峰。
2.2 人群分布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以35—45岁最多,共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1.29%.男性53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6.88:1。
农民共22例,占报告发病例数的35.48%;为最高,其他各类人群均有不同比例报告。
3 感染途径经性途径感染45例,占报告例数的72.84%,其中异性感染36例,占报告病例数的58.06%;同性感染18 例,占29.03%。
采血浆5 例,占8.06%; 注射吸毒3例,占4.83% 。
4 发现途径医疗门诊或住院病人常规检验发现32例,占51.61%: 监测(含健康体检)发现23例,占37.09%: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性伙伴7例,占11.29%。
5 讨论营口市于1996年在有偿献血人员中发现首例hiv 感染者,2004年前的9年中共报告病例4例,2004年开始感染者及病人数快速增加,其中2004年报告4例,2005年报告8例,2006年报告7例,2007年报告4例,2008年1—5月份就报告11例,主要原因是加大了检测和监测力度,2009和2010年共报告24例。
目前县级医疗机构已将住院病人的hiv 检测列为常规必检项目。
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是传染病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早期被hiv感染的人群相继进入发病期,临床就诊人群是以后发现报告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最多的人群。
卫生防疫机构和检疫部门在预防性体检、职业性体检和出入境检疫中提高了检验率, 加之无偿献血法定 hiv 筛查的开展,均是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手段。
某县2005~2009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某县2005~2009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57633e0b4c2e3f57276354.png)
防治措 施 : 目前 , 致 全 县 H V传 播 的 多 种 因 导 I 素依然存 在 , : 如 阳性 育 龄 妇 女怀 孕 、 庭 内性 传 播 家
和婚外 性传 播等 现象 急需 进 一 步采 取 干 预措 施 , 加
对 30例 H V A D 1 I / I S患 者检 测 了 c T淋 巴 细胞 , D 其 中 c T淋 巴细胞 数 ≤2 0个 ・ l 者 1 5例 , D 0 1 占
[ 任编校 : 秀连 ] 责 蔡
健 ,0 7 2 ( ) 8 7 2 0 ,2 7 :5 .
某 县 20 20 05— 0 9年 艾 滋 病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及 趋 势 分 析
范荣阁, 周广华, 曹新良, 何卫东, 磊 郭
( 城 县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 南 柘 城 4 6 0 ) 柘 河 7 20
如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资料 来源 以柘 城 县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2 0 . 05
~
20 0 9年 所确认 的 HI / I S病 例 的流行 病学调 查 V AD
资料 为依 据 , 时 收 集 各 医疗 机 构 自愿 咨 询 检 测 同 ( C ) 专题 调查 及其 他检测 等 资料 。 V T 、 12 方 法 根 据 卫 生 部 《 国艾 滋 病 检 测 工作 规 . 全 范》, 有血 清标本 采用 酶联 免疫 吸附 试剂 ( L S 所 E IA)
2 0世纪 9 0年代 中期 因 部分 农 民不 规 范 采供 血 感染 艾滋 病 病 毒 。19 9 5年 发 现 首 例 人 类 免 疫 缺
其 中 H V感 染者 9 I 1例 , I S病 人 2 5例 (目前 已死 AD 2 亡3 7例 ) I S患者 主要 临床表 现为 长期腹 泻 、 。A D 进 行性 消瘦 、 吸道感 染 反 复 发 作 , 菌感 染 、 纯 疱 呼 真 单
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d43102f78a6529647d533d.png)
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分析了解乐山市艾滋病流行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分析乐山市1997-2008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哨点监测和流行病学专题调查资料。
结果2008年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714例,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分别占80.67%、19.33%,主要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
结论乐山市艾滋病的流行形势严峻,艾滋病感染途径正在发生改变,处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
乐山市自1997年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本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002年报告首例经性接触传播的病例,2007年首次报告经母婴传播的病例以来,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患者714例。
为了解乐山市HIV的流行现状及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乐山市1997-2008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疫情专报系统及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历年来的HIV/AIDS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资料。
1.2 诊断方法与标准血清学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试验,经复检阳性的标本,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
艾滋病诊断标准按GB16000-1995国家标准。
