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其他抗生素
40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具14~16碳内酯环共同结构。
14元环,红霉素、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 霉素、地红霉素、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等。 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吉他霉素、 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 旋霉素、罗他霉素等。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一类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体内过程:骨组织及其它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 高,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机制:与红霉素似,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与红霉素竞争结合部位。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谱:对G+菌(包括耐青霉素金 葡菌),多 数厌氧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有效。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大(耳、肾、红人综合征)。
第三节
多肽素类抗生素
替考拉宁(壁霉素)
分子结构,抗菌谱,抗菌活性,作用机制与万古 霉素似。 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万古霉素。
第三节
多肽素类抗生素
多粘菌素
抗菌机制:窄谱慢效杀菌药,使细菌细胞内重 要物质外漏而造成细菌死亡。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分布穿透力差。体内 代谢较慢,主要经肾脏排泄。不易耐药。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吸收,不耐酸,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 分布,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 织。 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 排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 分泌在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 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红霉素主要对G+菌及G-球菌中的脑膜炎双球菌、 淋球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肺 炎军团菌、梅毒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 体有效。 作用机制:与敏感菌的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 制转肽作用及信使mRNA的位移,从而抑制菌体 蛋白质的合成。 用途: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的严重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患者;肺炎军团菌引 起的肺炎;白喉带菌者、百日咳带菌者的预防及 急慢性感染的治疗;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 如婴儿衣原体肺炎、新生儿衣原体眼炎等,作为 多西环素的替换药。
第三十六章 大环内酯类、林克霉素类及其他 抗 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主要有红霉素、甲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 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一、红霉素类 红霉素 erythromycin 它们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但抗菌强度较弱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制剂有三种:1.肠衣片, 在十二指肠溶出吸收。2.无味红霉素系红霉素丙 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较 其他制剂好,无味,可供儿童患者服用。3.琥乙 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等酯化红霉素碱在 体内释出酯和游离碱两部分。吸收后在体内分布 广,由肝代谢,胆汁排泄,少量由尿排泄。
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数月后可恢复敏感性。本 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无味红霉素可致肝损害 ;静脉用药可致静脉炎。 二、林克霉素类 有林克霉素和克林霉素。后者抗菌作用更强,口 服吸收好且毒性小,临床常用。此类抗生素对厌 氧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急、慢性 骨、关节炎;厌氧菌感染;耐青霉素及对青霉素 过敏患者的G+ 感染。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林克霉素可引起伪膜性肠炎。
三、万古霉素 干扰细胞壁粘肽合成,对G+菌有强大的杀菌作 用。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治疗林克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静脉滴注偶可 发生恶心、寒颤、发热、斑丘疹等。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何种抗生素可引起肝脏损害?A.无味红霉素B.麦迪霉素C.麦白霉素D.林可霉素E.以上都不是2、红霉素在何种组织中的浓度最高?A.骨髓B.胆汁C.肺D.肾脏E.肠道3、下列哪种药物对克林霉素所致假膜性肠炎有较好疗效?A.红霉素B.林可霉素C.万古霉素D.杏他霉素E. 麦迪霉素4、治疗骨及关节感染应首选:A.红霉素B.林可霉素C. 麦迪霉素D.万古霉素E.以上都不是5、军团菌感染应首选:A.青霉素B.链霉素C.土霉素D.四环素E.红霉素6.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合用可:A.降低毒性B.增强抗菌活性C.扩大抗菌谱D.竞争结合部位相互拮抗E.降低细菌耐药性7、麦迪霉素难以分布到:A.肝脏B.肺C.胆汁D.脑脊液E.脾脏8、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下列何种抗生素的t1/2会显著延长?A.林可霉素B.万古霉素C.克林霉素D. 麦迪霉素E.以上都不是9、患者,男,6岁,高热,呼吸困难,双肺有广泛小水泡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皮试阳性,宜选用:A.氯霉素B.四环素C.头孢唑啉D.磺胺嘧啶E.红霉素10、患者,女,2岁,高热、昏迷住院,颈部强直,巴氏征(+),克氏征(+),脑脊液压力高、脓性,该患者不宜选用:A.青霉素GB. 麦迪霉素C.磺胺嘧啶D.氯霉素E.氨苄西林B型题问题 11~13A.乙琥红霉素B.去甲万古霉素C.乙酰螺旋霉素D.无味红霉素E.麦白霉素11、吸收后脱乙酰基抗菌作用增强: C12、属多肽类、仅对G+菌有效: B13、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 DC型题问题 14~16A.麦迪霉素B.林可霉素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14、可引起假膜性肠炎: B15、对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C16、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CX型题17、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是:A.抗菌谱窄,但较青霉素广B.细菌对本类各药间不产生交叉耐药性C.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D.主要经胆汁排泄,并进行肝肠循环E.不易透过血脑屏障18、下列哪些药物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A.