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变化技能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变化技能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节什么是变化技能

云无常势,水无常态。行云流水,是美学的经典形态。原因何在?变与不变的辨证法。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法则。在丰富而绚丽的变化中,世界创造出超越所有想象的美丽。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变、多变、善变,于恰当而巧妙的变化中,创造出瑰丽的教学艺术之美。

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以及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组织学生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生动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交流感情,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变化技能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变化技能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移动、讲话及个人的教学风格有重要关系,同时也包括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等。变化技能发生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本身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师生关系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变化技能的目的: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利用多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

变化技能的要素:①教师身态和语言: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声音调整和抑扬顿挫等。②教学媒体:视觉资料的变化,板书、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挂图、投影、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等;听觉资料的变化,录音、仿声、教师讲、学生讲、有关人员讲等;触觉、操作的变化,提供实验、触摸实物、操作等。③师生角色:师生相互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组讨论。④学生活动:小组活动,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第二节变化技能的功能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变化技能对提高授课艺术水平影响极大。变化技能的主要功能有:

一、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

世界从来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将批评的目光从审美者身上移开,就会发现症结所在——审美疲劳。人们对熟悉到习以为常的事物,总是会失去新鲜感,进而

产生倦怠心理。为什么会出现审美疲劳?单一刺激。教育者一定要牢牢记住:再美好的教学内容也有让学生卷怠的时候。因此,利用变化技能,进行多维度、多向度、多角度、多种力度、多种方式的刺激,引起并保持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的注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例如在教学目标的沟通与交流活动中,有的教师在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情境、特定的教学对象等条件下,利用变化技术,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有的时候,教师尊重教材编写者的意见,以教材规定的目标为教学实施目标;有的时候,教师又以自己设计的目标为教学实施目标;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决定学什么怎样学,以学生设定的目标作为教学实施目标。在灵活的变化中,保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又如,有的教师擅长教学媒体的变化,利用多种媒体对学生实施多种信息刺激,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出现,从而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

二、减轻学生的负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条古训,好象学习这件事情从本质上就是件苦差使。其实不然,学习完全可以是一种享受。这需要人们用通变的思维去审视,变化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技术形态。

有人做过实验,学习同样内容,采用纯听觉3小时后可保持60%,采用纯视觉3小时后可保持70%,而视听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90%,3天后保持率分别为15%、40%、75%。可见,运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一种有效措施。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作业量大。许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较多的作业,且存在着内容大量重复、形式单调枯燥、方式简单机械的情况,甚至出现惩罚性作业。要彻底改变以上状况,教师就必须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之间的关系,注意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等。注重作业内容的有意反复和作业形式的多种多样。教师要清楚这种反复的效果和时间消耗,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也不是重复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有控制的必要的重复。在练习形式上,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去考虑和设计习题,让学生进行再现型、启发型、综合型和创造型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抄写和训练。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确定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习活动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语文教学如果讲解枯燥、呆板,学习气氛紧张,则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思维,儿童易产生怯学、厌学心理,不但有损于身心健康,对于差生来说更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技巧,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之感,对学习材料产生喜爱之情。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则学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小梅是班里的学困生,从来都没有在课堂上举过手发过言。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只有小梅举起了手。也许是有其他的事情,老师这样想,就让她站起来。没有想到她居然走上黑板前拿起粉笔就开始算。结果当然是方法不对,书写潦草,学生一片哗然。为了保护她的心灵不受伤害,一般的教师都采用一阵掌声来鼓励,但是这位老师认为此时的掌声可能是一种嘲讽。他于是说:“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小梅同学走上了探求真理的第一步,这种精神是可喜可贺的,大家谁愿接过小梅手中的粉笔,让我们一道来解决这个拦路虎。”这番话的作用比一阵掌声有用多了,它让小梅知道了一个道理:世上的事并不一定都会成功,但追求是无止境的,

只要努力去做,成功与否本就不很重要。

第三节变化技能的类型

一、教态的变化

(一)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不同刺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主要的,它的中心任务是要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应用不同的刺激来配合教师的口语,即用非语言来组织学生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改变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师声音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身体的运动和适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眼神以及沉默等,都是教师的口语的有力辅助手段。用信息传播的观点来分析,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而这种作用又常常是口语所不能代替的。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的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类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与我们的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类语言提示是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哼”、“嗯”、“啊”等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容我们的语言内容。例如,“你是好学生”这句话,加上不同的语气助词,意义和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非语言和类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生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泼基本上是由于不断变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授课人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手势的协助等。

(二)教态变化的要素

1.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指语调、音量、语流、语速以及节奏等方面的变化。

(1)声调。塞门斯(美)认为“一种不好听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

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声调。低沉的、太弱的声调不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听不清。太粗糙的刺音,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借助声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的声调可以千变万化,它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2)语速。教师讲话速度对学生理解消化信息的效率有重要影响。正常的语速应以学生听清和理解为标准。学生如果听不清,则精神涣散,走神分心。如果来不及理解消化,则思维松弛,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除正常语速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情境等因素确定语速,做到有慢有快,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语速适当。语速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还可以强调学习重点。

(3)强度。教学声音的高低强弱,也称响度。俗称高音或低音教学。无论高音或低音教学,教师口语的响度应是教室里任何位置的学生都能毫不费力地听清楚教师的讲话,并觉得舒服为宜。声音强度与音调配合表达效果更好。

停顿是教师在教学中短暂地停止教学活动。停顿在特定的条件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是达到控制学生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学生精神涣散时使用停顿,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利于重新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只会说:“大家安静,听我讲!”其效果不易奏效,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教师威信。讲课中间的停顿有提示、强调的效果。其中包括逻辑停顿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