1.3 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由市或县(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进行面访。
2 结果2.1 流行概况1997-2007年乐山市累计报告HIV/AIDS714例,死亡30例。
2.2 时间分布1997-2007年乐山市报告HIV/AIDS感染、发病、死亡人数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2.3 地区分布以市中区疫情最为严重,累计报告182例(25.49%),其次为峨眉山市报告126例(17.65%)、沙湾区87例(12.18%)、犍为县66例(9.24%)、五通桥65例(9.24%)、峨边县60例(8.40%),另外5区县和地址不详共128例。
2012年39例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2012年39例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e53527b7fd5360cba1adbf8.png)
2012年39例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浅析【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2-011 资料来源2012年营口地区hiv筛查实验室初筛,hiv筛查中心实验室复检,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
2 结果全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39例。
2.1 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最大68岁,最小21岁;以21-40居多,占报告病例的74%。
性别分布男性35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8.75:1。
职业特点:以家政、家务及待业居多有17例,占报告病例的43.6%。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例,大专以下居多,占报告病例的84.6%。
2.2 地区和时间分布本市户籍34例,外市户籍4例,营口市辖2市(县)4区,均有疫情报告,农村高于城区,无明显季节高峰。
3 感染途径经性途径感染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97.4%。
其中异性间接触感染21例,占55.3%;同性间(男男)性接触感染17例,占44.7%。
输血感染1例,占报告病例数的2.6%。
4 发现途径医疗门诊或住院病人常规检验发现15例,占38.5%;检测咨询发现14例,占35.9%;无偿献血检测发现6例,占15.4%;羁押人员体检发现2例,占5.1%;娱乐场所体检发现2例,占5.1%。
5 讨论营口市于1996年在有偿献血人员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到2010年共报告62例,2011年、2012年感染人数快速增加,符合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传染病的自然规律。
艾滋病病毒的人群呈多元分布,农民、工人、家政和待业、服务人员、干部、职员、青年学生、离退休人员均有艾滋病病毒感染报告。
各类手术病人以及其他就诊者占较大的比例,说明这部分人群监测意识较差,有些甚至错过了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并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传给配偶,应加强这部分人群的艾滋病基础知识、行为、预防、干预及主动求询的宣传,提高主动求询的检测比例。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bc06d65022aaea998f0f13.png)
HI/I S疫 情 主 要 发 生在 农 村 和经 济 不 发 达 VA D 地 区 。中 国农 村 和经 济不 发达 地 区 的养 老 主要靠 劳 动 力子 女 , 多一个 患 者就 意味 着 老年人 少一 份 收入 ,
这无疑会使本就脆弱 的养老体 系雪上加霜。 另外 , 多 个患者就意味着未成年人和儿童少一份个人支付 的抚 养费 , 给政府 、 会 、 将 社 家庭 带来 巨大 负担 。
一
3 人 群分布 特点
从 性 别 分 布 上 看 ,全 国 HI 染 者 以男 性 为 V感 主, 但女 性感 染者 的 比例 近年来 逐 年上 升 。 由于女性
维普资讯
传染病信息 20 年第 2 卷第 6 07 0 期
・35 ・ 2
中国艾 滋 病 流行 病 学特 点
汪 宁
中 国疾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北京
中图分 类号 : 5 29 R 1 .1 文 献标识 码 : A
10 5 000
文章 编 号 :0 7 8 3 (0 7o _ 3 5 0 10 - 142 0 )I 0 2 - 3 6
称 为广 泛流 行期 , 此期 全 国报 告 H V感 染 者 人数 迅 I 速上 升 , I 染 流行 地 区明显 扩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V感 在我 国中部一 些 地 区 的非 法 不 安 全 有 偿 献 血 人 群 中发 现 大 批 的
万 ) 其 中成 人 30万 ( 2 , 8 30万 ~ 7 50万 ) 1 以下 ,5岁
我 国现 阶段 的 HVA D I/ IS流行 特征 可 以概括 为: 总人群 感染 率 低 ; 部地 区和重点 人群 呈 高度流 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自愿咨询、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收集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1999—2010年高坪区共报告HIV/AIDS 74例,感染率为12.76/10万。
男女之比为2.21∶1;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总例数的58.11%;年龄分布以20~39岁最高,占总例数的71.62%;职业分布以无业人员居多,占40.54%;发现途径以咨询检测为主,占总数的29.73%,其次为专题调查检测,占20.27%。
2005-2010年共报70例,占总数的94.59%,年均感染率为1.10/10万,呈快速增长高峰。
结论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感染者2005-2010年为快速增长期,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危行为,采取综合监测干预措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1]。