红霉素B.麦白霉素C.吉他霉素D.乙酰螺旋霉素E.阿齐霉素19、下列哪些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A.红霉素B.麦白霉素C.交沙霉素D.林可霉素E.克林霉素20、万古霉素的抗菌特点是:A.对耐药金葡菌有效B.细菌对万古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C.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D.对G-杆菌有效E.对真菌感染无效二、问答题1、大环内酯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1.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在需氧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2.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3.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要碱化尿液;4.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5.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6.不易透过血脑屏障;7.主要静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8.毒性低微。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一、A11、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A、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C、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D、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E、抑制细菌核酸代谢2、红霉素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A、肾损害B、心脏毒性C、胃肠道反应D、二重感染E、耳毒性3、下面对红霉素的描述,错误的是A、口服可吸收B、支原体感染首选C、主要经胆汁排泄D、对螺旋体和支原体有抑制作用E、金葡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4、阿奇霉素属于A、青霉素类B、大环内酯类C、四环素类D、氨基苷类E、头孢类5、作用原理与叶酸代谢无关的是A、甲氧苄啶B、磺胺嘧啶C、柳胺磺吡啶D、克林霉素E、磺胺甲噁唑6、治疗广谱抗生素所致假膜性肠炎可选用A、氨苄西林B、头孢唑啉C、诺氟沙星D、万古霉素E、磷霉素7、具有肝肠循环且对胆道感染有较好疗效的药物是A、甲氧苄啶B、克林霉素C、红霉素D、青霉素E、万古霉素8、大环内酯类对下列哪类细菌无效A、军团菌B、革兰阴性球菌C、革兰阳性菌D、衣原体和支原体E、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9、关于万古霉素,描述错误的是A、可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B、可引起假膜性肠炎C、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D、属于快速杀菌药E、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10、下列不是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是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万古霉素D、林可霉素E、杆菌肽11、可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的抗菌药是A、克林霉素B、青霉素C、磺胺嘧啶D、红霉素E、头孢唑啉12、易渗入骨组织中治疗骨髓炎的有效药物是A、红霉素B、吉他霉素C、克林霉素D、阿奇霉素E、罗红霉素13、主要不良反应有耳毒性,及早停药后听力减退可恢复的药物是A、红霉素B、罗红霉素C、万古霉素D、他唑巴坦E、阿奇霉素14、下列不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是A、螺旋霉素B、罗红霉素C、阿奇霉素D、克林霉素E、克拉霉素15、下列对红霉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B、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质合成C、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大D、大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E、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16、下列情况不应选用红霉素的是A、支原体肺炎B、白喉带菌者C、军团菌肺炎D、肠道痢疾杆菌感染E、百日咳带菌者17、下列对万古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B、仅对革兰阴性菌起作用C、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D、对部分厌氧菌效果较好E、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18、下列大环内酯类药物中对革兰阳性菌作用最强的是A、麦迪霉素B、红霉素C、克拉霉素D、阿奇霉素E、罗红霉素19、下列不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是A、红霉素B、阿奇霉素C、克拉霉素D、罗红霉素E、克林霉素2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A、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B、抑制氨酰基-tRNA形成C、影响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D、与细菌50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E、与细菌70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21、与细菌细胞壁黏肽侧链形成复合物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是A、青霉素GB、红霉素C、头孢唑林D、头孢吡肟E、万古霉素22、患儿,6岁。
37-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其他
⒍ 药动学: 药动学: 口服后不耐酸、 ◆ 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其吸收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药增强,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药增强,治疗尿路 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组织中浓度较高, ◆组织中浓度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和 前列腺组织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前列腺组织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胆汁排泄,可进行肝肠循环。 ◆主要经胆汁排泄,可进行肝肠循环。
二、常用药物 红霉素(erythromycin)
代表药