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全区累计报告HIV感染者74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例,死亡13例。
为了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流行,现将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HIV/ADIS流行病学特征与控制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咨询检测、专题调查检测资料。
1.2 方法以HIV确认检测报告为依据,收集整理资料,并将数据录入Epi-data
2.1数据库统计,然后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HIV/AIDS流行强度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共报告HIV感染者74例,感染率为12.82/10万,其中AIDS患者18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72.22%。
其间2005年感染者最多,占历年总数的24.32%(18/74)(表1)。
2.5 传播途径HIV感染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总数的58.11%(43/74),其中,夫妻婚内传播的14例,占性传播总数的32.56%,男性同性传播5例,占性传播的11.63%;其次为注射吸毒传播,占感染者总数(27/74)的36.49%,输血传播最低,占总数的1.35%(表5)。
2.6 发现途径HIV感染者发现途径以咨询检测为主,占感染者总数(22/74)的29.73%,其次为专题调查,占20.27%,专科性病门诊最低,占1.35%(表6)。
3. 讨论
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共报告HVV/AIDS 74例,年均感染率为12.76%,2005年以来,疫情呈快速增长高峰,6年间,共报告HIV/AIDS 70例,占总数的94.59%,且以性传播为主,占历年总数的58.11%,其中,婚内夫妻传播占性传播总数的32.56%,男性同性传播占11.63%,表明高坪区近年来HIV/AIDS进入快速增长期,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存在家庭内配偶之间相互传染[3],通过性途径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配偶间的性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
年龄分布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71.92%,男女之比为2.2:1,与王永梅等[5]报道相符。
同艾滋病作斗争的最大希望就是通过健康教育等干预形式,帮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选择比较安全的行为,从而阻断艾滋病的传播[6],健康教育是行为干预的重要理论基础[7]。
高坪区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默沙东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探索适合高危人群监测干预和大众人群健康教育模式,深入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一是进村入户宣传、巡回放映电影,使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喜闻乐见、直观体验并感觉到艾滋病就在身边,但这
种模式成本投入相对较大;二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提高了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生活技能,深受校内青少年欢迎;三是制作墙体标语、车身广告、宣传专栏、印发传单,帮助流动人群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针对娱乐场所、建筑工地、羁押场所的特殊人群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活动,发挥了关怀、支持的作用,特殊人群感到温暖和亲切;五是开展机关、学校、社区、乡镇领导干部培训,提高这一重要人群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重视,发挥了组织者和宣传员的作用,推动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高坪区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综合防防制模式,覆盖了城乡、机关、学校、和社会各阶层人群,是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的模式,值得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目前,艾滋病已是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8],艾滋病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工程,单靠专业机构的努力,很难实现防治目标,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合作,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成功经验。
艾滋病防治更不例外,尤其是在当今人类迁徙流动频繁,人类社会生活格局多样,社会行为自由度增强,是导致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广泛开展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社会各界人群对艾滋病的充分认识,逐步改变人们的社会行为,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高坪区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实现任务目标的基础。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一开始就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活动,大众人群宣传、青少年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综合干预,都由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明确职责,落实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