不耐酸、 不耐酸、口服需用肠溶片及酯类化合物 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 广泛分布于组织、 难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肝代谢,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泄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 (1)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治疗军团菌病、 (2)首选治疗军团菌病 空肠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 (2)首选治疗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支 原体肺炎及肺炎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等。 原体肺炎及肺炎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等。 (3)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4)厌氧菌所致的口腔感染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性 (2) 肝损害 (3)过敏反应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麦迪霉素(medecamycin) 麦迪霉素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交沙霉素 交沙霉素(josamycin) 吉他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罗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由东方链霉菌产生的一种糖肽 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快效杀菌药
• 对G+菌强大杀菌作用 • 多数G-菌对其耐药 • 本品不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 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 • 对厌氧菌有效
抗菌作用机制
与细菌细胞壁前体粘肽结合,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正在 分裂增殖的细菌有快速杀菌作用。
临床应用
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 过敏时的替代药;一些G+球菌引起 的感染。
• 链球菌感染——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 • 葡萄球菌感染——对青霉素过敏或菌株对
青霉素耐药 • 破伤风——对青霉素过敏者 • 梅毒、淋病——早期对青霉素过敏 • 预防性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预防风湿热复
发及拔牙手术等继发的细菌性心 内膜炎
乙酰螺旋霉素
• 耐酸,口服脱乙酰基为螺旋霉素 • 局部组织和体液中血药浓度较血液中高 • 防治G+菌引起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 • 弓形体病治疗 •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 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用于耐青霉素 或红霉素的G+菌所致皮肤软组织、呼吸道 的感染
• 麦迪霉素与麦白霉素:抗菌作用略差,对 G+、G-球菌有作用,对G-杆菌无作用
与细菌核蛋白体 50s亚基结合
使肽链的形成和 延伸受阻
作用于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氯霉素
耐药机制
• 产生灭活酶 • 靶位结构改变 • 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红霉素 (erythromycin)
• 红链霉菌培养液提得 • 酸性条件下易被破坏 • 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增强
体内过程
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 严格掌握抗生素和适应症,不滥用抗生素,特 别是洁霉素、氯洁霉素等不得用于一般感染。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14 元大环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罗他霉素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 泰里霉素 HMR3004
小
结(一)
1.红霉素在胆汁中浓度最高,主要经胆汁排泄 1.红霉素在胆汁中浓度最高,主要经胆汁排泄 红霉素在胆汁中浓度最高 胆汁 2.红霉素抗菌谱的特点 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红霉素抗菌谱的特点: 2.红霉素抗菌谱的特点: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在对某些 杆菌,军团菌,支原体, 某些G "广"在对某些G-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 立克次体,厌氧菌有效 体,立克次体,厌氧菌有效 3.红霉素的抗菌机理: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3.红霉素的抗菌机理: 红霉素的抗菌机理 4.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 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菌 4.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 体感染, 原 体感染,白喉带菌者 5.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 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 5.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主要特点:骨组织分布浓度高 3.主要特点:骨组织分布浓度高 主要特点 4.主要应用 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关节感染(首选) 主要应用: 4.主要应用: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关节感染(首选) 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5.主要不良反应 5.主要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 伪膜性肠炎(难辨的梭状芽胞杆菌)用万古霉素, 伪膜性肠炎(难辨的梭状芽胞杆菌)用万古霉素,甲 硝唑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肝功能异常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 洁霉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 洁霉素) 克林霉素( 氯洁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氯洁霉素) 抗菌谱: 1. 抗菌谱:较窄 球菌(耐青霉素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强: G+球菌(耐青霉素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杆菌(白喉杆菌) 敏感的 G+杆菌(白喉杆菌) 克林霉素作用最强(强于灭滴灵) 厌氧菌 克林霉素作用最强(强于灭滴灵) 无效: 杆菌,肠球菌,MRSA, 无效:G-杆菌,肠球菌,MRSA,肺炎支原体 抗菌机理: 与红霉素相同)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50S亚基结合 2. 抗菌机理: (与红霉素相同)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阻止蛋白的合成. 阻止蛋白的合成. 注意:与红霉素竟争同一作用部位,合用产生拮抗作用. 注意:与红霉素竟争同一作用部位,合用产生拮抗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耐酸,不受食物影响;首关消除明显
抗菌谱似ER,更强(尤对流感嗜血杆菌、幽门螺旋杆菌)
临床作为ER替代品,不良反应少而轻
阿奇霉素
P.O.吸收快;T1/2长
杀菌, 对G-菌明显增强 ,对肺炎支原体最强 临床作为ER替代品,不良反应少而轻
第二节
一、【抗菌谱】 窄谱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其他G+菌引起的呼吸道、软组织感染
四、【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吐、泻 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繁殖、外毒素) 其他反应:二重感染、肝脏损伤、神经肌肉阻 滞、过敏反应等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窄谱 — G+菌(MRSA、MRSE) 结合细胞壁前体肽聚糖→阻碍细胞壁合成 仅用于严重G+菌感染(静注) 不易耐药 毒性大 — 耳毒、肾毒、“红人综合症”
局部抗感染
严重肾毒性
感染(代替β-Las;轻、中度感染可首选)
首选: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
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弯曲杆菌
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厌氧菌所致的口腔感染
六、【不良反应】毒性较低 口服 — 胃肠道反应;静注 — 血栓性静脉炎 肝损伤 — 尤为ER酯化物 大剂量 — 耳毒性;心脏损害;假膜性肠炎
合成
抑制转肽作用
抑制mRNA移位
促使肽酰基t-RNA 从核糖体上解离
四、【耐药机制】与β-内酰胺类无交叉耐药
产生灭活酶:乙酰、磷酸化酶;酯酶
靶位结构改变: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 膜成分改变:摄入↓ ;外排↑
五、【临床应用】
主用于:耐PG金葡菌感染、青霉素过敏者;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为: 1.14元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 素… … , 2.15元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 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螺旋霉素,罗他霉素 …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谱较窄: 对G+菌和部分 G-菌有抗菌作用; 对某些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 次体有良好效果; 对产生β ‐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 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作用机制: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 的靶位上,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 肽酰基t– 移位; RNA ?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 肽酰基的转移反应; ?与50S亚基上的L27、 L22蛋白质结合,促使 肽酰基t– 从核糖体 RNA 上解离。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二)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靶位的结构改变 3.摄入减少外排增多 (三)药代动力学 1.吸收 不耐酸,用肠衣片或酯化物 2.分布 除脑脊液外各处均有 3.代谢 4.排泄红霉素(erythromycin ) 红霉素(erythromycin)〔临床应用〕 n 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青 霉素过敏患者。
效力不及青霉素,且易产 生耐药性,但停药数月后,又可恢复其敏 感性。
n 可用于白喉带菌者、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 及结肠炎。
n 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 炎、和军团病的 首选药 。
〔体内过程〕 可被胃酸迅速破坏,主要 在小肠上部吸收,多采用肠溶片或糖衣片。
分布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浆的10倍,能扩 散进入前列腺并聚集在巨噬细胞和肝脏,炎 症可促进组织渗透。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静注可发生 静脉炎。
少数有肝损害,停药后恢复。
个别 有药疹、药热、耳鸣等。
〔常用制剂〕 乳糖酸红霉素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 溶液稀释,勿用盐溶液稀释。
依托红霉素 也称无味红霉素,耐酸,口 服吸收好,对肝脏损害强于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对抗G+菌感染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等。
一、大环内酯抗生素大环内酯抗生素是指具有一个12-16个碳骨架大内酯环附着一个或者多个脱氧糖结构的抗生素,包括14元环红霉素、甲红霉素、罗红霉素;15元环阿齐霉素和16元环的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白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
这些药物在药动学、抗菌作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1、不耐酸,口服会被胃酸破坏,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吸收;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强;——肠溶片。
2、体内分布广,均可达血药浓度,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体内时间长;3、抗菌谱窄,>PG,G+、G-球菌、厌氧菌、胎儿弯曲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耐青霉素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4、作用机理: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5、细菌对本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药物之间存在着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红耐药,螺旋耐药,但停药一段时间后会消失;以红霉素作用应用广。
红霉素:1952年由美国Eli Lilly公司开发的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链丝菌的培养液里提取得到的。
特点:1、味苦,不耐酸——口服胃酸破坏,抗菌活性低——肠溶片——在肠道崩解吸收——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高+SB——尿路感染+SB碱化尿液。
现在临床上口服的红霉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制剂:红霉素肠溶片:糖衣片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利君沙)——口服后在体液中分解出酯和红霉素碱吸收——干糖浆——小儿抗菌药——肝损害无味红霉素:红霉素的丙酸酯——无苦味——适合儿童服用——对肝功能损害大2、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但不持久——停药数月后可恢复敏感性;3、抗菌谱:与PG相似,略广,(1)对G+的强大的抗菌作用;(2)对G-菌菌的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军团菌有效,对耐药金葡菌有效4、临床用途:(1)青霉素过敏和耐药;(2)百日咳;(3)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所致尿路感染、弯曲菌所致败血症首选;5、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转肽作用及信使RNA移位,作用位点是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与大环内酯类相同,能不可逆性结合到
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抑制细菌蛋白质 合成。不能与红霉素合用(拮抗)
耐药性
大多数细菌对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存在完全 交叉耐药性,也与大环内酯类存在交叉耐药 性,同时,它们的耐药机制也相同。
交叉耐药: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又称抗药性,系 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 ,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病原体对 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 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根据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以林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为代表
抗菌谱:
1.厌氧菌——最主要的特点: 包括梭状芽孢杆菌属、丙酸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奴卡菌属及放 线菌属,尤其是对产黑素类杆菌、消化 球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以及 梭杆菌的作用更为突出。
抗菌谱:
2.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 链球菌具有极强的抗菌作用。 3.部分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 菌。 4.人型支原体和沙眼支原体。 对G-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无效。
临床应用
①主要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和妇科 感染等。 ②治疗需氧G+球菌引起的呼吸道、骨及软组 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 髓炎及关节感染的首选药。
耐药性特点:
1.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 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
多肽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 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 变形死亡。
破坏细胞膜功能
多肽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的完 整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泄,最终使细菌死亡。
临床应用
耐药性
由于多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独特, 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因此对 于一些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较 好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02
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的衍生物,对厌氧菌有较强抗菌作用,且
对某些对林可霉素耐药的菌株也有效。
夫西地酸(Fucidin)
03
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尤
其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 始阶段,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建立监测系统,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监测,及时 发现并应对耐药性问题。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
宣传教育
媒体报道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抗生素知识,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
媒体应积极报道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问 题,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抗生素的使用。
提供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培 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 的认识和意识。
抗生素的监管政策
限制抗生素的销售
通过药品监管部门对抗生素的销售进行严格监管, 限制非处方抗生素的销售。
定期评估和更新抗菌药物目录
由专业机构定期评估和更新抗菌药物目录,以指 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共同特点
2.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的靶 位上,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为70S,由50S和30S亚基构成 哺乳动物核糖体为80S,由60S和40S亚基构 成
共同特点
3. 耐药性机制 改变靶位结构:甲基化酶甲基化50S。 产生灭活酶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
4. 其他:药疹,药热,耳毒性,心脏毒性等。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1.耐酸,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 2.分布广泛,组织中浓度>血中浓度。 3.抗菌活性>红霉素,对需氧G+球菌、嗜肺军团菌, 肺炎衣原体抗菌活性是大环内酯类中最强的。 4.不良反应发生率<红霉素,耐受性好。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维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林肯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一、体内过程
1. 吸收: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克林霉素口服吸 收完全。
2. 分布:体内分布广泛,骨组织中浓度尤其高。 可以透过胎盘屏障,但不易过血脑屏障。
3. 消除:主要在肝脏代谢,胆汁和粪便排泄。
5.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四、不良反应 毒性低微,极少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1. 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主要)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引起,表现:转氨酶升高、 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停药后可恢复。
3. 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 伪膜性肠炎。
物泵出菌体外 。 降低胞膜的通透性: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共同特点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40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具代表性的是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为:1.14元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低红霉素等。
2.15元大环内酯类:包括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包括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麦迪霉素、罗他霉素等。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二、耐药机制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产生灭活酶2.靶位结构改变3.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三、药代动力学1.吸收红霉素不耐酸,易被破坏,口服吸收少。
2.分布大环内酯类能广泛分布于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
3.代谢红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
4.排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累积和分布在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
红霉素从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得。
口服可吸收,但不耐酸,生物利用度低可制成肠溶片,可静滴(乳糖酸红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略广。
1. 抗G+菌强,主要用于G+菌感染。
2.抗G-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百日咳、布氏杆菌及军团菌高度敏感。
3.对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效。
【机制】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应用】抗G+菌的疗效不如青霉素,主要用于⑴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⑵对青霉素过敏者;⑶首选治疗: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弯曲杆菌败血症、军团菌病。
【耐药性】容易产生耐药性,用药﹤1周,停药数月恢复敏感性。
【不良反应】(1)胃肠反应:宜饭后服。
(2)肝功能损害:如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
(3)静滴浓度高或过快,可见血栓性静脉炎。
乙酰螺旋霉素: 耐酸、口服吸收好,抗菌作用:相似红霉素,但弱,对耐红霉素菌仍有效。
应用:主要用于G+菌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麦迪霉素:抗菌作用相似红霉素,二药间部分交叉耐药,主要用于G+菌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
25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少,故常制成肠溶片 及酯化物。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对胃酸稳定,口 服生物利用度高。 能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 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低。 主要经肝脏代谢(除阿奇霉素),经胆汁排泄, 有肝肠循环,胆汁中浓度高。 在酸性条件下容易破坏,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 较强,故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注:红霉素为肝药酶抑制剂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 的抗生素
分类:
红霉素 麦迪霉素 乙酰麦迪 霉素 乙酰螺旋 霉素 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地红霉素
第一代
第二代
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对大多数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耐PG的金 葡菌和MRSA也有一定作用。 对部分G-菌(军团菌、弯曲杆菌、百日咳、流 感杆菌)也有良好作用。 对厌氧球菌有效;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体也有抑制作用。 第二代特点:抗菌范围扩大(克拉霉素:对幽 门螺旋菌有效),对G-菌和某些衣原体作用明 显增强。
细胞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胞浆内阶段:可被磷霉素破坏 胞浆膜阶段:可被万古霉素破坏 胞浆外阶段:可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破坏
临床应用:仅用于严重G+菌感染,特别是
MRSA、MRSE和肠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心内 膜炎、骨髓炎、呼吸道感染等。口服治疗伪膜 性肠炎。
不良反应
红霉素(erythromycin)
常用剂型: 乳糖酸红霉素 静脉滴注给药 依托红霉素 硬脂酸红霉素 口服后在肠中释放出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其他:眼膏剂
药理学——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药理学——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一)分类按化学结构:14元环大环内酯类天然:红霉素半合成: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15元环大环内酯类半合成:阿奇霉素16元环大环内酯类天然: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半合成:罗他霉素、交沙霉素按发展阶段分:第一代:红霉素、地红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及耐青霉素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第二代:罗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米欧卡霉素增强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延长t1/2、对酸稳定。
第三代:泰利霉素对大环内脂-林克霉素-链霉素耐药菌株有效。
(二)大环内酯类的共同特点【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体内过程】天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吸收:碱性抗生素,不耐酸,口服多用肠溶片或酯化产物;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血中药物浓度低;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胆汁中浓度高,可有肝肠循环。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血浆t1/2长;经胆汁和肾脏排泄。
如: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三)常用代表药1.红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比相似而略广,为抑菌药——相似——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略广——四体、军团菌、弯曲菌、弓形虫【临床应用】白衣空军百支曲青败红战是首选(1)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或对青霉素过敏者的金葡菌感染。
(2)在下列治疗中红霉素列为首选:军团病、白喉带菌者、百日咳、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空肠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3)可用于妊娠期、婴儿、新生儿,是妊娠期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衣原体感染的一线药。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引起(2)肝损害:酯化物(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发生率高(40%)肝功能不良、胆道梗阻禁用!!(3)耳毒性(肾功能不良者发生多)心脏毒性(静滴速度过快,特殊致死反应)静脉注射给乳糖酸红霉素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共同结构:具14~16碳大内酯环结构。
分 类
14元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克拉霉素,罗 红霉素
15元大环内酯类:
----阿齐霉素(azithromycin)
林可霉素类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表现为胃纳差,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和腹泻,以腹
泻最多见,发生率为25%,也有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用万古霉素、甲硝唑治疗。
过敏反应10% 偶见皮疹、瘙痒、药疹等 肝毒性 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 骨髓抑制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万古霉素 (vacomycin)
16元大环内酯类:
----麦迪霉素(medecamycin),交沙霉素,
螺旋霉素
药代动力学特点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少, 新大环内酯 类不易被胃酸破坏 2. 分布较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易通过BBB,肺、痰、 胆汁、前列腺、皮下等组织内浓度明显高 于血药浓度 3. 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自胆汁排泄,克 拉霉素主要经肾排泄
谢谢!
替考拉宁
口服吸收少,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以原形经肾脏
排出 抗菌谱、抗菌机制、临床应用与万古霉素相似。 肾毒性较万古霉素小。
利奈唑烷
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以原形和代谢物从肾排
出。 与50S亚基上的23S亚基结合抑制70S始动复合 物的形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对阳性菌作用强,用于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耐 万古霉素的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内容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s Antibiotics)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Lincomycin Group Antibiotics)
三、多肽类抗生素 (Polypeptide Antibiotics)
一、大 环 内 酯 类 抗 生 素
1. 仅对G-杆菌作用强大,尤其绿脓杆菌为窄谱杀菌剂 2. 抗菌机理: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3. 少用,主要用于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 毒性大: 肾毒性:如蛋白尿、管型尿 主要不良反应 神经毒性:如头晕、面部麻木、周围神经炎 变态反应:如皮疹、瘙痒、药热 其他:如肝毒性
小 结(一)
1. 红霉素在胆汁中浓度最高,主要经胆汁排泄 2. 红霉素抗菌谱的特点: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3.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菌 病、梅毒等的治疗.
(五)不良反应
1.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
3.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耐药机制:
1. 改变靶位结构:23S rRNA腺嘌呤甲基化 2. 降低胞膜的通透性: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3.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
药物泵出菌体外 4. 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
(四)临床应用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 敏的患者.
2. 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白 喉带菌者——首选.
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 麦迪霉素(midecamycin )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交沙霉素(Josamycin)
特点:(与红霉素比较)
1.体内过程与红霉素相似. 2.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3.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或略低. 4.用于耐红霉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红霉素的患者. 5.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二、林 可 霉 素 类 抗 生 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 克林霉素(clinda:G+球菌、厌氧菌 敏感: G+杆菌、
无效: G-杆菌、肠球菌、艰难梭菌
2. 抗菌机理: (与红霉素相同)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蛋白的合成
注意:林可霉素 + 红霉素
小 结(三)
13. 万古霉素类对 G+菌作用强大,对 G-菌无效 14. 万古霉素类的抗菌机理: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15. 万古霉素类禁与氨基苷类、高效利尿药合用 16. 多粘菌素类仅对 G-杆菌作用强大,尤其绿脓杆菌
三、多 肽 类 抗 生 素
4. 临床应用:用于耐药金葡菌和G+菌所致 严重感染(其他药物无效或 过敏时)
5. 毒性大: 耳毒性: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 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等 变态反应——抗组胺药 + 皮质激素 血栓性静脉炎
注意:禁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苷类、高效 利尿药合用
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多粘菌素E(polymyxin E)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与第 一代 大 环 内 酯 类相比)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半衰期延长.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不良反应较少.
是一类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 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16元环)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14元环)罗红霉 素(14元环)阿奇霉素(15元环)罗他霉素(16元环)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thromycin)
(一)体内过程
1.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硬脂酸 盐,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2.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 障,胆汁中浓度最高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二)抗菌作用
1.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相似: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广”在对某些G-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体、厌氧菌有效 3. 红霉素的抗菌机理: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 红霉素首选于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白喉带菌者 5. 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小 结(二)
6. 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与红霉素比较主要特点是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7. 第 二 代 大 环 内 酯 类的特点有哪些? 8. 林可霉素类主要作用于 G+菌对 G-杆菌无效 9. 林可霉素类的抗菌机理:与红霉素相同 10. 林可霉素类主要特点:骨组织浓度高 11. 林可霉素类首选用于: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 12. 林可霉素类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拮抗作用
3.主要特点是骨组织浓度高,用于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 4.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
三、多 肽 类 抗 生 素
特点: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
1.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肌注刺激性强, 宜静脉给药
2. 抗菌谱:对G+菌作用强大,G-菌无效
3. 抗菌机理: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
略广: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二)抗菌作用
2. 抗菌机理
与50S亚基结合 (-) 转肽作用 (-)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mRNA位移
蛋白合成
(三)耐药性特点: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